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
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根据小儿偏瘫康复效果的评估报告,以下是对其进行详细回答:小儿偏瘫是指在儿童期出现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性减退、肌肉力量减弱及肌肉收缩无力等症状。
康复治疗是小儿偏瘫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专业康复团队的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运动功能改善:通过对患儿进行各种运动训练、理疗和功能锻炼等手段,评估患儿的运动功能是否有所改善。
例如,可以通过记录患儿的行走能力、握力、平衡能力等评估指标,以观察康复治疗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功能。
2. 肌力增强:小儿偏瘫患儿往往存在肌力减退问题,通过康复训练和理疗手段,评估患儿的肌力改善情况。
可以通过肌力测试、肌电图等方法,定量评估患儿的肌力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
3. 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小儿偏瘫康复的目标之一是帮助患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例如自理能力、独立进食、穿脱衣等。
通过评估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可以看到康复治疗对患儿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
4. 精细动作改善:小儿偏瘫患儿的手指、手掌等精细动作常常存在困难,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评估患儿的精细动作改善情况。
可以通过手部功能评定量表、握力测试等方法,评估患儿的手部功能改善情况。
5. 患儿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小儿偏瘫的治疗不仅仅是患儿自身问题,也涉及到患儿家庭的生活质量。
通过评估家庭的生活改善情况,了解康复治疗是否对家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小儿偏瘫康复效果评估报告中,主要包括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肌力增强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情况、精细动作改善情况和患儿家庭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以上评估,可以对小儿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明确的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健康问题,需要在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和帮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儿童康复科中常见的一些疾病。
一、脑瘫脑瘫是儿童康复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由于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的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所导致。
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肌肉僵硬、无力、不协调,难以控制身体的动作;还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力和听力问题等。
对于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运动训练,帮助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作业治疗,通过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提高手部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言语治疗,针对语言障碍进行训练;以及辅助器具的使用,如轮椅、矫形器等,以支持他们的活动和生活。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简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兴趣狭窄。
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建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不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缺乏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
此外,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坚持固定的日常习惯和行为模式。
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社交技能训练等。
通过这些治疗,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减少问题行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三、发育迟缓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运动、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刺激不足、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对于发育迟缓的儿童,康复科医生会首先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具体的发育迟缓领域和程度。
然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可能包括物理治疗促进运动发育、言语治疗提升语言能力、认知训练增强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及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亲子互动,促进整体发育。
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探讨
f 中图 分 类 号1 R 2 7 2 f 文 献标 识码 1 B f 文 章编 号1 1 6 7 2 — 9 5 1 X ( 2 0 1 3 ) 0 5 — 0 0 7 3 — 0 2
