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 思考及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习题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习题1.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 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C. 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B. 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C.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D. 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3.下列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 秋天,缥缈的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D. 冬天,凝重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4.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第1页/共18页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D. 寒冬,草叶上冰挂剔透5.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这天阳光晒暖了海洋,我和其他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入高空,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联成了千姿百态的云,关于高空中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小冰晶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放热B. 小冰晶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C. 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吸热D. 小水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吸热6.下列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C.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7.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C. 江湖河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D. 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8.下列关于冰的描述正确的是()A. 冰是晶体B. 冰又叫干冰C. 冰会放热升华成水蒸气D.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会升高9.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D.A. B. C.10.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水的状态是()A. 液态B. 固态C. 气态D. 三态混合11.人工降雨是把干冰用炮弹打入云层,干冰迅速升华,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在重力作用下下降,遇热变成小水滴,形成雨。
小学一年级科学练习题认识水的形态
小学一年级科学练习题认识水的形态一年级科学练习题:认识水的形态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通过了解水的不同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水的特性和功能。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科学练习题来加深对水的形态的理解。
1. 水的形态有哪些?请写出来。
2. 当水以液体形式存在时,它有什么特点?
3. 当水以固体形式存在时,它有什么特点?
4. 当水以气体形式存在时,它有什么特点?
5. 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表示水的固态形态?请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打勾。
(插入包含图片的选择题)
6. 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表示水的液态形态?请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打勾。
(插入包含图片的选择题)
7. 下面的图片中,哪些是表示水的气态形态?请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打勾。
(插入包含图片的选择题)
8. 根据你对水的形态的了解,画一幅图,展示水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的形态变化。
9. 描述一下水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10.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
11. 描述一下水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12.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
通过上述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水的形态及其相应的特点。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水,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祝你学习愉快!。
水环境保护思考题与习题 (全)
水环境系统分析选习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Ex11.什么是水文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水、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即蒸发、降水径流、蒸发…,称为水文循环2.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当某些物质超过一定限度,危害人类生存和生态平衡,影响水的用途时,称水体受到了污染。
3.污染物是指。
4.水体污染的原因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地理因素引起的,称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称人为污染。
5.自然污染指特殊的地质构造或其它自然条件,使一个地区的某些化学元素富集(如存在铀矿、砷矿、汞矿等),或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些有毒物质等,地面地下径流将这些元素大量带入河流、湖泊。
6.人为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如大量的工业废水不加处理而直接排放,农药、化肥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等。
7.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的污染浓度自然降低而恢复到较清洁的能力。
8.当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强度时,水质将不断得到改善,趋于良好状态;反之,水质将恶化,严重者将导致污染。
水体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水体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下,每年允许的最大纳污量。
9.水体自净是一个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10.物理净化过程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稀释、沉淀、吸附、凝聚、向大气挥发和病菌死亡等物理作用下使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
11.化学净化过程污染物在水中由于分解和化合、氧化与还原、酸碱反应等化学作用下,致使污染浓度降低或毒性丧失的现象。
12.生物净化过程是是水体内的微生物群,在它们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发生分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现象。
13.论述水体的自净过程。
14.按水体的污染的属性进行分类,可归纳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15.按水体污染源的分布状况分类,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
16.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它们均有固定的排放口。
17.非点源污染主要指来自流域广大面积上的降雨径流污染,如农药、化肥污染,也常称面源污染。
(完整word版)水质工程学(Ⅰ)例题、思考题、习题参考答案
)絮凝池净长度
Q=75000*1.06/24=3312.5 m3/h=0.92 m3/s(水厂自用水量占6%)
L=QT/BH=3312.5*20/(22*2.8*60)=17.92m
)廊道宽度设计
0.55m/s,末端流速取0.25 m/s。首先根据起、末端流速和平均水深算出起末端廊
Al2O3为28mg/L×16%=4.48mg/L,Al2O3分子量为102,故投药量相当于
,剩余碱度取0.37 mmol/L,则得:
0.044-0.2+0.37=0.3 mmol/L
分子量为56,则市售石灰投量为:0.3×56/0.5=33 mg/L。
某往复式隔板絮凝池设计流量为75000m3/d;絮凝时间采用20min;为配合平流沉淀池宽度和深度,
pH值降
pH值超出混凝剂的最佳混凝pH值范围,将使混凝效果受到显著影响。
因此投加到水中后产生的混凝效果也不一样。另外,
混凝剂有哪几种投加方式?各有何优缺点和其适用条件?
;溶液投加(湿投)中按药液加注到原水中
当前水厂中常用的混合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在混合过程中,控制G值的作用是什
反应器原理用于水处理有何作用和特点?
