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三章传统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f1e760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0.png)
02
古代农业经济发展
原始农业阶段
01
刀耕火种
02
作物品种单一
03
生产工具简单
04
缺乏科技支持
传统农业阶段
01 02 03 04
精耕细作 作物品种丰富 生产工具进步 科技初步发展
近代农业阶段
01
机械化生产
02
作物品种多样 化
生产工具现代 化
03
04
科技快速发展
03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农业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研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 校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示范、培训、指导等方式,将先进的 农业技术普及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手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绿色农业
强调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的农业发展方式,鼓励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采用有机、环保的农业生产 方式。
生态农业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与新业态
互联网+农业
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 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 程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 古代农业经济发展 •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01
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课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7fde41a76e58fafab003e3.png)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1、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 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十八大报告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 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 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 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上取得的。
探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条件 (2) 生产工具及耕作方式的变化 (3)政策 (4)土地制度 (5)劳动者
一、生产工具及耕作方式(技术)的变化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5、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 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4-1、灌溉工具的进步
戽(hù)斗是古 代最常见的提 水器具,在木 桶、柳条筐系 上绳子,两人 相对而立,用 手牵拉绳子, 从低处戽水上 岸。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4-2、灌溉工具的进步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 溉机械之一。《后汉书》 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 钧加以完善。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98dce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7.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独特特点影响深远。
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兴衰与特色。
农业经济的兴起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起步于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耕文明逐渐兴盛。
早期的农业经济以粮食种植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并重的经济体系。
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业是经济的中坚,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季节性强,农民需要按时耕种、收割,农事劳动有着明显的节律性。
农业经济在技术上创造了许多创新,如水利工程、农具改良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农业经济的兴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兴盛与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隋唐时期,农业经济再度繁荣,农田水利工程兴盛,农产品交易频繁,经济发展达到巅峰。
农业经济的特色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包括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独特的农业文化传统、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等。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受到政府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一面,农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回顾与探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a4e82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7.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是经济的基础。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利用简单的农具和劳动力,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养殖家禽和牲畜。
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如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农民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
这种改进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培育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通过选育和改良,中国的水稻品种逐渐适应了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这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社会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土地的直接使用者,但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地主所有。
地主通过征收租税和劳役来剥削农民,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例如,在南宋时期,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他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并且有权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
这种农民地位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产品的交换主要是通过集市和贸易来进行的。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市场经济逐渐兴起,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67abd1ebed5b9f3f90f1c7b.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当今的三农问题
