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解世界。 2、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来
理解世界。 3、日常思维方式——以感性的经验的
形式理解与把握对象世界。
二、思维方式的层次和功能
(二)五个功能
1、反映功能 2、解释功能 3、选择功能 4、评价功能 5、操作功能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第九讲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位置
自然、人类、思想等诸般现 象→输入→
思维(思想、思考) →输出→体态、眼神、言语、
行动
一、何谓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也叫思维模式、思维方 法或思想方法,主要关涉两个问题: 一是思考什么,即思维的对象;二 是如何思考,即思维的方法与习惯。 而我们研究思维方式还要再加上两 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 那样思考;二是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一)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一般称为整体思维。是一种将思
维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着眼于事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理解和规定思维 对象的思维方式。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 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 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 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类型
(三)形象思维 形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形
象思维往往运用形象的事物或象征的 符号来进行思维,而不是用概念范畴 进行思维。让人容易理解,可以感知, 但不准确。如先秦诸子的著作常常运 用比喻、象征的方式说明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重视事物的功能联系,轻视实体形质,对 问题强于综合而弱于分析;重视时间因素 超过空间因素,具有整体性、对待性、直 觉性、模糊性、内向性、意象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传统思维方式如何形成?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换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什么是“直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 陶渊明)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触类旁通创造之始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过程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⑶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
“应时而变,应事而变。
”2 、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
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中国人民习惯将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共生。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而非个体利益和竞争。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弱,而合作、共享和团队精神更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石。
中国人民崇尚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家庭和他人负责任。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责任和家族荣誉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崇尚学习和知识,强调个人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
这种教育观念使得中国人民具有刻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尊重和崇拜祖先及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被视为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致敬。
中国人民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同时,中国人民也尊重传统习俗和礼仪,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各种规矩和礼节。
这种尊重传统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民保持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家庭观念、教育重要性以及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首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人为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
其次,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同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也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最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质。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注重实践、重视道德。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第五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
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有所差异,它强
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含蓄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综合性。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对问
题进行全面综合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排列和解决。
举个
例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常常使用「天地人」三个词来表示世界万物的
综合体,这表明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综合性的重要性。
综合性思维方式
的优点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有助于制定更全
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还注重含蓄性。
含蓄性思维方式强调言简意赅、约
束和隐蔽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常常使用暗示、比喻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中国的一句谚语,表
示一旦说出了一些话题,就很难收回去。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可节省表
达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也要求解读者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含蓄性对中国人的思维
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帮助人们更全面地把握问题,提供更有效的
解决方案,并在社交场景中实现和谐与隐晦。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思维方
式仍然影响着中国人,并对其处理问题和决策产生着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性为核心的。
我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从整体上去考虑,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较为谨慎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更加慎重,会全面考虑、思虑周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稳重、审慎的思维方式。
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仁爱、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仁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促进问题的全面解决。
而谨慎的思维方式也对于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价值观念方面,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为我们指明着处世的方向和道路。
尊重父母、帮助他人、和谐相处等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庞大。
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对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其内涵,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和谐思维:追求整体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与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相异,中国人注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强调相对性和相互依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整体和谐的维系,而非特定的个体。
