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f4a40cb8f67c1cfbd6b801.png)
介绍作者简介,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印象,以及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不断朗读。加深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方便更好进入到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提高、培养、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散学生思维,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答完善问题。
(书面、研究性、操作性、实践性及其他综合性作业)
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词。
2.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依次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学生自我评价及反思
2.品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2.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及解决措施和方法)
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作者在此背景下的特殊心情。
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及解决措施和方法)
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作者在此背景下的特殊心情。
教学方法
问答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六.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这首词跟沁园春雪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倾听,作好课堂笔记。
两男学生先读,后两女学生再读,而后两位同学一起读,最后全班齐读。
学生先自主思考,主动发言,解释词意,后教师补充说明具体含义。
学生从词句中研究,并积极解答,师生共同赏析。
学生朗读一遍沁园春雪,再读一遍此词,分析思考找出两首词的不同之处。师生共同探讨具体答案。
教学媒体
黑板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d7204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0.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d9681e102de2bd970588db.png)
部编版九下第12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写词好用典故。
这首词有几处,把它找出来,再简明分析一下如此用典,能造成怎样的表达效果。
3.上片重在写军营生活,下片重在写战斗场面。
前七句各是并列关系,后两句是总收,与前面构成因果关系。
或说后两句表目的。
4.《破阵子》结尾发生陡转,悲凉深沉,感慨无限,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巨大。
《望江南》顺势直露得多,不过,它用感情高潮作结句,仍有余音未尽。
5.三、四、六句用典。
三四句从动作行为和声响两方面着笔,烘托出豪壮热烈的军营生活的氛围。
第六句为侧面描写,借以表现诗人的英勇豪情。
课堂小结通过写梦回军营的生活和战斗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
未酬、报效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
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
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
做“赋壮词”。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板书。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e548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c.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3.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4.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领略这首词豪放的风格。
知人论世,体会这首词深沉的情怀。
2.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教学难点:1.鉴赏品味,感受辛弃疾之“壮”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2.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奠基,初识豪放之人清朝有个文人王士祯说:“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词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为头领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词中之龙”辛弃疾为头领的豪放派。
我们知道婉约词多写儿女情思,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词”顾名思义是风格豪放的词,它的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境界宏大,有一种雄浑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之“壮” 怀,品味豪放词之“壮”美。
【设计意图:借助清朝文人王士祯的话,让学生初步明白词有派别之分,辛弃疾在豪放派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老师进一步补充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不同,让学生对豪放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奠定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会心诵读,读出豪放之情1.会心诵读,读准字音,揣摩语气。
曾国藩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
”意思就是读书声调抑扬顿挫就像金石相撞发出的声音,非常的美妙。
如果同学们能学习“抑扬顿挫”的方法来朗读,一定可以领略这首词特有的魅力。
我们朗读诗词时不仅要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还要读出语气的轻重,暗合作者内心的情感激荡。
2.会心诵读,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读出语气的轻重。
破阵子教学设计
![破阵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9b24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2.png)
破阵子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用典的作用和意义,感受词人的艺术手法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介绍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战争的诗词?”引导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词,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和多音字。
让学生分段朗读词,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讲解词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 深入探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中用典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主题和情感。
4. 情感升华让学生再次朗读词,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提问学生:“你们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和升华,让学生体会到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99342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48.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诗酒情深一阙词,在书卷里留下了淡淡的墨香,而这香味里,总渗透着一缕缕醉人的酒香。
它裹挟着诗人的情思,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请仿照示例说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酒里,有对农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田园生活的喜爱。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酒里,有少女时代的天真、活泼、自由、快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酒里,有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殷祝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酒里,有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叹。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酒里,有老当益壮,豪情勃发之壮。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酒里,有人生苦闷,英雄失路之悲。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酒里,滴滴都是对故乡绵绵不尽的思念。
