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pdf
人因工程pdf摘要: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目标在于优化工作系统,使其适应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通过PDF文档的形式,介绍人因工程的基本理念、应用领域和方法,以及在不同工业和服务领域的实际案例。
第一部分:人因工程概述人因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包括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领域。
其主要关注点包括:工作系统设计:如何设计工作系统,使其更适应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高工作效率。
人机交互:研究人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之间的交互,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工作负荷:评估工作人员在特定任务下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确保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部分:应用领域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运输:设计符合驾驶员习惯和人体工程学的汽车、飞机驾驶舱等,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医疗设备:设计易用且符合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通过研究人机交互,改善软件和硬件系统,提高用户体验。
第三部分:方法和工具人因工程使用一系列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其目标,其中包括:人体测量学:通过测量人体尺寸、力量和运动学参数,为设备和工作环境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任务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用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需求和反馈,指导产品或系统改进。
第四部分:实际案例通过PDF文档,我们将介绍人因工程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案例,包括:制造业:如何通过人因工程优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
医疗保健:如何设计符合医护人员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施和设备。
航空航天:如何改善飞行员和空中乘务员的工作环境,提高飞行安全性。
结论:人因工程是一门关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学科,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工作环境改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健康,推动科技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PDF文档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人因工程的全面了解,促进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学
合人体工学,提高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降低疲劳
02
通过优化产品设计,人因工程学可以帮助降低使用者在操作过
程中的疲劳感。
提高安全性
03
人因工程学在设计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安全
性,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交通工具设计
驾驶安全
人因工程学在交通工具设计中考虑到驾驶员的安全,通过优化内 部设备和外部设计提高驾驶安全性。
背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自动化,机器和设备的复杂性不断 提高,人因工程学在解决人机交互问题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 的角色。
人因工程学的重要性
提高系统效率
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减少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提 高工作效率。
保障人员安全
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少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危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需 求,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无障碍设计
人因工程学提倡无障碍设计,确保所有人都可以 方便地使用和访问建筑和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考虑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人因工程学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设 施的使用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优化流程
人因工程学可以帮助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 率并减少等待时间。
营造良好环境
人因工程学可以帮助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舒适、安全和友好的环 境,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数学建模与仿真
数学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人的行为、环境因素 等,以预测或解释其在特定人因工程学问 题上的表现。
VS
仿真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或物理模型来模拟人的行 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评估人 因工程学设计的有效性。
人因工程pdf
人因工程pdf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一门以研究人与系统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学科,旨在优化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和安全。
其核心目标是设计能够适应人类行为和人体特性的工作系统,从而增强效率、减少错误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人因工程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概念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融合了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它研究人类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应用于系统设计中。
人因工程的核心原则是将人作为设计的重点,通过理解人的需求和能力,制定相应的设计和操作规范,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风险。
二、重要性人因工程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工具和设备,人因工程可以减少工人的疲劳和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人因工程还可以减少事故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合理设计控制系统和操作界面,减少用户的错误操作和误解,从而降低事故风险。
此外,人因工程还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使用户更加轻松和舒适地使用产品或系统。
三、应用领域人因工程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人因工程被用来改善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飞行系统的设计,以提高航空安全性。
在医疗保健领域,人因工程可以改进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人机界面,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在交通运输领域,人因工程可以优化交通系统的设计,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在工业生产中,人因工程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此外,人因工程还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软件界面设计、军事系统优化等众多领域。
综上所述,人因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措施,人因工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因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人因工程
(2)视觉疲劳是指作业者长时间反复辨认对象物,因生理和物理方面的原因,导致视觉功能下降,并产生一系列生理自觉症状的现象。
生理自觉症状主要有:眼球干涩、怕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痛、眼球充血、产生眼屎和流泪等。
(3)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特殊作用。高技术与人类社会往往产生不协调的问题,只有综合应用包括人因工程在内的交差学科理论和技术,才能使高技术与固有技术的长处很好结合,协调人的多种价值目标,有效处理高技术社会的各种问题。
第二章
一.微气候
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最重要的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以及热辐射条件状况。
2.优化设计和应用的工程学。在研究对象、方法与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这两个学科有密切关系。现在人一机—环境系统工程已成为系统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3.管理工程学科是把由人、组织、设备、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的管理与生产(或服务)系统的优化作为研究对象。管理与生产优化是人因工程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同时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也应用管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五.简述人工照明的类型,并各举一例?
