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脂质纳米粒
纳米医药 第5章-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
第5章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5.1概述近十年来,人们对一类新型的药物载体——聚合物纳米粒(PNP)的研究赋予极大关注。
早期的药物载体纳米粒主要是脂质体(详见本书第6章)。
作为药物载体,脂质体具有许多优点,如保护药物不被降解、靶向给药及减少毒副作用。
然而,脂质体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低包封率、水溶性药物在血液中的快速释放以及贮存稳定性较低。
目前,在药物传递和控释领域中,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日益受到重视。
多种聚合物已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这是由于聚合物纳米粒同样能有效地把药物输送到特定的靶部位,如器官或组织,从而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与脂质体相比,能增强药物特别是蛋白类药物的稳定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缓、控释特性。
利用口服给药,它们能输送蛋白、多肽和基因,在基因治疗上可作为DNA的载体[1]。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纳米粒对于药物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控释(CR)系统。
在动物模型上对某些疾病已显示出极好的疗效,充分表明这类载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负载在纳米粒载体上以颗粒的形式被肠吸收,并分布在淋巴结、血液和肝、脾、骨髓等器官中。
它们被胃肠道吸收后仍然保持对某些部位的靶向性。
尽管目前对纳米粒在胃肠道中吸收的机理研究还不充分,但已证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具有明显的粒径依赖性。
粒径较小的纳米粒要比粒径较大的纳米粒容易吸收,而粒径在5μm 以上的粒子则很少被吸收。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粒载药系统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种非病毒途径的基因转染避免了使用病毒的危险,并且可以进行充分有效的基因转染。
当然,这种非病毒基因治疗需要对输送DNA穿过生物膜的特性进行充分的研究。
一般来说,聚合物纳米粒的尺寸大约在10nm~1000nm之间。
药物被溶解、包封或吸附在纳米粒基体上,采用这种方法可制备纳米粒、纳米囊。
纳米囊是一个多孔体系,药物通过单一的聚合物膜被包在膜囊内;而纳米粒基本上是一个均相体系,药物能均匀分散在其中。
第6章-脂质纳米粒
第6章-脂质纳⽶粒第6章脂质纳⽶粒脂质纳⽶粒是以⽣物相容的脂质材料为载体,将药物或其它的⽣物活性物质溶解或包裹于脂质核或者是吸附、附着于纳⽶粒⼦表⾯的新型载药系统。
脂质纳⽶粒能够改善药物吸收、改变药物体内过程、具有缓释、控释、提⾼药物稳定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等⽅⾯的优越性,同时在⽣物体内及贮存过程中较稳定。
现已⼴泛应⽤于基因药物、抗肿瘤药、蛋⽩质和多肽等药物的载体系统。
使⽤途径很⼴,既可⼝服、注射,还可以局部应⽤。
现已有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粒、胶束、药质体和脂肪乳等体系供临床使⽤。
本章主要对固体脂质纳⽶粒、脂质体和药质体等进⾏介绍。
6.1 固体脂质纳⽶粒6.1.1 概述固体脂质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近⼗⼏年正在发展的—种新型的脂质载药系统[1],它以天然的或⼈⼯合成的的⾼熔点固体脂质(如饱和脂肪酸⽢油酯、硬脂酸、混合脂质)为载体,将药物吸附或包裹于脂质核中制成的纳⽶给药体系。
和乳剂、脂质体相似,SLN以毒性低、⽣物相容性好的脂质材料作为载体。
同时,固体脂质⼜使它具有聚合物纳⽶粒(PNP)的优点,如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的降解或泄漏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
SLN的⽔分散系统可以进⾏⾼压灭菌或γ辐射灭菌,具有长期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也可通过冷冻⼲燥或喷雾⼲燥制成固体粉末。
还可采⽤⾼压乳匀法进⾏规模化⽣产。
固体脂质纳⽶粒的主要成分有三类:①脂质,如脂肪酸⽢油酯类(包括三硬脂酸⽢油酯、三棕榈酸⽢油酯、三⾁⾖蔻酸⽢油酯、三⽉桂酸⽢油酯、三萮酸⽢油酯、Witepsol W 35、Witepsol H 35、Witepsol H 42、单硬脂酸⽢油酯)及脂肪酸类(如硬脂酸、棕榈酸)等;②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如磷脂(包括⼤⾖卵磷脂、蛋黄卵磷脂及磷脂酰胆碱等),Poloxamar, 聚⼭梨醇,胆酸盐,四丁酚醛等;③药物,亲脂性药物和亲⽔性药物均能制备成稳定的SLN体系,并且载药量和包封率都较⾼。
多西他赛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及其体外抗乳腺癌研究
多西他赛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及其体外抗乳腺癌研究马兰1,贾莉、羽、俊平2( 1.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药学与检验系,山东菏泽274000;2.菏泽学院门诊部,山东菏泽274〇〇〇)摘要: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脂质纳米粒(LN/DTX)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制备LN/DTX,超滤法测定包封率,透射电镜测定其粒径和形态,透析法测定体外释放行为,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摄取,M TT法测定其体外抗乳腺癌效果。
