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01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1-10篇
1上shàng 古gǔ天tiān 真zhēn 论lùn 篇piān 第dì一yī昔xī在zài 黄huáng 帝dì,生shēng 而ér 神shén 灵líng ,弱ruò而ér 能néng 言yán ,幼yòu 而ér 徇xùn 齐qí,长zhǎng 而ér 敦dūn敏mǐn ,成chéng 而ér 登dēng 天tiān 。
乃nǎi 问wèn 于yú天tiān 师shī曰yuē:余yú闻wén 上shàng 古gǔ之zhī人rén ,春chūn 秋qiū皆jiē度dù百bǎi 岁suì,而ér 动dòng 作zuò不bù衰shuāi ;今jīn 时shí之zhī人rén ,年nián 半bàn 百bǎi 而ér 动dòng 作zuò皆jiē衰shuāi 者zhě,时shí世shì异yì耶yē, 将jiāng 人rén 失shī之zhī耶yē。
岐qí伯bó对duì曰yuē:上shàng 古gǔ之zhī人rén ,其qí知zhī道dào 者zhě,法fǎ于yú阴yīn 阳yáng ,和hé于yú术shù数shù,食shí饮yǐn 有yǒu 节jié,起qǐ居jū有yǒu 常cháng ,不bù妄wàng 作zuò劳láo ,故gù能néng 形xíng 与yǔ神shén 俱jù,而ér 尽jìn 终zhōng 其qí天tiān 年nián ,度dù百bǎi 岁suì乃nǎi 去qù。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该篇是《内经》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称为“大论”。
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
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
“象”指万物之现象。
根据《周易》的原理,纷繁的万象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种类。
《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种象,五行就是五种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阴阳之象,所谓“阴阳应象”就是把纷繁的万象归属于阴阳。
该篇实际上又结合五行学说,把万象分属于五行,建立了以五方、五脏为核心的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古人认为天人都由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可以通过“气”和“象”联通起来。
“象”是“气”的显现,同样的“气”有同样的“象”,彼此之间具有感应亲和关系,所谓‘‘同气相求”、“同类相动”。
古人所理解的“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功能之象,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所以才能通过“象’’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关的事物联系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内在结构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成为古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该篇根据阴阳学说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特点、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
本篇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臏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⑧。
【注释】①纲纪:有纲领的意思。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qì shāng xíng yě
气 伤 形 也;
rén yǒu wǔ zàng huà wǔ qì
人 有 五 藏 ,化 五 气,
xiān zhǒng ér hòu tòng zhě
先 肿 而 后 痛 者,
yǐ shēng xǐ nù bēi yōu kǒng
qì shāng tòng xíng shāng zhǒng
气 伤 痛,形 伤 肿 。
yǐ shēng zhǎng shōu cáng
以 生 长 收 藏,
gù xiān tòng ér hòu zhǒng zhě
故 先 痛 而 后 肿 者,
yǐ shēng hán shǔ zào shī fēng
以 生 寒 暑 燥 湿 风。
rè jí shēng hán hán qì shēng zhuó
热 极 生 寒。寒 气 生 浊 ,
biàn huà zhī fù mǔ
变 化 之 父 母,
rè qì shēng qīng qīng qì zài xià
热 气 生 清 。 清 气 在 下,
shēng shā zhī běn shǐ
生 杀 之 本 始,
此 阴 阳 反 作,
gù jī yáng wéi tiān jī yīn wéi dì
bìng zhī nì cóng yě
