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综合练习(论述题)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填空题 6. 简答题7.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A.阶段性要求B.根本特点C.一般特征D.理想要求正确答案:B解析:我国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2.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A.期中检查B.设计的修订C.中期审阅D.结论的预期正确答案:A解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其中,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3.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
A.古希腊学园B.中世纪大学C.赠地学院D.红砖大学正确答案:B解析: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但是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缘”关系的是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许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
4.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
A.研究教学成果B.研究教学内容C.研究课程体系D.研究教学过程正确答案:B解析: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
这是大学教师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的地方。
5.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自由主义D.平等思想正确答案:A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尤其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题
2013年春季中学教育学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洛克C.卢梭D.利托尔诺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学校教育制度B.高等教育制度C.社会教育制度D.国民教育制度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A.课外教育B.校外教育C.业余教育D.课外校外教育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成绩评定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B.教学论C.教育科研方法D.学校管理学E.外国教育史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B.凯洛夫的《教育学》C.洛克的《教育漫话》D.斯宾塞的《教育论》E.卢梭的《爱弥儿》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综合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20分,每格1分)1.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_稳定的__心理特征和倾向。
5.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_要顾及儿童自尊心__;(2)_要公正__;(3)_结合说理教育__。
4.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_同质性__和_趋上性__两大特点。
6.个性是一个系统,包括__动力________结构、_特征__________结构和__自动调节________结构。
11.小学儿童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二个特点,其一是_从外部需要想内部需要转化_______,其二是_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______。
18.个性差异是指__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
2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能力___、_性格___、_气质____。
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_难以与人交往____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_不与人交往______的特点。
10.小学生的评价受_教师___的态度和评价调节;__教师__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11.在家里被娇生惯养、处境优越的孩子通常自我评价_过高__;而在家庭缺乏地位、不被重视的孩子则自我评价一般_过低___。
4.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被称之为_一般__能力,它又叫做_智力___。
18创造力的三个主要特征是_灵活性______、_独特性____、_流畅性______。
19.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光有情感上的体验还不够,必须经过_反复的训练___以形成_习惯化___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1)_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__;(2)_发展的定向性___;(3)_发展的不平衡性____;(4)_发展的差异性____。
9.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__激发兴趣____、_能力及个性的其他品质_____的良好配合、_知识与技能_________的训练。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论述题练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论述题练习题(有答案)1.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答、(1)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分(2)优势: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4分(3)弊端: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4分2.你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哪些方面?答、(1)设计教学的能力(2)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教学机智(5)反思能力(6)教育教学研究能力(7)创新能力3.说明并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答、(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分析问题(3)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6)总结4.举例说明讲述行为误用的表现及其策略。
答、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1)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述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假设。
(5)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教育策略:(1)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2)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试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观点。
答、(1)教学目标(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6.试述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33_真题-无答案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33(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 )。
A.培养社会精英B.提高人口素质C.促进社会发展D.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2.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精神或观念B.物质环境C.建筑与设计D.自然生态3.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达尔文B.布厄迪尔C.勒图尔诺D.孟禄4.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A.教学程序B.教学步骤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5. 中学德育中的说服教育法要求不包括( )。
A.强制性B.明确目的性C.知识性、趣味性D.注意时机6. 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
A.专业型课程B.结构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本位型课程7. 学校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
A.制度文化B.组织文化C.物质文化D.观念文化8. 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 )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9. 制定教学策略的首要依据是( )。
A.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B.教学计划、教学大纲C.教材、教学设施和设备D.学习理论、教学理论10. “按照一定标准对被评价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结性的等第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评价方法是( )。
A.等第法B.操行品语法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D.模糊综合测评法11.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12.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这一条文出自(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3.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挑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共40分)1.( )在他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A.卢梭B.凯洛夫C.杜威D.朗格朗2.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有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这一观点刻地讲明着( )。
A.教育的经济功B.教育的文化功能C.教育的自然功能D.教育的道德功能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B .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 )决定的。
A .教育自身的矛盾特别性B.人们的认识活动规律C.教育自身的性质D.教育自身的活5.社会日子的基础和社会进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上层建造6.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 )。
A.教育的形成B.教育的类不C.教育的层次D.教育的历史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能够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8.经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办法是( )。
A.讲服法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模范示范法9.( )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办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A.小学德育目标B.小学教育目的C.国家德育目标D.基础教育本质10.从社会进展需要动身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兴趣本位论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点文化12.课外活动的基础是( )。
A.校园设施B.教师引导C.学生兴趣D.个人活动13.春秋战国阶段私学的进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具重要里程碑。
(最全)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题库完整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题库完整版教育学试题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第四次练习题含答案
《中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第四次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
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参考答案】:A【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
2、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参考答案】:A【解析】: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参考书D、教学进度计划【参考答案】:B【解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其中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依据。
4、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该成为()A、熟练型教师B、科研型教师C、奉献型教师D、勤奋型教师【参考答案】:B【解析】: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该成为科研型教师。
5、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的是()A、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B、帮助后进生搞好学习C、做好家访,争取家长配合D、帮助后进生改正缺点【参考答案】:A【解析】: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6、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参考答案】:A【解析】: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7、()是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