一杯酒,能怡情,也能遣忧;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建功立业心怀天下,或思亲念友羁旅漂泊,或寄情山水豪迈乐观,种种人间滋味,悲欢离合,都融化在这一杯酒里。
今天,就我们端起辛弃疾的一杯酒,去品一品他的满腔情怀。
二、初品壮味1.介绍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词作风格沉雄豪迈。
2.播放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朗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三、细品情味1.“醉里挑灯看剑”,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辛弃疾?清用四字词语说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3bef6ef01dc281e43af027.png)
悲情将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翻译词作,理解词作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下注释,自主学习词作的翻译;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词作的主题思想,迁移课外并进行归类复习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理解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三、教学难点: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并迁移到课外四、教学过程1.导“人生自是有诗意”,在娱乐至上的今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无疑是像一股清流,在这个春节缓缓流过每个人的内心,唤起人们心底的诗意。
“诗意的栖居”或许是幻想,但,热爱诗词,常读诗词却是可行的。
这里有一道诗词大会的试题,大家来试试手。
这句诗词出自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看看在浩瀚如烟的中国诗词中,这首词何以多次出现在诗词大会上。
2.读按照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3.思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是一首怎样的词,你看到了辛弃疾有一段怎样的人生。
“这是一首词”“这是一段人生”(提示:选择形容词,可以用原文,也可以使用自己概括的词语)老师概括成:悲情将军。
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老师这样的概括准确与否,合适与否?a.请找到词中的宴饮、阅兵、战争场面的描写并分析b.请找出悲情的原因,可以从关键词比如:醉、梦、白发等入手分析4.议学生讨论思考5.评A.宴饮、阅兵、战争场面。
B.悲情。
6.小结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为辛弃疾的这首词构成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诗歌赏析的方法: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从关键语句入手分析诗词。
(a.看背景 b.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c.看体裁:叙事诗、哲理诗d.看技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等e.看意象。
)7.温:找出《诉衷情》的关键语句,分析词作的主旨。
8.移:找出《鹧鸪天》的关键语句,分析词作的主旨9.作业布置(1)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修改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改写的散文(3)从关键语句分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悲雄壮的军营生活壮情壮烈的战斗场面志将豪壮的报国之志难军悲壮的社会现实酬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12.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d1718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1.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感悟辛弃疾的英雄失意之悲。
2.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体味意境,感悟词人的英雄失意的悲壮。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九年级上册我们学习过辛弃疾的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我们一起来背诵。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遭弹劾去职,闲居江西带湖时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此时期的另外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用时:1分钟)(二)解题师:谁来帮老师把这个标题意思解释清楚?生1:破阵子是词牌名生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题,意思是为陈同甫写作一首壮词师: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题目的意思说的很清楚。
下面老师说点大家不清楚的(屏显:“破阵子”之曲调,源于唐代的大型歌舞乐曲《秦王破阵乐》。
此曲以征讨叛乱为主题,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演出时场面十分壮观,曲调亦震撼人心)师:一首词的词牌和词的内容通常没有联系,而这首词它的气势却和词牌很像,我们从标题中的一个关键词就可以看出。
你能找出来吗?生齐答:壮词师:意思是——雄壮的词。
(用时2分钟)(三)读懂词意用时7分钟师:今天,我们读壮词,品壮情,一起来学习辛弃疾赠予陈同甫的词中暗含了自己的哪些情感。
A诵读,读懂词意师(投影)生齐读:诵读,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师(投影):下面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分钟师:通过自由朗诵,相信同学们对于词的字音节奏已经有了基本把握。
老师来检测大家,听一段音频,我要你们从字音、节奏、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师:哪位同学来?生1:读得很有感情师:是的,因为这位老师有技巧。
他在该激昂的时候发音很重,而且语速比较快。
但再读到“可怜白发生”的时候他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起模仿。
生齐读:可怜——白发——生师:平声拖长而仄声短促,同学们读得真有味道。
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生:因为这里的情感比较悲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af286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9.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adbc1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b.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44c0a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b.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
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欣赏诗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学会珍惜古老文字文化,学会欣赏自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欣赏诗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色,把握文学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
4.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课文,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
2.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文学特色,把握文学修辞手法;
3. 讨论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f55dd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d.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d2cd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6.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9348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0.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阐述诗文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短文;3. 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所收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4.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586d9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f.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的风格,积累重点字词,如“麾下”“霹雳”等。
