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2)教学教案岳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
三、重点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革。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四、学情分析首先,对于本课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网络检索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
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其次,高中学生虽然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五、设计思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案导学为基础,创设新情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创新性”。
通过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曲《社会主义好》的摇滚版本,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摇滚乐贴近学生年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社会主义好》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的热情,由此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8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3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30课时
时空坐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教材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7-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2)手工业:成立手工业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微点拨正确认识三大改造的性质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合作社 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 命的性质。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因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理教材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6-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 理的工业布局。
曲折探索时期 (1956—1978 年 ) 一方面,社会主义 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另一方面,也出 现了“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运动、十 年“文化大革命”等 “左”倾错误,给社会 主义建设带来巨大 损失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年以来 ) 对内改革,对外开 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初步确 立;经济腾飞,人民 生活水平大幅度提 高,衣食住行体现 出国际化、时尚 化、个性化的特点
第九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30课时
时空坐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3.1956 年 6 月 20 日, 《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 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 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犯右倾 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二、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1)内容: 1958 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________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影响: 片面追求“多”与“快”,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导致全国掀起“大 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1)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时间:1958 年。 (3)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4)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 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____________。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 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 计划。
[提示] 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 ,新兴的内地工业基 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 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
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维点拨]“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混易错]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探究点
2.探索中的失误 (1)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1958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以“一大二 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破坏。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一
二
三
3.结果及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 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一
二
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就 (1)中共八大决策 ①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2)“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3)建设成果:1956—1966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探究点
历史解释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 在正确分析国情的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2)面对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 年经济形势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从整体上把握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三个时期 的史实。 2.图示法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 成就与教训。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__国__家__资__本__主__义___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__公__私__合__营___。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_1_9_5_6_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_社__会__主__义__计___划__经__济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工__业__体__系___。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工__业__布__局____。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___社__会__主__义___。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_农__业__生__产__合__作__社__:1953年,以__土__地__入__股___、统一经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 ①1953年,开始从__供__销__方__面___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图示巧记]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主题
“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成就
[史料探究] 1.“一五”计划的背景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①。“因为我国过 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 我们……”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B.调整企业生产秩序C.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D.优化工业经济结构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
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4、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A.农业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人民公社D.村民委员会6、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似乎过早,还要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2、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3、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写道:“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这一决议( )A.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B.标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旨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D.反映当时劳动力市场的活跃4、历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上义的分界线。
”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6、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7、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国民经济的复苏。
全面整顿 的思想,国民经济 (3)1975 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
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1.图示解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概念阐释——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三 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中 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 主义社会。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 后的_______ 农业国。
重工业 (2)内容:优先发展______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 成 就 : 鞍 山 钢 铁 公 司 三 大 工 厂 、 长 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 ______________ 、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 立
摆脱计划 经济体制 束缚的探 索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2012·全国 立后经济 卷Ⅰ,33 体制的变 化(1992年 下海潮)
3.从考查知识 看,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 践是命题重点, 尤其关注“一 五”计划与计 划经济体制的 形成
3.新时 期的经 济建设, 偶有涉 及,但 难度不 大,建 议不要 深挖教 材
1.从考查 方式看, 近年全国 卷命题以 选择题为 主
计划经济体制 的作用
新中国的经济 建设(1958年)
1.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 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 是本单元 的命题重 点,尤其 是“一五” 计划与计 划经济体 制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 会关于改 革开放的 决策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和国有 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 格局的初 步形成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目标导航]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表现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思维点拨]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新人教版
史料二 在国民收入中, 1957 年同 1952 年相比, 国营经济所 占比重由 19%提高到 33%,合作社经济由 1.5%提高到 56%,公私 合营经济由 0.7%提高到 8%,个体经济则由 71.8%降低到 3%,资 本主义经济由 7%降低到 1%以下。
1.史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 针,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2.史料二主要是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
解析:选 B。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根据题 目中的时间“1953 年”,当时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 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 重工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配给制,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是错误的,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 B 项正确;计划经 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1956 年,故 C 项错误;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 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
线索 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 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 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 来。
3.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 为主的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 其他。 (4) 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 平,留有一定余地。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7、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 )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8、《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
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9、近代某纲领规定:“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下列说法与该纲领一致的是( )A.更关注工农利益B.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没有明确反帝主张10、1956年底,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见下表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1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12、《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
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
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此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等。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
从1947年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
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
法国的国有企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编自唐逸如《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棉纱统购;1953年10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
……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
——摘编自王橙宇《60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国有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并指出中法两国经济建设的不同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
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 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
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答案1.B解析: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
1953-1954年仍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尚不发达, 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C3.D解析:本题考查1950年陈云的经济思想。
由材料中“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可推知这一精神将军事放在首位,这对经济的恢复发展是不利的,故A项错误;材料现点认为国家经济建设重心是适应战争需要,并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排除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在和平年代有计划地展开,而材料中中国的建设方案明显是为适应战争需求而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中我国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心是适应战争需求,其他经济建设不得不围绕这一点展开,这推动了与战争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故D项正确。
4.C5.A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一五”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其中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陆续在东北建立了一系列重工业基地,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显然与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