A、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B、教育实体的出现C、学校的产生D、学制的建立;【参考答案】:D【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 (1)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4.判断题6.简答题7.论述题8.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不包含在内。
2.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0个学科大类。
A.10B.11C.12D.13正确答案:D解析:我国的高校现行的13个学科门类:(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3.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A.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B.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C.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D.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有: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则属于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
4.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系统的、日常的和0。
A.联系的C.特殊的D.按阶段安排的正确答案:D解析: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按阶段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为()。
A.私立主导型B.双轨型C.公立主导型D.混合型正确答案:C解析: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主要是公立主导型,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规模不均衡、办学效率不高等现象,针对于此需转变公办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确立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A.培养人才B.教授专业知识C.开展研究D.提供教学资源答案:A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教学过程B.学习者C.学习资源D.教育环境答案:B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不包括:A.自然教育阶段B.社会教育阶段C.科学教育阶段D.实践教育阶段答案:D4.教育目标是指:A.教育的内容B.培养目标C.教育方法D.教育效果答案:B5.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A.全面发展B.知识传授C.应试教育D.分科教学答案:A二、问答题1.请简要说明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方法和效果的学科,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学科之一。
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方面。
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是什么?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心理学还可以通过研究教育心理问题,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管理。
3.请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实施方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其实施方法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评价、课程改革、教育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措施。
其中,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教育方式改革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论述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教育学的价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进行论述。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教育学通过对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指导教育实践的开展。
其次,教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5)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A.中国古代的《学记》B.古代印度的《吠陀》C.柏拉图的《理想国》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2.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茨基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5.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我国的政治政策B.我国的教育方针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6.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7.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A.热爱学生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C.热爱劳动D.热爱教育工作8.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学校教育D.个体因素1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A.备好课B.上好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11.一份教案的核心是().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14.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提出的.A.德鲁克B.马卡连柯C.杜威D.布鲁纳15.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前制度化教育B.义务教育C.普及教育D.制度化教育E.非制度化教育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A.传递和深化文化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C.构成文化本体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3.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学生发展评定B.管理水平评价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D.教师授课质量评价E.课程和教材评价4.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A.强调学科内容的科学性B.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C.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不高5.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的培养目标C.学生的个性特征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E.班主任的授课领导方式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2.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___.3.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_________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学生是学习的_________,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5.《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_________”.6.“课程”是指课业及其_________.7.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_________.8.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_________.9.学校德育是思想教育、___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10.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_________、《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_________、网络联系等.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班级管理2.非指导性教学法3.师生关系4.智育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3.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六、论述题(第1题9分.第2题12分,共21分)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2.A【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3.C【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4.B【解析】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5.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6.B【解析】略.7.A【解析】教师的工作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实现,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8.D【解析】课程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功能划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9.B【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10.B【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1.C【解析】一份教案最关键的是教学进程.12.D【解析】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A【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14.A【解析】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15.C【解析】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题干是民主管理的定义.二、多项选择题1.ADE【解析】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2.AC【解析】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3.ABCDE【解析】教育评价可以拓展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中观层面,包括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等.在微观层面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4.CD【解析】设计教学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学习过程.5.ABD【解析】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三、填空题1.裴斯泰洛齐2.科学的体制化3.进行个性教育4.主体5.全体学生6.进程7.心理特征8.难易程度9.政治教育10.书信联系、电话联系四、名词解释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2.非指导性教学法: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2.【答案要点】(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材料;(5)报告结果.3.【答案要点】(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4.【答案要点】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2.【答案要点】该观点是错误的.(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练习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练习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练习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哲学家是( )。
A.康德B.苏格拉底C.赫尔巴特D.柏拉图2.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 )。
A.有感染力B.准确C.富有个性D.富有感情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 )。
A.内法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4.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质B.教育理论素质C.职业道德素质D.职业技能素质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导作用6.教学过程的( )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A.任务B.结构C.作用D.性质7.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
A.认识基础B.关键C.核心D.行动指南8.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 )两种。
A.启发谈话B.讨论C.讲述D.讲演9.( )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A.习题B.课文C.目录D.附录10.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 )。
A.主动性B.直观性C.引导性D.教师主导性11.教师的( )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A.学科知识素养B.文化素养C.语言表达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12.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 )。
A.普及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普及基础教育D.普及国民教育13.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4.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
A.研究B.示范C.敬业D.管理15.组织学校活动的重要依据是( )。
A.兴趣B.图表C.课程计划D.书16.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
