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病毒感染与免疫第24章病毒感染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南华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课设计讲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讲课时间第18次课教课课型理论课√第23章实验课□病毒的传染与免疫(2)第24章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讲课时数2学时习题课□谈论课□实习(践)课□其余□教课目标与要求:1)掌握搅乱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理及特色;病毒中和抗体的看法、作用机理及种类;病毒的分别培育方法,病毒在细胞培育中的增殖指标。
2)熟习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
3)认识细胞免疫抗病毒作用特色及机理;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病毒传染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知识点、要点与难点:主要知识点1)抗病毒固有免疫。
2)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3)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
4)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
5)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
6)病毒传染的治疗。
要点1)搅乱素定义、种类及抗病毒机理和特色。
2)中和抗体的看法、种类及作用体系。
3)病毒的培育方法。
难点:(1)搅乱素诱生、抗病毒作用机理。
(2)病毒在细胞培育中的增殖指标。
(3)抗病毒药物作用体系。
教课过程设计(包含解说内容、教课方法、时间分配、教课媒体采纳、板书、互动设计等):解说内容和时间分配1)抗病毒固有免疫(25min):搅乱素、天生不感觉性、屏障作用、细胞作用。
2)抗病毒适应性免疫(10min):体液免疫的用、细胞免疫作用。
3)抗病毒免疫连续时间(10min):与有无病毒血症、病毒血清型其余多少及病毒表面抗原能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4)抗病毒传染的检查方法(25min):标本的收集与送检、病毒的分别培育与判定、病毒传染的诊断。
5)病毒传染的特异性预防(10min):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6)病毒传染的治疗((10min)):抗病毒化学制剂、搅乱素和搅乱素诱生剂、中草药防治病毒传染、新抗生素、治疗性疫苗、治疗性抗体、基因治疗剂。
媒体采纳采纳详尽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课手段,使抽象的理论详尽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1)抗病毒免疫。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课件
消毒
对患者的居住和活动场所进行 彻底消毒,消灭病毒。
限制人员流动
采取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减少 病毒传播机会。
03
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 染风险。
疫苗种类繁多,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针对不同病毒应选 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遵循国家免疫规划,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接种,确保接种效果。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 之一,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 交距离等。
个人防护应根据不同场合和情况选择 合适的防护措施,并注意遵守公共卫 生规范。
勤洗手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在手上停留 时间,降低感染风险;戴口罩可以阻 断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保持社交距离 可以减少病毒接触机会。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或使用含有至少60%酒 精的手部消毒液。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 避免拥抱、亲吻等亲密接 触。
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 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 ,应佩戴口罩。
这些部位是病毒进入人体 的主要途径,避免触摸可 降低感染风险。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
国际合作
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共享病毒相关信息和防控经验,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
联合防控
共同制定和实施防控策略,加强边境管控和出入境检疫,防止病毒 跨国传播。
技术援助
向防控工作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帮助其提高防 控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隔离方式
包括居家隔离、医院隔离和集中 隔离等。
隔离效果
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通过病毒感染的检查,可以明确临床标本中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病毒,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又可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病毒感染的检查结果提供了相应疾病的发病状态信息,能够帮助流行病学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一)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采集原则1.标本采集时间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集标本,较易检出病毒,随着标本采集日期的推后,病毒分离的阳性率随之降低。
例如麻疹病毒分离标本必须在出疹前三天或出疹后五天内采集;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标本尽量在发病后14天内采集。
2.标本类型最好在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咽洗漱液、咽拭子、鼻拭子等;肠道感染采集粪便标本;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皮肤感染采取病灶组织,如疱疹液体;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对某些病毒尿液标本的分离率也比较高。
3.标本运输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脱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丧失感染能力。
标本采集后,应放入装有冰块的冷藏包内尽快运送到实验室,标本在处理、接种前切忌反复冻融,病变组织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
4.标本的处理与储存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应尽量避免外界污染。
收到标本后,应尽快处理并保存标本,处理前,含有有包膜的病毒的临床标本中可加入高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等;对无包膜的病毒的临床标本,可在标本内加入一定量的氯仿。
标本中加入抗生素或氯仿的目的是杀灭标本中可能存在的细菌、支原体、真菌等病原体。
处理后的标本要加入一定量的标本保存液(例如,含2%胎牛血清的MEM、DMEM、PBS等),尽量及时接种,如不能当时接种,标本应保存与-70℃低温冰柜或液氮中。
(二)供血清学检测的标本采集原则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1个月时采集。
【推选文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PPT
常用药物有:
用于DNA病毒感染:阿糖腺苷、碘尿苷、无环 鸟苷、丙氧鸟苷,;
用于HIV感染:叠氮胸苷(AZT)
广谱抗病毒:3-氮唑核苷,对多种RNA或DNA 病毒有抑制作用。
• (2)病毒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 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
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快速诊断:IgM
DNA或RNA配对,形成核酸杂交体,然后通 过标记物来检测待定的核酸。
(2)聚合酶链反应(PCR):
它是一种快速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的 新技术。(使待测的DNA扩增109倍,使标本中 极其微量的核酸被检出。)
该法是先将待检标本中核酸提取,加热变
性为单链作为模板,然后加入与模板基因有互补 关系的引物、合成寡核苷酸所需的原料及DNA 多聚酶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使其按模板序列 合成新的互补链。经过25~30个循环后,就可 使DNA片段扩增109倍,大大提高了检测率 此法敏感性极高,但需注意因操作时污染而出 现的假阳性。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 标本采集与送检: 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 采取急性期、防止病毒灭活 血清学诊断的标本: 双份血清
