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新技术与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简介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简介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的组成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
统主要由供油系统和控制系统组
成,如图 10.1 所示。供油系统包括
油箱、低压输油泵、高压输油泵、 共轨、喷油器等元件组成。控制系 统由传感器、ECU、执行器组成。
其中执行器主要有调压阀 14 和三通 电磁阀 2。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的组成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电磁阀通电时,外阀 3 向上运动,
内阀下部密封锥面结合阀座(外阀下部内 锥),共轨高压油不在进入控制室 7,外 阀 3 下部外锥面与阀座分开,控制室内的 燃油通过回油管 5 回到油箱,从而控制室 7 的油压下降。针阀 9 的承压锥面的压力 作用下针阀上移,喷油器喷油,如图 10.2 (b)所示。
喷油器 8。喷油压力仅取决于共轨油道内的燃油压力。 共轨油道压力的控制是 ECU 根据各传感器信号与附加信息获
取发动机工作状态后,通过调压阀14 控制回油来调节燃油压力。燃油
压力传感器 15 提供的反馈信号用来实现对油轨压力的精确闭环控制。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喷油控制
ECU 根据各传感器信号与附加信息获取发动 机工作状态,控制二位三通电磁阀 2 的位置,来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 统简介
开篇综述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是由高压油泵、高压供油系统、各种 信号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将喷射压力的产生 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供油方式。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采用 “时间与压力”控制方式,由高压油泵将高压燃油输送到公共油轨,通过公共 油轨内的油压及喷油器喷油时间的精确控制,实现对柴油发动机喷油量的精
节流孔共同进油,控制室 7的燃油压力上升迅速,控制活塞促使针阀下行断油快,

适应环保与节能要求的工程机械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适应环保与节能要求的工程机械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经关 闭 的针 阀又 重 新 打 开 产生 二 次 喷 油 现 象 。由 于二
l9)等排放标准 , 99> 排放要求达到了欧洲 9 年代初期水 o
平 。根据 国 家环保 总 局 的 规 定 , 国将分 别 于 20 年 、 我 07 2 1 年达 到 欧 Ⅲ、 Ⅳ标 准 超低 排 放 已成 为 柴油 机 技 00 欧 术 革新 的重要 方 向 。
2O O 6年 6月
适 应环 保 与节 能 要 求 的工 程机 械柴 油 机 共 轨 式 电控 燃 油 喷射技 术
赵 晓 东
( 郑州铁路 职 业技术 学院 河南郑 州

向。
405 ) 502
要: 代表 着 当今 柴油机技 术 最新水平 的共轨 式 电控 燃 油喷射技 术 , 通过优 化喷 油特 性 , 改善 燃油 燃烧 过
附表 欧盟 柴油 机稳 态实 验排放 限值标 准
标准 开始实
行 时间
欧I 欧Ⅱ 欧 Ⅲ 欧 Ⅳ 19 92拒 19 98拒 20 O 0拒 20 O5拒
次喷油不可能完全燃烧 , 不仅增加 了烟度和 H C的排 放
量, 耗油量 也 增 加 了 。此 外 , 次喷 射 循 环后 高 压油 管 每 内的残压都 会 发生 变 化 , 随之 引 起 不稳 定 的喷 射 , 其 尤 在低 速 区域 容 易 产 生 上述 现 象 , 重 时 不 仅 喷 油 不 均 严 匀 , 且会发 生间歇性 不 喷 射现 象 。机 械 控制 式燃 油 喷 而 射 技术 在节 能与环保 方 面存 在 局限性 。
程 , 效降低 了柴 油机 的 油耗 和 污染排放 。对 该技 术 的形成 背景 、 有 原理 和性 能进行 分析 , 以便提 出下 一步研 究方

柴油机共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柴油机共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
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前两代电控方式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
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即其燃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 的影响。与前两代喷油系统相比,共轨电控燃油喷 射系统是一种理想的燃油喷射系统。这种系统抛弃 了传统的脉动供油原理,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 动供油,油泵的作用是为一个公共的蓄压室 (共 轨)建立压力,该压力作用到每一个电控喷油器。 高速电磁阀控制喷油器的开启,以实现每一次喷油 控制;喷油压力、喷油量以 及 喷 油 定 时 都 可 由 .&4 灵活控制;喷油速率也可通过对喷油器内部结构的 特殊设计,或者通过高速电磁阀的多次动作,而自 由 选 择 或 灵 活 控 制 。 图"是 共 轨 电 控 燃 油 喷 射 系 统 的 控 制 框 图 , 图-是 其 典 型 的 结 构 图 。 下 面 分 别 介 绍两种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 )!*+ ,(-.$/*&( 0.$1(&+&23 &4 5*.6.+ 7(2*(.
&’.8 %G>HIA?J K58L M?G>NHOA>
(KPQG> 4>?RAST?BU VW 7AXQ>V2VNUJ KPQG> +!CC;CJ &Q?>G )
8#6/9!$/ : 7QA A2AXBSV>?X XV>BSV2 BAXQ>V2VNU ?T BQA YARA2VZ?>N BSA>Y VW RAQ?X2A [?BQ Y?ATA2 A>N?>A WPA2 ?>@AXB?V> TUTBAIF 7QA XVIIV> SG?2 ?>@AXB?V> TUTBAI ?T BQA IG?>TBSAGI G>Y XG> OA Y?R?YAY ?>BV B[V BUZAT\ Q?NQHZSATTPSA G>Y IAY?PIHZSATTPSAF 7QA OGT?X TBSPXBPSA G>Y ZS?>X?Z2A VW AGXQ BUZA ?T ?>BSVYPXAY QASA [?BQ BQA GXBPG2?BU G>Y YARA2VZ?>N BSA>Y VW BQA XVIIV> SG?2 TUTBAIF :.3 ;&9<6: Y?ATA2 A>N?>A ; XVIIV> SG?2 ?>@AXB?V> TUTBAI; A2AXBSV>?X XV>BSV2

