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发起的研究体式格局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

改变交往的基本属性是曩昔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研究体式格局。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养。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4、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体式格局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体式格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

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先学后教”。

其中,在初中阶段,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些学校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小学阶段,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

本课程将对这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述评.从实践、操作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答,为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引领。

课程意义:1. 永恒性① “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② 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本源问题,基本特征、隐性标识;③ 所有的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追求有效、更加有效。

2. 时代性① 课程改革:“课改"→“改课”;②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③ 有效教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对世纪的三大特征。

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

可以预言,在对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

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

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

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

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

对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

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共享。

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同时,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

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3篇)

基础教育大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这次改革,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改革背景1.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教育面临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公平改革,旨在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3.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改革措施及成效1.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实践性课程,提高了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国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我国实行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评价体系改革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

教学反思研修日志(精选5篇)

教学反思研修日志(精选5篇)

教学反思研修日志(精选5篇)教学反思研修日志(精选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研修日志(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反思研修日志1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培训应聚焦有效教学的具体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增强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和表现特征、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特殊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体验,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泛谈理念;充分挖掘学习者资源,力求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引发每位参训者的思考,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潜力,搭建其交流及后续研究的的平台,以此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老师们的教学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担二级培训的主管语文教学或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务主任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长。

培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余文森教授的通识专题讲座,帮助培训者提高对有效教学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掌握相关理论及策略,提升理论水平。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两个不同主题的微型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并实践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是组织各位参培者对该课程二级培训工作方案进行研讨与交流。

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以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将老师们的自主学习研修、微型讲座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习者的自学意识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责任、分享经验的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改和创新的一系列行动。

其目的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并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包括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但这种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体性,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倾向于对学生的记忆和机械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要求他们具备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它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点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点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点解析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分数至上的思想主导着教育的方向。

家长们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和教师也在这种压力下,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上。

要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

但观念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宣传、引导和实践,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也是一大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现有的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如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所学能够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如何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而且,新的教学方法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支持,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难点中的难点。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还容易导致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要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过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何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选题目的:作为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课程改革可谓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0世纪末,我国开始新一轮课改,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而在新课改当中,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课程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

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渐激烈,科技发展成为了提升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综上所述,新课改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科技与经济发展领先全球,其数学课程的改革也备受瞩目。

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七十年代的“回归基础”、八十年代的“问题解决”,而在二十世纪末,美国的数学课改开始围绕着“课程标准”、“课程焦点”展开。

2010年6月2日,美国国家州长协会( the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NGA)和各州首席学校官员协会( 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共同颁布了《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Mathematics,简称CCSSM),旨在统一美国各州的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以保证美国国家竞争力。

同年8月,加利福利亚州根据《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并颁布了拥有本州特色的数学课程标准—《加州州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California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A CCSSM),并在2011年开始逐渐在各个年级推行。

本文主要对加州实施《州共同核心》的策略、路径以及特色进行介绍和分析,找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为完善我国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

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引领基础教育的变革,制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该纲要所涵盖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从课程改革、教师培养、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因此,通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我们要重新审视和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以求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创新和实践教育。

在纲要中,应明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创新实践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的关键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社会责任以及国家民族的价值观。

最后,我们应该推进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

纲要中可以提出,跨学科和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课程设置上可以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培养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应该明确教师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

在纲要中可以规定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教书育人热情。

同时,应加强教师教育与伦理学、人文学科的结合,让教师有更加深入的人文思考和胸怀。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素质。

纲要中可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同时要求他们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课堂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课堂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维度课堂观作者:赵英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08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前提首先是教师课堂观的转变。

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前后,国内的教育研究者对我国传统课堂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传统课堂是一种“失范”的应试教育课堂,[1]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2]学生的教学的主体性、过程性和情感性等多种体验缺失,[3]因此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这种背景下,变革应试教育课堂,重构新的课堂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此,叶澜教授曾提出,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4]这种课堂价值观的转型以及教学过程的重新定位,为新课堂观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对传统课堂的弊端以及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价值观的充分认知,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新课堂观应从“人的维度、知识维度、过程维度和情境维度”四个维度进行建构。

一、人的维度:树立师生两个主体的全面发展观人的维度,即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核心要素。

课堂因教师和学生的存在而存在,二者缺一,课堂即不能称之为课堂。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永恒的主题,“教”与“学”相辅相成,互利共生,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全面发展的时空场域。

