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诊治指南一、前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颈动脉夹层等。
脑动脉瘤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外膜下腔内压力升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出现癫痫发作、神经功能损害等。
四、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可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脑CT、脑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并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五、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对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保持脑灌注:通过使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控制血压以及给予脱水药物等方法,保持脑组织的灌注,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3.控制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措施,控制脑动脉瘤的破裂,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4.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等。
5.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和认知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六、预后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较为严重,预后评估可以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颅内压监测、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
中 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高我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特制定本指南。
一、定义与流行病学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它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
在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 6 20/10 万人年。
发病年龄多在 40 60 岁之间,女性略多于男性。
常见的病因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等。
二、临床表现1、头痛突发的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疼痛多位于额部或枕部,可向颈部、肩部放射。
2、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重者可出现昏迷。
4、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患者颈部肌肉强直,活动受限。
5、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瞳孔不等大、眼底玻璃体下出血等。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三、诊断1、头部 CT 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 1 天内 CT 诊断的准确率接近 100%。
2、腰椎穿刺如果 CT 检查结果阴性,但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椎穿刺检查。
但需注意在颅内压明显增高时,应避免此项操作,以免诱发脑疝。
3、脑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
四、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 4 6 周,避免用力和情绪激动。
(2)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减少探视。
(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5)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
如果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征象,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情况。
其中70%~90%属于外科范畴,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肿、血液病、动脉炎和脑炎等。
诊断方面,出血症状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
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动眼神和展神麻痹、偏瘫、失语、记忆力缺失眼底出血和视力野障碍。
全身症状和并发症还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方面,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
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
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治疗方面,SAH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直至诊断明确、手术治疗和术后病情稳定。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和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防治抽搐、消化道出血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抗血管痉挛治疗也是必要的。
脑血管痉挛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出现迟发性收缩,导致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这种现象通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出来。
在造影上,血管痉挛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短暂过程,即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达到最大程度,之后逐渐恢复。
约一半的病例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这种缺损可能会缓解,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15%~20%的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仍然会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因此,建议尽早应用XXX来减少SAH 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为了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予尼莫地平(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16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2.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
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稳定血压,控制癫痫发作。
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2.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ICD10:160);2.不出现意识障碍,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选:血、尿、大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2.必选:胸部X光/CT、心电图;3.必选:头颅CT;5.必选:头颅MRA/CTA/DSA。
6.可选:腰穿检查;(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等。
2.止血药物:止血芳酸、止血环酸、止血敏、立止血、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3。
3.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尼莫地平。
