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1 引 言
近年来 ,产业 集群 已成 为东西方经济 管理 学界研究 的热点 问题之一。无论是意大利的制鞋产业集群还是美 国的硅谷 ,都 为 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 国各地产生 的产 业集群也成为 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例如温州的打火机产业集 群 的产 品占全球 5 %市场份额 。东莞市 的 I 产业 集群 的十多 0 r r 种 产 品世 界 市 场 份 额 已超 过 2 % ,电 脑 零 部 件 配 套 率 达 0 9 % ,已经 成 为 全球 重 要 的 电 脑及 相 关 产 品 的 生产 基 地 。 所 以 5 地方 的产业集群 已成为 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的有效载体 ,在 诸 多的方 面都显示 出其竞争优势 。 中小企业集群通常是地方经济 的重要支柱 。很 多研 究者把 集群研究 的 目标集 中在 长江三角洲 ,京津塘地 区和东北老工业 区 ,主要从产业集群 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 的网络结构等方面进 行了研 究。 本文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之上 ,构建 中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 展的框架 ,研 究其 相关 因素 ,并 指明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的有 效途径。
加 品牌 的含 金 量 。
2 相 关研 究 回顾
对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 究最早可以追溯 到马歇 尔对 于诸 多 同业者集 中在一个地区 ,可以带来的优势 ,如共享劳动市场, 专有的劳动工具 ,以及信息流动容易。克鲁格 曼将 特定 产业 的 地理积聚总结为新 观点经济学产业群模型。 波 特 对 产 业 集 群 进 行 了研 究 ,指 出 地 理 上 的 集 中 能 够促 进 技 术 的 创 新 和 升 级 ,企 业 群 与 相 邻 的 大 学 ,科 研 机 构 可 以形 成 相互支持 ,推进新技术城的商业转换 ,企业员工问的流动也会 促进技术知识的扩散 。弗里曼等学者认为在集群网络内部存 在 着知识溢 出,这种效应促进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 ,是集群 创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董志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或产业链,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中国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95-02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从现阶段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中国产业集群虽然分布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及个别大城市。

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是集中在珠江三九州、长江三角洲、浙东南、环渤海等地区,这些地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市场机制比较健全。

中国的产业集群以广东的专业镇(佛山陶瓷)、浙江的块状经济(义乌小商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园区(宁波服装产业)为典型代表。

中国大多数产业集群不是集中在大城市,而是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二是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轻工产业。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产业集群分类,中国的产业集群除了以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集群,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多是从事传统的制造加工业,主要是从事食品、纺织、制衣、五金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领域。

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在产品研发、自主品牌打造方面比较薄弱,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

三是中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为主,基本上是小企业集群。

在中国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重工业领域产业集群出现得较少,中国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有些甚至还具有手工作坊的特征。

中国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研究

中国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研究

中国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食品制造业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庞大的、充满活力的产业。

在这个行业中,以整个食品生产链为核心的食品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中国食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什么是食品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是由相关企业在同一地区或相近地区,以食品生产为核心的高度组织化的地方性产业群体。

其中,相互依存、互相协作、共享共赢等因素将它们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这种产业集群有着高度的组织化效率、专业化分工效率、资本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等特征。

食品产业集群的优势1. 专业化分工效率高一个地区形成的食品产业集群,不同的企业会在某一个环节上形成专业化的分工。

如江苏南通食品产业,就有以豆腐为主的制作企业、以生产调味品为主的企业、以果蔬为原料的水产加工企业等等。

这种分工让各企业可以更加专注并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领域,并且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2. 成本控制优势食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意味着生产厂家与零售商、经销商、销售商等相互依存的产业关系。

这种依存意味着他们在产业链上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进一步优化各自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例如,在台州市朱家尖,有专门的荔枝种植和开发的企业,同时有专门用于针对荔枝茶的制作的茶叶链接企业,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紧密合作的姿态,产生了协作效应,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质量。

3. 管理效率高由于企业在地理上靠的比较近,对于一些非核心的管理部门,如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实现集中管理。

这种集中管理可以大大的节省运营成本,同时提高运营效率。

食品产业集群的难点1. 资金问题集群中的各企业需要相互依存、分享,资金在产品流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资金链断裂就难以维持。

