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2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第一章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2)。

单位: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 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ﻫ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文档交流仅供参考...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H2O(l) ΔH=—57。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2)(K12教育文档)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2)(K12教育文档)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1.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指一种或多种物质之间发生物质或能量转化的过程。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

-生成物:反应物转化为的新的物质。

-反应物质的种类:元素、化合物、离子等。

-反应物质在反应中的相对反应程度:反应速率。

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浓度、压力、温度等不再发生可观测的变化的状态。

- 平衡原理:Le Chatelier原理,认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系统会调整以抵消这种改变。

-平衡常数:用于描述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平衡常数与反应方程式:Kc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Kp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分压与生成物分压之间的关系。

3.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速率。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之间的关系: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本身。

4.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平衡与速率之间的平衡条件: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的浓度、生成物的浓度以及反应速率保持不变。

5.化学反应的方向性-正向反应: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过程。

-反向反应:从生成物转化为反应物的反应过程。

-反应的方向性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平衡常数大于1,正向反应偏向生成物;平衡常数小于1,正向反应偏向反应物。

6.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化学反应更快进行。

-反应浓度: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7.化学反应类型-双反应:A+B→C+D。

-多反应:A+B→C,C→D。

-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

以上是《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的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AHA12GAGGAGAGGAFFFFAFAF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一)——化学反应与能量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GAGGAGAGGAFFFFAFAF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夺电子的能力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氧化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后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后得到的产物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GAGGAGAGGAFFFFAFAF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生的条件:GAGGAGAGGAFFFFAFAF(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①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2++ 2OH-=Cu(OH)2↓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2Ag++ SO42—=Ag2SO4↓ Ca2++ 2OH-=Ca(OH)2↓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Ca(OH)2 + CO32—=CaCO3↓+ 2OH-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 OH-=H2O H++ CH3COO-=CH3COOH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O32-+ 2H+=CO2↑+ H2O NH4++ OH -NH3↑+ H2O②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即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GAGGAGAGGAFFFFAFAFFe + Cu2+=Fe2++ Cu Cl2 + 2Br-=2C1-+ Br2 2MnO4-+ 16H++ 10C1-=2Mn2++ 5C12↑+ 8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H2SO4与固体(如NaCl、Cu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没有大量离子参加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Na、Na2O、Na2O2、SO3、Cl2等与H2O 的反应.(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的形式,而酸根中的H+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NaHS、Ca(HCO3)2等,只能分别写成Na+、HS-和Ca2+、HCO3-等酸式酸根的形式.(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①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 ②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液或固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不止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同.例如,向NaOH 溶液中不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 CO 2+ 2OH —=CO 32—+ H 2O (CO 2适量)CO 2+ OH —=HCO 3—(CO 2足量)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就不能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Ca 2+与CO 32-、SO 42-、OH -;Ag +与C1-、Br -、I -、SO 32-,等等.(2)生成气体.如NH 4+与OH -;H +与HCO 3-、CO 32-、S 2-、HS -、SO 32-、HSO 3-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H +与C1O -、F -、CH 3COO-生成弱酸;OH-与NH+、4A13+、Fe3+、Fe2+、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H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nO4-、ClO-、Fe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 如S2-、I-、SO32-、Fe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SO32-与S2-,NO3-与I-、S2-、SO32-、Fe2+等.*(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因反应生成Fe(SCN)3而不能大量共存.*(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Al3+与HCO3-、CO32-、A1OGAGGAGAGGAFFFFAFAF-等.2说明: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条件:①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②在强酸性溶液中,与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③在强碱性溶液中,与O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数比.(4)“查”: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GAGGAGAGGAFFFFAFAF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 SO42-=BaSO4↓(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如H++ OH-=H2O(3)生成气体.如:CO32-+ 2H+=CO2↑+ H2O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贮存”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应过程.[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 热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贮存”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GAGGAGAGGAFFFFAFAF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H=生成物键能的总和-反应物键能的总和(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3—1—2所示.GAGGAGAGGAFFFFAFAF[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若不注明时,则是指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就不同.