反应器的类型。
理想反应器模型及其特点。
3种理想反应器:完全混合间歇式反应器(CMB型)、完全混合连续式反应器(CSTR
、推流式反应器(PF型)。
CMB型)
型反应器通常用于实验室实验或少量的水处理。
CSTR型)
PF型)
典型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Cn /C0= 0.01, n=2, 0.01=[1/ (1+0.92 )]2
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区域地下水流问题总结及习题一.基本概念潜水回水、河渠引渗回水(回灌)、浸润曲线、浸润曲线方程、单宽流量公式、分水岭、分水岭位置表达式二.基本要求掌握有、无入渗补给情况下潜水向河渠的稳定运动特点及相应的浸润曲线方程、分水岭运动规律及位置表达式、山间盆地问题及浸润曲线方程;掌握承压水一维稳定流含水层底板倾斜时水头分布曲线方程的推导;了解地下水向河渠的非稳定流浸润曲线及单宽流量方程;了解相关公式在解决水库区地下水回水、农田灌渠的合理间距计算及灌溉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预报等问题方面的应用。
三.习题1.在水平分布的潜水含水层中,沿流向相距1000m打两孔,已知孔1、孔2的水位标高分别为32.5m和25.2m,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为12m,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7.5m/d,含水层的宽度为150m。
求含水层的单宽流量和总流量,并绘制水位降落曲线(每隔100m计算一个数值)。
2.在等厚、多层、水平分布的承压含水层中,沿地下水流向打两个钻孔(孔1、孔2)。
已知:孔1,孔2的水位标高分别为119.42m、117.42m,两孔间距为250m,含水层的宽度为80m,各层的含水层厚度和渗透系数自上而下分为M1=4.18m、M2=1.10m、M3=0.70m、M4=5.50m、M5=0.60m、K1=0.002m/d、K2=31.00 m/d、K3=0.04 m/d、K4= 0.98m/d、K5= 2.50m/d,试求含水层的天然流量。
3.宽度为1的带状潜水含水层,位于两条河流之间,含水层底板水平,入渗补给量W=820mm/a,渗透系数K=6m/d,两河间距l=2855m,两河的稳定水位在隔水顶板以上分别为:H1=18.8m,H2=27.4m。
试求:(1)画出潜水面;(2)流入每条河中的流量及潜水位的最大高度;(3)分析该潜水含水层中有无Dupuit假定不成立的区域,为什么?4.在砂砾石潜水含水层中,沿流向打两个钻孔(A和B),孔间距l=577m,已知其水位标高HA=118.16m,HB=115.16m,含水层底板标高为106.57m。
第二章水电、酸碱失衡练习题 (三合一)
第二章外科体液代谢失衡病人的护理A1型题-------------------------------------相同知识点:体液的正常代谢(1-----4题)1.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重要阳离子是()A.K+ B.Na+ C.Mg2+ D.H+ E.Ca2+答:A2.关于正常体液含量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成人男性体液总量占体重之60% B.男性多于女性 C.成人多于老年人D.婴儿多于成人 E.肥胖者多于肌肉发达者答:E3.正常人每日无形失水约为()A.200ml B.300ml C.450ml D.650ml E.850ml答:E4.若将体内每日的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至少需要的尿量为()A.100~200ml B.300~400ml C.500~600ml D.800~1000ml E.1000~1500ml 答:C相同知识点:水、钠代谢失衡的病理(5-----6题)5.低渗性脱水时,体液的容量改变为()A.细胞外液正常,细胞内液减少B.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大或细胞水肿C.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轻度减少D.细胞外液轻度减少,细胞内液显著减少E.细胞外液、内液按比例减少答:B6.高渗性缺水病人下列病理改变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口渴 B.ADH分泌减少 C.细胞内水外移 D.ADH分泌增加 E.尿浓缩答:B相同知识点:水、钠代谢失衡的临床表现(7-----9题)7.低渗性脱水早期症状可有()A.口渴、尿少、尿比重低 B.口渴、尿少、尿比重高C.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低 D.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高E.口不渴、尿少、尿比重低答:C8.高渗性脱水早期出现的主要表现是()A.尿量减少 B.血压下降 C.烦躁 D.口渴 E.神志不清答:D9.低渗性缺水的临床特征是( )A.表情淡漠 B.尿量减少 C.较早出现周围循环功能障碍D.皮肤弹性减退 E.代谢性酸中毒答:C相同知识点:水、钠代谢失衡的辅助检查(10-----12题)10.低渗性脱水的化验是()A.血钠<135mmol/L B.血钠130~150mmol/L C.血钠>150mmol/L D.血钾<3.5mmol/L E.CO2CP<18mmol/L答:A11.等渗性脱水时,血清钠浓度是()A.100~120mmol/L B.110~130mmol/L C.120~140mmol/L D.130~150mmol/L E.150~170mmol/L答:D12.轻度低渗性脱水病人尿比重的变化是()A.减低 B.升高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E.无明显变化答:A相同知识点:水、钠代谢失衡的治疗(13-----18题)13.高渗性脱水时,应首先补充()A.0.9%氯化钠 B.5%葡萄糖 C.平衡盐液 D.右旋糖酐 E.11.2%乳酸钠答:B14.对急性消化道失液的病人,医嘱有下列液体,应首先输入的是()A.5%葡萄糖盐水 B.5%葡萄糖液 C.10%葡萄糖液 D.右旋糖酐 E.5%碳酸氢钠答:A15.等渗性脱水病人首先应输入的液体是()A.5%葡萄糖溶液 B.10%葡萄糖溶液 C.5%葡萄糖盐水D.中分子右旋糖酐 E.5%氯化钠溶液答:C16.哪种液体成分与细胞外液最接近()A.5%葡萄糖液 B.0.9%氯化钠溶液 C.林格氏液D.平衡盐液 E.低分子右旋糖酐答:D17.治疗重度低渗性缺水病人,首先应输入的液体是( )A.5%葡萄糖溶液 B.5%葡萄糖盐水 C.平衡盐溶液D.3%氯化钠溶液 E.复方氯化钠溶液答:D18.缺水病人补液的第l天,对已丧失量补充应( )A.一次补足 B.先补充2/3 C.先补充1/2D.先补充1/3 E.先补充1/4答:C19.正在输液的病人,如出现呼吸急促、咳嗽,有血性泡沫痰,提示( )A.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B.输液反应 C.输液量不足D.左心衰竭及肺水肿 E.严重缺水答:D20.等渗性脱水病人输入大量等渗盐水时,可出现()A.血钠过高 B.氯化钠过剩 C.水中毒 D.高氯性酸中毒 E.低氯性酸中毒答:D21.等渗性缺水如不及时补充液体可转化为( )A.高渗性缺水 B.低渗性缺水 C.混合性缺水 D.非显性失水 E.细胞内水肿答:A相同知识点:钾代谢失衡的病因(22-----26题)22.哪项不是引起高血钾的因素( )A.挤压综合征 B.急性肾衰竭 C.输人大量库存血D.长期胃肠减压 E.大面积烧伤答:D23.可引起高血钾的情况是( )A.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 B.严重呕吐腹泻 C.禁食3日D.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E.严重挤压伤答:E24.低血钾常发生于()A.钾离子摄入减少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D.肾脏排钾减少 E.代谢性酸中毒答:A25.关于低钾血症的病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长期少食 B.频繁呕吐,长期胃肠道吸引 C.急性肾功能衰竭D.碱中毒 E.注射大量葡萄糖和胰岛素答:C26.挤压综合征病人易发生()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高钾血症答:E相同知识点:钾代谢失衡的临床表现(27-----29题)27.低钾血症病人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A.肠麻痹 B.肌无力 C.心动过缓 D.恶心、呕吐 E.腱反射减退答:B28.低钾与高钾血症相同的症状是()A.心动过速 B.乏力、软瘫 C.舒张期停搏 D.腹胀、呕吐 E.心电图T波低平答:B29.哪项不是低血钾的临床表现( )A.兴奋、谵妄 B.肌肉软弱、无力 C.腹胀、恶心、呕吐D.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E.心电图T波低平和出现U波答:A相同知识点:钾代谢失衡的治疗(30-----36题)30.