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与刀叉文化对管理有何影响

合集下载

筷子文化

筷子文化
关键 词 : 子 筷 刀叉 合 乎 自然
设计 的过程 就 是 一个 思维 的 过程 , 这
却 向着不 同的方 向相 对独立 地发展 起来 。 东方 尤 其 在 中 国 , 们 思 考 的 关键 之 他 在 于合 理 , 只要 合 理 表达 可 以用 非 语 言 的
为 只有 两 三 口。 一般 意 大 利人 起 床 第一 件 事 马上 煮 一 杯 咖 啡 , 大利 人 平 均一 天 要 意 喝 上 二十 杯 咖 啡 。 和 理 智 中 国式 中 国人 温
征。
握护 理 质 量 安 全 标 准 起 到 了 积 极 促 进 作 用, 较好 的控 制 了科 室 的 不安 全 隐 患和 不 规 范 行 为 。使 科 室 的护 理 质 量和 安 全 意 识得 到 明显 提 高 。 3 - 2加强护 理细 节 管理 , 高 了护理 质 提 量 应用 不 良事件报 告表 后 , 能及 时 发现 日 常 护理 工作 过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并及 时 改 进, 加强 了病 区 的 自查 互查 工作 , 范 了护 规 理 工作 行为 ,增 强 了护 士工 作 的 自律性 和 工 作责任 心 。 少 了护理 差错 的发 生 , 减 明显 提 高 了护理质 量及 病人 满意 度 。
种 思 维 过 程 不 仅 是 对 客 观 条 件 和 因素 的 理 性考 虑 , 要 考 虑到 其 艺 术 表现 力 的 感 还 性 方 面 。可 以 说一 个 人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层 次 的 高度 。
在 某种 程 度 上 决定 了其产 品设 计 的 高度 。
形式。只要功能合理 , 餐具 即使简单如筷
喝得 理 智 和温 和 , 像 一板 一 眼 的 民族 性 正 格 一样 。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体现。

本文将从筷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筷子的历史筷子作为一种饮食工具,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筷子。

最早的筷子是由竹子制成,后来逐渐演变为木质、瓷质和金属质等不同材质。

在中国古代,筷子被广泛应用于餐桌上,成为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筷子的文化内涵1. 和谐与平衡:筷子的形状和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筷子两端相对,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使用筷子时,需要左右手协调配合,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和谐的生活态度。

2. 尊重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筷子是一种尊重和礼仪的表现。

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使用筷子的规范和礼仪,如不直接用筷子夹取他人的食物,不把筷子插入饭碗等。

这些规范和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尊重他人和注重礼貌的价值观。

3. 节约与环保:使用筷子是一种节约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相比于使用刀叉等餐具,筷子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更少,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同时,筷子可以反复使用,减少了餐具的浪费,符合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1. 传承与创新: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和创新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可以通过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设计的推动,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例如,一些筷子制造商通过引入新材料和设计元素,打造出各种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筷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文化交流与认同: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筷子文化已经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浅谈筷子文化

浅谈筷子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的筷子文化在中国也上演了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及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从吃饭用具上来看,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各的习惯。

①刀叉和筷子,别看这两者只是小小的进餐用具,却大大地反应了东西方人进食习惯的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东西方饮食文化沿承至今,各有之特色。

细究我国的饮食文化,筷子文化占据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筷子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饮食用具问题,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人注重力求万事万物合于自然之理,即“合乎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②筷子,别看只是两根细细的长木棍,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作为一种进餐工具,筷子除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之外,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深究、了解、继承和发扬。

然而,近些年来,筷子文化在我国的年轻一代中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继承及发扬,相反地,在不知不觉中,筷子文化正慢慢地在流失。

该如何挽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

下面就这一问题来浅谈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1筷子的称谓由来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使用筷子历史悠久,以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筷子的名称在古代并不叫“筷”,而是叫“箸”或“梜”或“筯”。

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为“梜”,有时作“筴”;秦汉时期叫“箸”;隋唐时期又称为“筋”,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

《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饰。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

”此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说山训》、《论衡龙虚篇》、《新书连语》等文献中均有“纣王象箸”的说法。

③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也有说始于明代。

为何又改“箸”、“筯”为“筷”呢?古人讲究忌讳,因“箸”、“筋”皆与“住”谐音,听感上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行船,更是讳言。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文明礼仪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体现。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通过探讨食物礼仪、言语礼仪和身体姿态礼仪等方面的差异来阐述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

一、食物礼仪差异食物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对待方式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吃饭时坐姿端正,动作优雅,使用筷子进行进食,涵养自重,追求和谐。