例如:H2(g) + 1/2O2(g)=H2O(g) △H=-241.8kJ·mol—1H2(g) + 1/2O2(g)=H2O(l) △H=-285.8kJ·mol—1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H2与O2反应生成1 mol H2O(l)比生成1 mol H2O(g)多放出44 kJ·mol—1的热量.③反应热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放热时△H用“-”,吸热时△H 用“+”.GAGGAGAGGAFFFFAFAF例如: H2(g) + 1/2O2(g)=H2O(g) -241.8kJ·mol—1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ol),因此,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例如:2H2(g) + O2(g)=2H2O(g) △H l=-483.6 kJ·mol—1H2(g) + 1/2O2(g)=H2O(g) △H2=-241.8kJ·mol—1显然,△H l=2△H2.*[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4.燃烧热和中和热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有mol ·L -1·min -1或mol ·L -1·s -1(2)计算公式:某物质X 的化学反应速率:))或时间变化量()的浓度变化量(min )(1s L mol X X -⋅=ν 注意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由浓度的单位(mol ·L -1)和时间的单位(s 、min 或h)决定的,可以是mol ·L -1·s -1、mol ·L -1·min -1或mol ·L -1·h -1,在计算时要注意保持时间单位的一致性. ②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可以用每一种反应物和每一种生成物GAGGAGAGGAFFFFAFAF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虽然得到的数值大小可能不同,但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对于下列反应:mA + nB = pC + qD有:)(A ν∶)(B ν∶)(C ν∶)(D ν=m ∶n ∶p ∶q 或:qD p C n B m A )()()()(νννν=== ③化学反应速率不取负值而只取正值.④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不是以同样的速率进行的,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有效碰撞] 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之间要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活化分子] 能量较高的、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说明 ①活化分子不一定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在碰撞时必须要有合适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②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叫做活化分子百分数.当温度一定时,对某一反应而言,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一定的.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大,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次数越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GAGGAGAGGAFFFFAFAF(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的规律.①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用可逆符号“”表示.[可逆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说明 (1)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在同一条件下;②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如H2 + I22HI,生成的HI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同时分解,故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而如:2H2 + O2 2H2O 2H2O 2H2↑+ O2↑这两个反应就不是可逆反应.(2)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表示可逆反应.说明 a.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但有的逆反应倾向较小,从整体看实际上是朝着同方向进行的,例如NaOH + HCl = NaCl + H2O.b.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只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时才可能是GAGGAGAGGAFFFFAFAF可逆反应.如CaCO3受热分解时,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反应不可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 3CaO + CO2↑;若在密闭容器进行时,则反应是可逆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 3CaO + CO2②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2)化学平衡状态.①定义: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GAGGAGAGGAFFFFAFAF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形成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而无生成物,根据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此时ν正最大而ν逆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则ν正越来越小而ν逆越来越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ν正=ν逆,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也不再发生变化,这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3)化学平衡的特征:①“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即ν正=ν逆≠0.②“等”:达平衡状态时,ν正=ν逆,这是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本质.ν正=ν逆的具体含意包含两个方面:a.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消耗与生成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相等;b.用不同物质来表示时,某一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某一生成物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③“定”:达平衡时,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一定;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体积比)一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体积分数)GAGGAGAGGAFFFFAFAF一定;对于有颜色的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不改变.同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气体的总体积(或总压强)一定;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恒压时气体的密度一定(注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不能用这个结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④“变”.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使各组分的质量(体积、摩尔、压强)分数也发生变化,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注意:若只是浓度或压强改变,而ν正仍等于ν逆,则平衡不移动).反之,平衡状态不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也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使其达到同一平衡状态.⑤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建立化学平衡的途径无关.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正、逆反应同时开始,最终都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具体包括:a.当了T、V一定时,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系数的相应量加入,并保持容器内的总质量不变,则不同起始状态最终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b .当T 、P 一定(即V 可变)时,只要保持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组成比不变(此时在各种情况下各组分的浓度仍然相等,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和容器内的总质量不一定相等),则不同的起始状态最终也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如在恒温、恒压时,对于可逆反应:N 2 + 3H3,在下列起始量不同情况下达到的是同一平衡状态.c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不论是恒温、恒容或是恒温、恒压,在不同的起始状态下,将生成物“归零”后,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就会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如:H 2(g) + I 2等.[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的平衡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作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作为指数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1)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 nB(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nm qp B c A c D c C c K )]([)]([)]([)]([⋅⋅= 注意:a .