4.防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5.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6.抑酸药物: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八)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
1.必要时入NICU;2.血压、心电、血氧监测;3.神经系统体征监测。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以及《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国卒中学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内科治疗:(1)尽量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2)控制血压: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时,控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
(3)血糖管理:控制血糖值在7.7-10mmol/L的范围内。
(4)控制体温。
2.药物治疗:神经保护治疗、传统医药治疗3.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1)控制脑水肿,必要时降低颅内压治疗;(2)控制癫痫发展、肺部感染,防治深静脉血栓。
4.必要时外科手术。
5.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
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
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发布后,国内外一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为了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及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
本指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诊治流程、动脉瘤与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改写,推荐类别和证据级别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指南2018》。
下文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总结。
SAH 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推荐意见:(1)SAH 的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Ⅰ级推荐,B级证据)。
(3)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aSAH者,建议做CT血管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Ⅲ级推荐,C级证据)。
(4)动脉瘤增大可能会增高破裂风险,应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Ⅰ级推荐,B级证据)。
(5)在讨论动脉瘤风险时,除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外,尤其要考虑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急诊诊断、临床评估和处理1. 自发性SAH患者诊疗流程见图1。
2. 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包括Hunt-Hess量表(表1)、改良Fisher量表(表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等。
上述量表各有侧重,推荐急诊诊疗时采用至少一种以上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年发病率为~万,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还有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也可见于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b5E2R。
一、诊断(一)临床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地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积血部位、脑脊液循环受损程度等.、起病形式: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等情况下急骤发病.、主要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地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p1Ean。
、主要体征:脑膜刺激征明显,眼底可见玻璃膜下出血,少数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地征象,如轻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DXDiT。
、临床()一般采用和分级法(表)对动脉瘤性地临床状态进行分级以选择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表和分级法分类标准级未破裂动脉瘤分级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Ⅱ级中~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Ⅲ级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Ⅳ级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Ⅴ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有无运动障碍制定地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表)也广泛应用于临床.RTCrp。
表分级法(年)分级运动障碍Ⅰ级无Ⅱ级~无Ⅲ级~有局灶症状Ⅳ级~有或无Ⅴ级~有或无、发病后地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再出血:以~天为高峰,发生在月内.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地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约为,至第天时累计为.临床表现为:在经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地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腰穿或头颅检查无再出血表现.()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指后周内发生地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地脑积水,机制主要为脑室内积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等,复查头颅可以诊断.()正常颅压脑积水:出现于地晚期,表现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5PCzV。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七、医院诊疗水平的要求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一、SAH的流行病学
AHA/ASA指南和欧洲卒中组织(ESO)指南 结果是同样的,发病率最高是日本和芬兰, 年平均发病率9.1/10万,女性高于男性,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欧盟每年约 有36000例SAH患者。AHA/ASA报告,美国 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的病死率(中位数) 为32%,而欧洲为42%~43%。ESO称,尽 管治疗方法进步,但aSAH的病死率(约1/3) 和严重残疾率(1/6)仍很高。在1973年至 2002年间,其病死率下降了17%。
5.对于存在脑缺血风险并有贫血的aSAH患者, 输注浓缩RBC纠正贫血可能是合理的。但最佳 的血红蛋白目标值有待进一步明确(IIb级血推 荐,B级证据)(新推荐)。 6.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和高张盐水对于预防和 纠正低钠血症是合理的(IIa级推荐,B级证 据)。 7.aSAH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深静脉血 栓形成并不少见,应早期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 疗,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理想的筛查手段 (I级推荐,B级证据)(新推荐)。
二、转归与预后
