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顶点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三角形教案。
阅历时常告知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预备。
身为一位人民老师,我们都盼望孩子们能学到学问,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预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非常好的汲取课堂上所讲的学问点。
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等边三角形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等边三角形的教案篇1教学难点:关心同学熟悉到为什么要“÷2”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关心同学回忆相关的学问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
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
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3、同学在小组沟通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4、同学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1、完成“练一练”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
在沟通答案的时候,引导同学说清晰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连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沟通的时候,要给同学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育同学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留意发觉同学练习中的问题。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边三角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
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三角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后续学习圆、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
同时,通过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证明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1)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证明。
(2)灵活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和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2.3.2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教案)
举例:
a.难点一:在讲解等边三角形各角的平分线、中线、高线时,通过动态演示或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线段的性质,并配合具体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b.难点二:针对实际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从复杂图形中提取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并运用所学全等判定方法进行求解。可通过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思路。
c.难点三:对于综合应用题,教师应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等边三角形问题,再逐一解决。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等边三角形的存在?”比如,你们玩的三脚架、某些家具的装饰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判定掌握得还不错,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但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同学在构造等边三角形时,对性质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一旁进行指导。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同学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依赖其他成员的想法,缺乏独立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12.3.2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12章《几何图形的相似与全等》中的12.3节《全等图形的应用》,主要内容为12.3.2节《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课程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对三角形进行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又为之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知识的工具性内容。
所以说,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情来看,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善于交流,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能够就某一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并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经历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验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数形结合与方程思想,感受数学的图形之美,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确定为: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难点是: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秉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将以导学案和多媒体课堂为载体,综合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练习巩固法等学习方法来积极主动的学习。
为有效组织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六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然后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角A=60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换成角B等于60度呢?经过探索,学生可以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由此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初二数学说课稿同步《等边三角形》
初二数学说课稿同步《等边三角形》初二数学说课稿同步《等边三角形》初二数学说课稿同步《等边三角形》一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
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二、教法指导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
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三、学法指导: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揭示课题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 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十五课《三角形》。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研究和认识三角形,并了解其基本特征和性质。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 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认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和辨认三角形;- 能够用简便方法画出给定的三角形。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特点和区别。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辨认三角形的能力;- 通过简便方法画出给定的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为保证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2. 教具:三角形模型、黑板、彩色粉笔、实物三角形图示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和幻灯片。
五、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三角形图示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三角形。
2. 概念讲解:结合幻灯片介绍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构成和性质。
3. 分类讨论: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特点和区别,并作出相关归纳。
5. 练巩固:通过练题的形式进行个人或小组练,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相关概念的理解。
6. 拓展延伸: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的定义- 三边- 三个顶点三角形的分类-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七、课堂互动在课堂中,我将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三角形的认识和观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能力。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13.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第3节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本教材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能找到等边三角形的影子,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特殊的对称美,而且为我们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这一课的内容不仅是等腰三角形的延续,而且为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力目标:(1)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类比、分类、转化思想,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如下教学重点、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探究与证明.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应用.二、教法学法1.教法探讨: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2.学法指导:“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3.教具学具:通过手中的自制的等边三角形卡片,学生展开讨论,探索新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三、教学分析由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等边三角形已形成初步认识,在前两个学段又对等边三角形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节课通过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时根据经验能够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易于掌握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同时在原有几何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合情推理,易于利用性质和判定解决等边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四、预期效果分析由于本节课是以认知规律为主线,运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方法,形成技能.课堂教学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归纳中形成能力.因此,我现对课堂教学落实不同的知识点将产生的效果预期较好.。
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说课稿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