一般照明:适用于工作地密集,或作业时工作地不固定的场所。
局部照明:为增加某些特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
综合照明: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组成,用于要求照度值高,有一定投光方向或固定工作地分布较稀疏的场所。
特殊照明:方向照明,透过照明,不可见光源照明,对微细对象检查的照明,色彩检查的照明,色彩照明。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人因工程
第一章人因工程概述定义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基于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于工具(用具)、机器(设施)、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第二章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1.研究内容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人机系统总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及其改善作业方法及其改善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组织与管理的效率2. 应用领域概括为机具、作业、环境和管理等几大类。
3.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1)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考察法、问卷法观测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计算机仿真法图示模型法4. 研究地点、变量及被测者的选择(1)研究地点:实地、实验室(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标准变量:实体特征数据(体重、手臂长)行为表征数据(反应时间、出错)主观数据(满意、喜欢)生理数据(心率、体温)分类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3)被测者样本代表性抽样、随机抽样、样本空间5.机具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及功能。
(2)人与机具的功能分配。
(3)模型描述。
用模型对系统进行具体的描述,以揭示系统的本质。
第三章人体测量及应用第一节定义: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是一门用测量方法研究人体的体格特征的科学。
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为各种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人体测量数据的种类:静态尺寸动态尺寸第二节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一.被测者姿势:立姿: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
人因工程
前,使司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并且,该油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射光线是有
特定方向的,司机只能看到自己车灯的反射光。这样避免其他汽车光线产生的眩光
伤害司机眼睛,使之不能看清前面的路况。
人因理论的应用方法
依据.若是使用者族群过为庞大或较难预期(如公共设施),则通常使用第95百分
位数男性或第5百分位数女性作为其最大或最小之基准
人体计测数据之设计基本原则
可调设计
将相关设备或空间的设计规划可依据不同 的使用者体型尺寸作个别的调整,但应特别 注意可调范围及机制的可行性,必须符合使 用族群特性及调整的便利性
GB/T13547-92国家标准提供的立、坐、跪、卧、爬等常取姿势的主要功能寸, 参阅表2-8
人体的量测
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范围
人体的量测
人体上部及上肢固定姿势活动角度范围
人体的量测应用的注意点
量测的尺寸需适合使用者 个别差异是主要的挑战
-因种族、性别、年龄、年代、职业、地域、健康情形、饮食等而异
工厂实例-搬运
问题
» 不间断地弯腰将辊轴推25英尺远
解决方法
» 制造铝推杆来协助推动辊轴 » 内部改进
工厂实例-搬运
问题
» 从地板上提起袋子
解决方法
» 液压起重
工厂实例-设计原则
问题
» 坚硬、细小的柄
解决方法
» 有护垫、完全手抓式柄
生活实例-路标牌
过去路标牌是用一般的油漆作为涂料的,现在路标牌全部用反光油漆,夜间司机可
因此人因工程可谓“为使用者而设计之”
人因工程的内容
“Ergonomics” 意指「工作的法则、工作的学问」,是研究如何 工作可以更省力、更省事、更安全、更正确的学问. 人因工程中,工作内容的主体决定工作环境的设计,人体的计
什么是人因工程
现代人因工程学
主要研究内容:
源于航天事业的发展
1)把人、机和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2)创造最适应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 3)是人、机、环境系统相谐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 效能。
主要特点:
1)不同于传统人因工程学研究中着眼于选择和训练特定的人,使之适应工 作要求;现在人因工程学照片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超越人类 能力的界限之外。
主要研究内容
源于Gilbreth夫妇的动作研究和车间管理 研究。
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 利用测试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规划利用人力最好方法; 制定培训法;使人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研究最优良的工作条件和管理组织形式,促进工人和管理者 之间的通力合作。 主要特点
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程技术方面 的原理设计上,在人际关系上适宜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人适 应于机器。
选
选
择
选
择
收
分
研
择
采
集
析
究
变
样
数
数
地
量
主
据
据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体
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测法
研
计算机数值仿法
究 方
法
实验法 调查研究法
分析法
人机工程学学科体系
人机工程学
技术科学
生理学
人
心理学
体
科
学
劳动卫生学
人体测量学
人体力学
工业设计 工程设计 安全工程
系统工程
环境保护学
环境医学
环
境
科
环境卫生学
人因工程
一、什么是人因工程?基于对人和机器,技术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任务和环境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率和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
二、人因工程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1产品服务于客户,客户始终处于设计的首位2考虑个体在能力和限制上的差异及其对设计造成的影响3强调设计过程中,经验数据和评价的重要性4用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事物、过程、环境和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5人因工程学不是基于表格数据、指标进行设计,不是设计产品模型,不同于常识三、什么是微气候?微气候环境是指工作或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环境,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以及热辐射条件等四个参数。
空气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的干湿程度。
气流速度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