结果最优处方制备的LN/DTX包封率为(93.43±2.1)%,外观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120 nm;LN/DTX的体外释放在48 h内呈现缓慢释放效果,累计释放为(92.2±5.71)%;LN/DTX可显著增加肿瘤细胞摄取;M TT试验表明LN/DTX具有显著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结论LN/DTX作为抗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西他赛;脂质纳米粒;抗乳腺癌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29X(2021) 04-0277-03Doi:10.12048/j.issn.l674-229X.2021.04.006Preparation Properties of Docetaxel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Inhibi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in VitroMA L a n1, JIA L i' ,SUN Ju n p in g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and Inspection, Heze Medical College, Heze, Shandong274000, China ;2.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 ,Heze.Shandong 214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ocetaxel lipid nanoparticles (LN/DTX)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breast cancer cells in vitro.METHODS LN/DTX was prepared. Ultrafilt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nvelope rate.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article size and morphology.Di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ease behavior.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cells uptake, and MT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nti-breast cancer effect in vitro.RESULTS The encapsulation rate of LN/DTX prepared by the optimal prescription was (93.43±2.1) %. The appearance of LN/ DTX was spherical or quasi-spherical, and the particle size was 120nm./n vitro release of LN/DTX showed a slow release effect within 48 h, with a cumulative release of (92.2±5.71) %. MTT assay showed that LN/DTX had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CONCLUSION LN/DTX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as an anti-breast cancer drug delivery system. KEY WORDS-.docetaxel;lipid nanoparticle ring;breast cancer乳腺癌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严重危害 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
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摘要】目的制备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并优化其处方。
方法采用乳化分散-超声法制备布洛芬SLN,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
结果通过正交筛选,得到的最优处方为布洛芬0.05 g、F-68 0.35 g、正丁醇2 mL、卵磷脂0.15 g、单硬脂酸甘油脂0.05 g。
结论用该工艺和处方制备的布洛芬SLN符合制剂学性质要求。
【关键词】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处方筛选固体脂质纳米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纳米粒给药系统,具有颗粒粒径小、生理可接受、延长药物的释放及可实现靶向给药等优点[1]。
布洛芬是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口服后消除速度快,为保持药效需多次给药,且长期用药会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2]。
将布洛芬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用于静脉注射或直接注射于靶部位可以发挥其缓释的作用,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 仪器与材料LS―0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LC―10UV检测器、LC―05P液相泵,大连江申分离科学技术公司),DZKW型电子恒温水浴锅(北京永光明医疗仪器厂),DJ1C增力电动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JY92―2D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LS―230激光粒度测定仪(美国贝克曼公司), DELSA 440 Zeta电位测定仪(美国贝克曼公司),80―1离心沉淀机(江苏姜堰市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H―600型透射电镜(日本Hitachi公司),THZ―82A型水浴恒温振荡器(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单硬脂酸甘油酯(长沙市有机试剂厂),布洛芬(批号2007009001)(湖北百科亨迪药业有限公司),注射用大豆磷脂(批号 061104)(上海太伟药业有限公司),Pluronic F―68(美国BASF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正丁醇(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色谱级甲醇(天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葡聚糖凝胶G―50(美国Pharmacia公司)。