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
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二、教法指导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
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三、学法指导:“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揭示课题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人教版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人教版一、说教材本文是按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设计,着重介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等边三角形作为特殊的平面图形,在几何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1. 作用与地位等边三角形作为基本图形之一,在几何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它既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圆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相等、三线(高、中线、角平分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边相等;②两边相等且夹角为60度;③有一个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过程;(2)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四、说教法在教学等边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课题。
2.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推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引导学生推导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4.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等边三角形人教版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人教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通过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 等边三角形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 等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它会有怎样的特性。
- 展示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实例,如足球图案、蜂巢结构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 明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 介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个内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是60度。
3. 性质证明- 利用已知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
- 通过构造辅助线,证明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中垂线的性质。
4. 判定方法- 介绍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应用判定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5. 应用拓展- 探讨等边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正六边形的构造。
- 讨论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图案设计等。
6. 课堂练习-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7.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程度。
-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性质证明的掌握情况。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姜萍,来自中源中学,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等边三角形。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教材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第1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他们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2、能力目标:(1)经过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过探索、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重点的依据:经过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来发展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难点的依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新学内容,在应用证明过程中又相对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锻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进行如下操作:探索、发现、归纳、练习。
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教案八年级-等边三角形共点(旋转)
MF E DCBAN321教学主题:边角边模型的全套练习教学重难点:1. 遇到两个等边三角形共点,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共点时想到边角边模型;2. 利用边角边模型快速找到全等三角形。
教学过程: 1.导入常见的边角边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同学们已经学过倍长中线,今天来学习另一个边角边模型,等边三角形共点模型。
2.呈现例1、如图,等边△ABC 与等边△CDE 中,B 、C 、D 共线。
① BE =AD ② DN =EM③ 判断△CMN 的形状并证明, ④ MN ∥BD ⑤ 求∠EFD 的度数⑥ 求证:点C 在∠BFD 的平分线上解析:根据已知条件首先证明△BCE ≌△ACD , 其次再证明△BCM ≌△CAN ,△CME ≌△CND ,最后证明角平分线的时候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在黑板上写正规解题板书,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探讨该题型3.练习与检测例2、如图,图(1)中等腰△ABC 与等腰△DEC 共点于C ,且∠BCA =∠ECD ,连结BE ,AD ,若BC =AC 、EC =DC .求证:BE =AD ;若将等腰△EDC 绕点C 旋转至图(2)(3)(4)情况时,其余条件不变,BE 与AD 还相等吗?为什么?例3.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E 与BD 相交于点M ,BD 交AC 于点N .E D C B A E D C A B B A D CE A E B D (1) (2) (3)(4)图1图2DA B证明:(1)BD =CE ;(2)BD ⊥CE .例4、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证明:DC ⊥BE4.小结两个等边三角形共点构成的模型中,首先从公共点出发找到两个全等三角形。
5.作业1、△DAC , △EBC 均是等边三角形,AE ,BD 分别与CD ,CE 交于点M ,N . 求证:(1)AE =BD (2)CM =CN (3) △CMN 为等边三角形(4)MN ∥BCD A CB NME。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有几何图形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而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等边三角形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对几何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性质独特,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去发现。
同时,学生需要将这些性质与已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发现并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性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用语言描述这些性质。
4.性质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知识,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等边三角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生活中的图片,在这几幅图片中都有三角形结构,,请边欣赏边观察,请问这些三角形是哪类特殊的三角形,你是怎么判断的。
它又和等腰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各位评领导各位老师,刚才演示的几幅图片是我为等边三角形这一课题设计的引入部分.教材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诊断分析、目标和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4个部分来进行详细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本节课学生按“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运用知识——总结反馈——目标检测”六个步骤进行。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产生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合作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和判定定理。
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体验;类比等腰三角形,概括总结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形成正迁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
并且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设计,使学生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引出问题,引发思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对等边三角形已形成初步认识,在前两个学段又对等腰三角形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本节课通过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时根据经验能够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从而掌握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3.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13章第3节第2课时的“等边三角形”。这一内容在课程体系中位于平面几何部分,是三角形性质的深化与拓展。主要知识点包括: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均为60°)。
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互动讨论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三角板、直尺、圆规等传统教具,用于学生在纸上进行作图和验证性质。
1.年龄特征:学生年龄大约在13-15岁之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2.认知水平: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几何知识。
3.学习兴趣: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探索和挑战,但对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兴趣。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会提问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学生进行解题时,我会巡回指导,给予个别化的反馈和建议。
2.生生互动: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此外,我还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1)如图,△ABC和△CDE是两个不全等的等边三角形。AC交BE于F点,AD交CE交于G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a.问:△BCE≌△ACD吗?请说明理由
b.问:∠BEC和∠AC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c.猜想∠ACE是多少度?你能说明理由吗?
