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
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为什么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又与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有什么不同?下文将从多方面为您详细表述。
为什么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呢?2009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完成,建成了县、市、省、国家四级覆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各级数据库中包括辖区范围内的每个地块的空间数据和面积、地类的相关属性数据,都实现了数据化留存。
不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际上是在基础数据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耕地是亿亩,而到2012年,耕地数据是亿亩,这和过去传统掌握的数据比,从数据上看面积不一致,但实有耕地还是那么多,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制约使得数据不太准确,为了查清全国每一块土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分布等利用现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又与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有什么不同?预算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投入总金额约为150 亿元,其中地方投入约130 亿元。
有业内人士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范围及规模将超前两次。
对于空间信息产业及业内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加速发展的机遇。
时间二调:2年三调:1年半目的二调: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三调: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工作路径相比于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或将有较大不同。
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调查内容
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调查内容(一)农村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级为单位实施。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农村土地调查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相关权利人认定的权利界线进行调查。
第一次土地调查时已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且权属无变化,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已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权属发生变化的,重新进行调查,并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土地权属有争议的,须进行调处,达成一致的,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达不成协议的,搁置争议,按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填写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调查范围包括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其中,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和特殊用地单独作为图斑处理,具体地类按《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细分。
3、调查方法农村土地调查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在调绘中,采用实地定性、影像定位相结合的原则,在计算机上,以影像为依据,将实地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入库。
对于影像没有显示或影像不够清晰的地物,根据地物的多少、难易、大小等情况,可采用直接补测法、间接补测法、仪器补测法等方法,进行地物的位置、形状、范围补测。
(-)基本农田调查将划定和调整的基本农田图件上的基本农田位置、范围等,标绘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三)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包括对已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地区的变更地籍调查和对未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地区的地籍调查,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具体调查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对已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宗地,经核实无误的,可继续使用。
权属发生变化的,重新进行调查,并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1、调查范围城镇土地调查包括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地籍调查,按城市建城区和建制镇图斑划分原则确定范围界线。
二调数据库汇总标准规定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一、基本要求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
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表1:基础计算表参考表结构四、基础统计表强制调平方法(一)基础计算表正确性检查将基础计算表中的土地总面积(平方米)进行汇总,与县级行政辖区控制面积(平方米)进行比较,如果不一致,应检查核对重新计算汇总。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 10 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02-04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9] 1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自2007年7月1日全面部署启动以来,各地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调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但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区调查工作进展滞后、对上报土地调查数据有顾虑等问题。
上述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为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工作各地要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2008年工作,以按照时限、全面完成、保证质量为重点,制订2009年具体工作计划和安排。
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工作。
部建立动态通报制度,根据各地确定的工作时限,定期通报地方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成果核查等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地区,部将进行重点督导和检查。
对于地方在土地调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部将组织力量,及时进行实地会商解决。
对于经通报和督导后,整改措施不到位、组织不力、工作进度仍然滞后的,部领导约谈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改进仍不明显的,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长。
二、统筹协调,按要求分步骤完成任务《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各地在全面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统筹协调,重点抓好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以及城镇各类专项用地面积统计,保证部2009年底前汇总全国土地利用数据,按时向国务院上报汇总结果。
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 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
