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效率,也注重公平”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伟大历史任务以后,国人对效率与公平的论争再度达到高潮,有主张舍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例如,2005年10月有人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疾呼:“必须重新确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但也有对此明确表示反对的,如某华侨大学教授在《理论前沿》上撰文,提出四点反对的理由。
我认为这两派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都失之偏颇,并且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效率与公平严重失衡的社会问题是于事无补的。
所以,我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的提法作适当调整和改动是必要的,即把“兼顾”二字改为“注重”,既维护了“效率优先”原则,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理由如下:1.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需要我们在多方面有超越资本主义的表现,尤其在效率与公平上超越资本主义。
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够巩固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没有效率,算不上社会主义;没有公平,连资本主义都不算,更算不上社会主义。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就好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不能有任何偏废。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以后,一度实行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就是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的做法,因而是不明智和不可取的,其结果是导致国运不昌和共同贫穷。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此作了根本性的纠正,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毋庸置疑,这一原则对推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由于我们始终把效率放在“优先”和第一的位置,而把公平放在“兼顾”和次要的位置,更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所谓的“效率”,长期实行一条腿走路的政策,使公平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结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高一政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仪化某厂的分配方案:
厂长:100万 技术骨干:1万 工人:1万 厂长:20万 技术骨干:7-10万 工人:2-4万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 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于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观 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 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 采用。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 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 分配“高度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 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据羊城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顾严指 出,199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86,超过高收入国家上 个世纪90年代0.328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 经超过了警戒线0.4,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 峻。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并达到0.465,2005年 将迅速逼近0.47。
中国2003年消耗的各类资源占世界消耗总量的 百分比及GDP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
种类 原油 铁矿 钢材 氧化铝 原煤 水泥 GDP 30 27 25 31 40 4
百分比 7.4
2004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2004年, 我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42亿元, 增长38.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全年粮 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公斤,同比增长9%, 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大李迅速致富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 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靠劳动和经营致 富的热情。 当然,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 的差异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难免会形成村民之 间的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是 不可避免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了分配制度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应该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效率优先效率指的是社会经济运转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与相应的效果之间的关系。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效率优先是指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分配制度,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效率优先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益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人力资本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为了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益,我们应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创业和创新,并优化人才流动、使用等政策,使人才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流动性和使用效益。
2. 改进财政分配制度,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财政的分配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改进财政分配制度,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分配。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约束力和监管力度,打击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并加强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推进税制和金融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税制和金融制度是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税制和金融制度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经济的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税制和金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生产率和收益。
二、公平兼顾公平是指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的公正和合理。
社会的公平分配体系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又应当坚持公平兼顾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公共资源的共享,实现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让社会各个层级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共资源的福利,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效率优先坚兼顾公平
问:该公司为什么要计算会议成本,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均 占有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位居世界第88位。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水资源的80%分布在占全国面积36% 的南方地区。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 到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短缺,90 %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用水极不合理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我 国农业每公斤粮食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 3倍,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 0——20倍。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低、水环境 污染等问题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的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 财富的增加。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改革之前,李家庄实行“大 锅饭”式的记工分的分配方式, 村民收入没多大差别,但普遍处 于贫困状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后,村民收入普遍提高,同时拉 大了收入差距。退伍军人大李除 种好 自家承包地外,还承包鱼塘,建 起养鸡场,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他家建起了楼房,买了汽车。与 大李同龄的老吴,情况就不同了。 老吴患病花了不少医疗费。全家 靠几亩承包地,只能解决温饱。
