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综合训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野菊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野菊诗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丘逢甲入眼惊看秋气新,孤芳难掩出丛榛。
英华岂复关培植,烂熳依然见本真。
淡极君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
陶潜死后无知己,沦落天涯为怆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吟咏的是野菊,但全诗正文并未出现“菊”字,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B.诗歌写于早秋时节,首联中“惊”字表现了诗人觉察出秋天到来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由花联想到人,诗人用一组工整的对仗表达了对野菊高洁品格的赞美。
D.尾联说陶渊明也要为野菊的“沦落天涯”而黯然神伤,给全诗蒙上了伤感色彩。
2.尾联中诗人从野菊联想到陶渊明,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③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后用来指称风雅文人。
糗粮,干粮。
②政,即“正”。
③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
④东篱族,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B.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C.“在野”是与“在庭”相对的,野菊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去自己的幽香。
D.诗人在匆忙之中遇野菊,折取而观赏,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哀怜和惋惜。
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野菊(金)赵秉文①离离常下菊,无主混蓬茅。
路断秋光隔,山明水影交。
荒丛鸣蟋蟀,寒叶挂螨蛸。
拟访陶庐饮,柴扉何处敲。
野菊(其二)(明)屈大均何妨同野草,岁晚为谁贞。
蒂已平生苦,花犹一日荣。
东篱无此种,靖节未知名。
珍重过霜雪,微芳莫自轻。
注:①赵秉文,号闲闲居士,金代后期人,一生仕五朝,官六卿,名声闻于朝野。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
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
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
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游寺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游寺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游鹤林寺道潜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
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
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
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
【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②君:指苏轼。
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诗人重游招隐山南的鹤林寺院,已感觉到岁暮天寒。
B.颔联中使用“惊”“咽”二字,状景逼真生动,令人感知到勃勃春意。
C.风掠过、雪纷纷是从视觉角度写景,而深涧飞湍呜咽,则是听觉角度。
D.本诗从寺庙里面的墙壁写到外面的竹林,万竿翠竹生气凛然,卓尔不凡。
2.清朝纪昀评述:“末二句对第五句,意殊兀傲。
”结合第五句和尾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许浑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
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
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鲁将军,三国名臣鲁肃。
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并借助“长”“渐”二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
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诗句的意境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相似。
C.尾联描写了锣鼓喧天、祭祀鲁肃的画面,表达老百姓对鲁肃的崇敬之情。
D.诗人游山访寺,诗歌却主要刻画村民生活,体现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注。
4.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
”请结合该说法,谈谈你对本诗颈联“相应相避”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游龙门奉先寺[1]杜甫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宿之一。
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
[2]招提:梵语,指僧人。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做练。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及答案解析:1.(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
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对偶、比喻。
②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
2.(2011•济宁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范成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范成大)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范成大市声汹汹鼓催阵,日影骎骎潮涨痕。
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
夜坐有感范成大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注]①骎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鼓催阵”“潮涨痕”描绘声音和时光,使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B.面对喧闹市声、时光飞逝,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
C.第二首诗描写静夜,家家闭户而眠是以静写静,满城风雨天骤寒则是以动衬静。
D.两首诗都用了叠词,“骎骎”写的是主观感受,“家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
2.两首诗都写到市井之声,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其九)范成大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起二句写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
以民歌风格写成对偶语句,调子清圆,景色优美,很有吸引力。
B.其一,第三句写夏季白天变得漫长,表现战乱造成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
C.其一,第四句又写景,只见蜻蜓、蛱蝶在飞动,以蜓飞蝶舞的动景衬托村中的寂静,以动衬静,静中有动,更显静谧。
D.范成大的作品把自陶渊明以来直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描写农村自然景物的诗歌传统,以及唐代“新乐府”诗派的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了起来。
4.请结合“其九”相关诗句,简要分析村民是怎样对待行客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范成大休舞银貂小契丹②,满堂宾客尽关山③。
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
潇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评价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重点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加以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对表达技巧进行分类,素来没有统一标准。
