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c24a1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a.png)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道德形而上学》(续)参阅书目(同第四讲)1. 义务(Pflicht / duty)与喜好(Neigung / inclination):人的善良意志要在现实中体现为自律意志乃至自由意志,就必须紧密地和义务而不是喜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善良意志就表现在为了义务的行为中。
Pflicht / duty义务,或译作责任,也有译作职责的。
德文还有一辞即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 被译作责任或约束性。
苗译一概取责任而非义务译前者,但未说理由。
康德的定义是:“责任(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是服从理性的定言命令式的一个自由行为的必然性。
”而“义务(Pflicht / duty)是某人有责任采取的那些行为。
因此义务是责任的内容,而且可能(依行为看)同样的义务,我们却可能有在方式上不同的责任。
”义务(或责任)的冲突实际上是其根据彼此冲突,所以只能说是较强的使人承担义务(或责任)的根据取胜。
Neigung / inclination,就内涵来说,康德把它规定为:习惯性的感性欲望,或者说欲求能力对感觉的依赖性就叫做喜好,所以总是表现出一种需要。
就构成来说,它源于动词neigen,根本的意思是倾向。
大多数都作“爱好”,但爱好虽然可解释为一种感性欲望,却不能像德语的Neigung和英语的inclination和“倾向”这一事物客观性质直接联系起来,并把感性欲望派生出来。
所以把Neigung译作“爱好”,与责任相对立,总觉减弱了倾向的客观性。
还有李译作“偏好”,牟译作“性好”等等。
(下续)原觉得“偏好”可取,译康德似合适。
但若是后来席勒说我们未尝不可以欣悦喜好道德、德行,那这里作“偏好”就有些不妥当了。
况且夫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句话揭示出德行的三重境界,“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b760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6.png)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1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1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1d4103581b6bd97e19ea07.png)
重” 的概念 :第三条 原理 , 为以上两个命题 的结论 , “ 作 我将这 样表述 : 义务是 由敬重 法则
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 ②这三条原理按照康德的说法是一条一条连着来的 。 ” 第一条原理
作 者 简 介 :邓 晓 芒 , 中 科 技 大 学 哲 学 系 教 授 。 华
① 严 格说来 , 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 条原理 的形式出现 , 而只是 分散 在用四个例子 ( 童叟无
欺 、 自杀 、 人 为 善 、 进 自己 的 幸 福 ) 加 一 条 《 经 》 文 来 解 释 “ 务 ” 念 的 讨 论 中 , 学 界 一 般 都 认 为 不 与 增 外 圣 条 义 概 但 第 一 条 原 理 就 是 “ 义 务 而 义 务 ” 善 良意 志 原 理 。 为 的
② 以上参见 K ns ea e eShie , eaggb nvnd r Oil hPe lsh nA a e edr sesh f n a tG smm h c r n H ru ee e o e ngc ru i e k dmi e snc ae f K i 3e Wi t
第 1卷 第 2期
2l 年 O0 8 月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a y i i o h c lAn s s o l
Vo . .N . 11 o 2 Au . 01 g ,2 0
对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1 中三条原理 的分析 第 章
邓 晓 芒
摘 要 : 德 在 《 德 形 而 上 学奠 基 》 第 一 章 中列 出 了三 条 道 德 理 性 知 识 的原 理 : 1 康 道 的 ()
道德 形 而 上 学 的提 升 打 下 一 个 基 础 。 三 条 原 理其 实 已 经暗 示 着道 德 形 而 上 学 的 至 上 原理 这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6e9d23e31126edb6f1a10e8.png)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
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
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
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
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
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
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
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8ecedb7f1922791688e89d.png)
作者简介: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严格说来,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条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分散在用四个例子(童叟无欺、不自杀、与人为善、增进自己的幸福)外加一条《圣经》条文来解释“义务”概念的讨论中,但学界一般都认为第一条原理就是“为义务而义务”的善良意志原理。
②以上参见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von der K 觟niglich Preu 覻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and IV ),Berlin :Druk und Verlag von Georg Reiner,S.399—400。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
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
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义务;准则;敬重;定言命令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0)02-0080-10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邓晓芒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的小标题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通过这种过渡,他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分析出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三条原理。