瓦锡兰船用电控共轨型柴油机的最新技术特点

瓦锡兰船用电控共轨型柴油机的最新技术特点

瓦锡兰船用电控共轨型柴油机的最新技术特点[摘 要]阐述了瓦锡兰船用电控共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和特点,着重分析比较两大主流机型(Sulzer RT‐flex和MAN‐B&W ME/ME‐C)。

通过与传统型柴油机在性能和结构上的比较,介绍了瓦锡兰船用电控柴油机的优点,探讨船用柴油机电子喷射燃油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指出瓦锡兰船用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NOx排放可完全符合MARPOL 73/78国际防污公约的最新要求,从而进一步改善船舶柴油机的经济性、可靠性。

这是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方向。

1 前 言随着科学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微型计算机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船舶动力控制和监测中。

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要求、提高可靠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实现适时调节,电控共轨柴油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各大厂商的不懈努力,全电控型的柴油机终于在2003年研制成功并得到实船验证,这标志着柴油机的发展经历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2传统柴油机和电控型柴油机的区别。

传统的柴油机是由调速器控制其喷油量,由凸轮控制其喷油定时、进排气等过程,能使柴油机在额定工况下实现性能的优化。

但是当柴油机的工况、海况、外界环境、燃油品质发生变化,凸轮轴磨损或者机械间隙改变导致喷油正时、喷油速率、配气正时、气阀时面值等参数偏离其设计的最佳值时,均会影响柴油机经济性能。

船用柴油机工作过程的燃烧效率,燃油消耗以及废气排放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MARPOL73/78公约》的规定对船舶柴油机NOx的排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而控制其最有效的手段是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及控制燃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

瓦锡兰电控型柴油机也称为智能型柴油机,即将电子设备及软件应用于船用柴油机并成为其重要部分的新型柴油机。

根据柴油机燃烧理论,主要是应用了电控技术,通过控制燃油喷射正时、喷油量、喷射速率、压力以及进、排气阀正时,能够有效地实现柴油机在各种负荷下的性能最优化,从而达到在满足最新排放要求下,提高其经济性、可靠性、操纵灵活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电控柴油机共轨技术

电控柴油机共轨技术


电控 柴 油 机 应 用 现 状
过 程 彼 此 完 全 分 开 , 磁 阀 控 制 的喷 油 器 替 代 了 传 统 的 机 械 电
式 节 阀控 制 , 在 一 定 范 共 可 围 内 自由设 定 。
欧 洲 可 以 说 是 柴 油 车 的 天 堂 , 在 德 国 柴 油 轿 车 占 了 3 %。 柴 油 轿 车 已有 了 近 7 9 0年 的 历 史 , 最 近 1 而 0年 可 以 说
柴油机变化较大 。
速 改 变 , 决 了传 统 喷 射 系 统 ( 括 油 泵 喷嘴 ) 解 包 因低 速 时 喷 油 压力下降而导致的低速转矩差和低速烟度大的缺陷。 ( ) 射 压 力 高 。 由 于 系 统 紧 凑 、 度 大 , 实 现 较 高 的 2喷 刚 可
喷 射 压 力 . 上 可 独 立 柔 性 控 制 喷 油 定 时 和 喷 油 量 。 将 排 加 可 放 和 微 粒 控 制 在 较小 范 围 内 。
射 次 数 达 到 2 次之 多 。 2 电控 共 轨 柴 油 喷 射 系统 的 主 要 特 点 .
( ) 油 压 力 柔 性 可 调 。对 不 同工 况 可 采 用 最 佳 喷 射 压 1喷
力 . 而 可 以 优 化 柴 油 机 的综 合 性 能 。 由 于 喷 油 压 力 不 随转 从
能 量 和 最 少 的 污 染 排 放 。 轨 系统 将 喷 射 压 力 的产 生 和喷 射 共
了 柴油 机 。作 为 满 足 柴 油 机 排 放 、 能 和提 高 性 能 的 重 要 途 节
径 . 油 机 电子 控 制 技 术 已 成 为 当前 柴 油 机 技 术 的 重 要 发 展 柴 方 向。
二、 电控 柴 油 机 高压 共 轨 系统

