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

合集下载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聂震宁阅读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

聂震宁阅读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

2021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八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

这项全民工程的落地开展,是无数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人们不断建言献策、大力推动的结果。

近日,我有幸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提交全民阅读提案的聂震宁先生。

我更加明白了阅读之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

阅读,从全民活动到国家战略聂震宁现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韬奋基金会是在胡愈之、夏衍、叶圣陶、陆定一、巴金等新闻出版界、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倡议下,于1986年9月成立的,秉承服务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宗旨,努力在新闻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闻出版行业公益活动中发挥好平台和桥梁作用。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我们约在了聂震宁先生的办公室采访。

刚刚到达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便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因为最先映入眼帘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保留了部分京师大学堂建筑,是我国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学府。

五四运动前,共产主义读书会小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活动地点。

当跟随聂先生来到他的办公室时,又一次被震撼:这里就是书的海洋,这里才是“读书人”的天地。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开始了采访。

在聂先生的讲述中,我们看到“全民阅读”的发展历程。

2006年11月,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共同向全社会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200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大会上,聂先生作为第一提案人,与3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八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2016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2018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20年提出“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1年提出“推进城·4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兴起的原因
1.作家的亲历 2.现实政治活动的需要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求
“三红一歌一史”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 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创作成就
1.作品题材广有新的探求与创造
创作缺陷



1、文艺政治化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 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 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与对党 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 的倾向。 2、题材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 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 复杂性。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党费》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描写、服 饰描写、表情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当动作描写 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18.正打量着,她回来了,又关上了门,把小油灯遮严 了,在我对面坐了下来,说:“刚才那几个也是自己人, 最近才联系上的。”她大概想到了我刚进门时的那副情景, 又指着墙角上的一个破洞说:“以后再来,先从那里瞅瞅, 别出了什么岔子。”——看,她还很老练哪。
要交党费
高潮
(第30—55段)再到八里坳,黄新整理咸菜欲交党费,
后“我”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
(第56—60段)我带着小孩安全回山里,代黄新交党

任务一:探究:小说的开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请你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加以概括,说说作者这样写 的好处?
1.主力红军:撤走后,遭到白匪“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 争,我们被逼迫得上了山; 2.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招, 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 3.各地的党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 4.战士:生活艰苦,离开了群众,憋得慌;
梳理情节
速读课文 梳理情节
三分钟速度浏览课文,以“我”的行 踪为依据,理清小说里发生的主要事件, 并按照小说情节的结构特点制作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
引子
(第1段)由“我”交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
(第2—5段)被逼上山,斗争形式严峻,“我”奉命寻
找黄新
发展
(第6—29段)初到八里坳,与黄新成功接头,黄新
它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 给党组织以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 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按照党章规定,党员向党组织交纳 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2作品导读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2作品导读

作品导读1.《保卫延安》《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

首先,它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站,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

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2.《红日》1946年初冬,蒋介石匪帮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

我人民解放军某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匪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

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敌整编七十四师猖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20万人,又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

盘踞在济南的敌军李部,也同时出动到达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我军。

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转头北上,决心首先消灭北面的李部。

历史上著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

沈振新部的任务是拿下莱芜城北吐丝口镇,截断莱芜敌人的退路。

由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带领的一个团被留下作为总预备队,而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因急于求战,被留下后情绪有些急躁。

战局急剧变化,莱芜五万敌人在我军猛攻下,企图向吐丝口镇方向突围。

吐丝口镇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我野战军司令部指示必须迅速解决吐丝口镇的战斗。

沈军长当即命令团长刘胜和团政委陈坚率领部队投入战斗。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第三章革命历史小说(上)