安徽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判断题 5. 名词解释 6. 简答题7. 论述题判断题1.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析:这种说法错误。
高校师生关系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既表现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也表现为道德关系。
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建立的基础;反之良好的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能够维持师生间良好的教育关系。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析:这种说法错误。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名词解释3.教师聘任制度正确答案:教师聘任制度是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制度。
其特点是任职条件因需要而定,聘任双方均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地位平等,任职期限固定,任务与酬金明确,聘任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工作能力、单位工作岗位需要,决定去留。
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师职务岗位,并规定其明确的职责;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③由学校校长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中择优聘任;④学校和教师双方遵循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⑤教师职务有一定的任期,教师在任职期间,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4.高校办学自主权正确答案: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按照自身的任务和特点,为保障办学活动正常、有效和合乎规律地开展,充分发挥其功能所必须具有的自主决策权、自主执行权、自主监督权等。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试题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试题教育学考试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旨在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下面是一套教育学考试试题,供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题,共100分)1.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语言学B.教师教育C.学习方法D.教育活动2.下面哪一项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A.多元智能理论B.经典教育理论C.学习理论D.发展理论3.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关键是什么?A.合作B.实践C.评价D.规范4.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下面哪些方面?A.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B.灵活应对方式C.教学方法D.管理能力5.下列哪一项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A.关爱学生B.激励学生C.教学目标D.课堂管理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题,共50分)1.请简单介绍和解释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请阐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教室管理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请简要介绍常用的教室管理方法。
4.教育中的评价是什么?请详细说明评价的类型及其作用。
5.请列举并解释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
三、论述题(共50分)请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学校如何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并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学校管理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3.学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4.教师发展与培训计划的建立。
四、案例分析题(共40分)请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某中学教师小李在教授化学课程时,经常使用实验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然而,由于实验材料和设备的不足,实验无法顺利进行。
为此,他决定向学校提出申请,购买更多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1.分析小李的做法是否符合教育学的原则,为什么?2.提出你对小李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以上是一套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试题。
希望考生能通过认真思考和准备,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良好的成绩。
祝各位考生成功!。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只是事业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你需要更加努力,下面我们来看看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九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第九章德育一、填空题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名词解释1、学校德育2、陶冶法3、说服法三、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B、榜样示范C、陶冶教育D、指导自我教育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四、简述题1、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八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八月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综合训练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
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培养”与“推动”B、“共性”与“个性”C、“影响”与“干预”D、“制约”与“促进”【参考答案】:D2、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依据是OA、课程设置要求B、课程管理层次C、课程任务D、课程内容【参考答案】:C3、“美育”一词最早是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培根B、康德C、席勒D、卢梭【参考答案】:C【解析】: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4、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OO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参考答案】:D【解析】: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它所阐发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终极价值性。
5、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
这些规定指的是OA、学生的身份B、学生的法律地位C、学生的义务D、教师的义务【参考答案】:B6、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A、探究的方法B、活动的方法C、直观的方法D、讲授的方法【参考答案】:A7、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O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参考答案】:A【解析】: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8、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O oA、杜威B、泰勒C、布卢姆D、布鲁纳【参考答案】:C【解析】:布卢姆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理论业绩,在四个领域中尤为突出: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教育评价理论;课程开发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综合练习(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答:第一、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1)劳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必须由年长者传授给年轻一代。
(2)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
(3)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而人的社会性需要通过教育来养成。
(4)劳动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使教育的产生具备了一项基本条件。
(5)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使教育的产生具备了另一项基本条件。
第二、教育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儿童出生之后必须学习生产经验和生活规范,以适应人类社会特有的生活,促进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
同时,这种学习的结果也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使个体趋于社会化和文明化。
第三、社会需要的实现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同一传授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教育起源于这两种需要的辨证统一。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这一论断。
答:第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千百年来众多教育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卢梭、莫尔、欧文等。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些思想无法变成现实。
第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指明人的全面发展正在由理想向现实逼近。
特别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以后,不论社会生产领域,还是社会工作部门,都要求人具有全面性。
一个人发展得越全面越能适应不同社会工作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全面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中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完全实现。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教育目标、生产部门等方面都协同一致,把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共同目标,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不再是理论和理想,在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正在不断向现实靠近。
3.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是否适合生产过程的需要;教育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社会政治的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造知识分子世界观的需要。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
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可以促进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四,联系实际。
4.试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意义。
答:第一,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第二,教育发展史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分离到结合的漫长过程。
19世纪以
前,世界各国教育基本以人文教育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教育开始上升到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走向融合。
第三,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携手既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大鸟带小鸟学飞行,老猫教小猫捕鼠,这些都是动物界的教育现象,人的教育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教育相同。
上述论断正确吗?试用教育的劳动起源理论进行分析。
答: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第一,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生产劳动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完全不同:
(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3)人类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4)人类劳动不是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条件,教育正是在人类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大鸟教小鸟飞行等现象是动物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而产生的,是一种生物行为。
它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的社会性活动教育不能等同。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动物界的哺育、传授行为并不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