AHA/ASA指南: 1.应用简单的量表(如Hunt-Hess和WENS分级 量表)快速确定aSAH患者的严重程度,它是 aSAH的最有效的预测因素(I级推荐,B级证 据)。 2.动脉瘤早期再出血风险很高,而且再出血预 后极差。推荐对疑似aSAH患者进行紧急评估 和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3.建议对出院后的aSAH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和 社会心理学等的全面评价(IIa级推荐,B级证 据)(新推荐)。
关于血压管理的推荐 1.在动脉瘤栓塞或夹闭之前,收缩压应维持 在180mmHg以下;使用止痛药和尼莫地平 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2.如果用这些治疗方法后收缩压依然很高, 应考虑进一步降低血压(IV级推荐,C级证 据)。 3.如果血压被降低,平均动脉压应至少维持 在90mmHg。
「神药」还是「安慰剂」?细数神经节苷脂的前世今生
「神药」还是「安慰剂」?细数神经节苷脂的前世今生作为神经内外科常用的临床辅助用药之一,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英文名简称GM1)可以说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其在临床上使用范围之广(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外科、骨科、心血管科、老干部科、儿科、急诊科等全覆盖),更是因为这个价格不菲的「神药」在屡屡被责令修改说明书、增加警示语的同时,却总是能登上国内畅销药品排行榜首。
这究竟是个什么药?为什么会如此之「神」?让我们来细数一下GM1的前世今生:使用量惊人,却频频上「黑名单」GM1的主要成分为猪脑中提取制得的一种鞘糖脂。
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中存在的众多神经节苷脂的一种。
GM1在中国最初使用来自进口,由巴西TrbPharmalndQuimica E Farmaceutica Ltda. 生产,商品名为「重塑杰」。
但世界范围内,该产品仅在中国、巴西和阿根廷上市,而中国的销量占该产品在全球销量的99%。
因此,虽然GM1本身只是一种临床辅助用药,但几乎每年销售排行榜前三。
在2016年国内等级医院生物制品销售额排行中甚至名列第一,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占生物制品药品整体销售额的十分之一!但是,事实上却是,这个药没有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各厂家产品的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标准也不一致。
在2010 年版及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GM1注射剂都未被收录,亦没有在2017年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收录。
并且,从2016年开始,GM1频频出现在CFDA的「黑名单」上。
2016年11月,CFDA要求国内国外所有GM1生产企业修改产品说明书,增加皮肤损害、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及精神障碍、胃肠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
并增加警示语,提示其存在严重不良反应风险。
2017年10月,由阿根廷TRB Pharma S.A.生产进口的GM1再次被CFDA因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而通报,并暂停销售使用。
由于疗效、安全性的不确定以及单价较高,GM1还被多省市纳入「辅助与重点监控用药目录」,被监控次数高达14 次。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要点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颅内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的病因(85%),其他病因包括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PMSAH)、脑动静脉畸形(bAVM)、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硬脑膜动静脉瘘、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颅内肿瘤、血液病、凝血障碍性疾病及抗凝治疗并发症等,部分患者原因不明。
SAH多合并复杂严重的并发症,即便存活,患者仍易残留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在积极探寻针对SAH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SAH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一、发病率据统计,美国非创伤性SAH的发病率为(7.2~9.0)/10万人年,该数据在过去30年中保持稳定。
而在非创伤性SAH中,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
二、患病率在美国,有5%的脑血管病患者为SAH,其中aSAH患者的患病率为80/10万。
三、病死率SAH患者病死率较高。
四、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可分为SAH的危险因素和动脉瘤危险因素。
SAH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过量饮酒和高血压。
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可分为3类: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增大及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
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血压、低脂血症、治疗时不全栓塞以及女性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可干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多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推荐意见】:(1)SAH的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级推荐,B 级证据)。
(2)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 的发病相关(级推荐,B级证据)。
(3)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aSAH 者,建议做CT血管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级推荐,C级证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治疗指南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治疗指南【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l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致。
颅脑损伤引起的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进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节只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依次为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少见的病因有肿瘤、血液病、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体力劳动、咳嗽、排便、奔跑、饮酒、情绪激动、性生活等。
(一)急性起病者多为急骤起病,主诉剧烈头痛,位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痛,并可延及颈、肩、背、腰等部位,头痛发生率为70%~100%。
老年人头痛较轻,偶可主诉头昏或眩晕。
半数以上患者伴恶心及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约33%~81%的患者有意识障碍,多为起病后立即发生,程度可从轻度意识模糊至昏迷。
持续时间可自数分钟至数天。
老年人意识障碍较重。
可有淡漠、畏光、少动、言语减少等,有的患者出现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
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可发生在出血时或出血后,表现为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
个别患者可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见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Kernig征可以阴性。
眼底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玻璃体下出血,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约于2周内逐渐吸收和消失。
