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初步》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初步》教案、教学设计
b.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相应的图表。
c.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3.撰写一篇关于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数据分布、概率等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5.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设计意图: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各位同学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希望家长能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看待数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以及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2.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制作相应的图表。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布置练习题,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方面。
4.具体内容包括:

人教版2022-2022年八下数学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人教版2022-2022年八下数学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学案(含解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定义及其应用.【难点】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本章在教学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3.合理使用计算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平均数(2课时) 20.1.2中位数和众数(2课时)4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课时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20.1数据的集中趋势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3.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和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20.1.1平均数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难点】1.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2.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做出合理判断.第课时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正确理解.【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课件和例题.【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导入一: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儿童玩具.工厂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6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刘木头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周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周是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刘木头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薪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6个亲戚每人得250元,5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得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刘木头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同学们,你能当个小法官来判一下谁说的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又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及引入新课的目的.导入二: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品各试验田每公顷产量种(单位:吨)甲7.657.57.627.597.65 7.647.57.47.417.41乙7.557.567.537.447.49 7.527.587.467.537.49提问:如何考察一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后,教师说明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概念;(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3)课题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平均数的公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章研究的基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过渡语]前面我们学过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我们一起来探究加权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思路一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15 0.15 B7 0.21 C10 0.18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问题1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1)对“平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准确理解;(2)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耕地面积有无影响,分析小明同学的计算错误.问题2这个市郊县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即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问题3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有何作用?教师指出: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为三个数据的权.追问:你能正确理解数据的权和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吗?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问题4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归纳得出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学生思考、总结归纳: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思考认识到用已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根本行不通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思路二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听说读写者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提问: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追问: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学生同桌讨论,计算后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引导学生讨论: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公司侧重哪两个方面的成绩?从给出的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面更加“重要”?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依据题目要求,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教师引导写出解答过程.问题3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4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追问: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加权平均数公式,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接纳和吸引别人的正确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改变同一个问题背景中数据的权,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知识拓展](1)当所给的数据在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a.一组数据x1,x2,…,x n的各个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各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x'1=x1-a,x'2=x2-a,…,x'n=x n-a.于是x1=x'1+a,x2=x'2+a,…,x n=x'n+a.因此=(x1+x2+…+x n)=(x1'+x2'+…+x n')+·na='+a;(2)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它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一组数据的“重心”,也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3)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加权平均数的实质就是考虑不同权重的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的各项权相等时,就变成了算术平均数.2.例题讲解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85 95 95B95 85 95请确定两人的名次.教师出示例题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进一步引导写出解答过程.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90,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91.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解析:根据权的概念解决即可.答案:20%30%50%2.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总成绩是()A.85分B.87.5分C.88分D.90分解析:根据学期数学成绩=期中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期末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学期总成绩.故选C.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的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应聘笔试面试实习者甲85 83 90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用,为什么?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6.9,乙的平均成绩为=87.5.因此,乙会被公司录用.4.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沟通能力85 73 73 科研能70 71 65组织能64 72 84力(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因此,丙的平均成绩最高,丙将被录用.(2)甲的成绩为=76.3,乙的成绩为=72.2,丙的成绩为=72.8.因此,甲的成绩最高,甲将被录用.第1课时1.加权平均数2.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1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进入下一轮比赛,则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是()(每项按10分制)测试内测试成绩容小赵小王小李小黄专业素6 7 8 8质形象表8 7 6 9现人气指8 10 9 6数A.小赵B.小王C.小李D.小黄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计算机创意设作计小70分60分86分明小90分75分51分亮小60分84分72分丽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 A.小明增加最多 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3.希望中学一个学期的数学总平均分是按下图进行计算的.该校李飞同学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单位:分)李飞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90 8588则李飞这个学期数学总平均分为.4.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能力提升】5.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期考分数、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三部分组成,按各占30%,30%,40%的比例确定.已知晓明的数学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数学期末成绩为分.6.