2.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取含有病毒的组织 细胞,经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 包涵体及细胞病变。
• 电镜和免疫电镜
–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涵体
3、常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 动物接种 大 培 鸡胚接种 养 方 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 法 移植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培养 传代细胞培养
病变细胞
• 抗原及抗体:
• 常用的抗原抗体检测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第24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干扰素定义、种类及抗病毒机理和特点。 (2)中和抗体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 (3)病毒的培养方法。
3.难点:
(1)干扰素诱生、抗病毒作用机理。 (2)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增殖指标。 (3)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新抗生素、治疗性疫苗、治疗性抗体、基因治疗剂。
媒体选用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
(1) 抗病毒免疫。 (2)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3) 抗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4)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教学小结
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IFN 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效应;病毒 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其作用机制为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 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感染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构成病毒 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因素是:CD8+ CTL 和 CD4+ Th1 细胞;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与是否是全 身性病毒感染、病毒血清型种类和是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2) 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3) 了解细胞免疫抗病毒作用特点及机理;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主要知识点
(1) 抗病毒固有免疫。 (2) 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3)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5)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6) 病毒感染的治疗。
医学微生物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尽早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公共卫生措施
监测与预警
01
建立健全的病毒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疫情扩散。
卫生宣传教育
02
加强公众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隔离与控制措施
03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04 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病毒分离与培养
通过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分 离与培养,是确诊流感病毒感染 的金标准。
抗原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采 集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快速检测 。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 和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的优缺点
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用于 早期诊断。
抗原检测
01
02
03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抗原,确定 病毒的存在。
方法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 疫法等。
抗原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 用于早期诊断,但可能出 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核酸检测
1 2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核酸(DNA或RNA),确定病毒 的存在。
方法
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时 荧光定量PCR等。
3
核酸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快速诊断,但可能出现 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对检测技术要求较高。
02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疫苗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预防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病毒感染概述 •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病毒感染的治疗 • 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病毒感染概述
病毒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通过宿主细胞 进行复制,引起宿主细胞结构和 功能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气溶胶 等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如流感病毒、SARS病毒
等。
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接触被感染的 物体或表面传播,如肠 道病毒、疱疹病毒等。
血液传播
病毒通过血液或血液制 品传播,如HIV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等。
性传播
某些病毒通过性接触传 播,如生殖器疱疹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等。
02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血液检查
பைடு நூலகம்血常规检查
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或 降低可能提示病毒感染。
病毒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抗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 病毒等,有助于确诊病毒感染。
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
检查尿液中的成分,如蛋白质、糖、酮体等,判断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肾 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
毒复制。
支持性治疗
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提供舒适的 环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咳嗽等症状采取适 当的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药 、止咳药等。
营养支持
提供足够的营养,保证机体正 常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理支持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 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中医中药治疗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概要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吕厚东 lvhoudong@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本采集与送检: •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 采取采取急性期、防止病毒灭活 •血清学诊断的标本:
双份血清
2、常规分离与鉴定
三 动物接种 大 培 鸡胚接种 养 方 组织培养 法
2、ID50 或 TCID50
感染鸡胚动物或细胞后,引起 50% 发生死 亡或病变的最小量
光镜-----包涵体
电镜
免疫荧光 ELISA
病毒的快速诊断
Southern blot
杂交 PCR
分子生物学技术
Northern blot