6、“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
基本要求
则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 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 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 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 神,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济建设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有一个问题越 来越引起上至政府、下至普通百姓的关 心,即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据国家统计 局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20% 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 东西部地区人均年收入差距已超万元。 社会弱势群体极度贫困。农民、下 岗工人等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 体,这个弱势群体不但生活陷入困顿, 而且正逐渐丧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等基本发展权。尽管这个庞大的群体有 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却失去了消费能力。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尚未过时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尚未过时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讲,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
公平从传统意义上讲,包括生产条件的平等,分配尺度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分配结果的平等。
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的公平应是指机会的平等和条件的平等。
因此,我认为:在现阶段有些人根据基尼系数的上升,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已经过失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这个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尚不完善的今天仍然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1.基尼系数扩大的现象和成因表明:目前我们仍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指标,具体地说,它所反映的是作为结果的全社会收入分配非均等程度,并不能表现该结果是怎样形成的,但重要的问题恰恰在于该结果的产生机理和产生过程。
首先,从基尼系数不断扩大的现象中,通过对高收入者群体进行具体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第一位的仍是效率问题。
高收入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主要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通过勤奋努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从而获得了高收入的人们。
第二类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通过正常的政策制定、实施程序,定期为他们提高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的人们。
第三类是那些带有行政垄断性质的经营性行业。
如电信、电力、邮政等,这些行业高收益的取得是与行业的行政垄断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含有大量从非公平的竞争中取得的成分。
第四类是在公共权力可以进入市场做商业交易的各个领域内。
在以上四类高收入者群体中,前两类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市场公平竞争、效率提高和资源配置合理的结果,这样的高收入不但不会影响稳定,而且是一个社会能不断进步、经济能蓬勃发展的动力来源。
第三类由于垄断行业的特殊地位所形成的高收入正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改变,其改革的方向就是创造一个机会和条件平等的环境。
第四类是我国在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全面改革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位所导致的。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
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
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
效率与公平上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
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
为什么有人现在反对效率优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因此认为现在只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
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
也可以不同步,我国现在是经济发展了,但是效率没有优先,各级政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注重效率优先。
公平指的是什么?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不公平首先是指社会利用资源的机遇上不平等、不公平,由于政府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行政垄断行业的设置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对于这些社会不公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废除效率优先。
现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即便是将公平放在优先地位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再分配的问题。
初次分配由市场来决定,再分配由政府来做。
所以我认为要想解决分配不公不是兼顾效率优先,而是应当对政府进行改革,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垄断行业市场化,舆论监督社会化,这才是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最根本的办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价值。
但如今的中国改革已经结束了初期的启动阶段,而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这个提法就逐渐显示出局限性。
第一,这一提法没有区分价值观和具体政策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公正。
第一层面是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公正,这个公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在社会在基本制度建设安排方面必须以公正这样的价值观为基本的依据,在这样的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公平和效率谁是优先的问题。
第二层面上的公正问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这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经济效率和再分配两者的分量谁轻谁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解决公正和效率问题。
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如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平分配的原则。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注重效率又促进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都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这一条一点没有错,也不是权宜之计,没有什么差不多过时的问题。
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差不多特点,是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的差不多含义是,收入分配的制度、机制第一要具有足够的鼓舞作用,第一应是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激发活力,能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动力机制、鼓舞机制,同时,在保证效率目标的前提下,又要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即通过适度的调剂,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操纵在一定的限度内,并通过一定范畴、一定限度的“保底”式的社会保证或救济,形成起“安全网”作用的一种稳固机制、“保险”机制。
收入分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确实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的奉献分配是第一位的,对其结果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是第二位的;确实是为效率目标服务的市场分配是第一位的,为保证必要的收入公平而进行的政府调剂是第二位的;确实是收入分配的鼓舞作用是第一位的,其保证或“保险”作用是第二位的。
形成如此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仍是一个尚未达到的目标,仍需我们去努力争取。
现在引人瞩目的收入差距问题,有一些是分配方式市场化带来的,但要紧依旧分配方式没有充分市场化造成的,专门是与专门多非市场、反市场因而损害市场经济效率的因素如特权、行政垄断及由此形成的寻租、腐败、权力与资本非法结合并侵害民众权益等等有更直截了当的关联。
简言之,现在要紧的问题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两者都还没有通过有效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实现。
那么许多同志什么缘故反而把问题归咎于那个原则本身呢?这第一是由于误解。
一方面,这些同志把效率一词明白得得过于狭隘,以为效率优先确实是主张、倡导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手段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没有弄清晰在分配问题上讲效率优先是指收入分配的制度、方式第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8
2020/10/18
漫画说明了 什么道理?
在分配中即
要坚持效率优 先,也要兼顾 公平。
9
你如何看待以下两种关于公平的观点?
