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观引入数学课堂的的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生活观引入数学课堂的的尝试
潮阳区和平中寨小学范露仪
数学,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抽象于生活,又无处不在服务于生活。

将生活观引入课堂教学符合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自觉运用这一理念,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努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现谈谈自己的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

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

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

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学会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生活调查,并做适当的数据记载。

课堂里,师生进行调查交流。

教师将准备的一些生活用品带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通过一系列的感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教“分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将一块手表通过投影放大,让学生清晰观察秒针的运行过程。

在观察的同时,
我安排有的学生写字,有的拍球,有的画画,有的做口算题。

一系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兴趣浓厚,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无疑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大有帮助的。

平时的教学当中,我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的模拟化。

从大的生活观来说,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和众多的事物一样,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的思维要经历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流程再现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是对题意的理解,通俗易懂的讲解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一下,印象会更加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模拟生活情节,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实践,从而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我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创设过这样的情景:课前准备好几张线路牌,上面写有“售楼部”、“俱乐部”、“学校”、“公园”等站名。

课堂里,我让四名学生持牌报站,一名学生当广播员,几名学生扮演“巴士”,其余学生充当旅客,有的上车,有的下车,“广播员”及时“广播”各站的旅客状况。

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编应用题。

学生汇报思维结果后我再抓准时机出示例题。

学生有了大量的感知,自然对例题会有清晰的理解。

又如:我教例题“铅笔每支8分钱,小强买了
3支,给售货员5角钱,应找回多少钱?”时,采取先模拟商场购物,学生表演,再讨论编题,学生讲解这之后展示例题,这样题中难点便迎刃而解。

三、思维方式的对比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寻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对比恰当利用迁移原则,能有效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数学知识的游戏化。

单纯的数字和符号是枯燥的。

倘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生活中休闲游戏方式再现出来。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反馈所学知识。

既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笔算加减法”这个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解密码游戏:用吹塑纸制作漂亮的图案,一面写上计算题的答案,另一面写上鼓励性的字。

导入时,我采取悬念的方式出示练习,学生迫于揭开谜底都热情高涨,表现出积极的状态,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有一次,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活动,内容是扑克牌。

扑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找到一个点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知识面呢?一上课时,我出示一副牌问到:有谁会玩牌?学生踊跃举手。

我又问到:有谁知道这里面的数学知识?无人回答。

于是我介绍着:一副扑克牌有54张,其中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剩下的52张代表一年有52个星期;四种花色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每种花色有13张,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学生用眼睛瞪着我问:“扑克牌里也有数学知识?”根据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我教学生玩“拼十四”、“二十四点”,学生兴趣很浓。

这样玩中有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唯物精神。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