热辐射是指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Ok时的辐射时的能量。
四、视觉特性(概念、应用等理解)?1明暗视觉和色彩视觉2明适应和暗适应:人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黑暗环境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刚开始人眼不能辨别物体要经过,几十秒时间才能看清物体,这种适应叫做明适应。
急剧和平繁的适应会增加眼睛的疲劳,使视力迅速下降,故室内照明要均匀而稳定。
3调节:调节是视觉的适应观察距离的能力,视觉工作距离不应小于3分之2调节近点4视野:视野是指头部和眼部不动时,眼睛观看正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视角60°最为适宜视野视觉信息的感知是视野范围的限制5视度:物体具有一定的亮度,在视网膜上成像所引起视觉感应的清晰程度称为视度五、工作场所照明设计的要素及原则?要素:一、照明方式;二、光源选择;三、眩光及其防控措施;四、照度分布;五、亮度分布原则:1、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根据工作性质与工作点分布疏密,选用不同的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局部照明、综合照明、特殊照明2、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无自然光最优选择显色指数高的人工照明3、限制光源亮度,合理分布光源,光线转为散射,避免反射眩光,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对比4、场内最大最小照度分别与平均照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平均照度的三分之一5、要求视野内有合适的亮度分布,提高照明质量还应该考虑照度稳定六、色彩的特性(色彩的三要素)?三个基本要素:色调,明度,纯度色调:每种颜色区别于其他颜色的特征,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明度:与物体表面色彩的反差率,同一色调有不同的明度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取决于表面的反射光波波长范围的大小七、工作场所的色彩设计?要素:运用光线的反射率,合理配色,颜色特性的选择原则:根据空间使用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根据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根据空间的定位而定,考虑到空间使用者类别,注意空间的使用时间,注意使用者的偏好。
人因工程概述
PRT 3
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
人因工程的起源
起源时间:20世纪初
起源背景: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提高工人 劳动强度增大工作环境恶劣
起源目的: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 率
起源人物:泰勒、吉尔布雷斯等 起源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动作研究等 起源应用:工厂设计、工具设计等
人因工程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20世纪初 人因工程开始萌芽主要 关注人体测量和生理学 研究
人因工程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确保产品或系统的 安全性避免对人造成伤害
效率性原则:确保产品或系统的 效率性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舒适性原则:确保产品或系统的 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靠性原则:确保产品或系统的 可靠性避免出现故障或错误
PRT 5
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科学
目的是提高工 作效率、安全
性和舒适性
包括人体测量 学、人体工程 学、环境心理
学等学科
应用领域广泛 如产品设计、 工作环境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
等
人因工程的研究对象
人类行为:研究人在特定 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反应
生理特征:研究人的生理 特征如身高、体重、视力 等
心理特征:研究人的心理 特征如认知、情感、动机 等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人因工程将更加注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提 高用户体验和交互效果。
跨学科合作:人因工程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如心理学、社会 学、计算机科学等以实现更全面的研究和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人因工程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产品 质量和可靠性。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总结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总结一、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1.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人因工程学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工业生产需求,旨在通过调整机械设备,以适应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因工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人因工程学的定义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优化人类和各种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旨在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产品,以使其符合人类的特征和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伤和疾病风险,提高工作生产力。
3. 人因工程学的意义人因工程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和产品,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提高工作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二、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1. 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旨在研究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发现人类在工作中的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产品。
2. 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人因工程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是人因工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人机界面,使其更符合人类的视觉、听觉和操作习惯,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4. 工作环境设计工作环境设计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工作场所的空间、光线、噪音、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