2、结构严谨 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 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3、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
(五)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 讨论。 郭开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对《青 春之歌》提出批评。他认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 产阶级情调”。“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地歪曲 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茅盾、何其芳则撰文给 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2)重视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风情的 描写,强化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作品大量描写滹沱河两岸的风景风情: 千里堤、大平原、青纱帐;赶庙会、捕鸟、 过年、娶媳妇、练武把,显示了北方平原农 村的地方特色。
(3)具有鲜明民族化特点的语言
小说以冀中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吸收一 定的古典文学的语言,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 息,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民族化特征。
中学时期她阅读了大量的批判现实主 义的文学作品,使她产生了初步的民主主 义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她说: “我常常想起高尔基的一句话,‘最 光荣伟大的责任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 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 在世上。”
反抗包办婚姻,是她保持人的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最初表现。她对养母徐凤英 说: “我宁可死了,也不做那些军阀官僚们 的玩物!”
反面形象冯兰 池、冯贵堂父子也 有自己的特色。冯 兰池恶毒、凶残, 表现了垂死阶级的 本性;冯贵堂则主 张“施小惠”、 “行仁道”,是带 有某些资产阶级特 征的新兴地主的形 象。
冯兰池与老驴头
3、努力追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1)致力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和刻画农民英雄 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民族化特色。 英 的 的 中 易 之 雄 性 嫉 的 联 类 传 格 恶 类 想 的 朱 统 , 如 似 起 故 老 品 正 仇 情 中 事 巩 格 是 、 节 国 描 大 的 中 豪 ; 传 写 闹 传 国 侠 朱 统 , 柳 承 农 仗 老 文 很 树 。 民 义 忠 学 容 林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5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5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第一次高潮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的掀起以文艺界为切入口。 1、1965年《文汇报》《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出笼,政治色彩变浓,批判范围扩大。 2、1966年2月的彭真等起草《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 报提纲》(后称《二月提纲》)试图约束学术批判 中的左倾错误,未果。 3、1966年2月的上海“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 鼓噪“文艺黑线专政论” 。 ——文学艺术惨遭摧残开始。 4、“八亿人八个样板戏”。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 残
破四旧 (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八亿人民八台戏“样板戏流行
《海港》
京剧《奇袭白虎团》
京剧《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交响乐《沙家浜》
———— 2004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左倾错误泛滥,影响到文化领域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探讨“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遭遇 挫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结合毛泽东1956年讲话和温家宝讲话谈谈你对双百方针 重要性的认识?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 经验教训?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 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 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 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 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 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 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 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有那么多的学 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 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 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 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 针

名词解释会议纪要

名词解释会议纪要

名词解释会议纪要篇一:应用文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公文材料:形成公文主体和表达主体所依据的事实现象、统计数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及政府领导人的言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条令、法规等。

主题词:用以揭示公文基本内容并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

抄送机关:次要受文机关,对所收的公文不需承担主办或答复责任,而只需了解公文内容的机关。

定稿:经机关领导人审核并批准发出的稿本。

定稿是印制公文的标准依据。

公文作者:即公文的法定作者,指制发公文对该公文负全部责任的依法成立的机关。

签署:签发公文的机关领导人在公文正本的落款处签注姓名(或代以签公章)核稿:机关办公部门或负责拟稿的职能部门领导人对公文文稿的审核把关。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会议文件。

文章主题:文章的基本内容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合同: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文书。

法律文书:参与法律活动的主体为实施法律或维护其法律规定的权利,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

规则: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一定范围内的某项工作、某种活动做出规范性要求的文书调查报告:通过对问题、情况、事件的调查,将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本质或找出规律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而不符合约定时,应承担补救措施、赔偿另一方损失等责任。

简答题对公文主题有什么要求?答:1、正确:公文主题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党的方针政策。

2、鲜明:公文主题要表达得明白、清楚、确切。

3、集中:一篇公文只表达一个主要意图、一个基本观点。

通知和通报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答:1、通报重在“报”,是报道和传播消息;通知重在“知”,是知之而后行,要贯彻执行。

2、收文单位的办理情况不同:通知的收文单位是“共同执行”,通报的收文单位可区别不同类型的通报不同对待。

3、通知事项是发文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下达,通报事项来源于下属单位,经上级了解、掌握后整理制发。

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1)

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1)