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2009-03-03 信息来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准确掌握耕地现状以及变化状况,科学评价耕地保有量及生产潜力,经研究,决定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调查内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可调整地类含义可调整地类指按照《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精神,1999年以后除生态退耕以外,因农业结构调整原因,将耕地改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其他林地(耕地改为未成林地、苗圃)、可调整人工牧草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
二、调查方法和要求没有开展或正在开展外业调查的地区,应按照可调整地类含义,参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在外业调查时,实地调查耕作层破坏情况。
对符合可调整地类条件的,在外业调查表中记录,并标注在外业调查底图上。
已完成农村土地调查的地区,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熟悉情况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按照可调整地类含义,依据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内业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或数据库中直接认定,并在数据库中补充相关内容;对于在内业难以认定的,应到实地进行补充调查。
三、数据库建设对于认定的可调整地类,在数据库该图斑属性的“地类备注”中作记录,代码为“k”。
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应用的数据库软件,应补充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和查询等相关功能。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三月二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一)目标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二)任务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 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二、原则与依据(一)原则1.统一标准。依据二次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框架下,按照统一的数据建库及系统开发标准和规程规范,开展国家级调查成果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确保系统能够实现与部已有系统顺利衔接,实现数据快速调用和共享。2.突出重点。为了更好地与部“金土工程”衔接,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要突出重点,优先考虑实现对二次调查成果数据的基本管理需求,包括数据的显示、查询、汇总、统计和上报更新等。3.分步实施。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的数据量庞大,系统建设周期长,必须在开展周密用户调查、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循序渐进,分步实施。4.合理继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多年努力,积累了一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建立了一批基础数据库,已初步建成了土地数据的存储平台等环境。合理继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成果和经验,可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建设的速度和应用效果。(二)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6.《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全国土地调查办。8.《二次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全国土地调查办。9.《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10.《二次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范》,全国土地调查办。11.《二次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全国土地调查办。12.《二次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调查办。三、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内容二次调查采用全数字化作业方式,逐级建立土地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国家级成果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格式多样、安全管理要求高等特点。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数据内容。(一)数据内容。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主要存储二次调查形成的全国农村土地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影像等数据,同时也包括以后每年度更新的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等更新数据。主要数据包括:1.矢量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要素、土地利用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基本农田要素、其他要素等。2.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包括1:2000、1:5000、1:10000和1:50000 DOM数据;3.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4.元数据,是各种数据自身的描述数据,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元数据、DEM元数据、DOM元数据等,为文本数据;5.其他相关数据,包括:各地建库相关文档、验收报告、核查报告、数据汇总表格等。(二)数学基础。根据二次调查技术规程,所有成果的空间数学基础如下:●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方式:1:5000、1:10000标准分幅数据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数据按6°分带;●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三)数据量估算。二次调查采用高精度正射影像数据和全数字化调查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调查数据整体精度和调查效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调查成果数据量。根据估算,二次调查产生的数据量初期达到150TB,备份数据量约300TB,并且数据量将会逐年递增。这些数据内容复杂,种类多样(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尺度不同(有县、市、省、国家多种尺度),对于数据的应用需求也从宏观到微观,复杂多变。具体数据量估算如下:1.DOM影像数据不小于55TB;2.DEM数据不小于10 TB;3.矢量数据不小于2TB,内容包含:1:2000地区、1:10000地区和1:50000等比例尺地区土地利用数据,数据格式包括国家统一要求的VCT格式和原始建库数据格式;4.文档及其他数据约为0.5TB;5.中间成果数据不小于30TB,包括底图生产过程数据影像以及说明性文档等。(四)数据格式。空间数据要求采用空间数据标准交换格式(VCT)。为保证数据建库的顺利进行,还需上交原始建库格式作为备用。四、技术路线(一)总体技术路线。统一数据质量标准,在各省汇交的县级成果基础上,采用国家统一开发的数据质量检查软件,组织开展数据库自检与汇总;依据国家级数据库建设方案和建库技术要求,对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调查成果数据的管理需求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和网络等基础,优先采用成熟技术,开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保证建成系统实用、安全、可靠、可扩充以及易维护。具体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图1. 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技术路线图(二)系统总体框架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从下到上主要分为基础存储、数据维护、数据应用/数据服务三层。