船用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应用研究

船用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应用研究

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柴油机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 喷射系统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 其具有的优异性能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在实验室实验中,我们发现该系统具 有以下优点:(1)喷油压力稳定,喷油品质好;(2)喷油规律可调,能够满足 不同工况的需求;(3)响应速度快,喷射过程迅速;(4)节能环保,降低了柴 油机的油耗和排放。
3、通过引入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策略,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减 少了船舶动力系统的故障概率。
五、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船用中速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 新型的喷射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在提高燃油喷射压力控制精度、可靠性和节能 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实验结果表明,本次演示设计的系统在各方面均优于传 统燃油喷射系统。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自适 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等。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提高喷油压力、 改善喷油品质、优化喷油规律等方面。其中,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 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喷射技术,具有突出的优势。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先前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系统的喷油压力、喷油量、喷油始点等参数的优化方面,而对于该 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估和优化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柴油机中 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对该系统的认知和应用情况。其次,我们实地 调研了应用该系统的柴油机运行状况和实际应用领域。最后,我们设计了实验室 实验,对不同型号的柴油机进行了系统的性能测试和评估。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刘斌彬,李国岫,郑亚银(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摘要:介绍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对当今国外典型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各种系统的最新进展,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中图分类号:TK 4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494(2006)02-0001-03Existing Status and Trend of H igh -pressure Common -railI njecting System in Diesel E nginesLI U Bin -bin ,LI G uo -xiu ,ZHE NG Y a -yi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typical foreign electric -control high -pressure com 2m on -rail injecting systems and summariz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ch mentioned systems.I t puts forward future research tar 2gets and trend in the end.K ey w ords :diesel engine ;high -pressure comm on -rail ;injection system 作者简介:刘斌彬(1982-),男,汉,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收稿日期:2005-09-28 为了节省能源、降低排放,柴油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共轨喷射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柴油机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高压共轨电控喷射柴油机原理

高压共轨电控喷射柴油机原理
控制器
排量控制
燃油箱
喷油泵
公共
油槽
电磁阀 控制开启
喷油嘴
高压燃油由供油泵产生, 通过公共油槽进入到各喷油嘴. 喷油的开始与结束是由 喷油嘴中的电磁阀来控制着喷嘴中的针阀的开与闭来实现的.
6
7
电喷的燃油系统循环路径
喷油器
安全阀 燃油冷却器
公共油槽
燃油滤芯 2μm
低怠速: 5.1~13.3 kg/cm2 开启时: 3.1~11.3 kg/cm2
压力传感器
回油块
高压供油泵
低压齿轮泵 燃油排气泵 附加燃油滤芯 10μm 油水分离器
8
PC200-8 燃油系统图
限压阀
公共油槽
*
溢流阀
燃油滤芯
喷射器 手油泵
回油 单 向阀
供油泵
IMV 阀
齿轮泵
附加滤芯
燃油冷却器
燃油 燃油箱
(1) 限压阀: 1,850 bar (2) 溢流阀: 105 bar to 13 bar
PCV 与高压泵做在一起, 用来控制压力. 凸轮轴有三个峰, 泵的柱塞数就可降为气缸数的 1/3, 同时, 给公共油槽的加压次数与气 缸数相同, 这样就容易达到公共油槽中的压力稳定与平稳.
13
PC200-8供油泵
齿轮泵
供油泵
齿轮泵
进油阀
输油阀
14
*喷射量 *喷射时间 *喷射次数
公共油槽 压力传感器
油流减振器
燃油 回流
公共油槽
喷射压 力控制
1.燃油箱 2.燃油滤芯 3.供油泵 4.公共油槽 5.喷油器
6.ECU 7.传感器(G、 NE)
NE 传感器
G 传感器
喷油泵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技术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技术

室 ) 油 , 在 共 轨 中设 置 压 力 传 感 器 , 测 共 轨 泵 并 监 中 的燃 油 压力 , 过 E U 控 制 设 置 在 高 压 输 油 泵 通 C
上 的 电磁 阀 对 共 轨 压 力 进 行 反 馈 控 制 , 保 共 轨 确
压 力恒 定 。
小 , 缸供 油均 匀 , 各 可减 轻柴 油机 振 动 , 降低 排 放 。
T h ly c oyn r sfCm uitn e no &Eo m e om n a s c og n iA ao ci o
交 通 科 技 与 经 j | f
21 0 0年第 6期( 总第 6 期) 2
柴 油 机 共 轨 式 电 控 高 压 喷 射 技 术
刘 鑫
( 黑龙 江道 路 运 输 管 理 局 , 龙 江 哈 尔滨 1 0 3 ) 黑 5 0 6
共轨 式 电控 高 压 喷 射 系 统 采 用 一 根 各 缸 共 用 的高 压 油 管 ( 轨 ) 用 高 压 输 油 泵 向 共 轨 ( 压 共 , 蓄
4 电磁 阀控 制 喷油 , 制精 度较 高 , ) 控 高压 油路 中 不会 出现气 泡 和残 压 为 零 等 现 象 , 环 喷 油 量 变动 循
2 共轨 式电控 高压 喷射技术 类型
随 着排 放法 规 的不 断严 格 , 压 共 轨 喷 射 系统 高
在 国 内外车 用柴 油 机 上 逐 渐 得 得 到广 泛 应 用 , 日 如
共 轨 式 电控 高压 喷 射 技 术 特 点
1 喷油 压力 可 柔 性 调 节 , 据 柴 油 机 不 同工 况 ) 根 确 定对 应 的 最 佳 喷 油 压 力 , 而 优 化 柴 油 机 综 合 从
R iDi e ijcins se fau e , y e ,a dt C U2tp ih pe s r o al e lnet y tm t rs t p s n oE D- 一y ehg —rsu ecmmo a jcins s s o e nr ii t y— l ne o

解读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喷射系统

解读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喷射系统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喷射系统一、柴油机基本知识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都有气缸体、气缸盖、活塞、气门、曲柄、曲轴、凸轮轴、飞轮等。