故 积 阳 为 天 ,积 阴 为 地。 病 之 逆 从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gù qīng yáng wéi tiān zhuó yīn wéi dì zhuó yīn guī liù fǔ
zhuó yīn zǒu wǔ zàng
浊 阴 走 五 藏;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中医启蒙三字经(带拼音)
中医启蒙三字经(一)序xùyī zhī shǐ běn qí huánɡ医之始,本岐黄,wǔ qiān nián yù dînɡ 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shào xuã yī zhìánɡ yánɡ少学医,志昂扬,zhǎnɡ xuán hú jì sì fānɡ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 piān)qì wãi yuán gōng nãng qiáng 气为元,功能强,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天地道,化阴阳;Shuǐ yǔ huǒ wēn yǔ liáng水与火,温与凉,Jìng yǔ dîng shēn yǔ jiàng静与动,升与降。
liâ wǔ háng wàn wù gāng列五行,万物纲,Mù huǒ tǔ jīn shuǐ xiáng 木火土,金水详;Pâi wǔ sâ yìng wǔ fāng配五色,应五方,Guān wǔ qì chá wǔ zàng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 fēnɡɡuān bǎo jiā bānɡ脏封官,保家邦,ɡān bài jiànɡ xīn chēnɡ wánɡ肝拜将,心称王;fâi wãi xiànɡ 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shân zuî qiánɡ zuì xū 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阴阳之作用、分类、属性,人体阴阳、疾病与四时及天地阴阳之对应关系,七损八益阴阳调理之法及自然之理,是为阴阳之论;2、后部主论五方所生,五气与天地人、五味、五官、五性、五体、五政、五令、五德、五化、五色、五音、五志、五脏、五变、五眚等自然现象及对应关系,是为应象之论。
故此名篇《阴阳应象大论》。
SW05—D010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书》说:阴阳,是天地之根本,是万物之定位,变化之起源,生死之起始,智慧之摇篮。
治病必须探索阴阳之根本。
D010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就是说阳气聚积形成天,阴气聚积形成地。
阴性安静阳性浮躁,阳气主初生阴气主成长,阳气主肃杀阴气主封藏。
热气利于气化,寒气利于成形。
寒到极点生热气,热到极点生寒气。
寒气导致沉浊,热气导致清薄。
清凉之气在下,就生飧泻;浑浊之气在上,就生撑胀。
这就是阴阳颠倒时,病之异常和正常情况。
D010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形成天,浑浊的阴气形成地。
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
雨水出自地气,云层出自天气。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出自口鼻,浑浊的阴气出自二阴;清薄的阳气发自腠理,乳浊的阴精跑向五脏;清澈的阳气充实四肢,浑浊的阴气归属六腑。
D0104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之属性为阴,火之属性为阳,阳气利于气化,阴气利于生味。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诵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拼音诵读版,快一起诵读吧!
【诵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27-离合真邪论》拼音诵读版,快一起诵读吧!《黄hu án ɡ帝d ì内n èi 经j īn ɡ--素s ù问w èn 》第D ì27章zh ān ɡ离l í合h é真zh ēn 邪xi é论l ùn黄Hu án ɡ帝d ì问w èn 曰yu ē:余y ú闻w én 九ji ǔ针zh ēn 九ji ǔ篇pi ān ,夫f ū子z ǐ乃n ǎi 因y īn 而ér 九ji ǔ之zh ī,九ji ǔ九ji ǔ八b ā十sh í一y ī篇pi ān ,余y ú尽j ìn 通t ōn ɡ其q í意y ì矣y ǐ。
经J īn ɡ言y án 气q ì之zh ī盛sh èn ɡ衰shu āi ,左zu ǒ右y òu 顷q ǐn ɡ移y í,以y ǐ上sh àn ɡ调di ào 下xi à,以y ǐ左zu ǒ调di ào 右y òu ,有y ǒu 余y ú不b ù足z ú,补b ǔ泻xi è于y ú荥x ín ɡ输sh ū,余y ú知zh ī之zh ī矣y ǐ。
此C ǐ皆ji ē荣r ón ɡ卫w èi 之zh ī顷q ǐn ɡ移y í,虚x ū实sh í之zh ī所su ǒ生sh ēn ɡ,非f ēi 邪xi é气q ì从c ón ɡ外w ài 入r ù于y ú经j īn ɡ也y ě。
