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 七年级语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登飞来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登飞来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个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对登飞来峰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登飞来峰原文详解以及登飞来峰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解:(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登飞来峰练习题及答案1、词语积累:千寻:__________________;缘::__________________;眼::__________________;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视线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_______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一般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实则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生哲理。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新人教版
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 学生的理解程度。
•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解疑合探: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
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 1.自读。 • 2.指名读,师正音,听词语。
说明
•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 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 故而得名。
•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 畏:害怕。 • 遮:遮挡,遮住。 • 缘:因为、由于。
• 3、“浮云”二字,既是实写眼前景,也是比喻当时 的保守势力(或 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
•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 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 “最高层”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又暗喻政治上的最 高决策层。
•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属于描写; 后两句属于议论。
• 2、联系创作背景,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理解。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
• 3、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 的美景,那么登峰是为了什么?(或这是登高览 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试作分析。)
简介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
半山,抚州临川人。其文雄建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 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 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
1、后两句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 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与你同桌 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 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 《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 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 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 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 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 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 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 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 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 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 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最 高决策层。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
《登飞来峰》翻译、注释、创作背景赏析、简析及王安石介绍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
飞来峰上有座很高很高的应天塔,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 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自然因 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啊。
探究哲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夸张,极言应天塔之高。 (正面描写、实写)
探究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关键词 浮云
形象的比喻
小人;假象;困难;障 碍等,暗指消极的事物
遮望眼
受到蒙蔽; 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不能解决问题
高瞻远瞩;
身在最高层 有远见卓识;
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哲理
1.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 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 目。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
王安石
} → 飞来山上千寻塔, 描写景物
闻说鸡鸣见日升。 充满生机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虚实结合
} → 不畏浮云遮望眼, 抒发情怀
自缘身在最高层。 以情传理
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 立志革新
站得高,看得远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 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 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 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 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 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 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 历史新篇章!”
读懂诗意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5.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后两句与“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反复朗读,从诗歌中悟出什么道理?
哲理:只有站得高、 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对”浮云“如何理解?
资料链接: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 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绝 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 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 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 集》《临川集拾遗》等。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气概的诗句是:_飞__来__山__上__千__寻__塔__,_闻__说__鸡__鸣__见__日__升__。 (2)(玉林中考)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 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 _眼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 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 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背景链接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导语】《登飞来峰》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创作的⼀⾸七⾔绝句。
此时诗⼈只有三⼗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新法的前奏。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安⽯的诗词《登飞来峰》,欢迎阅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
【注释】 ①飞来峰:有两说:⼀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很⾼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尺为寻。
③浮云:在⼭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
诗⼈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便站在这⼭的层。
“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暗喻*邪⼩⼈。
据考证,古⼈常把浮云⽐作*邪⼩⼈,以浮云蔽⽇喻指邪⾂蔽君,混淆视听。
但作者以“不畏”⼆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在政治上的⾼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决⼼。
此外,此⼆句还蕴含着“站得⾼⽅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的豪迈⽓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阅读:王安⽯的简介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临川⼈,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学家、改⾰家。
庆历⼆年(1042年),王安⽯进⼠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故世称王⽂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出⽣于仕宦家庭,⾃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活有所了解。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登飞来峰》考点精讲精练
(2)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视线
)
(4)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
考点四:文本品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 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 分壮观。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 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 鸡鸣见日升”中的“千寻”或“闻”字。
【文题解读】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 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 东诸城)飞来。
【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宋神 宗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 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5.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_千__寻___ _(_见__日__升__)”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__铺__垫__。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浮云”一词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比 喻当时的保守派势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难、障 碍、挫折等)。
7.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 是实写眼前景色,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 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千__寻__塔__的__最__高__层__,实 则指___政__治__上__的__最__高__决__策__层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 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 层。
【诗歌解读】
《登飞来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登飞来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
:不怕。 :因为。
翻 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 的高塔,
飞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双不眼怕,浮云遮住远望的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
最高峰。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
王安石变法
探
登飞来峰
登
自不闻飞 缘畏说来 身浮鸡山
飞
在云鸣上 最遮见千
来
峰 高 望 日 寻
层 眼 升 塔王 安
石
初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千意寻象塔:,客观物 闻 说|鸡 鸣|见象日经升过。创作主体 不 畏|浮 云|遮独望特眼的,情感活动 自 缘|身 在|最而高种创艺层造术。出形来象的。一
翻译
1. :古代的度
究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 比喻什么?
闻说鸡鸣见日升。 浮云:既是实写也
不畏浮云遮望眼,
是比喻。浮云是邪 臣的代称,诗中比
自缘身在最高层。 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探
登飞来峰
究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
闻说鸡鸣见日升。 比喻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 “最高层”暗喻政 自缘身在最高层。 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极言塔高。
闻飞着飞说来千来鸡山寻峰鸣上的顶见千高耸寻日塔立塔升,,。
“千”在这里不是实 写,是指多。
听说塔上鸡叫时 2.
:听说。
能看见朝阳升起。 3.
:
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
升起。
翻译
不畏不浮怕云浮遮云望遮眼住, 1. 远自望缘的身双在眼最,高层。 2.
只因为身体站 在山的最高峰。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翻译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
不 怕 浮 云 会 遮 住 我 的 视 线 ,
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
只 因 为 如 今 我 身 在 最 高 层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奸佞的小人, 当时保守势力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 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 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 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 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 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照我还。”
创 作 背 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 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 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 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 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
飞 来 峰 顶 有 座 高 耸 入 云 的 塔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 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绝顶的雄心和抱负。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