但前者用压燃柴油作功,后者用点燃汽油作功,一个"压燃"一个"点燃",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点。

汽油机的燃料是在进气行程中与空气混合后进入气缸,然后被火花塞点燃作功;柴油机的燃料则是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直接喷注入气缸,在压缩空气中被压燃作功。

这个区别造成了柴油机在燃料供给系统的结构有其自己的特点。

柴油机的燃料喷射系统是由喷油泵、喷油器、高压油管及一些附属辅助件组成。

柴油机燃料输送的简单过程是:输油泵将柴油送到滤清器,过滤后进入喷油泵(为了保证充足的燃料并保持一定的压力,要求输油泵的供油量比喷油泵的需要量要大得多,多余的柴油就经低压管回到油箱,其它部分柴油被喷油泵压缩至高压)经过高压油管进入喷油器直接喷入气缸燃烧室中压燃。

(示意图是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4是高压输油管、1、2、3是低压输油管、5、6、7、8是回油管)。

二、高压共轨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现代先进的汽车柴油机一般采用电控喷射、共轨、涡轮增压中冷等技术,在重量、噪音、烟度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了汽油机的水平,而且相比汽油机更环保。

目前国外轻型汽车用柴油机日益普遍,奔驰、大众、宝马、雷诺、沃尔沃等欧洲名牌车都有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车型。

在电控喷射方面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主要差别是,汽油机的电控喷射系统只是控制空燃比,柴油机的电控喷射系统则是通过控制喷油时间来调节输出的大小,而柴油机喷油控制是由发动机的转速和加速踏板位置(油门拉杆位置)来决定的。

因此,基本工作原理是计算机根据转速传感器和油门位置传感器的输入信号,首先计算出基本喷油量,然后根据水温、进气温度、进气压力等传感器的信号进行修正,再与来自控制套位置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反馈修正,确定最佳喷油量的。

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由传感器、ECU(计算机)和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原理与发展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原理与发展
安 装 式 和 油 箱 安 装 式 两 种 。油 管 安 装 式输油泵串联在油箱与燃油滤清器 之间的低压管路中; 油箱安装式输油 泵安装在油箱底部的专用支架上, 其 总 成 通 常 还 包 括 吸 油 滤 网 、油 位 传 感 器以及与外部连接的电气和液压接 头。
齿轮输油泵由发动机通过机械 装置驱动, 为了在发动机第一次起动 或燃油箱放空后排除燃油系统中的 空气, 需在齿轮泵或低压管路上配备 手动油泵。
③电控喷油器: 电控喷油器是高
阀球阀 5 关闭控制室顶部的回油量
压共轨燃油系统中最关键和最复杂
孔 6, 高压油轨的燃油压力通过量孔
的部件, 它通过高压油管与共轨管相
7 作用在针阀控制柱塞 9 上, 使喷嘴
连, 主要由一个喷油器和一个电磁阀
关闭; 电磁阀通电时, 量孔 6 被打开,
构 成 。ECU 使 电 磁 阀 通 电 后 喷 油 器
一、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基 本组成
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主 要 由 电 控 单 元( ECU) 、高 压 油 泵 、共 轨 管 、电 控 喷 油 器 以 及 各 种 传 感 器 等 组成( 见图 1) 。输油泵( 低压油泵) 将 燃油输入高压油泵, 高压油泵将燃油 加压后送入高压油轨( 高压油轨中的 压力由 ECU 根据油轨压力传感器测 量的油轨压力以及预设值进行调 节) , 高压油轨内的燃油经过高压油 管 进 入 喷 油 器 ; ECU 根 据 柴 油 机 的 运行状态, 由预设程序确定合适的喷 油定时和喷油量, 以控制喷油器的喷 油起始时刻和持续时间, 操纵电液控 制的喷油器将燃油喷入气缸内。
电动机为永磁式直流电动机, 电 动 机 的 供 电 由 ECU 通 过 继 电 器 控 制, 发动机起动时即开始工作, 其转 速( 泵油量) 不受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新技术

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新技术
1 高压共轨电喷柴油机基本原理 1 . 电控喷射技 术 1
用转速 、 温度和压力等传感器 , 将实时检测 的参数 同步 输入计算机 , 已储存 的参数 值进行 比较 , 与 经过处理计 算, 按照最佳值对喷油泵 、 气再循环 阀和预热塞等执 废
行机构 进行控制 , 使柴油机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pesr cm o i uln co s mi d sln n a en n ye e n ippr rs e o m n a ei etns t i eeg e d e a zdat dot s ae. u r l j i y e n e i h b al f th e fh
根据水温 、进 气温度和进气压力等传感器 的信号进行 修正 , 再与来 自控制位置传感器 的信号进行 反馈 修正 ,
收油系统 中无法实现 的功能 , 其优点有 :
①该 系统 中的喷油压力大小可 以调节 , 可确定不 同工况 所需的最佳喷射压力, 从而优化柴油机 的综合性能。②可
共供油管 , 通过对公共供 油管 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 ,
使高压油管压力 大小 与发动机 的转速无关 ,可 以大 幅 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 随发 动机转速的变化 。喷油器 的喷油量 由 E U控制 , C 喷油量大小取 决于燃油轨 ( 公共 供油管 ) 压力和 电磁阀开启 时间 的长短。高压共轨系统
A src:h ae rsn d t e c nl y t i rs r cm o a e i etn ss m i d sl btatT i pprpee t enw t h o g— eh hpes e o m nrif l n co yt n i e s e h e o h g u lu j i e e
K e r s hg rs u ec mmo al d v lp e t k ytc n lg y wo d : ihp e s r o nri; e eo m n ; e h oo e y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共3篇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共3篇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共3篇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1柴油机作为一种特殊的内燃机,具有功率大、经济性好、耐用等优点。