从功能上,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查询统计、数据分发服务、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数据汇交等功能模块。其中数据检查、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数据安全、数据维护、数据备份属于数据维护;数据查询统计、数据分发服务功能模块属于系统应用和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图2: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图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专门的中间件对国家级数据库进行管理与调用。中间件主要负责成果数据的存储调度,并为国家级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接口,实现对调查成果数据的调用与分析。对成果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服务等功能由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三)系统存储环境设计国家级数据库数据量巨大,常规的数据存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服务的要求。应采用专门的海量数据存储模式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一方面,应有足够的存储能力存储二次调查生成的各类成果数据,尤其是在线存储容量和备份系统容量。应具备相应的磁盘共享软件,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满足数据及时服务和处理需求,满足对存储空间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构建分级存储机制,实现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模式。增加二级存储系统,按需构建相应比例的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空间,提高存储系统性价比,利用自动备份归档软件和海量数据分级存储管理软件,实现海量数据快速迁移。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满足不断增加的土地调查数据对存储管理的需求。系统存储要求具体规划为:1、在线存储容量达150TB,其中SAN光纤阵列50TB、NAS文件存储容量100TB、近线存储容量100TB;磁带库备份空间200TB,离线磁带存储容量可任意扩充;考虑今后备份不能影响业务应用,还将利用虚拟磁带库技术进行虚拟存储。2、通过软件和接口开发定制工具,实现完整的数据备份恢复和分级存储策略、实现快速的数据迁移、利用双机或集群技术实现系统备份、7 X 24小时不间断运行、数据处理负载均衡等功能。3、考虑到系统的重要性和系统管理数据的涉密情况,存储网络系统建设达到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三级标准。(四)土地数据存储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基于目前已建成的土地数据存储管理平台。该平台依托专业存储系统硬件,面向数据存储综合管理,建设多源、多应用管理模式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对调查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对海量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多元化应用相结合。设计采用底层数据库管理与系统开发分离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二次调查成果数据的管理效率和应用系统运行性能、有效地减少了重复投资。图3:土地数据存储平台技术框架图土地数据存储平台按数据生产过程,将成果数据划分为四类:原始建库数据、整合成果数据、发布数据和元数据,并分别由资料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元数据库存储管理。土地存储数据管理系统包含了监控管理功能、权限管理功能、资料入库功能、产品定制功能等,实现了按不同用户权限对数据进行整理、入库,同时满足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请求的及时响应。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应用接口的方式,提供数据成果对外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平台功能来满足数据管理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数据应用接口,满足平台功能扩展和外部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要求。基于土地存储系统提供的接口,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海量调查数据的快速与直接调用。(五)关键技术1.海量数据组织与高效检索技术(1)数据组织模式。二次调查成果涉及全国2864个县级调查单位,数据量达几十TB。将这些海量数据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服务,又最大程度减少数据整合的工作量,是国家级数据库建设需要考虑的关键点。不同的数据组织模式以及用户应用需求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访问效率,对国家级管理系统正常运行至关重要。(2)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技术。二次调查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复杂,数据量巨大,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看,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数据库建设成功经验。当前基于海量数据的管理模式均是将数据存储管理与应用需求分开,由专门的存储管理软件在专业存储设备支撑下进行海量数据的管理维护,应用系统通过专门接口实现对数据的调用。2.空间数据库增量更新技术按照变更工作需要,各地每年的更新数据都将汇总至国家级数据库。因此,保持增量数据的快速更新,保持更新前后数据质量的统一和一致,是保证系统长效运行的关键。国家级数据库更新的难点在于数据更新面广,汇交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有差别。因此,在现有成熟的空间数据增量更新技术的基础上,应针对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新特点进行专门研究,定制专门的空间数据更新方法与模式。3.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保证数据发挥长效作用的管理模式。海量土地调查数据的有效,尤其是长期管理离不开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存储管理成本、提高成果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二次调查数据内容复杂,数据存储压力巨大。因此,必须对数据成果进行科学分类,有效组织,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五、管理系统建设需求分析(一)系统定位与意义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整个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对于二次调查本身和后续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建设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次调查中各地建设完成的数据库将集中汇交进入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并与年度变更调查工作充分衔接,实现对数据库成果数据的年度更新。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包含覆盖全国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数据和影像数据,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支持。通过该系统,国家可详细掌握全国每一地块的土地利用以及变化情况,满足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建库与日常管理的要求,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汇总分析的应用,满足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发布服务以及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年度变更与数据检查核查的需求。建设国家级成果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长效应用与更新制度,对推动土地调查数据的全面充分应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土地基础数据支持等有着重要的意义。1.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县市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关系。