小 儿脑 瘫是指在 出生前至 出生后 1 个 月 内, 在大脑 发育 过程 中, 各种 致病 【 大 I 素导致的以 中枢性运动功 能障碍及姿势 异常 为主要表现 的非进行性脑 损伤综合征 , 常伴有不 同程度 的智力及听力低下 、 精神发育迟缓 、 癫痫 、 语言 障碍 、 视觉 、 行 为及感 觉异 常 等多种症 状 。 我 国A , J L 脑瘫 的发 病率 为 1 ‰一 5 % ” , 小 儿脑瘫严重影 响 了患病 儿童 的身心健康 。 目前 对小 儿脑瘫 尚缺乏有 效 的治疗 药物 , 仍 以各 种康复治疗 为主 , 我 国传统 医学 中的针灸 在小儿脑瘫的治疗 中发挥重要作用 , 在 本研 究中 , 我们对 2 0 1 0 年1 月至2 0 1 2 年1 0 月我 院康 复科收治 的的7 2 例脑瘫 患儿进 行观察 , 观察针灸结 合运动功能训 练治 疗小 儿脑瘫 的效 果 , 为 寻找治疗小 儿脑瘫 的有效疗法提 供参
理疗法 降低或者稳 定肌张力 , 纠 正患儿 的异 常姿势 , 促进 患 儿 正常运动 , 根据不 同的病情进 行头部 、 躯干及 上下肢 的平 衡训 练 。 采用反复强化 的方法进行 运动训练 , 坚持 每天 1 次,
每次3 0 m i n 法
期 第1 9 卷 第 5
Vo l _ 1 9
NO . 5
卞 莲 为 导敲
Gu i d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h a r ma c y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
首先进行的是康复卧位,将瘫痪侧肢体置于抗挛缩位,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
然后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以进行主动运动,如屈伸、外展、内收等,每天进行2至4次,每次5至30分钟。
此外,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康复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电疗、磁疗、超声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心理治疗: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5.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康复训练的重要保障。
家庭成员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
必要的康复资源和服务,为患者提供康复场所和康复设备,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总之,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下肢残疾健康指导意见
下肢残疾健康指导意见肢体残疾康复指导一、肢体残疾康复的概念肢体残疾是人体因肢体残缺,或因外伤、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躯干麻痹,肢体畸形,导致人体的运动功能障碍。
常见的是山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系统所致的残疾。
神经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脑血管意外(偏癍)、脊髓损伤(數瘫、四肢瘫)、儿童脑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周围神经损伤、颅脑损伤。
骨关节肌肉系统损伤致残的主要有:截肢、断指再植术后、腰腿痛、颈椎病、手外伤、骨关节炎、骨折及骨关节术后、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萎缩。
二、肢体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一)矫治手术,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椎损伤等引起的肢体残疾可通过矫治手术来恢复肢体部分功能。
其手术的方法有:足踝部瘫痴畸形矫治手术、膝部瘫痪畸形矫治手术,航部瘫疾畸形矫治手术、麻痹性脊椎畸形矫治手术、下肢长度均衡矫治手术、上肢瘫痪矫治手术。
(二)装配假肢、矫形器和辅助用具。
因外伤、炎症、恶性肿瘤等原因迫不得已而截去部分肢体,以致造成肢残的,靠装配假肢和矫形器来辅助功能。
(三)康复治疗。
对肢体残疾者进行包括体育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营养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疗法。
(四) 康复训练。
肢体残疾者(包括进行矫治手术后或装配假肢矫形器)必须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恢复和改善功能。
训练内容有: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
三、肢体残疾常用康复方法(一)运动疗法运动疗法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是患者本身主动地按照“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H的。
运动疗法主要应用于:1、关节可动范围的维持。
2、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3、恢复肌力的训练。
4、增强耐力的训练。
5、平衡训练。
6、步行训练。
(二)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某种特定作业课题,以诊断、评价、治疗身体或精神障碍,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业疗法主要应用于:1、增加关节的可动范围。
2、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平稳性及速度。
3、进行身体功能的综合性训练。
09第三章第三节 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功能障碍的转归
功能障碍的转归有两个不同结果。 • 第一种结果是由于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的改善而朝着好
的方向发展,障碍减轻、功能改善; • 第二种结果是由于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不利而继续向坏
的方向转变,障碍进一步加重。
功能障碍的评定范围
明确临床症状的处理与功能障碍恢复的关系 尽量减少内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尽量减少外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 ICF体系作为功能障碍康复计划制订的基本框架
许多内在限制因素(如病损及其所致的认知或行为异 常)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患者教育、行为矫正、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等方式加以处理。
减少外在限制因素的原则
外在限制因素为不利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个体生活背景的外部或外在世界的 所有方面 ,并对个体的功能发生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及其特征、人造自然界、与个 体有不同关系和作用的其他人员、态度和价值、社会体 制和服务以及政策、规则和法律。