资金不足的企业,可能导致全部经营业务的停顿,影响整个食品产业集群的运行。

2. 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各个产业企业之间的性质不同、经营模式不同,所以在协同运营的途中,会面临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带来的问题就在于,一个企业的落后,会影响整个集群的运营。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宿迁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按一定产业类型集聚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群体。

宿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协同发展和产业链衔接的机制。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短缺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有必要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其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一直是该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挖掘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宿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宿迁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宿迁市产业集群的状况和问题,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宿迁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局面。

1.3 研究意义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剖析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诊断,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合作。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价值研究

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价值研究
的结 点 联结并 对结 点之 间 的关 系进行 刻 画 , 于 提 对
了创 新劳 动 的高水平 分工 和专业 化 ; 次 , 作 可 以 其 协
看作 是知 识 溢 出 的 渠 道 。 实证 研 究 显 示 , 这类 “ 溢
高集 群创 新能 力 , 进 区域 经 济发 展 具有 重要 的理 促
论价 值 和现实 意义 。
出” 效应 集 中在 与知 识 源邻 近 的空 间区域 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域 创 新 网络 内的行为 主体在 地理 上 的临近 有助 于建立
和维持协 作关 系 , 为频 繁 的 面对 面 的接 触 非 常必 因 要l, _ 有利 于创新 活动 的进 行 。国 内的研究 也表 明, 5 ]
关 知识 和 配置能力 。吴 海平 等 _。 出 , 论 是继 承 】指 。 无
积 累 、 织 间学 习 占主导 地 位 的企 业 还 是 强调 自主 组 创 新 的企 业 , 一般 而言 , 核心 知识 和能力 都是通 过 其 网络组织 的互 补 协 作来 实 现 的 。他们 认 为 , 网络组 织 的知识 分享 、 验传 导 等 资 源共 享 机制 有 利 于组 经

要 : 群 创 新 网络 的 结 构化 模 式 体现 了集 群 内组 织 的路 径 依 赖 性 , 集 能更 好 地 解 释 具 有 地 区根 植 性 隐性
知 识 的 产 生 、 递 和 积 累 , 集 群 创 新 网 络 的核 心 价 值 所 在 , 是 产 业 集 群 持 续发 展 的 决 定 性 力 量 。 本 文 传 是 也 基 于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创 新 网络 的 特 征 , 系统 地 研 究 了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创 新 网络 核 心 价 值 的 基 础 、 心 价 值 核 及 核 心 价 值 的本 质 ; 以 四 川省 德 阳 市 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创 新 网 络 为 例 , 社 会 网络 分 析 方 法 , 画 了 网 络 并 用 刻 结 点之 间的 关 系 , 此 阐释 网络 核 心价 值 在 具 体 集群 中 的 体 现 。 这 对 促 进 我 国 装 备 制 造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 据 特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

对于集群创新体系的研究 , 国外很多学者都作 国内外对于创新 体系进行 了不少 的研究 , 以 国家创新体系为基础, 研究逐步 向区域创 新体系, 了积极的探讨 。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 Ah i 他认 se m, 进而集群创新体系扩散。 目 , 前 国内外学者对 国家 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 由两种类型 以上 的主体以及 创新体系及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已经形成 了较为 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 , 而构建创新系统的必要 完善的理论体系 , 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体 条件 是 : 集群 内部 产业 间存 在 创 新 合 作 、 有 力 的 强 系的研究则 刚刚起步 , 大多集 中在对高新技术产业 制度基础以及知识提供者 。对 于产业集群创新体 最为精辟概述的是 B d o 提出的 am r e 集群创新体系概念 、 构成要素 等方 面的分析 , 而没 系的构成要素 , 有形成一个完整 的产业集群创新 体系。本研究试 以产业 集群 为 基础 的 区域 创 新 系 统 三要 素 六 因素 图做到 这一点 。 模 型 , G M 模 型 。G 即 E —— 环 境要 素 , 括 资源 和 包 基础设施两个因素 ;——企业要素 , E 包括供应商和
群是 一种相 关 的产 业 活动 在 地 理 上 或 特 定 地 区 的 导产业 、 需求方、 供应商 、 技术和人力资本构成的集 集 聚现象 。其 中 , 以迈 克 尔 ・ ・ 特对 产 业 集 群 群创 新 系统结 构 J E 波 。
( ) 新技 术产 业集 群定 义 一 高
的定义更具代表性 , 他在 19 90年《 国家竞争优势》
维普资讯
2 O