现在,在各类重型机械、车辆以及船舶中都广泛应用。

然而,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其燃料喷射系统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过去的燃油电喷和机械泵喷嘴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本文就来探索一下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点。

一、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是指通过高压油泵将燃油压制到高压下,然后通过共轨系统将燃油输送到喷油器,并实现喷油控制。

该系统由高压油泵、高压共轨、压力调节器、电控喷油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高压共轨是系统的关键部分,其负责储存经过高压油泵压制的燃油,并向喷油器输送高压燃油。

通过电控器对喷油器的电磁阀进行开关控制,可使喷油器的燃油喷射量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实现精准喷油。

二、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电喷和机械泵喷嘴有许多优点:1. 节省燃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可实现精准喷油,避免了传统喷射系统中过多或过少喷油而导致的燃油浪费。

2. 噪音小: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具有较低的噪音水平,能够提升汽车的舒适性。

3. 排放低:通过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精准喷油控制,燃油燃烧更加充分,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符合现代环保要求。

4. 自适应性强:柴油机在运行时其燃油需求随着车速和负载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能够更精确地适应这些变化。

三、未来展望未来,随着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其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未来的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不仅需要具备精准喷油、低噪音、低排放等诸多特点,还需要结合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燃油喷射系统。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整个燃油系统的设计,提高燃油的利用率,以满足汽车燃油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结语: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是目前柴油机领域最为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之一。

高压共轨

高压共轨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是一项较为成功的控制污染排放的新技术。

这是世界汽车工业为满足日益严格的废气排放标准的必然趋势。

一、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原理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通过共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恒定的高压燃油,分送到每个喷油器,并借助于集成在每个喷油器上的高速电磁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定时、定量地控制喷油器喷射至柴油机燃烧室的油量,从而保证柴油机达到最佳的燃烧比和良好的雾化,以及最佳的点火时间、足够的点火能量和最少的污染排放。

二、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特点与现状它集成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检测技术以及先进的喷油结构于一身。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1. 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装置及配有高速电磁开关阀;2. 采用共轨方式供油;3. 高速电磁开关阀频响高,控制灵活;4. 系统结构移植方便,适应范围宽。

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热点在于:( 1 )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的恒高压密封问题;( 2 )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压力的微小波动所造成的喷油量不均匀问题;(3 )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的多MAP (三维控制数据表)优化问题;( 4 )如何解决微结构、高频响电磁开关阀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有助于减少柴油机的尾气排放量,以及改善噪声、燃油消耗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它在有利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必将促进柴油机工业、汽车工业及与之相关工业的发展。

一、电控高压喷油系统总体情况简介目前,国际上新型的电控高压喷油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 1 )电控脉动泵式高压喷油系统;( 2 )电控共轨式高压喷油系统。

电控脉动泵式高压喷油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用凸轮驱动的喷油泵来实现燃油高压建立过程和燃油喷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时序上不能完全分开;用高速电磁阀旁通泄流控制代替传统的机械式泄流控制,燃油计量采用时间控制方式。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 )电控泵—喷嘴式高压喷油系统;( 2 )电控单体泵式高压喷油系统。

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燃油喷射技术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燃油喷射技术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题目:微型转子发动机结构方案设计与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现代车用柴油机共轨式电喷新技术

现代车用柴油机共轨式电喷新技术

没 有 直 接 的 关 联 ,但 由 于 改 善 了 整
机 性 能 ,仍 然 与 电控 技 术 有 间 接 的
联 系。
柴 油 机 电控 技 术 的 发 展 过 程 与
统 的 成 本 几 乎 占 发 动 机 成 本 的 一
汽 油 机 相 似 ,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 开 始 进 入 市 场 的 车 用 柴 油 机 电 控 系
控 单 体 泵 系 统 在 多 缸 柴 油 机 上 的 应 用 明显 增 多 。 我 国 对 现 代 柴 油 机 电 控 技 术 的 研 究 和 开 发 尚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目前 还 主 要 集 中 在 对 柴 油 机 电控 喷 射 系 统 的研 究 与 开 发 上 。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和 对环 保 的要 求 越 来 越 高 , 柴 油 机 电控 系 统 的 研 究 和 相 应 产 品 的 开发必 将成 为 我国 车 用柴 油机 技
放 法 规 。目前 , 油 机 电子 控 制 技 术 柴 在 国 外 的 应 用 率 已 达 到 6 %- 0 。 0 9% 德 国博 世 公 司、美 国通 用的底 特律
以微 机 为核 心 的控 制单 元 对位 置 伺
已 着 手 研 制 满 足 欧 1 放 标 准 的 电 V排 控 柴 油 机 。目前 , 电控 共 轨 系 统 和 电
杨 进 我 国 车 用 柴 油 机 产 品 的 更 新 换 半 。 尽 管 如 此 , 有 在 口用 柴 油 机 忠 敏 但 只 车 湖 北\ 代 ,为 在将 来 不长 的时 期里 参与 国 上 广 泛 采 用 电控 技 术 , 才 能 面 对 越 际 竞 争 奠 定 坚 实 的基 础 。 来 越 严 格 的 排 放 法 规 的挑 战 。