余Y ú愿yu àn 闻w én 邪xi é气q ì之zh ī在z ài 经j īn ɡ也y ě,其q í病b ìn ɡ人r én 何h é如r ú?取Q ǔ之zh ī奈n ài 何h é?岐Q í伯b ó对du ì曰yu ē:夫f ū圣sh èn ɡ人r én 之zh ī起q ǐ度d ù数sh ù,必b ì应y ìn ɡ于y ú天ti ān 地d ì,故ɡù天ti ān 有y ǒu 宿s ù度d ù,地d ì有y ǒu 经j īn ɡ水shu ǐ,人r én 有y ǒu 经j īn ɡ脉m ài 。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展开全文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发端于《黄帝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不下数十篇,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篇章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
《内经》阴阳的含义主要涉及:事物的分类属性、自然、规律、气血营卫、部位(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诊候、疾病性质、交媾、房室、五味、治疗等。
一、阴阳的概念及含义:1属性分类的阴阳在《内经》理论中阴阳首先是作为事物分类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
即阴阳是在有限系统中进行二分分类的方法,阴阳所代表的属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对的、相区别的。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由此可知,阴阳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统中,事物要么属阴,要么属阳,或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而不存在非阴非阳的第三类。
也不可能在同一系统中事物皆属阳,或皆属阴,如以表里系统言,不可能表为阳,里也为阳。
二分法是事物基本属性分类的特点,它表明同一系统中存在相反、相对和相异的事物属性。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以阴阳分类血气身形就像把自然分为天地上下一样,但阴阳本身具有运行规律和征象,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万物生化、作用可以用阴阳来演绎说明。
阴阳属性的划分是人为的,是对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因此,阴阳又具有无限可分的性质。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2.阴味出下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第二章.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形乃大伤.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pí)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故实而不能满也.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变见于气口.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揆度以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太阴阳明论》1.阳者,天气也.阴受之则入五脏.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2.四肢皆禀气于胃.不得主时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因虑而处物谓之志.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肝藏血.实则胀,五脏不安.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至阴而止.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决气》1.两神相搏.令无所避,是谓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六气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2.精脱者,耳聋.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六气不足的病变表现)第四章.病因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气立如故.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玉机真藏论》五实死,五虚死.则实者活.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调经论》1.夫心藏神.是故守经隧焉.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2.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原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1.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1.