中和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扩散等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灭活疫苗: 乙脑疫苗 狂犬疫苗 流感灭活疫苗 HAV,HBV疫苗等 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麻疹疫苗 HAV疫苗 腮腺炎疫苗 风疹疫苗
亚单位疫苗: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1.抗病毒的化学制剂 目前抗病毒化学药物 主要有核苷类药物。 (1)核苷类药物:通过阻抑子代病毒基因 的合成与表达,抑制病毒复制。 常用药物有: 用于DNA病毒感染:阿糖腺苷、碘尿苷、无环 鸟苷、丙氧鸟苷。 用于HIV感染:叠氮胸苷(AZT) 广谱抗病毒:3-氮唑核苷,对多种RNA或DNA 病毒有抑制作用。
(2)病毒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 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 常用药物有印地那韦、利多那韦等,对 HIV有一定抑制作用。 (3)其它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或甲基 金刚烷胺用于甲型流感的治疗,甲酸磷 霉素用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目前常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金 刚烷胺等
(2)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长 期潜伏于机体的某一特定组织内、既不增 殖又不引起临床症状、与机体处于相对平 衡状态。
(3)迟发感染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其特点是潜伏期 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多呈亚急性进 行性发展过程,直至死亡。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原理
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 无相应抗体,故须待病人感染后体内产生 抗体时才能检出。
另外,在采取临床标本及病人血清应注意 病程,必须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 血清 (双份血清) 进行血清学试验。若第2 次血清抗体滴度比第1次高出4倍以上时, 才有诊断意义。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
普通显微镜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
五、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1.灭活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 2.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 疫苗、甲肝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乙型肝炎重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低温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应置于-70℃保存。
二、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的 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 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 腹腔内、静脉等。根据病毒种类不同, 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部位接种。
鸡胚培养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标本
必须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程不同采集不同的 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粪便、脑脊液、血液等。 检测病毒抗体或分离病毒时,应在发病初期即 急性期采集标本;检测抗病毒抗体时,应取双 份血清,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清标 本。
标本的处理
要尽可能做到无菌取材;对本身就 含有细菌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进行处 理;对不能马上送检的标本,应置于含 有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保 存。
实验室检查:直接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转氨酶显著 增高,HBV血清标记物阴性,抗-HAV阴性。肝活检显 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形,肝实质或紧邻肝门区域呈局 灶性炎症并伴有肝细胞坏死。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引 起的输血后肝炎,90%的丙肝病例与输血传播有关。
思考:
1.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什么?病毒 还有哪些感染方式?
2.病毒引起感染的类型有哪些? 3.病毒性疾病怎样进行病原学诊断?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1.通过粘膜传播 2.通过皮肤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二、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者为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者也可向体外排出病毒,成
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是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明显的 临床症状,即病毒性传染病。
1.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2.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持续数月至 数十年、甚至终身。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症状, 但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可分为三种:
(1)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 毒长期存在体内,机体表现有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如艾滋病、慢性乙 型肝炎、传染性软疣等。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学习目标】 1.描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注意事项。 2.列出病毒的感染途径与类型。 3.说出病毒的致病机制。 4.简述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分离
培养与鉴定。
案例24-1:患者男性,30岁,间歇性黄疸一年余。病人自 诉一年来经常腹泻、伴皮疹和体重减轻。一年前曾因 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而接受过输血。无静脉毒品注射史, 无神经精神病家族史。查体:黄疸,肝脾大,有触痛; 无腹水征象,无Kayser-Fleischer环。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根据病毒种 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 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 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 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引起细胞形态学 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常 见的CPE有细胞圆缩、空泡、聚集、拉 丝、脱落、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形成 包涵体等。
指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导致宿 主细胞溶解、死亡的作用。
2.细胞膜改变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使细胞发生 溶解、死亡,而是引起宿主细胞膜的改 变:
①细胞融合
②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
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用 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的非正常的斑块状结构, 即包涵体。病毒包涵体的染色性、形态大小、 存在部位则因病毒不同而异。
4.细胞转化
有些病毒在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可 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使宿主细 胞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引起细胞转化。 转化细胞的特征是:
①获得旺盛生长力;
②转化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
5.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 一种生物学过程。
机体水平的致病机制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2.免疫病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