12.1 脂质体药物载体
脂质体药物载体1 脂质体概述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LP)药物载体包括脂质体和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于1964年由Bangham等首次报道,是最经典的脂质纳米药物载体(lipid-based nanoscale drug carrier),也是最早用于递送药物的纳米药物载体。
其主要结构是由封闭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囊泡,粒径范围大,可从纳米级到微米级。
1995年,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成为FDA批准上市的第一种NDDS。
时至今日,又有5种新的脂质体NDDS获准在临床应用,分别为柔红霉素脂质体(DaunoXome®),1996年;阿糖胞苷脂质体(DepoCyt®),1999年;无PEG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体(Myocet®),2000年;米法莫肽脂质体(liposomal mifamurtide,Mepact®),2009年;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2012年。
目前有关脂质体的研究热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体修饰脂质体(主动/配体靶向脂质体):Wicki等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anti-VEGFR2)修饰脂质体表面,有效抑制表达VEGFR2肿瘤的血管生长。
2.长循环脂质体:如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GM1)或PEG修饰的脂质体,GM1能够减少脂质体表面吸附血液中的蛋白,PEG能够在脂质体表面形成亲水保护层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并能够减少脂质体与血浆成分的相互作用。
3.刺激响应型脂质体:能够在特定的细胞内环境或肿瘤微环境中改变稳定性释放药物以增加脂质体的靶向递送能力。
pH响应型脂质体能够在肿瘤弱酸性微环境或进入肿瘤细胞后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释放药物。
酶响应型脂质体能够在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或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细胞内外酶系统的作用下释放药物。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PPT课件
药物负载能力有限
固体脂质体的药物负载能力相对较低,可 能无法满足某些药物的治疗需求。
体内分布和代谢特性需进一步研 究
固体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特性尚不 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优化其药物传递 效果。
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制备技术的研发
针对现有制备工艺的限制,未来可以探索新型的制备技术,如微流控 技术、超声波技术等,以提高固体脂质体的制备效率和稳定性。
降低免疫反应
固体脂质体作为基因传递 载体,可降低免疫系统对 基因的识别和攻击,减少 免疫反应。
在化妆品和护肤品中的应用
润和保湿效果。
皮肤修复
固体脂质体可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 和修复,改善皮肤质地和弹性。
防晒作用
固体脂质体可包裹防晒剂,在皮肤 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紫外线对皮 肤的伤害。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生物成像
固体脂质体可用于生物成像技术,作为示踪剂或标记物,用于监测生物体内的 药物分布和代谢。
靶向治疗
通过修饰固体脂质体的表面,使其能够与特定细胞或组织结合,实现靶向治疗 和诊断。
03 固体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新型固体脂质体的研究
新型固体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采用先进的制备技术,如微乳液法、超声波法等,以提高固体脂质体的稳定性和 载药能力。
新型固体脂质体材料的研发
寻找新型的固体脂质体材料,以提高药物负载能力和稳定性。
体内外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固体脂质体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以更好地评估其药物传递 效果和安全性。
临床应用研究
开展固体脂质体的临床应用研究,以验证其在治疗疾病中的效果和安 全性。
前景展望
•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固体脂质体纳米粒作为一 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制剂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制备技术的改进和新材料的发现,固体脂质体纳米 粒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 贡献。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PPT课件
热融分散法
热融分散法是将脂质材料加热 融化后,加入药物和辅料,通 过搅拌、冷却等步骤制备出固 体脂质体纳米粒。
热融分散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 简单、对药物活性影响较小。
缺点是需要使用高温,可能对 某些药物稳定性产生影响,且 脂质材料在高温下容易氧化。
药物传递与控释性能
药物传递
固体脂质体可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包裹在脂质膜内,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和 控释。
控释性能
通过调节固体脂质体的膜结构和药物与膜的相互作用,可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和控制释放。
表面修饰与功能化
表面修饰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固体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以提高其在生物体内的靶向性 和生物相容性。