观点一
人有公
别 才 是 公 平 。
人 平 均 、 不 存 在
差 别 就 是 不 公 平
平 就 是 消 灭 差 别
差。,
2020/10/18
观点二
活给差而公 力人别在平 和以不于不 效激影差在 率励响别于 ,,社是差 就使会否别 是经稳合的 公济定理大 平具,。小 。有并如,
思考: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
资源使用效率。
2020/10/18
7
3、在分配中要坚持效率优先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 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 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因此,在分 配中必须坚持效率原则。
16
拓展性学习
(1)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
劳动能力也不一样,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
造成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如果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
致两极分化。
(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时间短,市场发育度低,运
行秩序不规范,导致相当一部分人通过非法途径而“一夜
暴富”。
(3)严格限制人口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流动,
社会弱势群体极度贫困。农民、下 岗工人等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 体,这个弱势群体不但生活陷入困顿, 而且正逐渐丧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等基本发展权。尽管这个庞大的群体有 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却失去了消费能力。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1985年在“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的研究课题中提出来的。
主报告由周为民、卢中原撰写完成,并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
)•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背景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展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联系,肯定了改革的市场导向。
但在现实中,一方面,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旧体制下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就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另一方面,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已有相当发展,出现了一批百万富翁,也出现了雇工人数远超过所谓“八人标准”乃至达百人以上的现象。
当时的收入差距、收入“不公平”程度已被不少人认为超过了“姓社姓资”的警戒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报告提出的中心观点,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张。
•我国解放后最初实行的是贫民主义大锅饭的形式。
当时我们所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决定了如果不实行大锅饭制度,国民经济就无法维持下来。
因为解放战争以后,我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质财富非常缺乏。
据调查当时最高工资是最低的13倍多,而大锅饭形式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同舟共济的表现。
但是等到形势一好,这种分配方式就难以为继了。
•经过五个“五年计划”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办法不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好多人不按劳付酬,而是倒过来按酬付劳:也就是说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取向的改革,就要求按要素分配施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
三:解释•“效率优先”中的“效率”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率。
从经济学上来讲,效率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产效率,是可以用投入产出来表达的,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更重要的含义是指社会经济效率,关键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即使所有单个的企业都达到了自己最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达到最高的效率,因为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达到有效率的配置。
试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试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摘要】:自从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后,报刊上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争论更为引人注目。
文章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着手,进而说明效率优先的地位不可取代。
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成为在新时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出为了弄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怎么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争论中,一部分学者如琼·罗宾逊、勒纳、罗尔斯、米里斯等主张“公平优先”;还有一部分西方学者如凯恩斯、萨缪尔森、伯格森、奥肯等主张“效率与公平兼顾”;只有一部分属于新自由主义派的学者如罗宾斯、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是主张“效率优先”的。
在我国,作为一种政策,提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在为1992年10月举行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的文件——十四大的决议里,那里第一次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方针。
后来,在1993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又将这一方针改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
有人认为,提出这一政策,从理论上说,依据上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而从实践上说,则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看这个问题,那就不能不承认,我国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无论是从其用语还是从思想来看,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改革的影响。
二、效率优先的地位不可取代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是从改进工具和提高效率开始的。
在生产效率不高、不能提供剩余产品的条件下,奢谈公平没有任何意义。
效率的不断提高不但使公平成为可能,还是辨别公平实现与否的标准,离开效率的平均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
对我国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分配原则的思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收人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造成的。
贯彻和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领域、不同分配环节,以及不同分配机制下有不同的侧重点。
标签:分配原则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的社会条件。
效率优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保障。
只有注重效率,才能使经济不断发展。
只有当经济效率达到最优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才算达到最优,物质生产与经济收益才会实现最大化。
兼顾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才能够持续的发展。
然而,社会稳定也是建立在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上的。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兼顾公平,是收入分配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我国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实打破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格局也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升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2004年达到0.465,2005年逼近0.47,2006年以来仍持续增长。
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正视且加以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正确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好了该原则,不仅使我们师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师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既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⒈什么是“效率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⑴含义:效率这一概念是表示资源利用程度的,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⑵原因:①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客观情况要求我们重效率。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都决定了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效率优先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③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就必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这就必须讲效率。
④公平与效率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它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⒉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在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⑴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⑵原因:①现在人们收入差距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趋势,反映分配公平的基尼系数客观上还处在上升趋势,必须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以维护社会稳定。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⑴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⑵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争论背景出发,探讨争论的核心,解析该原则的关键,提出对该原则的正确认识。