二、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复杂性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习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并通过发现事物的矛盾与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道家哲学中的"至柔"和"至刚"的观念,认为事物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不断求得内外之道的平衡。
中国人通过辩证思维,尝试理解事物的多维度,融合矛盾之中寻求发展的契机。
三、中庸思维:追求中路之道中庸思维意味着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中和与身心的调和。
中庸思维也反映在中国人在价值观中的不激进、温和和稳定的倾向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和平共处、稳定发展和团结合作,并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命运观:认同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蕴含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力量,而人应顺应这种力量,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将自身融入其中。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
中国人以家庭、亲友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西方人重外、重分、重挑战,认识到 自身与自然的差异,对立与矛盾,并 力求征服这种矛盾, 勇敢开拓,探索 未知,以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
体育项目:赛跑、体操、标枪、拳 击等极具竞争性的项目,追求速度、 高度、远度、力量
体育精神:勇敢、竞争、自由、平 等、理性
——竞技的摇篮
以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中国传统体 育项目在缓解人类精神紧张,抵御现代“文明病”和增进健康方 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在中和思想影响下,中国美学主张“以理节情”、“音亦 有适”,提倡“中声”,而反对“侈乐”、“糜音”。因 此中国民族的艺术作品,总是奋而不激,忧而不伤,慷慨 却不狂放,情浓四溢但不使人志荡。无论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舞蹈,一般读不采用过于强烈的对比,处处注 意把握适度,整体布局考究各部分之间的制约,变幻中追 求平和,旋动中给人以宁静,绚丽却含蕴淡雅。
触类旁通 创造之使
2.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立象
“观象”+“体悟” “立象” 《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系辞传上》明确指出:“子曰: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观象。这是指直 觉。”
“阳” “阴”
太阳、白天、明亮、雄性、运动、上升 月亮、晚上、黑暗、雌性、静止、下降
例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整个世界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是在现实中普遍
存在的五种自然物。这五种自然物的性质亦均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经验到的 。 水 润物向下的,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辩 证 思 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周易》所讲的“八卦”以及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周易》经文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泰》九三爻辞),所强调的即是“平”与“陂”“往”与“复”的对立统一。对于《周易》的辩证思维,郭沫若(1892~1978)给予了高度评价,“《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来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见诸《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既是《易传》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彪炳青史的千古绝唱。朱伯昆(1923~2007)极度褒扬“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对先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
管理者必须知道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3.类比与类推
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例如《孟子?告子上》中“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就是在作类推。可以看出,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述了治政应经历的几个阶段:修养个人道德,和谐家庭人伦,治理国家政事,安定百姓与治平天下。《大学》上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阐明了上述几个阶段的本末先后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告诉我们,修、齐、治、平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本末始终的关系,因而可
2.“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类比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正如《说文?叙》指出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这段话加以缩略,就是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可见“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国古代哲学、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2.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平衡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以及阴阳两极之间的动态平衡。
3.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4. 系统整体性: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强调整体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它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5. 直觉体悟:直觉体悟是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认识方法。
它强调通过直觉和体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
总之,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具有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系统整体性和直觉体悟等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其中一项重要的特点是传统思维的影响和体现。
传统思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整体观与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整体观是指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辩证思维则是指将问题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综合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和儒家思想尤其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道家注重自然的整体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则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尊重传统与崇尚孝道中国传统思维中,尊重传统和崇尚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是指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敬重和继承。
中国人崇尚孝道,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传统思维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可以延长寿命、祈来好运,因此尽孝是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孝道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三、礼仪之邦和人情味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人情味。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贯穿于社交场合和各种仪式活动。
礼仪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起到了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作用。
人情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培养友善和亲和力。
