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陆漂移说精华版

合集下载

备战中考:大陆漂移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大陆漂移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大陆漂移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大陆漂移学说考点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用来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理论。

2、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原始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相关证据: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地质构造和古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的相似性,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二、大陆漂移学说题型分析(2022·广西·博白县)读图“大陆漂移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火山喷发引起的B.地壳运动引起的C.地震现象引起的D.气候变化引起的【答案】1.C 2.B【解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因此大西洋两岸即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C正确;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遗迹,都不能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ABD 错。

故选C。

2.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6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着。

可知,大陆漂移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B正确;火山喷发和地震也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不是大陆漂移的原因,AC错;气候变化与大陆漂移无关,D错。

故选B。

根据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陆漂移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科学理论。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海陆变迁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形态、板块构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大陆漂移过程的理解和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述大陆漂移学说: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证据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9.1 大陆漂移学说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背景 §9.1.2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9.1.3 大陆漂移说衰落和复活
早在1620年,英国大司法官、 著名的 哲学家F. Bacon (1561-1626)最早注意到 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相似性,但在当时未对 这种现象作任何解释。
1858年,法国地理学 家A. P. Snider 根据大西洋 两侧大陆石炭系煤层中植物 化石的相似性,首次编制了 世界第一张大西洋拼合图。
In 1858, geographer Antonio Snider-Pellegrini made his version of how the American and African continents may once have fit together.
●冈瓦纳古陆的发现
Eduard Suess :The Face of the Earth (in German),Das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说衰而复兴,然 而致命的大陆漂移机制问题仍然悬 而未决……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 古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 洋称为联合大洋或泛大洋。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2、地壳表层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类似于冰山一样漂 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发生漂移。 3、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 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9.1.1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大陆漂移说创始人: A. L. Wegener (魏格纳), 1880 生于柏林,柏林大学 获气象学博士学位。
1915年,发表《海陆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s), 提出大 陆漂移说 。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陆漂移说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B____,D____;
(3)赤道穿过的大陆是____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填名称)。
(4)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
(5)①、②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④、⑤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_____海峡。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C洋的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创立了____(学说)。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4.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森林遗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B.地壳运动C.气候变暖D.人类活动
5.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源于曾经在较低纬度地区,有茂密的森林;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
9.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边缘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10.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和鸵鸟
13.读图a、图b及图c,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分析可知,门头沟区三家店北山上(海拔约600米)发现的昆虫幼虫化石,是昆虫幼虫当时掉进湖里死亡形成的。请简述从山上发现昆虫幼虫化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
(2)依据图b的猜想,南美洲与非洲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代表这一观点的学说,被称为__。
【详解】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了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故C正确。故选2.A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陆→海

形成(裂谷 )、(海洋 )

运 动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 板块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 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
红海两侧的非洲板 块和印度洋板块发 生了张裂运动。
东非大裂谷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与非洲
解释: 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喜因马为拉地雅中山海脉两是侧由的亚非欧洲板板块块和与印亚度欧洋 板块 发发生生碰碰撞撞挤挤压压运运动动形。成的。
活动
第一个提出地球
“活动论”的

是德谁国?科学家
魏格纳
他从地图上偶然 发现什么现象? 提出什么学说?
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 家魏格纳因病躺在病床上,目 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 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 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 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 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 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 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 会是漂移的?”
2.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 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等,都证明了海陆分布是变化的而不是 固定不变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地球“活动论”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动,七 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
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 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地球“固定论”
探究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四大洋中, 大西洋 在不断扩张, 太平洋在不断缩小。
(3) 印度洋板块挤入 亚欧 板块下方,板块 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初中教育】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

【初中教育】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新人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1 / 3
2 / 3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七大板块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
3 / 3。

大陆漂移学说讲解学习

大陆漂移学说讲解学习
大陆漂移学说由魏纳提出,认为现今大陆是由古生代全球唯一的泛大陆分裂漂移而来。该学说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首先,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如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其次,大西洋两岸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如北美纽芬兰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相对应。此外,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地层中均含中龙化石,而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表明这些大陆当时曾相连接。最后,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如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水平运动,古地磁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经过了运移。这些证据共同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有效性,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新人教版—板块构造说教学素材新人教版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第一篇第二章 大陆漂移

