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

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

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

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突破措施:引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各 不 同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教学课件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li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会采用哪种方式来表达你当时离别时的情感 呢?你可以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不舍,把你的不舍、 伤感全部写出来;也可以含而不露的描写周围的景 物、事物等将自己的情感委婉表达; 你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一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学要求: 1.自己学:默读诗歌,圈一圈关键字词,并在学习单 上写写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中体会到的诗人心情。 (3-4分钟)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把其他同学好的发现也写在 学习单上。 3.小组代表:把你们小组体会到的诗人心情写在黑板 贴上,并贴到大黑板上。(3-4分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两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乘舟将欲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 桃花潭水深千尺,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1.四年级上册古诗25首【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园地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颐和园月波楼》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杜光庭的《题福唐观二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朝刘凤诰咏大明湖的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苏州沧浪亭》欧阳修和苏舜钦语文园地七有志者事竟成南宋范晔《后汉书》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的《进学解》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东晋陶渊明的《杂诗》2.四年级上册必备古诗20首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 塞上听吹笛3. 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那首)4.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那首)5. 山居秋暝6. 过故人庄7. 春望8. 春夜喜雨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0. 乌衣巷11. 石头城12. 忆江南词三首13. 夜雨寄北15. 题李凝幽居16. 游子吟17. 登飞来峰18. 夏日追凉19. 雪梅20. 山中杂诗21. 游园不值22. 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那首)23.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那首)24. 清平乐(yuè)·村居25.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那首)26. 逢入京使27. 马诗(大漠沙如雪那首)28. 赠花卿29.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那首)31.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那首)32. 石灰吟这是我儿子上四年级时候老师给抄的。

还有下学期的,如果你要,单发消息就可以。

3.四年级的必背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黃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是中国史上三大名楼。 黃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是中国史上三大名楼。 黃鹤楼位于湖北武昌的黃鹄山顶,面对长江, 黃鹤楼位于湖北武昌的黃鹄山顶,面对长江,居高 临下,登楼远望,千里景物一览无遗。 临下,登楼远望,千里景物一览无遗。相传建于三 国时代,大约公元223 223年 距今将近1800 1800年 国时代,大约公元223年,距今将近1800年,楼高三 作为军事上的用途, 层,作为军事上的用途,三国演义中说孙权和刘备 曾在这里会面。原楼毁于明朝,从明到清、到民国, 曾在这里会面。原楼毁于明朝,从明到清、到民国, 历代多次重建,可惜重建之后不是遭战乱焚毁, 历代多次重建,可惜重建之后不是遭战乱焚毁,就 是因水灾而败坏,現在的黃鹤楼是1981年重建。 1981年重建 是因水灾而败坏,現在的黃鹤楼是1981年重建。向 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建筑物, 来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建筑物,可谓历尽 沧桑。 沧桑。
由 黄 我鹤 伫楼 立出 江发 边, ,乘 目船 送东 友
繁 花 似 锦 的 阳 春 三 月 , 我 的 好 友 孟 浩 然 在
课外拓展
煙 波 江 上 使 愁 。 人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
晴 川 歷 歷 漢 樹 , 陽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 悠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
“孤帆”并不是说浩 孤帆” 孤帆 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 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 船上。 船上。
见 浩 浩 荡 荡 的 江 水 流 向 天 际 。
失 在 水 天 相 接 的 方 , 只 望 地
人行 的到 小扬 舟州 愈去 行。 愈 远 , 渐 渐 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_古诗两首_峨眉山月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_古诗两首_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自读古诗, 读后同桌检查是 否准确通顺,再 交流各自对诗句 的理解。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峨眉(méi)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jūn)不见下渝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读一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读一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峨眉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
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中的词语。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半轮秋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听写词语 秋月 青螺 湖光 白银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你认为最好最美的 诗句是哪一句?说说你 的理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课件

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 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 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 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 用一生去守侯。
• 查找几首送别诗。 • 背诵、能默写这首诗。 •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事抒情的文章。
只有那──
孤帆远影; 孤帆远影 孤帆远影
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只有把他的那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正因为 元二此去是 茫茫的大漠 与戈壁,长 途跋涉,此 地一别,生 死难料,所 以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 除了留恋还 多了一些什 么?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 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 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 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 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 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 酒吧;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 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 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 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 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 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 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 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 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 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 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 了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精选教学PPT课件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精选教学PPT课件新人教版

