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

知觉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反映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刺激驱动或数据驱动加工)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由刺激直接引起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依赖于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信息进行的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从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触摸知觉等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阈上知觉和阈下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大小恒常性: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所变化的现象。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统考2010研]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答案】B【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2.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A.1秒B.3秒C.5秒D.7秒【答案】A【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3.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4.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

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方向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答案】A【解析】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 2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著)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149 – P201
讲授题目第四章知觉
计划用学时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
熟悉内容知觉的特性
教学要点:重点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难点错觉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25分钟20分钟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3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三节空间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和做习题
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2008-07-01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4章【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稳定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间,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霓虹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A.自主运动B.诱导运动C.动景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数据驱动加工; 2.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驱动加工; 3. 根据感觉信息的多少,两种加工所起的作用大
小不同。






工 ( 概 念 驱 动 )
自 下 而 上 的 加 工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支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所致。
不管是在昏黄的灯光下还是偏蓝的光下,我们总是把苹果看成红 色的,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二)单眼线索
指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它以视 觉所反应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包括: 物体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运动视差
戴镜后的头三天,网像颠倒,伸手取物时的方向和实际方向相反。三 天后,他可以开始看到自己的手在写字;第四天,两手能做正确的知 觉选择;第五天,能在房间从容散步;第七天,能欣赏散步途中景色。
这说明,经过学习和适应,视觉和触觉、前庭觉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空间定向能力得以恢复。
等到第八天,他摘下反转镜,这时看到的每样东西都上下、左右颠倒 了。几个钟头后,空间定向恢复正常。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 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 一、相似原则 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二、接近原则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三、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 知觉经验。如图4-5 四、连续原则 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 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 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 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 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 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 对象。 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普通心理学知觉干货

普通心理学知觉干货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知觉思维导图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知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知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觉察
分辨
对事 物的 整体 反应
确认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反映。如一个苹果、一朵花。 知觉过程:
感觉和知觉关系
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 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 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 心理活动过程。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 空间知觉、图形组织的原则、距离知觉的 线索、视觉和听觉方向定位时间
4. 时间知觉的概念和形式、运动知觉的概念 和形式
5. 错觉的含义、错觉的种类、错觉的理论
思考题
1. 什么是知觉? 2. 举例说明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 什么叫知觉恒常性? 4. 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有什么作用? 5. 似动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6. 人们为什么会有错觉?
一个案研究-大小恒常性(Turnbull,1961)(续) 4、研究结果: (1)看到平原上远处的一群吃草的野牛,肯格问研究者 那些野牛是什么昆虫?肯格看来没有大小恒常性! (2)研究者开车带肯格接近野牛群,肯格看到越来越大 的野牛,认为这一定是“魔法”!等接近野牛时,肯格不
再 惊恐,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野牛看起来那么小?他猜测 野牛是在他们接近野牛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的?而且还 是怀疑有人在施魔法? (3)当他们乘车来到平原上的一个叫“爱德华湖”湖边
知觉恒常性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2、研究假设:
生活经验使人具备了大小恒常性的知觉能力? 3、研究方法: (1)被试:肯格(Kenge),22岁,是现刚果的Ituri森 林中一个俾格米人部落中人,是研究者Turnbull的向导。 (2)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人类学家最常用的方法) (3)生存环境:肯格生活在茂密的原始雨林,没有见过 开阔地带,这对养成大小恒常性的知觉能力非常不利?现 在肯格受邀跟随研究者去拜访另一个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地 带的巴布提(BaMbuti)部落,一些重要发现就此产生。

普通心理学-知觉

普通心理学-知觉

知觉
概念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导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
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
首因效应
最初
近因效应
最近
投射效应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优先对象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刺激物绝对强度,对象与背景差别
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预期特性;
主观方面因素:有无目的和任务,知识经验,个
人需求、动机、兴趣爱好等。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关。

知觉的整体性多中属性整合统一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发生变化
应用
感觉知觉关系
联系
对直接刺激物的感性反应
初级形式,外部特征,感性认识
区别
个别和整体
独立和联合
知识经验(感觉不需要,知觉需要)
与词联系。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知 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普通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 但适应是有限度的,不断的适应和过度的适应则易 使人疲劳,降低感受性。 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听力会降低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视觉适应现象:白天进出电影院
• 进来:“伸手不见五指” 弱光 能辨别环境
• 出去:刺眼
能睁开眼
• 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与暗适应。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教材P117)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视知觉领域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明度恒常 颜色恒常 其他领域 方位恒常
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特性——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 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 提高的时间过程。
• 暗适应过程 • 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 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
•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 不再继续提高了。
《心理学》
第四讲 感知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知觉!
赫布和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 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 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 验的人。
志愿者每天躺在床 上睡觉,并有每天20美 元的酬劳。他们可以自 己决定何时退出实验。
感觉剥夺 实验
空气调节装置
● 4)反映的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个分析器活动的 结果,知觉是多个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的结果。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4章 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点子的数量不同,空间分布情况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普通心理学知觉》课件