![传统农业的发展和当今的三农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beae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6.png)
工 3.秦朝: 程
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
4.魏晋南北朝: 南方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建 北方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 塘 设 5.隋朝: 开凿大运 河
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大兴水利工程仅
6.唐朝: 江南兴修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颁布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
水利工程
2、“﹎﹎秦堤牢固,工程精当。﹎﹎湘漓接,通汉壮 ”该诗
生产工具的革新
水利工程建设
古
代
土地的开发
农
业
农产品商品化
的
发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展
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组:总结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第二组:总结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 第三组:总结古代土地的开发概况 第四组:总结古代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第五组:总结古代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第六组:总结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积累。 第七组:概括近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八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业发展概况。
目标导航:
1.知道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表现及其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历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阶段特征 3. 认识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农业的发展趋势
4.结合地理知识归纳和概括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 素,而人文因素包括政策、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工业等。
备考建议:
1.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古代经济史考查的一个热点; 2. 古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及成就作为考查热点; 3.注意树立各个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特点; 4.对中外农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农学著作、农业政策、生产工具、优良品种 等等)要予以注意; 5.注意中外历史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总结当代中国农业 发展快与慢的历史原因、历史教训与经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c5882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3.png)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除了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外,农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耕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的改变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内容,如《尚书》、《周礼》、《礼记》等。
这些文献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种种细节,包括如何种植、耕作、施肥和灌溉等等。
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农业生产的深厚热情和聪明才智。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耕种。
这个时期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耕地也比较充足,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机器或畜力。
随着人口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工具,就是犁。
犁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还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水车、风车、铁铲等各种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工作更加方便高效。
在中国古代,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随着互市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大规模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家制定和实行的种种政策,如减税、徭役,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到了唐代,正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的经营,经济体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唐代,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作物,如玉米、土豆、甜菜等。
这些新的作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其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持,还需要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政策的支持。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将继续发生着种种改变和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9e729bd168884868662d6c7.png)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 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4、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1)抗日战争时期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2月15 日星期 二12时1 6分35 秒00:16:3515 Decem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2时1 6分35 秒上午1 2时16 分00:16:3520.1 2.15
•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2. 1520.1 2.1500:1600:16 :3500:1 6:35De c-20
料二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①清代人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膨胀。
②原因:新农作物的引进及粮食产量的增加;康乾盛世,经济
发展,社会稳定,摊丁入亩的实行。
材料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 田,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条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 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引自《清高宗实录》卷1147
(2)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https://img.taocdn.com/s3/m/61cdd3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3.png)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经济1.1 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打猎、渔猎阶段到农耕阶段的演变。
