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消费_陶国山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在首先定义了大众文化、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影响,以及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
还探讨了大众文化如何塑造艺术作品,以及大众文化如何影响艺术市场。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重要影响,以及未来两者之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关系、影响、互动、塑造、市场、重要性、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定义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它是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具有普及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现象,通常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告等。
大众文化由于其群体性和普及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大众文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整体水平和趋势,也受到市场经济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常常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成功。
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趣味。
大众文化的快速传播和流行,不仅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与传统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个体在文化选择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了解和分析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2 定义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定义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理解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
艺术生产指的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包括艺术家的灵感、技术、创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
艺术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旨在通过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来传达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阅读答案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
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文化消费,是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叉概念,是以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为载体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消费。
文化消费较之于物质消费,是高层次的消费。
文化消费支出的与日俱增体现了大众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而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成熟、规模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主要类型是娱乐型消费,它促使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发展,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对多种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电影、绘画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对多种审美形态无论优美、崇高还是滑稽、怪诞都相继追捧。
“人是一种欲望的主体。
从精神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话语实践总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时尚潮流和风格的确立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主体性如何被建构、主体欲望如何被实现,那么这个时代的时尚、趣味与风格也就如何被展现。
”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国传统杂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尤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全球化消费的影响:主张娱乐至上,走上消解中心,否定权威的反传统、反理性之路,牵引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
因此,我国传统的杂技表演也表现出多元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和特征。
一、杂技从重“技”走向“技”“剧”并重中国传统杂技表演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没有语言限制,靠肢体语言表情达意,富于生活气息。
中国传统杂技的核心内容是“技”,即自身拥有的技术手段。
艺术在形式上表现出美感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外在美。
没有高超娴熟的“技”,何以有杂技?单纯强调形式美,虽然也是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但是发展不会长久,我国的杂技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遇到了发展瓶颈:没有故事、情节、人物的“技”,空洞单调乏味,丧失活力与个性,千篇一律,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杂技的灵魂应该是“剧”。
“技”是形式,“剧”是内容,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齐头并进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当前文化消费语境下,追求快餐式的娱乐休闲、消遣至上,不费神思的文化追求自然而然对传统娱乐——杂技表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大众文化是指广泛流行于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它通常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和关注。
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还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进行浅析。
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艺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了解。
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通常会考虑到大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努力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
这就使得艺术作品更容易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欣赏,从而推动了艺术生产的发展。
大众文化还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并融合大众文化元素,创作出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受众性的作品。
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艺术消费中来。
无论是电影、音乐、文学还是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和关注。