与此不同,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主要的用餐工具,吃饭时会根据礼仪顺序使用。

此外,在印度文化中,人们习惯用右手来进食,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因此在用餐时需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手。

二、言语礼仪差异言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中,对言语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人们更加注重尊重他人,会使用敬语和婉转的措辞来表达。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此外,在中东地区,对于提及敏感话题,比如宗教或政治,需要更加慎重和谨慎。

三、身体姿态礼仪差异身体姿态是表达文化礼仪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文化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见面时常常鞠躬,以示尊重和谦逊。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握手作为见面礼仪,通常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以表达诚意和信任。

此外,在印度文化中,向长辈致敬时,在特定场合下,人们习惯跪地行礼。

四、面对差异的应对方式在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尊重对方的习俗和惯例。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要注意不要主观地去判断或轻视他人的行为,而是试图理解并适应对方的文化。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学习,我们可以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和理解。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并促进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包容,我们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总结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明礼仪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食物礼仪、言语礼仪和身体姿态礼仪等方面。

筷子与刀叉之争

筷子与刀叉之争

筷子和刀叉本质上都是进餐的工具。中人与西人各因习俗使用之、欣 赏之、赞美之,所谓“各美其美”。而对他人进餐工具和饮食习惯,最好的 态度当是“美人之美”,即,开放包容,学会欣赏。这种胸襟首先有对本民 族的自知、自信和自主。没有自知之明、自信之格,自主之能者对于异己之 物往往是贬斥的、低看的,鄙夷的,因为自大、自负的心理来源于深层次的 自卑。譬如,中国戏剧种类颇多。如若京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梆子、 秦腔、川剧互相鄙夷、互相攻讦,何来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还要互相学 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 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于“民以食为天”,食器自然成为生活之味的表达。《礼记· 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筷子和刀叉的争论,说到底还是文化理念的冲突 。追本溯源,筷子原本取诸草木,便于携带,上方下圆,可尝人间百味,可 传阴阳之变,可点穴、按摩、刮痧,有旁通之用。筷子,蕴含了通达与智慧 。而刀叉来自于钢铁,切割迅速,仪态优雅,合力中有独立,分工中有合作 ,进取中有包容。小小木棍不可用于美食与叉子进食颇为怪异的看法,究其 文化本源,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源于农耕文明的筷子包含了无 数的“人学”哲思,而基于工业文明的刀叉则体现了科学实证的精神。刀叉和 筷子,说到底都是工具,至于该怎么使用它们,则要看所面对的食物;文化 各有源流和人群,到底该怎么去碰撞和融合,毋庸置疑,首先需要相互尊重 。如此,方能学人之长,避己之短;如此,面对世事纷纭,便能够睿智洞察 。

筷子与叉子——餐桌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与叉子——餐桌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易中天先生从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 内 核 是 “群 体 意 识 ”,而 西 方 文 化 的 思 想 内 核 则 是 “个 体 意 识”。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中国人的社会存 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 家国社稷。 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融为一体, 文化上兼收并蓄,价值观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 牺牲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护全体利益。 “人之生不能无 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4] 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独食难肥,共 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 。 ”[5]目 的 是 为了加强人情往来,群体联系。 中餐桌上的热闹气氛与西餐
摘 要:餐桌礼仪包括餐具使用、座次安排、餐饮内容与程序和就餐氛围等方面。不同的中西方餐桌礼仪是不同的价值取 向、人文关系和思维方式等中西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探究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有益于探索坚持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同 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64-02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具 有差别性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西方人习惯用刀 叉;中国人喜欢聚餐,西方人则偏爱分餐制;中国人乐于劝 酒敬酒,西方人比较随人意,种种餐桌上的差别性行为方式 是在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又是 文化差异性的集中反映。
一、中和感性与独立理性 易中天先生在《餐桌上的文化》一文中精辟阐释了中国 饮食文化的一个内涵:“和”。 “中国人的请客吃饭、 聚餐共 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 就以和为贵……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用筷子给客人 夹菜,既客气,又和气,既稳重,又文雅,不像西方人进餐,用 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冰冷冷的,一点儿人情味 也没有。 ”[1]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中最基本的差异。 据专家研 究,中国古代也用匙和刀叉,而且历史比筷子还悠久。 刀古 称为匕,有匕形和勺形两种,叉是用来叉取肉食的器具,我 国原始居民已开始使用。 而筷子的发明和使用族的 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刀叉的最初 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 他们马上生活 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 大约 15 世 纪 前 后 , 欧 洲 人 开 始 使 用 双 尖 的 叉 , 到 18 世 纪 有 了 4 个 叉 尖 的 叉 子。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也随之而来。