明确临床症状的处理与功能障碍恢复的关系
对于一些确实难于精确判明功能受限程度、只能对躯体病损作出粗 略的估计的病损,如果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比预期严重,康复专业 人员就应调整患者的期望值,而不应制订与现实不符的康复目标
对一些突发的不可逆的功能障碍,要帮助患者降低期望值,帮助患 者渡过突发功能障碍导致的心理改变的各阶段(即,否认、愤怒、讲 条件),正确面对现实。帮助患者确定实际的目标,进行教育和咨 询,并协调康复治疗小组(包括患者及其家庭)多学科的合作
矫形器有助于矫正畸形、固定、支持等作用
拐杖和助行器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器具
对残疾人来说,辅助工具很重要
用简易方式操作电脑
用轮椅实现转移
康复工作者需要提高对辅助器具的认识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
称 P t . 以适 当 的 目 的 为媒 介 , 过 引 导 者 与功 能 障 碍 e o法 是 通
者 之 间 复 杂 的 整体 活 动 , 发 功 能 障 碍 者 神 经 系 统 的 功 能 形 诱
成 和 恢 复 引导 式 教育 是 目前 国际 上 公认 的治 疗小 儿 脑 瘫 最 有 效 的 方法 之 - I 。它 的 显著 特 点 是 以娱 乐 性 、 节律 性 和 意 向 性 为 患 儿 提 供 目的意 识 ,激 发 他们 的兴 趣 及 主动 参 与 意 识 , 训 练 任 务具 体 、 目的明 确 直接 。实践 证 明 : 用 了 引导 式 教 育 采 方 法 训 练 时 , 儿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更 高 , 积 极 地 参 与 和 患 能 配 合 . 轻松 愉 快 的 环 境 中 完成 训 练 任 务 , 果 显著 1 赵 鹏 在 效 6 1 。 等 究 表 明 : 理 疗 法 加 引 导式 教 育 治 疗 小 儿 脑 瘫 效 果 显 研 物 著, 对患 儿 的 运动 功 能 和 A L的提 高 均有 较 大 影 响 。 D
技术 。
11 B u n t m 疗法 : . 5 rns o . r 由瑞 典 物 理 治疗 师 Sg e Bu n t m in rn s o r 创 立 此 技 术 的基 本 点 是在 脑 损 伤后 恢 复 过程 的任 何 时期 均
可 利 用运 动 模 式 诱 发 运动 的反 应 , 以便 让 患者 能 观察 到 瘫 痪
神 经 发 育疗 法 是 依 据 神 经 系统 正 常 生 理 机 能 及 发 育 过 程, 运用 诱 导 或 抑 制 的 方 法 , 患 者 逐 步 学 会 如 何 以正 常 的 使 运 动方 式 完 成 日常 生 活动 作 的训 练 方 法 。
浅议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浅议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摘要: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最终会影响到儿童在日后社会人际方面的交流、生活自理能力等。
本文从一般状况评定、运动发育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原始反射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和综合活动能力评定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常用的一些康复评定方法,以利于更多的专业人员正确掌握儿童的运动功能状况。
关键词: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评定对运动功能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一般状况评定对于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一般评定主要从病史、心肺腹部的检查、营养状态、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测量来进行判定。
一般来说,高危病史有助于对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判定。
一般状况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是否存在挛缩以及畸形等情况。
通过一般状况的判定来发现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日后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运动发育的评定对于儿童运动发育的评定是最重要的一项评定内容,主要通过对上肢运动的年龄评定、躯干运动年龄的评定和下肢运动年龄的评定来完成。
一般而言,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姿势的发育是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如儿童在2-3个月的时候开始卧着抬头,在4-5个月的时候开始主动伸手去触摸东西,也可以两个手分别玩玩具,在7-8个月的时候能够进行单手或者双手的支撑起坐,在9-10个月的时候开始爬走,到了1岁的时候能够独立站立,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能够独立行走,2岁的时候开始跑,3岁的时候开始学骑三轮车,4岁的时候能够爬梯子等。
然而患有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却不能在合适的年龄段进行正常的活动。
3.肌力评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
发育前期,患儿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是通过针对不同的运动功能障碍,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的一种综合性康复治疗。
针对不同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1. 肌力训练法肌力训练法是针对肌肉力量减退和肌肉群无法协调的患者的康复方法。
肌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以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采用器械训练、自由负重训练、慢性负重训练等不同的训练方式。
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负重、重复次数和训练频率。
2. 平衡训练法平衡训练法主要是针对因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原因导致平衡感觉减退的患者。
在平衡训练中,常采用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平衡练习,还可以结合球类、教具等多种训练方式进行。
通过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平衡感觉,提高行走和日常活动能力。
3. 灵敏度训练法灵敏度训练法主要是针对因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原因导致肢体灵活性减退的患者。
训练包括放松训练、主动关节活动训练、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手指灵敏度训练等多个环节。