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应物A 、B 和生成物C 、D 的状态全是气态,c(A)、c(B)、c(C)、c(D)均为平衡时的浓度.b .当反应混合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时,他们的浓度看做是一个常数,不写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例如,反应在高温下 Fe 3O 4(s) + 4H 2GAGGAGAGGAFFFFAFAF3Fe(s) + H 2O(g) 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4242)]([)]([H c O H c K =又如,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CaCO 3(s)CaO(s) + CO 2↑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c(CO 2) c .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例如: N 2 + 3H 22NH 3 )]([)]([)]([232231N c H c NH c K ⋅= 2NH 3N 2 + 3H 2 233222)]([)]([)]([NH c H c N c K ⋅= 21N 2 +23H 2NH 3 2/322/1233)]([)]([)]([N c H c NH c K ⋅= 显然,K 1、K 2、K 3具有如下关系:121K K=,2/113)(K K =(2)平衡常数K 值的特征: ①K 值的大小与浓度、压强和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即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不论起始浓度(或压强)和平衡浓度(或压强)如何,也不论是否使用催化剂,达平衡时,平衡常数均相同. ②K 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一个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不变时,K 值不变(而不论反应体系的浓度或压强如何变化);温度不同时,K 值不同.因此,在使用平衡常数K 值时,必须指明反应温度.(3)平衡表达式K 值的意义:GAGGAGAGGAFFFFAFAF①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 +pC(g) + qD(g),如果知道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并且知道某个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就可以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可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将某一时刻时的生成物的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与某一时刻时的反应物的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值,叫做浓度商,用Q 表示.即:Q B c A c D c C c nm qp =⋅⋅)]([)]([)]([)]([ 当Q =K 时,体系达平衡状态;当Q <K ,为使Q 等于K ,则分子(生成物浓度的乘积)应增大,分母(反应物浓度的乘积)应减小,因此反应自左向右(正反应方向)进行,直至到达平衡状态;同理,当Q >K 时,则反应自右向左(逆反应方向)进行,直至到达平衡状态.②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 值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大,反应物的浓度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K 值越小,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低.GAGGAGAGGAFFFFAFAF [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公式]某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100-⨯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指定反应物的平衡量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 =100⨯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消耗量指定反应物达平衡时的% 说明 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 ·L -1”、mol ,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 或mL ,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的移动] 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由于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ν正≠ν逆,则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各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发生变化,直至在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ν正′=ν逆′,而建立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说明 (1)若条件的改变使ν正>ν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条件的改变使ν正<ν逆,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若条件改变时,ν正仍然等于ν逆,则平衡没有发生移动.(2)化学平衡能够发生移动,充分说明了化学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3)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主要的不同点是:①新的平衡状态的ν正或ν逆与原平衡状态的ν正或ν逆不同;②平衡混合物里各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不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般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若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向生成物方向移动);若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向反应物方向移动).特殊性:对于气体与固体或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由于固体的浓度可认为是常数,因此改变固体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如反应+ H2(g)达平衡状态后,再加入焦炭的量,C(s) + H2平衡不发生移动.说明①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用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来说明.对于一个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ν正=ν逆.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则ν正增大,而,ν逆增大得较慢,使平衡向正反应方GAGGAGAGGAFFFFAFAF向移动.如果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这时虽然,ν正并未增大,但ν逆减小了,同样也使,ν正>ν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理可分析出: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②在生产上,往往采用增大容易取得的或成本较低的反应物浓度的方法,使成本较高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在硫酸工业里,常用过量的空气使SO2充分氧化,以生成更多的SO3.GAGGAGAGGAFFFFAFAF(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般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压强(即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则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若减小压强(即增大容器的体积),则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特殊性:①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但气体的浓度发生改变.例如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加大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H2(g) + I2动,但由于容器体积减小,使平衡混合气各组分的浓度增大,气体的颜色加深(碘蒸气为紫红色).②对于非气态反应(即无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改变压强,此时固、液体的浓度未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一:《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焓变知识点总结“五看”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①看方程式是否配平;②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③看ΔH变化的“+”、“-”是否正确;④反应热的单位是否为kJ·mol-1⑤看反应热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设为x)与生成物的总能量(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1)xy,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2)xy,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C2.(20__ 山东)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总能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故A错;反映速率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错;C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正确;根据H=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故D错。

