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背景以及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 外贸缩 减
工业下 降 失业人 数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1/3 2/3
近3000万
46.2% 40.6% 28.4% 70% 69.1% 50%
16.5% 8.4% 48% 50%
1700万 476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构成对资本主义的极大威胁。



影响一:工人失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 恶化,社会矛盾加深。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广泛, 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大陆蔓延。 影响二: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 尖锐,政局动荡。德国、日本法西斯的上台。 凯恩斯:无产阶级是粗鄙的,社会主义是暴虐的,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才是文明而优雅的。前者的存在 是对后者的极大威胁。 凯恩斯:我是超人,我要拯救世界,拯救资本主义。

3.国家干预的增强——罗斯福新政
(二)1929——1933经济大危机

目前我们却陷入了无边际的泥潭中,在一个微妙、 复杂的机器控制下,被搅得一塌糊涂,这个机器的 运转规律我们却并不了解。
——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第105页


传统经济学已经不再适用于经济现实,为了挽救病 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必须另起炉灶,提出新的理论 解析。为达到此目的,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到19世纪中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财富分配有了改进。储 蓄与投资分开。 ①收入——资金的循环流动——储蓄——冻结储蓄——资金 周转不畅——经济不景气 ②收入——资金的循环流动——储蓄——购买股票、债券或 者存入银行——资金循环——储蓄重新被利用(厂商发行股 票或者从银行贷款)——投资 ③储蓄—投资渠道不是自动的。厂商投资根据实际经营范围 需要。→经济并非一直处于扩张的境地。经济不妙的时候 (原因:某一特有市场上的“大量过剩”;紧张的国际形势; 厂商对通货膨胀的疑虑;其他),厂商不会选择投资。→发 生萧条的可能性就在这里(如果储蓄没有被厂商用于扩大投 资,引起人们收入减少)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尔萨斯,认为节约会导致“普遍过剩”。但是马 尔萨斯更多的是凭直觉,他根本没有预见到其中的 症结所在。 李嘉图、穆勒都给与了嘲笑,认为节约会成为烦恼 的根源的说法,是对俭德本身进行非难。 19世纪初叶,进行储蓄的人就是使用储蓄的人。那 个时代,能够进行储蓄的,事实上只有那些有钱的 地主和资本家,他们聚拢的资金,一般说来,总是 要用于这一种或者那一种的生产性投资。因此,把 储蓄正确地叫做“积累”,由于它象征着一个金钱 的正反两面,一面是一宗货币的积聚,另一方面是 可以直接用以购置生产设备或房屋或土地,从而挣 得更多财富的资金。

1.英国经济的衰落
(2)英国政府的错误政策加重了这个时期英 国经济的不景气。 ①1925年英国恢复于一战中取消的金本位制。 导致英镑汇率的提高,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②英国通过提高利率来减少资本输出。导致 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3)主流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反对通过 兴办公共工程来缓解失业问题,导致英国经 济的不景气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的爆发。

1.英国经济的衰落

对凯恩斯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的不景气使凯恩斯较 早地思考了失业问题,看到了通货紧缩与失 业的关系,以及财政政策与失业的关系,这 为他日后的失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大危机的爆发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简单解释 (二)1929——1933经济大危机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如何解释长期萧条的形成,成为经济学面临 的一个重要课题。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2)破坏性特别大。 ①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1933年同 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37.2%,其中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6 %,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5%,日本下 降8.4%,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 世纪末的水平。同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 缩减2/3,贸易实物量缩减1/4以上。 ②西方各国工人失业人数急剧增长。最高时全失业 人数达3000万以上,半失业人数达1000-1500万。 各国的失业率达30-50%。

10.1.1 凯恩斯所处的时代
1.英国经济的衰落 2.大危机的爆发 3.国家干预的增强——罗斯福新政

Fra Baidu bibliotek
1.英国经济的衰落
(1)从1920年起,英国经济就陷入停滞状 态。煤炭、纺织、造船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 场狭窄和出口不畅而无法恢复元气。 原因:一战之后,英国开始从大殖民帝国、 世界工厂的顶峰衰退下来,国际贸易优势地 位丧失,狭小的国内市场很难满足其经济的 发展。
1、经济大危机的矛盾




凯恩斯的一个解释 矛盾:一方面迫切需要商品,另一方面生产不足 但是,由于储蓄和投资是一起减退的,经济的流动 仍然是平稳的。 投资趋势的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局:开始时急切地要 利用新的机会,然后就小心谨慎以免盲目投资导致 生产过度,接着,当市场暂时饱和时,投资便告终 止。 人类欲望无限,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项投资都有利 可图。所以,当某一项投资结束后,不大可能有紧 跟着另一投资的不断出现。如果每项投资结束后, 没有其它投资代替,衰退就必然发生。经济制度存 在内部的脆弱性。
1、经济大危机的矛盾