大众文化为艺术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和享受各种艺术作品。
大众文化也催生了艺术市场的繁荣,推动了艺术作品的交易和流通。
艺术家们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将自己的作品推广给更多的受众,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认可。
大众文化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使得一些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作品层出不穷,导致了一些艺术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大众文化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艺术市场的泡沫化和商品化,使得一些艺术作品成为了纯粹的商品,艺术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和饱和度增加,艺术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调整。
艺术家们应该保持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执着,坚持原创和独立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
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范文内容摘要:大众文化的高科技和商品化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世俗化和求新、求异的文化特质。
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则展现了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也表明了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危机。
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的趣味,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又把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审美心理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迅速与文化艺术进行对接,文化在大众媒介的催生下,逐渐形成“文化工业”,而文化工业由制造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大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普及,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
这为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消费提供了群众基础。
大众文化的商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大量生产的商品一样,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大众文化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着,以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为目的。
从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来看,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被消费的内容着重于产品的实用功能,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随之消失。
而大众文化则是以大众文化作品为对象的消费行为,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
大众文化艺术品在使用价值消耗之后,价值则在大众精神领域得到增值,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受众从感性形象、意味形式、品质内涵的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感官满足和精神愉悦。
从单个个体来说,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展现了个体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
从社会群体来看,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则表明了受众的文化渴求和精神危机。
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趣味的胃口,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从而又把群体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欢乐诗学_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
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各种娱乐、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游戏等深入人心。
然而,在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中,审美标准似乎越发模糊,标榜自由、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并从欢乐诗学的角度分析其内涵与影响。
一、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指的是满足广大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活动,它以大众为对象,以商业为导向,以娱乐为目的。
在消费时代,商业运作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广告、品牌、推销手段等通过不断向消费者灌输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然而,这种商业主导的消费文化也面临着审美价值的困境。
消费主义使得商品成为审美评判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产品的选择愈发依赖于品牌、包装和市场宣传。
大众文化的标配似乎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同质化的审美,沉浸于主导的文化传媒与流行标准,而忽视了对审美想像的探索与创造。
这使得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同化,淡化了个体审美价值的多样性。
二、欢乐诗学与审美想像欢乐诗学起源于德国文化学者胡贝尔曼,它试图重新定义审美与艺术的观念。
它不仅将音乐、绘画等传统艺术纳入其研究范畴,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体验。
欢乐诗学认为,欢乐是审美体验的核心,追求快乐与心灵愉悦的同时,也要追求对世界更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中,欢乐诗学能够提供一种审美想像的方式。
它要求人们去超越商品本身的价值,去反思审美经验的本质。
在欢乐诗学的视野中,审美想像并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领域,而是可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鼓励人们在大众文化的时代,从多元的角度去审视审美,从而重新思考审美的内涵与价值。
三、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审美标准在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中,审美标准呈现多样与包容的趋势。
作为消费主导的文化,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形式,还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
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消费时代以其快节奏和高度竞争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时代的产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也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本文将通过对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进行探究,探讨欢乐诗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
