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国学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1.《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理解《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准备:1.教案、教具、教材。

2.相关国学经典的书籍、资料。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学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图片等教具,让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简要介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可以适度引用一些经典故事或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的精神内涵。

3.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三、小组合作学习(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学经典。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研究所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3.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1.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研究的国学经典,并展示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2.全班学生可以提问、交流和分享对国学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扩展(15分钟)1.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深入了解国学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国学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国学知识的小抄。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可以表达对国学的认同和喜爱,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参观国学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对国学的实际感受。

2.开设国学社团或活动,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和体验国学。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如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展示与分享等环节,表达对国学的兴趣和理解,主动思考和提问等。

2.通过学生的作品、短文或小抄,了解学生对国学的了解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教材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教材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上国学经典

四上国学经典

课型:诵读 教学内容:《道德经》教学要求:理解《道德经》中句子的意思,并且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背诵《道德经》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出示教学内容1、天ti ān 长ch án ɡ地d ì久ji ǔ。

天ti ān 地d ì所su ǒ以y ǐ能n ãn ɡ长ch án ɡ且qi ě久ji ǔ者zh ě,以y ǐ其q í不b ú自z ì生sh ēn ɡ,故ɡù能n ãn ɡ长ch án ɡ生sh ēn ɡ。

是sh ì以y ǐ圣sh ân ɡ人r ãn 后h îu 其q í身sh ēn 而ãr 身sh ēn 先xi ān ,外w ài其q í身sh ēn 而ãr 身sh ēn 存c ún2、上sh àn ɡ善sh àn 若ru î水shu ǐ。

水shu ǐ善sh àn 利l ì万w àn 物w ù而ãr 不b ù争zh ēn ɡ二、 学生试读。

三、 教师范读。

四、 学生讨论交流意思,教师点拨。

五、 学生熟读成诵。

六、 同桌检查,教师抽查背诵。

课型:诵读 教学内容:《道德经》教学要求:理解《道德经》中句子的意思,并且熟练背诵。

教学重点:背诵《道德经》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出示教学内容1、持ch í而ãr 盈y ín ɡ之zh ī,不b ù如r ú其q í已y ǐ。

揣chu āi 而ãr 锐ru ì之zh ī,不b ù可k ě长ch án ɡ保b ǎo 。

金j īn玉y ù满m ǎn 堂t án ɡ,莫m î之zh ī能n ãn ɡ守sh ǒu。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终审稿)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终审稿)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最新版)王欣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

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

(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

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田园诗请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牧场之国向往赞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国学经典》。

本课主要学习《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学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2. 能够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难点:理解并运用“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中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

然后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及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将课堂上学习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关于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章节。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写一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接触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 《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见闻……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5. 《大学》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所选的国学经典段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国学经典。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法:让学生将国学经典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并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所选的国学经典段落。

3. 分析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如孝顺、友爱、尊敬师长等。

4.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国学经典,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熟练程度,包括朗读、背诵和理解能力。

2.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如孝顺、友爱、尊敬师长等。

3. 收集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七、教学资源1. 国学经典教材或选集。

2.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国学经典朗读音频。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国学经典文本。

4.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汇和句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每节课安排20分钟讲解和朗读国学经典。

2. 每节课安排10分钟学生交流分享。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第一篇: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2014.5.28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孝经》《绝句》《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故事和寓言,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 学会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的教材和资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国学经典吗?知道有哪些国学经典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2. 分析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与学生分享其中的智慧。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 学生阅读一篇国学经典故事或寓言,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四、讨论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演讲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想法。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2. 学生自评或互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故事和寓言,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国学经典相关的展览或活动,加深对国学经典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在讨论和应用中展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材和资料,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精卫填海》。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感受精卫鸟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精卫鸟不屈不挠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勇敢坚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精卫鸟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PPT中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引导学生谈论精卫鸟的形象特点,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精卫鸟为什么要填海?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惑。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精卫鸟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精卫鸟不屈不挠的精神。

5. 实践演练(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精卫填海——不屈不挠的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并复述故事内容。

(2)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精卫鸟填海的情景。

2. 作业答案:(1)精卫填海的故事。

(2)略。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精卫鸟填海的情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课文和名人事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国学概述- 介绍国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 讲解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经典课文欣赏- 选取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经典课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或《三字经》等。

- 通过诵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3. 名人事迹介绍- 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如孔子、孟子、屈原等。

- 讲述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人物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4.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剪纸、民间舞蹈等。

-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能。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体验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评估其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教学资源:1. 课本:选择适合的国学教材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传统文化体验材料:准备一些书法笔、纸张、剪纸模板等。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国学经典四年级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四年级教学设计

《春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能力目标:.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诵读。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含有“春”字的四字词语?(学生自主说词。

)2.你们的词语把老师带入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中,让我们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吟诵已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吧!3.引入课题:听得出来,同学们都特别喜爱春天,的确,春天就是一幅图画,绚丽多彩;春天就是一首小诗,清新雅致;春天更是小朋友们心中的一首歌,快乐无比。

今天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跟随南宋诗人朱熹一同走进迷人的春日。

板题:春日。

4.引导学生解题:春日的意思是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在诗人眼中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老师范读。

一读:随文识字: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读:找出韵脚,读出节奏,指名朗读,三读:个性朗读,表演朗读。

四读:配乐朗读,品味美。

二、自主学习、把握大意。

1.出示自学提示。

2.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诗文,参考课本的注释,了解诗文的大意。

3.汇报交流:(1)诗文大意写了什么?(诗文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2)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诗人寻找春天?(寻芳)师板书:寻芳。

(3)诗文的第一句诗人就告诉我们,他在什么日子(胜日)里去寻找春天?胜日是什么意思?(晴朗的日子)圈出“胜日”,这是告诉我们时间。

(4)诗人来到哪儿寻芳呢?(泗水滨)圈出“泗水滨”,诗人不光告诉我们时间,他还告诉我们地点.。

(5)泗水滨就是泗水河边,诗人来到这里寻芳有什么感受呢?一时新怎么理解?(焕然一新)一时新就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2、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讨论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诵读这两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4)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6.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小溪
小溪/流水∥碧如油,终日/忘机∥羡白鸥。
两岸桃花∥春色里,可能/容个∥钓鱼舟。
三,学习《秋思》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秋思》作者:唐代张籍.张籍(公元767--830)字文昌,世称“张水部”,著名诗篇有《塞下曲》《江南曲》《采莲曲》
(3)这首诗的Biblioteka 目是什么(秋思.这是一首怀念故土和亲人的诗)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思恋。诗人在思恋谁?诗人为什么要写《秋思》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②背诵古诗。
班级四年级教师第(7、8)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过分水岭》《小溪》《落日呼归白鼻豚》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重点
读、背古诗
教学难点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XXX《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

它又叫XXX,是一个低地之国。

(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

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板书:神往嘉赞)5.是啊,这么美的国度,谁能不神往,谁能不嘉赞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纵情描画心中的故乡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甚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美丽的国度,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12田园诗请水之国荷兰花之国向往赞美牧场之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最新版)王欣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田园诗情》诵读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

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

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

(板书:荷兰)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

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田园诗请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牧场之国向往赞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

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

(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

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

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

(1)交流。

(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

(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

(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 有感情地练读。

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 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 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

(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九寨沟》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

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二、介绍地理位置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1.师配乐诵读课文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文的语言。

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

五、归纳课文主旨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凉州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

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埋怨。

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①埋怨朝廷。

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

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

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

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教学目标: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