修养。他富于正义感,热爱自由,性
格豪放。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 人们称他“诗仙”。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 辞别,在这烟花烂漫的三月去扬 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 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 荡地向天边流去。
看 图 背 诵 古 诗
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 现在的武汉市武昌蛇 山的黄鹄矶[huanghu-ji]上,自古是游览 胜地。现已重建。传 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 而去,故称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辞”就是“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 所以说“西辞”。“烟花”,形容花开的繁茂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像浮动的烟雾。(烟花烂漫)。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下:去,到。孤:单独。唯:只。
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浥:湿润。(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再饮完。故人:老朋友,这里指王维。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
有一种朋友,我想那是一种介乎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你会在偶尔的一时间默默地想念他,想起他时,心里暖暖的,有一份美好,有一份感动。在忧愁和烦恼的时候,你会想起他,你很希望他能在你的身边,给你安慰,给你理解,而你却从没有向他倾诉,你怕属于自己 的那份忧伤会妨碍他平静的生活。 你会因为一首歌曲,一种颜色,想起他,想起他的真挚,想起他的执着,想起他那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朋友,你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活,因为你知道他希望你过的很好,他希望你能好好的照顾自己,再见面时,他希望你能告诉 他你很幸福。 那些世俗的观念,在你的心中,因为他的存在而变的苍白无力,你只是在心底深处为这个人设置了一处小小的空间,静静地固守着那份美好的回忆,从一开始你就知道,在你们之间不会有什么爱情,似乎谈起爱情就亵渎了这份情感,这只能是一种友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 事呢?你想了许多年,却始终没有头绪。 你们很少联络,在这长长的一生中,你门相聚的时光也许只有几万分之一,但是在彼此的心中都保留了一份惦念,一份嘱咐,就算他去到天涯海角,就算过了许多许多年,就算再见面时,早已是人非物亦非了,你仍然会那样深刻的记着这样一个人,这已经足够了。 生活有时候平静的会像一口枯井,也许你也会掉进这口枯井里去,也许你没有什么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也许华发早生、满鬓苍白,但是有了这样的一位朋友,在你的生命中就会有些许涟漪,些许色彩,你想着他。默默的记起他,也许此生此世都不会忘记了。 你很感激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在你的身边,他也并没有为你做些什么,你却希望,他会过的很好,长命百岁,子孙满堂,幸福安康…… 你也很高兴有过那样的一份感情,纯净而又绵长,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中,有这样的一个朋友,值得你去祝福,去思念……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 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 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演者。 这时的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画家。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来劝他还俗,但都被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然答道:“我想来就来了”。这句话令多少人震惊。在现今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心不为形役”?世俗的世界上让多少饮食男女承担了欲望的负载。他却轻松地从中走出,让人感叹也让 人敬佩。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并亲自到杭州看他。而他的问答却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的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的交战,这也是一次“心”和“形”的较量。 人定时分,独自侧倚栏杆,回看历史长河,人生只不过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自己的一生应由自己掌握,无需受世俗左右。在短暂的一生中,让自己的灵魂做主,即使在风烛残年之时也不会有悔恨一生的虚度。正如公元4世纪时的荷马,他处在一个迷茫的时代,当时没 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纵酒欢歌,而荷马却在人声的喧闹中跟随自己的灵魂,独自寒窗沥血,青灯走笔,为自己奔跑,用灵魂铸造了《荷马史诗》,同时也铸就了自己不朽的名声。 跟随自己,为自己奔跑,抵制物欲的袭击,使心不为形役。即使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只要心中有了圣人的目标,在别人眼里,你也将成为一位圣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6单元第20课 古诗两首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这首古诗。

(重点)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难点).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古人送别的方式:第一是设宴饮酒;第二是唱歌、赋诗;第三是折柳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hèmènɡwéi línɡ鹤 孟 唯 陵 .自由朗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或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

.说一说这首古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场景。

.结构:上下组词:孟子 姓孟造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姓孟的新同学。

音序:M 部首:皿书写指导:“皿”略扁,底部托住上面。

孟mènɡ.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略呈弧形,右部第二横稍长。

结构:左右组词:浩大 浩荡造句: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只用了一年就完工了。

音序:H 部首:氵浩hào.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攵”中的捺为斜捺。

结构:左右组词:丘陵 陵墓造句: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帝王陵墓。

音序:L 部首:阝陵línɡ.孟浩然(mènɡ mèn ) 唯一(wéi wēi )广陵(línɡ lín ) 告辞 (cí chí )√√√√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因为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 近看、俯看、仰看景象各不 相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意:我看不清庐山的真 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 中,视野太狭窄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 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 狭窄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一句,表面上是说作者身在 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 的真正面目。细细品味,却暗含着 人生的哲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西林寺,在江
题西林壁西庐山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认生字:

hún tún



生字:
mò là hún yí
莫腊 浑 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认读词语: 腊笋 浑浊 海豚 河豚 莫非 怀疑 疑问 庐山 山岭 农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走近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 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与其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词语注解 ① 题:书写,题写。 ②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③ 缘:因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从西正面林壁
横 看 成看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要相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 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正所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认低识 各 不 同。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自己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主要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 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 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 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 州、颍州任职。宋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 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 》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 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 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侧
横 看 成 岭 侧 成面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