玻璃体下出血的发现有诊断价值。
可见到一侧或双侧视乳头水肿。
此外,在体格检查中,可以见到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如颅神经麻痹:以一侧动眼神经最多见,可有面神经麻痹、视和听神经麻痹、三叉神经和展神经麻痹。
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可出现短暂或持久的肢体单瘫、偏瘫、四肢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限性症状和体征。
亦可见到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紊乱,如体温升高、血压升高、心电图ST段降低、巨大θ波改变以及应激性溃疡、呼吸功能紊乱或急性肺水肿等。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
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 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
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
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有SAH的章节[1]。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
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 2007年版指南的重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
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 制定的。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发病率自然人群的SAH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明确,目前只有动脉瘤性SAH的流行病学资料,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自发性SAH资料非常少,需要加强观察与研究。
SAH的好发年龄在40~60岁(平均≥50岁),也可以发生在童年或老年,女男比例为1.6∶1,其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相关,晚育及月经来潮较晚的女性患SAH 风险较低。
一项由WHO组织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发现,根据年龄调整的SAH年发病率在各地区间相差10倍之多,中国仅为2.0/10万,而在芬兰可达22.5/10万[2]。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体系
二、入住NICU的患者标准
(三)接受特殊治疗 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专科治疗后可能出现病情变 化,常需要密切监护观察,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血管内取栓或血管介入治疗、去骨瓣减压 术以及颅内血肿清除或抽吸术。 推荐意见: 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改变及监测指标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估判断,识别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重症脑血 管病管理模式(I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现状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结合我 国的国情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并非针对 单一脑血管病的重症管理进行论述,而是包含了重症 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静脉血 栓形成(CVST)等常见脑血管病,旨在尝试从不同 重症脑血管病的共性出发,以较为全面的角度来阐述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原则,以期提高重症脑血管病的 管理水平。 推荐意见: 应进一步开展具有我国特点的重症脑血管病研究(I级 推荐,C级证据)。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
重症脑血管病的管理体系
一、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
由于重症脑血管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 ,需要基础生命支持,如呼吸支持、血流动力学管 理等,通常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不过 从改善预后尤其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角度, 建立NICU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组织化管理住院卒中 患者的医疗模式。Cochrane系统评价已证实与普 通病房相比,卒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包括缺 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残疾率。国 内外的脑卒中指南中也推荐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 尽早将患者收入卒中单元或神经专科病房,以改善 患者的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共39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2016-09-07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评论(0人参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
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
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
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有SAH的章节。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枟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
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
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分为3类: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动脉瘤增大和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调节和可调节两种。
不可调节的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动脉瘤或SAH家族史和合并有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狭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肌纤维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等。
多变量模型研究发现高血压、吸烟、酗酒均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
拟交感神经药包括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
而这些SAH的危险因素恰巧也是多发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女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及绝经期后)。
另外,天气和时间对于SAH的发病也有重要的影响。
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病,也有研究发现气压与血压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且与SAH的每天发病例数相关。
预防措施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哪种方法能降低SAH的发病率,观察性队列研究资料表明,对于年轻人来说,严格控制主要危险因素的效果较年老者好。
尽管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缺乏控制血压对SAH发病率影响的研究资料。
一项由117006名女性参加的前瞻性研究提示,戒烟可减少患SAH的风险,且戒烟时间与SAH风险呈负相关。
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动脉瘤性SAH者,建议做CT动脉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