2.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词中的梦境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军事场面描写,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感受战斗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领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讲述南宋时期的抗金历史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重点强调他的抗金主张和军事才能,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播放一段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朗读处理,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梦境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梦境部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
2.对比手法分析:讲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是词人的理想,后一句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已生,理想却无法实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b2e5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0.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杜甫及其代表作“破阵子”;2.理解“破阵子”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1.课文标题解读–破阵子:破解敌阵的困境。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陈同甫写下激励人心的赞词,以寄托自己的深情。
2.课文结构–第一节:借题发挥,表达思乡之情。
交代情境,抒发思乡之情。
–第二节:描写劫难,表达怒气之情。
具体描写战争中的苦难和残酷,表达反抗的决心和愤慨之情。
–第三节:自我反省,表达感慨之情。
反思人生,表达生命的瞬间价值和消逝之感。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杜甫及其代表作“破阵子”。
2.学生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针对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活动。
1.第一节课堂活动:思乡之情的表达,形象手绘、朗诵、小组讨论等。
2.第二节课堂活动:怒气之情的表达,采访活动、拟题活动、写作活动等。
3.第三节课堂活动:感慨之情的表达,配合展示视频、朗诵、小说阅读等。
4.活动回顾:游戏与问答,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破阵子》的情感表达,体现此文优美的艺术形象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杜甫《破阵子》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课外拓展1.自由写作:“为…赋…”构思,自选一位你崇拜的人物写一首诗、打碟文或小说。
2.了解杜甫和唐代文化,推荐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和同朝代其他诗人的作品。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概括课文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词语和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准确、流畅地运用本课所学知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939e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c.png)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词的主要内容。
2.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词句内容,多种角度分析词之“壮”。
【教学难点】结合词人人生经历,多种角度分析词之“壮”,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梁衡说:“有一个词人,他的词作就是一部军事词典。
”“有一首词,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这首词就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今天,我们将走进这首词,去体会词人的情感。
二、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三、解题“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陈同甫,名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是辛弃疾的好朋友。
赋,写。
壮词,雄壮的词。
题目表明,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同甫的一首抒发壮志情怀的词。
三、朗读词作,疏通文意1.范读,听配乐示范朗读,明确字音、节奏。
2.齐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3.译读,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明确:(上片)醉意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孙旺【教材简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的选文。
本课是在初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编选的一课,它既对前面学习内容有一个提升,又对宋词有比较全面的品味和了解,能使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审美享受。
本课集中编选的有唐代、宋代词作家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除辛弃疾的词作,还有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词别具风韵。
刘熙载《艺概》中评价稼轩词“龙腾虎掷”。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繁复多样为两宋其他词人无法比拟。
这首词“壮”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课文注释“雄壮的词”;须综观词作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以“壮”写“悲”,“壮”中含“悲”。
【教学目标】1.朗读词的韵味,品析词的美点。
2.了解词人生平,体会词的情境。
【教学创意】此词的教学应主要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进行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获得必要的知识、读懂词作的意思,最重要的还是要获得点古典诗词品析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采取“译读——诵读——评读——写读”的教学思路,力求更符合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铺设情境(一)明确课题,初读认知1.学生朗读课本第216页的知识小短文: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后来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筛选信息:词——“新体诗”;可以配乐歌唱;又称“长短句”。
2.了解一个常识:词牌名。
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p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
”提示:这个词牌名的来源,同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很配合的。
3.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公元1172年,三十二岁的辛弃疾南归已十年,仍未实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愿望。
这年,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
他先后又在湖北、江西、湖南任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务。
在任职期间,他尽量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兴修水利,抑制豪强。
他还在湖南训练了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飞虎军,为抗金复国做准备。
然而,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却都遭到地方豪强和“主和派”的抵制、排斥和诬陷。
1181年冬,辛弃疾因受谏官王蔺(lìn)弹劾而被罢官;不得已,闲居江西上饶。
强调:这首词就写作于辛弃疾“闲居”期间。