第一篇第二章 大陆漂移

魏格纳(Wegener,Alfred Lotha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 日生于柏林,终身献身于科学事业,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不幸遇难。
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根据有:
1.大西洋两侧陆块拼合的吻合性
2.地质依据:
大西洋两岸陆块古山 系的相关性: 有一条非常重大的古 山系,被称为加里东山脉。 如今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 看到的是山系的西段,这 条山系通过爱尔兰以后似 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可是 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则有一 个古山系仿佛从大西洋里 爬上来,它和欧洲的加里 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个在北美出现的山系被 称之为老阿巴拉契亚山脉。 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 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 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 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 一条连续的山系。
E.Bullard计算机拼接图
4.前寒武纪岩石区的拼接
拼接上岩石同位素年龄和锡矿带的分布
5.联合古陆及其裂解
2亿年前的联合古陆: • 北面:劳亚古陆-包括北美、欧洲、亚洲(阿拉伯半岛和 印度不在其内) • 南面:南半球诸大陆(南美、非洲、印度、阿拉伯半岛、 南极洲)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第三-第四纪
3.古生物学依据:
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 动物中龙(Mesosaurus):
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 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
水龙兽
犬颔兽
迷齿两栖类
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 蕨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大陆
不同大陆生物相似性的解释
古地磁迁移
南美与非洲拼合起来后,两极的极移曲线彼此重合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大陆地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球上漂移或漂浮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地壳会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大陆或者海洋板块,也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现象、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大陆漂移学说最早出现于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其著作《大陆漂移论》中提出了该学说。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解释机制,该学说并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崛起,并逐渐被认为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二、现象大陆漂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的大陆地壳上。

在地球表面,存在七个大陆地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亚、南极洲。

这些大陆地块的位置、形状、大小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

例如,三叠纪时期,所有大陆地块都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盘古大陆”的大陆,和现在的地球比较不一样。

而且,在地球表面上还有许多海洋板块,它们也受到大陆漂移的影响。

三、机制大陆漂移的机制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指的是地壳被分成若干个大块,由于板块间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导致大陆不断漂移。

地幔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动,掀起地壳运动并导致大陆漂移。

这些机制的作用导致大陆地壳的移动、断裂、碰撞等现象,使得地球的地形、地貌、地质变化。

四、应用大陆漂移的学说已经成为现代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理环境、地震地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工程领域,了解大陆漂移的知识对于开展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大陆漂移现象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产生机制、防控措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陆漂移学说是一项挑战性十分高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它不仅能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等方面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第四章-大陆漂移学说

第四章-大陆漂移学说

3、大陆漂移力的问题
大陆是漂浮着的,是什么样的力推动了大 陆漂移?
魏格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思路是:从运 动的主导方向,寻找大陆漂移驱动力。
3.1 离极力
根据对过去大陆位置的复原,2亿多年前南半球诸 大陆聚在南极附近(并分布着广泛的冰川),以 后逐渐四散,向北漂移。这是一种自极地向赤道 漂移的趋势。
根据记录到的各种不 同波的到达时刻,可以 计算出地下不同深度的 地震波速度。
纵波的传播速度一般是横波的1.7倍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地核
硅铝层
硅镁层
1.2 重力和地壳均衡
一个物体不仅受到地心的引力,也受到四 面八方的其他物体,如天花板、墙壁等对它 的吸引。但这些东西的质量与庞大的地球质 量(5.98 x 10 27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至20年代初 期才在世界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对传统的海陆固定论所把持的地学 界来说,无异在一潭死水中投下了一 块巨石。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引起了轰 动。
在学术会议上,在杂志刊物中,到处都 在议论大陆漂移。许多人在初读魏格纳 这部名著时,无不流露出震惊、激动, 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 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会像船一样漂 浮活动,这实在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 “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
5、古冰川证据
瑞士动物学家 阿加西斯
(L.Agussiz) 发现冰川移动
冰 碛 岩
石炭纪-二叠纪
6、大陆漂移 学说的诞生
第二节、大陆漂移学的衰败
一、大陆漂移说的消沉 《海陆的起源》在1915年初版;德文 1920年出了第二版;德文 1922年的第三版;德文原著也陆续被译成英、法、
西班牙、日、俄等国文字。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出过 该书的中译本。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的中译本 《海陆的起源》(李旭旦译),1977年重印发行。