关于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及其新技术研究

关于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及其新技术研究

关于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及其新技术研究摘要:当前,世界对于电控柴油发动机的研究与应用愈来愈重视,我国也初步开始研究柴油发动机电控技术。

其中,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具有多样化特征,它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提高其经济性价比与运作可靠性。

文中首先介绍了柴油发动机系统,分析了柴油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技术要求,并就其具体应用的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当前,汽车行业中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获取市场份额,就必须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

在我国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中,一汽大众推出了三款柴油轿车,分别采用不同的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主要是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

捷达轿车采用位置控制式的柴油机电控分配泵系统,宝来轿车采用时间控制式的柴油机电控泵喷嘴系统,奥迪A6轿车采用时间一压力控制式的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

由于装用的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不同,其所采取的技术也有所不同。

1 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三大部分组成,其具体的系统组成如下所述:其一,传感器,即信号的采集和输入部分。

通常有若干个具有相同功能或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信号调理电路组成。

其二,电控单元,它负责对各种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其内算法,向被控单元输出控制信号。

其三,执行器,它是ECU与柴油机的接口,接受ECU的控制信号以改变柴油机的状态。

根据当前我国关于柴油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来看,要想提高柴油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性能水平,首先必须从提高传感器采集信号与处理信号的精确度方面着手,以此来提高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精确度,因此必须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

2 柴油发动机电控新技术2.1 柴油发动机电控新技术特征2.1.1实施电控技术的执行机构比较复杂,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就在柴油喷射电控执行器上。

2.1.2 电控柴油发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电控喷射系统,包括:直列泵、分配泵、泵喷油器、单缸(体)泵等结构完全不同的系统,每个系统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每种系统中又有多种不同结构。

电子控制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

电子控制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

电子控制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电控共轨喷油系统是高压柴油喷射系统的一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推向市场的第3代电控喷射技术,它摒弃了传统使用的直列泵系统,而代之以用一供油泵建立一定油压后将柴油送到各缸共用的高压油管(简称共轨)内,再由共轨把柴油送入各缸的喷油器。

共轨式柴油喷射系统喷油压力与喷油量无关,也不受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影响,能根据要求任意改变压力水平,使NOX和颗粒排放都大大降低。

由于采用了独立的高压油泵,可提供很高的喷油压力,最高可达200~ 220MPa,即使联结各喷油器的高压油管很短也不会出现不可控制的异常喷射情况。

系统采用的是压力—时间计量原理,ECU根据工况、油温、空气温度等信号,由油压传感器测出压力值并输送给ECU,并使所测得的压力与发动机工况所给定的油压脉谱图(所设的最佳压力值)比较,ECU给出信号控制电磁式柴油泵控制阀(PCV)的启闭,来调整高压油泵的供油量,以改变共轨油道中的油压,使油压为最佳值。

因此,油压与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无关。

与传统喷射系统相比,电控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主要特点有:1)喷油压力柔性可调。

对不同工况可采用最佳喷射压力,从而可以优化柴油机的综合性能,由于喷油压力不随转速改变,解决了传统喷射系统(包括泵—喷嘴系统)因低速时喷油压力下降而导致的低速转矩差和低速烟度大的缺陷。

2)喷射压力高。

由于系统紧凑、刚度大,可实现较高的喷射压力(120 MPa ~170MPa),NO排放和微粒比普通的柱塞泵高出一倍。

加上可独立柔性控制喷油定时和喷油量,可将x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3)可柔性控制喷油规律。

可实现灵活多样的喷油规律,喷油速率柔性化。

如预喷射、多段喷射、“靴形”喷射等,以及配合排气后处理使用的排气行程中的喷射,从而既保证优NO排放和dφ/dp。

良的动力性、经济性,又可降低x4)控制精度高。

电磁阀控制喷油,高压油路中不会出现气泡和残压为零的现象,因此在柴油机运转范围内,喷油量变动小,各缸的不均匀可得以改善,并减小柴油机的振动与有害排放,对于车用柴油机来说还可改善驱动性能。

电控燃油与高压共轨技术简介

电控燃油与高压共轨技术简介

电控燃油与高压共轨技术简介MMM(水利水电0班学号:0000000000)摘要:汽车节能技术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对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改进,二是整车节能技术,三是新能源汽车技术。

发动机节能是汽车节能技术的关键,而发动机节能技术的核心是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提高热效率。

关键词:电控燃油高压共轨技术汽车节能整车节能技术主要有:汽车传动系统匹配优化、减小空气阻力—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整车轻量化以及各种对行驶系、制动系的改进。

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汽、柴油以外燃料的汽车,如:液化石油汽车、天然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二甲醚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

1.电控汽油机燃油喷射技术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推出D型Jetronic模拟式汽油喷射系统。

1973年博世公司推出L型Jetronic汽油喷射系统,由于采用了测量空气流量的方法控制喷油量,提高了控制精度。

同时还开发出机械式汽油喷射系统。

1979年博世公司推出了集点火与喷油于一体的Motronic数字式发动机综合电子控制系统。

在这期间美国GM公司的DEFI、FORD公司的EEC,丰田公司的TCCS纷纷出场。

这些都是综合控制的电子系统。

1995年美国在轿车上全部采用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欧洲的轿车采用汽油喷射系统的占90%以上。