小丽家上个月吃饭费用为500元,教育费用为200元,其他费用为500元.本月小丽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5%.小丽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7.小李同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测验类别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测验1测验2测验3测验4成绩88 92 94 90 92 89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那么小李同学该学期的总评成绩为多少分?(四舍五入精确到1分)8.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测验占20%,期中考试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关80 75 71 88 小76 80 68 90分别算出小关和小兵的总平均分.【拓展探究】9.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单位:分)测试项甲乙丙目笔试75 80 90面试93 70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答案与解析】1.D(解析:将四个人的测试成绩按比例求出最终成绩,找出成绩最高的即可.)2.B(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分别计算出3人的各自成绩.先求出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是3∶5∶2各自的成绩,再求出这三项的权重比是5∶3∶2各自的成绩,进行比较.)3.87.5(解析:先从统计图得到相应数据的权重,再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解.)4.11.5元/千克(解析:将三种糖果的总价算出,再除以60即可.)5.85(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6.解:500×10%+200×30%+500×5%=135(元),135÷(500+200+500)×100% =11.25%.7.解:平时平均成绩为=91(分),总评成绩为=90.1≈90(分).8.解:小关的学期总平均分为=80×10%+75×20%+71×35%+88×35%=78.65(分),小兵的学期总平均分为'=76×10%+80×20%+68×35%+90×35%=78.9(分).9.解:(1)甲、乙、丙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200×25%=50(分),200×40%=80(分),200×35%=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甲的个人成绩为=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高估了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能力,主要困难在于一些学生不能对权的含义理解透彻.适当增加学生熟知的一些实例,通过计算平均数,深刻理解权的含义及对平均数的影响.练习(教材第113页)1.解:(1)甲:=88(分),乙:=87.5(分),故甲将被录取.(2)甲:=87.6(分),乙:=88.4(分),故乙将被录取.2.解:=88.5(分).故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1节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1节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并作出自己的评判.3.经历探索常见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的过程,感受其实际应用,掌握判断方法.重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幸福儿童福利院对全体小朋友爱吃哪几种粽子作调查如下: 名称艾香粽豆沙粽蜜枣粽糯米粽火腿粽人数 3 5 20 11 14幸福儿童福利院调查后最值得关注的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个量?你能根据调查统计表中数据为进货员提供进货建议吗?你会解答上面问题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二、探究归纳活动1: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1.问题: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则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答案:3202102102.思考:假设销售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提示: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不到320件,320件虽是所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3.归纳:(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2)①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②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③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活动2:例题讲解【例1】三个生产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工商部门为了检查他们宣传的真实性,从三个厂家各抽取11只日光灯管进行检测,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月)如下:甲厂7 8 9 9 9 11 13 14 16 17 19 乙厂7 7 8 8 9 10 12 12 12 12 13 丙厂7 7 7 8 8 12 12 13 13 16 18(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宣传中,分别利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购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分析:(1)分别求出这三个厂家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解答.(2)根据(1)的计算结果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解:(1)甲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2,11,9;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0,10,12;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1,12,7.根据计算的结果可知这三个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甲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平均数;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众数;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中位数.(2)根据以上分析选用甲厂的产品.因为它的平均数较真实地反映灯管的使用寿命.或选用丙厂的产品.因为该厂有一半以上的灯管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活动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综合应用【例2】在对全市初中生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中,青少年体质研究中心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单位:厘米)如下:11.210.511.410.211.411.411.29.512.010.2(1)通过计算,样本数据(10名学生的成绩)的平均数是10.9,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2)一个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你认为他的成绩如何?说明理由.(3)研究中心确定了一个标准成绩,等于或大于这个成绩的学生该项素质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等级,你认为标准成绩定为多少?说明理由.分析:(1)用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方法一: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中位数进行比较,方法二: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数相比较.(3)要让一半学生达到“优秀”等级,这个衡量标准取中位数,即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中位数).解:(1)中位数是11.2,众数是11.4.(2)方法一:从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1.2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大约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大于11.2厘米,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小于11.2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中位数11.2厘米,可以推测他的成绩一半以上学生的成绩好.方法二:从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10.9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0.9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平均成绩,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好.(3)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评定为“优秀”等级,标准成绩应定为“11.2厘米”(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成绩在11.2厘米以上(含11.2厘米)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全市将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评定为“优秀”等级.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来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而众数刻画了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三、交流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目的是比较这三个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检测反馈1.某校九年级有11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5名参加决赛.小兰已经知道了自已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已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1名同学成绩的 ()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最高分2.某品牌鞋店在一个月内销售某款女鞋,各种尺码鞋的销量如下表所示:尺码/厘米22.5 23 23.5 24 24.5销售量/双35 40 30 17 8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对鞋店业主的进货最有意义的是()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最小鞋号3.数学老师在录入班级5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时,有一名同学的成绩录入错了,则该组数据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一定发生改变4.歌唱比赛有二十位评委给选手打分,统计每位选手得分时,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做,肯定不会对所有评委打分的哪一个统计量产生影响________.(填“平均数”或“中位数”或“众数”)5.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加工件数540 450 300 240 210 120人数 1 1 2 6 3 2 (1)这15人该月平均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加工零件数在________件的人数最多,中间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请填“合理”或“不合理”)6.某单位招聘员工,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项成绩的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前六名选手的得分如下:序号项目 1 2 3 4 5 6笔试成绩/分85 92 84 90 84 80面试成绩/分90 88 86 90 80 85根据规定,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按一定的百分比折合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满分仍为100分)(1)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众数是________分.(2)现得知1号选手的综合成绩为88分,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3)求出其余5名选手的综合成绩,并以综合成绩排序确定前两名人选.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1页习题20.1第2,7,8,9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综合应用:(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度量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2)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一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需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具体情况、数据的特征以及统计量的特点等作出选择.(3)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的理解。

