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学竞赛中几道平面几何问题的解读与欣赏
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
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
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这里我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几何问题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
1. 三角形内接圆问题
三角形内接圆问题要求我们求出如何在一个已知的三角形中放置一个尽可能大的圆。
该问题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三角形的垂心,该垂心是三条高线的交点。
通过垂心和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半径和圆心的位置。
2.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问题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问题要求我们确定一个多边形上所有顶点的圆心位置。
我们可以通过在相邻两个顶点之间作出一条垂线并延伸到圆心之间得到圆心的位置。
3. 牛顿定理
牛顿定理是一个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可以用来求解在一个三角形中连接三个点的三角形面积。
牛顿定理指出,如果从三角形任意一个角到三角形外接圆的切线,那么切线在两个角之间两边的长度乘积等于第三个角到切线两侧的两条线段长度乘积。
4. 帕斯卡定理
帕斯卡定理可以用来解决相邻两个圆之间的一些关系。
如果在一个六边形上沿着一条对角线画线,那么相交的两条线上的交点会形成一个
三角形以外的点。
该点是两个相邻圆的圆心连线的交点。
这个结果可以进一步用于解决三角形内接圆的问题。
奥林匹克数学中的几何问题有很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概念和技能。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专家,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你理解几何学中的主要概念,并帮助你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国外竞赛题阅读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国外竞赛题阅读阅读时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1.步步皆要考虑“知其然之其所以然”。
2.解此题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如何想到,是否应该想到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思路?3.画图线条的如何取舍?4.本题有什么特点?解法是否接触过?5.分析思考各类定理的运用时机,运用条件。
注意:思考过久(不超过15分钟为宜)不知其然,思考过久(不超过10分钟为宜)不知所以然,跳过!强调一下,不超过不是指一题不超过15分钟,是指从某一步推到另一步不超过的时间。
例1(美国37届)设M 、N 、P 分别是非等腰锐角△ABC 的边BC 、CA 、AB 的中点,AB 、AC 的中垂线分别与AM 交于点D 、E ,直线BD 、CE 交于点F ,且点F在△ABC的内部。
证明:A、N、F、P四点共圆。
证明:如图1,设△ABC的外心为O。
则∠APO=∠ANO=900。
于是A、P、N在以AO为直径的圆上。
因此,只要证明∠AFO=900。
不妨设AB>AC。
由PD是AB的中垂线知,AD=BD。
同理,AE=CE。
设α=∠ABD=∠BAD,CAE ACE β∠=∠=。
则BAC αβ+=∠。
在△ABM和△ACM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BM AB BMA α=∠,sin sin CM ACCMAβ=∠。
由于si n ∠BMA=sin ∠CMA ,因此sin sin BM ABCM ACβα=。
又因为BM=CM,所以,sin sin ACABαβ=。
如图2,在△ABF和△ACF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sin AF AB AF ACAFB AFC αβ==∠∠。
