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5页word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交通网络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 ,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性和 便利性。
改善农村水利设施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 能力。
提升农村能源设施
加强农村电力、燃气等能 源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生 活和生产需求。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 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其
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总结词
创新投融资机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详细描述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 务方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县域经济发展的案
05
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
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 关键环节。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 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产业结构不合理
许多县域地区的产业结构以传 统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 对滞后,导致经济缺乏可持续
增长的动力。
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1 2 3
完善人才政策
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如提供优惠的住房 政策、子女教育等,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县域内 工作和生活。
加强人才培训
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同 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 素质的人才。
建设人才集聚区
在县域内建设人才集聚区,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 这里,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1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3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当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和人才短缺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激烈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0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通过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工业竞争力。
提高工业竞争力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契机,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口流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城市品质以城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创业,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扶持创业项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吸引更多人到县域内就业。
03增加就业机会02010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总结词: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水利、电网、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升级。
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东丰县委党校梁振利文章摘要: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不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面临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自从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并把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确立了“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同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在思路上改革发展,理念要创新突破二、稳妥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强工业化的导向作用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夯实县域经济基地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五、抓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六、全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不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也面临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自从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壮大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要求,并把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的突出位置,确立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与新办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实施的县域突破战略来看,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开始显现。
当前,能否抓住并充分运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机遇,关键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确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在思路上改革发展,理念要创新突破当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
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的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
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在思路上改革发展,理念要创新突破,破除不合时宜的与现代经济相悖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观,确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民众经济发展理念;确立项目集结、产业集群、优势带动的发展理念;确立引资引项与引智引人相结合,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等等。
关于发展XXXX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发展XXXX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庄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许多地方都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各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总结龙华县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如何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县治天下”。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朝统一建立郡县以来,只更换郡县的制度一直没有改变。
县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进入新世纪,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有很多县,所以XX和天津应该对承德地区进行合理补偿,实现公平合理。
第三,基础设施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创造吸引外资环境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政府必须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环境,增强竞争力。
要努力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中的“非硬”局面。
只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只有完善水、电、交通等一整套基础设施,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能源、电信、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
四是科技人才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谁拥有高科技项目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在县域层面,要不断强化科教战略地位,着力构建突出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着力推广和普及科技实用技术,依靠人才和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单元,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历来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很多地方都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
总结近年来隆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如何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郡县治,天下安。
”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朝更替,唯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一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进入新世纪,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共有28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2003年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
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看,大头都在县,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县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县级行政机构向下贯彻落实。
县域经济纵贯城乡、横跨一二三产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经济成份发生大的变化,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对整体经济的越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1号文件也都相继提出要壮大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上至下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许多省市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制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如“扩权强县”等不同形式的放权改革,县域经济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跃进。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饱和,各地政府开始将目光转向乡村和县级市场,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是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县域的基础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模式推动投资,降低政府负担。
其次,应该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县域经济往往没有像大城市那样多元化,依赖传统产业的情况较为普遍。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政府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寻找具备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来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户,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激励措施,减少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成本。
第三,要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资源,提高人才素质。
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人才回乡创业,提供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回乡发展。
此外,还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创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四,要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
县域经济的优势之一就是乡村资源的丰富,政府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企业投资。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最后,要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m 4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发展县域经济作了专门论述,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并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结合**县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善于做“大”文章。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确立大思路、大目标。
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打造大产业、大民营。
三、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实施大调整、大改革。
推行新的思路,实现新的目标,就要打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旧的体制、旧的做法。
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改革。
企业改制不能为改而改,简单地买断职工身份不是治本的办法,最终必须实现发展壮大企业、带活一方经济、帮助安置就业的目的。
要通过培育旅游、小水电、笋竹3大主导、优势产业,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主,对原有企业拍卖盘活,置换国有资产,买断职工身份,提高县属企业改制面。
对停产多年,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财政“兜底“的办法。
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要抓住财政对林业的依靠大大减少的有利时机,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决心解决人员分流问题,使林业从根本走出困境。
二要抓调整促特色。
旅游、小水电、笋竹3在产业就是**的特色,是**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不能人为地划定一个框框,限制发展规模,要能搞多快就搞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
三要抓龙头促产业化发展。