凯恩斯在《通论》中的的悲观判断: 第一,处于萧条中的经济很可能继续停留在那里, 其间并没有内在于经济体制中的力量能把它拉出。 第二,繁荣有赖于投资。如果用于资本设备的商业 支出下降,则衰退的螺旋将开始作用。只有当商业 投资上升时,随之而来的才会是夸张的螺旋。 第三,投资是经济中靠不住的原动力。从而资本主 义的核心存在着不确定的、非安全的因素。由于非 商人所能负责的过失,投资经常会发生饱和状态, 而饱和即意味着经济收缩。 总之,经济是在崩溃的阴霾下生存的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储蓄与投资 如果这两者脱节——比如厂商投资额低于社 会储蓄额或者储蓄额远不足以供应投资,则 经济便经过一次萧条的折腾来重整。←经济 自由(储蓄与投资的决定都是由经济行动者 自己主张)所付出的代价。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储蓄与投资 储蓄和其他的商品一样,有其价格:利率。当经济 不景气的时候,生成储蓄泛滥市场,其价格(即储 蓄利率)将降低;当储蓄的价格降低的时候,投资 将收到鼓励而增加。 储蓄与投资就像是跷跷板一样,商业循环中似乎存 在着一个安全开关,当储蓄过剩时,借起来就便宜 些,从而鼓励商业,增加投资。根据跷跷板的原理, 经济也学会收缩,但是收缩之后,肯定会弹回来。 利率机制在使得跷跷板恢复平衡。
第10章 凯 恩 斯 革 命
——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第一小组
10.1 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


10.1.1 凯恩斯所处的时代
1.英国经济的衰落 2.大危机的爆发 3.国家干预的增强——罗斯福新政
10.1.2 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1.凯恩斯的生平 2.凯恩斯的著作 10.1.3 凯恩斯经济学的特点 10.1.4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4)小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 在政治上濒临灭顶之灾。面对严峻的社会局面,传统的西方 经济理论无力解释经济危机并提出政策,从而宣告破产。这 体现在: ①萨伊定律的破产。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供求均衡, 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但是大萧条打破了这一神话。 ②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大萧条暴露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 局限性,预示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以后, 英美等国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节,宣告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 时代的终结和国家干预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 ③研究方法的过时。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分析,即不能应 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失衡问题,也无法研究国家干预的方式和 手段,暴露出明显的缺陷。

(一)对之前的经济危机的解释



1867年一位观察者写道:“这类周期的崩溃实际是心理上的 现象,其促成因素是沮丧情绪、兴奋心情、对前途的希望、 失望和恐慌。”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很好的对人的心情的很好 的描述,并没有解决问题。 斯坦利· 杰文斯把其归责于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威廉· 赫德 尔于1801年发现)的周期是10.45年,杰文斯通过观察1721 年—1878年历次商业周期发现,从这次繁荣到下一次繁荣的 平均间隔期间为10.46年。杰文斯认为,太阳黑子的时隐时 现促成了气候上的周期变化,从而促成了降雨量的周期变化, 从而促成农作物收获量的周期变化,终于促成商业上的周期 变化。 但是,太阳黑子是天文学上的问题,商业周期是一种与世俗 有关的问题,用前者来解释后者存在着牵强。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是资本 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与以往的经济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这次经济 危机具有如下特点: (1)持续时间特别长。 (2)破坏性特别大。 (3)波及范围特别广。 (4)小结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1)持续时间特别长。 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 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 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 (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 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3.国家干预的增强——罗斯福新政
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 ,罗斯福就 任美国第32任总统,他在演讲中说:“我们 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美国在罗斯福 当政期间实行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国家对经济运行进 行干预和调解。 罗斯福新政:病人病了,尽管没有药方,但 是病还是要治的。

参考罗伯特·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 L· 生平、时代和思想》中《第九章 凯恩斯的标新立异》 讲解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经济危机,一系列的扩 张与收缩,就像是波浪般一起一落。如,英 国经济1801年不振,1802年较好,1808年衰 退,1810年又稍有起色,1815年复转弱。 在这个繁荣与萧条交响更迭现象的幕后是什 么呢?
(3)波及范围特别广。 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 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 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 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 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 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这次经济危机是一场金融危机。 经济大危机开端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市场的 暴跌,大危机中美国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79%。银 行大量倒闭,银行信用系统瘫痪,以往危机中采用 的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英国于1931年9月被迫再度放弃金本位制,但仍然 没有能够扭转衰退。 这表明市场自发运行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单纯的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同时宣布了传统的主张自由 放任政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破产。

(二)1929——1933经济大危机
1、经济大危机的矛盾 2、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经济大危机的矛盾



跷跷板原理行不通了,使得储蓄与投资的跷跷板恢 复平衡的利率机制不能使经济走出萧条。看来,经 济是没有自动的安全结构的。 储蓄泛滥市场存在吗?萧条的结果,不是储蓄过剩 而是储蓄枯竭。储蓄减少→借贷与投资之处减少→ 经济缺少扩张动力→导致经济寸步难行 矛盾现象:“丰裕中贫困”(凯恩斯在《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中的“poverty in the midstofplenty” 一语的译文),大意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状态:虽然 总产出或国民收入迅速增长,社会已相当丰裕,但 由于投资引诱不足和消费倾向不强,出现有效需求 不足,以致经济不能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相反,国 民收入停滞在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状态,此时 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失业与资源闲置并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