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https://img.taocdn.com/s3/m/277261dbaa00b52acfc7cadf.png)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邵贤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10000)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以他所认为的普通理性知识关于道德的观点开始他的分析,“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1]。
为了支持这个关键论断,即只有善良意志才具有无限制的价值,康德着手排除其他可能的选项。
康德承认存在着“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和值得期望的事物”[1],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它们也可能是极为恶的和有害的”[1]。
例如,作为自然的恩赐的机智和判断力,当它们为一个恶人所有时就是恶的了。
幸福或者“全部福祉以及对自己的状况的满意”会使人大胆且往往也因此使人傲慢或者会被在丝毫没有善的意志来装点的存在者身上发现。
在前一种情况中,康德认为幸福本身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它使得享有它的人变得大胆且傲慢;在后一种情况中,他认为享有幸福的人虽然没有成为福祉所带来的危险的牺牲品,但是仍然不配享有它。
我认为,把康德的立场和摩尔的立场比较一番是有益的。
摩尔认为一个给定的事物之整体的价值并不必然等于它的各部分之价值的总和。
因此,把一个善的事物加之于一个整体上恶的事物之上,并不必然地使得对象变得更好[2]。
确实如此,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直觉,即把一个善的事物加之于一个整体之上只会使得原先的整体变得更坏而不是变得更好。
迄今为止,这关观点与康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对这种观点我们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有人会说,愉悦感是善的,但是一旦为一个邪恶的人所享有就立刻失掉了它的价值。
这时候愉悦感的善良性似乎蒸发了,并且拥有了一种全新的属性———恶的或者说中立的性质。
与之相比,有的人会说,愉悦感仍然保有它的善良性,即使它被一个邪恶的人所享有,但是作为一种善物的愉悦感加之于恶人之上,使得整体情境变得更恶了。
我认为,前者是康德的立场,而后者是摩尔的立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https://img.taocdn.com/s3/m/dbc698f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e.png)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一直是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的重要理论。
他把道德与心理学、哲学、文化等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许多个体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特征,并分析他如何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
首先,康德把道德分为两个部分:即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原则。
普遍的道德原则是指我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则,而具体的道德原则是指行动的判断。
康德认为,这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可以通过推理得出,而这些具体的道德原则需要我们作出判断。
其次,康德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个人的理性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理性的思考来理解和实施道德,而不是凭借教条或传统。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一种“纯粹理性”,即他认为理性应该首先考虑行为的逻辑性和必要性,而不是传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
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的观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坚定性。
第三,康德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宗教命令,而是一种关系。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准则。
康德认为,这种关系可以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可以引导我们做出理性和公正的行为。
最后,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人才能够做出自主的行为,而自主的行为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此外,康德还认为,拥有自由的人也更有可能拥有责任感,不仅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也能够把责任负在自己身上。
以上便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特征。
康德的道德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一是他把道德的基础从传统和教条转换到理性;二是他把道德的重点从宗教转换到社会关系;三是他把自由视为道德的基础。
这些改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责任感,使人们有能力做出更加理性和公正的行为。
因此,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改变了人们对道德的思考,使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https://img.taocdn.com/s3/m/97775da04b35eefdc9d33329.png)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缜密周到,令人叹为观止,细细品来却又令人感到望而生畏。
在通读完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之后,结合各家各派对其的批评,我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来自后果论(功利主义):考虑后果有时候比只考虑动机更重要。
比如在孤岛上当只有一人能得救时,选择一个即将开发出抗癌药物的科学家优于选择一个破乞丐。
可以尝试将“考虑后果”也可以作为一个善良意志的动机被纳入康德的体系吗?只要“考虑后果”符合可普遍化原则?但这个似乎与善良意志冲突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个口子开了,又有什么不能符合该原则呢?当我决定为了复仇而杀人,我可以这么想:任何处于我这种境地的人,都会做出杀人的选择。
而康德绝不会同意杀人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准则似乎只能困住不太机灵的人,这是麦金泰尔对康德的决定性批评之一。