一、消费时代与大众文化消费时代以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背景,以物质消费为核心,催生了大众文化的兴盛。
大众文化以大规模生产、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为特点,将文化产品量产化、标准化,以迎合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
它通过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形式,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二、大众文化与审美趣味大众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引领了审美观念的转变。
传统上,文化艺术以高雅、精致为主导,而大众文化则注重普及性和亲和力。
大众文化将消费者视为共同的审美主体,把娱乐性、轻松愉悦的体验作为设计目标,以迎合人们的审美诉求。
人们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更加倾向于追求简单直接的艺术形式,对精神层面的刺激需求增加,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寻。
三、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中,欢乐诗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欢乐诗学是对当下欢乐的审美追求的研究,它通过对幽默、调侃、夸张、节奏感等要素的运用,带给人们愉悦的体验。
欢乐诗学将幽默元素和文化内涵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非常规的作品,让人们享受到文化和娱乐的双重满足。
四、欢乐诗学的意义与作用欢乐诗学在消费时代大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欢乐诗学扩展了传统诗学的边界,突破了传统审美的束缚,以更加自由、轻松的方式表达情感,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
其次,欢乐诗学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善于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压的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再次,欢乐诗学将娱乐与思考相结合,使人们在快乐中获得灵感,开启对生活的新探索。
大众文化与审美生活状况反思
大众文化与审美生活状况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电视剧、电影到网络游戏、音乐等,无处不在的大众文化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和文化选择。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审美生活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求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享受大众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反思,探讨大众文化对我们审美生活状况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催生了一种“随大流”的审美趋势,这使得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许多原本优秀的文化产品被视为枯燥、无聊。
在电视剧方面,以现在的热播剧为例,许多网络剧的故事情节单一平庸,不少人只把它们作为消磨时间的娱乐手段,而不是作为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拓展。
如果我们长期沉迷于这类乏味的文化产品,便难以感受和欣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导致我们的审美水平逐渐下降。
其次,大众文化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导致人们对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缺乏认识和兴趣。
例如,许多人在音乐领域只听流行乐和摇滚乐,而不愿尝试古典音乐和艺术音乐等其他类型,这限制了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
同样的,在电影领域,网络电影的热播往往会荐上一些不尽人意的剧情,而许多古典电影却被冷落一旁。
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思维盲目,尝试不同风格的文化产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第三,现代大众文化可能存在虚伪和低俗的趋势。
这一点表现在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网络游戏中非常明显。
许多电视剧为迎合观众口味会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采用娱乐化的策略,以至于人物形象已经趋向虚伪化。
网络游戏也因为只追求玩家数量而牺牲了游戏的真正质量。
这缺少深度的大众文化产品导致了一种低级趋势,使得许多现代人无法真正体验到精致的、深思熟虑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对我们的审美生活状况的影响是深刻的。
我们不能盲目追逐大众文化的浪潮,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挑选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选择文化产品时,我们应该摒弃娱乐化和虚伪化的趋势,拥抱高质量、深度和有思想的文化作品。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
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陶瓷艺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的陶瓷艺术在审美需求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
传统的陶瓷作品多为古典主题或民俗题材,而当代陶瓷艺术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个性化的设计。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运用当代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陶瓷作品,以满足当代人对审美的个性化追求。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希望艺术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能够融入日常生活。
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更加关注作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设计出既美丽又实用的陶瓷器皿和家居用品,使艺术走进生活,赋予生活更多的美感。
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也促使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
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陶瓷艺术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艺术作品。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更为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其更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在当代审美需求下,陶瓷艺术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陶瓷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而当代的陶瓷艺术家们开始尝试运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推动陶瓷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环保的陶瓷艺术创作,以适应当代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大众文化审美视野下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 c h i n a 瓷》 这部 理论基础与实践的科学 方法 。进入 2 1 世纪后 , 设计 与艺术结合 外 陶瓷艺术 爱好 者中产生 了巨大 的反 响。此 外 , 的愈来愈紧密 , 在 民众的生活 中扮演这重要角色 , 它不仅完成了 纪录片联合 了英 国大英博物馆 、英 国瑰丽维多利亚 与艾博 特博 对批量机械化产品转型 ,同时引导并启发 着大众对于生活美得
