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研究新进展》PPT课件
脑梗死 最新PPT课件

编辑版ppt
15
编辑版ppt
16
病因病机
❖ 1、脑梗死常为脑动脉血栓形成和(或)栓塞的后果
2、血管壁本身的病变
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狭窄
❖ 3、血液成分改变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9
❖ 再灌注时间窗:6小时内 ❖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
间窗的时限,则脑损伤可继续加剧
编辑版ppt
20
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
❖ 超早期(1~6h):
❖ 急性期(6~24h):
❖ 坏死期(24~48h):
❖ 软化期(3d~3w):
❖ 恢复期(3~4w后):
编辑版ppt
21
❖ 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 管事件
❖ 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痪、共济 失调、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热等
编辑版ppt
35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四肢瘫痪,延髓麻痹、昏迷、常迅速死亡 脑干基底部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 交叉性瘫痪
内听动脉闭塞 同侧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
编辑版ppt
27
一般特点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性脑 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 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 大小和部位
❖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 脑梗死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编辑版ppt
28
临床表现
❖ 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 性。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 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 特殊,部分有头昏、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 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
脑梗塞的诊疗进展医学课件

脑梗塞的诊疗进展医学课件汇报人:日期:•脑梗塞概述•脑梗塞的诊断技术•脑梗塞的治疗进展•脑梗塞诊疗新技术与研究前沿•总结与展望目录01脑梗塞概述定义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流行病学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
脑梗塞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分类根据病理生理机制,脑梗塞可分为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等。
病因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等。
此外,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也与脑梗塞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脑梗塞的分类与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引起缺血、低氧,进一步导致脑组织坏死。
炎症反应:缺血后的脑组织会释放炎性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
氧化应激反应:缺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对脑细胞造成损害。
细胞凋亡与自噬:缺血缺氧条件下,脑细胞发生凋亡与自噬,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以上内容为脑梗塞概述部分,通过对脑梗塞的定义、流行病学、分类、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的介绍,有助于对脑梗塞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脑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010*******02脑梗塞的诊断技术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典型症状,医生需要准确识别这些症状并快速进行初步诊断。
症状识别通过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指标,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体格检查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能够快速显示脑梗塞的位置和范围,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CT检查通常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检查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脑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非急性脑梗塞或需要更精确诊断的患者,MRI检查可能更为适合。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精选ppt课件最新
20
❖ 1.颈内动脉闭塞 病侧视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及同向偏盲(三偏征)。主侧半球受累 尚可出现失语,可有昏迷。
1)48小时达到高峰(2分);24小时达到高峰(6分);病情数变(6 分);发病即达高峰(8分)。
2)肢体: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肢体抽动(5分);肢体拘急或 颈项强急(7分)。
3)舌体:舌体颤动(5
7分)。
4)目珠: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正常(0分)。
5)脉弦:是(3分);否(0分)。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中医病因学研究
1.外风论--唐宋之前
1)古人受风凉之后瘫痪认为中风为外风所致(含贝尔氏麻痹) 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象
2)受凉(低温)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感
3)Grau认为近期细菌或病毒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染 因
4)牛文剑认为气温突降、湿度大、风速大均为中风诱因
消化道出血—脑梗死 不通
急性期—谨慎调控血压
中医病机学说
❖ 2.痰邪说—内皮损伤—肥胖、脂质代谢紊乱 ❖ 3.风火说—炎症反应(感染) ❖ 4.毒邪说—痰毒、瘀毒、湿毒(化学毒性,
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等。
中医病类诊断
1.病因学角度
真中 类中
2.按病程
先兆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3.阴阳属性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急性脑梗死的诊治进展ppt课件

研究新药物和新治疗手段
VS
加强神经病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从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
联合研究项目
鼓励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推动急性脑梗死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跨学科合作
重视多学科联合研究
康复治疗
加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缓解不良情绪。
情绪管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心理护理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总结词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出现了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桥接机械取栓等多种新技术。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早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脑组织。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指通过介入手术将溶栓导管直接送至血栓部位,可提高药物浓度并减少药物用量,提高再通率。
心理健康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等心理障碍,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积极自我保健和康复。
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定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标准可参考相关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脑梗塞新进展PPT课件

❖ 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吸烟 ❖ 心脏病 ❖ 高胆固醇水平 ❖ 过量饮酒 ❖ 肥胖 ❖ 久坐的生活习惯 ❖ 糖尿病 ❖ 红细胞比积升高(即红细胞
增多) ❖ 口服避孕药(特别是吸烟的
女性) 精神紧张 ❖ 吸毒和长期应用麻醉药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狹窄
急性期治疗
❖ 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 命体征和处里并发 症。
❖ 相当部分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对r-tPA并不敏感,仅 6% ~30% 能够实现闭塞血管再通,获益程度有限.
动脉内溶栓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指征
❖ 疑为大脑中动脉主干 或基底动脉梗死,发病 4.5小时内,适应征和 禁忌征同静脉溶栓。 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大面 积梗死者不适于溶栓 治疗。
介入并发症:血管再通后闭塞
❖ 血管再通后闭塞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血 管狭窄伴发原位闭塞的患者
❖ 在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的手术模式中,由于抗血 小板作用的不充分,也可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致 闭塞
❖ 目前对于血管再通后闭塞并无共识的处理范式, 可考虑急诊支架置入或动脉/静脉使用血小板膜糖 蛋白IIb/IIla受体抑制剂(替罗非班)
表4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
1.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2.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 h 内,每15 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 然后每30 min一次,持续6 h; 以后每小时一次直至治疗后24 h 3.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 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4.如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 100mmHg,应增加血压监 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 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延迟 安置 6.溶栓24h后,给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脑梗死最新PPT课件

编辑版ppt
13
临床表现
• (三)深穿支闭塞 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产生
红核丘脑综合征,如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
调、肢体意向性震颤、短暂的舞蹈样不自
主运动、对侧面部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
动脉闭塞可出现丘脑综合征,如对侧感觉
障碍(深感觉为主),以及自发性疼痛、
感觉过度、轻偏瘫和不自主运动,可伴有
舞蹈、手足徐动和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
语。
编辑版ppt
11
临床表现
•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 (一)主干闭塞 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
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
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
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
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
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
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
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 叶性认知功能障碍。
• (二)皮质支闭塞 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
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 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 (三)深穿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
轻瘫。
编辑版ppt
12
临床表现
•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死亡150
万,存活人数600-700万。
编辑版ppt
3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 地理分布: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 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尤其是出血
性
• 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1.1-1.5 : 1 • 脑梗死占75%,病死率10-15% • 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占脑梗死的60% • 脑栓塞占脑梗死的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