但麦金泰尔似乎忽略了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形式。
无论如何,杀人的行为不可能以被杀者为目的。
其次,麦金泰尔对康德的批评之二是针对康德对于道德原则的“先验理想”:康德视道德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希冀能摆脱一切经验的玷污演绎出绝对有效的先天道德原则。
但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缺陷已如上文所示;第二个缺陷则是,可普遍化准则的生效,无可避免地要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可感的社会传统。
这可能助长某些习以为常的恶习。
比如在一个提倡裹脚的社会,某个女子希望免受摧残,但可普遍化原则却制止她这么做。
康德认为,可普遍化规定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那么,谁来规定可普遍化呢?一言以蔽之,“寻找完全独立于社会秩序的道德立场的企图,可能是对一种幻觉的探求”。
然后是情感论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康德对出于责任和合乎责任的区分,对道德提出了太严苛的要求。
道德一旦被提纯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情感将被剥夺。
比如,当我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时,我说我是仅出于我的责任,而不是对你的情感来看望你的。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a1fb412a300a6c30c229f83.png)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自然法则是道德律的存在方式——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二章之二
![自然法则是道德律的存在方式——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二章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14c7366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2.png)
⾃然法则是道德律的存在⽅式——康德《道德形⽽上学奠基》第⼆章之⼆⽂:朱祖飞所有的这些命令(熟巧的规则、明智的建议和德性命令)是如何可能的呢?熟巧的命令是分析命题,因为任何⼈想要达到⼀个⽬的,就可以推出实现⽬的的、可控制范围的⼿段(P47)。
明智的命令也是⼀样的,你要达到幸福,就必须实施实现幸福的⼿段。
但是,幸福不是⼀种理性的理想,⽽是想象⼒的理想,如同美学⼀样,⽆法下定义,只能通过个别的描述。
所以,幸福是个不确定的概念,每个⼈都有不同的幸福观。
因为⼈是有限的存在者(会死),⽽幸福概念的要素,全部是经验性的,每个⼈永远得不到最⼤福分的幸福,只能得到局限的幸福。
如果你想要财富,就会招来⿇烦、嫉妒和觊觎;如果你想要博学和明察,就会因为远见⽽忧虑;如果你想长寿,或许就是长久的痛苦(万⼀贫穷呢);如果你想健康,就不得放纵。
由于幸福观各不相同,明智的建议不可能下命令,即不能表现为客观必然的要求。
由于幸福观各不相同,严格来说,明智的命令根本⽆法下绝对必然的命令。
所谓的命令只能是实现个别的、暂时的幸福感的⼿段,所以,明智的命令也是分析的命题,是假⾔命令。
德性命令是如何可能的呢?它不会像假⾔命令⼀样,建⽴在任何的前提之上。
⽐如不能说谎,不是因为怕失去信⽤的这个经验性的前提,⽽是谎⾔本⾝就是恶的,必须禁⽌。
德性的命令不能通过经验归纳出来,康德特别强调:我们不能通过例证肯定的阐明,意志作出⾏动没有其他动机⽽只是由法则决定,我们⽆法排除主观⾥⾯⼀些动机没有存在,或许⼗分隐蔽的存在着(P50)。
既然从经验中⽆法找到德性法则,那么就不得不从完全先天地探讨定⾔命令的可能性。
康德认为,定⾔命令是先天综合实践命题,不是分析命题。
⾄于这个先天综合实践命题如何可能,只能留待最后⼀章阐述。
康德认为,定⾔命令只有唯⼀的⼀个,这就是:你要仅仅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动。
定⾔命令不是空洞的概念,它像⾃然法则⼀样客观存在,于是康德推出定⾔命令的第⼀条变形公式:“你要这样⾏动,就像你⾏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然法则⼀样(P53)。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324d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e.png)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在哲学和伦理学的世界,康德可谓是鼎鼎有名。
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元旦书简》中写道:“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这个名人的著作之一,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除了提供了“自律”“道德尊严”等关键概念外,还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框架。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不是很复杂:为了提供先天的道德知识,必须研究道德形而上学。
善良意志是唯一绝对善之物,在经验中表现为义务和道德法则。
道德概念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通过分析法则(law)这一概念,康德给出了道德命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客观)、人是目的(主观)、自律(整全)。
在追问“道德法则因何而有约束力?”时,康德回到本体论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答案:道德法则无非是属于理知世界的真正的理智自我对也属于感官世界的“人-自我”的一种呈现或命令。
那么“自由”“道德自律”如何可能?康德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说明的,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捍卫,可以算作是“理性的信仰”概念。
因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道德思考的三个层次: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由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一开始康德就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因此在大自然的赐予中,理性的功能超越自我保存和幸福。
为了阐明good will的概念,康德提出了义务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
”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普通实践理性以上述原则为圭臬,而且在道德事物中只需要普通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哲学在此仅仅是更为完整地展现道德的体系。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人”——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为例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人”——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8ef271168884868762d6a5.png)