国家级系统管理的对象是二次调查形成的所有调查成果数据。其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全国各县级调查数据库的整合与集中管理。因此,各地上交的数据格式均要满足国家级数据库的入库要求。即各地上交的数据均需经过县市级自检、省级质量检查和国家级核查,并且经过各级的接边处理,实现了数据质量和内容的统一与一致;通过了国家级数据库入库前质量检查,确保进入国家数据库的数据无错误。国家级数据库的数据应与地方数据库保持一致,保证国家级数据库数据内容的权威性。2.国家级数据库与国土资源部其他系统的关系。国家级数据库是“一张图”系统以及国土资源监管平台的基础,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对土地的批、供、用、补、查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国家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二次调查数据的管理及更新维护,并向金土工程汇交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金土工程负责建立二次调查数据的应用服务系统,实现二次调查成果数据在部内的充分应用。(二)系统建设总体需求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对国家基础土地数据的全面、真实、持续的掌握,为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保障,为国土资源相关重点工程提供基础支撑。从整体上分析,系统主要应满足以下需求:1.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组织管理根据初期估算,国家级成果数据库数据量将在数十TB以上,而且后期每年的变更维护数据量也会有TB级增长。整个数据库数据内容复杂,数据量大、应用多样化。因此,系统不仅应支持多元化数据的能力,还应支持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等服务,尤其要支持TB级空间数据的快速浏览与查询。系统应能够具备快速响应各用户端的数据服务请求,尤其是在多用户大数据量并发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提供数据服务的能力。2.快速、稳定的数据入库、更新与维护机制国家级成果数据库主要是对二次调查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还应保存对以后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入库以及维护。这也是保证系统长效运行的关键。数据库质量是维持数据库长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入库数据必须保证其通过省级质量检查与国家级核查,通过国家统一下发的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的检查,没有数据错误。因此,系统必须保证在质量检查规则上与质量检查软件保持一致,保证入库无错误。系统应按照土地调查数据更新制度的要求,实现每年各地更新数据的快速入库,并保证数据质量的统一。系统应提供完善的更新数据入库的流程,支持海量数据下的增量更新管理。3.强大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能力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国家级管理的要求,而且承担着为国土资源管理各类业务提供基础数据的任务。因此,数据库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应满足不同的业务应用需求。系统应按照二次调查和国家更新调查的要求,输出符合规程规范要求的各类汇总表格和图件;系统应具有数据分析功能,对每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到全国每一块土地的位置、属性、变更等信息快速浏览与查询的服务;系统还应支持各类统计图表、专题图件的制作与生成。4.全方位数据安全保障以及快速数据分发与服务作为国家级成果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安全保障至关重要。系统应提供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具有强大的海量数据备份与恢复的能力。针对系统服务的不同部门,应有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还应具有提供快速数据分发与数据服务的能力,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数据请求,系统应能够及时响应,同时分发相应的数据。系统定位为国家级涉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也应支持数据的离线分发模式。5.多形式多尺度的动态成果展现模式在实现全国调查成果的应用分析的同时,系统还应支持不同尺度的成果浏览模式,支持不同尺度浏览时要素的自动筛选加载;支持矢量、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显示;实现数据产品的加工制作等。通过多种成果展现模式,满足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数据浏览需求。上述需求只是针对系统的初步分析,二次调查国家级成果管理系统的详细需求应在总体需求为基础进一步展开。(三)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建设需求1.国家级成果数据情况说明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内容主要是各县汇交的二次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二次调查生产的底图产品、DEM及其他类型的数据。数据类型主要包括空间矢量数据、栅格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国家级数据库中各县级成果矢量数据以县级行政单元进行统一组织存储,影像数据按照标准分幅进行组织存储。空间数据库采用高斯投影,西安80坐标系、各县区采用自身的中间经线。2.针对于微观/宏观需求的数据存储策略(1)微观(县市级)应用需求及存储策略要求满足市县范围内空间矢量/栅格数据的浏览、叠加分析、属性查询、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空间面积量算、距离精确量算等需求。针对于该类需求,在数据存储策略上,县级范围内应用可直接调用县级成果数据,市级范围内应用也通过调用县级成果数据实现,其中空间数据浏览通过管理系统的动态投影来实现。(2)宏观(省、国家级)应用需求及存储策略要求满足国家和省级范围内空间矢量/栅格数据浏览、叠加分析、属性查询、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空间面积量算等需求。该类需求在形式上需求与微观需求相一致,但由于涉及数据量巨大,按照直接调用县级成果的数据组织模式,将严重影响系统运行速度。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数据存储策略来支持。结合成果数据库的数据逻辑特征(不同层级之间数据为汇总、整合的关系),采用建立不同层级快速索引机制的模式进行数据存储组织。该机制设计为:通过建立中间辅助成果库的形式,应对国家、省级范围内对海量数据调用的需求。首先,建立省级、国家级的中间统计成果数据,与县级数据必须保持动态一致;其次,建立分级快速索引机制,应对不同范围内空间数据、影像数据的浏览查询分析,即在不同尺度上显示相应尺度的图件或影像,当调整至其它尺度时,自动切换至相应尺度的图件或视图。该索引机制设计为:⏹全国范围浏览——调用国家级数据⏹全国范围统计——调用国家级数据⏹全国范围空间运算——调用相应索引和相应县级数据库⏹省级范围浏览——调用省级数据⏹省级范围统计——调用省级数据⏹省级范围空间运算——调用相应索引和相应县级数据库⏹市级范围操作——直接调用县级数据库⏹县级范围操作——直接调用县级数据库⏹跨省、跨市、跨县区域范围——根据尺度调用相应索引库,并按照范围分别调用相关数据。第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的索引机制,还应建立部分中间辅助成果,提升在调取全国大范围数据时系统的浏览与查询速度。中间辅助成果应包含国家、省的汇总统计数据以及相应比例尺的缩编图件,以及镶嵌好的大范围遥感影像数据等。辅助成果需要预先设置数据读取规则,或事先进行数据整合镶嵌等预处理。(3)其他专项数据存储策略对于全国部分城市年度监测数据等专项数据,考虑到数据类型与覆盖范围均不相同,可采取单独入库存储的办法。3.不同尺度数据要求对应于不同层级快速索引机制,国家级成果数据库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数据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如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调查实施方案(赵强)-2009-11
注意:图上标注的并非解译信息,而是根据已有 资料发现的变更信息,方便到实地核实。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实地调查
1.标准时点调查 以二次调查初始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自行制作的外业 工作底图或“标准时点”调查底图,按照《第二次全国 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对调查时点到标准时点期间 的每一块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全面实地调查与核实, 查清标准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与09年度变更调查关系
初始调查数据库