〖答案〗C3. 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g)=H2(g)+O2(g);ΔH=+242 kJ·mol-1B.2H2(g)+O2(g)=2H2O(l);ΔH=-484 kJ·mol-1 C.H2(g)+ O2(g)=H2O(g);ΔH=+242 kJ·mol-1D.2H2(g)+O2(g)===2H2O(g);ΔH=+484 kJ·mol-1〖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与普通方程式的区别:①一定要标明各物质的状态,B项中水为液态,排除。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选修4知识点汇总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 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例:CH4 (g) + 2O2 (g) = CO2 (g) + 2H2O (l) ΔH=-890.3 kJ/mol三、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25℃,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C→CO2,S→SO2,H→H2O,只能在氧气中燃烧。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常考选择: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 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 v)
⑴ 定义:用来 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 v=Δ c/Δ t ( υ:平均速率,Δ c:浓度变化,Δ t:时间)单位: mol/ ( 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 : 反应物的性质( 决定因素 ) ② 条件因素(外因) : 反应所处的条件 2.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混和物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强电解质:
※ 注意:(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 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 可以认
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
→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 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更组成成分浓度 不再改变, 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 “平衡 ”,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规律大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一)——化学反应与能量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如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的表示方法](1)单线桥法.表示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里元素原子间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字样.(2)双线桥法.表示在反应物与生成物里,同一元素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在氧化剂与还原产物、还原剂与氧化产物之间分别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反应前的有关元素指向反应后的该种元素,并在两条线的上、下方分别写出“得”、“失”电子及数目.例如:2.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都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类型和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减小.(2)离子反应的主要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①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使反应朝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即离子反应就会发生.a.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u2++ 2OH-=Cu(OH)2↓注意:当有关离子浓度足够大时,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也能发生.如:2Ag++ SO42—=Ag2SO4↓Ca2++ 2OH-=Ca(OH)2↓或者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的反应也能生成.如当石灰乳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Ca(OH)2 + CO32—=CaCO3↓+ 2OH-b.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H++ OH-=H2O H++ CH3COO-=CH3COOHc.生成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CO32-+ 2H+=CO2↑+ H2O NH4++ OH-NH3↑+ H2O②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即反应朝着氧化性、还原性减弱的方向进行.例如:Fe + Cu2+=Fe2++ Cu Cl2 + 2Br-=2C1-+ Br2 2MnO4-+ 16H++ 10C1-=2Mn2++ 5C12↑+ 8H2O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电解质在非电离条件下(不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虽然也有离子参加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因为此时这些离子并没有发生电离.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的反应、浓H2SO4与固体(如NaCl、Cu等)的反应等,都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相反,在某些化学方程式中,虽然其反应物不是电解质或强电解质,没有大量离子参加反应,但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离子,因此,仍可写成离子方程式.如Na、Na2O、Na2O2、SO3、Cl2等与H2O的反应.(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若易溶于水,则成盐的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可拆开写成离子的形式,而酸根中的H+与正盐阴离子不能拆开写.例如NaHS、Ca(HCO3)2等,只能分别写成Na+、HS-和Ca2+、HCO3-等酸式酸根的形式.(3)对于微溶于水的物质,要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①当作反应物时?,微溶物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不能拆开.②当作反应物时,若为澄清的稀溶液,应改写为离子形式,如澄清石灰水等;若为浊液或固体,要保留化学式的形式而不能拆开,如石灰乳、熟石灰等.(4)若反应物之间由于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反应,即反应物之间可发生不止一个反应时,要考虑反应物之间物质的量之比不同,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也不同.例如,向NaOH溶液中不断通入CO2气体至过量,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CO2+ 2OH—=CO32—+ H2O(CO2适量)CO2+ OH—=HCO3—(CO2足量)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几种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实质上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就能大量共存;否则就不能大量共存.离子间若发生下列反应之一,就不能大量共存.(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Ca2+与CO32-、SO42-、OH-;Ag+与C1-、Br-、I-、SO32-,等等.(2)生成气体.如NH4+与OH-;H+与HCO3-、CO32-、S2-、HS-、SO32-、HSO3-等.(3)生成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如H+与C1O-、F-、CH3COO-生成弱酸;OH-与NH4+、A13+、Fe3+、Fe2+、Cu2+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H2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nO4-、ClO-、Fe3+等)与具有还原性的离子( 如S2-、I2-、Fe2+等)不能共存.应注意的是,有些离子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可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SO3下则不能大量共存,如SO32-与S2-,NO3-与I-、S2-、SO32-、Fe2+等.*(5)形成配合物.如Fe3+与SCN-因反应生成Fe(SCN)3而不能大量共存.*(6)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因易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Al3+与HCO3-、CO32-、A1O2-等.说明:在涉及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附加的限定性条件:①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②在强酸性溶液中,与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③在强碱性溶液中,与OH-起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2)“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盐)拆开改写为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的物质(难溶性盐、难溶性碱)、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包括个数)删去,并使各微粒符号前保持最简单的整数比.(4)“查”:检查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左右相等.