2012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0053712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学衡派”中反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1分)A: 林纾B: 梅光迪C: 章士钊D: 严复2、“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品是()(1分)A:《沉沦》B:《斯人独憔悴》C:《水葬》D:《赌徒吉顺》3、下列属于创造社的一组作家是()(1分)A: 郁达夫田汉废名B: 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C: 成仿吾庐隐许地山D: 郭沫若成仿吾许地山4、作为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探索者,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是()(1分)A:《微雨》B:《毁灭》C:《昨日之歌》D:《为幸福而歌》5、“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分)A: 1929年3月B: 1930年3月C: 1931年3月D: 1933年3月6、在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中,自称“自由人”、“第三种人”的作家是()(1分)A: 胡秋原、苏汶B: 胡秋原、梁实秋C: 苏汶、梁实秋D: 汪懋祖、许梦因7、赵伯韬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1分)A:《腐蚀》B:《子夜》C:《幻灭》D:《林家铺子》8、在三十年代的散文作家中,以写作杂文著称的是()(1分)A: 陆蠡B: 徐懋庸C: 李广田D: 丰子恺9、写作“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的剧作家是()(1分)A: 夏衍B: 田汉C: 丁西林D: 洪深10、下列均属于丁玲创作的一组小说是()(1分) A:《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B:《梦珂》、《生死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水》、《二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海滨故人》、《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11、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是()(1分) A: 徐志摩、卞之琳B: 穆木天、蒲风C: 艾青、臧克家D: 戴望舒、何其芳12、《围城》批判知识分子灰色与病态人生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1分)A: 方鸿渐B: 苏文纨C: 唐晓芙D: 李梅亭13、将中国古典小说智慧与现代生存体验结合起来,描写都市男女的女作家是()(1分)A: 苏青B: 张爱玲C: 冯沅君D: 庐隐14、张恨水创作于四十年代的社会讽刺小说是()(1分)A:《八十一梦》B:《金粉世家》C:《春明外史》D:《啼笑因缘》15、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反映的历史时期是()(1分) A: 解放战争时期B: 抗日战争时期C: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D: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6、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以少女英子的视角,描写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故人旧事。

1949年1966年的文学创作(共6页)

1949年1966年的文学创作(共6页)

第三章1949年—1966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fēngmào)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shídài),歌颂的表达方式A.语境(yǔ jìnɡ):这是一个在废墟上重新建立(jiànlì)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840年对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是一个不可(bùkě)忘记的历史记忆;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B.革命浪漫的情绪:对历史的辉煌史绩采取抒情的歌颂方式。

——这种歌颂既是一种艺术手段,也代表了一种政治态度、道德行为,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态度。

主题——歌颂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歌颂共产党、人民领袖;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重于社会主题的揭示,不思考人生、生命、人性等人的文学主题。

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从气势上睥睨前代)。

——“政治第一性”的原则改造扭曲了作家的生活发现,逼使个人话语向国家话语转换,留下了意识形态改造规定个人的抒情话语的痕迹。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与茅盾《子夜》的艺术处理方式。

¤梁斌《红旗谱》对“复仇”母题的改造。

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文学史人物:神→英雄→人↓↓↓古希腊神话中世纪传奇现实主义文学荷马史诗骑士文学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十七年文学塑造的是阶级的英雄,代表了国家意志的理想与期待。

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阶级身份贫穷、革命要求强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诚、坚贞、无畏、刚强、朴素、大公无私。

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一种绝对的观念,尽使英雄人物完美化、极端化 C.“歌颂”表达方式的特点诗歌——比兴散文——“杨朔模式”小说(xiǎoshuō)——大团圆模式(móshì)、单一的时序顺进的叙事方式第二节《保卫(bǎowèi)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革命战争历史(lìshǐ)题材——《保卫(bǎowèi)延安》、《红日》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

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品一.《保卫延安》《保卫延安》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二.《红日》1959年面世的小说《红日》,属于“红色经典”的文学范畴。

如今被人们视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

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发生于1946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人民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

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党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党费》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贰 故事背景
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 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大致 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 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 ,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 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 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 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语言描写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 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 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 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作用: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 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 红旗再打起来”而作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梳理情节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①情节方面: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 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 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她对党的忠诚。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楼梯式”
• 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 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 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 诗歌样式。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 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 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 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 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 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 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百花文学
• 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 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 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 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 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 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 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 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 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有文 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 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探求者”派
• 指1957年江苏一批年轻的作家陈椿年、高 晓声、方之、陆文夫、梅汝恺等在当时 “双百方针”鼓舞下,酝酿成立的一个同 人文学刊物。他们提倡文学应该打破教条, 大胆干预生活,当时只写成《探求者文学 月刊社章程》和《探求者文学月刊社启 事》,《启事》没有发表,刊物更没有成 为事实。但在反右运动中,因《启事》里 有文学应该打破教条,大胆干预生活等内 容,其成员均被打成右派分子。
新时期文学
• (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 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 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 但文学的浮躁也不 可忽视。
第一次文代会
•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 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 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 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 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 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 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 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1教学设计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1教学设计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1. 了解以杜鹏程、吴强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的开创意义;《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开拓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就;曲波的《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2. 1课时
二、重点难点
1.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对战争小说的开创意义。