通过灵敏度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肢体的灵活性,提高运动功能。
4. 功能模拟训练法功能模拟训练法主要是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而开展的康复训练。
在这种方法中,训练师将针对患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如站立、行走、爬楼梯等进行模拟,让患者通过模拟行为的训练,逐渐恢复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
总之,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针对不同的运动功能障碍,应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方式进行康复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
小儿肢体运动障碍的家庭康复常用训练方法与问题解答(一)
小儿肢体运动障碍的家庭康复常用训练方法与问题解答1.介绍一些训练抬头的方法对头向后仰者,要压着双肩并扶他的头前倾。
对坐位儿童头后背者,将他的两上臂放前,按他的胸部使他的头倾向前,将他的双下肢入在你张开的双膝上,使他双髋屈曲. 对不能抬头者,从仰卧位拉起时头会向后垂,应扶住他的双肩慢慢的抱起来.当你扶起时使他的头转向一侧,会帮助他的头向前竖起. 在其胸下置放小枕头,或毛巾卷令其俯卧上,用声音逗他,使他一点点抬头,逐渐增加其保持时间。
2.怎么训练孩子支撑抬起?因为只有获得支撑功能后,才能自己坐起来并进行四爬动作,所以为重要训练内容之一。
-肘立位,如果髋关节屈曲和腰部上抬,可以从上方压臂部使髋关节伸展。
-腕立位时关节伸展力不足者,可以从前方或后方来给予保持支撑。
使之保持腕立位耐力,可以在胸下垫上枕头.应注意两肩对称支撑,和一定要手指伸展开,胸瘫病儿常握拳,特别拇指一伸,其他四指就会伸展。
训练单肘或双肘支持体重。
年长儿家长可用手抬起两下肢叫他用单臂支持体重,对痉挛性脑瘫可两股伸展、开大,保持两下肢外旋位来做. 爬伏在大球上,按住腰部向后滚,小儿则会抬起头部,腰部弯曲挺起胸来;如球向前滚,则会做出两臂伸展支撑,两手支地的保护性支撑动作来。
为了提高上肢支撑能力,可逐渐诱导孩子四肢着地负重。
早期家长可帮助固定双肘关节,或在后面固定骨盆,在稳定的基础上让患儿前后摆动。
3.小儿翻身(滚)不好,有哪些训练方法?翻身主要靠头有力的挺起,肘的支撑和身体扭转充分来完成.使小儿仰卧或侧卧在大毛巾、大浴巾、吊床上,使之倾斜翻身。
仰卧位,向反对侧充分屈曲一侧膝关节,或向反对侧伸展上肢,直到能翻过来. 对肢体紧张儿童,先将他后臀抬离地面,用手握其手足卷成像个球,从一边滚向另一边,使他的身体放松,可左右翻滚.训练他从侧卧位翻身,活动他的腿,扭动他的身体。
同时握住前臂,鼓励他转头并将前臂转过来。
4.怎样训练孩子坐?将他双腿分开坐在你的膝上,活动你的膝,使他轻轻向一边倾斜,鼓励他稳住自己。
肢体障碍—康复训练(残障社会工作课件)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 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 内步行。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 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 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 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 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 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
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
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 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 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 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 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 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 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 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 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 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 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严国斌
肌肉牵伸作用
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 3.调节肌张力 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 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平衡训练
•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 和站立位训练
• 控制关键点 • 1)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身体关键部位(中心控制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控制点:
肩峰、髂前上棘;远端控制点:拇指、拇趾)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降低肌 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 2)手法操作从躯干和近端开始,向远端移行,并随之减少操作点和控制的量以逐渐诱导出 随意运动,常与反射性抑制联合应用
• 肩部和上肢的关键 点调节
BOBATH疗法
• 头部关键点控制
BOBATH疗法
BOBATH疗法
•
立位姿势
•
关键点控制
BOBATH疗法
• 反射性抑制模式(RIP): • 躯干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
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屈肌与伸肌张力 均增高时,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
脑瘫康复治疗原则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基本治疗原则是:通过利用被动活动、负重等手法,以降低肌肉张力, 提高拮抗肌的收缩能力;通过利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牵拉等手法以维持、扩大关节的活 动度;利用反射性抑制姿势的手法来抑制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向心性屈曲或伸展的异常姿 势;通过利用手掌和足底的负重、头部的主动运动和重心的转移练习以及平衡反应的诱发和 强化以促进正常的运动功能。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