构成 , 其拥有的作用于地位显得越 来越重要 。 艺术家所处的社会 文化语境产生艺术 ,决定 了艺术家 的创作动机应该 是从 民众 中 产生 , 欣赏与使用 的过程则是“ 回到群众 中去” 的一 个完整审美
过程 。
交流促使现代设计朝 向多元化 、 人性化 、 艺术化的方 向发展 也是 现代设计 的大趋势和必然 。 陶瓷艺术从地域走向 国际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传播媒介 的扩 大, 拉近了中外 艺术的距离 。改革 开放后 , 中外导演学 者筹 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只做 了许多有关 中国陶瓷艺术的纪录片 ,其 中卓有影 响的有董
一
重欣赏陶瓷艺术人工性 、 手工艺的本质。 陶瓷艺术 的这种转性变
化看似突然 , 实则必然 。 早在 2 0世纪 7 0年代 , 西方学者就提出 ,
由于当前高科技 、 高机械化和 电子时代 的来 临, 人们在享受这种 便利的同时 , 往往使用需求与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 奈斯 比特在 《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 方向》 中写道 : “ 无论何处都需 要补偿性的高情感 。 我们 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 , 我们就越希望创 造高情感环 境 , 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 的一面 。” 在这里
品, 已难 以简单的从 艺术范畴去解读 , 她 的发展 常常是伴随 着关学、 社会 学等 多重 因素 的综合作用而变化。笔者根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
试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陶瓷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实用性,而是更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传统的陶瓷作品往往以传统工艺和图案为主,而当代陶瓷艺术家更加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创作。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陶瓷形式,而是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性化。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
当代人们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他们希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快乐和情感的表达。
陶瓷艺术家注重通过作品传递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造型、色彩、纹理等艺术手法打动观众的情感。
观众也可以通过与作品互动,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现代生活和文化的表达。
陶瓷艺术家通过将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他们可以运用陶瓷材料表现当代人物形象、城市景观、社会问题等,同时也可以通过题材选择、图案设计等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加,陶瓷艺术家也积极响应并参与其中。
他们注重使用环保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创作,关注作品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利用,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不再局限于实用性和传统形式,更加注重创新、个性化、审美体验、情感表达、现代生活和文化的表达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代陶瓷艺术家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议论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大众文化”参考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大众文化”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一 12 题。
大众文化是近来的焦点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
一方面,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立场,认为大众文化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大众文化”是近来的焦点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
一方面,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立场,认为大众文化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受到更多欢迎、受到市场追捧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大众文化应该就是文化的主流.这两种意见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
现实状况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确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互相转化和渗透的一面。
两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和冲突,一些通俗文化的产品确实如过眼云烟,甚至对社会有不良作用;但也有许多通俗性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还有一些也可能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淘洗而“经典化”,成为经典。
市场化对高难文化构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可能性,如果市场健全并发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高稚文化也会有自己更广阔的动作空间,大众文化中一些不如人意和刻意迎合低级趣味的状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感和争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大众文化”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中性”的。
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对其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也确实不可缺少。
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复杂性,对于我们在文化领域里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对于文化的评价和传播的机制的健全都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大众文化”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值得我们高度关切和重视。
事实上,公众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价值的精神是人性的主流,同时人性中一些负面的因素也会长期地、持续地存在,可能不同的社会或不同的文化对于低级趣味的看法有一定差异,但对于低级趣味的批评和制止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因为只要社会需要健康、有序发展。
论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论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作者:孙兰郑先觉来源:《艺海》2014年第09期〔摘要〕在消费活动中,现代陶艺和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艺在消费文化中的审美表现必将影响着艺术家对作品的价值取向,由于当代“唯美至上”的艺术消费审美标准影响着当代陶艺家的作品表现形式,陶艺作品的核心价值如何在消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当代陶艺家亟需解决的问题,陶艺家创作的终极目标应该回到对“美”与“真”的价值追求上。