大力培育玻纤、超硬材料、纺织等龙头企业,通过优化环境,市场运作,实现企业滚动发展。
四要抓投入促生产条件改善。
一二三产业都要通过上项目、争资金、对外招商融资金的办法,保证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
当前要把以炎帝陵建设为龙头的旅游业、县城提质扩容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九龙工业小区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作为改善生产条件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行大招商、大开放。
实践证明,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
一是要实施全民招商。
当前全县的重点是旅游设施及其游客、会议等。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范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范例)第一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2011-04-11 11:27:08| 分类:县域经济 |字号大中小订阅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旨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
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的对策,应当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准确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
区域具有开放性、非均衡性、经济上不可分性和权能上的区限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
而县域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考察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找准位置。
要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中的大背景来定位,即把县放在市、省、省际经济圈、甚至全国经济圈上,来寻找县域经济所处位置,以此来考察和确定县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什么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主导产业来支撑。
因而,县一级在确立发展的主导产业时,应当尽可能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这样有利于国家的产业投资,有利于用活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县级各方面对上的争取,以便寻求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机会和途径。
其次,要认清县情。
认清县情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
应从县所处的区位因素入手。
所谓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以至决定经济、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
一要认清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可编辑版】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地处城市和乡村,一产和二产、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直接承担着农村现代化的重任,而农村现代化又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据权威资料显示,截至201X年底止,全国县域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县域国土面积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以上,全国县域GDP占全国总量的55.15,全国县域GDP增长速度超过11,可见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城乡统筹以及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
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切入点,事关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丰”即为此理。
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大在党代会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和科学发展观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是大势所趋。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凭借各地的优势,以科学合理而又快速健康的姿态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和认真思考。
思考之一:创新工作机制,把握“四个抓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原。
【公文范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本人结合X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定战略、抓建设、创环境三个方面,谈一点发展县域经济的看法。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发挥优势,明确思路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由于各县地理区位、资源状况、历史、人文等特定资源的不同,因此县域经济特别具有地方特色。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研究挖掘自身的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或社会文化资源优势,或交通区位优势,等等。
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优势,以此为基础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
其次是要确立明晰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应体现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搞好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区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生态、经济、人文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XXX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确立了发挥土地、矿产、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抓项目、强县抓工业、富民抓产业、增收抓劳务,培育壮大林果、畜牧、劳务、经作等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XXX 经济社会的基础和长远发展实际的。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总量中农业总量居高不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的关键。
从XXX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资料、市场等各种因素分析,要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富县”的战略目标,加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始终坚持稳粮、扩经、强牧、兴果、造林的发展方略,突出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林果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
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
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
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
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利用资源。
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
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
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
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
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服务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
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培育
产业融合
加强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推动产 业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形成新 的产业形态和竞争优势。
新业态培育
鼓励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县域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
04
总结词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引进高科技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同时建设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为创新创业提供良 好环境。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详细描述
某县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典型案例
总结词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县域 经济发展软实力。
VS
详细描述
某县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 优秀人才到县内工作和生活,同时加强本 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和创 新能力。
02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注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 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 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方向发展。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的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 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04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引进高层次人才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县域内工作和创新,为县 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本土人才
加强与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培养本土人才,满足县域经济发 展的需求。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 点思考
2023-11-05
目录
• 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01
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区域性和相对独立 性的特点。
经验总结与启示
经验一
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 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
。
经验三
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县域内 劳动力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
经验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 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经验四
加强与外界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 外资和技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1 2 3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 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我县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制约着我们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寻找适合我们县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
我县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我们可以发展农业和水产养殖等领域,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我县的山区和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和林业经济,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我县消费和投资。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县城,我们需要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人才流动和创业,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规划。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我县生活和工作。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他们加大科研投入,培养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政府和企业还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我县经济发展。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企业则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形成共赢的局面。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和县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进程的一个着力点和具体行动。
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县域经济中找准位置,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科学定位发展方向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是以空间为单元的经济发展形式,发展空间相对独立自主,但也需要强势经济辐射力的拉动。
为此,彰武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必须依据我县的诸多优势,把发展县域经济定位在借势、借力发展的基础上,定位于“融入沈阳城市经济圈”的战略性思考之中。
综合分析,彰武县融入“沈阳城市经济圈”有六大优势:一是土地优势。
我县与沈阳周边其他地区比,土地总量大、价格比较低,这将成为我们利用土地招引大项目、大资金、大物流的最明显的优势,也是我们区别于周边其他县份的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
近一段时期,沈阳的周边县区,正在从工业走廊、工业园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等方面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圈”。
按现代经济的规律,贯穿我县的沈阳到彰武、铁岭到四平、彰武到通辽3条高速公路建成后,我县将在新的“一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同沈阳周边的其他县区比起来,在区位优势上占得一些先机。
这对彰武今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的好机遇。
我们必须要变区位优势为真正的经济优势,加大招商引商、区位融合、政策宽松的力度,做好发挥区位优势的大文章。
三是资源优势。
我县有些农产品、矿产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叫得响的。
如我县的硅砂、草炭、膨润土等资源,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品位、质量比较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生产率,转化为税收,都需要我们做许多工作。
四是劳动力优势。
我县有近10万富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五是人气优势。