补钾前首先应考虑到病人的()A.肾功能 B.心功能 C.肝功能 D.肺功能 E.脑功能答:A31.治疗低钾血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尽可能口服补钾 B.严重缺钾时直接静脉推注10%氯化钾C.静脉补钾要求尿量>30ml/h D.滴速控制在30~60滴/minE.每日补钾不超过6~8g答:B32.下列静脉补钾的要点中,先决条件是()A.尿量须在40ml/h以上 B.KCL浓度<0.3% C.滴速<60滴/min D.生理需要成人为3g/d E.严重病人补钾不超过8g/d答:A33.高钾病人出现心律失常时,应先给予()A.5%NaHCO3溶液 B.5%葡萄糖加胰岛素 C.10%葡萄糖酸钙D.生理盐水 E.透析疗法答:C34.高血钾病人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的主要目的是( )A.防治低血钙 B.治疗软瘫、麻木 C. 促使钾的排泄D.对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E.促进钾转移到细胞内答:D35.静脉滴注时并不需严格控制滴速的药物( )A.10%氯化钾溶液 B.普萘洛尔 C.利多卡因D.5%的NaHCO3溶液 E.普鲁卡因酰胺答:D36.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A.O.3‰ B.0.3% C.3% D.2‰ E.2%答:B相同知识点:酸碱代谢失衡的病因(37-----38题)37.胰瘘病人可发生()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高钾血症答:A38. 一溃疡病并幽门梗阻病人,反复呕吐半个月,应考虑合并(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答:B相同知识点:酸碱代谢失衡的临床表现(39-----42题)39.下列哪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伴低血钾症的表现()A.酸性尿液 B.CO2CP升高 C.血pH值升高 D.BE正值增大 E.呼吸快而深答:E40.代谢性酸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A.感觉迟钝 B.心率加快 C.血压下降D.头痛、头晕、嗜睡 E.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答:E41.酸碱平衡紊乱时,口唇呈樱红色常提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中毒答:A42.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是()A.呼吸浅而慢 B.呼吸深而快 C.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升高D.尿呈碱性 E.pH升高答:B相同知识点:酸碱代谢失衡的治疗(43-----46题)43. 对重度休克病人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宜使用()A.THAM B.5%碳酸氢钠 C.碳酸氢钠等渗盐水D.11.2%乳酸钠 E.5%葡萄糖等渗盐水答:D44.机体调节酸碱平衡最迅速的途径是()A.肺脏 B.血液缓冲系统 C.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D.肾脏 E.神经-内分泌系统答:B45.代谢性碱中毒一般采用补充等渗盐水治疗的理由是( )A.需要补充水分 B.等渗盐水内钠较血清钠为低C.等渗盐水含氯量较血清氯含量高 D.能增加尿中NaHCO3排出E.能达到先补充血容量的目的答:C46.呼吸性酸中毒最先应解决的问题是( )A.肺部感染,使用大量抗生素 B.进行人工呼吸 C. 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D.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肺换气功能 E.给予碱性液体答:D47.判断机体酸碱平衡的最基本指标是()A.pH B.HCO3- C.CO2CP D.BE E.PaCO2答:D48.代谢性碱中毒时,出现神经肌肉应激性亢进的主要原因是( )A.血清钾减少 B.血清钾增高 C.血清游离钙减少D.血清游离钙的增高 E.血清钠减少答:CA2型题------------------------------------1. 张某,女,因急性腹泻出现口渴,尿少血压偏低,应首先输入的液体是()A.5%葡萄糖溶液 B.10%葡萄糖溶液 C.5%葡萄糖盐水D.低分子右旋糖酐 E.5%碳酸氢钠溶液答:C2.女,40岁,因急性肠梗阻频繁呕吐,出现口渴、尿少、脱水症、血压偏低。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节水的组成习题精选二十四.docx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节水的组成习题精选二十四如图是用家庭中的物品制成的电解水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是2 : 1B、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H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C、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D、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电解水装置电解水时,电源正负极分别连接玻璃管的两端,与正极相连的是阳极,与负极相连的是阴极。
通电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两玻璃管内岀现气泡,一段时间后两管内的气体体积不相等,阳极产生气体较少,阴极产生气体较多为两者的体积比为1 : 2 ,检验后发现阳极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阴极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中虽然产生了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因为水中的氢和氧不是氢气和氧气的简单混合,而是以一主方武结合在一起的一盹质,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元養和氧元養组成的.【解答】A、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是2 :1,实验中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应该是1 : 2 , A说法错误,A正确;B、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壇强水的导电性r加入氢氧化钠水中离子壇加可壇强水的导电性,说法正确,B错误;C、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与正极相连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是氢气,说法正确,C错误;D、实验说明水由氢元養和氧元養组成,说法正确.亠第2题【单选题】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 :1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答案】:C【解析】:【解答】由图中信息可知,在该缺中水分子分解,M了(氢氧分子),分子的了缺,但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发生变化•由图示可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电解水后得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之比是2:1.[分析]在◎缺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卿合妬的分子”缺前罚卸类一包,原子种类不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水环境的污染与防治1.收集有关技术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了解基本内容。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基础知识1.列表归纳污染物的类别、危害及相应的污染指标。
2.一般情况下,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大于重铬酸钾(前者的标准氧还原电位为1.51V ,后者为 1.33V ),为什么由前者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值远小于由后者测得的 COD 值?3.通常 COD>BOD 20>BOD 5>高锰酸盐指数,试分析的原因。