[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总是朝着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具体表现为:(1)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如:Ba2++ SO42-=BaSO4↓(2)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弱酸、弱碱).如H++ OH-=H2O(3)生成气体.如:CO32-+ 2H+=CO2↑+ H2O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热量+ 其他形式的能量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贮存”在反应物内部的能量转化并释放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反应过程.[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热量+ 其他形式的能量吸热反应也可以看成是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并“贮存”为生成物内部能量的反应过程.*[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统称为反应热.反应热用符号△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2)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关系:△H=生成物键能的总和-反应物键能的总和[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为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若不注明时,则是指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要注明.同一化学反应,若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就不同.例如:H2(g) + 1/2O2(g)=H2O(g) △H=-241.8kJ·mol—1H2(g) + 1/2O2(g)=H2O(l) △H=-285.8kJ·mol—1比较上述两个反应可知,由H2与O2反应生成1 mol H2O(l)比生成1 mol H2O(g)多放出44 kJ·mol—1的热量.③反应热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放热时△H用“-”,吸热时△H用“+”.例如:H2(g) + 1/2O2(g)=H2O(g) -241.8kJ·mol—1④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只表示物质的量(mol),因此,它可用分数表示.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例如:2H2(g) + O2(g)=2H2O(g) △H l=-483.6 kJ·mol—1H2(g) + 1/2O2(g)=H2O(g) △H2=-241.8kJ·mol—1显然,△H l=2△H2.*[盖斯定律]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有mol ·L -1·min -1或mol ·L -1·s -1(2)计算公式:某物质X 的化学反应速率:))或时间变化量()的浓度变化量(m in )(1s L mol X X -⋅=ν 注意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是由浓度的单位(mol ·L -1)和时间的单位(s 、min 或h)决定的,可以是mol ·L -1·s -1、mol ·L -1·min -1或mol ·L -1·h -1,在计算时要注意保持时间单位的一致性.②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可以用每一种反应物和每一种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虽然得到的数值大小可能不同,但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对于下列反应:mA + nB = pC + qD有:)(A ν∶)(B ν∶)(C ν∶)(D ν=m ∶n ∶p ∶q 或:q D p C n B m A )()()()(νννν===③化学反应速率不取负值而只取正值.④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不是以同样的速率进行的,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有效碰撞] 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之间要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碰撞叫做有效碰撞.[活化分子] 能量较高的、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说明 ①活化分子不一定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在碰撞时必须要有合适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②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叫做活化分子百分数.当温度一定时,对某一反应而言,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一定的.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大,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次数越多.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的规律.①可逆反应的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说明(1)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在同一条件下;②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如H2 + I ,生成的HI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同时分解,故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而如:2H2+ O2 2H2O 2H2O 2H2↑+ O2↑这两个反应就不是可逆反应.(2)说明a.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逆性,但有的逆反应倾向较小,从整体看实际上是朝着同方向进行的,例如NaOH + HCl =NaCl + H2O.b.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只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时才可能是可逆反应.如CaCO3受热分解时,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反应不可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3CaO + CO2↑;若在密闭容器进行时,则反应是可逆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写为:CaCO3CaO + CO2②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都不可能100%地全部转化为生成物.(2)化学平衡状态.①定义: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形成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而无生成物,根据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此时ν正最大而ν逆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则ν正越来越小而ν逆越来越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ν正=ν逆,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也不再发生变化,这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3)化学平衡的特征:①“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即ν正=ν逆≠0.②“等”:达平衡状态时,ν正=ν逆,这是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本质.ν正=ν逆的具体含意包含两个方面:a.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消耗与生成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相等;b.用不同物质来表示时,某一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某一生成物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③“定”:达平衡时,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一定;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体积比)一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体积分数)一定;对于有颜色的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颜色不改变.同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气体的总体积(或总压强)一定;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恒压时气体的密度一定(注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不能用这个结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④“变”.一个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使各组分的质量(体积、摩尔、压强)分数也发生变化,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注意:若只是浓度或压强改变,而ν正仍等于ν逆,则平衡不移动).反之,平衡状态不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也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使其达到同一平衡状态.⑤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建立化学平衡的途径无关.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正、逆反应同时开始,最终都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具体包括: a .当了T 、V 一定时,按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系数的相应量加入,并保持容器内的总质量不变,则不同起始状态最终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b .