5. 人机协调人机协调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和产品,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6. 人因工程学的原则A. 适应性原则B. 一致性原则C. 简化原则D. 易学性原则E. 误用保护原则F. 可变性原则三、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人因工程学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生产工艺、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工人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
人因工程 详细版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导论1、人因工程学定义:人因工程学就是依据人的特征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学讨论方法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3、人的生理阈限:听阈声压:2*10-5Pa,痛阈声压:20Pa;4、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实现对内外的协调:对外界的协调是指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的人与外界的协调关系。
对内部的协调是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协调。
(不准)5、人体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感觉器官1视觉、2听觉、3味觉、4嗅觉、5肤觉;运动器官1上肢、2下肢。
其次篇人的工作环境1、光的物理性质:关于光的波动性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辐射波。
2、亮度与照度含义:亮度指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照度是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
3、明适应与暗适应:人从光明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于黑暗环境的过程叫暗适应。
明适应发生在由黑暗环境进入光明环境的时候。
4、环境照明设计原则:环境照明设计,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循工效学原则。
5、色觉的特性:1恒常性、2适应性、3显色性、4明视度、5向光性、6反射性、7负后性。
6、颜色的表示方法: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7、响度与响度级: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度所产生的主观感觉量,它与正常听力者对该声音的主观响度感觉成正比。
响度以N表示,单位为宋,并定义1宋为40方。
8、影响听力的噪音指标:9、噪声掌握方法;声源掌握,掌握噪音的传播,个体爱护,音乐调整。
10、微气候的要素: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热辐射。
11、人体舒适温度与湿度:21加减3摄氏度,湿度40到60%。
12、肯定湿度与相对湿度:肯定湿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克数。
定义某温度、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汽压强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饱和水汽压强的百分比为该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相对湿度。
13、正辐射与负辐射:当环境的物体表面温度高于人体表面温度时,则向人体放射热量,称为正辐射。
反之,称为负辐射。
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一、人因工程的定义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了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人类学知识的学科,旨在设计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和系统。
它涉及到人的生理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人因工程旨在保证产品和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效率,并使其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人因工程的历史人因工程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人们对于工作系统中人类参与的角色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因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人因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
从此以后,人因工程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为不同领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人因工程的原则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人类能力、需求和行为的理解,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机适配性:设计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和系统;2. 人的认知特征:充分考虑人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过程;3. 人机界面:设计出直观、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4. 人的适应性:考虑人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5. 人的工作负荷:避免人的工作负荷过重;6. 任务分析:充分理解人的工作任务和需求。
以上原则是人因工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也是人因工程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指导。
四、人因工程的方法人因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术,旨在理解人的需求、能力和行为,并将这些理解应用于产品和系统的设计,以提高其可用性、安全性和效率。
人因工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用户需求分析:通过对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在使用产品和系统时的需求和偏好;2. 人机界面设计:设计出合理、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以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3. 人体测量与建模:对人体进行测量和建模,以确定合适的人体工程尺寸和参数;4. 人因分析:分析人的工作任务和需求,以确定合适的产品和系统设计;5. 实验研究:进行实验和测试,以评估产品和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人因工程
3.1 作业能力
作业能力是指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生理特征,可以从作业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 产和质量间接地体现出来。
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中,如流水线作业,作业能力可用劳动 生产率来表示. 脑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中,如仪表监视、汽车、飞机的驾驶等, 作业能力可用误动作率,感受性、视觉反应时间等为衡量标 准.