目前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在汽油车上均采用汽油喷射系统,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

(二)电控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缺点1.1与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汽油喷射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了发动机的充气系数,从而增加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扭矩。

可均匀分配各缸燃油,减少了爆震现象,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提高了汽车冷起动性能和加速性等驾驶性能。

(2)、能根据发动机负荷的变化,精确控制混合气的空燃比,适应发动机的各种工况,使汽油燃烧充分,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

(3)、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缺点在于价格偏高、维修要求高。

1.2电控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电控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按其部件功用来看,主要由进气系统、燃油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柴油车排放达标及其治理措施

柴油车排放达标及其治理措施

柴油车排放达标及其治理措施编者按:本文根据车用柴油机排放的主要产物及其影响,阐述了柴油机异常排放烟度时的工况和相关因素;介绍了控制现代柴油车排放的新技术--共轨电控燃油喷射柴油机排气净化技术,以及国家对柴油车排放治理的措施。

车用柴油机排放的主要产物及其影响与汽油机相比,现代车用柴油机具有两大优点:动力性较高,经济性较好;具有高效率、低油耗、长寿命、使用可靠等特点。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将柴油机用于重型车,50年代开始用于轻型车,90年代柴油机轿车有了很大发展。

柴油车比汽油车省油三分之一,排放的污染物相对较少。

目前,欧洲轿车消费市场上,柴油轿车占40%以上。

我国的柴油车发展较晚,但很迅速。

到2022年全国汽车产量为325万辆,其中柴油车99.8万多辆,约占汽车总量的30%。

随着柴油汽车社会拥有量的迅速增大,柴油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柴油机工作时排放的产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见物,即颗粒状物,如碳粒、重碳氢化物、硫酸盐、油气、水气及灰分等,“墨斗鱼”是人们对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重型柴油车的形象称呼。

这类产物中,有些为致癌物质,它们污染环境、阻碍视线。

另一类是一般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和二氧化硫(S02)、碳氢化合物(HC)等。

CO对人体有害,而且在大气中不易自净;S02有难闻的刺鼻气味;HC、NO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经太阳光的作用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NOx和SOx易溶于水形成酸雨。

显然,柴油机工作时排出的燃烧产物不仅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而且由于柴油燃烧不完全,还会造成能的浪费。

碳烟越浓,排放的可燃物越多,对环境的污染越严重,能的浪费就越大。

控制的重点是氮氧化物和颗粒污染物。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物分担率中,柴油车占氮氧化物的43%,占颗粒悬浮物的83%。

柴油机的异常排放烟度工况为了保护环境,减少能浪费,发达国家从50年代后期先后制定了各种限制汽车排放和柴油机排气烟度的有关规定与标准,从国家法规的角度约束汽车与柴油机有害物质的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新技术与环境保护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新技术与环境保护
作者:佚名文献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04
2000-7(145)61,资源环境资源环境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新技术与环境保护
NewElectronicallyControlledCommonRailFuelI
njectionTechnologyforDieselEnginesandEnvir
onmentalProtection
施光林1钟廷修2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控制研究所,博士后1;教授2上海200030)
人类虽已跨入了21世纪,但环境问题始终是人们最为忧虑的问题之一。

这是因为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人们一方面在生产对自身生存与发展有用的东西,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排放破坏人类居住环境的有害物质,如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等。

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城市交通运输车辆、船舶的急剧增加,柴油机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对地球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据美国的一份资料报道,现在地球大气中77.3%的一氧化碳(CO)、55.3%的碳氢化物(HC)、50.9%的氮氧化物(NOX)均来自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汽车排放。

特别是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缺少绿地,而汽车排气口一般都离地面60~70厘米,低空排放恰好易于各种有害物质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我国,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

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大气污染已从煤烟型向煤烟—石油混合型或机动车污染型转变,甚至在有些大城市已出现了光化学烟雾。

仅以上海为例,据环保部门的监测,现在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上海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尾气中的CO、HC、NOX等分别占中心城区污染量的90%、92%和23%。

在交通干线附近,行人呼吸到的CO、HC和NOX浓度均超过国家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已经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如何采取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世界各国,如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相继制订出有关尾气排放法规,对在各种场合使用的柴油机、汽油机的尾气排放加以限制,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这几年又先后有欧洲Ⅱ、欧洲Ⅲ等更加严厉的尾气排放限制法规出台。

我国从80年代起也相应制订了有关的标准,将环境保护作为大事来抓。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业已开始寻找和探究其他方法和采取其他有效的技术措施主动地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正是从众多方法和措施中脱颖而出的一项较为成功的控制污染排放的新技术。

一、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原理
熟知柴油机的人都知道,燃烧过程是其工作的“核心”,而喷油系统对燃烧过程及其工作品质,特别是对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柴油机喷油系统的研究一直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热点。

一般认为,柴油机喷油技术经历了传统的纯机械操纵式喷油和现代的电控操纵式喷油这两个发展阶段。

而现代电控喷油技术的崛起,则应归功于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电控喷油技术已从初期的位置控制型发展到时间控制型。

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正是属于后者。

该技术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的原理,而是通过共轨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恒定的高压燃油,分送到每个喷油器,并借助于集成在每个喷油器上的高速电磁开关阀的开启与闭合,定时、定量地控制喷油器喷射至柴油机燃烧室的油量,从而保证柴油机达到最佳的燃烧比和良好的雾化,以及最佳的点火时间、足够的点火能量和最少的污染排放。