当T 、P 一定(即V 可变)时,只要保持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组成比不变(此时在各种情况下各组分的浓度仍然相等,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和容器内的总质量不一定相等),则不同的起始状态最终也可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如在恒温、恒压时,对于可逆反应:N 2 + 3H3,在下列起始量不同情况下达到的是同一平衡状态.c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不论是恒温、恒容或是恒温、恒压,在不同的起始状态下,将生成物“归零”后,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就会达到同一平衡状态.如:H 2(g) + I 2(g) 等.[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的平衡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作为指数的乘积与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作为指数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1)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nm qp B c A c D c C c K )]([)]([)]([)]([⋅⋅= 注意:a .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应物A 、B 和生成物C 、D 的状态全是气态,c(A)、c(B)、c(C)、c(D)均为平衡时的浓度.b .当反应混合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时,他们的浓度看做是一个常数,不写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例如,反应在高温下 Fe 3O 4(s) + 4H 23Fe(s) + H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4242)]([)]([H c O H c K = 又如,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CaCO 3(s)CaO(s) + CO 2↑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c(CO 2) c .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例如: N 2 + 3H 22NH 3 )]([)]([)]([232231N c H c NH c K ⋅= 2NH 3N 2 + 3H 2 233222)]([)]([)]([NH c H c N c K ⋅= 21N 2 +23H 2NH 3 2/322/1233)]([)]([)]([N c H c NH c K ⋅= 显然,K 1、K 2、K 3具有如下关系:121K K =,2/113)(K K = (2)平衡常数K 值的特征:①K 值的大小与浓度、压强和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即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不论起始浓度(或压强)和平衡浓度(或压强)如何,也不论是否使用催化剂,达平衡时,平衡常数均相同. ②K 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一个给定的可逆反应,温度不变时,K 值不变(而不论反应体系的浓度或压强如何变化);温度不同时,K 值不同.因此,在使用平衡常数K 值时,必须指明反应温度.(3)平衡表达式K 值的意义:①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如果知道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并且知道某个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就可以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则可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将某一时刻时的生成物的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与某一时刻时的反应物的浓度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乘积之比值,叫做浓度商,用Q 表示.即:Q B c A c D c C c nm qp =⋅⋅)]([)]([)]([)]([ 当Q =K 时,体系达平衡状态;当Q <K ,为使Q 等于K ,则分子(生成物浓度的乘积)应增大,分母(反应物浓度的乘积)应减小,因此反应自左向右(正反应方向)进行,直至到达平衡状态;同理,当Q >K 时,则反应自右向左(逆反应方向)进行,直至到达平衡状态.②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K 值越大,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大,反应物的浓度小),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K 值越小,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小,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低.[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公式]某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100-⨯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指定反应物的平衡量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 =100⨯指定反应物的起始量消耗量指定反应物达平衡时的% 说明 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 ·L -1”、mol ,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 或mL ,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的移动] 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由于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ν正≠ν逆,则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各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发生变化,直至在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ν正′=ν逆′,而建立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说明 (1)若条件的改变使ν正>ν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条件的改变使ν正<ν逆,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若条件改变时,ν正仍然等于ν逆,则平衡没有发生移动.(2)化学平衡能够发生移动,充分说明了化学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3)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新的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主要的不同点是:①新的平衡状态的ν正或ν逆与原平衡状态的ν正或ν逆不同;②平衡混合物里各组分的质量(或体积)分数不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般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若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向生成物方向移动);若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向反应物方向移动).体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如反应C(s) + H 2O(g) 2(g)达平衡状态后,再加入焦炭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说明 ①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用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来说明.对于一个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ν正=ν逆.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则ν正增大,而,ν逆增大得较慢,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如果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这时虽然,ν正并未增大,但ν逆减小了,同样也使,ν正>ν逆,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同理可分析出: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②在生产上,往往采用增大容易取得的或成本较低的反应物浓度的方法,使成本较高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在硫酸工业里,常用过量的空气使SO 2充分氧化,以生成更多的SO 3.(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般规律:对于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压强(即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则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若减小压强(即增大容器的体积),则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特殊性:①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但气体的浓度发生改变.例如可逆反应H 2(g) + I 2达平衡后,若加大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动,但由于容器体积减小,使平衡混合气各组分的浓度增大,气体的颜色加深(碘蒸气为紫红色).②对于非气态反应(即无气体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改变压强,此时固、液体的浓度未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整理(超全)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知识清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 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