管理工程 安全工程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环境保护学 环境医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心理学
环境监测学
1.5、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
实测法 实验法 询问法
模拟和模型 实测法 测试法 实验法
图示 观察法 实验法 模型法
询问法 分析法
测试法 观察法 分析法 模拟模型法 图示模型法
二、人的生理特征与心理因素
人的因素是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的重要考 虑因素,无论是设备、工具设计,作业环境 设计,还是作业量及作业方式的安排都要考 虑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1)生产工具是否按照工效学原则设计。 (2)作业时间: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强度大小合理制定 作业时间。 (3)现代企业是集体协作的行为,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 体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作业制度。 锻炼:可以巩固动力定型,使动作敏捷、准确、协调、肺 活量增加,使所从事的作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性。 熟练效应:反复从事某项活动,形成一种全身性的适应性变 化,使机体协调、不易产生疲劳,达到提高作业能力的效果。
2.1、人的生理特征
二、肌肉、骨骼与供能系统
2.骨骼系统
1.肌肉组织
骨及骨骼:人体骨骼系统可分成颅 骨、躯干骨、四肢骨三大部分。 肌肉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关节:功能主要在于它可以使人的 肢体有可能作屈伸、环绕和旋转 肌肉收缩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 等运动。 等长收缩等形式。前两种是实现人体 各种运动所必需的,它们是动力性的, 3.人体活动供能 总称为动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则是静 能量的供给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 力性收缩。 化或酵解来实现。新陈代谢。 人体有三个功能系统: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人因工程实验方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人因工程,又称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人因工程在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以及人体行为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改善工作环境,促进人体健康。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用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人因工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人因工程实验,可以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人体测量目的:获取人体基本尺寸数据,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人体测量仪器,如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尺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基本尺寸的测量。
- 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数值和标准差。
2. 实验二:操作舒适性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性。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使用不同的产品进行操作。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操作舒适性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舒适性。
3. 实验三:视觉舒适度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视觉方面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显示器、手机屏幕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观看不同产品的屏幕。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视觉舒适度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视觉舒适度。
4. 实验四:工作效率实验目的:评估产品或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环境,如办公室、生产线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
- 通过计时、数据记录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的工作效率数据。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5. 实验五:人体行为分析目的:分析人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点。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如商场、机场等。
第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人因工程学概述什么是人因工程学?人因工程学,又称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机交互学或人类工程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结合了工程、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旨在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交互作用,以优化工作系统、技术和设备的设计,从而改善工作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和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简单来说,人因工程学旨在设计和改进人机系统,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和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操作和事故的发生,同时保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舒适感受。
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人因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此之前,工业设计和机械工程等领域没有专门考虑人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工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机交互问题愈发突显,需要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因工程学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逐渐涉及到其他领域,比如医疗设备、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4.0的到来,人因工程学的应用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人因工程学包含众多的研究内容,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人因工程学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者需要了解人类的感知、认知、运动和行为习惯等,这些都是人机交互设计不可或缺的参考因素。