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内容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它会导致肌肉的变形和运动功能的受限。
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脑瘫患者改善肢体功能,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理论基础1. 脑瘫的病理生理特点脑瘫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一组永久性运动障碍。
其病理生理特点包括神经元异常、肌肉萎缩和运动协调障碍等。
2. 脑瘫肢体功能障碍脑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常常受限,表现为运动迟缓、肌肉僵硬、协调能力差等。
3.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训练目标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协调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
训练内容1. 肌肉力量训练•使用医疗器械进行重力辅助下的肌肉锻炼,以增加脑瘫患者的肌肉力量。
•采用多组、高强度的训练,以促进肌肉的适应性增长。
•运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如电刺激等,以提高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
2.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运用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以增加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
•采用牵引、挤压和拉伸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关节僵硬的问题。
•每日进行坚持性训练,以保持关节灵活性的改善。
3. 协调训练•使用平衡板、健身球和平衡杆等设备,进行协调训练。
•运用跳跃、平行绳、踏步等动作,提高患者的协调能力。
•运用姿势训练和控制训练,以帮助患者改善姿势控制能力。
4. 姿势控制训练•通过站立、坐立和行走等动作,进行姿势控制训练。
•运用模拟日常活动的训练,如捡东西、穿衣服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鼓励患者参与多种活动,提高姿势控制的适应性。
训练实施1. 积极的康复环境•为患者创造积极的康复环境,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并保持积极态度。
•设置适合患者的训练场所,提供必要的训练设备和辅助工具。
2. 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一、康复训练简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协调能力的障碍和运动功能的受限。
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记录一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效果。
二、患儿情况介绍患儿小明,男性,6岁,被诊断为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
他的家庭非常重视他的康复训练,每周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三、康复训练方案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基础,通过各种运动和手法,改善患儿的肌张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
我们为小明设计了一系列的物理治疗方案,包括拉伸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小明的肌张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运动也变得更加协调。
2.语言训练脑瘫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语言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通过音标练习、发音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流利和准确。
3.认知训练脑瘫儿童的认知能力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将认知训练纳入康复训练方案中。
通过益智游戏、记忆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训练,小明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改善。
四、康复训练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明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的肌张力明显减轻,肢体运动更加灵活和协调。
在生活中,他能够更好地独立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穿衣、洗脸等。
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自信和积极。
五、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因此,家庭和医疗机构应该共同合作,为脑瘫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服务。
肢体功能障碍儿童需要的康复服务设备
肢体功能障碍儿童需要的康复服务设备a) 运动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PT床、PT垫、PT凳、巴氏球、楔形垫、滚筒、坐姿矫正椅、站立训练设备(站立架、站立床、踝关节矫正板、儿童肋木)、步行训练设备(阶梯、平衡杠、平衡板、减重步行训练仪、功率自行车)、悬吊系统等。
b) 作业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坐姿矫正椅、儿童桌椅、手功能组合训练箱、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插板、插棍、串珠、分指握力器、上螺丝拧螺母板、几何图形插板、腕部功能训练器、手指阶梯、立式套圈、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用具、认知训练教具等。
c) 言语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坐姿矫正椅、闪卡、认知卡片全套、听理解能力卡片、认知训练组件、仿真教具、镶嵌板、拼音及字词训练卡片、口肌训练套装、吸管套装、汽笛套装等、吞咽治疗仪等。