下面我们将就一些典型的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饮食习惯的文化冲突案例。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餐,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使用刀叉。

当中国人在西餐厅用餐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使用刀叉,而西方人在中国餐厅用餐时,可能会觉得难以驾驭筷子。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用餐时的不适应和尴尬,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文化冲突的常见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仪式,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时,很容易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例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会禁食,而基督教徒在特定的节日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这些宗教习俗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另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家庭、婚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往往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婚前同居和离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在一些东方国家,这样的行为则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适。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些价值观念上产生冲突时,往往会引发矛盾和争执。

最后,语言沟通也是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一些习惯用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可能会因为东方人的含蓄和委婉而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到谈判的进行。

综上所述,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融合与共存。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身边的文化之筷子文化

身边的文化之筷子文化

身边的文化之筷子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在这丰富的文化中,有着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筷子。

筷子文化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筷子。

从饮食习惯到社交礼仪,筷子融入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美食无疑是世界闻名的,而筷子是中国人品尝美食的重要工具。

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注重食物的形状和颜色,精致的菜品需要用筷子来保持其原貌。

与西方使用刀叉或勺子相比,筷子可以更好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让人们更好地品味食物的美味。

除此之外,筷子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口味,使得各种调料和食材混合得更加均匀,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每一种食材的独特风味。

可以说,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其次,筷子文化在社交礼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吃饭往往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餐桌上的各种用筷子的动作和技巧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礼仪。

比如,夹起食物时应该避免碰到他人的筷子,以示尊重和互相保持距离。

在夹菜时,人们通常也会先夹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再夹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慷慨和分享的精神。

此外,筷子也可以用来表达感谢或道歉的意思。

比如,当别人为你夹菜时,你可以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来表达感谢;当自己不小心碰到他人筷子时,也可以用筷子轻敲自己的碗或桌子来表示道歉。

这些细节和动作都构成了中国筷子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此外,筷子文化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环保意识。

相比于其他餐具,筷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寿命比较长。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对筷子的青睐和习惯。

与此同时,筷子还是一种环保的餐具,与塑料勺子和刀叉相比,筷子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如今崇尚绿色环保的时代,筷子文化更被看作是中国人民对环保意识的重要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还将筷子作为一种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祝福和幸福。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筷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餐具,更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习俗传统。

首先,筷子体现了中国人民注重“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餐桌上,饭菜通常是共享的,大家一起吃饭,共同享受美食的乐趣。

筷子一根一根地捡取食物,意味着亲近、分享和团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刀叉象征着个体主义,每个人吃饭几乎是独自享用自己的食物,因此筷子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群体利益,追求和谐相处的理念。

其次,筷子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相对于西方使用的餐具,筷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花费较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节俭节约传统。

筷子的材料多样,可以用竹子、木头、塑料等制作,材料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地域和个人喜好。

而一双筷子通常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只需时常清洗,几乎没有损耗。

这种节约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朴实无华和节约意识,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视。

此外,筷子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筷子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例如,吃饭时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时要轻柔有力,避免拨动碗底或碰撞碗边,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认为筷子和碗是和谐相处的伴侣,筷子应该轻轻地和碗接触。

此外,筷子不能竖立在饭碗中间,这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因为这样类似于祭典中供奉先人时竖立香烛的做法。

这些细致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中国人对他人尊重、注重细节的态度。

最后,筷子还是中国人国粹文化的代表。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是独具魅力的。

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古代的戏曲和舞蹈中,筷子经常被用作道具和节拍器,表达着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美感。

此外,筷子在传统医学中也有特殊的用途,例如筷子敲击特定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些都体现了筷子作为中国人文化和审美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能够透过餐桌上的细节,展现出中国人注重和谐相处、节约节俭、注重礼仪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特点。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哇,筷子和刀叉,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呢!”小明兴奋地说。

“对啊,听说筷子是中国的东西,刀叉是西方的!”小丽边说边摆弄着她的小刀小叉,像是在准备一场美味的盛宴。

小明眨巴着眼睛,调皮地问:“那筷子跟刀叉有什么特别的差别呢?”小丽想了想,认真地说:“我知道!筷子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它们其实是很古老的哦。