2. 《红日》人物塑造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3.《林海雪原》的传奇浪漫色彩。

三、课堂教学设计
1. 背景介绍:从历史史实开始讲具体的延安保卫战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着重讲解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对战争小说的里程碑意义;《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开拓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就;《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2.理论提升:着重《红日》和《保卫延安》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日》于1957年出版。小说表现了解放 战争初期山东战场的战斗,通过从涟水战役、 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七十四师取得 辉煌胜利的生动描写,艺术再现了我军由战略 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成功 塑造了沈振新、刘胜、石东根等英雄形象以及 反面人物张灵甫(国民党高级将领)等。
曲波的《林海雪原》
(二)对于侠义小说人物模式的 借鉴
传统侠义小说的人物通常分为两类: 张飞、李逵、武松式的粗豪英雄; 周瑜、诸葛亮式的儒将。 《林海雪原》的英雄也由此两类构成: 杨子荣、栾家超、刘苍勋属于前一类; 少剑波属于后一类。
少剑波(运筹帷幄,忠勇双全) 杨子荣(胆识过人,百战百胜)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身怀绝技,粗俗诙谐) 孙达得(忠厚老实、刻苦耐劳)
2.少剑波与白茹之间的爱情纠葛最能体现 小说融 “英雄志”与“儿女情”为一体的特 征。
白茹:
女卫生员——年轻、美丽、纯洁。 “因为姓白,又身穿白护士服,性格又是 那样明快乐观,每天又总是不知多少遍地哼着 她最喜爱的和那性格一样的‘飞飞飞’的歌子, 所以人们都叫她小白鸽”。
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兵被放置在一群粗豪的 剿匪英雄之中,这一超现实的设计可见出作者 受传统侠情小说影响之深。
正面人物
少剑波。 身怀绝技的战士: 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苍; 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得; 攀缘能手栾超家; 懂得土匪黑话,了解东北风情的杨子荣。 卫生员白茹。
反面人物
座山雕 栾平(小炉匠) 蝴蝶迷
一、《林海雪原》与传统侠义小说
(一)对侠义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
小说主要表现了40年代末期智勇双全的少剑 波率领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原清剿国 民党残匪的传奇经历。 1、报恩与复仇是侠义小说表达得最为集中 的伦理观念。在经典的侠义小说中,血仇(主 人公遭受杀父或者灭门之仇)常常是叙事的起 点,幸存的主人公由此走上漫漫复仇之路,手 刃仇敌成为了主人公生存的惟一意义。
第三章第三节
《保卫延安》《红日》与《林海雪原》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一)作者简介:
杜鹏程(1921—1991),陕西韩城人。1938年 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内战开始后,曾以新华社 随军记者身份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大西北的伟 大战争。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 《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夜走灵官峡》等。
——仿传统小说的“五 虎将”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侠情小说对《林海雪原》的影响
(一)侠情小说:
实现了“儿女”与“英雄”、“情”与 “侠”的结合,如《儿女英雄传》、《好逑 传》、金庸小说,都表现了“侠骨柔肠”、 “剑胆琴心”的双面英雄形象。
(二)少剑波的形象塑造
1.漂亮、聪明、文雅的少剑波几乎是传统 才子的翻版——为了表现少剑波的“柔肠”, 作者刻画了其文人的软弱、感伤。他在姐姐和 首长面前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2.《林海雪原》把一个现代意义的“革 命”主题内置于一个古老的“报恩复仇”的 框架中,以此完成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例如: 第1章:“血债” 鞠县长——姐姐——代“父”形象 “剿匪”变成了“复仇”,外在的政治任务也 就被有效地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
为亲人复仇成为小分队最为内在 的冲动,也成为了叙事的动力与方向。 通过这样的叙事策略,《林海雪原》 将政治使命转述为一个道德化的中国 故事。
(二)《保卫延安》:
写于1949—1953年底,1954年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 解放战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对于青 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岔口等战役的 描写,揭示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的历史必然,被誉为当代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 里程碑。
二、吴强的《红日》
作者简介:
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15岁 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 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 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 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 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 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1950年曲波因 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 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 了40万字的书稿。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 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