2.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进行课件的制作。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数据为例,提出如何分析这次考试的成绩分布,找出优秀的学生和需要改进的学生。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教案

数据的代表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学习策略:●经历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调查的方式有两种:(二)总体、样本的概念(1)总体:.(2)个体:.(3)样本:.(4)样本容量:.(三)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和,统计图主要有统计图、统计图.(四)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知识点一: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叫 平均数.要点诠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1)定义法:如果有 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叫做这n 个数据x 1,x 2,x 3……x n 的平均数, x 读作 .(2)新数法: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____x x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3)加权法:即当x 1出现f 1次,当x 2出现f 2次,……,当x k 出现f k 次,且f 1+f 2+…f k =n ,则可根据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求出x .注意: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知识点二: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 到 (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 ,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 ,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点诠释: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 的.如:一组数据1,3,2,5,4,首先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因为数字 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而另一组数据1,3,2,5,4,6同样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因为数据的个数是 ,所以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3.5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知识点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要点诠释:(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该组数据中的,而不是相应的次数;(2)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等且都最多,则这两个都是,可以有多个,如:一组数据1,2,2,3,3,4,5,这里和都出现了两次,次数最多,他们都是众数;(3)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就众数,如:一组数据1,2,3,4,5则这组数据_________众数.知识点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要点诠释: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__________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来描述.知识点五: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要点诠释:如果要分析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采用来解决;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应考虑采用来观察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果一组数据中有许多数据反复出现时,应考虑用来观察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____________应用最广泛.类型一:平均数经典例题-自主学习认真分析、解答下列例题,尝试总结提升各类型题目的规律和技巧,然后完成举一反三.若有其它补充可填在右栏空白处.例1.从一批机器零件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为210208198192218182 190200205198计算它们重量的平均值.思路点拨:以上数据都在左右波动,于是,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得一组数值算出平均值再加上.解析:总结升华:例2.(包头市)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教学能力85 73 73科研能力70 71 65组织能力64 72 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容易求出每人各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成绩.(2)要求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需用加权法求平均数公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x .解析: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1】李大伯承包了一个果园,种植了100棵樱桃树,今年已进入收获期.收获时,从中任选并采摘了10棵树的樱桃,分别称得每棵树所产樱桃的质量如下表:序号12345678910质量(千克)14212717182019231922据调查,市场上今年樱桃的批发价格为每千克15元.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估计今年此果园樱桃的总产量与按批发价格销售樱桃所得的总收入分别约为().A.200千克,3000元B.1900千克,28500元C.2000千克,30000元D.1850千克,27750元答案:【变式2】某次歌唱比赛,最后三名选手的成绩统计如下:测试成绩测试项目王晓丽李真林飞扬唱功989580音乐常识8090100综合知识8090100(1)若按算术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2)若按6∶3∶1的加权平均分排出冠军、亚军、季军,则冠军、亚军、季军各是谁?☆(3)若最后排名:冠军是王晓丽,亚军是李真,季军是林飞扬,则权重可能是多少?答案:类型二:众数与中位数例3.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5,16,17,17;乙群:3,4,4,5,5,6,6,6,54,57.解答下列问题(直接填在横线上):(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思路点拨: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都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时(如甲群游客),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也比较接近;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特大或特小时(如乙群游客),它就会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但不影响、,此时可由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解析:总结升华:例4.某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销售额(单位:万元)34567810销售员人数(单位:人)1321111(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思路点拨:(1)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只要根据各自的概念就可得出.(2)平均数易受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众数有时偏离,而中位数一定处于,故应选择.解析:总结升华:举一反三:【变式1】(北京)某班派9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单位:千克):67,59,61,59,63,57,70,59,65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59,63B.59,61C.59,59D.57,61答案:【变式2】(陕西省)王老师为了了解本班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在班中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他们每人上周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单位:小时):1.5,2,2,2,2.5,2.5,2.5,2.5,3,3.5.则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和众数分别是().A.2.4,2.5B.2.4,2C.2.5,2.5D.2.5,2答案:【变式3】(包头市)在综合实践课上,六名同学做的作品的数量(单位:件)分别是:5,7,3,x,6,4;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件.答案:三、总结与测评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初步》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数据分析初步》优秀教学案例
Hale Waihona Puke 三、教学策略(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应注重情景创设,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健康、消费等,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某地区近几年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并提出改善建议。
2.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图表制作的规范性,以及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本案例围绕课程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能力。此外,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数据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据分析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素养。
3.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1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2.内容解析数据的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数学活动是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观察身边的事情,提出统计问题,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而发展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完整的抽样调查过程.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问题,合理分组完成统计任务并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我们一般用什么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数据时我们常常用到哪些量?哪些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哪些是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生亲自完成统计调查活动做铺垫。