在农耕阶段,人们逐渐发展了粮食种植和养殖业,并开始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
农业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石。
1.2 农业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秦汉时期,农具的改进和轮作制度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宋代的水田分亩法和明代的三翻种法都是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里程碑。
1.3 农产品的贸易中国古代的农产品贸易十分发达。
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大量的粮食、丝绸、茶叶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和陆路进出各个地区,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器具、工艺品和服饰。
从战国到汉代,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特色手工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涵盖了陶瓷、丝绸、铁器、漆器等多个领域。
宋代的青瓷、唐代的丝绸和明代的官窑瓷器等都是中国手工业的代表。
手工业产品的制作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
2.3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达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开封等。
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产品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商业经济3.1 农村集市的兴起中国古代的农村集市是商业经济最早的形式之一。
农户将自己的农产品带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集市成为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3.2 商业组织的发展商业组织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人通过商会、行会等组织形式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商业风险,并推动商业活动的发展。
(2)经济史第三章
![(2)经济史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c3daca67f5335a8102d220f3.png)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一节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应用和牛耕技术的运用,以及农业政策的革新,使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铁器的出现以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劚,试诸壤土。
”“美金”即铜,“恶金”即铁,说明春秋时期在农具方面已采用铁制工具。
考古资料也证明春秋时期冶铁业的发展及铁器的使用。
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河南洛阳和江苏六合、陕西凤翔等地下发掘中,都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工具。
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犁、铧、钁、锸、斧、锄等农业生产工具。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渐出现,如《论语》中的“犁牛”之词,《国语·晋语九》中又有“宗庙之犧,为畎亩之勤”记载,证明春秋时期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牛耕,通常也指的是犁耕,牛用于耕作,就是因为有了犁。
早期,用作耕地的主要是耒耜,耜是直接刺土耕地的,耒是耜所附之柄。
而这时耜发生了改变,即把原来用木片制的改成用铁制的。
这种变化使耒耜这一原始的工具演变成“犁”。
战国时期犁耕使用已较多,一些国家还采取大力推崇的政策,如秦国除重视铁农具的生产外,也极为推崇牛耕技术。
并对牛耕进行严格的管理,设官专门管理耕牛,对耕牛进行评比。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西周春秋时期盛行休耕制。
所谓休耕制,主要是根据“菑”、“新”、“畬”三种土地,进行不同休耕时间的安排。
按《礼记坊记》郑注所云。
“畬”是不易之地,第一年种,第二年还播种;“新”是一易之地,即种一年休一年;“菑”是再易之地,即种一年休两年。
采取休耕制是因为生产工具及手段还比较落后,强调通过保护土地的肥力来尽可能获得多产。
这种修耕制到春秋后期仍盛行,有所变化的只是耕作单位的改变。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fd506d168884868762d6fc.png)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
(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
(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
(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
(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施肥技术发展。
(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皆为国家土地所有制。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3.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13f57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1.png)
这种结合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有助 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农业经济的局限
1
传统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较小, 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
传统农业经济中农民的市场信息不足,难以有 效参与市场竞争。
早期农业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出现了早期的农业 定居点,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水果,并 饲养家畜。
灌溉与水利工程
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人们开始修建 水利工程,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农具的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具不断得到改进,如铁犁 、铁锹、镰刀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环境压力
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 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可持续性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和资源节约措施。
农业人口结构变化与城市化进程
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大量年轻 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中国农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农业生 产更加注重环保和绿色发展。
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继续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经营 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 革,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 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 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和竞争力。
技术创新
