扈中平现代教育学讲义 最全版
第10章_德育-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第十章 德育 主讲:郭孔生
第三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P363,识记)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 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 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P363-364,领会) 前者是有目的地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二者属于教育与发展的关 系。
第一节 德育与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的概念(P346,识记)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 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 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 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P348-351,领会)
三、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P367,识记)
《现代教育学》第十章 德育 主讲:郭孔生
通常,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 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诸如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与 氛围、纪律和规则、奖励和惩罚等归为德育手段,而将在德育 过程中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称为德育 方法。
和其他教育目标一样,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 等特点,可以对德育活动发挥导向、选择、协调、激励、评价 的作用。
与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相比较,德育目标具有 以下特点:(P356-357,领会)
第一,社会性。 第三,参照性。
第二,层次性。
(P356-357,领会德育目标的层次)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可以用教育这个词来表述它。
这只是“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把它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
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版
第一章1、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耦合的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里托尔诺(法国)和沛西-能(英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路(美国)他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为人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存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存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时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育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2、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超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教育学第1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的发展
• • • • • • • • • • • • • • 1、古代教育的特征 ⑴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是教育平等 三是教育内容极其简单。 ⑵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产生了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 二是教育内容大为丰富。 三是学校教育有了明显的阶级性。 四是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⑶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二是教育功能有所扩展。 三是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的词源 2. 汉语词源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 和“育”分别做了具体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父母俱存,兄弟无 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孟子 尽心上》) • —我国古代思想家论及教育问题时,多用“教”与“学”,以“学” 为多。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 (四)广义与狭义之“教育” • 1、广义的教育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 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没 有列出狭义的教育概念。 • 《教育大辞典.总论》 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 技能、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 (六).本书对“教育”的定义 • 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 目的的社会活动。 • 立足点: • 一是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二是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即教育必须是主观上的、 总体上指向增进和促时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 2、狭义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 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民燕尾服和社会发展 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 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现代教育学第5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 • • • • 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足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功能偏离的问题 (三)教师发展不足的问题 (四)学校活力匮乏的问题。 (五)《学校法》缺失的问题。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 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些?
第二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素
• 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尝试 • 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目前在三 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 一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着眼于理顺学校与内外部各种环 境的关系,特别是政校关系。 • 二是就学校而言,重点是构建内部制度体系。 • 三是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 角色、功能有别。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 1、优化教育秩序 2、推进教育公平 3、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保证师生人格尊严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 1、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是什么?理解现代学校制度首要 明解那几个问题? • 2、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是什么?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理念 1、法治理念——依法治校 2、民主理念——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3、公正平等理念——权利平等 4、人本理念——人的发展 5、拒绝市场化理念——公共性或公益性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 • • • • •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界定 2、本书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 ⑴理解现代学校制度要明确几点: 一是现代学校制度中的“现代”是指时间还是指价值。 二是要从学校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去探讨现代学校制度。 三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上位概念是学校制度还是教育制度。 四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涉及学校对外部及 内部关系的处理。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现代教育学第6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教师
• •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教师劳动特点有那些? 2、教师地位内涵及内容是什么?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是什么?各自包括那些内容? 4、教师专业特征 5、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内涵是什么?或说包括那 些内容? • 6、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什么? • 7、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那些阶段? •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那些?
第一节 教师
• • • • •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沿革 (一)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历程 4、西方 ⑴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也在 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师范教育的兴起标志着教师职业 专业化开始。 ⑵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便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出了入职要求和进行选择、确认,标志 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是指加强教师 专业性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 和教师专业发展。
• • • • • • • • • • • • • • •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3、关注阶段理论 由美国学者富勒(Fuller,F)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 ⑴他和鲍恩共同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教学前关注阶段; 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⑵叶澜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价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 • • • •
•
第一节 教师
• • • • • • • • 三、教师的地位、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教师的义务 概念 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 教师的义力包括: ⑴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 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第1-6章考前串讲主讲:郭孔生)-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1-6章)-广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前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 • 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 •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 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 •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 第三,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 识。
• • • • 布鲁纳1963年发表《教育过程》一书,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第斯多惠 全人类教育思想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1-6章 主讲:郭孔生
真题连接
1. 教育(名词解释) 1-8、1-9 单选: 2.从宏观的角度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1-15 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 C.教育活动 D.教育规律 3.“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 即社会”是______的基本观点。 ( ) 1-2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 4.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1-30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 • • • • •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1-6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 • • • 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教育的产生 1、原因(P16,领会)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 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 原因。 2、条件 (P17,领会)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3、原始社会的一般性质 第一,教育的无阶级性。第二,教 育的非独立性。第三,教育的原始性。
现代教育学(1-3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猿相揖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
1977年-2008年高考录取 数
•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 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 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 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 持大学扩招: •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 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 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月18日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 、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
