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的学习。它不仅涉及到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还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因此,我对对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面下了点功夫,翻看了一些资料,本学期结合所翻阅的资料作了点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有效的说服
说法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应该经常用语言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默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教师应提供正面的论据。对于班上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为了使他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老师所说的话改变态度,老师可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依据。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当说服的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教师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老师在说服的过程中注意3点:
第一、明确目的性。说服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针对要解决
的问题有的放矢,一旦切中学生的要害就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在此过程中切忌说话空洞、唠叨。
第二、要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真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师教师讲的道理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不是取决于和学生交谈的时间长短,讲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取决于老师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特呢情感的共鸣。
此外,教师在进行说服的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果原有的态度与教师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学生的态度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的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作为教师,首先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教。例如教室和包干去的打扫,这学期我们班排了值日表,采用了责任承包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但对于“小皇帝”“小公主” 们来说,他们很高兴。每当轮到自己值日的那一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进行教室的打扫。在第一个星期我会给同学们做示范,讲清楚怎样去扫地、拿拖把、洗拖把、拖地、怎样搓抹布、擦栏杆窗台、擦黑板、洗黑板……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去打扫,2周后,学生洗完的黑板不再模模糊糊、洗毛巾时袖子不会湿,洗完的毛巾不再四处滴水摸上去油油的、拿拖把时裤子不会被弄脏。教室越来越干净明朗。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与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榜样还包括伟人的典范、学生中的好榜样。学好学习的榜样很重要。选好学生的榜样是前提。在给学生呈现榜样的时候,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觉。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到他们选择好学习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与巨大动力。就拿学雷锋来说,我个人认为让学生学雷锋的目的在于学习他做好人好事,可雷锋对于现在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真是太遥远了,老师可以把雷锋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事迹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们在心灵中对所雷锋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但若让低年级的学生将雷锋做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点高不可攀。其实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同学做好人好事不留名,如果老师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学生、注意学生的行为和生活,将这些同学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比雷锋更容易学习。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在这不到一年的实践中,我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规则、协定,对大家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其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违规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
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奖品)也有精神的(言语鼓励);有内部的(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在进行物质奖励时要因人而异,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有效的奖励物。物质的奖励的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让学生养成为奖品完成某一道德行为。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惩罚,应严格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教师可采用的惩罚方式如取消该生本周的一枚小树叶章,或以扣分、批评的形式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名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在德育方面我的经验还很少,相信在今后不断的工作中,我会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看些书和资料积累更多的经验,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做一个好的老师,这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