药物控释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药物的缓 释和长效作用,减少给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免疫治疗与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作为免疫佐剂,能 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抗肿瘤 和抗病毒效果。
基因治疗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能够作为基因载体, 将治疗基因导入病变细胞,对基因进 行调控或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其他制备技术
01
其他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发法、 超声波法、高压均质法等。
02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 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 备。
04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在药 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靶向给药与药物控释
靶向给药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能够将药物定向传递到病变部位,提高药 物的局部浓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VS
成本控制
降低生产成本是关键,需要优化工艺、降 低原材料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中药药剂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质的专著是()。
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汤液经》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E:《新修本草》答案:E2.以下哪些是有关传统国药制剂理论的阐述?()A:《黄帝内经》指出“其见深者,必齐主治” 即当病势加深,应以药剂主治B:《纲目·序例》记载: “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中下”C:《千金方》指出汤剂“一服最须多”以迅速达效,“后渐少”D: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汤、散、丸,各有所宜……”E:梁代陶弘景著,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答案:ABCDE3.下列剂型作用速度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经皮给药E:吸入给药答案:C4.以下哪些是按制法分类的剂型?()A:浸出制剂B:纳米粒C:注射剂D:混悬剂E:无菌制剂答案:AE5.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煎膏剂属于皮肤给药剂型。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固体的润湿性用什么来表示()。
A:接触角B:表面张力C:CRHD:吸湿性E:休止角答案:A2.《中国药典》规定药物极细粉是指()。
A:全部通过4号筛,并含能通过5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B:全部通过8号筛,并含能通过9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C:全部通过7号筛,并含能通过8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D:全部通过5号筛,并含能通过6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E:全部通过6号筛,并含能通过7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答案:B3.药材浸提过程中渗透与扩散的推动力是()。
A:浸提压力B:浓度差C:温度差D:溶媒用量E:浸提时间答案:B4.以下关于水提醇沉法操作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是()。
A:加醇时要慢加快搅B:加醇沉淀后即过滤C:醇沉浓度不同去除的杂质不同D:药液浓缩程度要适当E:水煎液浓缩后,放冷再加入乙醇答案:B5.滑石粉宜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A:滤过除菌法B:热压灭菌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干热空气灭菌法E:火焰灭菌法答案:D6.含部分生药原粉的片剂,每克含需氧菌总数不得超过()。
脂质纳米粒 制备
脂质纳米粒制备脂质纳米粒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可以用于药物的传递和治疗。
其制备方法通常采用溶剂蒸发法、膜法和乳化法等,其中乳化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备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脂质纳米粒制备的乳化法。
一、脂质纳米粒概述脂质纳米粒是由两种或以上的亲水性物质和亲油性物质组成的纳米颗粒,通常由磷脂、胆固醇等组成。
这种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从而实现药物的精准传递和治疗。
此外,脂质纳米粒还具有易于制备、成本低廉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成为目前药物传递系统中最为热门的一种纳米载体之一。
乳化法是一种物理方法,通过将水走油相与乳化剂充分混合并加入规定量的水相,进而形成乳液,并通过一连串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脂质纳米粒。
乳化法制备的脂质纳米粒制备简便,操作便利,对药物的载体性能无明显损害。
(一)材料(1)98%纯度的1,2-二棕榈酰-sn-卵磷脂(DPPC)。
(2)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比例为55:45,浓度为50mg/ml。
(3)生理盐水。
(4)二乙酰丙酮、聚山梨醇酯40和明胶。
(5)用于检测粒径和分布的仪器。
例如蒲公英有机粒度分析仪。
(二)制备流程(1)制备脂质溶液将DPPC加入96%乙醇,制备成5mg/ml浓度的溶液。