4.含氮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分两个过程:氨化和硝化。
生活污水的BOD5 与哪个阶段相配?氨化与硝化能否同时进行?5.试验表明, T(℃)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 T 与 20℃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20有如下关系: L T=(0.027+0.6) L20。
试问 L 为什么依温度的不同而异?6.某城镇废水量为 500m3/h,服务的当量人口为 19.2 万,若每当量人口每天排出的BOD 5 为 25g,试根据上题公式计算 10℃(冬季)及 24℃(夏季)时废水中 BOD 5的总量( kg/d ),并略述其对处理负荷的影响。
7.某厂生产废水为 50m3/h,浓度每 8h 为一变化周期,各小时的浓度为 20、 80、90、140、 60、40、70、100mg/L 。
今欲将其浓度均和到 80mg/L 以下,求需要的均和时间及均和池容积。
8.某酸性废水的 pH 值逐时变化为 5、6.5、4.5、5、7,若水量依次为 4、4、6、8、10m3/h ,问完全均和后能否达到排放标准( pH=6~9 )?第三章重力沉降法1.今有一座沉砂池能除去水中直径为0.15mm 、比重为 1.2 的球形颗粒。
试计算在相同理想条件下,该沉砂池对直径为 0.08mm ,比重为 1.5 的球形颗粒的去除率是多少?2.在有效高度为 1.5m 的沉降柱中点取样,得到高炉煤气洗涤水的沉降试验结果如下表。
第二章习题--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二章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2-1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与压缩沉淀各有什么特点?说明它们的内在区别和特点。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降,根据其浓度及特性,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自由沉淀: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絮凝沉淀:沉降过程中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会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
拥挤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颗粒间相互靠得很近,在下沉过程中彼此受到周围颗粒作用力的干扰,但颗粒间相对位置不变,作为一个整体而成层下降。
清水与浑水间形成明显的界面,沉降过程实际上就是该界面下沉过程。
压缩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很高时会相互接触。
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可将下层颗粒间的水挤压出界面,使颗粒群被压缩。
2-2 水中颗粒的密度s =2.6 3/g cm ,粒径d=0.1 mm ,求它在水温10 ℃情况下的单颗粒沉降速度。
解:6.7×10-3m/s 。
2-3 非絮凝性悬浮颗粒在静止条件下的沉降数据列于表2-22中。
试确定理想式沉淀池过流率为1.8m 3/m 2h 时的悬浮颗粒去除率。
试验用的沉淀柱取样口离水面120cm 和240cm 。
ρ表示在时间t 时由各个取样口取出的水样中悬浮物的浓度,ρ0代表初始的悬浮物浓度。
2-4 生活污水悬浮物浓度300mg/L ,静置沉淀试验所得资料如表2-23所示。
求沉淀效率为65%时的颗粒截留速度。
2-5 污水性质及沉淀试验资料同习题2-4,污水流量1 000m 3/h ,试求:(1)采用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沉淀池所需的池数及澄清区的有效尺寸; (2)污泥的含水率为96%时的每日污泥容积。
解:以平流式沉淀池为例:6座池子,长24m ,宽5m ,有效水深1.8m 。
污泥的含水率为96%时的每日污泥容积19.5m 3。
2-6 已知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L=20m ,池宽B=4m ,池深 H=2m 。
今欲改装成斜板沉淀池,斜板水平间距10cm ,斜板长度l =1 m ,倾角60°。
环境工程学exercise
第一章水循环与水污染控制一、名词解释1.水资源2.水的自然循环3.水的社会循环4.水体污染5.生活污水6.城市污水7.BOD5 、COD8.水体自净二、问答题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2.水体污染的危害有哪些?3.水体污染的类型有哪些?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指标?5.城市污水的来源主要有哪些?6.测定污水的BOD、COD有和意义?怎样测定?对工程设计有何指导意义?7.试述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及方法。
8.描述城市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流程。
第二章水的物理处理思考练习一、填空题1.按主要调节功能来分,调节池可分为、两类。
2.沉淀的类型有、、、。
3.废水中的油类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
4.实现气浮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5.过滤的机理可归纳为、、等三个作用。
6.常用的格栅形式有、两类。
二、判断题1.格栅与筛网的工作原理一致的,处理对象也相同。
()2.隔油池主要除去水中溶解的油类污染物。
()2.充气气浮是利用溶气罐往水中充气。
()4.过滤是通过具有孔隙的粉状滤料截留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的过程。
()5.较细的滤料可以防止杂质颗粒穿透滤料层,因此滤料颗粒越细,过滤效果越好。
三、问答题1.平面格栅、回转式格栅、回转式格栅各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效率较高?4.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用于那些情况?5.试述曝气沉沙池的构造,它有什么优点?6.为什么气浮处理一般都加浮选剂?四、计算题1.已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污水量为0.2m3/s,总变化系数为1.50,设计格栅各部分尺寸。
五、综合题到洋里污水处理厂参观或现场教学,针对其物理处理单元所采用的工艺和运行操作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第三章水的化学处理一、名词解释:1.消毒2.凝聚3.絮凝4.折点氯化法二、简答题1.酸碱废水中和处理的基本原则?2.常用的无机盐混凝剂有哪些?3.澄清池分为哪几类?4.影响混凝的因素有哪些?5.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三、问答题:1.试述胶体颗粒在水中稳定的原因。
食品化学习题汇总有答案
第二章本章思考及练习题一、选择题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BC )。
A. 具有流动性B. 在-40℃下不结冰C. 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 具有滞后现象2、属于自由水的有( BCD )。
A. 单分子层水B. 毛细管水C.自由流动水D. 滞化水3、可与水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有( ABCD )。
A. 羟基B.氨基C.羰基D.酰胺基4、高于冰点时,影响水分活度Aw的因素有( CD )。
A.食品的重量B.颜色C.食品的组成D.温度5、对食品稳定性起不稳定作用的水是吸湿等温线中的( C )区的水。
A.ⅠB.ⅡC.ⅢD. Ⅰ 、Ⅱ二、填空题1. 按照食品中的水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可将食品中的水分成结合水和自由水,微生物赖以生长的水为自由水。
2. 按照定义,水分活度的表达式为 aw=f/f0 。
3、结合水与自由水的区别在于结合水的蒸汽压比自由水低得多、结合水不易结冰(冰点约-40℃)、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自由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4. 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呈 s 形。