统一时点变化流量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数据库
单独标注流量
2009年当年流量
反扣与提取
统一时点变化流量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几点说明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后形成的数据为2009年12月31日的二次调 查标准时点数据。可以理解为2010年的变更调查年初数。
批而未用和可调 整地类在地类备 注栏填写“P”或
“K”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可调整地类”调查
对于耕地变为园地、林地、草地和坑塘水 面,且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依据《关 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 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 要求,按可调整地类调查,并以字母“K” 进行标注。在数据库地类图斑属性中的地 类备注中注明。不能按照前期耕地数据复 核的方法造成大面积的可调整地类变更。
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标准时点统一更新
关于标准时点;
10月31日 12月31日(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关于分类系统;
城镇调查国标分类(12大类 57小类); 农村调查国标分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归并(即2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规范.docx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范第二次全国土地数据建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数据成果量,促第二次全国土地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技程》( TD/T 1014-2007 )(以下称《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数据建技范》。
其中,村土地数据建依据《基本田数据准》(金土工程行)、《土地利用数据准》(TD/T1016-2007 ),城土地数据建依据《城地籍数据准》(TD/T 1015-2007)。
省(自治区、直市)可根据本地区需要,本范的未尽事宜制定充定,但不得与本范相抵触,并国院第二次全国土地小公室(以下称“全国土地” )案。
本范的附A、附 B、附 C⋯⋯⋯ .附R均范性附。
本范由国土源部提出并口。
本范起草位:全国土地本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永、炳智、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辛璇参加写人:祝、戴建旺、胡小、兵、梁耘、曾巍、金、王莉、王永俊、刘君.\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总体设计 (2)4.1建设任务 (2)4.2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数据字典 (5)4.6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准备工作 (8)5.1方案制定 (8)5.2人员准备 (8)5.3软硬件准备 . (8)5.4管理制度建立 (9)5.5数据源准备 . (9)6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数据采集原则 (12)6.2数据采集方法 (12)6.3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数据入库 (26)7.1数据入库流程 (26)7.2数据检查 (27)7.3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矢量数据入库 (28)7.5DEM数据入库 (29)7.6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元数据入库 . (29)7.8系统运行测试 (29).\8质量控制 (30)8.1质量控制原则 (30)8.2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成果质量评价 (33)10数据库更新 (36)10.1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数据处理功能 (36)11.2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 ( 城镇地籍 ) 数据库建设 (38)12总体设计 (38)12.1建设任务 (38)12.2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数据库内容 . (39)12.4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准备工作 (41)13.1方案制定 (41)13.2人员准备 (41)13.3软硬件准备 . (41)13.4管理制度建立 (42)13.5数据源准备 . (42)14数据建库 (44)14.1数据建库过程 (44)14.2数据采集方法 (45)14.3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数据检查 (49)14.6数据入库 (50)14.7成果输出 (51)15质量控制 (51)15.1质量控制原则 (51)15.2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数据库成果 (52)16.1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成果质量评价 (54)17数据库更新 (55)17.1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基本要求 (57)19.2管理制度 (57)19.3数据库安全. (58)19.4数据库维护. (60)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 B (规范性附录)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图历簿 . (63)附录 D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 E (规范性附录)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 G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 H (规范性附录)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 I (规范性附录)交接检查卡 (70).\附录 J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 K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 L (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 M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 N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 O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 P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 Q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 R (规范性附录)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公布日期】2008.08.15•【文号】国土调查办发[2008]62号•【施行日期】2008.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8〕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时完成,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实施方案要求,根据2008年工作部署,结合当前各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进展情况,现将报送县级调查成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要求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进度要求,东部地区应于200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调查、省级预检及验收工作和报送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核查确认;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应于2008年年底完成调查和核查确认;其他地区应于2009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核查确认。
各省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按照“完成一个,验收一个,报送一个”的原则,确保调查底图下发后6个月内完成外业调查、内业处理、数据整理与建库及省级预检和验收工作,并于验收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验收合格的县级调查成果,报送全国土地调查办。