风寒湿三气难至.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难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2.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1.五脏使人痿.着则生痿躄也.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2.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故足痿不用也.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灵枢.水胀》1.水始起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2.肠覃何如.可导而下.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zhuó),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第六章.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1.诊法常以平旦.决死生之分.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2.夫精明五色者.如是则精衰矣.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3.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1.平人何如.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2.胃之大络.宗气泄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五色》沉浊为内.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第七章.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气虚宜掣引之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者.巨气乃平.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标本病传篇》治反为逆,治得为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先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可使必已.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有病热者.所谓求其属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第八章.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SW05—Q0208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脾,脾脏主管口唇。
Q0209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五脏是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音,在五声是歌声,在变动是干呕,在九窍是口唇,在五味是甘味,在五志是思虑。
Q0210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湿气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肉,酸味抑制甘味。
‖SW67—Q1309→Q1312‖≈→‖SW05—Q0208→Q0210‖SW67—Q1309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肺。
Q1310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物体为充实,在五脏促进生脾。
Q1311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央本性为宁静、兼容,其属性为濡润,其作用为变化,其五色为黄色,其生化为盈满,其催生裸虫,其政治为静谧,其行令为积云、雨水,其衰变为流动、灌注,其灾害为泛滥、溃堤,其五味为甘味,其五志为思虑。
Q1312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过湿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脾,酸味抑制甘味。
SW05—Q0211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生出燥气,燥气化生金石,金石滋生辛味,辛味促进生肺,肺生然后生皮毛,皮毛生然后生肾,肺主管鼻子。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脏气法时论 篇第二十二
04
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三
06
宝命全形论 篇第二十五
05
血气形志篇 第二十四
1
八正神明论篇 第二十六
2
离合真机论篇 第二十七
3
通评虚实论篇 第二十八
4
太阴阳明论第 二十九
5
阳明脉解篇第 三十
刺热篇第三十二
热论篇第三十一
评热病论三十三