教师:统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完整的体验一下处理数据的过程。

2.小组活动活动1:①全班同学课前讨论出大家最感兴趣的5个问题,教师制订好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制订好《班级平均情况代表统计表》表格班级平均情况代表统计表年月日②组织成立各调查小组(6人为一小组),指定组织者,明确目标和任务,收集数据,并进行填表、整理、描述和分析。

③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④学生交流整个过程的收获与注意事项。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任务后,小组分工合作,按照任务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数学活动。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 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 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亠、—Pz听说读写甲85 78 85 73 乙738082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 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 绩按照 2:1:3:4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 该录取谁?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教师更正解:1、甲的平均成绩 = 《85+78+85+73>/4=80.25乙的平均成绩 = 《73+80+82+83>/4=79.5 因为 ..的平均成绩比 ..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20.1.1平均数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灵活应用一组数据平均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对 “权”的理解课 题:2、甲的平均成绩= ...........................................乙的平均成绩= ...................................... ?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上叙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每个数据一样重要。

问题2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p112面,理解“权”的意义,以及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三、交流展示:例1 :课本p112面例题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小结: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分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平均数是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它能够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它对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在某些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特征。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分布时非常重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平均数最合适?”
1.教学重点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理解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
-举例:计算班级学生某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解释平均成绩对了解班级整体水平的作用。
-中位数:掌握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步骤,理解其在数据排序和描述中心趋势中的应用。
-举例:在一组数据中找到中位数,解释为何中位数在某些情况下更能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1

第二十章数据的剖析数学活动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进一步理解均匀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合的统计量推行数据剖析.2、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采集、整理、描绘、剖析等统计过程,领会样本预计整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剖析看法.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统计的实质应用价值.教课重难点1、要点:结称身旁素材提出统计问题,睁开统计活动.2、难点:提出统计问题、拟订统计计划。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剖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质密切联系,其实,我们身旁就有大批的统计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做一做身旁的统计.问题1:你身旁有哪些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议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统计问题.师生活动:指引学生疏组议论,每组提出一个统计检查的主题.比如,“年纪”“身高”“每分钟脉搏次数”“零用钱数”“每学期读课外书的本数”等二、剖析问题,拟订计划问题2:针对“每分钟脉搏次数问题”,各小组拟订统计计划.师生活动:教师指引学生针对问题拟订检查剖析的计划追问1:统计活动的主要步骤有哪些?(数据采集一—数据整理——数据描绘一—数据剖析——做出决议)追问2:如何采集数据?采纳全面检查仍是抽样检查?假如采纳抽样检查,如何抽样?追问3:描绘数据的统计图有哪些?你准备用什么统计图推行数据描绘?追问4:剖析数据的统计量有哪些?这些统计量各有什么特点?设计企图:指引学生剖析问题,拟订统计剖析计划,回想数据剖析方法.三、统计剖析,现场生成问题3请各组依据计划推行统计剖析。