d .CF=CG吗?请说明理由
e.若连接F、G,△CFG是什么三角形?试说明理由。
2.对于旋转类问题,能够明确与不变的元素,抓住本质解决问题
课题
探究“共顶点”的两个等边三角形
授课人
霸州市第三中学
杨泽军
八年级
一、学情分析
学优生大约10人,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好,思维活跃,表大能力强;中等程度的学生有35人,在较难题目的理解和反应上表现出畏难和胆怯心理,对复杂的说理题目表现出思路不能连贯,需要引导和提示才能完成。学困生大约15人,基础不扎实,对几何的感悟力较迟缓。
f.拓展:接着上题第问:若H是FG的中点,CH与FG的位置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2).已知△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D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
求证:CE平分∠ACD
4.拓展
例2.如图两块等腰直角三角板OAB和OCD拼在一起,连结AC、BD
.试探究AC和BD的数量关系
。
小结:1.本节课学会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共顶点的多个等边三角形的复杂图形中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的综合应用
难点:对于旋转类问题,能够明确变与不变的元素,抓住本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提问预
一.知识回顾:
等边三角形的
性质和判定
1
问:等边三角形有那些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孟州市韩愈中学的柴正欢,很高兴有机会来到咱们美丽的嵩县,下面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思考,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等腰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考点。
“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常结合全等三角形、旋转等其他知识,构建出形式多变的题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研究几何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是对一道简单的题目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其中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条件不变,发现更多的结论,并证明其中的两个结论;二是结论不变,弱化条件,将问题“一般化”。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题目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并发现其他隐含的结论。
在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探索条件可以怎么弱化。
○2在对题目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3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实验)—猜想—证明—反思”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此前,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还都是它的性质和判定的较为直接的运用。
因此,我把对问题的纵向延伸中结论的一题多解和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实验)—猜想—证明—反思”的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探索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几何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媒体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利用实物展台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两个等边三角形来摆共顶点的情形,并说出自己有什么发现。
学生摆过之后,让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并把图作出来。
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提出本节课研究问题从其中一边是共线的图形入手,之后给出问题:线段BD和AE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口述证明过程并说明每步的证明依据。
教师提出,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继续研究刚才的问题和图形(出示图形)。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有很多种位置关系,我们从特殊的一种入手研究,也为后面探究环节作铺垫。
证明环节是巩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教师板书的证明过程为后续第二个环节学生的思考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纵向延伸:探索并证明题目的隐含结论
原题:如图1,△ABC和△DCE均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E共线,BD 与AE,AC分别相交于点P、M,CD与AE相交于点N,求证:BD=AE.
B
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在不添加任何条件的前提下,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学生将自己发现的所有结论都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得出的主要结论:AB=BC=CA,∠EAC=∠DBC,△BMC≌△ANC,∠DPE=60°,AC∥DE,∠BDC=∠AEC,CM=CN,AB ∥DC,∠ABC=∠BCA=∠CAB=60°,△MCD≌△NCE,∠APB=60°,∠BPE=120°,等等。
这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将题目向纵向延伸,让学生尝试多角度地发现结论,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紧接着进行追问:刚才,我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结论,那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的重点是:1、相互补充;2、对结论进行分类;3、说明分类的依据,
充分交流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经过分类,将全等、角相等、线段相等、平行分别视为一类。
最后教师点评,最初我们发现的结论有些无序,经过分类,就将无序变为有序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能够发现结论,更要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发现结论,即从“形状、大小、位置”三个角度,而“形状、大小、位置”正是几何学的研究对象。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梳理、明确发现结论的角度,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提升对研究内容本质的认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紧接着抛出问题:那如何证明其中的:∠APB=60°和CM=CN”是成立的呢?学生将证明过程写在练习纸上,利用展台展示讲解证明思路,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可以说自己的不同证明方法,教师点评。
这里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体会隐含结论的重要性,进一步感悟转化思想。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让学生体会本环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转化。
第三个环节:横向拓展:拓展并推广题目的前提条件
教师直接抛出问题:点B、C、E三点不共线时,结论BD=AE成立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汇报后)教师追问“为什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下面我们进行分组探究。
分成三组:第一组:∠BCE为锐角,第二组:∠BCE为直角,第三组:∠BCE 为钝角,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之后,通过观察、测量、猜想、证明最后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通过证明得出结论BD=AE是成立的。
)紧接着问:如果等边三角形这个条件变了呢?结论还成立吗?这个问题的探究留作课后完成。
最后同样让学生体会本环节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第四环节:小结
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学习过程、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并从中体会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知识之间、方法之间、过程之间、解决问题策略之间的普遍联系,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在你们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尽己所能,通过多种途径,想尽各种方法,一事多解,巧妙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终将找到解决问题的终极秘诀,你人生的大树上,终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图2)(图1)2、如图2,对于两个共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呢?
1、如图1,对于两个共顶点的正方形,有类似的结论吗?
A
五、板书设计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使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有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一、
纵向延伸:探究隐含结论
研究几何问题的三个角度:形状、大小、位置
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转化
二、 横向拓展:
1、改变共线条件,结论BD=CE 成立?
探究几何问题的一般过程:观察---发现(测量)---猜想---证明
2、改变三角形形状,结论BD=CE 成立?
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忘却了在学校学的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我是个想要追求完美的人,既想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教给学生数学复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又想为学生的现在着想,让他们在应视教育中脱颖而出,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我始终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并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实践,尽管自身是不完美的,本节课也存在诸多的不完美:对“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全面,培养学生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可能还不是很恰当等,望各位专家和同行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