你看,筷子用来夹东西,就像我们用心去感受食物一样。

每一根筷子都能传达一种尊重和细腻。

”“哇,真的是这样吗?”小明睁大眼睛,感叹道,“那刀叉呢?我听说在西方,用刀叉吃饭也是有特别的意思。

”“对啊!”小丽点头,“在西方,刀叉代表的是一种秩序和讲究。

用刀叉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注重礼仪。

比如,用刀切肉,然后用叉子把肉送到嘴里,这样吃饭就不会弄得一团糟。

”小明拍了拍手,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哇,那筷子就是中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食物,而刀叉就是西方人喜欢用更有秩序的方式对待食物。

”“没错!”小丽高兴地说,“筷子代表的是灵活和自然,而刀叉代表的是规则和优雅。

虽然它们看起来很不一样,但每种方式都有它独特的美丽。

”小明认真地看着小丽,仿佛看到了一本大书:“那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特别的规矩呢?”小丽想了一下,笑着回答:“当然有啊!比如,吃饭的时候要尊重长辈,不要大声喧哗。

还要记住,不要把筷子插在饭里,因为那是祭拜死人的方式。

”“哇,这些规矩真有趣!”小明睁大了眼睛,“那西方人呢?他们吃饭有什么规矩?”“西方人也有很多规矩哦!”小丽回答说,“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刀叉要放在盘子上,表示你已经吃完了。

还有,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要咀嚼得太响。

”小明抬起手,像是要举手回答问题一样:“那我们在国际场合上,是不是要学会两种方式呢?”“对呀!”小丽点了点头,“如果我们能同时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那就更好了。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可以和不同国家的人更好地交流。

”小明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决定以后不仅要学会用筷子,还要学会用刀叉!”“哈哈,那太棒了!”小丽开心地笑了,“我们可以一起去学习,体验不同的文化,变得更加懂得尊重和欣赏。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烹制方法
• 西餐的烹制方法中,以意式西餐及英式西餐较为特殊。意 式西餐烹调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 英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多以蒸、煮烧、熏见长;另外,法式 菜肴中善以酒作为调味品进行烹饪。
代表食物 法式西餐中属红酒山鸡、巴黎龙虾最为出名;英式西餐代 表菜肴有:奶汁牛肉卷、红酒牡蛎;意式名吃:意大利面、 披萨饼;俄式经典:罗宋汤、罐焖牛肉;德式主流:瑞士 奶酪火锅、香肠、德国啤酒。
3.2西方文化
•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如: 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区别,然而 体现着本质上的差异的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历史
• 西方历史起源于公元前9世纪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 的文明,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 罗马帝国;中世纪前后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国家进 入了封建统治,比中国提前大概1000年左右;14-16世纪 末期,欧洲出现以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封 建社会开始瓦解;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时期的二 次工业革命,使西方欧美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暂,自封建社会瓦解后,随着文艺复兴便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这与中国的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说相去甚远。
• 正是这种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千差万别,才使得 东西国家在文化、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的 差异。
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文化异, 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一般来说西 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罗斯的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 料集一锅而熬成的之外,一般正菜中的鱼就是鱼,鸡就 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
1.2刀叉的“故事”
• 起源:相对于筷子的发明,西方的刀叉要晚诞生2600年左 右。大约15世纪前后,西方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叉取食 物送往口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叉才是西方人真正的餐 具,但叉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需配合刀来共同进餐。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筷子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筷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

当时的筷子是由竹子制成的,形状简单,用于烹调和进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餐具,成为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筷子的使用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崇尚“和谐”的饮食观念,认为筷子可以将食物分割成小块,使得食物更易于分享和共享。

此外,筷子还被视为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随着时间的推移,筷子的形状和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代,筷子的形状变得更加精致,制作工艺也更加讲究。

宋代时,筷子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了民间,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餐具。

二、筷子文化的内涵1. 和谐与团结:筷子被视为一种和谐的象征,因为它可以将食物分割成小块,使得食物更易于分享和共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筷子则象征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和谐。

2. 节约与环保:相比使用刀叉等餐具,使用筷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食物资源。

筷子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食物的浪费,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在现代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筷子文化更加受到重视。

3. 文化传承与创新: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筷子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

通过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使用习惯和审美需求的筷子,可以将筷子文化传承下去。

三、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1. 健康饮食观念的倡导:筷子作为一种特殊的餐具,使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比使用刀叉等餐具,使用筷子可以减缓进食速度,使人们更加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此外,筷子还可以帮助人们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从筷子的运用看传统器具中的_中庸设计_及其影响

从筷子的运用看传统器具中的_中庸设计_及其影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06/04科研直通车从筷子的运用看传统器具中的“中庸设计”及其影响金剑平(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筷子”是中华民族食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可以与汉字并称的最典型的民族文化表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餐具——筷子的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传统器具中的中庸设计对生活形态的影响,并结合西方进餐的方式作细致的对比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器具的使用可以影响生活形态,生活形态也必将影响国民性格特征的培养。