精品科普讲座—大陆漂移学说

精品科普讲座—大陆漂移学说
他明确地指出: “南美洲与非洲原本是相互连结的一块大陆,后来因地壳剧烈变动,导致这块大
陆分裂成两片,形成了今日各自独立的两块大陆。”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发表以后,立即在全世界的地质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 为之鼓掌喝彩,也有人斥之为奇谈怪论,因为从来人们就认为大陆是不动又不变的, 大陆会裂开,而且会漂移,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魏格纳顿时来了精神,他又继续朝南看过去,只见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 都正好和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同时,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 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
怎么会有如此的巧合呢?要是把它们拼合在一起,简直就像一块完整的大陆? 魏格纳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奇怪的念头:莫非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曾经贴合
在一起,也就是说,它们原是连接在一起的一整块原始大陆,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 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这种大胆的想法,从此就一直困惑着、缠绕着这位学者,他决心一定要弄个水落 石出。
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有一次,他在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无意间读到一篇 论文,说根据一系列的古生物证据,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联系。
魏格纳是个不肯轻易认输的人,为了替大陆漂移说寻找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的证据, 魏格纳进行了横跨格陵兰的考察,从而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魏格纳作为预备役军官被应征入伍。 战场上,到处都是鲜血和尸体。但是,魏格纳的眼前却浮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西洋, 以及两岸的大陆、欧洲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这些大陆围绕大西洋到达北极……
下载后 可以 复制文字哦!
精品科普讲座—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XXX
20XX年X月X日
公元1910年,一个秋日的夜晚,秋雨从天空绵绵不断地飘落下来,下得人心里 都烦透了。这场雨一连下了五天,还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说
• 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 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 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 上。 • 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 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 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洲、南极洲和亚洲 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 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 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 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 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证实
• 1984年,美国航空局使用激光和射电望远镜,第一 次精确测出了各大陆缓慢漂移的数据,为大陆漂移说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又 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这些理论被认为 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
魏格纳
• 魏格纳是学天文学和气象学出身的,25岁获气 象学博士学位;26岁加入丹麦探险队,赴格陵兰岛 从事气象学和冰川等科学考察,并参加了热气球远 航飞行;27岁回国任教于马尔堡大学,后又受聘赴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任大气与地球物理学教授。他能 大胆假设,实属不易,不过这也说明了幻想是科学 的本质属性之一。 • 至于小心求证,这就是他的长处和优势之所在 了。魏格纳率领一个由他的同事和学生组成的小分 队,亲临实地进行科学考察,发现大西洋两岸不仅 轮廓相似,而且地层、褶皱山系与古生物群落都有 相似性。接着对整个南半球晚古生代冰川的分布、 流涉问题进行研究,小心地求证他的“大陆漂移” 的设想并进一步进行理念创新,提出了系统的大陆 漂移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科学精神
•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胡适
这是什么?
大陆漂移说
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 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 1668年法国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 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注意到南半 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 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 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 作了论证。
受反对
• 在科学史上,对新理论的提出者往往进行怀有 偏见的指责,试图将已开始的科学革命扼杀在萌芽 状态。不仅魏格纳的方法受到攻击,而且因为他没 有专业文凭且当时年仅35岁,不是地质学家,而是 一位德国气象学家,因此,他被拒绝参加地质学会 议,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名誉教授查理·舒克特 (1982,140),把大陆漂移假说称为“德国理论”, 而且,他以明显赞同的态度引用特迈(法国地质勘 探局局长)的话说:魏格纳的理论仅仅是“一个漂 亮的梦,一个伟大诗人的梦”,当人们试图拥抱它 时,将发现“他得到的只是一堆泡沫和一缕清烟”。 而且在舒克特看来,“魏格纳的归纳太轻率了,根 本不考虑地质学的全部历史” 舒克特断定:“一个 门外汉把他掌握的事实从一个学科移植到另一个学 科,显然不会获得正确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