《普通心理学知觉》课件

品牌形象
企业通过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如标 志、包装和广告,吸引消费者的知觉 注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用户体验设计
在产品设计和服务中充分考虑用户的 知觉体验,提供舒适、便捷和愉悦的 用户体验,增加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方位知觉
总结词
方位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位置方向的感知能力,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感知。
详细描述
方位知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非常重要,例如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 和方向,在导航时需要准确判断方向和位置。方位知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训练和改善,例如通过使 用导航工具和进行空间训练。
整体来认识的。
知觉的理解性
总结词
知觉理解性是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利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和推断所知觉的对象 。
详细描述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来解释和推断所知觉的对象。这种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和推断所知觉的对 象的倾向就是知觉的理解性。由于每个人的 知识和经验不同,因此在知觉同一对象时, 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结果。
知觉的整体性
总结词
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把零散的刺激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加工的过 程。
详细描述
当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知觉的对象是由各种不同部分 组成的。在客观事物中,有些部分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有些部分是比较隐蔽的、不 引人注目的。人们总是根据突出的部分和隐蔽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知觉对象作为一个
解决问题
通过知觉,人们能够发现问题 的关键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
02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总结词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思考:
在火车里,另一条轨道上的火车开动了。在一段时间 里,本来没有运动的你却感到自己坐的车子开动了。 为什么?
3、参照系
运动和静止,运动速度的快和慢,都是相对而言 依据背景来感知物体的运动
第四章 知觉
39
四、运动知觉
3、参照系
下列为物体运动的规律,请填空:
出现位移时,倾向于把知觉对象看作 运动的 ,背景则 被认为是 固定的 。 物体在大背景中运动比在小背景中运动看起来要 慢 。 物体在平滑背景中运动比在不平整背景看起来要 快 。 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同时发生位移,较小的物体易被 看作是 运动的 。 发生位移时,较暗的物体易被看作是 运动的 。
第四章 知觉 20
二、空间知觉
空间特性
形状 大小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和距离
方位
深度与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
第四章 知觉
21
二、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形状的原始特征

线
朝向 角度
如何组合能成可知觉的图形形状?
第四章 知觉
22
二、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图形的组织原则
邻近(proximity)
相似(similarity)
Q1:加工过程是否能被意识到?
不能——自动加工
能——控制加工
Q2:信息加工顺序?
按顺序逐个加工——序列加工 同时加工——平行加工
第四章 知觉 4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信息加工
Q3:加工依赖刺激的特征为主or经验为主?
主要依赖感官的刺激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
主要依赖已存于大脑的信息——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
第四章 知觉