( 第7 期) 0 釜第 期 总 7 6
CATAL NTERPRI E企 ND 与ENCE。 TECHNOLOGY OS E 沿 海 S A 业 S 。 科 技 S C I 。 。 &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调研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4)2.1 总体概况 (6)2.2 分行业分析 (7)2.2.1 电子信息产业 (8)2.2.2 生物医药产业 (10)2.2.3 新材料产业 (11)2.2.4 现代服务业 (13)三、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15)3.1 优势分析 (17)3.1.1 创新能力强 (19)3.1.2 产业链完整 (20)3.1.3 市场机制灵活 (21)3.1.4 政策支持力度大 (22)3.2 挑战分析 (23)3.2.1 核心技术不足 (24)3.2.2 人才短缺问题 (25)3.2.3 环境压力增大 (26)3.2.4 国际竞争加剧 (28)四、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0)4.1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31)4.2 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32)4.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33)4.4 推动绿色发展 (34)4.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6)五、结论与展望 (38)5.1 调研结论总结 (39)5.2 发展前景展望 (40)一、内容概要本报告主要围绕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报告首先概述了浙江产业集群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分布、发展特色等。

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意义,指出其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现状分析:通过对浙江各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包括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情况。

问题剖析:结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环境约束、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压力等。

案例分析:选取浙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问题剖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了推动浙江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联系形成的社会经济集合体,它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多元化的市场和创新机会的优势。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1.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培育相关产业企业,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并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和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政策导向下形成的典型产业集群。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和生态环境独特的地方通常会形成产业集群。

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市区以外的地方建立工厂,通过利用地方资源、优惠政策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产业集群。

比如,深圳、珠海、江苏苏州等我国的一些产业集群都是地理位置优势下形成的。

3.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些链条上,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纵向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必然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本地化发展模式本地化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的参与企业几乎都在同一个地区,参与企业稠密,垂直和水平关联密切,形成的协同效应很强。

这种模式下,产业企业形成竞争和合作的社区,共同推动全体企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在共性产品、共用设备、共同进口等方面规模效益优先。

2.全球化发展模式全球化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产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实现全球化。

这种模式下,产业企业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方面更加强调国际性和全球性,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制造业升级模式制造业升级模式是指基础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升级转型,通过不断创新增长点和差异化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动力装备产业是潍坊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30%。

潍坊动力装备集群基于山东省潍坊市全域,依托潍柴、豪迈、雷沃重工等龙头企业,形成以体量规模大、协同水平高、研发能力强、要素资源丰富的产业集群。

一、集群概况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以装备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开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为纽带,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强化集群内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依托潍柴集团、豪迈集团、雷沃重工、天瑞重工等龙头企业,浩信集团、盛瑞传动、康跃科技、富源增压器等骨干企业,带动省内中小企业配套发展,辐射京沪渝川等城市及美英德等国家,在巩固提升传统动力装备(汽柴油内燃机)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基础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氢能、电磁能、空气能、风能等新能源动力装备,现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动力装备产业集群。

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共有企业315家。

实现工业总产值4135亿元,占全国同行业总体比重35%左右。

主导产品发动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产销量突破1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同时,战略高端产品持续发力,大缸径发动机实现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49.3%,高端液压件产品实现国内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1.8%;涡轮增压器年销量70万台,国产品牌销量第一;智能磁悬浮鼓风机、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能效指标名列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同类产品首位,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高档轮胎模具年销量2.5万套,国际市场份额30%,全球第一;商用车轮毂年销量142万件,国内市场份额21%,国内第一;农业装备对我国小麦机收贡献度达到60%以上,玉米机收贡献度达到30%,耕种收综合贡献度达到40%以上。