于是,s i n s i n s i n s i n A C A F BA B A F Cαβ∠=∠。
从而,sin sin AFB AFC ∠=∠。
因为2,2ADF DEC αβ∠=∠=,所以180221802EFD BAC αβ∠=--=-∠。
因此,∠BFC=2∠BAC=∠BOC。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训练题:几何部分(2)平面几何计算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训练题:几何部分(2)平面几何计算C2-001 设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满足PA∶PB∶PC=1∶2∶3,求∠APB.【题说】1979年内蒙古区赛二试题4.【解】作点Q,使CQ=PA,BQ=PB.再连PQ,显然△APB≌△BQC,故∠APB=∠BQC∠ABP=∠CBQ因而△PB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Q2=PB2=8PA2,因此PC2=9PA2=PQ2+CQ2于是△CPQ是直角三角形,故∠APB=∠BQC=∠CQP+∠PQ BC2-002设N是正九边形,O为其外接圆圆心,PQ和QR是N的两个邻边.A为PQ的中点,B为垂直于QR的半径的中点.试求AO与AB的夹角.【题说】1992年澳大利亚数学奥林匹克题1.【解】设C为垂直于QR的半径与外接圆的交点,则△POC为等边三角形,从而PB⊥OC;又因PA ⊥OA,所以A、B、O、P四点共圆.故∠OAB=∠OPB=30°.C2-003 如图,在等腰△ABC中.AC=BC,∠ACB=40°.在三角形的外部取一点M,使∠MAB=20°,∠MBA=40°,求∠MCB.【题说】1992年友谊杯国际数学竞赛八年级题3.【解】不妨设AC=BC=1,则由余弦定理知AB=2sin20°.再由正C2-004 锐角△ABC的外心为O.线段OA,BC的中点分别为M、N.∠ABC=4∠OMN,∠ACB =6∠OMN.求∠OMN.【题说】1995年日本数学奥林匹克预选赛题3.【解】如图,设∠OMN=θ,则∠ABC=4θ,∠ACB=6θ,∠BAC=180°-10θ,∠NOC=∠BOC /2=∠BAC=180°-10θ,∠MOC=2∠ABC=8θ.从而∠MON=8θ+(180°-10θ)=180°-2θ∠ONM=180°-(∠MON+∠OMN)=θ-∠OMN所以∠OMN为等腰三角形.从而ON=OM=OA/2=OC/2.故∠NOC=60°=180°-10θ,θ=12°.C2-005 一直线与正六边形ABCDEF相交,截出一个△AKN,其中AK+AN=AB.试求∠KAN+∠KBN+∠KCN+∠KDN+∠KEN+∠KFN等于多少度?【题说】第五十八届(1995年)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八年级题6.【解】不妨设点N位于边AB上.点K位于边AF上,由于AK+AN=AB.故FK=AN.分别在边BC、CD、DE、EF上取点P、R、S、T.使得FK=AN=BP=CR=DS=ET(见图).于是∠KBN=∠TAK∠KCN=∠SAT∠KDN=∠RAS∠KEN=∠PAR∠KFN=∠NAP所以∠KAN+∠KBN+∠KCN+∠KDN+∠KEN+∠KFN=∠KAN+∠TAK+∠SAT+∠RAS+∠PAR+∠NAP=∠KAN+∠KAN=2×120°=240°C2-006 锐角△ABC的高AA1、BB1和CC1的中点分别是A2、B2和C2,求∠B2A1C2、∠C2B1A2与∠A2C1B2之和.【题说】第二十一届(1995年)全俄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6.【解】设M是AB边的中点.线段MA2和MB2分别是△AA1B和△AB1B的中位线,由此得∠A2MB2=∠ACB设H为△ABC的垂心,则∠HC1M=∠HA2M=∠HB2M=90°,所以M、A2、H、B2、C1都在以HM为直径的圆上,所以∠A2C1B2=∠A2MB2=∠ACB同理∠B2A1C2=∠BAC,∠C2B1A2=∠CBA所以所求的三个角之和等于△ABC三内角之和,即180°.C2-007 设△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假如∠B平分线交AC于D,且BC=BD+AD.求∠A度数.【题说】第二十八届(1996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4.【解】在BC上取BE=BD.则EC=AD.由分角线定理,有又∠C公用,故△ABC∽△EDC.设∠ABD=∠CBD=α,则∠CDE=∠DCE=2α∠BDE=∠BED=4α从而9α=180°,α=20°∠A=∠CED=5α=100°C2-009 作三边长为a、b、c的三角形ABC的内切圆.又作三条分别平行于这三角形各边的圆的切线.