5. 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水分吸着等温线,一条是回吸,另一条是解吸,往往这两条曲线是不完全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三、判断题1、对同一食品,当含水量一定,解析过程的Aw值小于回吸过程的Aw值。
(√ )2、食品的含水量相等时,温度愈高,水分活度Aw愈大。
(√ )3、低于冰点时,水分活度Aw与食品组成无关,仅与温度有关。
(√)4、高于冰点时,水分活度Aw只与食品的组成有关。
(× )5、水分含量相同的食品,其Aw亦相同。
(× )6、马铃薯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吸着等温线是相同的。
(× )四、名词解释1.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映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结的强度。
aw =f/f≈p/p=%ERH/1002. “滞后”现象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称为滞后现象3. 食品的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水分活度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人教版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物质的量课后练习 (附答案)
2020-2021学年安徽高一化学第一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物质的量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相同温度和压强下,lmolCO和lmol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数相同,但原子数不同B.体积相同,但不一定是22.4LC.质子数不同,电子数也不同D.碳原子个数相同,氧原子个数也相同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确定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B.OH-的摩尔质量为17g/molC.1molH2O的质量是18g/mol D.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CO2的质量是44g·mol-1B.2molCO2含有2mol OC.CO2的摩尔质量是44D.1molCO2含有2mol O4.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用m g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体积大小不同的气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球②中装的是O2 B.气球①和气球③中气体分子数相等C.气球①和气球④中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4∶1 D.气球③和气球④中气体密度之比为2∶15.为测定气球内的气体成分,某同学用超薄的气球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开关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
气球内盛放的气体可能是()A.O2B.H2C.NH3D.SO2PO-,已知其中Na+、K+、Mg2+、Cl-的浓度均为6.某中性溶液经分析,其中只含Na+、K+、Mg2+、Cl-、34P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lmol/L,则34A.0.lmol/L B.0.2mol/L C.0.15mol/L D.0.3mol/L7.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B.24 g Mg完全变为Mg2+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 AC.4℃时9 mL H2O和标准状况下11.2 L N2含有相同的原子数D.同温同压下,N A个NO与N A个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不相等8.下列提供的仪器和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9.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A.CH4B.O2C.CO2D.SO210.在标准状况下,若V 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为n,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A.Vn/22.4B.22.4n/V C.Vn/5.6D.5.6n/V11.下列实验中,①pH试纸的使用②过滤③蒸发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均用到的仪器是() A.玻璃棒B.蒸发皿C.试管D.分液漏斗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2.4LO2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B.将80gNaOH固体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C.18g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D.在标准状况时,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数之比为1:313.关于1 mol·L-1的硫酸溶液,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1 L该溶液中含溶质98 gB.从10 mL该溶液中取出5 mL后,剩余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C.该浓度的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与锌反应制取氢气D.将含4.9 g硫酸的浓硫酸加入盛有5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就可配得该浓度的硫酸溶液14.已知反应3X+Y=2Z+W中,Z 和W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1∶10,当6.9gX与足量Y反应,生成1.5gW。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二章_水和废水监测_例题和习题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例题和习题例题1:配制理论COD 值为600mg.L -1的葡萄糖溶液400mL ,需称取多少克葡萄糖? 解: C 6H 12O 6 + 6O 2 == 6CO 2 + 6H 2O180 192X 0.6×0.4X =180×0.6×0.4/192=0.225g例题2:测定某水样中的BOD 5,其测定结果列于表,试计算水样中的BOD 5值。
解:6.91000/1003200.80150.04141).,(232232212=⨯⨯⨯==-水V M V C L mg O DO O O S Na O S Na C 1 = 9.6mg.L -1 C 2 = 3.96mg.L -1 B 1 = 10.8mg.L -1 B 2 = 10.56mg.L -1 12121215.1623013029)56.108.10()96.360.9()()()/(-=⨯---=---=L mg f f B B C C L mg BOD例题3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mL 分别用0.0200mol/L 的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存在何种碱度?各为多少?解:水样A 有OH 碱度、CO 3碱度。
CaCO 3(OH -,mg/L)=1000/)]([213121422/1水V M V V V C CaCO SO H ⨯--⨯⨯=1000/100100)]00.1050.15(00.10[0200.021⨯--⨯⨯=45mg/L CaCO 3(CO 32-,mg/L)=1000/)(312422/1水V M V V C CaCO SO H ⨯-⨯ =1000/100100)00.1050.15(0200.0⨯-⨯=110mg/L 同理计算: 水样B 有CO 32-碱度、HCO 32-碱度。
CaCO 3(CO 32-,mg/L) =280mg/L ,CaCO 3(HCO 3-,mg/L)=106mg/L ;水样C 有OH -碱度和CO 32-碱度。
水质工程学(Ⅱ)课后思考题及练习题-更多文档分类