推荐意见:(1)SAH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2)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I级推荐,B级证据)。
(3)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动脉瘤性SAH者,建议做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III级推荐,C级证据)。
急诊诊断、评估和处理一、SAH临床诊断和评估大多数SAH患者因剧烈头痛急诊就医。
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呈高密度影是经典的诊断标准。
SAH患者的急诊诊断和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需要神经内、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及神经血管医生共同合作完成早期的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贻误治疗。
(一)临床表现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
少数表现不典型且头痛不严重的病例,容易导致延误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平扫:CT是SAH诊断的首选。
在SAH发病后12h内,CT的敏感度高达98%~100%,24h内逐渐降至93%,6d内降至57%~85%。
CT可发现脑池和脑沟内的高密度影,有时脑室也有高密度出血影。
但出血10d后或出血量较少时,CT检查可阴性。
2.CTA: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7%~100%,特异度为79%~100%[12]。
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和影像设备质量影响着CTA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当动脉瘤直径>5mm时,CTA的敏感度可达95%~100%,若动脉瘤直径<5mm,则敏感度仅为64%~83%。
干扰CTA特异度的因素主要是血管管腔过于迂曲,可被误诊为颅内动脉瘤,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区域、前交通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
Velthuis等调查发现80%~83%的病例中CTA与DSA效果相同。
经CTA检查后再行DSA检查,74%的患者结果相同。
因此,凭CTA结果施行常规手术的做法是合理的,若因未行DSA而耽搁手术的做法缺乏依据。
CTA还可弥补DSA的不足,对于动脉瘤壁钙化、动脉瘤腔内血栓、动脉瘤导致脑实质出血的倾向及动脉瘤与骨性结构的关系等CTA具有一定优势。
CTA具有快速成像、普及率广等优点,适用于急性重症患者。
而CTA的缺点主要在于需使用碘造影剂、骨性伪影对成像质量产生干扰、对远端小血管尚不可及。
CTA的伪影主要归咎于金属物质,因此动脉瘤已置入血管夹或弹簧圈的患者可能影响结果。
随着CTA技术的不断完善,将更好地用于急性SAH的无创性诊断。
3.MRI和MRA:MRI也是确诊SAH的主要辅助诊断技术。
FLAIR序列、质子密度成像、DWI、梯度回波序列有助于诊断。
MRI在急性期的敏感度与CT相近,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其敏感度优于CT。
因许多医院未开展急诊MRI检查、部分急症患者不配合检查、运动伪影、检查时间较长、费用高等问题限制其应用。
在SAH后的不同时间,MRI各序列的表现不同。
发病数小时,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
发病24h后,出血处1iWI高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FLAIR、DWI均为高信号,而梯度回波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为低信号。
MRA尚不能在动脉瘤定位、定性方面替代DSA。
三维时间飞跃法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可达55%~93%。
动脉瘤的大小决定了敏感度的高低,若动脉瘤直径>5mm,敏感度可达85%~100%;而若<5mm,则敏感度降至56%。
MRA对于判断动脉瘤颈与所属血管的关系也存在着局限性。
但MRA无需碘造影、无离子辐射,适用于孕妇,可用于SAH的病因筛查。
4.DSA:DSA是明确SAH病因、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大约占20%~25%,1周后再行DSA,约有1%~2%患者发现之前未发现的动脉瘤。
但是因为DSA有一定风险且费用偏高,是否一定行二次检查应因人而异。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若怀疑SAH,但急性期CT阴性,可行腰椎穿刺检查,如存在均匀血性脑脊液,可协助诊断少量的SAH。
发病1周后,脑脊液黄变,显微镜下见大量皱缩红细胞,并可见吞噬了血红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SAH引起的心肌受损,如P波高尖、QT间期延长和T波增高。
血常规、血糖、出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钩端螺旋体抗体等检查有助于判断病情及相关病因。
临床病程与体温和白细胞相关。
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于15x109/L或体温高于37.5℃,患者的病死率为55%~60%,上述两种情况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高,低于上述指标的患者,病死率为25%~35%。
病程中可发生低钠血症,继发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尿中的水和钠丢失,从而导致血容量减少和利尿性低钠血症。
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参数均应记录。
血黏度增高伴血细胞比容超过40%,血清纤维蛋白原超过250mg,高渗透压等与预后不良有关。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呈高密度影,即可确诊SAH。
若头痛不严重,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头颅CT 检查未发现异常,但仍怀疑SAH,则尽早行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结果提示为均匀血性脑脊液,亦可确诊SAH。
SAH需要与脑膜炎、偏头痛发作鉴别。
此外,有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CT扫描有纵裂或横窦区域的高密度影,容易误判为SAH。
(五)病情评估和临床分级SAH患者的临床分级评分标准有多个版本,包括Hunt-HeSS量表(表1)、改良Fisher 量表(主要评估血管痉挛的风险,表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等评分标准。
尽管如何选择量表仍存争议,但仍推荐急诊时使用至少一种上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在案。
判断SAH患者预后常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WFNS)量表(表3)以及动脉瘤性SAH入院患者预后(Prognosison Admissionof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PAASH;表3)量表评分。
患者就诊后应全面采集病史及完善相关体检,了解有无SAH危险因素、有无药物滥用史,年轻患者应予毒物筛查等。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既往高血压史、就诊时间、入院时血压等均应记录在案。
(六)SAH诊断和处理流程图SAH是神经科急症之一,需要迅速、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图1)。
推荐意见:(1)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SAH诊断(I级推荐,B级证据)。
(2)对可疑SAH患者应首选CT检查。
(3)当CT结果阴性时,腰椎穿刺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提供诊断信息(I级推荐,B级证据)。
(4)对于SAH患者宜早期行DSA检查,以明确有无动脉瘤(I级推荐,B级证据)。
(5)在DSA不能及时实施时,可予CTA或MRA检查(II级推荐,B级证据)。
(6)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同时再做血管造影,以判断动脉瘤治疗的效果(I级推荐,B级证据)。
(7)SAH评分有助于判断预后及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SAH早期应该使用GCS等工具进行评价(II级推荐,B级证据)。
Hunt-Hess量表简单方便,临床常用于选择手术时的参考。
在预后评估方面,PAASH量表比WFNS量表的效能更好。
二、SAH的监测和一般处理SAH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发热、血压和血糖升高,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误吸及呼吸道阻塞等,其与预后相关,需要密切的监测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