人情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四、谦虚与宽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和宽容。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类比性 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认识和理解自 然、社会和人类现象,以及探索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类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现象与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将“道”与“水”进行比较 ,认为“道”如同“水”,具有润泽、渗透、滋养等特性,可以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性思维的表现
表现形式
辩证性思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矛盾转化等思想方法,注重从正 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最
优解决方案。
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辩证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体
03
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如中医理论、风水学说等。
04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深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实践应用
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 价值。
直觉性思维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直觉性思维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 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其原始面貌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
直觉性思维鼓励人们在常规思路之外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局限性
然而,直觉性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个人经 验、情感等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导致 偏见和误判。
05
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含义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1. 重视“天人合一”思想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自然的变化的也应当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古代中国人始终重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强调人类应该遵循天道的规律。
2.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古代中国人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在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他们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器具,使中国的农业、手工业、水利等方面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3.重视知识和教育古代中国人重视知识和教育,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古代中国人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4.注重联想思维和象征意义古代中国人注重联想思维和象征意义,这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诗歌中常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作为象征来描绘人物和事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象征意识。
二、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1.强调道德伦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所以古代中国人把道德伦理看做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尤其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孝道、仁爱、忠诚、廉洁等。
2.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是古代中国人重视的社会单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社会也对每个人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3.重视友情和交往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重视友情和交往。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市井之间的友情和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
其中,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指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直觉思维则是指通过感性认识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
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分析,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处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2.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指将事物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事物的内在
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反映了整体思维的特点。
3.经验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对
实践经验的深入探究,推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4.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是指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通
过对现实的分析和评价,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神秘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中存在着一种神秘思维方式,强调对自
然和人类存在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自然观念和信仰。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西方美学认识到美产生于矛盾之中,美是矛盾的 和谐 。 赫拉克利特推崇的和谐‚是斗争所产生的‛,它 强调在排斥、对立和斗争之中求得和谐,认为斗 争中蕴含的和谐最美。 中国美学认为矛盾双方由于绥靖、相济、互补造 成的平衡最美。这里,平衡、协调,不是泯除矛 盾,消灭差异,而是要约束它们。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在中和思想影响下,中国美学主张‚以理节情‛、‚音亦 有适‛,提倡‚中声‛,而反对‚侈乐‛、‚糜音‛。因 此中国民族的艺术作品,总是奋而不激,忧而不伤,慷慨 却不狂放,情浓四溢但不使人志荡。无论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舞蹈,一般读不采用过于强烈的对比,处处注 意把握适度,整体布局考究各部分之间的制约,变幻中追 求平和,旋动中给人以宁静,绚丽却含蕴淡雅。
5.直觉思维的缺点
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 能自拔。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 糊性,而且常过多地使用暗示,难以准确 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思维
1.整体思维的含义
2.思想家关于整体思维的著名言论 3.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4.整体思维体现二——阴阳五行学说 5.评价整体思维 (1)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2)对中国宗教的影响 (3)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对中国民族心态的影响 (5)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6)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民族心态的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遇到什么 艰难险阻,都不会丧失生活的信念,总是从容不迫,平静 安详。中国佛教的塑像和绘画就充分表现了这一民族的性 格和审美的特征。这种伟大的精神不能说不与阴阳五行关 于宇宙通过自行调节永远趋向于相对平衡的理论有关。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故谚语云:‚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 报。‛‚子复母仇‛,终归平复,这是五行结构所产生出 来的不可移易的法则、力量和观念。中国很多戏曲、小说, 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信念编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喜 剧多于悲剧的原因。‚大团圆‛会给人以鼓舞,但同时也 容易使人们在空幻的艺术中得到满足,却丧失到生活中去 奋进拼搏的意志和决心,形成观望、等待的消极心理。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 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心理底 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民族结构的重 要标志。究竟什么是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知识 信息1 大脑 经验 思维(思考、思索过程) 逻辑 信息2