[关键词]筷子;刀叉;器具设计;中庸;国民性[中图分类号]J5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6)04-0188-02收稿日期:2006-05-04作者简介:金剑平(1963- ),男,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筷子是中国人每天吃饭必不可缺的器具。

很多国人在用惯了筷子之后,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吃饭弄得那么复杂,刀、叉、勺一大排,遇到大的食物还得用双手解决,太麻烦了。

每每想起这些时,国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甚至,很多报刊上还出现类似的溢美之辞。

曾有日本友人写文章赞美筷子的使用,他认为,由于东方人从小使用筷子来进食,因而手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又促进了思维的活跃。

确实,科学家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筷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用筷子进食时需要牵动人体30多个关节、50多条肌肉、3万-5万个感觉点,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这里,我想从设计的角度、人文的角度谈一些看法:从现在能够看到的关于筷子的研究文章看,全世界的先民开始进食大都是运用类似“筷子”的东西,即打猎之后用树枝挑拨、夹烤食品,这是一种本能的进食方式。

根据《礼记》的记载推测,当时的人因为用手无法直接操作,因为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食物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们逐渐学会了用竹条来夹取食物,这大概是筷子的最早雏形。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职场中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职场中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职场中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职场中的影响愈加显著。

通常情况下,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等方面。

这些不同点既可能是一种挑战,也可能是一种机遇。

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职场中的影响做一些初步分析。

生活习惯中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就拿用餐习惯来说吧,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西方人常用刀、叉和勺子。

在商务餐桌上,中国人通常让长辈、上司和客人先行动筷子,而西方人则不太讲究这些礼节,一些聚餐时甚至会拿起餐盘自己挑选喜欢的菜。

另外,中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注重“时辰”,即遵循时令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时钟”,即机械式的时间管理。

这些差异体现在职场中,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当中国人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活动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用餐习惯,就很容易出现尴尬的场面。

有些西方人可能认为中国人对“时辰”过于讲究,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时间安排上会产生偏差。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

例如,中国人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传统节日像春节和中秋节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相比,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强调自我实现和权利保护。

西方人喜欢探索新事物,擅长独立思考,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集体。

在职场中,这种差异也会对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人通常喜欢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追求集体荣誉和成就感。

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自我表现,通常会试图将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成就凸显出来。

当中国人与西方人合作时,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如果不加以协调,就可能会引发矛盾和不必要的纷争。

工作方式中西方人在工作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一方面,中国人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拼搏精神,常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1、出席时间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往往很难做到准时到达;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要求准时或提前5分钟到达,迟到会被视为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用餐氛围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西式宴请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男女间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

5、进餐礼仪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6、表示停餐方法中方宴会中结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横搁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西餐礼仪出自古代宫廷,其程式化的规定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严格约束个人举止,力求使之高雅动人。

自由、平等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

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

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

筷子与刀叉的事理比较研究

筷子与刀叉的事理比较研究

与筷子相比,手指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印度人通常用右手 进食,而左手则被视为神圣之手,用于清洁和祈祷。在印度文化中,食物被视为 一种宗教仪式,而手指则是参与这个仪式的工具。印度人通常会将食物放在一个 浅盘中,然后用手指轻轻夹起并送至口中。这种做法体现了印度人对食物的珍视 和对神的敬仰。
从筷子和刀叉的事理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2、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 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同时也要 学会从中寻找共性和互补之处,以实现和谐共处。
参考内容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食方式的演变是与社会、文化、地理、科技等多个 因素紧密相关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进食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以手抓、刀叉、筷子这三种进食方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产生的背 景和发展历程。
一、手抓
手抓是最原始的进食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古代,人们直 接用手抓取食物进行食用,这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决定的。随着人类 的进化,我们的手部结构变得更加灵巧,手指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这使得我们 能够更有效地抓取物品,包括食物。手抓的优势在于其直接性和方便性,无需借 助其他工具,直接将食物送入口中。
然而,手抓也有其局限性。在正式场合或者需要精细操作的情况下,手抓可 能会显得不够卫生,也不够雅观。此外,手抓对于一些特殊的食物,如烫食、硬 食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刀叉
刀叉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而逐渐产生的。在古代,人们 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食物的来源变得丰富起来。同时,为了更好地进食和 分享食物,人们开始使用刀叉作为进食的工具。刀叉的使用使得进食过程变得更 加文雅和卫生,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处理一些难以用手抓取的食物。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和刀叉是两种不同的餐具,它们在使用方式、文化背景、餐桌礼仪等方面有所不同。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对比:
1.使用方式:
-筷子:筷子是一种古老的餐具,主要用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使用筷子时,人们通常夹取食物,不需要切割或者撕裂。