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 主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讲义 最全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温馨提示: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
2、坚持练习做题,帮助识记。
3、调整心态,注意答题技巧。
预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生活愉快!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 识记)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6、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判、填)(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填)8、古代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教”在《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9、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三版第八章第一章
“教育”定义的若干表述 及其分析
–
由于对教育理解的侧重点 和所持价值立场与所依循 的逻辑规则的不同,在 “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 上,历来是见仁见智,歧义 丛生。
本书对“教育”的定义及其阐释
– –
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 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 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
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教育学”定义的表述及 分析
–
本书对“教育学”的定 义及其阐释
– – –
尽管教育学这一概念至今 还有些模糊不清,但这恰 恰说明了教育的复杂性和 教育研究的艰巨性,以及 教育学独特的学科特性。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关于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育学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教育和教育学都有其产生、 发展的历程,了解这一历程,除了能 获得一些关于教育和教育学的历史 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进一步 体悟到教育和教育学的深刻内涵。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 – –
教育的发展
–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古代教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始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怎样产生和发 展的?教育学又是怎样演进 的?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领 悟教育和教育学丰厚的内涵 和意蕴。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对“教育”的词源考察
–
词源考察有助于对教育内 涵的理解,因为教育在字 词的起源时便已蕴涵着人 们最初赋予了教育什么样 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已触 及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和 所附着的价值指向。
现代教育学第2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 • • • • • • • •
教育的功能
•
三、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⑵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 外在因素,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⑶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 才能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 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 现。
第二节 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 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 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特征。 • 4、教育具有继承性 •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首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⑴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⑵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⑶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⑷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 者。 ⑸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⑴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波科学知识。 ⑵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现代教育学第3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一节 教育规律
• 二、教育规律的理解 • (二)教育规律的或然性 • 一方面,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表明,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 物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因果不等当性,由于对初始条件的 敏感性依赖和“蝴蝶效应”,事物往往处于不断的变化之 中,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不可逆。 • 另一方面,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发散性的,尽管 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指向是集束的,但活动过程是不唯一 的,是发散的。 • (三)教育规律的价值性
第二节 教育原则
•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 性原则等。 • (一)人道性原则 • 概念 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 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 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 意义。 • 贯彻要求: •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 •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 4、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第三节 教育艺术
• 二、教育的言语艺术 • (三)教育幽默 • 概念:教育幽默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奇巧的、 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教育 信息的一种教育艺术。 • 幽默意境的形成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制造悬念、铺垫渲染、 出现反转、产生突变。 • 教育幽默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表情幽默、动作幽默、书面 幽默和口头语言幽默。
第二节 教育原则
•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 (二)个性原则 • 概念 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个性。 • 贯彻要求: • 1、端正对个性的认知。 •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 3、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 4、培养学生的特长。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三版第八章第十章
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 化
–
教育功能历来被视为家庭 的基本功能之一。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点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的体现,是预期 的德育结果。 德育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更为突出的特点:
社会性、层次性、参照性
二、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对德育目标很少有专门 阐述,大都涵盖于教育目标之中。与教育目标 的表述相一致,不同学者或流派对德育目标也 不外乎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或二者兼顾的角 度出发来加以阐述,分别表现为“社会本位”、 “个体本位”和二者兼顾这三种不同的德育观。
三、德育与公民教育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与公民教育
–
在现代社会里,公民教育 受到广泛重视。广泛来说, 公民教育即是现代国民教 育的简称,世界上许多国 家都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 的国民作为国家的教育目 标。
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 育
–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属于心 理教育特别是其中的个性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等的划分来看,良好个性 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 育的共同努力,将之归结 为德育培养目标、任务是 不妥当的。
科技和工商业的进步,使 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 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 提升,可这却无法解决人 们心灵的困扰和给人类自 身所带来的各种危机。这 些都需要学校教育直接加 以面对。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 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兴 起,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 济、文化乃至政治交往日 益频繁、普遍,全球化、 国际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现实。
一、德育过程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温馨提示:1、结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本复习提纲,不断重复,熟练掌握。
2、坚持练习做题,帮助识记。
3、调整心态,注意答题技巧。
预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生活愉快!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 识记)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6、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判、填)(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7、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填)8、古代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教”在《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育”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9、被人们称为“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造联系了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4、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强调人文学科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修正,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5、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大大推动了学校运作的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6、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
(强记)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其教育思想的。
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记)○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2、儿童中心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4、实用主义观念;○5、发现的观念。
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
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
1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①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
②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
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1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于1899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定性,称自己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
现代我们所使用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便来源于此。
他的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
(深理、P30~31)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先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显示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发展发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伐善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2)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3)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村早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2.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3.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重大影响)、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这句话正确吗?(教育不是万能P47—48)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答: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10.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①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③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④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P67○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3)教育就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平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4)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