例如,设计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人员办公椅,需要考虑人类脊柱的构造、头部的倾斜角度、灯光舒适度等因素。
工作环境和任务分析对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了解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物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汽车装配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工作台的高度、操作的顺序、工具的选择等因素。
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是人类和工作系统之间的桥梁,人因工程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优化这个桥梁的设计,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直观地与工作系统进行交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1.主观评价法是最流行也是做简单的脑力负荷评价方法()2.任何一项任务都能用来作为辅助任务()3.当一个人的脑力负荷过重时,与脑力相关的某些生理指标将发生变化()4.大脑诱发电位的变化对脑力活动的某些成分并不敏感()5.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称为应激源()6.工作期间播放音乐,对操作者的工作态度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7.198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科学家们一起参加了“监视行为和控制”的专题会议( )8.主观负荷评价法属于脑力主观评价技术类型( )9.主观负荷评价法的缩写是SWTT ( )10.多指标测量法属于主任务测量方法 ( )11.用辅助任务测量脑力负荷一般分两步 ( )12.工作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属于应激源( )13.人丛黑暗环境进入到明亮环境是,,视觉逐步适应明亮环境的过程叫暗适应( )14.当完全适应时,人的视觉有微弱的增强( )15.视觉工作角力不应小于三分之二调节近点()16.视野指头部和眼球不动时,眼睛观看到正前方看到的空间()17.能够分辨两点的最大视角的倒数叫做视力( )18.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的数值范围,以注视野为最大,静视野和动视野z则比较接近()1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象与集中()20.一般将外界刺激出现到操作者根据刺激信息完成反应之间时间间隔称为反应时()21.信息是能消除事先不能确定的情况的信号或知识,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一种具体量()22.工作记忆也叫短时记忆和操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初级阶段()23.影响信息处理能力内部因素有:觉醒水平,工作任务,学习疲劳和动力()24.感知记忆随时间的消逝而增长()25.通常将频率低于300Hz的声音称为低频声()26.通常将频率在300~1000Hz的声音称为噪声()27.通常将频率在1000Hz以上的声音成为高频声()28.通常将频率在2000Hz以上的称为超频声()29.正常人去刚刚能听到的低声压称为听阀或声压()30.声音的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所产生的主观感觉量,它他与人31.声音响亮程度的主观成反比()32.工业噪声主要包括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33.一个声音的听阀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效应()34.在高噪声环境下有时也可以不使用非人防护用具()35.全身振动对人无任何影响()36.振动对工作效率无任何影响()37.隔离振源是减少振动最根本措施之一()38.物体的震动产生声音。
()39.源每震动的次数称频率,以f表述单位为赫兹。
()40.声波在媒介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声速,用v表示。
()41.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引起空气质点震动导致空气气压强度化叫气压。
()42.频谱分析是各种声源发出的声音大多是有许多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声音复合而成。
()43.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使人产生烦恼、焦急、讨厌、生气等不愉快的情绪。
()44.紫色对于红色显得冷,而对于蓝色显得暖。
()45.明度越高显得显得越轻,明度越低显得越重。
()46.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软,明度低的色彩感觉硬。
()47.明度高的色和暖色有膨胀的作用,明度低的色和冷色有收缩的作用。
()48.暖色且纯度越高感觉越近,冷色且纯度越高远。
()49.明度较高而鲜艳的暖色,容易引起人疲劳;明度较低、柔和的冷色,是人有稳重和宁静的感觉。
()50.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同。
51.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RMR)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时,RMR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就越高。
52.为了劳动持久,减少体力疲劳,人们从事的大部分作业有应低于氧上限。
53.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由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指数越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54.T 米勒研究认为,一般人连续劳动240分钟而不至于造成疲劳积累的最大能量消耗界限为16.75kj/min.55.疲劳是指人的生理反应,不包括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56.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所放出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用于维持体温。
()57.人体能量代谢的速率随人所处的条件不同而不同。
(58.作业时养的消耗量可以在作业中直接测定(T)59.杨旭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T)60.对确定的个体,能量代谢量的大小与劳动强度关系不大。
(F)61.安静代谢量是计算作业者一天的能量消耗和需要补给热量的依据。
(F)62.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三个,分别为力量、耐力、新陈代谢。
(T)63.手的操纵力包括坐姿手操纵力、立姿手操纵力、卧姿操纵力。
