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病毒引起感染的类型有哪些? 3.病毒性疾病怎样进行病原学诊断?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1.通过粘膜传播 2.通过皮肤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二、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者为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者也可向体外排出病毒,成
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原理
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 无相应抗体,故须待病人感染后体内产生 抗体时才能检出。
另外,在采取临床标本及病人血清应注意 病程,必须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 血清 (双份血清) 进行血清学试验。若第2 次血清抗体滴度比第1次高出4倍以上时, 才有诊断意义。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
普通显微镜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
五、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1.灭活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 2.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 疫苗、甲肝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乙型肝炎重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是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明显的 临床症状,即病毒性传染病。
1.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2.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持续数月至 数十年、甚至终身。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症状, 但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可分为三种:
(1)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 毒长期存在体内,机体表现有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如艾滋病、慢性乙 型肝炎、传染性软疣等。
指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导致宿 主细胞溶解、死亡的作用。
2.细胞膜改变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使细胞发生 溶解、死亡,而是引起宿主细胞膜的改 变:
①细胞融合
②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
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用 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的非正常的斑块状结构, 即包涵体。病毒包涵体的染色性、形态大小、 存在部位则因病毒不同而异。
实验室检查:直接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转氨酶显著 增高,HBV血清标记物阴性,抗-HAV阴性。肝活检显 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形,肝实质或紧邻肝门区域呈局 灶性炎症并伴有肝细胞坏死。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引 起的输血后肝炎,90%的丙肝病例与输血传播有关。
思考:
1.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什么?病毒 还有哪些感染方式?
(2)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长 期潜伏于机体的某一特定组织内、既不增 殖又不引起临床症状、与机体处于相对平 衡状态。
(3)迟发感染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其特点是潜伏期 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多呈亚急性进 行性发展过程,直至死亡。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
低温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应置于-70℃保存。
二、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的 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 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 腹腔内、静脉等。根据病毒种类不同, 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部位接种。
鸡胚培养
4.细胞转化
有些病毒在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可 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使宿主细 胞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引起细胞转化。 转化细胞的特征是:
①获得旺盛生长力;
②转化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
5.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 一种生物学过程。
机体水平的致病机制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2.免疫病理反应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标本
必须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程不同采集不同的 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粪便、脑脊液、血液等。 检测病毒抗体或分离病毒时,应在发病初期即 急性期采集标本;检测抗病毒抗体时,应取双 份血清,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清标 本。
标本的处理
要尽可能做到无菌取材;对本身就 含有细菌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进行处 理;对不能马上送检的标本,应置于含 有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保 存。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学习目标】 1.描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注意事项。 2.列出病毒的感染途径与类型。 3.说出病毒的致病机制。 4.简述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分离
培养与鉴定。
案例24-1:患者男性,30岁,间歇性黄疸一年余。病人自 诉一年来经常腹泻、伴皮疹和体重减轻。一年前曾因 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而接受过输血。无静脉毒品注射史, 无神经精神病家族史。查体:黄疸,肝脾大,有触痛; 无腹水征象,无Kayser-Fleischer环。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根据病毒种 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 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 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 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引起细胞形态学 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常 见的CPE有细胞圆缩、空泡、聚集、拉 丝、脱落、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形成 包涵体等。
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 转移因子
抗病毒来自百度文库疗
目前常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金 刚烷胺等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感染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1.通过粘膜传播 2.通过皮肤传播 3.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二、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者为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者也可向体外排出病毒,成
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原理
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 无相应抗体,故须待病人感染后体内产生 抗体时才能检出。
另外,在采取临床标本及病人血清应注意 病程,必须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 血清 (双份血清) 进行血清学试验。若第2 次血清抗体滴度比第1次高出4倍以上时, 才有诊断意义。
四、病毒感染的快速检查
普通显微镜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
五、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1.灭活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 2.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 疫苗、甲肝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乙型肝炎重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是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明显的 临床症状,即病毒性传染病。
1.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2.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持续数月至 数十年、甚至终身。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症状, 但长期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可分为三种:
(1)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 毒长期存在体内,机体表现有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如艾滋病、慢性乙 型肝炎、传染性软疣等。
指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导致宿 主细胞溶解、死亡的作用。
2.细胞膜改变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使细胞发生 溶解、死亡,而是引起宿主细胞膜的改 变:
①细胞融合
②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
在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用 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的非正常的斑块状结构, 即包涵体。病毒包涵体的染色性、形态大小、 存在部位则因病毒不同而异。
实验室检查:直接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转氨酶显著 增高,HBV血清标记物阴性,抗-HAV阴性。肝活检显 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形,肝实质或紧邻肝门区域呈局 灶性炎症并伴有肝细胞坏死。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引 起的输血后肝炎,90%的丙肝病例与输血传播有关。
思考:
1.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什么?病毒 还有哪些感染方式?
(2)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长 期潜伏于机体的某一特定组织内、既不增 殖又不引起临床症状、与机体处于相对平 衡状态。
(3)迟发感染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其特点是潜伏期 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多呈亚急性进 行性发展过程,直至死亡。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细胞水平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
低温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 不能立即检查的标本,应置于-70℃保存。
二、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
这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的 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和猴等, 接种的途径有鼻内、皮下、皮内、脑内、 腹腔内、静脉等。根据病毒种类不同, 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部位接种。
鸡胚培养
4.细胞转化
有些病毒在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可 整合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使宿主细 胞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引起细胞转化。 转化细胞的特征是:
①获得旺盛生长力;
②转化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
5.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 一种生物学过程。
机体水平的致病机制
1.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2.免疫病理反应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标本
必须根据临床诊断及病程不同采集不同的 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粪便、脑脊液、血液等。 检测病毒抗体或分离病毒时,应在发病初期即 急性期采集标本;检测抗病毒抗体时,应取双 份血清,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取一份血清标 本。
标本的处理
要尽可能做到无菌取材;对本身就 含有细菌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进行处 理;对不能马上送检的标本,应置于含 有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保 存。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学习目标】 1.描述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注意事项。 2.列出病毒的感染途径与类型。 3.说出病毒的致病机制。 4.简述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病毒的分离
培养与鉴定。
案例24-1:患者男性,30岁,间歇性黄疸一年余。病人自 诉一年来经常腹泻、伴皮疹和体重减轻。一年前曾因 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而接受过输血。无静脉毒品注射史, 无神经精神病家族史。查体:黄疸,肝脾大,有触痛; 无腹水征象,无Kayser-Fleischer环。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根据病毒种 类不同,可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 尿囊腔、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 细胞的来源,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 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引起细胞形态学 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常 见的CPE有细胞圆缩、空泡、聚集、拉 丝、脱落、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形成 包涵体等。
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 转移因子
抗病毒来自百度文库疗
目前常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金 刚烷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