〔关键词〕现代陶艺消费文化价值一、现代陶艺与消费文化的关系现代陶艺的艺术特征是脱离实用性和摆脱审美世俗化,它利用传统陶瓷工艺技巧中的部分可取因素,注重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更大程度地开辟新材料、新技术、新烧制经验,在功能上极大程度地排除了实用功能的制约。
它的创作理论主张抽空作品价值、悬搁意义,对传统陶艺技术上的本质、真理、逻辑等权力话语加以粉碎,打破过去传统工艺的秩序。
现代陶艺家标榜、主张的是理性层面的观念化、认知性价值、意义和作者感受型、体验型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它奉行“审美优先”的原则立场,追求感官愉悦、推崇享乐主义,极尽可能地将消费符号化、象征化、表象化。
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美感”在于它作为地位、声望的象征激发、诱导出人们的欲望;个人被尊重、认同、接纳,带来情感的愉悦和满足;炫耀、夸示,引起内心的沾沾自喜和洋洋自得;消费奢侈品、使用价值大的心理认知以及相应的愉快。
现代陶艺和消费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现代陶艺作品作为商品以消费形式出现在消费文化中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对创作者和消费者都构成一定的影响。
陶艺作品以商品的形式走入消费活动中时,在文化层面上它不再是纯粹的实物,而是一种表现型的记号活动,在消费活动中,满足精神心灵层面的审美需求是现代陶艺的核心价值。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与陶瓷艺术创作研究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与陶瓷艺术创作研究文化的不断升华就会演变成一种艺术,艺术中又可以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陶瓷艺术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艺术,陶瓷艺术既包含传统艺术又涵盖了现代艺术,主要是因为陶瓷艺术创作符合大众的审美。
本文主要在大众文化审美取向的影响下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进步一阐述陶瓷艺术创作中包含的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标签:大众文化背景;审美取向;陶瓷艺术创作1、引言现代陶瓷艺术逐渐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在众多的陶瓷工艺品中能从大众文化中提取素材来进行生产,使得创作出的陶瓷艺术品更加能够代表当代的大众文化生活。
同时大众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大众文化给艺术创作制定了一根标杆。
2、在大众文化审美取向的影响下陶瓷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审美代表着广大集体的审美意识,它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常以同属文学、流行艺术为表现手法,另外它还在大众消费中起作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遍布审美观念的文化[1]。
大众文化的发展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它是由不断争议,不断的探索才出现并变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分子。
2.1在大众审美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使得陶瓷艺术创作由精英审美演变成大众审美陶瓷艺术创作从之前的鲜为人知的审美变成现在的大众化的多元大众审美。
在古代制作陶瓷的窑被称作为官窑,由此可见,那只是为了政治服务而制作的,但是如今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陶瓷艺术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也就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使得陶瓷也给人们经济带来增长,其中变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景德镇,被称为“陶瓷之都”景德镇的经济大部分来源于陶瓷,并且因为陶瓷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闻名,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给当地经济带来效益。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艺术应该从大众出发,基于大众文化去发展艺术创作可以收到出人意外的结果。
著名设计师曾经说过:要不是人人都能享用艺术品,那艺术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说明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使得陶瓷艺术创作由精英审美更倾向于大众审美了[2],使得陶瓷艺术才更为广知。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相互适应的。
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与时俱进,
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艺术家需要关注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和受
众需求,将其融入创作中,使作品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和认同。
大众也对于艺术作品有着不
同的审美需求和品味,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消费,大众也在推动艺术生
产的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大众文化的商业市场
和媒体传播成为了艺术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在商业市场的驱动下,艺术作品往往更注重营销和市场需求,而忽略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媒体传播也偏向于宣传和推广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可能忽略了一些非主流文化和非商业
化的艺术作品。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艺术生产和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艺术作品在
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失去一些独立性和原创性。
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众
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和消费平台,艺术家通过参照大众文化的元素和主题,创造出与大
众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而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消费也促进了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
作品质的提升。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慎重对待。
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崛起与审美化生存
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崛起与审美化生存
傅守祥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8(024)005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国大陆最终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彻底开放的社会调整格局.孕育已久的大众文化在权力默许及市场逻辑笼罩下迅速崛起,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关学趣味,并由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而独霸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大众文化的时兴与审美化生活的时尚有其正面价值和探索意义,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内蕴着莫大的吊诡.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傅守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勃兴视域下中国武术审美化生存研究 [J], 侯胜川