我们在此梳理的,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些术语。
在具体的试题中,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高考真题回顾(部分)(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说】题干中的“艺术手法”是一个很宽泛的问法,考生需要多角度考虑。
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情景交融”,毕竟这是诗歌的常见手法。
从结构上看,这句写景的句子位于诗歌尾联,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
至于“虚实结合”,则可以从“更待”一词看出。
诗歌中的“虚写”,往往会有一些提示词,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念去去”一词,一个“念”字,引起了想象、虚写。
苏轼《江城子·记梦》一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得”引起了虚写。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中的“遥知”也是想象虚写。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①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②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指皇帝。
③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④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抱(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D.本诗按照时间顺序,由上朝前到早朝结束,描绘了皇庭早朝时的庄严肃穆、气派非凡。
(2)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 (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 (一)随着高考日益临近,高中语文的复习也进入了冲刺阶段。
在语文复习中,要重点把握诗歌语言鉴赏这一部分,因为这部分占据了高考语文综合试卷的较大比重。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专项练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一、附参考答案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1.朱自清《背影》1.辞藻之用“午后阳光斜斜地照在他的背上”,表达出了父亲那温暖的身影,让人一下子就会想到父爱的暖和之感。
2.“我怕自己的眼泪会把那矮墙浇塌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用“怕”、“赶紧”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十分脆弱的,需要父亲的支持和保护。
3.“他似乎已经知道我要走了,只是没有叫出声来。
”此处运用反语,以表达出父亲的心情。
答案:1. A 2. B 3. C2.陈毅《白日》1.“三斗神仙醉酒,打锣催命来小庐。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愉悦心情。
2.“血流千里,剑舞颓花,忍看断魂交路。
”使用写景描写,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表达出了作者的激动心情。
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用以写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宏贵志向。
答案:1. C 2. C 3. A3.纳兰性德《长恨歌》1.“万安醉了觉醒时,独抱浓愁,几许泪痕。
”用景物描写手法,刻画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情厚爱。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使用对比与反衬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苦痛和无助。
3.“月照扶桑,鸟啼莺梭,日出江天,旗影沉沉。
”用以口吐芬芳手法,并配以反复,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
答案:1. A 2. B 3. B二、方法和技巧1.认真阅读,了解诗歌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修饰语等。
2.要发现诗歌中有特别鲜明的意象、形象细节、比喻和典故等语言现象,后面附的注释也可对理解诗句有参考价值。
3.注意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意图,以及用词、修辞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4.需要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语感和文学修养,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语言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点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一、(2022·新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魏)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游子羁旅古体诗,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表现了游子深切的思乡苦情。
B.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景为主而兼叙事,营造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后六句为第二层,直接抒发游子思乡的感情,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描写细腻,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C2.①运用叠词突出特点。
“漫漫”“烈烈”等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②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秋夜长”“北风凉”将心理感觉与触觉相结合,写出北方秋夜深沉、萧瑟、凄清的特点;“天汉回”“草虫鸣”“雁南翔”视听结合,写出秋夜的寂寥与空阔。
③俯仰结合立体描绘。
诗人仰观明月银河,俯察清波白露,立体描写出了秋夜的天地景观,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有误。
诗人因还乡无望,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直抒胸臆,余情袅袅,令人回味,但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运用叠词“漫漫”“烈烈”,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愁绪。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孟浩然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注】①杜:杜若,芳草名。
②榜人:船夫。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综合训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江南曲沈括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
西风卷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
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
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①一声无北客。
时平②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
注①黄竹:竹篙,代指撑船人。
②时平:太平时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两句交代季节特征,描写秋风掠过江水,乘夜随江潮到江北的情景。
B.“笼”“锁”描写清晨时分的景象,天边的云烟笼罩着山峰,像要锁住山色一般。
C.“高楼”句写高楼临近大路本该热闹,但因天色尚早、行人稀少而显得寂静。
D.诗歌最后两句用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单、寂寞的意境。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第四句。
(6分)答案解析:1.D [“田野少人和江上芦花白对比”分析错误,最后两句描写的画面没有形成对比。
] 2.①拟人手法。
把江波荡漾的声音说成细吟微唱,说渡口含着一泓碧水,形象生动。
②化静为动。