二、集群发展成效(一)集群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是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集群内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四链融合”助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四链融合”助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四链融合”助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作者:吴志祥孔迎帆唐也刘曼茹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3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是特定区域内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相互融合、促进创新,提高可持续创新能力,并以此引领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融合发展,中央层面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把建设国际一流数字产业集群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在“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下大力气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实体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深入研究吴江区产业集群融合的发展基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如何加快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步伐,对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有着重大意义。

一、现状分析(一)吴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腹地吳江区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近杭州、北依苏州主城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位置,既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地理交界处,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区位优势独特。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吴江区位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二)吴江民营经济活跃且产业配套完善吴江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区,民营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是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并争取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1958亿元增长至2022年233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9年的362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673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580亿元,电子信息、丝绸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达到千亿级。

恒力、盛虹连续入围“世界500强”,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并持续进位。

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500强”数量再创新高,总计6家企业入围,其中3家跻身百强。

上市企业累计达33家,上市企业再融资规模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

产业集群 产业链核心指标

产业集群 产业链核心指标

产业集群产业链核心指标研究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众多具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集中分布,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种集群模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链则是描述企业、供应商、销售商、投资者、政府等各参与方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二、核心指标概述在评估和分析产业集群时,以下几个核心指标具有重要意义:1. 附加值:衡量产业集群对经济的贡献,以及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盈利能力。

高附加值意味着更高的利润和更强的竞争力。

2. 就业密度:通过单位面积内就业人数的多少,可以衡量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高就业密度地区能吸引更多人才流入,进而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

3. 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评估产业集群内的研发实力、技术转化能力以及知识产权数量,可以了解其创新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产业集群核心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等基础指标,反映产业规模和发展程度。

2. 经济效率:通过比较投入与产出,评估产业集群的效率和经济性。

3. 创新能力:分析集群内的研发活动、知识产权数量及转化率,以评估创新能力。

4. 市场竞争能力:考察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出口额等,反映产业集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5.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产业集群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

四、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数据的收集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和企业年报等官方和公开渠道。

对于某些敏感数据,如企业具体运营数据,可能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取。

五、案例研究以某发达国家的半导体产业集群为例,其成功运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大力支持,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二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强大的研发实力,为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三是产业链各环节紧密配合,形成协同创新;四是强大的企业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使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地位

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地位

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地位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区域内聚集了大量同类产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个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位置和地位,取决
于其在该产业链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上游企业:指在产业链中处于最初阶段的企业,负责提供原材料、
部件以及技术等支持,并将其传递给下游企业。

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为下游
企业提供稳定的供应链支持,确保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作。

2.核心企业:指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企业,其产品或服务直接
满足客户端的需求。

核心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
较高的市场份额,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组成部分。

3.下游企业:指在产业链中处于最终阶段的企业,将核心企业的产品
或服务进行包装、组装、加工等过程,形成最终的产品并向市场销售。


游企业的支持对于核心企业的稳定运作非常关键。

4.中间企业:指在产业链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属于最典型的产业
支链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关键的生产环节,协调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取决于
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阶段和作用,不同的企业都有其各自的必要性和价值,共同协作才能形成一个稳定、高效的产业链条。

工作总结 产业集群

工作总结  产业集群

工作总结产业集群工作总结,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集中分布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产业聚集现象。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现进行总结如下:首先,我们深入挖掘了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和特点,认识到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合作,促进相关产业企业在同一地区内进行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条。

其次,我们重视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之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再次,我们重视产业集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集群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融合。

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和交流活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我们注重产业集群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环保治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努力实现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积极推动企业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和责任意识,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环保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在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向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链对接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水平专业群作为产业链对接的核心要素,对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产业链对接的内在机制,探讨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群,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首先从产业链对接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产业链对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对国内外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链对接已经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个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的构建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基于产业链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研究背景中的产业链对接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的过程。

在全球产业链中,各国都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对接,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这为我国产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我国高校的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水平专业群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群体。

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群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

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优势及规划

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优势及规划

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优势及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它是由一群在同一地域内的企业所组成的网络,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协作等形式,在某一特定领域实现了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达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此文将从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如何规划产业集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行业发展中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民营经济在竞争中生存的优势平台,而这些优势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良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成员之间通常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和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2. 提高市场影响力由于同一个地区内的企业在特定领域有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特性,因此,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声量也会得到提高。