将卵磷脂和胆固醇混合物加入96%乙醇中,形成浓度为50mg/ml的混合物。
(2)制备内外溶剂将水通过微孔滤膜过滤至生理盐水中,用来制备内水相。
1%明胶溶液和0.05%聚山梨醇酯40在生理盐水中形成外水相。
(3)将内水相加入同等体积的外水相中,并加入足量的DMSO,用超声波处理几分钟。
(4)向合成液中滴加小型脂质溶液,使小型脂质溶液将超声波打散的内水相吸附形成微乳液。
(5)将微乳液慢慢滴入剩余的脂质溶液中,使得核心脂质与液晶相变化形成的内核通过排列与互连次生核心(液相)结合形成脂质纳米粒。
(6)在加入剩余脂质溶液的过程中再加入0.05%的聚山梨醇酯40溶液,使脂质纳米粒分散均匀且稳定。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综 述・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王建新1,张志荣2(1.上海市中药研究所,上海200127;2.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 介绍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方法 以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
结果 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稳定性、体外释药特性、体内过程、毒性、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几种方法:高压乳匀法、薄膜2超声分散法、乳化分散法和溶剂乳化法等。
结论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性能优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给药系统。
关键词: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1)02-0073-04 固体脂质纳米粒(s 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LN)是近年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毫微粒类给药系统,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50~10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体系。
与乳剂、脂质体相似,S LN采用生理相容耐受性好的类脂材料为载体,可采用高压乳匀法进行工业化生产,同时,固体基质又使它具有聚合物纳米粒的优点,如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的降解或泄漏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主要适合于亲脂性药物,亦可将亲水性药物通过酯化等方法制成脂溶性强的前体药物后,再制备S LN。
S LN的水分散系统可以进行高压灭菌或γ辐射灭菌,具有长期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也可通过冻干或喷雾干燥制成固体粉末。
S LN主要用于静脉给药,达到靶向或控释作用,也用于口服给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放,亦可用于局部或眼部给药等[1~2]。
1 SL N制备方法研究1.1 高压乳匀法 将磷脂(phospholipid,P L)或三酰甘油(如三棕榈酸甘油酯、三月桂酸甘油酯等)等加热融化,加入药物,熔融液分散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中,然后通过高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即得。
脂质纳米粒通过离体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2.3.2 2.3.2.1
包封率的测定 标准曲线的制作 精 密 称 取 5 mg
ODA-FITC于10 mL量瓶中, 加少量的乙醇溶解并加 1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为母液。精密移取不同体 积的母液于10 mL量瓶,加10%乙醇溶液稀释成浓 度为1,5,15,25,35,45 μg·mL1的溶液,用荧 光分光光度法(Ex=498 nm,Em=522 nm,slit=5 nm) 测定荧光值。 由ODA-FITC浓度(Y, μg·mL1)对荧光 值 (X) 回 归 , 得 标 准 曲 线 Y=0.344 8 X+1.647 4(r = 0.999 2),表明在1~45 μg·mL1内,荧光值与浓度之 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3.2.2 包封率测定 间接法测定ODA-FITC的包 封率。收集“2.2”项下的上清液,荧光分光光度法 测定荧光值I1; 同时测度加入的ODA-FITC溶液的荧 光值I2,按式(1)计算ODA-FITC的包封率: ODA-FITC的包封率=(I2 I1)/ I2×100% 均大于95%。 2.4 2.4.1 荧光素标记脂质纳米粒离体肠吸收实验 肠囊外翻模型 取重约 200 g 的 SD 雄性大 (1) 结果 5 个处方脂质纳米粒的 ODA-FITC 包封率
通常情况下,药物必须以分子的形式才能穿过 生物膜被吸收并起效,由于药物的溶解性问题和生 物膜本身的亲脂性及结构的致密性,对于口服给药 来说,许多难溶性药物、强极性药物、大分子药物 (如多肽和蛋白类药物)无法通过消化道黏膜渗透而 吸收,多肽类药物在胃肠道中还会由于消化酶的存 在、局部pH条件等因素造成降解,因此无法通过口 服给药的途径吸收。采用一些新的制剂技术和给药 途径,如固体分散技术、包合物和包囊技术等,虽 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溶出速度和体内稳 定性,但其作用基础还是需要药物以分子形式通过 胃肠道黏膜吸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药物难以通过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1.引言1.1 概述固体脂质纳米粒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在药物传递、保健品制备等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由脂质组分构成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较小的尺寸和高度均匀的粒径分布。
与传统的纳米颗粒相比,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脂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和食品制备中。