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选修课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下面是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称为反应物,经过反应转化而形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3.反应的宏观现象:气体的生成、溶液的颜色变化或是溶解度的改变等,可以作为宏观反应的观察指标。

4.反应的微观机理: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原子磁性的变化,以及电荷迁移等可以揭示反应的微观机理。

第二部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能量变化1.反应的速率:反应速率衡量了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它与反应物浓度的变化率相关。

2.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活性、温度、浓度、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反应的速率。

3.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4.反应的能量变化:反应过程中涉及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反应物的能量差可以通过焓变来衡量。

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2.平衡常数: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关系称为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可以预测反应的进行方向。

3.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可以影响平衡常数的数值。

4.平衡常数的计算: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四部分: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概念:酸是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2.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有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3.酸碱指示剂:能够通过颜色变化指示溶液中酸碱性质的物质。

4.酸碱滴定:通过滴定溶液中的酸碱物质,确定它们的摩尔比例。

第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式:半反应方程式将氧化和还原过程分别表示,化简后通过平衡反应物的酸碱性质来平衡整个反应方程式。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溶解度等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而生成新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2.化学反应的要素: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3.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二、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量与该时间的比值。

2.影响因素:-反应物浓度: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表面积:固体反应中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三、化学平衡1.动态平衡: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且正反应和反向反应同时进行。

2.平衡常数: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为一个常数,称为平衡常数(K)。

3.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反之向反应物方向移动;-温度:增加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向放热方向移动;-压力(对气体反应):增加压力,平衡向分子数较少的一侧移动,反之向分子数较多的一侧移动;-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位置,只能加快平衡达到的速度。

四、溶解度与溶解平衡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量叫做溶解度。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一般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压力(对气体溶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压成正比关系。

-催化剂:溶解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不会对溶解度有影响。

五、离子平衡与pH值1.酸碱定义:根据离子理论,酸是指能够生成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指能够生成氢氧离子(OH-)的物质。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各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各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3、单位:kJ·mol-1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燃料的燃烧C+CO2, H2+CuO酸碱中和反应C+H2O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大多数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大多数分解反应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进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三、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 也要加倍。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特别提醒:1.燃烧热指的是1 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H2→H2O(l)而不是H2O(g)、C→CO2(g)而不是CO 、S→SO2(g)而不是SO3。

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

注意:弱酸、弱碱电离出H+、OH-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碱测定中和热时,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的燃烧热为890KJ/mol。

4.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示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不同。