未来农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农业 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同时也 将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第三章 土地革命和农村改革(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第三章 土地革命和农村改革(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cc388a46e45c3b3567ec8b66.png)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主要内容: ⑴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 ⑵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及公地,统一平均 分配给农民。 ⑶征收富农土地财产的多余部分。 ⑷废除农村中在土地改革前的债务。 ⑸保护工商业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
三、土地改革的成就和缺陷
⒊“左”倾错误的危害
⑴激化矛盾。把地主、富农极其家属赶 上绝路,恶者为匪为盗,通敌报信,搞 破坏;善者无法谋生,沦为乞丐。 ⑵扩大对立面。只要放债收租,不管农 民、手工业者、职员或工人,都当成地 主。查三代、五代,甚至七代。 ⑶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土地分了又分, 产权不稳(新富农),仇富、惧富、不 敢求富。
⒊第三阶段(1955~1956年)
1956年春,掀起以发展高级社为中心的 合作化第二个高潮。到年底基本实现, 比计划又提前二年。 通过人为强制的方式不停地改变制度安 排,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抑制了农业 生产率的提高。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评价
⒈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社会 主义还是一个新的制度,在纯理论分析 的指导下进行,缺乏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难免失误和遭受挫折。 ⒉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 际状况,强制改变生产关系,不利于生 产力的发展。其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有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经济原理。
第二节
土地改革
一、 “五四指示” ⒈土改运动的开始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刘少奇起草),标志党的土地政策的重 大转变,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要求通过没收、清算、献地等形式收取地主土 地,分给农民。 对中小地主尚有照顾,暂时不动富农土地。
⒉运动的发展
初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贫雇农“翻了 个空身”。 后批“富农路线”,“割封建尾巴”, “洗脸擦黑”,走过头。47年5月冀中区 土改复查,一次杀4000余人。 7月全国土地会议,批太行区过左,反成 榜样。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819332abe1e650e52ea9980.png)
经济史即经济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他们的运行机制和绩效;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引】宋代,国家招募商人输送粮草,根据道路远近,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付给称作“交引”的取款凭证,商人凭此到京师取钱,或到江淮领取茶盐等物。
交引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凭证,可以转让,形成了有价证券市场;它的出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飞钱】唐朝,商人把钱款交给本道驻京办事处——节度使或者富商家中,由其开给分为两半的票券,一半给交钱者,一半由收钱者寄回本道。
商人返回本道后到当地富商家中核对票券无误,领回钱款。
是一种典型的此地存彼地取的汇兑业务;飞钱的出现把信用制度推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指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钱庄】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由传统钱铺、金店发展而来。
最基本业务是钱币兑换、后来发展出存放款、发行兑换券、票据结算等业务。
钱庄的出现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票号】也叫票庄,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山西,也叫山西票号。
是中国的旧式银行,专门经营汇兑业务,是中国近代化发展中重要的金融力量。
同样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1933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再用银两,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法币实施办法》开始实施法币政策、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该政策规定,以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禁止银币流通;该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货币制度的混乱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减租减息】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将减租减息政策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e149b354693daef5ff73d81.png)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1)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着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第3讲 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3讲 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古代的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4263a104431b90d6c85c73b.png)
精耕细作 阶段与表现
农业
手工业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主要部门有青铜 (最为发达)、铁 器、瓷器、纺织
—精耕细作的 沟洫农业 精耕细作的 农作物种类丰富 萌芽时期 官营手工业 战国 铁犁牛耕 战国:商业繁荣: 秦汉 民间手工业继续发展 土地私有制确立 魏晋南北朝 秦汉形成:铁犁牛 秦汉时期:官营手工 小农经济形成 汉:朝贡贸易 ——精耕细作的 耕方式,耕作技术 业发展:主要是钢铁 精耕细作的 丝绸之路发展 水利灌溉等重农抑 冶炼技术发展、瓷器、 技术成型期 技术成型期 丝织技术 商 宋官营手工业发展:瓷 对外贸易发达: 隋唐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隋唐农耕技术向南 官营手工业发达、家庭 :商业繁荣时间地 宋 器为代表,丝绸制作: 浙地区,稻麦轮作 扩展:耕作技术灌 手工业发展 宋辽金元 国内贸易:都 民间手工业发展供城乡 点市场变化 溉技术等 对外贸易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市商业农村集 ——精耕细作的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所需 精耕细作的 灌溉技术: 瓷器两大系统 市贸易商业服 扩展期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发展:明清:国内贸易: 丝织技术中外交流: 务机构出现 瓷器丝绸技术 重农抑商 明清 明清水力风车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 对外朝贡贸易海禁 ——精耕细作体 精耕细作体 闭关锁国对外贸易 现资本主义萌芽 系的深入发展期 渐趋委缩
3、当今农村的现代化之路