《水质工程学(Ⅱ)》习题集第一篇废水处理总论一、思考题1、废水处理都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是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3、废水的水质指标都有哪些?各有什么含义?4、如何测定BOD5?需要注意些什么?5、什么是氧垂曲线?有什么工程意义?6、如何确定废水的处理程度?7、废水处理方法都有哪些?8、简述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的典型工艺流程。
第二篇废水的物化处理理论与技术一、思考题1.简述格栅的基本形式和格栅的设计计算要点;2.简述筛网的作用和设计布置原则;3.如何计算水质水量调节池的容积;4.水质水量调节池的布置方式。
5.沉淀的分类与特点:自由、絮凝与拥挤沉淀;6.用自由沉淀的理论描述方法—Stokes 公式,注意Re的适用范围;7.颗粒沉淀试验方法与沉淀效率计算方法—(不同沉淀类型);8.简述表面负荷(q)与截留速率u0的关系,沉淀池大小计算方法;9.理想沉淀池的工作模型与工艺计算—表面负荷(q)与截留速率u0的关系,沉淀池大小计算;10.区别沉淀池的类型、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流式;11.除油的和破乳的原理、工作过程和工艺设计;12.离心分离的原理主要工艺形式;13.什么是MBR?说明其原理、工艺形式和技术特点;14.简述混凝、吸附、离子交换和萃取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原理和工艺特点;15.说明废水的氧化还原处理的技术原理、方法和工艺特点;二、练习题1.某城市污水厂最大设计流量Qmax=2450m3/h,设计人口N=34万,试设计格栅、曝气沉砂池和平流沉淀池,给出详细计算说明和草图,并分别绘制各个构筑物工艺图。
2.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720m3/h。
要求沉速等于和大于0.4mm/s的颗粒全部去除。
试按理想沉淀条件,求:所需沉淀池平面积为多少m3?沉速为0.1mm/s的颗粒,可去除百分之几?3.已知颗粒密度ρ=2.65g/cm3,粒径d=0.45mm(按球形颗粒考虑),求该颗粒在20℃水中沉降速度为多少?4.已知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L=20m,池宽B=4m,池深H=2m。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复习题参考答案1、植物细胞吸水方式有、和。
2、植物调节蒸腾的方式有、和。
3、植物散失水分的方式有和。
4、植物细胞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有和。
5、水孔蛋白存在于细胞的和上。
水孔蛋白活化依靠作用调节。
6、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下列问题:、和。
7、自由水/束缚水比值越大,则代谢;其比值越小,则植物的抗逆性。
8、一个典型细胞的水势等于;具有液泡的细胞的水势等于;干种子细胞的水势等于。
9、形成液泡后,细胞主要靠吸水。
10、风干种子的萌发吸水主要靠。
11、溶液的水势就是溶液的。
12、溶液的渗透势决定于溶液中。
13、在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水势等于,压力势等于。
14、当细胞吸水达到饱和时,细胞的水势等于,渗透势与压力势绝对值。
15、将一个ψp=-ψs的细胞放入纯水中,则细胞的体积。
16、相邻两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向,决定于两细胞间的。
17、植物可利用水的土壤水势范围为。
18、植物根系吸水方式有:和。
前者的动力是________后者的动力是。
19、证明根压存在的证据有和。
20、对于大多数植物,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永久萎蔫系数时,其水势约为MPa,该水势称为。
21、叶片的蒸腾作用有两种方式:和。
22、某植物制造10克干物质需消耗5公斤水,其蒸腾系数。
23、水分在茎、叶细胞内的运输有两种途径1. 细胞,2. 细胞。
24、小麦的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第二个水分临界期是。
25、常用的蒸腾作用的指标有、和。
26、影响气孔开闭的因子主要有、和。
27、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和。
28、C3植物的蒸腾系数比C4植物。
29、可以较灵敏地反映出植物的水分状况的生理指标有、、和。
30、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的灌溉方式有、和。
四、选择题1、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体温,是因为()。
A、水具有高比热;B、水具有高气化热;C、水具有表面张力;D、水分子具有内聚力。
2、一般而言,进入冬季越冬作物组织内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课后练习)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二章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第一章第一节水和无机盐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物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来自于自然界B. 不同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各不相同C. 构成生物体的物质都包含C、H、O元素D.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没有一种是生命所特有的【答案】C【解析】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地球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命所特有的,A、D正确;不同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例如氧元素在人体中所占比重为65.0%,而碳元素在人体中所占比重为18.5%,BO)只由H 正确;并不是所有构成生物体的物质都包含C、H、O元素,如水(H2和O构成,不含C,C错误。
2. 水和无机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水不参与血浆正常浓度的维持B. 生物体可以从外界直接获取无机盐C.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水的含量最高D. 生物体内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行使生物学功能【答案】D【解析】维持血浆浓度的是溶质而不是水,A正确;生物体可以从外界直接吸收无机盐,B正确;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的含水量一般为60%~90%,C正确;有一些无机盐是以复杂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例如镁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必需成分,D错误。
二、简答题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
在液态水中,水分子之间氢键的存在时间极短,瞬息之间,每个水分子都与无数个别的水分子相结合,彼此“黏合”在一起,这种内聚力比其他任何液体中的都强。
水的内聚力对生命极其重要。
地下深处的水能够源源不断地被运输到参天大树的叶片中,请用内聚力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在植物体内,从根部、茎部到叶片中,都存在着连续不断的水柱,这都是靠水的内聚力来维持的。
叶片蒸腾作用失水后,便从根部吸水,所以水柱一端总是受到拉力,与此同时,水柱本身的重量又使水柱下降,这样“上拉下坠”使水柱产生张力。
第二章水 思考及练习题
第二章水思考及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结合水:亦称束缚水、固定水,是指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水。
2.自由水:亦称体相水,是指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
3.毛细管水:是指生物组织的细胞间隙和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存在着的一种由毛细管力所系留的水,在生物组织中又称为细胞间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滞化水相同。