逆调论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三十七
读书笔记
这才是一本好书,内容,格式,都比较好,比那些注释黄帝内经好多了。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新冠以来,闭门思之,偶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目录分析
上古天真论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
阴阳应象大论 篇第五
2
阴阳离合论第 六
03
长刺节论篇 第五十五
04
皮部论篇第 五十六
06
气穴论篇第 五十八
05
经络论篇第 五十七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
缪刺论篇第六 十三
2
四时逆从论篇 第六十四
3
标本病传论篇 第六十五
4
天元纪大论篇 第六十六
5
五运行大论篇 第六十七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 十九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 十八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 十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 十一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01
至真要大论 篇第七十四
02
著至教论篇 第七十五
03
示从容论篇 第七十六
《黄帝内经》原文朗读mp3(普通话)
《黄帝内经》原⽂朗读mp3(普通话)《黄帝内经》原⽂朗读mp3(普通话)(2015-06-16 10:02:57)转载▼标签:健康杂谈佛学:《黄帝内经》原⽂朗读mp3(普通话)作者:希夷微《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上古天真论篇第⼀九针⼗⼆原第⼀四⽓调神⼤论篇第⼆本输第⼆⽣⽓通天论篇第三⼩针解第三⾦匮真⾔论篇第四邪⽓藏府病形第四阴阳应象⼤论篇第五根结第五阴阳离合篇第六寿夭刚柔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官针第七灵兰秘典论篇第⼋本神第⼋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终始第九五藏⽣成篇第⼗经脉第⼗五藏别论篇第⼗⼀经别第⼗⼀异法⽅宜论篇第⼗⼆经⽔篇第⼗⼆移精变⽓论篇第⼗三经筋第⼗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四⾻度第⼗四⽟版论要篇第⼗五五⼗营第⼗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六营⽓第⼗六脉要精微论篇第⼗七脉度第⼗七平⼈⽓象论篇第⼗⼋营卫⽣会第⼗⼋⽟机真藏论篇第⼗九四时⽓第⼗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五邪第⼆⼗经脉别论篇第⼆⼗⼀寒热病第⼆⼗⼀藏⽓法时论篇第⼆⼗⼆癫狂第⼆⼗⼆宣明五⽓篇第⼆⼗三热病第⼆⼗三⾎⽓形志篇第⼆⼗四厥病第⼆⼗四宝命全形论篇第⼆⼗五病本⼆⼗五⼋正神明论篇第⼆⼗六杂病第⼆⼗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七周痹第⼆⼗七通评虚实论篇第⼆⼗⼋⼝问第⼆⼗⼋太阴阳明论篇第⼆⼗九师传第⼆⼗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决⽓第三⼗热论篇第三⼗⼀肠胃第三⼗⼀刺热篇第三⼗⼆平⼈绝⾕第三⼗⼆评热病论篇第三⼗三海论第三⼗三逆调论篇第三⼗四五乱第三⼗四疟论篇第三⼗五胀论第三⼗五刺疟篇第三⼗六五癃津液别第三⼗六⽓厥论篇第三⼗七五阅五使第三⼗七欬论篇第三⼗⼋逆顺肥瘦第三⼗⼋举痛论篇第三⼗九⾎络论第三⼗九腹中论篇第四⼗阴阳清浊第四⼗刺腰痛篇第四⼗⼀阴阳系⽇⽉第四⼗⼀风论篇第四⼗⼆病传第四⼗⼆痹论篇第四⼗三淫邪发梦第四⼗三痿论篇第四⼗四顺⽓⼀⽇分为四时第四⼗四厥论篇第四⼗五外揣第四⼗五病能论篇第四⼗六五变第四⼗六奇病论篇第四⼗七本脏第四⼗七⼤奇论篇第四⼗⼋禁服第四⼗⼋脉解篇第四⼗九五⾊第四⼗九刺要论篇第五⼗论勇第五⼗刺齐论篇第五⼗⼀背腧第五⼗⼀刺禁论篇第五⼗⼆卫⽓第五⼗⼆刺志论篇第五⼗三论痛第五⼗三针解篇第五⼗四天年第五⼗四长刺节论篇第五⼗五逆顺第五⼗五⽪部论篇第五⼗六五味第五⼗六经络论篇第五⼗七⽔胀第五⼗七⽓⽳论篇第五⼗⼋贼风第五⼗⼋⽓府论篇第五⼗九卫⽓失常第五⼗九⾻空论篇第六⼗⽟版第六⼗⽔热⽳论篇第六⼗⼀五禁第六⼗⼀调经论篇第六⼗⼆动输第六⼗⼆缪刺论篇第六⼗三五味论第六⼗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四阴阳⼆⼗五⼈第六⼗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五五⾳五味第六⼗五天元纪⼤论篇第六⼗六百病始⽣第六⼗六五运⾏⼤论篇第六⼗七⾏针第六⼗七六微旨⼤论篇第六⼗⼋上膈第六⼗⼋⽓交变⼤论篇第六⼗九忧恚⽆⾔第六⼗九五常政⼤论篇第七⼗(⼀)(⼆)寒热第七⼗六元正纪⼤论篇第七⼗⼀邪客第七⼗⼀刺法论篇第七⼗⼆通天第七⼗⼆本病论篇第七⼗三(⼀)(⼆)官能第七⼗三⾄真要⼤论篇第七⼗四 (⼀) (⼆)论疾诊尺第七⼗四⾄真要⼤论篇第七⼗四 (三) (四) 刺节真邪第七⼗五⾄真要⼤论篇第七⼗四 (五) (六) 卫⽓⾏第七⼗六著⾄教论篇第七⼗五九宫⼋风第七⼗七⽰从容论第七⼗六九针论第七⼗⼋疏五过论篇第七⼗七岁露论第七⼗九征四失论篇第七⼗⼋⼤惑论第⼋⼗阴阳类论篇第七⼗九痈疽第⼋⼗⼀⽅盛衰论篇第⼋⼗资料来源:解精微论篇第⼋⼗⼀鹤延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此cǐ阴yīn 阳yáng 反fǎn 作zuò,病bìng 之zhī逆nì从cóng 也yě。
