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1.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1.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
2.合作讨论
2024年统编版秋季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廉颇,一幅是蔺相如,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两位杰出人物——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2.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七、板书设计
```
《将相和》
廉颇:勇猛、傲慢
蔺相如:智慧、宽容
故事情节:
1.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2.蔺相如的让步与廉颇的反思
3.将相和,国家安
十五、家校沟通
1.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
2.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课程内容,协助孩子在家中复习课文和生字词。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鼓励孩子在学校中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十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将相和》的故事讲述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增强记忆和理解。
《将相和》精品教案
《将相和》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人物描写方法资料。
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4. 人物描写方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通过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以及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
1.2 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起因;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1.4.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1.4.2 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起因分析第二章: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激化2.1 教学目标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矛盾激化的过程,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绪。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2.3.1 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激化过程讲述2.3.2 分析双方立场和情绪变化第三章:赵王调解3.1 教学目标了解赵王如何调解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以及调解结果。
3.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3.3.1 赵王的调解过程讲述3.3.2 分析调解结果及其影响第四章:廉颇蔺相如和解4.1 教学目标了解廉颇蔺相如如何实现和解,以及和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4.3.1 廉颇蔺相如和解的过程讲述4.3.2 分析和解的意义及其影响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5.3.2 提炼故事中的启示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将相和》故事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6.3 教学内容6.3.1 选取《将相和》故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6.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心得第七章:团队协作7.1 教学目标通过团队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7.2 教学方法采用团队游戏、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7.3 教学内容7.3.1 设计团队协作游戏,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7.3.2 小组讨论,分享团队协作的心得体会第八章:沟通技巧8.1 教学目标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沟通技巧。
《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欢迎参阅。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懂得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将相和》。
2.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写在日记中。
3. 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背诵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尊重他人。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角色性格特点等的掌握程度。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将相和》教案设计篇1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4篇)
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4篇)篇一: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__。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将相和》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后来两人化解误会、和好如初的故事。
本文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历史故事感兴趣,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学习,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
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道理。
3.2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成语、典故的运用。
从中领悟到历史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
4.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主旨。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团结协作、宽容谦让的道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教学设计
c.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强化学生对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的记忆,促使他们熟练掌握并运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文,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4.教学拓展设想:
a.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b.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加深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人文素养。
c.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作文竞赛、成语大会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学生可以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中提炼出自己对团结协作、宽容大度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感悟。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成语,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运用到一个小故事中,要求故事情节合理,成语使用恰当。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成语接龙、故事复述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引导语: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将相和》。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分析故事背景,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探讨“将相和”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理解“将相和”的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将相和”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交往,探讨“将相和”的寓意。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将相和》2. 重点词语: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和解3. 重点句式:被动句、并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将相和”的含义。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答案:(1)“将相和”是指将领和宰相之间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共同为国家利益着想。
(2)廉颇勇敢直率,知错能改;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讲解重点句式时,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需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史记》中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相关内容,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会与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4. 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及其传达的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将相和》。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书写。
(2)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默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出示),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设计《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璧、臣”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会写“召、臣”等 12 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 15 个词语。
2.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七雄并立,战火频繁。
而在当时的赵国,出现了两位著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题目叫做《将相和》。