4.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 ):是指一定温度下食品样品水分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5.食品的等温吸湿线:是指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含量(以g水/g干物质表示)对其活度形成的曲线称为等温吸湿曲线(MSI)。
6.滞后现象:是指向干燥的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后绘制的吸湿等温线和由样品中取出一些水(解吸作用)后绘制的吸湿等温线并不完全重合,这种不重合性称为滞后现象。
7.单分子层水:一般的MSI均可分为三个区,一般把Ⅰ区和Ⅱ区交界处的水分含量称为食品的“单分子层”水含量,这部分水可看成是在干物质可接近的强极性基团周围形成一个单分子层所需水量的近似值。
二、填空题1.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4)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9)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容易)的改变自身的温度。
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快)。
2.按冷冻速度和对称要素冰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六方形冰晶)、(不规则树状冰晶)、(粗糙球状冰晶)、(易消失的球状结晶),此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中间形式的结晶。
3.按照食品中的水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强弱可将食品中的水分成(结合水)和(自由水),微生物赖以生长的水为(自由水)。
4.水分含量的测定一般是以(100~105℃)恒重后的样品重量的减少量作为食品水分的含量。
5.按照定义,水分活度的表达式为【a w =p/p 0=ERH/100=N=n1/(n 1+n 2)】。
6.水分活度是从(0~1)之间的数值,纯水时(a w =1),完全无水时(a w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水思考及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亦称束缚水、固定水,是指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水。
2.自由水:亦称体相水,是指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
3.毛细管水:是指生物组织的细胞间隙和制成食品的结构组织中存在着的一种由毛细管力所系留的水,在生物组织中又称为细胞间水,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与滞化水相同。
4.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 ):是指一定温度下食品样品水分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5.食品的等温吸湿线:是指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含量(以g水/g干物质表示)对其活度形成的曲线称为等温吸湿曲线(MSI)。
6.滞后现象:是指向干燥的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后绘制的吸湿等温线和由样品中取出一些水(解吸作用)后绘制的吸湿等温线并不完全重合,这种不重合性称为滞后现象。
7.单分子层水:一般的MSI均可分为三个区,一般把Ⅰ区和Ⅱ区交界处的水分含量称为食品的“单分子层”水含量,这部分水可看成是在干物质可接近的强极性基团周围形成一个单分子层所需水量的近似值。
二、填空题
1.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4)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9)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容易)的改变自身的温度。
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快)。
2.按冷冻速度和对称要素冰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六方形冰晶)、(不规则树状冰晶)、(粗糙球状冰晶)、(易消失的球状结晶),此外,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中间形式的结晶。
3.按照食品中的水与其他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强弱可将食品中的水分成(结合水)和(自由水),微生物赖以生长的水为(自由水)。
4.水分含量的测定一般是以(100~105℃)恒重后的样品重量的减少量作为食品水分的含量。
5.按照定义,水分活度的表达式为【a w =p/p 0=ERH/100=N=n1/(n 1+n 2)】。
6.水分活度是从(0~1)之间的数值,纯水时(a w =1),完全无水时(a w =0)。
食品中结合水的含量越高,食品的水分活度就(越低)。
7.由于水分活度不同引起的水分转移,水分从a w (高的地方)自动地向a w (低的地方)转移。
8.根据与食品中非水组分之间的作用力的强弱可将结合水分成(化合水或称为构成水)、(邻近水)和(多层水)。
9.食品中的自由水可分为三类:即(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10.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吸湿等温线为(S )型,而水果、糖制品、含有大量糖和其他可溶性小分子的咖啡提取物等食品的吸湿等温线为(J )型。
11.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等温吸湿线,一条是(回吸等温线),另一条是(解吸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是(不重合的),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12.除非酶氧化在a w ≤0.3时有较高反应外,其他反应均是a w 愈小(速度愈小)。
也就是说,有利于食品的(稳定性)。
13.食物的水分活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三、问答题(5、6题任选一题)
1、水在食品中有何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水是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形成食品加工工艺考虑的重要因素;2)水分含量、分布和状态对于食品的结构、外观、质地、风味、新鲜程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3)水是引起食品化学变化及微生物作用的重要原因,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贮藏和安全特性。
2、简述水和冰的物理特性及与食品质量关系。
参考答案:
水是一种特殊的溶剂,除黏度外,其物理性质和热行为与其它溶剂有显著不同的方面:1)水的熔点、沸点、介电常数表面张力、热容和相变热等物理常数均比质量和组成相近的分子高得多。
这些特性将对食品加工中的冷冻和干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2)水的密度较低,水结冰时体积增加,表现出异常的膨胀特性,这会使得含水的食品在冻结的过程中其组织结构遭到破坏;3)水的热导率
较大,然而冰的热导率却是水同温度下的4倍。
这说明冰的热传导速度比非流动水(如动、植物组织内的水)快得多,因此水的冻结速度比熔化速度要快得多;4)冰的热扩散速度是水的9倍,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冰的温度变化速度比水大得多。
3、简述水的缔合程度与其状态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在通常情况下,水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水分子之间的缔合程度与水的存在状态有关。
在气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缔合程度很小,可看作以自由的形式存在;在液态,水分子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缔合,几乎没有游离的水分子,由此可理解为什么水具有高的沸点;而在固态也就是结冰的状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缔合数是4,每个水分子都固定在相应的晶格里,这也是水的熔点高的原因。
4、MSI有何实际意义?