这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要求:学生朗读,语速不要太快;根据具体内容,读出一点故事的味道,诗词的韵味。
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鹅湖会见辛弃疾。
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兴奋异常。
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军政大事。
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两人都是文武双全的奇才,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
此后,两人以诗词互赠互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天下英雄事。
这首词就写于淳熙八年(1188)左右。
(注释:鹅湖,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一带。
)(二)初识英雄,朗读感知1.词作的历史背景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呈报和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兵,起义军已溃散。
辛弃疾立即率领50名轻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抵建康,将叛徒移交南宋朝廷处置。
学生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辛弃疾?(提示:在百万军中取敌军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英雄。
)2.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教师提示:第一,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例如:“麾”、“炙”、“雳”、“的卢”。
第二,朗读的断句需要明确。
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的是前者;下片头两句不一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突出后面的描绘。
二、译读词作,读准词意1.教师讲清楚必要的方法和活动建议。
(1)方法:①不改变这首词中意象的原来意蕴;②诗意地写出诗句的译文,尽量有诗句的节奏感;③要联想或想象地描述,善于补白。
(2)建议:可以是同座的三位同学合作译读诗句,挑选其中的一句,最多三句相连的;也可以独立思考。
先写,后说。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译读时可能疏忽、浅解之处,教师须点拨到位,强调“译读”方法的运用;但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
必要时,教师要出示“译读”的示范。
例如:①“醉里挑灯看剑”——“醉意朦胧间/灯火阑珊处/挑亮灯芯/拔出宝剑/仔细端详/仔细端详/油然而生,万千思绪”。
(情境,描写)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军帐前,篝火连绵。
熊熊篝火旁,将士们,一边分享着烤牛肉,一边引吭高歌,或谈论着今天战斗的经历和收获,或自豪于胜利的喜悦,或畅谈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叙述与描写相结合)③“可怜白发生”——历历过往英雄事,重重梦境醉沙场;可一梦醒来,仍旧闲居乡村,昔日的豪情顿失。
揽镜自照,猛然发现,自己早已白发蓬生。
感慨,悲哉,酒醉英雄,梦醒何处?(补白,抒情)(2)必要的小知识讲座:典故的运用边投影,边简要解释:①典故一:“八百里”,指牛。
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叫“八百里駮(bó)”。
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注。
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尝一脔(luán)便去”。
(《世说新语·汰奢篇》)这里用此典故,乃取济之豪气。
苏轼有诗云:“要当啖(dàn)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脔”是块肉,即晋王济尝了一块肉就离去,很洒脱,很有豪迈之气。
据传说,吃这种牛肉,更有利于增强体质,“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否有增强士兵战斗力的作用呢?可以去推测。
苏轼的诗句,是说美食这种牛肉,可以洗去我们文人身上的那种“酸劲儿”。
很有意味。
②典故二:“五十弦”,指“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传说古瑟本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
《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这与或雄壮豪迈或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让学生可以在课文旁边记录下关键词“雄壮豪迈”“悲壮苍凉”。
③典故三:“的卢马”,“的卢”是一种良马,当然也是千里马,还是极好的战马。
相传,刘备荆州遇险,所骑的卢马“一跃三丈”,刘备因而脱险。
这就是三国故事中的“刘备跃马渡剡(shàn)溪”。
④典故四:“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南史·曹景宗传》记载: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chī猫头鹰)叫。
”这里,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诵读词作,体会情感1.教师提示诵读的方法:一要根据字词读音和诗句内容,声调、语气有起伏;二要有恰当的停(停歇)顿(顿挫)和声音的延长;三要有适宜的情感渗透。
2.学生诵读,教师评点。
要求:师生要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要紧扣和落实“诵读方法”的运用。
四、评读词作,赏析美点1.明确“评读”的方法:可以整体,可以局部;可概括地说,也可具体地说。
分析、欣赏,并评价这首词的美妙之处。
例如:字词巧用、典故妙用、意象别致……教师简要提示:我们进行“评读”,需要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细心品味;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要在课文旁边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1)美点赏析的点拨,可列举如下:①“醉里挑灯看剑”。
在喝醉酒后还不忘“挑灯看剑”,因为宝剑是作者对战场的唯一寄托,表现了作者驰骋疆场的强烈愿望;作者醉意朦朦胧胧之间,还在“挑灯看剑”,能体现出作者对战场战事的念念不忘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②“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依稀可见,作者在梦里仿佛看到军营中、战场上的情景,表达的是他对军营生活的怀恋和向往,以及对国家前途担忧,愿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
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霹雳”的意思是“特别响的雷声”,表现的是战马嘶鸣,箭如急雨;箭射出的气势之猛,将士们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这两句预示着战事十分激烈,也预示着战斗的必然胜利。
④“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表现的是作者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身后”表明的是作者希望为国事而留下美好名声。
⑤“可怜白发生”。
这是作者在悲叹、惋惜自己的壮志未成,表现了他内心愤懑,但渴望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感情。
诗人既有无法上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遗憾,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光悄然流逝,而自己日渐衰老的无限痛惜。
它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作者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胸怀大志而又郁闷悲凉的心境。
(2)难点预设以上主要是对词作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学生易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评析。
但诗歌意象的简要分析,学生就不容易讲清楚;还有,这首词在结构上的别致,内容上的衔接,现实与梦境的交错,情感上的转换,等都需要教师挑选重点来进行精致的讲解。
(3)难点突破知识小讲座:剑,是兵器之王。
剑,是将帅武功、身份和权力的标志;也是文人墨客们个性张扬、粗犷豪放的标志。
剑,是文武志士功业成就的象征。
剑,是铁骨雄风的寄托,是侠客风骨外在的、凝聚的形象。
——“剑”的意象非常特别。
理解到这一层,还远远不够;再往下探究。
在这首词里,剑:与“角”“八百里”“营”,与“五十弦”“塞外声”,与“沙场”“秋”,与“的卢马”“弓”“弦”;与“醉(酒)”“灯”“梦”,与“白发”……意象群的组合,蕴涵丰富!——请注意:教师在这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这些意象群的组合,丰富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呢?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教师须简要解释“意象”的含义,并强调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不提意象是不能真正理解诗歌韵味的。
明确:在这里,以“剑”为核心的意象,它与“挑灯”、“吹角”、“天下事”、“生前身后名”等组成了一个意象群,它们所描述的是军营生活的情境,战场厮杀的壮烈,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和历史功绩,是作者为国家杀敌立功的炽热情感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