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解答时,先读懂题干的含义,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以答案选A。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当政者为了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想了很多办法,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南方的财富输入北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0.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故选B。
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
24.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25.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B.
C. D.
15.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
16.《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
17.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9.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Hale Waihona Puke Baidu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10.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2.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是中国古代当政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措施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创立行省制
C.开辟丝绸之路
D.转移经济重心
3.“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11.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中印交往的史实,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史实,D项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时期的史实。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7.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7世纪时中印交往的史实。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不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18.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9.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翻车是灌溉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犁,都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ABD排除。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运转,故选C。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他们之所以会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故选C。
D.秧马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翻车B.耧车C.筒车D.曲辕犁
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
7.“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2.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
A.任用贤才
B.民生大计
C.民族关系
D.整顿吏治
23.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发生的内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时发生的内乱;玄武门事变是唐朝626年发生的流血政变。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解答时,先读懂题干的含义,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所以答案选A。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当政者为了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想了很多办法,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南方的财富输入北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0.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故选B。
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
24.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25.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B.
C. D.
15.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
16.《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
17.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9.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Hale Waihona Puke Baidu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10.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2.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是中国古代当政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措施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创立行省制
C.开辟丝绸之路
D.转移经济重心
3.“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11.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中印交往的史实,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史实,D项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时期的史实。BC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7.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7世纪时中印交往的史实。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不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18.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9.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翻车是灌溉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犁,都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ABD排除。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运转,故选C。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他们之所以会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故选C。
D.秧马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翻车B.耧车C.筒车D.曲辕犁
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了内奸,以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B.八王之乱C.七国之乱D.玄武门事变
7.“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2.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唐太宗重视
A.任用贤才
B.民生大计
C.民族关系
D.整顿吏治
23.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