省市各级领导都对彰武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彰武融入“沈阳经济圈”寄予厚望,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多年来国家、省、市关注支持彰武发展的人很多,对彰武的变化感到欣慰的人也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强后盾。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5页word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我国220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国90%以上,人口占全国60%以上,县域GDP 占全国50%以上。
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
从一定程度上说,富国必须富县。
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县域本身来说,自然资源优势、产品产业优势,相当程度上寓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和区域发展协调都需要统一到县域经济发展之中。
解决县域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都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密不可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把手;县域经济与城镇、企业紧密相连,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根基;县域经济与人口、资源关系密切,是统筹人与自然的载体。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每个县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解决县域范围内一切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文拟就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一)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两湖”的开发建设,使我们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县在经济发展中抓住“两湖”开发建设的新机遇,大力实施“扩引并举”措施,坚持突出特色、高效生态、优势互补的原则,迅速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经济发展现状(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2,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总零售额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亿元,地方税收收入10亿元,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二)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县农业形成以肉牛、鸭梨、优质麦和生猪的重点产业集群。
突出发展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家。
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古典家具、食品深加工、不锈钢餐具、家纺地毯等成为我县主导产业。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我县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个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大基-1-础设施项目,德大高速和德龙烟铁路也在紧张建设之中。
(四)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
夕阳国际大酒店、降龙公园和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
各乡镇都建立了工贸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加强。
各单位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招商软环境明显提升。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 的%,与省市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全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内部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 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工业、 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 会,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乡一 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 域协调发展。
0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交通、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保 障能力。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城乡发展规划和资源整合,推动城乡协 调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对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展望
提升产业层次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 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 发展,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效益。
经济发展带来财政收入的提高,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 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改善生活环境
经济发展带来环境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 活品质。
促进社会就业创业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 动力,提高就业率。
促进创新创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激发市场活 力和社会创造力。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和联动发展, 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 置,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和治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的双赢。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代经济管理者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战略思考,以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大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优化其布局和建设质量,以提高县域经济的连接性和便利性。
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二、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将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人才和技术的流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和技术支持。
三、加强城乡融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城乡融合方面,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附加值。
同时,还应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步提升,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创新创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方面,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环境保障,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和机会。
同时,还应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我国220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占全国90%以上,人口占全国60%以上,县域GDP 占全国50%以上。
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
从一定程度上说,富国必须富县。
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县域本身来说,自然资源优势、产品产业优势,相当程度上寓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和区域发展协调都需要统一到县域经济发展之中。
解决县域发展中的诸多重大问题,都与县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县域经济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密不可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把手;县域经济与城镇、企业紧密相连,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根基;县域经济与人口、资源关系密切,是统筹人与自然的载体。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每个县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解决县域范围内一切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使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本文拟就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一)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
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
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而创造的GDP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四分之一,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人口84.8万人、GDP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人均GDP2.1万元;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数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
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4.28%,东部地区县域经济GDP增长速度为15.03%,中部地区为12.84%,西部地区为14.82%。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其原因1、城镇化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
从实践中看,我国大多县域交通、通讯等条件差,除了县城之外,很多小城镇基础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以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
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3、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
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
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
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
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
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4、产业结构趋同。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5、政策体制性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城市人口仅占29.12%。
据统计,80年代以来,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以下,这10%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70.88%的农村人口的需要。
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国家的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基本放在大中型城市,相对而言,县域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致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二)局限性存在的原因1、思想观念的制约。
我国覆员辽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发展意识比较浓厚,有的地区则加快发展的坚定性不够,容易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及困难的影响;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不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较为明显,缺少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的气魄和干劲;全民创业的激情不足,创业氛围不浓,创业动力不够,导致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2、政策因素的制约。
上级部门在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权力不断强化,职能上收,财力向上集中,县级政权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集中。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普遍收缩撤并,县域金融机构多数变成了吸储机构,资金外流严重。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3、体制机制的制约。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各县(市)虽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县属及乡镇企业改革,但机制转换仍不够到位,市场化进程与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基础设施的制约。
大部分县域交通尚不够发达,农村道路等级偏低,路网不配套。
给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5、人才瓶颈的制约。
县域内人才资源缺乏,环境差异、交通不便、待遇偏低,导致县域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较弱,不但大中专毕业生回乡较少,而且现有的人才也不断外流,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㈠“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
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
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
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产业的空间集聚,中小企业“规模化”使相互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降低了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化包括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内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市)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外联国内外大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
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
第三,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通过种养、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起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从而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