参考答案:
1)由于水的转移程度与aw有关,从MSI图可以看出食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也可以看出如何组合食品才能避免水分在不同物料间的转移。
2)据MSI可预测含水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
3)从MSI还可看出食品中非水组分与水结合能力的强弱。
5、简要概括水分活度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食品中的水分活度与食品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的种类和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而食品中的化学变化是依赖于各类食品成分而发生的。
总之,降低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但水分活度太低,反而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
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最好将水分活度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
这样,既可使化学变化难以发生,同时又不会使食品丧失吸水性和持水性。
6、食品中的化学反应和水分活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
淀粉:淀粉的食品学特性主要体现在老化和糊化上。
老化是淀粉颗粒结构、
淀粉链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溶解性能、糊化及成面团作用变差的过程。
在含水量大30~60%时,淀粉的老化速度最快;降低含水量老化速度变慢;当含水量降至10~15%时,淀粉中的水主要为结合水,不会发生老化。
脂肪:影响脂肪品质的化学反应主要为酸败,而酸败过程的化学本质是空气氧的自动氧化。
脂类的氧化反应与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在Ⅰ区,氧化反应的速度随着水分增加而降低;在Ⅱ区,氧化反应速度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加快;在Ⅲ区,氧化反应速度随着水分增加又呈下降趋势。
其原因是在非常干燥的样品中加入水会明显干扰氧化,本质是水与脂肪自由基氧化中形成的氢过氧化合物通过氢键结合,降低了氢过氧化合物分解的活性,从而降低了脂肪氧化反应的速度;从没有水开始,随着水量的增加,保护作用增强,因此氧化速度有一个降低的过程;除了水对氢过氧化物的保护作用外,水与金属的结合还可使金属离子对脂肪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降低。
当含水量超过Ⅰ、Ⅱ区交界时,较大量的水通过溶解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氧的含量,还可使脂肪分子通过溶胀而更加暴露;当含水量到达Ⅲ区时,大量的水降低了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氧化速度又有所降低。
蛋白质及酶:据测定,当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在2%以下时,可以有效的阻止蛋白质的变性;而当达到4%或其以上时,蛋白质变性变得越来越容易。
水促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是,水能使多孔蛋白质润胀,暴露出长链中可能被氧化的基团,导致氧化反应的发生,破坏保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弱键,从而使蛋白质变性。
褐变反应是影响食品质量和外观特性的重要的化学反应,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类。
酶促褐变是在酶作用下,食品中的酚类化合物发生特殊的氧化反应使食品颜色变劣的过程。
当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在0.25~0.30之间时,酶促褐变可被有效防止;但当水分活度在此基础上增加时,酶促反应就会明显发生。
非酶褐变指食品通过一些非酶氧化而导致食品变色的反应。
也与水分活度有密切的关系,当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在0.6~0.7之间时,非酶褐变最为严重;水分活度下降,褐变速度减慢,在0.2以下时,褐变难以发生。
但当水分活度超过褐变高峰要求的值时,其褐变速度又由于体系中溶质的减少而下降。
水溶性色素:一般而言,当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增大时,水溶性色素(常见的是花青素类)分解的速度就会加快。
总之,降低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的进行,减少
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但水分活度太低,反而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
要使食品具有最高的稳定性,最好将水分活度保持在结合水范围内。
这样,既可使化学变化难以发生,同时又不会使食品丧失吸水性和持水性。
7、冷冻包藏食品有何利弊?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
优点: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慢反应速度,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缺点:水转化成冰后,体积增加,产生局部压力,使具有细胞组织结构的食品受到机械性损伤,导致不良反应发生;产生冷冻浓缩效应,食品中存在非冻结相,在非冻结相中,非水组分浓度提高,引起食品体系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方法:尽量控制温度恒定或冷冻食品玻璃化保存。
如,速冻的肉,解冻时要采取缓慢解冻的方法,使肉中的冰晶逐渐融化成水。
所以应尽量采用速冻和缓慢解冻的方法,冰激凌的玻璃化保存可提高其质量和货架寿命。
四、填表题:食品中水的性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