题 , 就 了《 粹 理性 批 判 》 实践 理 性 批 判 》 判 断 力 成 纯 《 《 批判》 三大 批判 。《 道德 形 而上 学 的奠基 》 为 承前 启 作 后 的著 作 . 必然 隐含 了这些 基本 思想 。
一
理 性 ”i 2即工具 理性 , 在生 活 和幸福 的享 受 , 求 [o ]. 4 意 追
他 目的而 道德 . 而是为 了道德 而道德 . 人就是 道德 的存
定 所谓 人是 “ 性 的存 在者 ” 一 方 面这个 理性 ( 论 理 , 理
理性 ) 是有 限的 , 一方 面 这 个 理性 ( 践 理性 ) 不 另 实 是
在者 因此 . 康德在《 道德形 而上学的奠基》 中所 做的一 切努力都无非 是 在追 寻着 人本 真 的和最 初 的意 义 “ 我能 认识 什 么 ” .表 明人 是有 限 的理性 存 在 者 : “ 我应 该做 什 么 ” 揭示 了人 是 道德 的存 在者 :我 可 以 . “ 希 望什 么 ” 表 明人 需要 信仰 这 三个 问题 归根 到底 就 .
的是 以善 为手 段 的其他 意 图 人既受到理论理性本身有 限性 的拘 囿 . 也受 到 自身 不 纯粹 的实践理性 的羁绊 人之所 以受 到 自身不纯粹 理 性 的 困扰 . 因为 自己的狂妄 . 是 没有 意识 到理识什 么” 我
康德在《 粹理性批判》 纯 中详 细 阐述 了人 先 天 认
康 德认 为唯有这样才能 寻找到“ 人之为人 ” 的依 据 . 也只
间还 有很 多生 动风 趣 的 比喻 .让人 读起 来感 同身受 可是 他要 表 达 的观点 却丝 毫没 有 打折扣 . 然坚 持 着 依
批 判 的立 场 . 尤其 是对 人类 的理 性进 行 了批 判性 的 界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140d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c.png)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康德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伦理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本文将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和探讨,试图阐明康德的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首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道德如何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观决断。
他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宗教、习俗或社会规范,而是在于人们固有的理性。
康德主张道德律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得出的普遍规范,而不是凭借外部的权威。
这使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其次,康德提出了他的“行动准则”:即“人人都应当按照一种原则而行动,这种原则可以成为普遍法则。
”这意味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应只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欲望或情感,而是应该符合普适性的规律。
康德坚信人类理性的自主性,认为自由意志需要通过理性来约束和决定。
只有通过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个人的行为才能具备真正的道德性。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符合道德规律与追求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人的幸福为目标,而是基于普遍法则的义务感。
个人的道德行为要遵循普遍法则,而不是出于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康德用“人人都必须这样行动,而且这样行动才是对的”这个准则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正确与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此外,康德也对德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德性的本质在于自律,即通过自觉、自我约束和自主性的行动来遵从道德律。
与此同时,他也批判了基于动机的道德行为,即出于自我利益或动机而追求道德的人,并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道德律的原则而不带有任何动机。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自律并行使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综上所述,《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展现了康德哲学中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康德通过强调道德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适性,接受道德律作为普遍法则的判断标准。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0c1c67ff4b73f242326c5f3d.png)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思想立足于一般人的道德意识,然后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探讨来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
在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体现来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德性;善良意志;形而上学;理性;自由;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多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
”[1]在这康德是将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学说,认为绝不能将“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混为一谈。
由幸福原则提供来的动机完全摧毁了道德的崇高,是败坏了道德的,这种动机是将为善的动机和为恶的动机等量齐观的,抹杀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说追求的目的,或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定言命令是康德对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德性就是力量,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
“德”这个词在古代汉语种,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出众的品质和特长。