标签:效率公平当前,“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问题。
可把众多观点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仍然适用,需要继续坚持;二是该原则只是一种策略型分配原则,到目前阶段已需修正。
两种观点彼此对立。
那么,双方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争议的焦点又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仔细分析,争议很大程度源于争论对象的不统一。
因此,从争论的背景出发,通过解析争论的实质、探讨争论的核心,才能厘清思路,明晰认识。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争论背景:收入差距的拉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
该原则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针对原有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为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提出的。
所以,该原则最初目的就在于强调机会平等,倡导按能力付报酬,旨在提高效率、反对平均主义。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日渐突出,并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和城市内部。
如2000年统计,当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2.79:1,位居世界第二;贵州与上海两地人均GDP 则相差8.5倍;且我国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呈现超过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因为城市中既有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富裕起来的人,也有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中的富人和穷人也同时涌进了城市。
由于收入差距问题的突出,人们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关注日益增多,我党对分配原则也开始不断调整,从最初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第一篇: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当前中国的改革,是效率优先兼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效率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
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
为什么有人现在反对效率优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因此认为现在只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
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
也可以不同步,我国现在是经济发展了,但是效率没有优先,各级政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注重效率优先。
公平指的是什么?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不公平首先是指社会利用资源的机遇上不平等、不公平,由于政府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行政垄断行业的设置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对于这些社会不公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废除效率优先。
现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即便是将公平放在优先地位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再分配的问题。
初次分配由市场来决定,再分配由政府来做。
所以我认为要想解决分配不公不是兼顾效率优先,而是应当对政府进行改革,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垄断行业市场化,舆论监督社会化,这才是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最根本的办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价值。
但如今的中国改革已经结束了初期的启动阶段,而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这个提法就逐渐显示出局限性。
第一,这一提法没有区分价值观和具体政策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公正。
第一层面是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公正,这个公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在社会在基本制度建设安排方面必须以公正这样的价值观为基本的依据,在这样的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公平和效率谁是优先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一、案例: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每次中央重要会议文件都这么提,直到如今。
所以,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在分配政策上要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的关系;与我国在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情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南方讲话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
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这一句话也正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所作的说明。
所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理论界阐述和宣传这一分配政策的精神,也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
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单纯为一切敛聚财富的过程辩护,这就不符合改革的精神了。
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央一再强调,“先富要带动和帮助后富”,“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丝毫没有忽视社会公平的意思。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起来。
其二是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在一起。
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
件。
(2)效率跟公平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公平说的是公平的竞争、公平的机会。
公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关系上有不同的标准,只有生产发展了,公平的标准才能变化假如没有效率,我们中国就无法发展了。
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所以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只有具有竞争力,民族才有生存权。
国家只有发展了,社会才有公
平,只有有了效率,国家才能发展。
(3)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两个侧面。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对立主要表现在:追求效率必须强调竞争,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造成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而为了达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必须强调公平,但又会走向平均主义分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生产的效率。
两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效率是一个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只能是共同贫穷;而公平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条件,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还谈什么效率。
因此,必须把效率和公平辩证地统一起来。
(4)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有合法经营的效率,也有不公平竞争的效率差异;不同阶段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解决不同阶段的不公平问题的政策领域也是不同的,总之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十分困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只对狭窄意义的公平而言是准确的。
基于对效率和公平认识的深化,我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
坚持效率优先,体现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发展是硬道理”;注重社会公平,体现注重全过
程的公平和政策综合。
(5)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
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尺度。
如果说效率主要是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价值尺度而存在的话,那么公平则主要作为一种主体性的价值尺度而存在。
我国提出“效率优先”的背景之一是我国现阶段整体效率不高,若不创造高效率,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效率优先”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我国之所以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作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就得坚持财富分配,生产要素应该享有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
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既没有违背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土地具有生产力,能够生产财富,从而有权参与财富分配的理论,同时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需要。
兼顾公平,就得坚持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从而也是需要的。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财富分配同价值分配的结合,需要按劳分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
这是为了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基本原则。
效率是一个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只能是共同贫穷;而公平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条件,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还谈什么效率。
因此,必须把效率和公平辩证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