燃烧热以可燃物1mol为标准,且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

要点二: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以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求算反应热,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关于能源问题,应了解下面的几个问题:(1)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等,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2)能源的开发;①太阳能: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为5×1019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1.3万倍。

②生物能:将生物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再利用燃烧放热。

③风能: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扬帆助航等技术,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净能源。

④地球能、海洋能。

四、反应热的求算1.由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的途径无关。

2.反应热的数值等于E(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与E(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放热反应△H的符号为“—”,吸热反应△H的符号为“+”。

特别提醒:(1)运用盖斯定律的技巧:参照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设计合理的反应途径,对原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恰当“变形”(反写、乘除某一个数),然后方程式之间进行“加减”,从而得出求算新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H的关系式。

(2)具体方法:①热化学方程式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也必须乘上该数;②热化学方程式“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加减”;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 H的“+”“—”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4)注意1molH 2、O 2、、P 4分别含有1molH -H 、1mol O=O 、6molP -P ,1molH 2O 中含有2molO —H ,1molNH 3含有3molN -H ,1molCH 4含有4molC -H 。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简单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单位一般为mol/(L·min)或mol.·L -1·min -12.结论: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cC + dD 来说有:V A :V B :V C :V D =△C A :△C B :△C C :△C D =△nA :△n B :△n C :△nD = a :b :c :d 特别提醒:1.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均取正值。

3.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可能不同,但是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要根据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的关系换算成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看其数值的大小。

注意比较时单位要统一。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分子结构或原子结构)所决定的。

2.外因(次要因素)(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V 正急剧增大,V 逆也逐渐增大。

若减小反应物浓度,V 逆急剧减小,V 正逐渐减小。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故反应速率与其加入量多少无关)。

(2)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时, V 正、V 逆都加快;降温时,V 正、V 逆都减小(3)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通过缩小反应容器,增大压强,V 正、V 逆都增大;通过扩大反应容器,压强减小,浓度变小,V 正、V 逆均减小。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成百上千的同等倍数地增加了正、逆反应速率。

特别提醒:1.改变压强的实质是改变浓度,若反应体系中无气体参加,故对该类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2.恒容时,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或无关气体)时,气体总压增大,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3.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反应体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4.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为原来的2~4倍。

5.从活化分子角度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三、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和判断1.化学平衡的标志:(1)V 正=V 逆,它是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t c V ∆∆=(2)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分数、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不再改变,这是外部特点。

2.化学平衡的状态的判断:特别提醒:1.当从正逆反应速率关系方面描述时,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同向..说时,则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异向..说明,则可以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2.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变时,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如H2(g)+I2(g)2HI(g)。

3.全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如2HI(g)H2(g)+I2(g)4.全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四、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勒夏特例原理要点一: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3)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里,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在这里,压强改变是通过反应器容积的改变来完成的(即压缩或扩大)。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同等倍数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缩短了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会改变化学平衡常数,不会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会改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特别提醒:1.恒容时充入与该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2.使用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同等倍数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3.若改变浓度、压强、温度,不同倍数的改变了正逆反应速率时,化学平衡一定移动。

要点二:勒夏特例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方向移动。

对该原理中的“减弱”不能理解为消除、抵消,即平衡移动的变化总是小于外界条件变化对反应的改变。

如给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体系,增加5个大气压,由于化学反应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使体系的最终压强大于其初始压强P0而小于P0+5。

另外,工业上反应条件的优化,实质上是勒夏特例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综合应用的结果。

五、化学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1.速率v——时间t的图象:(1)由速率的变化判断外界条件的改变:①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速率断层,则是由改变温度或压强所致,具体改变的条件,则要结合V逆、V正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

②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连续,则是由改变某一种物质的浓度所致,具体是增大或减小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则要结合V逆、V正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2.组分量——时间t、温度T、压强P的图象①“先拐先平”:“先拐”的先达到平衡状态,即对应的温度高或压强大,从而判断出曲线对应的温度或压强的大小关系。

②“定一议二”:即固定其中的一个因素(温度或压强等),然后讨论另外一个因素与化学平衡中的参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关系,从而判断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大小等。

六、化学平衡常数1.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qD(g),其中m、n、p、q分别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