教师以教学为职业,课堂教学的过程、质量及其情感体验,既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其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学生因学而走进课堂,课堂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成效,是其生命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
一、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2001年开始至今)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例题:【填空题】我国现在是第(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八。

(二)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其在教学上的观点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直接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三)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3.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强调学生个性经验。

例题:【单选题】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A。

(四)发展趋势
世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化;重视能力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我国: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加强综合化;加强个性化和多样化;法制化。

打造“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

打造“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

打造“双新”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作者:张永锋来源:《语文天地》2023年第08期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20年进行修订,基于此生发了新一轮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改革(以下简称“双新”)。

“双新”发布以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新理念的提出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陣地,深化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是‘双新’落地实施的重要目标”。

笔者试图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案和教学媒介四个维度,构建“双新”视域下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策略,以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从而促进高中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高中“双新”落地实施。

一、对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双新”发布以来,新课程理念正不断引领和改变着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追求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成为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自觉选择。

然而许多一线教师对高中语文高质量课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中语文“双新”真正落地实施。

(一)误区一:课堂气氛活跃,互动频繁,就是高质量课堂有些课堂,只是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配合老师,其他学生则疲于应付或者木然地坐在座位上,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气氛活跃,活动频繁,实际上是低质量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投入学习,学生参与度低。

有些课堂,小组讨论时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不怎么发表看法,甚至说说闲话,这样的课堂虽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实际上也是低质量的,因为学生参与度不够。

这种把高质量课堂简单等同于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互动频繁的认识是错误的。

高质量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认真思考、讨论、解决,师生之间开展深入而多样的互动,学生参与度高,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文|王祖友百年树人,教育乃国之大计。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在这项基础工程中,人才培养是基础,课程是基础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经历了探索、成熟、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求,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以课程改革政策框架、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共同构成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三维建构,旨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前,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实施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是万物互联的整个世界,未来的中国人才是要参与全球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因此,以学科知识为逻辑的课程需要向学生专业获得为逻辑的课程改革转型。

改革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对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设计,坚持“人本回归”的价值导向,面向未来,通过课程改革制度的理性规制、课程改革空间的多维打造和课程改革主体的价值体认,体现“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社会环境中课程改革的社会担当。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未来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基本命题。

由此,营造课程改革的良性推进机制包括:重建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开拓支持教师创新的课程整合平台。

课程改革制度创新与课程改革制度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制度创新是课程改革主体根据时代发展和改革需要,不断对相关制度进行构建、完善或者革新的过程,旨在以新的、更合理的制度来保障课程改革的秩序、激发课程改革的活力以及促进改革主体的发展。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我们语文课程能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作为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基本思路如下。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1)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2)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2.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2)遵循“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3)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3.语文课程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整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4.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调整
(1)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2)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2024年河北省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试题含解析

2024年河北省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试题含解析

2024年河北省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试题一、选择题1、面临未知情境时激起好奇心、求知欲,这属于情感体验中的______A.理智感B.应激C.道德感D.激情2、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体现的观察品质是【】(A)精确性(B)系统性(C)客观性(D)敏锐性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______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终身学习4、认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的是______A.布卢姆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布鲁纳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符合______的特点。

A.苛勒的完形-顿悟理论B.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D.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6、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而详细的研究与调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叫______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教育学部分7、为了纠正学生们课堂乱说话的行为,教师给学生手上戴一条橡皮筋。

这是用到了什么方法______A.自我控制法B.强化法C.代币奖励法D.厌恶疗法8、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十分注重问题的逻辑顺序,喜欢一步一步地解决。

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______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整体性D.系列性9、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A.16-20000HzB.50-5000HzC.300-5000HzD.1000-4000Hz教育学部分10、班主任通过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实施德育,其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陶冶教育法11、我国西周“六艺”教育指的是______A.工、乐、射、御、书、数B.礼、乐、射、御、书、数C.礼、乐、琴、棋、书、画D.礼、乐、射、御、书、传12、学习完《赵州桥》一课后,老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古建筑,了解它们的历史,并把自己喜欢的古建筑画下来,再进行创造性想象,并配上文字说明,同学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家乡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

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先学后教”。

其中,在初中阶段,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些学校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小学阶段,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

本课程将对这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述评。

从实践、操作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答,为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引领。

课程意义:
1.永恒性
① “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
② 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本源问题,基本特征、隐性标识;
③ 所有的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追求有效、更加有效。

2.时代性
① 课程改革:“课改”→“改课”;
②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
③ 有效教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