图1是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原理框图。

这一系统主要由电控输油泵、共轨(恒压蓄油箱)、高速电磁开关阀、喷油器、电子控制装置(ECU)及各类传感器等组成。

按照喷油高压形成的不同,目前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高压
共轨式和中压共轨式。

在高压共轨系统中,输油泵为高压泵(压力在120MPa以上),它直接产生高压燃油后输送至共轨中消除压力的脉动,再分送到各个喷油器。

当电子控制装置按需要发出指令信号后,高速电磁阀(响应在200μs左右)迅速打开或关闭,进而控制喷油器工作,即按设定的要求把高压燃油喷出或停喷。

与之相比,在中压共轨系统中,输油泵则为中压输油泵(压力在10~13MPa),它是将产生的中压燃油送至共轨中消除压力的脉动,再分送至带有增压柱塞的喷油器中。

当高速电磁开关阀接受到电子控制装置发送的指令信号后,就迅速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喷油器工作,迅即通过增压柱塞的增压作用,把从共轨中来的中压燃油加压至高压(120~150MPa)后喷出或停喷。

可见,高压共轨系统与中压共轨系统的主要差别在于高压燃油的获得方式不同。

前者由高压燃油泵直接提供,而后者则借助于增压柱塞增压后获得。

由于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较其他技术相比,具有着明显的优点,近10年来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发展都十分迅速。

现在该项新技术已开始在国外以柴油机提供动力的汽车上投入使用。

这是世界汽车工业为满足日益严格的废气排放标准的必然趋势。

二、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特点与现状
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因为它集成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检测技术以及先进的喷油结构于一身。

它不仅能达到较高的喷射压力、实现喷射压力和喷油量的控制,而且能实现预喷射和后喷,从而优化喷油特性形状,降低柴油机噪声和大大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1.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装置及配有高速电磁开关阀,使得喷油过程的控制十分方便,并且可控参数多,益于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全程优化。

2.采用共轨方式供油,喷油系统压力波动小,各喷油嘴间相互影响小,喷射压力控制精度较高,喷油量控制较准确。

3.高速电磁开关阀频响高,控制灵活,使得喷油系统的喷射压力可调范围大,并且能方便地实现预喷射、后喷等功能,为优化柴油机喷油规律、改善其性能和降低废气排放提供了有效手段。

4.系统结构移植方便,适应范围宽,不像其它的几种电控喷油系统,对柴油机的结构形式有专门要求;尤其是高压共轨系统,均能与目前的小型、中型及重型柴油机很好匹配,因而市场前景看好。

正是由于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具有上述的特点,所以该技术一经问世,就得到世界上大多数柴油机制造厂商的青睐,其中,高压共轨系统被认为是20世纪内燃机技术的3大突破之一。

现在国内外许多内燃机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致力于该项新技术的研究,并着手开发新一代的高压共轨系统产品及其与之配套的产品。

特别是由于世界上像德国Bosch公司、DaimlerBenz公司;美国BKM公司、Caterpillar公司;日本Denso公司和英国Lucas公司这些有影响力的大公司的积极投入,近几年来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又有了新进展。

目前,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热点在于:(1)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的恒高压密封问题;(2)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压力的微小波动所造成的喷油量不均匀问题;(3)如何解决高压共轨系统的多MAP(三维控制数据表)优化问题;(4)如何解决微结构、高频响电磁开关阀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对环境保护的促进
作用
如上所述,柴油机所排放的废气对人居环境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这主要表现为柴油机所排放的尾气中的几种主要成份,如CO、HC、NOX及碳黑颗粒对人的健康的危害作用,同时也严重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要有效减少柴油机的废气排放及净化问题,就必须对其燃烧过程加以精确的控制。

这也是人们开发柴油机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的初衷。

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的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喷油压力越高,燃油雾化后颗粒就越细,排放的有害气体和颗粒就越少;预喷射油量的可控是达到噪声和尾气排放水平要求的关键,因为在主喷射之前某一定时精确喷入的1~2mm3的预喷油量,会使燃烧室迅速加热,可缩短随后开始的主喷射的着火延迟期,于是温度与压力上升减缓,从而降低了燃烧噪声水平和NOX的量;喷油速率是柴油机燃烧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利用预喷射可以获得初期较低的喷油速率以及平缓的喷油起动,这是降低NOX所必须的;后喷能降低碳黑颗粒的形成量,因为后喷可以提高燃烧室内的气体温度,增强对碳黑的烧除能力。

显然,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有助于减少柴油机的尾气排放量,以及改善噪声、燃油消耗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它在有利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必将促进柴油机工业、汽车工业及与之相关工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跃芳.能源、环境与气体燃料汽车.山东内燃机,1997(3):1~6
[2]松林.上海液化汽车绿色工程启动.汽车与安全,1998(3):16~17
[3]KenjiFunai等.共轨喷油系统(ECD—U2)的喷油率形状控制技术.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199893):29~34,52
[4]KlausKrieger.轿车用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电控喷油方式及其效果综述.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1999(3):10~15,42
[5]李绍安.国内外共轨系统的开发进展和所面临的问题.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1999(4):5~8,55
[6]FranzG.Chmela等.通过改变喷油特性曲线形状降低直喷式柴油机的废气排放.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1999(4):17~23,57
(删去外文参考文献4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