二、组织形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区、市)为单位,由省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
全国土地调查办接收成果资料后,出具资料报送回执单。
各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明确专人,负责定期向全国土地调查办报送本地区调查进度和报送成果计划,以便全国土地调查办了解和掌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国家级核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七年十二月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 ....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 总体设计 (2)4.1 建设任务 (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 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 数据字典 (5)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 准备工作 (8)5.1 方案制定 (8)5.2 人员准备 (8)5.3 软硬件准备. (8)5.4 管理制度建立 (9)5.5 数据源准备. (9)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 数据采集原则 (12)6.2 数据采集方法 (12)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 数据入库 (26)7.1 数据入库流程 (26)7.2 数据检查 (27)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 矢量数据入库 (28)7.5 DEM数据入库 (29)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 元数据入库 (29)7.8 系统运行测试 (29)8 质量控制 (30)8.1 质量控制原则 (30)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 成果质量评价 (33)10 数据库更新 (36)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12 总体设计 (38)12.1 建设任务 (38)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 数据库内容. (39)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 准备工作 (41)13.1 方案制定 (41)13.2 人员准备 (41)13.3 软硬件准备. (41)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13.5 数据源准备. (42)14 数据建库 (44)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 数据检查 (49)14.6 数据入库 (50)14.7 成果输出 (51)15 质量控制 (51)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 数据库成果 (52)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17 数据库更新 (55)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 基本要求 (57)19.2 管理制度 (57)19.3 数据库安全. (58)19.4 数据库维护. (60)附录A (规范性附录)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图历簿. (63)附录D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E (规范性附录)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F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G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H (规范性附录)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I (规范性附录)交接检查卡 (70)附录J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K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L (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M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N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O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P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Q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R (规范性附录)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解析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二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本原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治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侍候,满足经济社会开发、土地宏瞧调控及国土资源治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开发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发和加强国土资源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发瞧、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开发的重要本原。
土地是民生之本,开发之基。
土地治理碍事着国家经济正常、粮食正常、生态正常,关系到经济社会开发全局。
掌握真实正确的土地本原数据,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发瞧,发扬土地在宏瞧调控中的特别作用、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本原。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本原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提供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根基前提,是正确判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及时调整供地点向、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正常、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本原,是农民最根基的生产资料和最根基的生活保障。
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4亩,缺少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断下落的趋势。
保卫耕地是我国的根基国策。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开展根基农田状况调查,将根基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卫制度的全然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根基农田保卫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及技术规范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6号)附件:第二次全国土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13.3
层 layer
具有相同应用特性的类的集合。
13.4
标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
对某一空间要素对象(个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13.5
土地利用land use
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属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GB/T 19231-20034.1.1土地利用]。
XZQGX
M
XZQGXGC
C
见本表注2
行政区界线
Line
XZQJXGX
M
行政要素注记
Annotation
ZJGX
O
3
地貌
等高线
Line
DGXGX
O
高程注记点
Point
GCZJDGX
O
坡度图
Polygon
PDTGX
M
4
土地利用
地类图斑
Polygon
DLTBGX
M
DLTBGXGC
C
见本表注2
线状地物
Line
2005010200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