脂质是一类化学性质相似的生物大分子,具有疏水性和亲油性特点。
常见的脂质包括蜡质、甘油脂、磷脂等。
这些脂质在水中难以溶解,因而可以用作载体来包裹药物分子或者是其他活性成分。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的。
在适当的条件下,脂质会形成液晶结构,并且通过一定的机械刺激或者调整温度的方式使其转化为固态。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核心和包膜。
核心通常是药物分子或者其他活性成分,而包膜则是由脂质构成的保护层。
这种核心-包膜结构可以有效地保护核心物质,并且延长其释放时间。
此外,包膜的脂质还可以通过适当的修饰来调节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表面性质,如改善其稳定性和增强针对性等。
总之,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一种优越的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和食品制备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和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未来,随着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推广,相信其在生物医学和食品科学领域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描述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脂质的定义和性质2.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形成原理3. 结论3.1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组成特点总结3.2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脂质的定义和性质。
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的生物化学大分子,包括脂肪酸、甘油和其他与它们相关的化合物。
脂质体纳米沉淀法颗粒
脂质体纳米沉淀法颗粒
分析与设计
1. 研究背景
脂质体纳米沉淀法通常被用于制备脂质体纳米粒子,在制备膜蛋白、脂蛋白以及抗原等小分子的药物载体方面,可以削减蛋白的氧化反应,提高药物传递效率和药物质量。
同时,脂质体纳米沉淀法也可以用于制备和表征核酸,蛋白质和细胞受体的纳米粒子,以促进药物治疗的效果。
2. 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研究脂质体纳米沉淀法在制备脂质体纳米粒子中的可行性,并且评估制备成功的纳米粒子的粒径、粒度分布以及稳定性。
3. 实验设计
实验样本:以单个聚合物质或化学药物载体为样本,运用脂质体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子。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所需的药物组分和聚合物质,如脂质体、载体蛋白或小分子药物。
(2)将脂质体和载体蛋白或小分子药物混合在适当的溶剂中振荡。
(3)采用水溶性聚合物对混合溶液进行稠化处理。
(4)将稠化后的溶液加入抗凝剂或吸附剂,如钠硫酸或二氧化
硅。
(5)将稠化后的溶液放置在冰上冷却,直至凝固变硬。
(6)将固化的溶液反复桶压击破,得到脂质体纳米粒子。
(7)最后,运用逆相单晶气相色谱-质谱(LC-MS)法,对制备的纳米粒子进行表征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经过上述实验步骤,成功地制备出脂质体纳米粒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的粒径在50-200 nm之间,粒度分布较均匀。
LC-MS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稳定性良好,没有明显的变化。
结论:脂质体纳米沉淀法可以成功地制备出稳定的脂质体纳米粒子,粒径稳定性在50-200 nm之间,粒度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变化。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冯炜玮;陈志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1(006)003
【摘要】@@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又称固体脂质体,是一种室温下为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脂质体或类脂纳米粒子.SLN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硬脂酸、卵磷脂、三酰甘油等脂类原料为基质,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50~1000nm粒径的固体脂质粒子给药体系.
【总页数】4页(P218-221)
【作者】冯炜玮;陈志伟
【作者单位】255049,淄博,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55049,淄博,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性质考查 [J], 佟若菲;朱雪瑜
2.配体偶联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J], 张亚红;朱照静
3.脂质体纳米粒组装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J], 吉顺莉;李博;李贞;王成润;金一;戈延茹
4.脂质体及纳米粒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J], 刘扬;吕万良;张强
5.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魏静;高子彬;丁平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脂质纳米粒脂质纳米粒是以生物相容的脂质材料为载体,将药物或其它的生物活性物质溶解或包裹于脂质核或者是吸附、附着于纳米粒子表面的新型载药系统。
脂质纳米粒能够改善药物吸收、改变药物体内过程、具有缓释、控释、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在生物体内及贮存过程中较稳定。
现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药物、抗肿瘤药、蛋白质和多肽等药物的载体系统。
使用途径很广,既可口服、注射,还可以局部应用。