d) 引导式教育训练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训练凳、木箱凳、梯背架、手扎与腿扎、拳套、扶手、条台、胶圈、木棒、高台脚、长凳、障碍物、后拉步行器、站立架、平衡杠、地梯、斜板、三角垫、台板、便盆等。
e) 感觉统合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秋千架、南瓜秋千、长方形平板秋千、圆形木马秋千、弹跳床、拉架床、绳梯、绳网、滑梯、滚筒、游戏平台、大型积木组合、木梯、攀岩墙、海绵垫、投掷游戏、八角积木、大豆袋、波波池、羊角球、巴氏球、按摩大笼球、平衡木、万象组合等。
f) 物理因子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蜡疗仪、中频类设备、低频类设备、水疗仪、中药熏蒸仪等。
g) 中医传统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推拿床、针灸针、电针仪、头皮针、艾条、刮痧板、耳穴贴等。
h) 心理治疗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沙盘游戏设备、情绪宣泄设备、身心减压放松设备等。
i) 教学设备:需具备但不限于儿童桌椅、音响、扩音器、投影仪、电脑、多媒体影视设备及课程所需的图书等。
j) 辅助器具:需具备但不限于楔形垫、抱枕、坐姿矫正椅、站立架、立位促通椅、爬行架、轮椅、手杖、拐杖、助行器、交流板、矫形器、特制餐具等。
肢体残疾康复讲座
肢体残疾康复讲座一、肢体残疾肢体残疾,是指人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而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车祸、工伤、海豹肢、糖尿病足)。
2.脊髓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椎间盘突出、脊髓肿瘤、小儿麻痹症)。
3.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躯体或四肢的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小儿脑瘫、吉兰巴雷综合征)。
二、残疾肢体康复运动功能障碍通过康复治疗及训练,可以达到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质量、适应社会、回归社会的目的。
1.小儿脑性瘫痪躯体训练:训练粗大运动,比如爬行、站立、行走,康复医师及家属通过引导式教育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和姿势,引导正确的运动,也可以通过矫形器、物理治疗来改善躯体运动;技能训练:主要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提高手的精细动作,比如刷牙、书写、使用筷子等;语言训练:包括发音、咀嚼吞咽功能训练,如果有听力障碍、也要尽早的配置助听器,避免进一步影响语言的发展。
康复原则:1)遵循儿童运动发展规律;2)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5)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6)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
2.偏瘫、截瘫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指应用物理因子,如:力、热、声、光、电、磁等治疗病、伤残的方法。
比如医院康复理疗科开展的中频及高频电疗、超声波治疗、蜡疗等,通过物理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有助于治疗神经麻痹、知觉障碍、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运动治疗:是指借助器械以及治疗者手法以及患者自身参与,通过主动与被动运动方式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该疗法需要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康复医师的协助或健侧肢体的协助下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及耐力,并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期第13卷经验交流作者:张捧玉1 吴艳青1单位:1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054000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24例。
在原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根据小儿天性活泼多动的特点,将娱乐游戏寓于康复治疗中,配合心理治疗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4例患儿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
中枢性瘫痪:偏瘫10例,病程10天至1年;其中脑栓塞3例,脑肿瘤2例,脑出血2例,脑外伤2例,脑炎1例。
脑瘫8例,病程3~7年;其中偏瘫型6例,单瘫型1例,截瘫型1例,早产3例,窒息4例,新生儿黄疸1例,均无明显言语及智力障碍。
周围性瘫痪:足下垂2例,均为腓总神经麻痹,病程1个月~2个月。
关节挛缩固定4例,病程7天~25天,其中骨折石膏固定致肩、肘关节固定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关节炎1例。
1.2 治疗方法1.2.1 物理疗法:选用超声波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超声波疗法:利用超声波的细微按摩作用和温热作用,松弛痉挛的肌肉,松解粘连的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于骨科病例,选择中小量的超声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5~10min,10次为1疗程。
功能性电刺激:用电刺激瘫痪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患肢的功能,用于软瘫的病例,选用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的伸肌(垂腕)、下肢的伸肌(垂足)给予刺激,每日1次,每次10min,刺激电流强度为清醒的患儿能够耐受即可。
随着功能的恢复,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1.2.2 针刺治疗:选用头针加体针。
头针选穴为运动区穴,体针选穴为肩、曲池、内关、合谷、环跳、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面针选穴为:地仓、颊车、、丝竹空等。
用于软瘫、面瘫、足下垂患儿。
每次2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肌张力增高后停止。
儿童医学康复的诊断与治疗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康复效果的评估较为复杂,目前缺乏科学 、客观的评估体系。
未来发展方向
精准医疗