这三条切线从三角形ABC中截得三个新的三角形,再在每个新的三角形中作内切圆,计算这四个圆的面积和.【题说】第六届(1964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3.本题由南斯拉夫提供.【解】考虑一个截得的三角形;比如△APQ.(如图)因△APQ∽△ABC,所以其中r a为△APQ的内切圆半径.因此,所求面积和为(Δ,s分别为△ABC的面积与半周长)C2-010 凸四边形ABCD的边AD和BC延长相交于E.设H和G分别是BD和AC的中点.求△EHG的面积对四边形ABCD面积的比.【题说】第十届(1978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4.【解】连AH、CH,有S△EGH=S△ECH-S△GCH-S△EGC因此S△EHG∶S ABCD=1∶4.C2-011A、B、C三点共线并且B在A与C之间,在AC的同一侧分别以AB、BC、AC为直径作半圆,前两个半圆的外公切线的切点分别为U、V,而过点B的公切线与第三个【题说】1980年五国国际数学竞赛题2.本题由卢森堡提供.【解】设EA、EC分别交前两个半圆于U'、V',则四边形EU'BV'是矩形,∠V'U'B=∠EBU'=∠EAB,∠U'V'B=∠ECB,U'V'是两个半圆的公切线,U'即U,V'即V.C2-012 一金工车间的切割工具呈有缺口的圆形,如图所示,圆B点到圆心的距离(以厘米为单位)的平方.【题说】第一届(1983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4.OB2=OA2+AB2-2×OA×AB×cos∠OAB=26C2-013 如图,在△ABC内选取一点P,过P作三条分别平行于各边的直线,这样所得到的三个三角形t1、t2、t3的面积,分别是4、9、49.求△ABC的面积,【题说】第二届(1984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3.【解】t1,t2,t3的对应边的比:即BH∶AG∶GH=2∶3∶7所以AB∶GH=12∶7S△ABC∶S△PGH=122∶72S△ABC=144C2-014 如图所示,将△ABC的三个顶点与同一个内点连接起来,所得三条连线把△ABC分成6个小三角形,其中4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已在图上标出.试求△ABC面积.【题说】第三届(188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6.【解】设S△CDP=x,S△AEP=y,则有由(1)、(2)解得x=70,y=56,故S△ABC=315.C2-015 一个梯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三角形,若用A、B分别表示以梯形上、下底为底边且有公共顶点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求此梯形的面积.【题说】1988年新加坡数学奥林匹克(A组)题8.原题为选择题.【解】如图所示,过三角形A、B的公共顶点引高,分别记为x、y,记另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为C、D.容易证得:所以梯形的面积=A+B+C+DC2-016 △ABC是面积为1的直角三角形.A'、B'、C'分别是A、B、C关于各自对边的反射(对称)点.求△A'B'C'的面积.【题说】第二十一届(1989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2.【解】如图,设C'C交AB于D,延长交A'B'于D',则易知C'D'⊥A'B',AB=A'B'.C'D'=3CD,故C2-017 D、E为△ABC边AB、AC上的点,BE、CD交于P.△ADE、△BPD、△CEP的面积分别是5、8、3,求△ABC的面积.【题说】1994年日本数学奥林匹克预选赛题5.【解】如图,设△PDE、△PBC的面积分别为x、y,则(5+x+3)∶(8+y)=AD∶DB=5∶(x+8)即x2+16x+24=5y (1)又8∶y=DP∶PC=x∶3,即xy=24 (2)由(1)、(2)解得x=2,y=12.从而△ABC的面积为30.C2-018 凸五边形ABCDE中,BE分别交AC、AD于S、R,BD分别交CA、CE于T、P,AD交CE于Q.且△ASR、△BTS、△CPT、△DQP、△ERQ的面积均为1.(1)求五边形PQRST的面积;(2)求五边形ABCDE的面积.【题说】1995年日本数学奥林匹克题3.【解】(1)设五边形PQRST的面积为x.由S△BST=S△ASR得S△BTR=S△ATR,从而BA∥TR.所以同理可得BC∥AD,CD∥BE,DE∥AC,EA∥BD.由AE∥BD得即整理得x2=5(2)由AC∥DE得C2-019 设A'、B'、C'、D'、E',F'分别是六边形ABCDEF的六边AB、BC、CD、DE、EF、FA的中点.