[2]柏拉图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德性说,认为在国家里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所独具的品质和特长、都有自己所善于做的事情。
治理者善于谋划,他的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他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安分守己,他的德性是节制。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德性也保持着这个基本含义,他认为伦理的德性就是“具有选择中间之点的特长”。
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
然而,康德的德行论力求证明:德性和恶邪之间绝非程度之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别,是行为准则的特殊,是准则和道德规律在关系上的差异。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在他那里没有和理性意志想违反的欲念,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恪守中,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伦理学原著选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
![伦理学原著选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https://img.taocdn.com/s3/m/7e9d1aad31126edb6e1a1031.png)
三、道德形而上学与普遍实践的世俗智慧的区别
1、二者都考察人的意欲能力
2、但道德形而上学考察的不是一般的意欲,而是一种特殊的意欲。 即纯粹意志。纯粹意志无须经验动因,完全从先天原则出发。 【390】
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研究那些由于被误解而把我们带入这一 困境的概念。
But it is necessary not merely to achie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concepts, but to use this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give an account of moral reasoning—showing that moral arguments proceed as they do because the logic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s is what it is. (4)
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
↓
道德哲学
↓
道德形而上学
↓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1.3节:
解决二律背反的途径:
The key to the problem is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s which have, through being misunderstood, brought us into this perplexity.(3)
对自己的完全责任,对自己的不完全责任等。 其他部分较为通俗易懂,而基础部分则较为艰涩繁难。【391】
2、本书也不是完整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因为完整的实践理性批 判需要表明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的统一。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9de1cb48804d2b160b4ec0e4.png)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人应该怎样去行动,这是无数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无一例外地也都认为道德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人深切地终极关怀和对必然性的追求是成就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关键因素,而康德就是一位具有这两个因素的伟大哲学家。
他的道德哲学所潜藏的出发点正在于对上述问题作出更加满意的回答。
他认为,在他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没有客观必然的依据,而且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不能引导人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
因此,他要建立一套任何一个具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会承认的、具有绝对必然性的道德理论。
人只有按照这样的道德原则来生活,才是过着真正的人应该过的生活。
因为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道德正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确保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康德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道德形而上学。
因为经验的原则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但没有绝对必然性,所以,道德法则必须是先天必然的。
如果道德原则不是先天地就在我们的理性中,它就缺乏正确地判断道德的那条导线和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依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
但这先天必然性何以可能呢?康德求助于人的自由。
自由是被设定的概念,它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我们不能证明自由哪怕在我们自身中和在人的本性中是某种现实的东西;我们只知道我们如果要把一个存在者设想为有理性的、在其行动中赋有自己的原因性意识即赋有意志的,就必须以它为前提。
人是有意志的,道德是出于善的意志,所以必须设定人是有自由的,道德须得以自由为前提。
这看起来是一个循环论证,但康德否认这点,他认为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
意志以具有理性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以某种不是理性的行为来达到具有理性的人性,仿佛人性是一种对象性的东西;它的真正含义是应该以理性原则来主导人的行为。
所以,以人性自身为目的之目的乃不是目的的目的。
因此,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就是要按照理性而行为。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fc9057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7.png)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规则。