现已有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胶束、药质体和脂肪乳等体系供临床使用。
本章主要对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体和药质体等进行介绍。
6.1 固体脂质纳米粒6.1.1 概述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近十几年正在发展的—种新型的脂质载药系统[1],它以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的高熔点固体脂质(如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混合脂质)为载体,将药物吸附或包裹于脂质核中制成的纳米给药体系。
和乳剂、脂质体相似,SLN以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的脂质材料作为载体。
同时,固体脂质又使它具有聚合物纳米粒(PNP)的优点,如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的降解或泄漏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
SLN的水分散系统可以进行高压灭菌或γ辐射灭菌,具有长期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也可通过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制成固体粉末。
还可采用高压乳匀法进行规模化生产。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主要成分有三类:①脂质,如脂肪酸甘油酯类(包括三硬脂酸甘油酯、三棕榈酸甘油酯、三肉豆蔻酸甘油酯、三月桂酸甘油酯、三萮酸甘油酯、Witepsol W 35、Witepsol H 35、Witepsol H 42、单硬脂酸甘油酯)及脂肪酸类(如硬脂酸、棕榈酸)等;②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如磷脂(包括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及磷脂酰胆碱等),Poloxamar, 聚山梨醇,胆酸盐,四丁酚醛等;③药物,亲脂性药物和亲水性药物均能制备成稳定的SLN体系,并且载药量和包封率都较高。
SLN 给药途径和方式较为广泛,主要用于静脉给药,发挥靶向或控释作用;也可口服给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放,还可用于局部或眼部给药。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载药系统。
6.1.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1.制备方法(1)高剪切乳匀和超声分散高剪切乳匀和超声分散是药剂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分散技术,可用来制备乳剂、脂质体等,也可以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体系的制备。
它们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缺点是体系中易出现微米级粒子,如果超声时间过长(≥15min),则可能导致金属的污染。
(2)高压乳匀[2]高压乳匀是目前制备SLN的经典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10 MPa~200MPa)推动液体通过一个狭窄的管道(几个微米),液体通过很短的距离而获得了很大的速度(超过1000km/h),产生的高剪切力和空穴作用力使粒子分裂成纳米级的小粒子。
此法的优点是可避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附加剂和有机溶剂,尤其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所制得的纳米粒粒径小且分布范围窄,高压乳匀还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乳匀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热乳匀和冷乳匀[3,4],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制备SLN,但乳匀之前都需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熔化的脂质中,即初步乳化。
一般初步乳化如能得到微米级粒子则更有利于乳匀。
①热乳匀热乳匀是指在脂质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操作,将脂质和磷脂等加热至高于脂质的熔点10℃~15℃左右融化,加入药物,熔融液分散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中,初乳化后,通过高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即得。
由于温度升高降低了脂相的粘度,所以原则上讲温度越高得到的产品的粒径就越小。
但是并不是温度越高就越好,因为在高温下药物和载体的降解速度也会加快。
并且虽然乳匀的步骤可以重复几次,但每次乳匀都会导致体系温度的升高,平均压力每升高50MPa,可使体系的温度增加10℃。
一般在50MPa~150MPa压力下重复3~5次已足够,如果循环次数增多和压力增大反而会使SLN的粒径增大,因为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粒子聚集倾向加大。
通过热乳匀最初得到的仅是一种乳液,脂质还处于一种液体状态,必须使其温度降至室温或熔点以下,才能形成SLN。
由于粒径小和乳化剂的存在,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过冷熔化状态。
②冷乳匀冷乳匀法的制备过程同热乳匀法一样,也需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熔融的脂质中,熔化的样品立即在干冰或液氮中冷却。
冷却速度越快,药物在脂质基质中的分布越均匀。
再把已凝固的载有药物的脂质碾磨成微米级粒子。
由于低温凝固,脂质脆性增加,更易被粉碎,通过球磨或碾钵得到的粒子粒径一般在50μm~100μm。
然后将它们和含表面活性剂的冷冻溶液在低于脂质熔点5℃~10℃以下高压匀质。
此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和熔点低的脂质,还可以避免热乳匀过程中药物向水相流失以及结晶过程中出现的晶型转变和过冷态。
但是该法所制得的SLN粒径较大,且粒径分布范围较宽。
(3)乳化蒸发法SLN的制备也可以采用PNP的制备方法,但它的一个明显不足是使用了有机溶剂。