推理
什么是民族思维方式?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4.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
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 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 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 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 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 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例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整个世界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它们是在现实中普遍 存在的五种自然物。这五种自然物的性质亦均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经验到的 。 ‚五行‛不仅是宇宙构成 水 润物向下的, 的基本材料,即所谓‚先 火 燃烧向上的, 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万物‛(《国语· 郑语》), 木 可曲可直的, 同时也是宇宙的基本秩序, 金 可以熔炼铸造的, 即‚天有五行,一曰木, 土 可以种植庄稼的。 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 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土,五 行之中也。此其天秩之序 也。‛
3.悟性思维
‚留下空间‛是悟性思维在文化表现中的 一个最大的特点。 艺术审美——尚意追求。 国画: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诗歌:西方讲究技巧的运用,注重细节的 勾勒,通过许多人工安排来加强诗的情节, 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如《荷马史诗》, 由若干故事组成。中国古代诗歌则讲究用 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言有尽而意无 穷
• 齐物论》)‚万物皆种业,以不同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
(《寓言》)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荀子• 王制》)
朱熹:‚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说道由,有无底在前,说道无,有有 底在前,是循环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四)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宗教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宗教意识较西方淡薄。我们的祖先 在天人合一观的支配下,把自己视作自然界大 家庭中的一员,与自然万物和谐融洽,情如手 足,所以很少孤独恐惧之感。 神和人的关系在西方本质上是分开的、对立地, 而在中国则表现为认同和相融。因此中国的神 不可能产生长久的威慑和统摄作用。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科学的影响
积极面 1、 对于世界上许多周期性的变化, 做了细密的观察和探索,例如 天 体运行、季候更迭、气象变迁,以 及一切对立事物的循环转化。 古代的历法长期领先世界,最 早最准确地测定了夏至、冬至、春 分、秋分的时间。 2、 整体思维促使中国的传统科学 横向联系,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紧密渗透。如古代医学,是 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气象、历 法)和社会科学(如伦理学、社会 学、政治学、兵法等)的兼融的结 果。 消极面 1、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十分丰富, 但是,这些知识并非是探讨天文规 律和本质的逻辑体系。 2、中医的诊断,其要旨也不是靠逻 辑的推理,而是靠医师本人对病人 的观察、切脉,然后作出诊断,这 种诊断的准确度要依赖于医师本人 的治病经验。 3、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 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 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 进入现代科学。
荀子说:‚百王之道—是矣。‛
3.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在《易经》看来,天地、日月、四时、昼 夜、阴晴等无不在按部就班地做各自的循 环运动,一切生物和人事唯有在这循环运 动中得以生化发展。走完自己的历程。世 间所有变迁都是循环式的运动。‚无平布 陂,无往不复‛,这是《易经》对世界运 动的最高概括。
2.直观思维(‚观象‛+“体悟‛ )——立象 ‚观象‛+“体悟‛ ‚立象‛ 《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 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系辞传上》明确指出:‚子曰: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 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观象。这是指直 觉。‛
例一:《易经》
《易经》(《易》) ——中国最早的宗教经书 之一。含: “卦”(符号)——传说 由远古伏羲所创。 “辞”(释卦)——传说 由周文王编于商代末期。 现在学术界认为,该书萌 芽于殷,成书约在晚周。
《易传》(《易经大传》 《传》) ——后人解释或发挥 《易经》的心得感想及思 想体会,共十篇(“十 翼”)汇总而成,是中国 第一部哲学著作。 该书传由孔子编写,最新 观点认为其是春秋至战国 后期陆续形成的研究《易》 的一部总集。
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 什么是直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 陶渊明)
直观思维
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由 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 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 低层次直觉 (直觉行动思维) 高层次直觉 (悟性—较强领悟能力) 触类旁通 创造之使
例一:《易经》
在‚观象‛的基础上,《易经》建立起阴 阳八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体系。 《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 艮、兑,所指的则是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例一:《易经》
阴阳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各种自然现象诸如明暗、冷热、 日月、上下、雄雌、动静、男女等两极现象的观察,阴阳 观念虽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抽象化的 逻辑概念。 ‚阳‛ ‚阴‛ 太阳、白天、明亮、雄性、运动、上升 月亮、晚上、黑暗、雌性、静止、下降
整体思维体现一:《易经》圜道观
《易经》认为,一切矛盾都应在循环的流 通过程中解决,如果事物的循环动转畅然 无阻,顺利完成,也就是按照事物法则运 行,那么就会产生于人于物有利的结果。 能顺利完成往复循环。则一切吉利,出入、 交往、办事都会成功。
历代关于圜道观的思想语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孔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 阳货》)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
研究思维方式的意义
由于思维方式贯串于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 实践的各个方面,所以把握了一个民族的 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他们的 文化特色和本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 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渗透这一民族的内在心理特质。
东西方差异
为什么中国屡经战乱,然必定地统一为一个国家,而欧洲却分裂为数十个 国家,根本不可能统一称为一个国家? 为什么欧洲有繁荣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封建主义的中世 纪则是一个黑暗的几乎停滞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的奴隶制发展不够充分, 而封建社会却长久昌盛? 为什么欧洲14世纪到16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中国自南宋时代已产生了相 当发达的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未能出现文艺复兴门刚相类的运动?
评价整体思维观念对艺术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有生有制 美在中和
阴阳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 标。阴阳理论也讲阴阳的‚博‛、‚争‛,但基本的关 系是互根、互助,而且认为阴阳的调和是变化成物的根 据。 五行理论认为事物的五行结构之间,在一般情况下, 有生有制,相胜和相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把过度的差异和矛盾适当降低,使它们限制在一个 能够协调的范围内,这就是‚平‛的含义。这和阴阳五 行理论所讲的调节以求平衡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