在消费者心中,同地区的企业往往代表着更为高品质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3. 共享资源产业集群的成员之间可共享相同的资源,如工程技术、研发经验、销售网络等。

通过资源的分享,集群成员可以缓解某些资源的严重短缺,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二、如何规划产业集群如何规划产业集群呢?在这里,我们建议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调查研究要规划好一个产业集群,首先需要对当前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行业的竞争模式、市场规模、历史趋势以及行业的就业形势等。

同时,需要关注行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确定发展方向产业集群既然是以行业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应该明确该集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确定发展方向时,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研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

3.聚焦特色优势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往往是一种特别的技术、特别的管理、特别的市场渠道等。

在规划产业集群时,应该充分利用各个企业的特色优势,以此来达到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4.完善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产业集群时,应该根据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谢浩;张明之【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现代产业体系概念的划分基本趋于一致,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是时间性和区域性概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考虑现代区域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高级化.在路径选择方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产业融合,动力是技术创新,载体是产业集群.【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作者】谢浩;张明之【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一、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相关背景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是在2007年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报告将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纲要》表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继续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增加技术创新,实现我国产业价值链高端化。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即三次产业融合共生,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来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协调、同步发展,以构建符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上述,都是重要政府报告或文件中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政策方向的描述,但是,关于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在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中首次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方案

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方案

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方案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产业集群的建设,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同一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业链,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成为了一个必要且有效的方式。

目的本文以培育产业发展集群为主要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方案,以期为培育产业发展集群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方案第一步:明确定位和目标首先要明确产业集群的定位和目标,确定集群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明确发展目标和规划。

确定集群所在的产业领域、产业链条和产业特色。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确定产业集群的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

落实产业发展集群的优势和特色,强化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步:搭建平台和建设基础集群发展需要有区域协同、政策支持和产业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

因此,需要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以及交通、环保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并积极引导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步:强化产业链条和资源整合产业集群的成功需要通过产业链条和资源整合实现。

各企业之间应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为此,需要完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并建立相应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生态系统。

第四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资源。

因此,需要积极发掘和培养人才资源,营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留用,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步:优化政策支持和服务政策支持和服务是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应针对产业发展集群的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并通过优惠税收政策和产业园区建设等途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

在2009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

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

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1-0015-04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

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值链中。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

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不断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

在2009 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

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

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1)01-0015-04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

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值链中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

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不断深化。

产业链、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见图1:图1中,c、cl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1> c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bl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b1> b 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a、a1 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a1> a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

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 c 点开始,社会分工出现引发了市场交易和产业链现象,社会分工c的程度决定市场交易程度b与产业链程度a 的对接,同时后两者程度的深化又会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并演化到c1,相应地使市场交易程度和产业链程度变化到bl、a1,如此周而复始,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成熟和解体。

产业链形成的直接动因在于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

商品由原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最后达致终端消费者,这一过程就是产业链,链条通过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产生效应。

这一对接过程中,既有价值的分割,也有价值的创造亦即增值。

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该效应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

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为:生产效率不小于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不大于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

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之间的对接,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其对接过程,进而影响价值的创造。

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相互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对接,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关系也就导致了它们聚集。

产业链就如同食物链,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链条的承接关系而产生的链式效应。

这种效应表现为: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有效的衔接使整个产业价值链在供给、生产、销售和服务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动态的平衡状态中,这样产业价值链的就能在链条中的各个企业获得更大效应即链式效应。

2.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

产业链除链式效应外,还有集聚效应。

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形下,产业链中的产业节点会相应增加,增加的节点可能在同一企业内部得以消化,但某些情况下,内部消化比节点外包要增加成本。

于是,产业链节点上出现一些专门服务或相互服务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节约交易成本而在地理空间上邻近,然后辅之以管理机构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两者关系可以用图2 表示:图 2 仅表示了单一产业链的集群关系,从中可知, A 、A1 两个产业节点集聚产生了产业集群1;A2、A3 和A4 三个产业节点形成了集群2;A3 、A4 、A5 和A6 产业节点形成集群3。

由此可知,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节点的组合产生了集群,每个产业节点可能属于多个集群,一个集群也应是多个相关产业节点的组合,但仅是一个产业节点的多个企业集中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产业集群。