(板书课题)2.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三)快速阅读,概括故事内容1.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来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看看你能在多长时间内读完。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试着用小概括。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 学习“完璧归赵”默读“完璧归赵”的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画出相关语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小组交流,汇报。
指导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2. 学习“渑池会面”自由朗读“渑池会面”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的尊严的?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友谊,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2)人物形象分析;(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教学难点(1)课文情感的把握;(2)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注释;4.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魅力;(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难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2)讲解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情感;(3)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3. 拓展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朗读技巧。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学生情况分析: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课前预习作业:1.自学本课生字词;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4.思考课后习题,在课前预习本上做好自学记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4.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依据质疑和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课文的思路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课题《将相和》,你想到了什么?2.课文出处:《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检查预习:1.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同学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2.检查字词预习(1)看生字表汇报自学情况音:用多音字“答”的另一读音组词;注意读准“削弱”.形:“璧”与同音形近字的区分,完成检测题1题;适时了解“和氏璧”相关资料:“和氏璧”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曾先后将璞玉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分别斩下左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并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注意“防御”的“御”义:对于字词的意思,有什么值得与大家交流的?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防御”,可能会谈到“诸位”、“削弱”,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提问①:“防御”的“御”?“诸位”的“诸”?点拨:有些词语结合语境理解了,还要问个究竟,进一步了解词素的内涵提问②:和氏璧、上大夫、上卿?随机出示: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点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僻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工具书或者相关的资料提问③:注意到本文中有不少四字词语吗?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检查“完璧归赵”、“攻无不克”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对归纳第一个小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孩子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就简单了答案参考:第一部分: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和秦王换城,秦殿上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设法把宝玉送回,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第二部分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第三部分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要给他难堪,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结合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简介自己搜查的资料背景介绍感知、质疑 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估计学生难于说到因为??将相不和,又因为??将相和好,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①“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真的会撞吗?②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段话质疑:廉颇为什么说蔺相如靠的就是一张嘴?“难堪”是什么意思?四、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拟定学案:1.从课题出发:廉颇说的这段话紧紧地联系着三个小故事,若是结合上下文读懂了这段话,教学设计:杨梅艳顺义区赵各庄学校评析:孔凡艳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教材”就是让学生“试去揣摩”“试去理解”的,学生也能“粗略读懂”本设计以“预习单”引领独立预习,“汇报单”帮助小组合作交流,由“课题”引领初读感知,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本文结构独特,构思新颖:三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与故事之间又紧密相联,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与本单元及以前写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三个彼此关联的故事塑造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2.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容易;课文事件历史久远,真正读懂还需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以“预习单”为凭借组织小组交流检查预习,以“课题”的初读释题、再次读懂引导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参与确定深入探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整合文本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教学难点: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四、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图2.教学活动过程一、揭题导入板书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相机出示:《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检查预习预习交流1.小组交流后集体共议以“预习单”为凭借,填写“小组汇报单”;一个小组主要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音:①容易注意到“削弱”的“削”和多音字“答”,用多音字的另一读音组.词②可能谈到课文中易读错的字,如“上大夫”、“侮辱”等..形:可能谈到一些易错字,如:“蔺”、“御”等,“璧”和“渑”可能会有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相机完成练习:bì()绿躲墙和氏“lián”也可以进行同音字联想,课下完成填空:lián接花价春可门义: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渑池”、“完璧归赵”等根据文本能基本理解“和氏璧”、“抵御”、“诸位”等,容易忽略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引导关注:①“和氏璧”中“氏”与“璧”都是本课的生字,文中写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也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宝玉”,我们应该对“和氏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②“抵御”、“诸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后,追问:“御”?“诸”?积累:预计学生能主动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若没有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鼓瑟、抵御、推荐、廉颇、和氏璧、蔺相如根据意思写成语: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3.你还做了哪些预习,与同学交流如:思考课后习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检查读书分小组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做到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三、初读感知理清结构:1.浏览课文,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对于第1、第15等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可以读一读上下文,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点拨:第15自然段首先是对“渑池之会”的总结,也呼应了“完璧归赵”的结果,又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计学生归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学生再浏览课文,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当学生不能做到语言简练时,出示提示——课下完成检测题第3题3.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感知、质疑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谈到将相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能会说到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导致了将相不和,又由于廉颇“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预计学生会问到:①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②有很多种认错的方式,廉将军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也可能结合上段话质疑:蔺相如靠的是什么职位比廉颇高?四、拟定学案1.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探究什么?学生可能会答道: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等2.请你选择一个方面,拟定一个继续探究的学习方案3.交流完善学生展示自己拟定的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可能出现的学习方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