普通心理学之知觉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之知觉ppt课件

熟悉性与大小知觉
•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会帮助人们准确地 知觉物体的实际大小。
空间知觉
形 状 知 觉
大 小 知 觉
深 度 和 距 离 知 觉
方 位 知 觉
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对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是 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的结果。
特征分析
形状知觉
图形识别
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验
• 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 动等。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视觉检索 实验
知觉的过程
觉察 分辨 确认
知觉的加工方式
• 自下而上的加工
– 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产生。也叫刺激驱动或数 据驱动的加工。
• 自上而下的加工
–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也叫概念驱动的加工。
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
恒常性
知觉
整体性
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 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 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 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是知觉的对 象。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到的事物, 就成为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图形识别
• 人们利用已有知 识经验和当前信 息,确定知觉到 的图形是什么。 • 图形识别是对复 合特征进行加工, 为序列加工。
视觉检索实验
启动现象
• 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期待将使对 图形的识别更容易。 • 如,先呈现单词“学生”,再呈现单词 “教师”,由于两个单词间存在语义的联 系,先呈现的单词使后面单词的识别加快。
知觉定势
• 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 的准备状态,影响了后来知觉的结果。
从左向右你看到了什么?
从右向左你看到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小知觉
视网膜成像:距离远,成像小;距离近,成像大。 视像大小与物体实际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a=A/D
a为成像大小,A是物体实际大小,D是视觉对象和眼睛的 距离。
影响因素:
①物体的熟悉程度; ②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临近物体的大小与大小知觉 ③体态变化。
临近物体的大小与大小知觉
比较两 图中心 圆大小
2.辐合 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 合是双眼的技能。 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 调节在深度知觉中只有很小的作用,而辐合的作用较大。
(二)单眼线索 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先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 物体部分的遮挡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挡的物体就被知 觉成远些。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二 级区主要负责整合的机能;三级区是视觉、听觉、嗅觉等 皮层部位的“重叠区”。 额叶在知觉活动中也起重要作用。既是言语活动的重要器 官,也是计划、监督和调节行为的重要器官。 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分别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或属性做出反应。
第四章 知觉
生活中“奇异”事件
视觉艺术
跳出画面的人物?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特征
本章知识要点
知觉的加工方式
什么是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 认识。 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征。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并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叠加。
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 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 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 远处物体流动速度小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 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 索,叫双眼视差。
四、方向定位
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 知觉。(人和动物皆有) 方向定位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和听觉的 作用特别重要。 动觉在声音的方位定向中也起作用。寻找声源时,头部会 转向声源的方向。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 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 动的慢,方向一致。这就是运动视差。
成因: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 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 的范围不同。 近处视角大,在视网膜上 运动范围大;远处视角小, 在视网膜上移动范围小, 产生不同的速度映象。
2.线条透视 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 看起来趋于接近,就是线 条透视。 成因:空间对象在视网膜 上的几何投影造成的。近 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占视 角大,成像就大;远处物 体所占视角小,成像小。 因此远处的直线看起来趋 于接近。
3.空气透视 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 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包括 空气的过滤作用和光线的 散射。结果就是远处的物 体看起来显得模糊,细节 不如近物清晰。
从左向右你看到了什么?
从右向左你看到了什么?
②知觉习惯的影响
还是按照平时习惯的正常方向知觉人脸的整体特征。
③长期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种族效应:能分清本民族的脸,而不容易分辨异民族的脸。
六、知觉适应
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 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池塘里有一只青蛙和一条鱼,它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青蛙要到陆地上去旅行。游 历一番后,青蛙回到池塘,并向鱼描述了它所看到的鸟:有两条腿,一对翅膀,身上、 翅膀上和尾巴上都长着非常漂亮的羽毛,能在空中飞翔。鱼饶有趣味地听着青蛙的讲述, 头脑中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形象。青蛙作为“教师”准确地讲出了鸟的各种特征,鱼作 为“学生”虽认真听讲,但在头脑中形成的却是一种“鱼化”的鸟。
两圆实际等大,此时会产生错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人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还能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形状知觉属于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属于三维空间 的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人眼在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会出现调节和辐合等一系列 变化。 1.调节 指晶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改变而变化。看近处,晶状体曲 度变大;看远处,曲度减小。 调节作用只能在1~2米内起作用,距离较大时,需要依靠 其他线索。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是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 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动物:青蛙只能知觉到运动的物体。
③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 测。eg.
图片
戴珍珠项链的少女 悲伤的老妇人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 生变化,知觉映象在相当 程度上保持相对不变的特 性。
1.形状恒常性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 状是不断变化的。但知觉 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 很大变化。
2.大小恒常性 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是有变化 的,距离大,成像小;距离小,成像大。但事实上人们看到 的对象大小变化并不和视网膜上映像大小等量变化。
(*) บางเวลาไม่เป็นไร ถ้าเธออยู่ไกล บางเวลาฉันเข้าใจ ถ้าลืมกันไป บางเวลาไม่เป็นใจ ก็ไม่ต้องเสียดาย
ปล่อยมันไปก่อนนะ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英文首尾字母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 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 依据过往知识经验,力求对 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 有一定意义。 ①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 离出来。e链接 ②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按一定的方式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 解释感觉提供的信息。
客观事物
属性
形状、
感官


颜色
大小 味道 气味 质地

肤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重量
温度
皮肤
知觉
二、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产生。也叫刺激驱 动或数据驱动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大脑中 的印象或观念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也叫概念驱动的 加工。 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 工占优势;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自下 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听觉的方位定向
用于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
音 笼
声源方向分辨线索
两耳之间相隔约27.5CM, 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 不同,产生两耳刺激时间 差,人耳能够分辨的时间 差是0.00001秒。 声音的强度随传播远近而 改变,愈远愈弱,是高频 声音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
波形不同部位作用两耳, 内耳鼓膜所受压力产生差 别,是低频声源定位的主 要线索。
(二)轮廓与图形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借助可见的轮廓从其他部分中 分离出来。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何其背景的分界线。
物体的轮廓也受时间上先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在知 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人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 廓。
(三)图形的组成 1.临近性 空间上彼此临近的,容易 组成图形。
8.简单性 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四)形状识别 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 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 觉到的形状是什么。 ①物体识别:基于对构成 物体的各个成分的分析。 ②面孔识别:主要依赖眼 睛、鼻子、嘴巴等的空间 关系。 ③文字识别:依赖于对文 字特征的分析。 (五)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当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周围其他物体就可能“视而 不见”了。
(六)眼动与形状知觉 ①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微跳、飘逸、生理震颤。
②随意的较大的眼动:眼跳和追踪等。
眼跳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 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而眼跳保证了对新信息的 提取。 注视点数量越多,再认成绩越好。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阈上知觉和阈下 (无觉察)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观察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而将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得到更清晰的结果。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的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某一对象既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还受所处背景的 影响。 两歧图形
(二)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 向于低估时间的长短。
而回忆时情况则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 得时间长。
3.人的情绪和兴趣
感兴趣的东西,时间会过的特别快;厌恶的事,会出现时 间的高估。
(三)时间知觉的脑机制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或顺序性的综 合和分析,它的发生与大脑广大的脑区有关。时距判断能 激活如双侧前额叶、颞叶、顶叶下部等区域。 海马结构受到损伤的病人,会丧失外科手术前一、两年的 记忆。 颞叶内侧发生广泛性损伤的病人,会发生倒溯10~20年的 逆星性遗忘。
3.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 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 保持不变。
4.颜色恒常性 有颜色物体在色光照明下表面颜色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 响。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视 觉线索有重要作用。 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 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 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
五、知觉学习
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 变化。 ①知觉定势的影响。发生在前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 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