-刀叉:刀叉是西方国家和地区常见的餐具,主要用于切割和插取食物。

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插取食物,并将其送入口中。

2.文化背景:
-筷子:筷子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餐具之一。

筷子代表着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刀叉:刀叉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流行,是西餐文化的象征之一。

刀叉代表了西方人的餐桌礼仪和用餐习惯。

3.餐桌礼仪:
-筷子:使用筷子时,人们通常要注意一些餐桌礼仪,如不可将筷子插入饭中直立、不可将食物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碗中、不可用筷子指向他人等。

-刀叉:在西餐文化中,刀叉的使用有一套严格的餐桌礼仪,如切肉时应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上、用餐时应该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等。

4.适用范围:
-筷子:筷子主要适用于米饭、面条、蔬菜等食物,以及一些小型食物和小吃。

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餐厅和家庭都会提供筷子。

-刀叉:刀叉主要适用于肉类、面包、沙拉等食物,以及一些需要切割的大型食物。

在西方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餐厅和家庭都会提供刀叉。

综上所述,筷子和刀叉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具,各有其使用方式、文化意义和适用范围,体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个节日的晚上,与数位企业界朋友到西餐厅用餐。

发现该餐厅营销方式有些瑕疵,服务方式与国外也有差异,餐间闲谈,自然借题发挥,探讨了与西餐有关用餐规矩;中西餐差别;长期使用筷子或刀叉对人文思维有何影响。

等等,觉得与管理有些牵连,希望利用空闲时间加以整理。

我想将筷子与刀叉不同的使用习惯,对东西方人文思维会产生何种影响,做出个人诠释,并在此发表个人看法,与诸位管理先进共享。

首先向各位声明我不是文化专业研究的社会学家,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与影响仅代表个人观点。

首先谈西餐厅用餐规矩,西方人认为在西餐厅用餐是正式场合,服饰、座位、餐具摆放、餐具使用有一定的规矩。

为尊重客人,用餐环境设计优雅舒适有情调;为让尊贵客人能悠闲品味美食,食物总是依照规定秩序奉上,待客人用完一道,请下,再呈上下一道食物;餐具的摆放为方便客人使用最适合的餐具,总是配合上食物顺序由外而内放置;这些种种的程序计划,目的在显示用餐人的尊贵,客人在这里用餐可感受到完全的尊重与欢迎,满足人类自尊的心理需要,这就是西餐厅存在的价值。

其实大部分东方人与佛教(事实上中国人以前信奉多神教,很多人是佛道不分的)有过接触,从事过农业,为感谢牛工作的辛苦,很多家庭不忍吃牛肉,然为满足人类自尊的需要,如今变成时髦聚餐场所。

但,在国内,有许多西餐厅业者,引进西餐经营模式时,往往忘了引进其服务精神,除了讲话客气外,和吃中餐方式无所差别,全部食物一次端上,服务还不如中餐厅亲切。

小小台面放满食物,除了正餐牛排外,要享用其他食物还得歪着身体,用餐人的价值、尊贵如何显现呢?也向餐厅提供改进意见,得到的答案是令人啼笑皆非,服务员曰:老板说的,这样管理方便、省人工又不易出错、别的西餐厅也是这个样,就差没表示爱来不来悉听尊便。

其实这不能称为经营西餐厅,准确说应称“吃西方食物的场所”,确是实情。

这是严重的营销问题,管理问题。

这也是中国企业经营时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如果有一位用心经营者引进正宗西餐服务精神,让这种无形资产满足客人自尊的需要,客人得到愉快服务,他能不再次光临吗?凭着这点,就可快速占据市场,让自己壮大起来,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导者,当其他经营者觉悟要效法直追,已不容易了。

这就是营销、管理价值之所在。

光顾这家西餐厅也有几回,还发现广告与实际供应有相互干扰问题,餐厅外贴着某些促销广告,走进餐厅却发现因为某某原因暂停。

这是很粗糙的管理模式,和人们认为在西餐厅可以享受尊贵服务的待遇背道而驰,这也是无诚信表现,虽然老板不是真的要欺骗客人,却患商家大忌,我就看过许多客人失望离座而去。