渡口本是静态,但写渡口微微张开嘴巴,含着碧水,使景物富有动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分)答案解析:1、B.“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错,“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之感,本诗的第一句“东流之外西日微”表达诗人悲伤苦闷之情,没有磅礴之感。
2、①虚实结合。
诗人想象着总有一天会挂帆返家,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然现实总归是残酷的,他甚至不知道故园池台的状况,这更见诗人思乡而不得归之苦。
②对比(或反衬)。
以他人之团圆美好和自己孤苦一人形成对比,以想象中的归家团聚之乐和现实漂泊孤单形成对比,反差鲜明,更见其思乡之切之悲。
译文:秋风来了吹动我的衣裳,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
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路上的行人非常的少。
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
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游襲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
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D【解析】“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
诗歌后半部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
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失落。
2、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楚山连绵,碧色不断。
汉水蜿蜒,清波浩荡。
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他的诗作也同样使楚山、汉水增色,寥寥几笔,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
②通感。
诗人南望鹿门,望到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馀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写出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
③以景结情。
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
(每点2分)四、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台城韦庄①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蝶恋花②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①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韦庄,晚唐诗人。
②此词创作于柳永漂泊异乡之际。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庄诗中的“六朝如梦鸟空啼”与杜甫诗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之中“空”字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凸显了作者内心的空荡失落之感。
B.韦庄的《台城》与杜牧的《泊秦淮》的诗歌主题相同,都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无比的关心与深切的忧虑。
C.柳词下片中写到词人对酒当歌图一醉,却只能是强颜欢笑,进一步突出了作者无法排解内心的春愁之苦恼。
D.韦诗哀叹国运衰败,柳词慨叹春愁无人能解,心中伤感,两首诗词中处处皆衰败之景,可谓情借景显。
2.请简要指出韦诗与柳词在写法上的异同。
(6分)答案:1.D(“两首诗词中自然也就处处皆是衰败之景”错)2.相同点:都借用春天之景来抒发感情(在抒发感情上都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不同点:示例1:首先,韦诗全诗都是写景之句,融情于景;而柳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怀,卒章显志。
其次:韦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之景(雨中春景),借此反衬眼前台城的荒败,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和对晚唐将亡的忧虑。
而柳词中的景带有衰败之感。
(或:韦诗——动静结合,柳词——静景再现)(或:韦诗——今昔对比,拟人,柳词——下片抒情直抒胸臆)不同点示例2:比照景情的处理,韦诗能答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分析情感;(2分)柳诗答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然后分析情感。
(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辛弃疾晓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壁。
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
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①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
醉中休问,断肠桃叶②消息。
【注】①指西湖处士林逋。
他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②桃叶: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的名字。
1.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词开篇用“晚风”“新荷”点明了词人游西湖的时间是初夏的一个傍晚。
B. “惯趁笙歌席”看似闲笔,其实非常重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C. 词的下阙想象林逋梅妻鹤子的生活,表达出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
D. 尾句照应了“看公”二句,劝友人恣意游湖,尽情饮酒,不必挂怀桃叶。
2. 本词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C C项,“表达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错误,表达词人对林逋这样的风流处士的仰慕之情。
2、①视听结合。
本词从听觉描写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描写黄莺呜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阴之景。
②动静结合。
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写。
③色彩映初,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租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该诗从春意正浓写起,所以才有见一片花落,即能体验到春天逝去的凄美。
B. 由“一片花飞”到“万点”飘落,再到花“欲尽”,均寄寓诗人伤春之情。
C. 借“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两个特写,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
D. “物理”在颈联的场景里,在花飞欲尽之变里,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2. “莫厌伤多酒入唇”全诗结构上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C C项,“主要表现对曾经辉煌美好的追忆”错误,主要表现对人世有盛就会有衰、盛衰无常的清醒认识。
2、这句诗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功用:①“伤多”是对前三句写春华由落到尽过程中诗人伤感之多的概括;②“莫厌”是一转折,诗人何以能有“酒入唇”的恬然自安,其后诗句有了充分的阐释。
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由悲情走向超然:“伤多”是诗人第一阶段的情感体验,而后基于“何用浮荣绊此身”自觉自省,又有了品美酒的超然与洒脱。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在结合全诗,从结构和情感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用即可。
这首诗写杜甫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分析“莫厌伤多酒入唇”一句,在结构上“伤多”承上句的伤感和悲情,“莫厌”启下句的超然与洒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感内容上,“须行乐”表达了作者的超然与洒脱。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