2.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J], 万金平
3.世俗化的审美 --解读流行语"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 [J], 姚武
4.大众文化语境中“英雄”的崛起及审美趋向 [J], 刘淑青
5.大众文化批判与审美化生存 [J], 傅守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
试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
乔艺
【期刊名称】《齐鲁艺苑》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些审美特质,对我国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众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应是和谐统一的,它具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应被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乔艺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相关文献】
1.试论题画诗的审美特质——兼论林声题画诗的审美意蕴 [J], 徐迎新
2.试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特质 [J], 张民
3.试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 [J], 张金君
4.试论青少年在大众文化审美活动中的多样性与新潮性 [J], 孙俊三
5.浅析冯小刚电影中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以《一声叹息》为例 [J], 张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04LAN ZHOU XUE KAN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消费陶国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所,上海200241)[摘要]大众文化的美学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传导,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被大众主动接受的。
大众文化时代,世俗的审美意识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
美学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并体现在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大众在购买、享用产品的过程中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化的消费因而成为消费时代大众的主要美学体验。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审美消费[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4-0045-05[收稿日期]2012-01-17[作者简介]陶国山,男,安徽天长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西方文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阐释研究”(课题批准号:11YJC752019)的阶段性成果。
从美学的角度关注大众消费是将后者纳入文化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同样是当下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大众文化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结果,从积极的层面看,它使得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能感受到技术进步的力量下文化所能发挥出来的日常效应,大众文化毕竟也还是文化的一种类型。
而自美学诞生那一刻起审美与文化就有着天然的对应。
尽管美学在过去通常被看做是只与艺术和哲学有关的学科,但在今天,人们对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普遍都带有审美的倾向。
换句话说,在文化大规模生产的状况下,人们越来越能从大众文化产品而不只是过去的高雅艺术中获得审美的提升。
实际上,大众文化生产本身也并不是全然机械性过程,在其设计、制作与加工的任何环节都会带有审美的因素,审美在生产出来的物品身上更是获得了直接的外在体现,人们也正是根据这种创造的美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实用的标准)选择购买所需要的产品的。
因此,大众文化的美学范畴、美学特征、审美功能及审美接受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
大众文化的日常审美性主要与人们日益主动介入的消费选择性有关,也即日常的消费也不再只是简单地购买一件物品。
在消费环节,对物品的选择性购买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故,大众文化与消费社会时代人们的审美消费需要是相吻合的。
一、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是人们探讨大众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艺术生产密切相关。
在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形态里,人们的审美感受也必然会相应获得提升,这无疑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美学维度的突显也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然而,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商品化使得审美本质也发生了倾斜,大众文化使得文化走向世俗,走向娱乐化、欲望化和享乐化,这反而促使了审美与生活的全面互相渗透。
在强势的市场主导和信息技术的强大渗透下,精英文化与高雅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以产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物质化与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被称为舶来品的消费文化走向大众的生活。
人们对美的追求正在为这些世俗化产品所取代,过去的高雅正在逐渐没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也是将美学从感性投向现实,从观念上切合到日常生活中的语境式转换。
另外,大众文化也多数已经被整编为以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日常文化现象,这部分大众文化代表的是政府及其统治阶层的利益。
这也使得大众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传播,大众文化就有了巨大的市场,文化生产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刺激下成为无论是官方还是学术群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正是在这种境况下,当代审美文化日益被用来代指大众文化的感性化、媚俗化。
同样,它也是技术理性影响下,通过现代传媒加以传导的娱乐化的审美文化。
对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用传统的美学观念不复可行。
高科技使得大众文化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考察当代社会的文化现状与艺术现状,技术进步与人们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大众传播与艺术生产等已经成为当下审美意识需要转换的内容。
人们的审美消费突出表现在对所面临的现实以及文化活动的认知上,同时,又是对在技术理性控制下获取自我认同的思考。
人们愈来愈发现自身的价值可以从当下的大众文化中获得体现。
一种世俗的审美意识正改变着传统的美学观念,成为人们思考或日常审美化的主要理论资源。
世俗的审美观念完全是在商品逻辑验证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以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导,以芸芸众生的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类型,具有浓郁的商业运作模式,加上现代高科技包装后成为人们日益自动接受的美学倾向。
如不断更替的大众文化媒介,流行歌曲、摇滚乐、家庭肥皂剧、武侠电影、谍战影视剧、时尚、西餐、电子游戏、各种显露个性的穿着打扮等。
人们似乎可以从自身的角度设定一种美学倾向。