康德从“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来观察人类理性事业,将人类理性知识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基础,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他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道德法则源于理性自身,而非经验或情感。
同时,康德也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以自身为普遍规律行事。
此外,《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对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c2bbc36683c4bb4cf7ecd16f.png)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作者:马荣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24期【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思想立足于一般人的道德意识,然后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探讨来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
在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体现来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德性;善良意志;形而上学;理性;自由;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多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
”[1]在这康德是将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学说,认为绝不能将“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混为一谈。
由幸福原则提供来的动机完全摧毁了道德的崇高,是败坏了道德的,这种动机是将为善的动机和为恶的动机等量齐观的,抹杀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说追求的目的,或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定言命令是康德对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德性就是力量,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
“德”这个词在古代汉语种,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出众的品质和特长。
[2]柏拉图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德性说,认为在国家里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所独具的品质和特长、都有自己所善于做的事情。
治理者善于谋划,他的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他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安分守己,他的德性是节制。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德性也保持着这个基本含义,他认为伦理的德性就是“具有选择中间之点的特长”。
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
然而,康德的德行论力求证明:德性和恶邪之间绝非程度之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别,是行为准则的特殊,是准则和道德规律在关系上的差异。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在他那里没有和理性意志想违反的欲念,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恪守中,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德性论的代表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一切的理性知识分为形式的知识和质料的知识,毫无疑问关于形式的哲学就是逻辑学,质料的哲学就是考察客体及客体所遵循的法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所以“伦理学是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
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所以,出于义务的行为才能体现善的意志,出于义务的行联盟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那么,出于义务的行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哪里?康德说:出自义务的行为具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该行为被决定时所遵循的准则,仅仅依赖该行为不考虑欲求能力的一切对象而发生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
显然出于义务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行为的发生,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只有在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那里才能找到最高的善,无需经验的,纯粹的善,这种意志不是别的,“而是当然仅仅发生在理性的存在者里面的法则的表象自身”。
意志存在于形式的先天原则中,行为出于
义务就是它被先天的原则即意志的原则所规定,出于义务的行为是不因兴趣爱好的影响而影响,不因客体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义务对善的意志的解释,康德对义务下了一个定义: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
一个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的,他是出于义务而行动,并且在行动开始之前心中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即将开始的行动,这个善的意志是先天就存在的,甚至在生活中是无法去证实的,遵循善良意志同时意味着排除一切兴趣、欲望,因为善良意志要求主体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理性是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像康德所说的做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如此,在生活中把善良意志作为提高自身人格而铭记心中。
在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看来,理性规定意志,理性通过一种形式指导意志的,这个形式就是理性的命令式,阐述客观法则与意志的关系,康德说有了命令式还不够,因为命令式有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之分,假言命令就是一个行为作为其他目的手段是善的,而定言命令就是一个行为就自身而言是善的,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只有定言命令才能成为意志的原则,这种命令式才能叫做道德的命令式。