师生活动:学生疏组推行抽样检查、数据整理、数据描绘、数据剖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深入小组推行指导.设计企图:指引学生经历简略的统计剖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四、展现成就,互相沟通问题4请各组介绍和展现统计剖析过程及获得的结论,相互沟通.师生活动:学生疏组展现,互相沟通,教师推行评论.设计企图:沟通统计剖析过程和结果.五、总结提高,累积经验教师指引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总结反省:(1)统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数据剖析中的常用统计量有哪些?请谈谈它们的意义和特色.3)请谈谈什么时候需要用样本预计整体,如何用样本预计整体。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1平均数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1平均数教案(新版)浙教版

3.1 平均数配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算术平均数及其实际应用;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和应用;2学情分析学生对算术平均数的内容有所熟悉,但是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上有较大的难度。

3重点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加权平均数的计算与实际应用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利用好声音海选时选手得分统计情况进行引入1、在中国好声音海选中,十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评分如下:10,9,7,9,8,9,7,6,9,8.该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活动2【讲授】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通过例题讲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为了增加这批唱歌比赛歌手的素养,评委特意安排入围的100名歌手参加果园亲近大自然活动,果园一共200棵苹果树,问大概会有多少个苹果,每位歌手需要摘多少个?评委老师从200棵苹果树中选出10棵苹果树,数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活动3【练习】通过练习,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熟练应用通过4题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3、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某校5个小组参加活动,平均每个小组植树10棵,其中第一,二,三,五组分别植树9棵,12棵,9棵,8棵,那么第四小组植树()5、已知一组数据3,a,4,b,5,c的平均数是10,则a,b,c的平均数是_____.6、已知3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5cm,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活动4【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利用中国好声音海选的例题,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求选手的平均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难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导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可以在课内调查的统计问题.【新知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5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等等;2.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在全班展示;3.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活动2、请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脉搏次数,得到几组数据;2.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3.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估计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4.查找资料,看看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与你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们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感受.以“每分脉搏次数问题” 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哪些?(1)你的小组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是全面调查方式还是抽样调查方式?(2)你的小组准备怎样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3)你的小组准备怎样分析数据?请各组介绍和展示统计分析过程及得到的结论:(1)介绍你所在小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2)你得出了哪些结论?依据分别是什么?【知识梳理】1.本次统计活动中,你经历了哪些环节?2.各个统计环节你是怎样做的?3.经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体会?第二篇: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二次根式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ge;0)叫做二次根式。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 ,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那么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稳固 ,二那么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 ,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

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 ,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 ,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 ,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 ,为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 ,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

比方:初二。

五班有4个小组 ,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 ,1名同学得了61分 ,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

能否由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 ,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 ,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 ,引出加权平均数。

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拟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 ,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 ,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四、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3)数据分析:指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解释生活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4.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1.数据收集:介绍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等,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的求知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重要性。
3.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班级成绩等,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3)激励评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教师展示一组关于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信息。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所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3.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概率实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知识对随机事件进行简单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表格、统计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3.利用概率知识,分析一个随机事件,预测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简要说明预测的依据。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及分析。
4.概率知识在随机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解读与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难:首先,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其次,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最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判断,培养数据素养和科学态度;
5.培养学生掌握频数分布表、箱线图等数据分析工具,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者不自信而不愿意提问,这就需要我主动去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他们帮助。或许可以尝试在课后设立一个“疑问箱”,让学生们可以匿名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定期解答。
-标准差:强调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离散程度。
(3)频数分布表与箱线图的应用;
-频数分布表:掌握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其反映数据分布的作用;
-箱线图:理解箱线图表示数据分布、异常值等信息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解释:学生在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确定使用哪个指标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情况?”比如,我们想知道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分析的奥秘。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要理解其敏感性的特点;
-中位数:理解中位数作为数据中间位置的表示,不受极端值影响;
-众数:掌握众数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特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课题:20.1.1平均数1知识与技术: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均匀数的观点2、使学生掌握加权均匀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均匀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绘一组数据集中趋向的特色数字,是反应一组数据均匀水平的特色数。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能灵巧应用一组数据均匀水平解决实质问题教课要点:会求加权均匀数教课难点:对“权”的理解教课方法:创建情形--- 察看思虑 ----剖析议论---概括总结----得出结论教课过程:一讲堂导入:问题 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以下:应试者听闻读写甲乙1、假如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均匀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当录取谁?2、假如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依照2:1:3:4的比确立,计算两名应试者均匀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当录取谁?学生思虑、议论解答,教师改正解: 1、甲的均匀成绩 =《 85+78+85+73>/4=乙的均匀成绩 =《73+80+82+83>/4=因为 .. 的均匀成绩比 .. 的高,所以应当录取...。