这里还需注意,每个产业节点的企业不一定就是一个,往往是多个企业的组合,因此,根据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分为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

产业集群的纵向形成更多的是表现为延伸产业链,如图 2 中集群3,它是各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很多情况下是在某个区域有大型企业存在,一些中小企业作为其配套,形成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产业集群。

纵向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长短有关,而产业链的延伸则和产业特性有一定关系,那些能够专业化深化的产业容易延长产业链。

横向形成产业集群之初,企业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为竞争关系,也就是产品属于同一种类。

某个区域产生横向产业集群,第一批企业示范效应作用特别大,从而有更多的企业模仿出现,不过这种集群只能算是产业集群的雏形。

由图2,还可看出,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而产业集群只是产业链空间分布的载体或称表现形式,常具有断续性。

产业环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在搜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

这个探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部门内的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集群;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

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

当特定的区域范围较大、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产业链是各产业节点逐级累加的有机整体,下一节点是在上一节点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基础上的追加以获得附加值的过程,产业节点越是下移,其资金、技术越是密集,附加值也越大。

因此,产业节点的聚集可通过延长产业节点和控制下游节点来达到增大附加值的作用,不过这种聚集受地方的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但产业要增强竞争力就得把产业集群控制的产业节点延长或尽量向下游产业节点发展。

二、产业价值链的集群1.产业集群分割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产业价值链反映了产业链更深层的价值含义,决定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产业价值链反映的是产业链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者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突出“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的目标。

产业链每个节点都含有价值,产业下游是产业上游价值不断的累加,所有节点的价值转移与创造赋予了产业链意义。

产业链尚未出现之前,各经济实体承载了整个价值链,彼此的联系是松散的,甚至没有联系。

产业整合后,各经济实体就捆绑到一个产业价值链系统中,产业价值链随之形成。

从现代工业来看,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加工、中间产品生产、产成品的组装、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各个环节众多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产业链各节点密切结合,结合点表现为价值的衔接,衔接让同一环节或相连环节的企业集聚,最终形成各种形态的产业集群。

产业整合程度决定产业链的长短及价值的多寡,产业价值链由各产业环节的企业承载实现,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链节点上聚集的企业也是承载产业价值链中部分价值。

聚集企业承载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的多少和段位决定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持续性,不过其承载的价值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可能增加。

某些聚集企业承载价值增加的后果会使产业价值链分解与重新整合,整合过程中,部分企业或集群企业因对接的效率或内部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升,可能维持或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连接。

相反,产业价值链整合中,难以增加价值的聚集企业可能出现低迷,甚至被淘汰出局。

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是随意发生的,它的出现必须要产业链内部产业集群价值分割达到某个极限而足以让产业节点转移或其重新获得更高讨价还价的筹码时,所以,阶段性实现集群产业升级是必需的。

2.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

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所承载的价值是内部企业在某一产业链上的累加,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由其内部主导企业决定。

企业大多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决定其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既可表现在尚未形成产业链的产业中,也可体现在已形成产业链的产业中。

就产业集群而言,累加的价值就决定其竞争力,其中集群内部的对主导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决定着集群在产业价值链的方向。

虽然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一般由少数主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决定,但并不是单个或少数企业单力作用,而是要依赖于主导企业在集群内部实现高效的对接而产生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强弱取决于区域的基础设施、制度架构、技术、文化背景、信息和反应能力等的聚合。

所以,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竞争力)的培育绝不是强调集群内部所有企业的竞争力,而是突出主导性企业的核心价值时,强调集群的对接合力,这种对接合力常是基于功能性的或物理性的,也就是说集群的优势不会因为企业的简单聚集而自然产生。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造就因素是变化的,长期的历史沉淀使得区域出现了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经济主体因势而造就了产业集群。

不过,产业集群形成后,区域又会沉淀新的因素刺激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过这些因素受路径依赖等的制约并不能直接产生效应,而是当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认知这点后,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打破旧的价值体系,在政府的合力下造就新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集群价值的“锁定” 。

格拉伯赫认为,“锁定”和路径依赖的存在是导致鲁尔老工业区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