其实只要适时除下促销广告或将其屏蔽,就不会产生上述问题,这是管理问题,也是营销问题。

一位朋友是武汉茶界的领头羊,餐间,我向他建议务必将茶文化的精神介绍给武汉朋友,不要只介绍过程,以免众人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为何物,如此可提升武汉茶文化,更能提升武汉的管理水平。

谈到主题长期使用筷子与刀叉对文化、管理有何影响。

先看其外观、学习有何不同。

1.练习方面: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造陶土盛物器具,为便于使用碗具,筷子是再方便不过了。

中国人自小训练使用筷子,要练习到用餐不被长辈纠正,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即可炉火纯青,同时手指练的随心所欲非常灵巧;西方小孩只要拿得稳刀叉,几天即可熟练,手指灵巧不如东方人,但长期双手配合使用,其双手协调性优于东方。

2.加工方面:中菜为了方便筷子灵活使用,必须将各式食材加工至大小适中,同时方便厨师加热处理,在加热过程中可以千变万化,制造出各种不同美味,扬名全世界,但是要达到炉火纯青,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西餐则以烧烤、浓汤、饮料、甜点为主,制作简单,口味较单一,习作容易。

3.餐具方面:充分显示中国人的聪慧与灵活性,筷子准备简单,只要两根竹子即可,且到处有替代品,使用方便;西方餐具含各式刀、叉、汤匙种类繁多,且需不易生锈硬质材料制成,首先工业界要精制餐具,提升制作工艺;餐厅服务人员要提升服务品质;不易有替代品,用餐者双手要配合上菜程序,换新餐具,且需协调使用餐具,表示西方人较熟悉程序与协调性。

4。

用餐过程:中餐餐间可能会有相互阻碍的情况发生,为了礼节,伸手前须观察桌上情况与他人动作。

如有酒类伴餐,且同桌都是平辈,由于互动关系,中餐食客酒易过量,脑力反应渐迟钝,自控力下降,难保口无遮拦,若用刀叉用餐,说不定刀叉满室飞舞,用筷子还是明智之举。

长期处此环境,容易养成察言观色与主从权威;西方食客只需照顾自己盘内食物,使用较从容,形态较优雅,长期处此环境,容易养成独立、注重程序与协调精神。

以上是在食的方面加以分析,下述重点是从思维、行为、管理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中国自汉尊儒以来,即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社会、家庭的行为准则。

儒家提倡“礼、乐、射、御、书、术”,其中心思想以“礼”为代表,礼主要讲求上下、平辈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君臣、夫妻、父子、朋友间要如何相处,相互之间持何种礼节,何种态度。

儒家最忌讳的是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碰上这种情形,孔子说:小子可鸣鼓而攻之,这就是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长期浸淫在筷子与餐桌上,学得一项智慧,即为了要保障日后生活安逸,要花费功夫,勤学个人技艺且要察言观色知所尊卑、进退。

古读书人被要求读书,往往寒窗十年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

其过程就如同用筷子一般,要勤读、勤背古文,直到望文生义,见境生文,对答如流为止,不管此需花费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否则无法受到重用与尊敬,此正如日本人追求“匠心”意境一般。

大部分的中国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与自身有关的求生技艺(技艺大多雷同)。

同时认为协调合作对他影响不大(中国人认为出路只有一条,努力自我控制学习前进,和他人相关不大),对此项训练较缺乏。

再加上长期儒家封建专制政体指导下(称之团体压力),只教导人民对、错,言语、行为要守分寸,知所进退,勿触上司逆鳞以免不测,人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既学得匠心,又善察言观色,再加不善于协调合作,在此条件下,个人思维易发展成有灵活力;自我独尊;威权;圆滑不露于形;每一个人行为上,尽表现出灵敏、聪慧、有能力;讲情面、圆滑世故;自视甚高(自古文人相轻)、轻忽他人、缺乏沟通、参与,讲求自我独尊、威权或顺从。

最好的例子是开国之君,起义时(造反),思维灵敏、聪慧,到处结交各山头力量,此时充分顾及对方颜面与利益,尽可能充实自己阵营力量,圆滑不露于形,散发出无穷的谦和与包容。

得到天下时,就自我独尊,不时来个杯酒释兵权或敲山震虎,告诉臣子们,朕就是孤(一个人,没有第二个),所有权力(威权之柄)在我手上,不容他人分享。

太平久了,为防范功高震主,偶而来个杀鸡警猴,告诉臣子们,权力不容他人分享。

寡人之言,不容折扣,那有沟通、参与,只有威权、顺从。

平民百姓也是如此,自己专心练筷子久了,餐桌上被指导多了,也算灵敏、聪慧,处世圆滑、趋吉避凶,也有些自视甚高、轻忽他人,既有匠心也能圆滑不露于形,当然协调合作、沟通、参与也少有练习。