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进展,未来儿童医学康复将 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跨学科合作
儿童医学康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 推进儿童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
具体方法包括温热疗法、电刺激疗法、超声波疗法等。这些 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肌肉萎缩、僵硬等问题,缓解疼痛, 促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性的活动和任务来帮助儿童恢复日 常生活能力的方法。它关注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 中的需求,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 自信心。
病、语言和听力障碍等。
功能评定标准
根据儿童在身体、认知、语言和情 感等方面的功能状况,评定其康复 需求程度,如轻度、中度或重度康 复需求。
康复需求分类
根据儿童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 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疗法、作业 疗法、语言疗法、心理治疗等。
03
儿童医学康复的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如光、热、电、磁等来治疗疾病 的方法。在儿童医学康复中,物理疗法主要用于改善肌肉功 能、减轻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作业疗法的方法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工艺制作、游 戏和运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手眼协调、手部 精细动作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
言语疗法
言语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改善儿童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治疗方法 。对于有语言障碍或沟通困难的儿童,言语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表 达和交流能力。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 助家庭应对康复过程中的 压力和挑战,促进儿童全 面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期第13卷经验交流
作者:张捧玉1 吴艳青1
单位:1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054000
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24例。
在原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根据小儿天性活泼多动的特点,将娱乐游戏寓于康复治疗中,配合心理治疗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儿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
中枢性瘫痪:偏瘫10例,病程10天至1年;其中脑栓塞3例,脑肿瘤2例,脑出血2例,脑外伤2例,脑炎1例。
脑瘫8例,病程3~7年;其中偏瘫型6例,单瘫型1例,截瘫型1例,早产3例,窒息4例,新生儿黄疸1例,均无明显言语及智力障碍。
周围性瘫痪:足下垂2例,均为腓总神经麻痹,病程1个月~2个月。
关节挛缩固定4例,病程7天~25天,其中骨折石膏固定致肩、肘关节固定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关节炎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物理疗法:选用超声波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
超声波疗法:利用超声波的细微按摩作用和温热作用,松弛痉挛的肌肉,松解粘连的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于骨科病例,选择
中小量的超声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5~10min,10次为1疗程。
功能性电刺激:用电刺激瘫痪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患肢的功能,用于软瘫的病例,选用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的伸肌(垂腕)、下肢的伸肌(垂足)给予刺激,每日1次,每次10min,刺激电流强度为清醒的患儿能够耐受即可。
随着功能的恢复,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1.2.2 针刺治疗:选用头针加体针。
头针选穴为运动区穴,体针选穴为肩、曲池、内关、合谷、环跳、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面针选穴为:地仓、颊车、、丝竹空等。
用于软瘫、面瘫、足下垂患儿。
每次2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肌张力增高后停止。
1.2.3 按摩:对软瘫的肌肉行快速擦刷、揉捏、拍打等强刺激,对于痉挛的肌肉行安抚性推摩等轻刺激,适用于所有患儿,将按摩贯穿于运动疗法和关节牵引中。
1.2.4 心理治疗:治疗师与患儿交谈,观察患儿的情绪、心理、兴趣,进行诱导和启发,调整病态心理;与患儿交朋友,消除生疏感;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威信;播放儿童音乐和歌曲,如《小螺号》、《卖汤圆》等,与患儿一起哼唱,稳定患儿情绪。
1.2.5 娱乐活动与运动疗法。
软瘫期:①仰卧位:健手握住患手(Bobath手),向上、下、左、右击打悬于空中的彩色气球;玩具置于患侧,另其翻身,健手抓玩具;臀下放一发声的塑料玩具猪,另患儿抬臀、放下时发出叫声,
引导患儿做搭桥运动。
②俯卧位:玩具手枪等置于头前方,令患儿抬头,肘支撑向前爬行抓玩具。
③侧卧位:学像小虫一样卷曲、伸展,扭动躯干。
痉挛期:①坐位:将彩色乒乓球等玩具放于患侧,患侧上肢伸展,略外展,腕背伸,指伸展,放于患侧,躯干压于患肢上,使其负重,用健手抓玩具,治疗师帮助控制肘屈曲。
②立位:玩具球置于足前方,用健足、患足交替踏球;与患儿比赛蹲起跳等游戏。
总之,根据患儿的兴趣,将患肢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包括在这些治疗性的游戏中,同时注意保护,每日训练2次,每次30min。
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娱乐个人的依赖程度,3~10岁患儿以娱乐诱导为主,11~14岁以康复训练为主。
1.2.6 娱乐活动与作业疗法: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恢复后,开始将作业治疗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逐渐增加难度。