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 社会化体系中, 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 正是基于此, 的。正是基于此, 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 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 结合的经营方式, 结合的经营方式, 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 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 和统筹城乡发展 即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即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 规模经营)的战略。 规模经营)的战略。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0525620b1c59eef8c7b42f.png)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知识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农业发展:1、中国原始社会的农业活动生产最早形成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其中:①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代表为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原始氏族,该氏族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②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代表为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氏族,该氏族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农耕生产生活概括比较(二)奴隶社会的农业发展:商朝的农业:主要使用奴隶进行生产劳动,生产规模相当大,种植粟、黍、稻、麦等农作物。
商朝的畜牧业:饲养马、牛、羊、猪、犬、鸡等,规模大(表现在祭祀时宰杀大量禽畜)。
商朝生产工具的改进:仍使用石器、木器,但已使用青铜器。
(三)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①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与奖励农业生产,禁止弃农经商。
②战国时期,秦国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极大地促进了该国的农业发展。
两大水利工程分别是:都江堰:由秦国蜀守李冰组织修建,位于成都附近的岷江,是古代社会绝无仅有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由郑国组织修建,位于秦国咸阳附近,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农田。
③春秋时期的生产劳动开始使用铁器,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前期之后,铁器已普遍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①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广牛耕。
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北方的小麦、大豆传到了南方。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能制作出优质钢,改进了农具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3、唐朝时期的农业发展①贞观年间的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开元年间的唐玄宗,都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土地开垦和粮食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免农民赋税和徭役。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唐朝时期出现筒车(灌溉工具)、曲辕犁(耕作工具)等新式生产工具。
4、两宋时期的农业发展①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农民在湖泊河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史第三章传统农业发展
![中国经济史第三章传统农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2a2274fad6195f302ba640.png)
3. 耕地扩大粮食产量增加
元代,前人未曾垦辟的陂泽山野,都种 上了农作物,全国屯田面积达177 880顷。
关、陇、陕、洛出现了丰收、康乐的景 象。绛州(今山西新绛)至元十一年(1274) 时,亩产达一钟。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宋代已有成组的铁质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且各种农具已多样化以适合耕作不同环节和土质的需要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熟铁钢刃制的农具得到了推广
第三章 传统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早期发展 第二节 汉唐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宋明清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早期发展
一、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 1. 原始攫取性经济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食物都直接来自于自
第三节 宋明清农业的发展
一、宋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宋代已有成组的铁质农具,如犁、
耧、耙、锄、镰等,且各种农具已 多样化,以适合耕作不同环节和土 质的需要,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 熟铁钢刃制的农具得到了推广。
2. 农田水利事业
一是宋人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有更科 学的认识,
然界,他们只能算是食物资源的利用者 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经济方式被称为 攫取性经济或掠夺性经济。
2. 原始农业的出现
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是我国 氏族公社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相当 于考古学上的新器时代。原始农业 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 的特征。
二、夏商西周的农业与畜牧业
1. 农业的发展 夏商的发展
1. 耕地扩大田赋增加 由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垦荒政策,
耕地面积日益扩大。
2. 其他耕作技术的进步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39168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9.png)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一节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与春秋战国时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变革是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
春秋战国时代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水平、水利事业到农业政策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从《战国策·齐策》、《吴越春秋·阖阁传》、《山海经》、《孟子·滕文公上》、《管子·海王》中记载知,战国时各国农民基本上都已使用铁农具生产,铁农具在农具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牛耕技术的使用及发展《论语·雍也》、《国语·晋语》、《管子·乘写》等记载,农业生产上出现了用牛来耕作、使用铁犁等铁农具的技术,带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三、耕作方式的进步1、西周春秋时期盛行休耕制。
2、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步,精耕细作程度提高,以连作制代替了休耕制。
3、南北耕作方式的差异,北方——垅作法南方——火耕水辱四、水利工程的开发及兴修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区,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1、西周春秋时期孙淑敖(楚国)期思陂、芍陂吴王夫差邗沟(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2、战国时期魏国大沟(运河)李冰(泰国)都江堰西门豹(魏国)漳水渠秦王政郑国渠五、耕作水平的提高春秋战国以来,不仅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为获得高产,在铁器与牛耕的基础上,农民主观上也逐步注重提高耕作水平。