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的层面。
在对层出不穷的日常文化现象的关注中,我们发现,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对象与现实语境的结合,一方面,它可能还保留传统美学的部分观念;另一方面,大众艺术活动和产品又遍布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日益泛化的美学之思。
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从高雅走向世俗,美学不再居庙堂之高,而降临到民间,到世俗的社会形态中。
大众文化的审美意识是对西方数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形而上美学的消解,给感性的艺术以世俗的关怀。
由此改变了过去艺术指导生活以及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社会学层面的解释,初步达到了日常文化与审美之间的多角度切合。
美学正日益走向多元共生和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中,促成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
从这个层面上,大众文化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传统的审美意识,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就是“它一方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的领域,另一方面,它详细地阐述了人们假定为自然的、自发的表现方式,并把它提升到复杂的学科知识水平。
”[1]而就大众文化而言,美学更“应向人们提供一个看来属于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2]。
换句话说,伊格尔顿试图将美学与人们的现实进行有效接合,也即提供一种不把人异化的美学范式。
大众文化的美学维度,即审美文化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范式。
在大众文化被收编之际,世俗的美学倾向似乎证明了大众文化在今天的日益普及,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倾向也得以可能。
比如,就中国而言,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号角,美学在思想解放的社会主潮下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审美有关的各个领域如,建筑、装修、旅游、服装、绿化、室内设计、花卉、美容、影像制品、影视娱乐等呈现兴旺发达的迹象。
审美与日常生活,人们的生活享受等密切相关,而不是专业理论资源。
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更应该以对大众社会的审美现象思考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以大众的现实生活为旨归,这样的审美才是一种新的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
这种审美意识是要关注现实,将人文学者的使命返归现实的关怀,立足于当下提出审美意识的问题,切实解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中的各种问题。
也即在人类的精神性文化活动中,审美也要有世俗化,大众化的一面,而且也应该体现出大众文化的美学意识形态来,而非理论派生理论,不是在过去的学术著作中根据已有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不能只是在理论影响下重建各种理论体系。
美学不是只盯着书本的美学,美学也不是观念的简单呈现,现实生活才是理论的真正的活的资源。
美学应该成为普通大众们的生存意识。
大众美学精神理应存在于大众文化高度扩散的时代。
二、消费社会的美学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而中国部分发达地区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进入一个物质极大丰裕,社会重心由生产过渡到消费,文化趣味由精英转向大众的“丰裕社会”。
消费社会的形成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现实而被提了出来。
这种社会形态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古典资本主义时代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内容和方式迥然不同。
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静观为审美方式,以批判为价值取向,强调审美与现实功利无关的“形而上”美学与社会生活背道而驰,不能融入当代审美文化中。
美学也迫切要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的参与意识与话语权力。
然而,西方主流的学术话语对消费社会是持激进的批判态度的,这主要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为代表。
他们普遍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社会的标尺,而消费社会中人普遍受到商品逻辑的制约,表现为严重地被异化和处于无法消费的痛苦中。
批判理论是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反对消费异化的高度,以精英文化的立场,揭示消费背后的单一价值准则对相对贫困者的话语暴力及其造成的焦虑和痛苦,从而,从情感上否定了文化产业的道德合法性。
阿道尔诺等人就将消费社会中人的处境称为“痛苦中的安乐”,将大众文化称为“社会水泥”,将美学视为人实现“还乡”救赎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聚焦于文化工业权力的研究,忽视了消费者的权利。
阿道尔诺等显然低估了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力量和政治民主制度的正面作用,也低估了自由市场作为经济平台的基本正当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从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到否定一切文明成就,甚而否定一般人类存在的精神尺度,这是它的‘否定辩证法’的必然归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革命要求没有目标而造反,没有纲领而拒绝,没有未来而应当如何的理想而不接受当前的现状,这是它的‘否定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3]这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不算客气但也是事实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如历史之过眼云烟,在日益普及化的消费社会时代显然已经过时。
他们忽视了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层次问题,审美应该成为消费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产品、甚至生活方式本身、商业营销策略等都有审美的某些特质。
审美必须走进现实中来。
日常生活成为审美的土壤,不仅是大众的需要,也是精英文化的需要。
作为强有力的普及方式,大众文化的审美文化研究必然促进美学的发展。
有人曾对此作过这样的评述:美学应以当代大众现实审美活动为起点、为归宿。
审美当是人生之艺、人生之情、人生之趣、人生之福。
当代美学应当走出理论美学、艺术中心论与精英立场,关心当代大众心理健康,参与造就当代大众精神幸福的文化工程。
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生活审美中潜存着极为丰富、重要的美学现实问题与理论信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只有立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才能够开拓理论创造的新境界,才能充分实现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4]当然,也有人将其纳入整个社会学,以社会美学的眼光视之:美学的复兴当在于积极回应当代社会的变迁。
由于审美现代派的巨大影响,美学一直处于与社会的尖锐对抗之中。
而今,由于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原本便具有文化向度的社会就显在地文化化了,它是符号化,同时也是美学化,这种符号—美学借助于无所不及的商品逻辑和电子媒介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化,于是一个普遍的美学社会已赫然在目。
美学社会是一个将审美从批判景观走向深度融入的时代,社会美学将是它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的理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