康德说定言命令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定言命令是如何可能?理性存在者就自己行为按照意志的原则来讲是属于知性世界,但是理性
存在者也知道自己是感性世界的一部分,作为感性世界的一部分来说行为会受到兴趣爱好和欲望的影响。
作为知性世界的一分子,一切行为必然地遵循纯粹意志的原则,作为感性世界的一分子,一切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但是康德说“知性世界包含着感官世界的根据,从而也包含着感官世界的法则的根据”。
所以作为感官世界的一分子就他遵循的规律追根寻底是在知性世界那儿,感性世界的存在者归根结底是服从纯粹意志的原则,知性世界的法则是一种定言命令,出于义务的行为必然地服从定言命令,无论理性存在者作为理性世界的一分子还是作为感性世界的一分子归根结底服从知性世界的法则,也就是定言命令。
定言命令是义务的绝对命令,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性,而假言命令若不是假定为定言的,就会使兴趣和经验的东西混入而无法解释义务的道德性。
只有因自身的缘故,排除一切兴趣,一切经验性的东西才能够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法则,所以康德说“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绝不仅仅当做手段来使用”。
康德无疑是伟大的,人是目的,人作为自身的目的而存在,存在自身就具有一种价值追求。
康德还推出了人为自己立法的理念,“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一个普遍立法的意志的理念”,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既服从法则,又为自己立法,并且正是理性存在
者为自己立法,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才服从法则。
康德提出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预示着道德形而上的主体性道德思想的产生,在伦理学史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和影响,使道德由他律转变为意志的自律。
“康德所谓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意志、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则”。
出于义务的行为是因意志的原则约束,意志的原则是服从意志自身为自身所立的法则,并且自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排除一切兴趣,一切经验性的干扰,以至于在感性世界中不能被证明,只能被给予。
也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这样行动,要按照你同时能够把它作为普遍立法者的准则去行动。
这样意志的原则才能成为一种称得上是具有道德性的诫命,意志自律的原则才能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康德在提出意志的最高原则时运用了“可普遍化检验”的这样一个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往往碰到一些事情,在做之前或者和别人交往之前,在心里运用可普遍化的方法过一遍要做的事,要说的话,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突发的未知事情,比如那个关于向别人借钱的例子:你正处于困境中,需要向别人借钱并且承诺一定会还这笔钱,事实上你知道还不了这笔钱,但是如果不向他做出承诺的话,就借不到这笔钱,解决不了困难。
康德的绝对命令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向别人撒谎。
尽管你还不了这笔钱,但
你仍然做出还钱的承诺,显然是在撒谎。
为了走出困境而向别人撒谎这样做对不对?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如果不涉及财产、利益等问题一般来说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承诺还钱而实现不了承诺,如果每个人都做出虚假的承诺显然没有人会赞同。
一种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往往都要对道德动机进行说明,康德的道德性思想也不例外,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前言中就谈到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康德说我们心中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规范的话,就容易受到到各种各样的败坏,而且康德的道德性思想与主体意志密切相关,就是说我做一件事的出发点符合出于义务的原则,那么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
其实康德的思想与《中庸》中“慎独”的思想是相似的,“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是不可以离开的,离开就不是“道”了,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没人听到的地方也是有戒惧的,越是在隐秘的地方就越是遵循“道”的原则,越是细微的地方表现的越明显,所以高尚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有些学者对康德道德性的动机说明持有质疑的看法,比如说我们好多人都不知道“美”的概念是什么,但是当我们在欣赏花鸟鱼虫的时候,往往在同类中进行比较选择出美的,好看的,就是说两
朵花哪个美的问题,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我们知道“美”的概念。
拜读《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获益颇丰,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即便如今这世上可能根本没有过真诚的朋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对待朋友时要真诚,因为这种真诚的义务是本来就存在于意志的理性的理念之中。
当下的社会青年多有随波浊流,对初入社会受到挫折而深感伤心,对社会的正确理解出现误解,道德的缺失和对道德的冷漠现状不容乐观,康德的德性观无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康德在本书中论证他的观点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分析深刻,对于时下年轻人来说,读书生活修养心智,往往浮躁太多,做事做人难免在老师长辈那里入不了眼,一部分原因在于读书做事条理混乱,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单一,不够全面,多次阅读便可发现康德论证思路的清晰和严密,虽在哲学史上和伦理学史上受到的批评颇多,但大都是赞美之批判。
其次就他从人的理性本质为出发点,论证善良意志、绝对命令、意志自律的原则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道德体系,初次研读时的震惊和敬畏之感受,以及对于人的本质,人的道德性的重新反复的反思。
人类的生活方式有无数种,做人的原则有很多种,在笔者看来康德提出的德性观对于时下知识分子在追求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非常有助于完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