匠心是为了争当主子得威权,圆滑为趋吉避凶,威权与圆滑可解释半个中国史。

结果中国人发展出具高深学问的“孙子兵法”奇正互用,让对方惶恐无所适从,不晓得如何对应,更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

西方人惯于刀叉合用,从习惯中了解天生万物各有其用,缺其一即减其功效,协调是必要的,也学习到选择的重要性。

他知道要获得美食与优雅尊贵的服务,必须依序选择餐具与双手协调使用,否则无法享受美食。

日常生活中被训练出一种习惯,知道凡物都有其功能,只是功能不同,要达到最好的结果,不是只有一条路,有多种选择,如何选择与配合是必要的。

既然协调是必要的,沟通、参与就不可或缺,既是沟通,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说NO,并提出自己意见,经过大家讨论,达成共识,如此团体力量就能有效发挥,能够得出较好结果。

做事依一定程序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显出优雅尊贵,不会杂乱无章。

西方人餐前常要祷告,真诚感谢上帝恩赐食物,所以他们习惯赞赏,赞赏可以提高工作拚劲,不易泄气。

西方人不象中国人花费大量时间,长期浸淫於个人技艺,故一般西方人灵敏、聪慧、圆滑不如中国人;但西方人知道万物皆有所长,各有其用;选择是重要的;所以每个人都依其兴趣,勤练各自求生技艺,由于个人兴趣关系,勤练时较不觉枯燥无味,科技也好,文学也罢,单项成果常有较凸出表现;结果西方人往“理则学”“逻辑学”路上发展,这是西方人从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积导引出来的。

我相信“电脑”“网络”的发明是离不开“理则学”“逻辑学”的演绎与归纳,再加上电子高速配合,于是电脑风靡全世界。

如果东方人能吸取西方“理则学”“逻辑学”演绎法则之长,依照东方人较优的灵敏、聪慧相信能比西方人更快开发出生物电脑、神经元电脑,让我们拭目以待。

所谓筷子文化,只是在中国环境、思维、体制孕育下的一种表象,利用这一种表象来解释其后演绎出来的思维、行为较容易让读者理解与接受。

事实上这些思维、行为也是在中国环境、思维、体制孕育下的一种表象,笔者在这里要向各位读者交代清楚,以免各位读者误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看法,认为仅养成筷子刀叉使用习惯,即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就有违笔者初衷了。

筷子与刀叉文化,对管理有何影响。

人类行为的刺激、反射,与方法试行效果的探研,通俗讲,是属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研究范畴。

管理讲求行为动机、心理需要、如何影响他人行为、士气、激励、满足……等等与绩效的联系关系。

在中国施行管理,许多人认为有其困难,企业主总认为企业员工心理摸不透;做事总是缺三漏四;也没个劲;工作方法与要求总有落差;说他故意,看他样子静静的一脸委屈样,又不太像,真不晓得是怎麽一回事,就是心理不舒服,烦人。

有时教育他,甚至处罚他,他有一箩筐理由解释,推卸责任;要开除他,法规限制越来越严,根据以前经验,再来一位新人也未必比他优秀,还要花成本做教育训练,是否合算也未知?烦人。

早期企业生活容易,只要生产出来或进得了货不愁销路,利润也可以。

如今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厉害,利润越来越薄,员工对此无知觉似的,企业主挺为难,进退失据。

中国企业要发挥员工能力,相对於西方企业,要更加辛苦些,如上述,大部分中国人灵敏、聪慧、有能力、讲情面、圆滑世故、自视甚高(自古文人相轻)、轻忽他人、缺乏沟通、参与,讲求自我独尊、威权或顺从。

你的员工会隐藏他的需求(讲情面、圆滑世故、自我保护);他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达不到目标(灵敏、聪慧、有能力);他不会当面和你对抗,只会背后抱怨(威权、顺从);他也可能忽悠你,一位企业主或高阶管理者,在企业中算孤寡一族,高处不胜寒。

企业主创业最大原动力在於满足内心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别人尊敬他,赞美他。

聪慧、灵敏、圆滑的下属为了日子好过,能不善加利用,企业主能不被忽悠?最好的例子当属我们的“十全老人乾隆帝”,他是清朝版图伟大开辟者,可称具雄心霸业的精明领导者,较现在大多数的企业主精明多了,还不是被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和绅”哄的当了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