2、甲的均匀成绩 =.......................................乙的均匀成绩 =.....................................?因为 .. 的均匀成绩比 .. 的高,所以应当录取...。

二、合作研究:1、议一议:上叙问题 1 是利用均匀数的公式计算均匀成绩,此中每个数据同样重要。

问题 2 呢?学生思虑、分组议论,以后,看课本p112 面,理解“权”的意义,以及加权均匀数的公式。

三、沟通展现:例 1:课本 p112 面例题 1 学生疏组议论,小组讲话,学生演板小结: 1、解决例 1 要用到加权均匀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稳固公式,而且举例说了然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拟。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案例共包括五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评价环节,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在教学反思环节,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其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使其能够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客观、公正、真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注重小组合作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方向。
1.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0.1.1 平均数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一组数据平均水平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78 85 73乙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教师更正解:1、甲的平均成绩=《85+78+85+73>/4=80.25乙的平均成绩=《73+80+82+83>/4=79.5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2、甲的平均成绩=.......................................乙的平均成绩=.....................................?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 :上叙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每个数据一样重要。

问题2呢?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p112面,理解“权”的意义,以及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三、交流展示:例1:课本p112面例题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小结:1、 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例1与问题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 =41(79+80+81+82)=80.5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四、归纳小结:1、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的公式3、权的意义五、当堂训练:一、必作题 :1、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2、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试问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哪个学期总平均分高?二、选做题:3、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板书设计: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1 平均数1、问题12、例13、例24、平均数5、加权平均数的公式6、权的意义教学反思:课题:20.1.1 平均数2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权的意义,你能说说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吗?权的意义呢?学生思考、讨论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看课本p113...114面内容。

回答:x=?学生看书思考、分组讨论后,小组发言2、例1: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年龄情况,调查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

解: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x=《13*8+14*16+15*24+16+2>/<8+16+24+2>=14岁3、例2: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运输情况,公司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载客量/人组中值蘋数/班次1≤x<21 11 321≤x<41 31 541≤x<61 51 2061≤x<81 71 2281≤x<101 91 18101≤x<121 111 15提问: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解:x=《11*3+31*5+51*20+71*22+91*18+111*15》/<3+5+20+22+18+15>=73人答:.......................三、交流展示:例3、课本p115面例3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四、归纳小结:1、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的公式3、权的意义4、组中值、蘋数的意义五、当堂训练:一、必作题: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二、选做题: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板书设计: 20.1.1 平均数1、x =.....?2、例13、例24、例3教学反思:课 题: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3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利用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月收入/元 45000 18000 10000 5500 5000 3400 3000 1000 人数 1 1 1 3 6 1 11 11、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60噪音/分贝 80 70 50 40 902、若用1中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由于平均数不能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即事物的本质,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众数、中位数。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看课本p 116...118面内容,并回答:1、什么叫中位数?什么叫众数?2、怎样求中位数、众数?3、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时,与平均数比,有什么优缺点?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三、交流展示:例4、在一次男子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时间/min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65 175 1801、样本数据《12名选手所用时间》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min,他的成绩如何?解:1、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6+148/2=1472、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并演板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尺码与销售量如下表:尺码/cn 22 22.5 23 23.5 24 24.5 25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并演板四、归纳小结:1、什么叫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时,有什么优缺点?五、当堂训练:一、必作题: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A.97、96B.96、96.4C.96、97D.98、974、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二、选做题: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板书设计:20.1.2 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众数2、例43、例54、小结教学反思:课题:20.1.2 中位数和众数4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1:之前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时各有不同,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