与患儿比赛套圈、投掷拍球、摆积木、用围棋子摆图形、抓握大中小号木钉及铁钉、抓握彩色水笔画图、写字、做识字游戏、计算游戏等,注重上肢及手指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肌肉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每日2次,每次30min。
1.2.7 牵引:骨创伤、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粘连、挛缩、固定、肌肉萎缩等,先按摩10min左右,使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进行超痛阈的关节被动活动及牵引,牵引的力量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宜。
注意以讲故事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每日2次,每次20min。
以上方法选择应用,要求家长配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1.1 评价:中枢性瘫痪运动功能的恢复用Brunnstrom评价表为标准,痉挛评定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周围性瘫痪肌力用Loveet 6级分级法,步态分析用目测法,挛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以尽力主动伸展为起始位(0°),另其最大范围的主动屈曲所测得的角度。
2.1.2 标准:康复训练前后比较,有效:Brunnstrom级,上肢、下肢、手指至少两个部位上升2个阶段以上;Ashworth痉挛级下降1级以上;肌力增加2级以上;关节活动度增加45°以上;步态异常明显改善。
治愈:Brunnstrom级至少两个部位恢复至5级,痉挛级降至1级,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关节活动度135°以上,步态接近正常。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
2.2 结果
偏瘫患者10例,治疗前:Brunnstrom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
治疗后:Brunnstrom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3例。
关节固定患者4例,治疗前:关节活动度0°~45° 2例;46°~90°2例。
治疗后关节活动度4例均达136°~180°。
见附表。
附表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有效治愈无效有效治愈无效1~7001000
8~14100020
15~30211020
31~60520000
61~90340000
合计1172040
3 讨论
3.1 掌握儿童特点,调节患儿心理
将娱乐活动与康复训练融为一体是小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
小儿天性活泼爱动,由于疾病和损伤使身心受到各种障碍,变得孤独、自卑、烦躁、郁闷,对运动恐惧和畏难。
训练过程中极不合作,使训练无法进行。
我们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和爱嬉戏玩耍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看卡通画以及治疗性的游戏活动,播放儿童歌曲,使哭闹的患儿安静下来,呆滞的患儿变得活泼起来,在快乐的情绪中,按制定的方案运动起来。
这样才能使患儿在享受正常儿童欢乐中得到全面康复。
3.2 注重功能训练,教会日常生活技巧
在娱乐活动中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让患儿完成翻身、搭桥、做体操,继而拍手、踢腿、跳跃、转身等动作,以及行走、穿衣、进餐等日常生活自理动作。
患儿对事物兴趣时间短,要及时调整
活动内容。
目的是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增强四肢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完成进餐动作,在坐位达到动态平衡后,需要肩、肘、腕的稳定性,手的抓握及协调、准确性,能完成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
因此,在训练中,让患儿之间或患儿与治疗师之间比赛套圈,拔插大、中、小号木钉及铁钉;手掌手背交替击鼓,逐渐开始过渡到一手握勺演示吃饭动作,反复进行。
3.3 早期康复介入,达到足够疗程
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因素除年龄和病情轻重外,早期康复和足够疗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0例偏瘫患儿中,3例治愈都是在1个月内开始训练,其中1例病后第10天开始康复治疗,1周后达到了有效标准,坚持两个半月治愈。
神经科康复有效的11例中,多数坚持半个月以上的疗程。
其中有偏瘫2例半年后开始康复,训练2个月后,进展减慢而停止,其余9例仍有进展但因故中止训练。
无效2例均为脑瘫,1例只训练1周,另1例训练1个月无明显进展而中止。
骨科病例均在伤后1个月开始康复,坚持1个月治愈。
全部病例疗程未超过3个月。
影响早期康复的因素是对康复认识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康复是按摩、理疗,无意义,当看到别人康复有效后才来训练,已错过时机。
影响疗程的主要是费用问题,其次是家长的时间问题。
康复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住院期间需要医疗费用和家长的陪伴,往往二者不能同时达到而中止训练。
3.4 取得家长配合,要求参与训练
与患儿最亲近、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家长。
为了让患儿得到更好的
康复训练,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我们设法把这些患儿转入家庭康复。
住院期间,培训家长,向家长讲明患儿的病情、训练目的,预测效果,教会和要求家长掌握一些简单的训练技巧。
出院后在家庭里指导、督促和鼓励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并定期随访评价和制定下步训练方案,指导下步训练的实施。
我们认为,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5 提高治疗师素质,奉献耐心和爱心
小儿天性爱动,不能自制,病伤后的心理障碍使其难以合作。
治疗师首先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了解儿童康复的特点,克服急躁情绪,循序渐进地诱导患儿的兴趣和运动。
治疗师必须有耐心和爱心,这也是训练成功的主要因素。
4 参考文献
1 Sally Liu.通过游戏的发展.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第三届WHO 康复医师培训班讲义.1992.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15.
3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