(T)64.体力工作负荷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管变化等三个方面行测定。
(T)65.操作频繁作业应考虑双脚平行作业(F)66.手的操纵力包括在手部力量中(T)67.人在安静时,机体的血糖含量为100mg\100ml.(T)68.疲劳测定方法应满足的条件中测定结果应该主管的表达。
(F)69.积极休息必消极休息是工作效率恢复提高率低(F)70.脑力劳动一般采用消极休息方式。
(F)71.不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最先、最敏感的反映出来的是中枢神经的疲劳(T)72.疲劳测定应以定性化方法表达。
(F)73.较长时间从事轻或中等强度劳动引起的疲劳,既有局部疲劳,又有全身疲劳。
(T)74.飘尘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建筑工地等(T)75.粉尘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爆炸性,其危害极大(T)76.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F)77.儿童铅含量过高的反应是面色发黄,生长迟缓等(T)78.当空气中CO2浓度到达0.2%时,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感(F)79.空气污染主要可以分为有害气体、固体尘粒、可溶性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T)80.明适应的过程是人眼感受随时间慢慢降低的过程。
(T)81.眼睛观看物体可分为静视野、注视野和动视野三种状态。
(T)82.视力是评价眼睛分辨细小物体的能力。
(T)83.一般照明是指为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强度而设置的照明。
(F)84.光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
这种刺眼的光线叫做眩光。
(T)85.间接照射比直接照明节省能源。
(F)86.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功效学会(IEA)(T)87.中国最早开展工作效率研究的是物理学家(F)88.人因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T)89.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T)90.人-机-环境子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没有关系(F)91.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能力限度,是人-机-环境系统优化的基础(T)92.人眼所能感受的光线波长为200~680 (F)93.人体骨骼肌约为206块(F)94.肌肉收缩的速度与肌肉收缩的张力有关(T)95.能量的供给通过体内能源物质的氧化或酵解来实现(T)96.肺通气量与人体呼吸氧量或耗氧量无关(F)97. 1mol糖元产生的葡萄糖能产生39molTTP (T)98.人体内有207块骨(F)99.呼吸系统从鼻经到肺部器官的总称(T)100.消化系统由心脏和密布全身的血管组成(F)101.100人的典型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T)102.鼻腔上端的嗅黏膜是嗅觉感受器,其上分布着嗅觉细胞(T)103.人体能引起振动的频率为15—1000Hz,对300Hz左右最为敏感(F)104.味觉敏感度最灵敏是20—30度(T)105.循环系统的运行,可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F)106.性格可分为先天性格和后天性格(T)104.人的典型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应激和激情三种(T)107.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构成(T)108.大脑表层被覆2~5mm厚的灰质细胞层(T)109.当Qs=0时,人体皮肤温度在36.5摄氏度(T)110.人体内有206块骨头(T)111.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处称为突触(T)112.人的大脑皮层约有80亿个神经元(T)113.外部世界80%以上的信息由听觉获得(T)114.当视野内出现过高的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人们就会感到刺眼,影响视度,这种刺眼的光线叫强光线。
(F)115.照明环境要使人看清对象,不必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F)116.我国于2005年开始施行《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F)117.间接照明比直接照明节省能源(F)118.灯具应出现在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的视野内(F)119.所有灯具应安置阴影或眩光屏蔽装置以避免光源亮度超过1000cd/㎡(F)120.连续长时间紧张的视觉作业,对眼睛有不良影响时可按照度标准提高一级。
(T)121.作业速度和精度无关紧要时作业面照度可按标准降低一级。
(T)122.进行场所照明设计时应首先考虑自然光(T)123.直接照明比间接照明更节能因此工作环境应采用直接照明(F)124.直接照明比间接照明更省电但会产生眩光(T)125.在天花板较高时应加大灯具之间的距离以节省能源(F)126.当氧气含量为15%时,灯焰会熄灭。
(T)127.二氧化碳浓度为6%时,不活动的人只能忍耐几分钟。
(F)128.劳动强度不同,呼出二氧化碳量相同。
(F)129.空气调节是要求较高的一种通风。
(T)130.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必较,对控制有害物质扩散效果更好。
(F)131.矿业开采中通常使用机械通风。
(T)132.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T)133.从学习到再认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T)134.语言特点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F)135.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T)136.认知系统的信息存储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方式(F)137.工作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无限性(F)138.除适宜刺激外,感受器对其他形式的刺激不敏感或根本没反应(T)139.从信息传递的要求看,信号量维持在下限,可以保证信息有效传递(F)140.各种感官的差别感觉阀限不是一个绝对值,它随最初刺激能量大小而变化,韦伯定律适用于各种强度的刺激。
(F)141.根据双加工理论,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正变成自动化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认知过程上。
(T)142.在实验条件下,人的传言能力相当有限,一般不超过10Fit/s。
(T)143.模式识别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有超强适应性。
(F)144.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有感知系统、认知系统和运动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T)145.信息是人机系统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参数。
(F)146.信息输出最重要的方式是运动输出。
(T)147.运动时间即运动开始至运动结束所耗用的时间,即完成反应动作的时间。
(T)148.运动时间随着运动的距离与方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