1、因地制宜,精耕细作a、土质b、耕作次序c、耕作管理d、匀地播种e、锄草2、注重施肥,强调农时a、施肥——粪肥、草木灰、腐殖质b、防治病虫害c、强调农时六、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初步发展(一)重要人物(推行重农经济政策)1、管仲——齐桓公相2、李悝——魏文侯相3、商鞅——秦孝公(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1、荒地的开垦a、开垦规模大、面积广魏国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泰国商鞅推行“垦草令”——奖励垦荒b、新垦荒地实行连作制2、粮食作物的普遍种植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第二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农业的逐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并渐趋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农业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也有了逐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汉唐农业的发展
一、秦汉农业的发展
1. 主要农业经济区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全国 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 北等四个经济区。所谓山西和山东,即 指今河南崤山以西和以东两个地区。崤 山在函谷关附近,因而这里也称为关西 和关东。山西和山东是秦汉时期重要农 业区域。
2.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普遍化: 战国相比,秦代铁农具使用面更广,器
形也有进步。20世纪70年代在秦始皇陵 旁附近发现的铁犁实物表明,当时已出 现了全铁的犁铧。 汉代铁农具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有镰、 有镰、锤、镬、搏、臿等。耕作农具在 西汉时成套完善起来,出现了三角形犁, 铧变为犁冠,为使耕地时同时碎土和翻 土掩埋为肥,发明了犁镜(或称犁壁)。
秦国的郑国渠;
中原各国陆续修建的大型引水灌溉渠— —鸿沟
4. 施肥技术
《论语·公冶长》:(动物粪便),称 为“粪种”。
深耕细作、分行栽培、良种选用等 等,都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上取得 的新进步。
5. 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产量有所提高, 魏国李悝有一个估计,“今一夫挟 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为粟百五十石”。若换算成今制, 则每亩单产应为9斗。如果耕作精细、 得法,还可增产1~4倍。
汉武帝时,发明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 法”,后传人新疆。今天新疆坎儿井的清泉,仍 歌颂着汉代水利的不灭功勋。
4. 农业耕作技术
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总 结、推广的“代田法”,是耕作技 术上的一大贡献。
成帝时,范胜之在关中总结、推广 的区田法,是汉代耕作技术上的又 一次大的突破。
2. 原始农业的出现
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是我国 氏族公社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相当 于考古学上的新器时代。原始农业 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 的特征。
二、夏商西周的农业与畜牧业
1. 农业的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比较简陋,商代已经出 现了青铜铸造的农具。
商朝的畜牧业比夏有了较大发展。 西周时官府的畜牧业仍比较发达。
三、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1. 铁农具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管仲曾向齐桓建议:“美金以铸剑 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 试诸壤土”。
2.牛耕技术的普及
《国语·晋语九》:“夫范、中行 氏……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 牺,为畎亩之勤”
东汉时,我国南北都普遍以牛耕地;
约王莽时期,农民掌握了用牛鼻穿 环来控制耕牛的方法;
3. 水利工程
秦统一后,很重视水利事业的兴建。首先治理了 河淮地区的水患。又整饬各地陂、渠用以灌溉田 地。修建的灵渠(今广西兴安)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用以灌溉田地。
汉代出现了一个持续百年的水利建设高潮。除了 大规模的治黄工程外,两汉灌溉、航运工程共26 项,仅西汉修建的灌溉工程就有18项,形成白渠、 南阳鸿隙陂、汝南九江引淮、鉴湖、扬州陂湖、 巨定泽和汶水等八大灌区。
人一牛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 又演变出长辕犁与适合山地耕作的 犁;
唐代将直辕犁进一步改进为曲辕犁, 并在江南地区得到普遍使用。
2. 灌溉技术与工程
南方主要应用翻车、龙骨车、曲筒 等;
北方则主要用桔槔、辘轳、滑车等。 唐代又发明了筒车、高转筒车、立 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适用 于不同的农业地区。
二是具有新形式的水利工程的创建, 三是效益较好的水利灌溉工具的推广
与普及。
3. 农作物品种交流加强与栽培技术 的推广
第三节 宋明清农业的发展
一、宋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宋代已有成组的铁质农具,如犁、
耧、耙、锄、镰等,且各种农具已 多样化,以适合耕作不同环节和土 质的需要,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 熟铁钢刃制的农具得到了推广。
2. 农田水利事业
一是宋人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有更科 学的认识,
第三章 传统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早期发展 第二节 汉唐农业的发展 第三节 宋明清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早期发展
一、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 1. 原始攫取性经济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食物都直接来自于自
然界,他们只能算是食物资源的利用者 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经济方式被称为 攫取性经济或掠夺性经济。
3. 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水利灌 溉。
楚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 吴国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水的“邗
沟”;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中型水利工 程。
魏文侯时,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县令西门 豹主持兴建的“引漳水灌邺”工程;
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成的都 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防洪、灌溉、航 运综合性水利工程;
5. 期精耕细作与产量增加
东汉时期精耕细作的经营方法得到 了推广。据崔寔《四民月令》记载, 地主田庄的农业经营,注意时令节 气,重视除草施肥,因地制宜,合 理密植,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 轮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农业的发展
1. 耕作技术的改进 汉代牛耕主要以二牛抬杠方式; 魏晋以后,广泛使用双辕犁的“一
西周盛行“耦耕”,实行轮荒休耕制。不仅有 深耕、熟耘、壅本等,而且还注重选种、中耕 除草、施肥、灌溉、防治病虫等,使精耕细作 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农作物的种类方面, 举凡黍、稷、粟、禾、粱、麦、麻、稻、菽以 及蔬菜、瓜果之属等“百谷”都基本齐备了。
2.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西周的畜牧业已经初具规模。 “牧正”,专司放牧之事。
3. 农作业种类
一是水长足发展。 三是桑蚕业的发展和种植地区格局
的变化。
4. 畜牧业的发展
一是牲畜的存栏数比两汉时期有较 大的增长;
二是兴建和扩建了大型国家牧场
此外,在饲养方法、选种、配种、 兽医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 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保存在 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