故gù清qīng 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 ,浊zhuó阴yīn 为wéi 地dì;地dì气qì上shàng 为wéi 云yún ,天tiān 气qì下xià为wéi 雨yǔ;雨yǔ出chū地dì气qì,云yún 出chū天tiān 气qì。
故gù清qīng 阳yáng 出chū上shàng 窍qiào ,浊zhuó阴yīn 出chū下xià窍qiào ;清qīng 阳yáng 发fā腠còu23理lǐ,浊zhuó阴yīn 走zǒu 五wǔ藏zàng ;清qīng 阳yáng 实shí四sì支zhī,浊zhuó阴yīn 归guī六liù腑fǔ。
水shuǐ为wéi 阴yīn ,火huǒ为wéi 阳yáng ,阳yáng 为wéi 气qì,阴yīn 为wéi 味wèi 。
味wèi 归guī形xíng ,形xíng 归guī气qì,气qì归guī精jīng ,精jīng 归guī化huà,精jīng 食shí气qì,形xíng 食shí味wèi ,化huà生shēng 精jīng ,气qì生shēng 形xíng 。
味wèi 伤shāng 形xíng ,气qì伤shāng 精jīng ,精jīng 化huà为wéi 气qì,气qì伤shāng 于yú味wèi。
阴yīn 味wèi 出chū下xià窍qiào ,阳yáng 气qì出chū上shàng 窍qiào 。
味wèi 厚hòu 者zhě为wéi 阴yīn ,薄bó为wéi 阴yīn 之zhī阳yáng。
气qì厚hòu 者zhě为wéi 阳yáng ,薄bó为wéi 阳yáng 之zhī阴yīn 。
味wèi 厚hòu 则zé泄xiè,薄bó则zé通tōng 。
气qì薄bó则zé发fā泄xiè,厚hòu 则zé发fā热rè。
壮zhuàng 火huǒ之zhī气qì衰shuāi ,少shǎo 火huǒ之zhī气qì壮zhuàng 。
壮zhuàng 火huǒ食shí气qì,气qì食sì少shǎo 火huǒ。
壮zhuàng 火huǒ散sàn 气qì,少shǎo 火huǒ生shēng 气qì。
气qì味wèi 辛xīn 甘gān 发fā散sàn 为wéi 阳yáng ,酸suān 苦kǔ涌yǒng 泄xiè为wéi 阴yīn 。
阴yīn 胜shèng 则zé阳yáng 病bìng ,阳yáng 胜shèng24则zé阴yīn 病bìng 。
阳yáng 胜shèng 则zé热rè,阴yīn 胜shèng 则zé寒hán 。
重chóng 寒hán 则zé热rè,重chóng 热rè则zé寒hán 。
寒hán 伤shāng 形xíng ,热rè伤shāng 气qì。
气qì伤shāng 痛tòng ,形xíng 伤shāng 肿zhǒng 。
故gù先xiān 痛tòng 而ér 后hòu 肿zhǒng 者zhě,气qì伤shāng 形xíng 也yě;先xiān 肿zhǒng 而ér 后hòu 痛tòng 者zhě,形xíng 伤shāng 气qì也yě。
风fēng 胜shèng 则zé动dòng ,热rè胜shèng 则zé肿zhǒng ,燥zào 胜shèng 则zé干gàn ,寒hán 胜shèng 则zé浮fú,湿shī胜shèng则zé濡rú泻xiè。
天tiān 有yǒu 四sì时shí五wǔ行xíng ,以yǐ生shēng 长zhǎng 收shōu 藏cáng ,以yǐ生shēng 寒hán 暑shǔ燥zào 湿shī风fēng 。
人rén 有yǒu五wǔ藏zàng ,化huà五wǔ气qì,以yǐ生shēng 喜xǐ怒nù悲bēi 忧yōu 恐kǒng 。
故gù喜xǐ怒nù伤shāng 气qì,寒hán 暑shǔ伤shāng 形xíng。
暴bào 怒nù伤shāng 阴yīn ,暴bào 喜xǐ伤shāng 阳yáng 。
厥jué气qì上shàng 行xíng ,满mǎn 脉mài 去qù形xíng 。
喜xǐ怒nù不bù节jié,寒hán 暑shǔ过guò度dù,生shēng 乃nǎi 不bù固gù。
故gù重chóng 阴yīn 必bì阳yáng ,重chóng 阳yáng 必bì阴yīn。
25故gù曰yuē:冬dōng 伤shāng 于yú寒hán ,春chūn 必bì温wēn 病bìng ;春chūn 伤shāng 于yú风fēng ,夏xià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夏xià伤shāng 于yú暑shǔ,秋qiū必bì痎jiē疟nüè;秋qiū伤shāng 于yú湿shī,冬dōng 生shēng 咳ké嗽sòu。
帝dì曰yuē:余yú闻wén 上shàng 古gǔ圣shèng 人rén ,论lùn 理lǐ人rén 形xíng ,列liè别bié藏cáng 腑fǔ,端duān 络luò经jīng脉mài ,会huì通tōng 六liù合hé,各gè从cóng 其qí经jīng ,气qì穴xué所suǒ发fā各gè有yǒu 处chù名míng ,溪xī谷gǔ属zhǔ骨gǔ皆jiē有yǒu 所suǒ起qǐ,分fēn 部bù逆nì从cóng ,各gè有yǒu 条tiáo 理lǐ,四sì时shí阴yīn 阳yáng ,尽jìn 有yǒu 经jīng 纪jì,外wài 内nèi 之zhī应yìng ,皆jiē有yǒu 表biǎo 里lǐ,其qí信xìn 然rán 乎hū?岐qí伯bó对duì曰yuē:东dōng 方fāng 生shēng 风fēng ,风fēng 生shēng 木mù,木mù生shēng 酸suān ,酸suān 生shēng 肝gān ,肝gān生shēng 筋jīn ,筋jīn 生shēng 心xīn ,肝gān 主zhǔ目m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