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3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籍上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状貌等内容。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3)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朝: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

【特别提醒】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

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7.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户籍册编成后,抄成4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

黄册10年一修。

【特别提醒】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

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等,使学生认识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展开讨论。
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共同探讨话题。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立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史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问题导向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3课时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13课时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时辛亥革命一、选择题。

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下述内容能够说明这个规定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C.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国务员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2、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符合最宽敞人民的利益 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3、有人曾说“辛亥革命只是开花不结果”。

导致辛亥革命“不结果”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其思想上的缘由是(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C.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D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由于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赐予人民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行侵害……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行侵害的地位,侵害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是在( )A.维新变法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文化运动后 D.五四运动后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需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4.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繁荣与危机并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继续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另一方面与世界潮流相比,呈现出落后的一面,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历朝历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在中国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

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

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

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外部环境和边疆问题,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

第三子目在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三)内容取舍:明朝的边疆与前代相比包括内陆、沿海两大方面,问题更加复杂,同时,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也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部分讲述稍详细。

内政相对简略,除太祖、成祖外未出现其他具体人物。

但是这一部分概念比较多,历史解释的要求比较高,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内容最后简述了清朝入关前和入关后统一南北方的历史,与下一课清朝历史前后呼应,体现了明清两朝的关系。

(四)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五)课时数量:1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基础知识,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与学法指导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作出历史解释。

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培养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 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湖北省崇阳县众望高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新人教必修1)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复习内容: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意义复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复习难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自主学习一、酝酿和爆发1.酝酿: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了________,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__________》上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其核心是__________。

2.爆发:__________年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独立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高潮: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________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春,颁布了《______________》,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结局:1912年2月______帝退位,清王朝结束。

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

2.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主革命3.功绩:推翻清王朝,结束______________,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4.失败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_____________的任务。

5.失败原因: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学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特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

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保障。

【情境导入】酒泉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县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乡;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知识结构】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1.背景:①历史经验: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手段,“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改其宜”……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统治的前提下,中央允许其有相对悠闲的政治空间,使其可以保持本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国体:主权在民,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保证真正民主 政体: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限制个 人专权 政府: 议会、责任内阁制—限制个人专权

影响: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确
概括辛亥革命影响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 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为中共革命提供了经验和继续革命的精 神、方法。
府军政大权、向革命派军事进攻 ② 帝国主义想革命派施压 ③ 革命派内部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 孙中山实力弱小(无军队、经费、群众支持)
袁 世 凯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 民国成立的 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孙 中 山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
机加深(瓜分中国、辛丑条约) 2清末“新政”破产,加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改良道路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义和 团运动) 总之: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 果,是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三辛亥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 过程—(由武昌—武汉三镇)


结果: ①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号 “中华民国” ②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③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放 弃清政府,改扶植袁世凯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

康熙帝在位期间,始终不渝地恪守时间、坚持御门听政,十分勤谨;御门听政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

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D.打造盛世局面2.(2024江苏徐州期末)康熙帝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

康熙帝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3.清朝奏折一般为叙事文体,要求文字简练通顺,语义表述清楚,最忌出现“事理不明,句读不清,头绪冗杂,拖沓烦琐”。

这一规定()A.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B.提高了政务保密性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旨在提升行政效率4.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士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

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题组2疆域的奠定5.清朝大臣施琅劝告康熙皇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台湾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发展海外贸易B.巩固东南海防C.实行闭关政策D.强化君主权力6.“前后藏所出租赋,悉归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用。

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员)等侵渔之弊。

”根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A.与达赖和班禅地位平等B.监督西藏财政赋税使用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D.拥有支配西藏税收权力7.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示意图。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新课程标准1.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2.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时空坐标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

历史原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经济因素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某某意识日益增长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动摇、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统治和控制;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表现。

①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③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

①独立以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②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美国实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2)表现。