2005010300
基本农田保护图斑
2006000000
土地权属要素
2006010000
宗地要素
2006010100
宗地
2006010200
宗地注记
2006020000
界址线要素
2006020100
界址线
2006020200
界址线注记
2006030000
界址点要素
本规定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
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
– 数据是宝贵的,数据库软件/平台仅是载体或工具;
– 属于国家基础空间数据VCT格式的具体化;
– 能够保证不同的数据库平台之间相互便捷转换;
– 转换不能保证所有信息无损失转出,但基本信息不得丢 漏和发生任何错误,数据迁移代价最小; – 交换格式是公开透明的,并可以方便读取的; – 交换是可检测和评价的,通过专用软件实现。软件国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
–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整体要求:
– 实现规定格式的数据交换;
– 对土地调查数据检查,具有增、删、改等编辑功能; – 满足日常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需求; – 数学基础、面积量算方法、数据统计表模版和图件输出 格式等符合《规程》要求;
机房设施、软硬件网络设施、存储设施、备份设施、安全设施
本 级 国 土 资 源 数 据 中 心
土地调查数据分中心结构图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基本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 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
本农田数据等矢量数据;
–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扫描影像 图数据等栅格数据; – 专项用地统计调查数据; – 专题图数据(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经过缩编的县 级土地利用挂图等) – 元数据。
辑检查;VCT格式及逻辑关系是自动检查的关键。
–只有通过软件检查,方可进入人工检查阶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全国数据库软件测评/测试制度
–规范行业市场,提高软件素质,保证成果质量; –测评以数据库标准为根本依据,以调查成果日常应用为基 本需求,以满足地籍管理为出发点;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各有关软件开发单位: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更新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变更结果规范标准,保障按时完成国家级数据库成果更新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汇总工作,针对目前各地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新功能相关标准和规范不统一的局面,现对数据库平差和统计汇总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要求如下,请各软件开发单位严格按照规定对软件进行完善。
一、数据库平差原则任何平差结果必须满足以下原则:(一)行政区变更前后控制面积相等。
(二)涉及变化的图斑,变更前后图斑面积相等。
(三)线状地物基本变更单元长度之和与原线状地物或者变更后长度相等。
(四)图形地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的,不允许参与平差。
二、图斑和线状地物变更时的平差方法(一)将误差优先平差到地类面积有变化的线状地物和图斑。
(二)将面积(长度)残差以有效位数的最小值(面积为0.01,长度为0.1),按参与变化的图斑(线状地物)面积(长度)数值,由大及小依次分配。
当线状地物两侧的图斑面积相等时,线状地物的残差采用左小右大的原则进行分配。
(如:当一条线状地物被打断成三段,则需要将打断后的三段线状地物的长度之和(四舍五入后相加的长度之和)与原长度进行平差,优先平差给较长的线状地物)(三)当平差方法产生的结果和原则相抵触时,需调整平差方法以遵循原则要求。
三、年末库的产生方式(一)将原始面积平差给过程数据,然后将过程数据的面积之和赋给变更后数据。
如下图(A1、A2为变更前面积,B1、B2、B3、B4为变更过程面积,C1、C2为变更后面积):原始数据变更后数据计算过程为:1.计算B1、 B2的椭球面积值,求和值为M,与原来的A1面积进行比较,如果有差值需要平差,平差方法按照以0.01平均分配,余数按照面积由大及及小排序分摊。
2.C1、C2的面积分别为B1、 B3之和与B2、B4之和。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发表时间:2019-07-22T11:35:00.54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3期作者:谭云兵[导读] 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谭云兵安化县自然资源局湖南益阳 413500摘要: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全国国土调查是政府实时掌握国家土地资源具体使用情况的方式,也是我国政府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基础。
我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于2017年年底以不同于二次调查的方式在国家规定具体调查方向、范围、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内外一体化调查及问题图斑互联网+举证的双轨制调查方式,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本文就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展开探讨。
关键词:“二调”;“三调”;国土调查引言“三调”是“二调”的继承和发展,即“三调”是以“二调”的成果为基础,“三调”细化了已有的内容、更新变化的内容、增加了缺少的内容。
“三调”较“二调”在数学基础、遥感影像精度、成图比例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土地分类、核心技术、调绘方式、工作路径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具体的变化,同时增加了部分内容。
1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工作要点(1)土地现状调查。
调查土地的现状是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相关规定,对土地的技术标准进行调查,并且根据特定的比例,调查辖区中每一块土地的范围以及面积等。
(2)土地权属调查。
借助相关部门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结果以及补查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其他情况以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3)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土地的调查结果,再根据土地的用地评价需求以及精细化的管理情况,能够细化耕地,并且深入调查已经经过审批但是并没有予以使用的土地。
(4)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创建。
按照既定的数据库的标准,进行和土地调查数据相关的数据库的建立,便于能够快速掌握城市以及农村中的土地使用情况,并且实现对农田以及其他土地情况的全面调查管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_农村土地调查_数据库建设编制研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编制研究张淑芬苏博文张寒梅(湖北省地图院,湖北武汉430071)摘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已全面开展,本文对于二调的过程及矢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数据,建立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做了具体说明,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建库1、引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二调,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此重要而繁杂的成果数据,MAPGIS 软件作为机助类软件提高了二调工作效率,图件成果能反映多种利用规划现状信息于一图,不仅使图形信息更直观更有参考价值,还提高数据准确度和精确度,检查功能避免了人工误操作,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统一规范的数据属性,使数据的调用更便捷、更有效,可以说整个二调工作过程从配准套合信息到数据入库和调用,每一环节都有MAPGIS软件的参与。