将脂质和药物首先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对有机相和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进行乳化,将有机溶剂蒸发后,即形成SLN。
采用该法所得到的SLN粒径很小[5],甚至可达到25nm。
(4)微乳法[6,7]微乳是由油相、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及水所组成的澄清或带有微弱蓝色乳光的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
现在人们认为微乳并不是一种由微小液滴形成的真正的乳液,而是一种临界溶液(critical solution)。
微乳一方面具有乳液的一些性质(如可以用激光光散射法测量它的粒径),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真溶液的一些性质(如药物在微乳中有一定的饱和浓度,而不是像乳剂那样具有一定的油/水分配比例)。
将微乳加入到水中会导致油相的沉降从而形成极细的颗粒。
微乳的制备方法是用低熔点的脂肪酸(如硬脂酸)、乳化剂、辅助乳化剂和水在65℃~70℃搅拌制成的透明混合液。
再在搅拌下向热微乳中加入冷水(2℃~3℃),一般微乳和水的比率为1:25到1:50,其稀释程度取决于微乳的组成。
为了使微乳中的油相在室温下是固体,需要在制备时使体系的温度高于脂质的熔点。
这样SLN颗粒的大小主要受微乳小粒子沉淀影响,而与搅拌速度关系不大。
在微乳中液滴已达到纳米级,所以并不需要额外能量。
对于微乳来说,不但配方组成,而且温度下降速度与pH值都能影响制剂的质量。
降温速度快可以促使脂质快速结晶并避免纳米粒聚集。
2.不同制备工艺的比较(1)超声分散和高压乳匀法Siekmann 等[8]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四丁酚醛(w=1.5%)和大豆卵磷脂(w=1%)稳定的三棕榈酸甘油酯(w=3%)纳米粒的影响。
当超声时间大于15min时可以得到粒径在30nm~180nm之间的纳米粒,但是长时间的超声可增加金属探头造成的金属污染。
如果脂质的含量很高时,甚至无法用超声法来乳匀。
因此,超声不适用于脂质浓度高的配方。
高压乳匀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分散技术,仅一次循环(80MPa)就可以使平均粒径从474nm减小到155nm,循环5次所得到的纳米粒粒径最小。
(2)乳化蒸发和高压乳匀法用卵磷脂和甘胆酸钠作为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的三棕榈酸甘油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8nm,而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得的平均粒径为124nm[5]。
这是因为磷脂分子在熔化脂质中的流动性小于在溶剂中的流动性,并且脂质和乳化剂的混合液的粘度大于溶剂,所以乳匀需要更多的能量,导致SLN的粒径增大。
但如果用磷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则高压乳匀法要优于乳化蒸发法。
这些结果表明乳化剂的组成对粒径大小有决定性作用。
一般来讲,乳化蒸发法适用于制备粒径小、分布范围窄的SLN;但是脂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三棕榈酸甘油酯w=0.5%~2.5%),限制了乳化蒸发法制备样品的浓度,进而影响该体系的载药性质。
此外,和高压乳匀法相比,乳化蒸发法在制备过程中不能避免高温加热和使用有机溶剂,而有机溶剂的残留会导致毒理学的问题。
(3)高剪切乳化和高压乳匀采用高剪切乳化时,乳化剂的浓度对SLN粒子大小的影响较大。
平均粒径随着乳化剂的浓度增大而减小,到最适宜浓度(w=2%~3%)时最小,以后随着乳化剂的浓度增大粒径反而增大。
这可能是因为SLN中脂质体的含量增加或磷脂分子在粒子的表面形成多层。
而用高压乳匀制备的SLN结果却相反:增加磷脂的浓度,粒径持续下降。
一般来说,用高压乳匀制备的SLN粒径大小是50nm,而用高剪切乳化制备的SLN则在200nm左右。
3.影响SLN粒径的因素(1)脂质的影响[9]脂质对SLN的影响极其复杂,如脂质的结晶速度,脂质的亲水性可影响脂质的自我乳化的性质;脂质晶体的形状可改变其表面积,这点后面还将作进一步讨论。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所有的脂质实际上都是几种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所以即使同一供应商提供的不同批号的产品,其组成也不会完全相同。
这有可能影响SLN的zeta电位,延缓结晶过程等,从而影响SLN的分散性能。
脂质分子链越长,油相的粘度越高,得到的SLN粒径相应越大。
另外,脂质含量超过了5%-10%,则会导致乳匀效率的降低,粒子聚集增加,所制备产品的粒径较大,其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米级粒子,同时粒径的分布更广。
(2)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粒径随乳化剂用量增加而降低。
以三棕榈酸甘油酯、磷脂和甘胆酸钠为辅料经高压乳匀法制备的SLN的平均粒径为205nm;如果以Pluronic F68代替磷脂,SLN的平均粒径为77.9nm;用甘胆酸钠代替磷脂,则粒径为96.8nm。
当使用磷脂-甘胆酸钠为乳化剂时,微乳法得到的三棕榈酸甘油酯SLN的粒径远小于熔融-乳匀工艺,但以磷脂-四丁酚醛为乳化剂所制得的SLN粒径远大于高压乳匀法所制得的SLN的粒径,这可能与四丁酚醛在较高温度下乳化能力较强有关[10]。
在较高温度下,以磷脂-四丁酚醛混合物为乳化剂制备的SLN的粒径要小于以磷脂-胆酸盐为乳化剂者。
高浓度的乳化剂在乳匀过程中可以降低表面张力和促进粒子的分散。
粒子体积的减小会导致表面积的急剧增大,特别是在高压乳匀中,表面积增大更为迅速,因此必须考虑动力学方面的问题。
在初步乳匀过程中要有足够的乳化剂分子,以确保它能迅速包裹在新形成的粒子表面。
但是如果乳化剂过多,则可能出现其他形式的体系,如增溶分子(乳化剂单体)、胶束(SDS)或脂质体(卵磷脂)等。
并且乳化剂再分配过程的时间是不等的。
一般来说,SDS和一些能形成胶束的低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能很快达到平衡,而高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如poloxamer)和卵磷脂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达到平衡。
(3)乳匀压力与循环次数的影响如果以Poloxamer188为稳定剂制备三月桂酸甘油酯SLN, 最佳条件为50MPa×3次,以后粒径随乳匀压力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反而明显变大;使用Lipoid S75为乳化剂,操作压力应提高,最佳条件为150MP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