①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某某国。

②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某某原则。

二、亚洲的觉醒1.背景: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某某运动。

3.表现:(1)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①1885 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②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X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③1908 年,提拉克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引发了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伊朗立宪革命。

①1905-1911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②虽然在内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某某革命思想。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

新高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中历史课程的第13课是新高一历史课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与挑战”。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时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文化繁荣时期,如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唐宋时期的诗词文化、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等。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文化提倡仁义道德,推崇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文化则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积累和启示。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思想、新文化逐渐涌入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边缘化的困境。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许多国外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年轻人接触到的文化往往更加多元化。

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通过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影响,融合出新的发展方向。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电影中出现了古代故事的改编,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例子。

这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韵,也满足了现代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和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加强对传统文化机构的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等。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其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总统制 的权利在总统。
1912年
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 在就任宣誓仪式上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表现:A对袁世凯妥协 帝国主义B支对持帝袁国世主凯 义抱有幻想 立宪派和C旧不官敢僚发乘动机进人攻民群众等
D.是中国彻底的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 中潘公展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即赞扬辛 亥革命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
【对点训练】
2.台湾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 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导学号 (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
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
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
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对点训练】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
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腐败无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 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 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 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 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 普通民众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3课辛亥革命预习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预习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高一历史备课组编制人:审阅人:学习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学习内容:一、酝酿: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第62-页---63页第三段)(1)《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思想的条件、思想武器、中心、代表人物?(3)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时间、地点、纲领?重要团体还有哪些?(4)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5)同盟会成立的重要活动?作用?二、爆发:(1)解释武昌起义?小组互动探讨归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及其作用。

三、中华民国成立自主阅读完成(阅读第64一和二自然段)(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总统、首都、国旗、纪元?(2)《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和内容?性质?小组互动探讨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民主精神?三、辛亥革命的结局自主阅读完成清王朝覆灭的时间?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篡夺的时间和标志?小组互动探讨为什么袁世凯能篡夺革命果实?有人说“武昌城头那20 多门大炮轰下只是一根大辫子。

”真是这样吗?课堂探讨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失败?谈谈你的理由?本课小结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的奋斗……——江泽民学习延伸1、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的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者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全面的是()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的临时律法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防止临时大总统专权是本法应有之意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2006年10月9号,“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大会”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武汉举行。

高一历史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案

高一历史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习目标】【时空观念】【名词解释】1.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它一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防止巳经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再次遭到欧洲列强侵略和沦为殖民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2.大棒政策: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提出和实行了一种更加强势的外交政策,其特征是武力咸胁和外交讹作。

他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大棒政策”就是其中体现武力威胁的方面。

3.金元外交: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反对,塔夫脱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用金元代曾枪弾”和"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的口号,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等国扩大投资,以排挤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塔夫脱认为通过海外投资一样可以帮助美国实现向海外扩张的目标,但事实上,“金元”只是对“大棒"的补充,美国的对外政策仍然离不开“大棒”。

【知识梳理】一、拉丁美洲得到民族独立运动:1、背景:(1)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2)经济: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_有了一定的发展。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3.清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1.简述明朝建立的过程及政治制度特点。
2.分析明朝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影响。
3.清朝的建立与清军入关
分析清朝的建立过程,以及清军入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讲解清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改革举措。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明朝政治制度中的内阁制度与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异同?
2.明朝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我会详细讲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分析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如内阁制度、科举制度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特点。
2.明朝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
讲解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同时,介绍明朝的文化特色,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此外,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
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2)主阵地:和;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
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 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考探究】
1.阅读下了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请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

(2)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

(3)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特点或者性质。

(4)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当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
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
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5.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

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三权分立 B.民族独立 C.主权在民 D.民生主义
【学习反思】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当堂检测
ABBDC
【思考探究】
(1)君权神授三权分立的思想
(2)材料一本质上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体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材料二要确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国务员“须副署之”,限10个月内召集国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