2、技术依据与路线2.1技术主要依据在此次二调过程中主要的技术依据为: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GB/T1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2007年8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2007年12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2007年12月颁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和其它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2技术路线此次二调运用航空摄影测量、全球定位(GPS)、全野外数字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及国家下发转换后1∶1万正射影像图,按新的土地分类,采用综合调绘法,先进行内业转换和室内预辨,再进行室外补调获得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土地权属和分布信息,完成农村土地登记发证,满足建立互联互通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的需要,并以数据库建设为内业工作核心内容,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相继完成数据汇总、图件编制和文字报告的编写等内业工作。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2013-12-30 | 来源:地籍管理司| 【大中小】【打印】【关闭】(2013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
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
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主要地类数据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其中,有564.9万公顷(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
上述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
全国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
园地: 1481.2万公顷(22218万亩)林地:25395.0万公顷(380925万亩)草地:28731.4万公顷(43097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4310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1191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64036万亩)另外为其他土地。
二、全国耕地分布与质量状况(一)耕地分布全国耕地按地区划分,东部地区耕地2629.7万公顷(39446万亩),占19.4%;中部地区耕地3071.5万公顷(46072万亩),占22.7%;西部地区耕地5043.5万公顷(75652万亩),占37.3%;东北地区耕地2793.8万公顷(41907万亩),占20.6%。
(二)耕地质量全国耕地按坡度划分,2度以下耕地7735.6万公顷(116034万亩),占57.1%;2~6度耕地2161.2万公顷(32418万亩),占15.9%;6~15度耕地2026.5万公顷(30397万亩),占15.0%;15~25度耕地1065.6万公顷(15984万亩),占7.9%;25度以上的耕地(含陡坡耕地和梯田)549.6万公顷(8244万亩),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一、基本要求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
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表1:基础计算表参考表结构四、基础统计表强制调平方法(一)基础计算表正确性检查将基础计算表中的土地总面积(平方米)进行汇总,与县级行政辖区控制面积(平方米)进行比较,如果不一致,应检查核对重新计算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一、基本要求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
(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
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
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
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
(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
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
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
表1:基础计算表参考表结构
四、基础统计表强制调平方法
(一)基础计算表正确性检查
将基础计算表中的土地总面积(平方米)进行汇总,与县级行政辖区控制面积(平方米)进行比较,如果不一致,应检查核对重新计算汇总。
(二)基础统计表控制
将县级行政辖区的控制面积单位换算到公顷,保留2位小数,作为下一步面积调平的控制数a。
将基础计算表经面积单位换算得到基础统计表,汇总基础统计表的土地总面积字段,得到汇总值b。
(三)基础统计表调平
1.计算调平控制数a与汇总值b的差值,得到调平数c;
2.调平数c/0.01就是要调平的数目d,将数目d除以村个数,得到商e及余数f。
3.按照各村的面积从大到小找出前f个村,这些村的调平面积为(e+1)*0.01,其余的村调平面积为e*0.01。
4.本村内记录数的调平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5.各记录的土地总面积=原土地总面积+调平面积,调平后的各记录的土地总面积字段的数值做为这个记录中横向各地类面积值调平控制面积g。
6.计算调平控制面积g与村级单位的各二级地类汇总值h 的差值,得到调平数j。
7.按照地类编码倒序的优先原则对记录的二级地类面积进行面积调平,当地类面积中有1公顷以上数据时,在1公顷以下的地类数据不参与调平。
五、基础统计表统计说明
(一)本要求所规定的强制调平方法是解决因四舍五入造成的尾数差异,仅对表内数据进行处理,不涉及空间数据的面积字段的修改。
(二)基础统计表是各类统计报表汇总的基础,如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生变化(如地类变更或数据编辑等),应该重新汇总生成基础计算表,并强制调平生成基础统计表。
(三)基础统计表数据经尾数强制调平,能够保证表内和由此生成的各类统计表的逻辑正确,但通过数据空间查询实时统计生成的报表与该表数据有尾数差异,属于允许误差。
六、对《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补充规定
(一)线状地物
表11线状地物图层字段“扣除图斑权属单位代码1”字段名
称修改为扣除图斑座落单位代码1,“扣除图斑权属单位代码2”字段名称修改为扣除图斑座落单位代码2。
表11 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DW)
(二)零星地物
表12零星地物图层增加“座落单位代码”、“座落单位名称”、“耕地类型”和“耕地坡度级”字段,字段要求见下表:
表12 零星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LXDW)
附录: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示例
辖区控制面积:85468.21平方米
1、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表列项包括所有一二级地类面积)
2、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单位:公顷
2、基础统计表控制
将县级行政辖区的控制面积85468.21平方米单位换算到公顷,保留2位小数,作为下一步面积调平的控制数8.55公顷。
将基础计算表经面积单位换算得到基础统计表,汇总基础统计表的土地总面积字段,得到汇总值8.65公顷。
3、基础统计表调平
1)计算调平控制数8.55公顷与汇总值8.65公顷的差值,得到调平数0.10公顷;
2)调平数0.10/0.01就是要调平的数目10,将数目10除以村个数3,得到商3及余数1;
3)按照各村的面积从大到小找出前1个村(1是余数,最大的是1村),这些村的调平面积为(3+1)*0.01=0.04公顷,其余的村调平面积为3*0.01=0.03公顷;
4)本村内记录数的调平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1村的调平数是0.04公顷, 调平数0.04/0.01就是要调平的数目4,将数目4除以村记录个数3,得到商1及余数1,按照各村记录的面积从大到小找出前1个村记录,这些村记录的调平面积为(1+1)*0.01=0.02公顷,其余的村记录调平面积为1*0.01=0.01公顷;
2村的调平数是0.03公顷, 调平数0.03/0.01就是要调平的数目3,将数目3除以村记录个数1,得到商3及余数0,按照各村记录的面积从大到小找出前1个村记录,这些村记录的调平面积为(3+1)*0.01=0.03公顷;
3村的调平数是0.03公顷, 调平数0.03/0.01就是要调平的数目3,将数目3除以村记录个数1,得到商3及余数0,按照各村记录的面积从大到小找出前1个村记录,这些村记录的调平面积为(3+1)*0.01=0.03公顷;
5)各记录的土地总面积=原土地总面积+/-调平面积,调平后的各记录的土地总面积字段的数值作为这个记录中横向各地类面积值调平控制面积g;
6)计算调平控制面积g与村级单位的各二级地类汇总值h的差值,得到调平数j;
7)按照地类编码倒序的优先原则对记录的二级地类面积进行面积调平,当地类面积中有1公顷以上数据时,在1公顷以下的地类数据不参与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