试利用△ABC'、△BCD'、△CDE'、△DEF'、△EFA'、△FAB'的面积表示六边形ABCDEF的面积.【题说】1996年城市数学联赛高年级高水平题3.【解】A′是AB的中点,故2S△EFA′=S△EFA+S△EFB同理可得2S△FAB′=S△FAB+S△FAC2S△ABC′=S△ABC+S△ABD2S△BCD′=S△BCD+S△BCE2S△CDE′=S△CDE+S△CDF2S△DEF′=S△DEF+S△DEA另一方面S ABCDE=S△EFA+S△DEA+S△ABD+S△BCD=S△FAB+S△EFB+S△BCE+S△CDE=S△ABC+S△FAC+S△CDF+S△DEFC2-020在一个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内部有一点P,已知P到某两【题说】1963年北京市赛高二二试题3.C2-021侦察机沿以A为圆心、半径为10公里的圆周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000公里.某时刻从A 点发射一枚与飞机具有相同速度的火箭,无论何时火箭总在连结圆心与飞机的直线上,问火箭发射后,什么时间可以追上飞机?【题说】1965年全俄数学奥林匹克十年级题5.【解】设火箭发射时,飞机在Q点,半径AB⊥AQ(如图),以AB为直径作半圆.对半圆上任一点R,延长AR交⊙A于P,连RB,C2-022 给定三个单位圆,两两相切,求切于所有三个圆的圆的半径.【题说】第四届(1972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1.【解】设三单位圆心为A、B、C.则△ABC为边长为2的正C2-023 一个矩形桌子长和宽如图所示.一小球从P撞击到Q,反射到R,又从R反射到S,从S反射回原处P,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例如∠PQA=∠RQB等等).试求小球所走的路径的长.【题说】1979年广东省赛二试题4.【解】易知四边形PQRS是平行四边形.由△QBR≌△SDP及△PDS≌△RCS,得因而小球所走路径长为[别解] 利用轴对称可发现所以2(PQ+QR)=34.C2-024设AD为△ABC的高线,求一切△ABC使AB+AC=2cm,【题说】1979年英国数学奥林匹克题1.【解】设x=BD,y=DC,且z=AD,诸线段均指有向线段,使得x+y>0且z>0,则x2+z2≥(2x+z)2/5当且仅当x=2z时,等号成立.当且仅当y=2z时,等号成立.由(3)与(4)得由(1)与(2),(5)中等号成立,因此x=y=2z,故适合这问题的唯一的三角形的边为:C2-025AC、CE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两条对角线,点M、N分别内分AC、CE使AM:AC=CN:CE=r.如果B、M、N三点共线,试求r的值.【题说】第二十三届(1982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5.【解】连结BD、ND,将△MBC绕外接圆的圆心O逆时针旋转120°,则重合于△NDE,故知∠BND=120°.以BD为一边向N点另一侧作等边三角形BDG,则N、B、G、D四点共圆且C为此圆的圆心.从而CN=CB.【别解】因B、M、N共线,由梅涅劳斯定理得其中X是AC与BE的交点.设正六边形的边长是1.则C2-026在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中构作一个如下的小正方形:将单位正方形的每条边作n等分,然后将每个顶点和它相对的顶点最接近的分点连接起来.如果小正方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恰为1/1985,求n的值.【题说】第三届(198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4.【解】作EF⊥HB,则Rt△BEF∽Rt△EDA从而即整理得2n2-2n+1=1985或2(n-32)(n+31)=0.解得n=32(负根舍弃)C2-027 如图,AOB是半圆的直径,AC=BC,E为BC中点,一l,求[10l],其中[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题说】1986年北京市赛高一题2(7).【解】由已知条件知O、E、F三点共线,且EF为小圈直径.连AE交小圆于K,连FK,易证△EKF∽△ACE.所以EK∶AC=EF∶AE故34.1<10l<34.2 即[10l]=34.C2-028如图所示,S1和S2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两个内接正方形,若S1的面积为441,S2的面积为440,求AC+CB的值.【题说】第五届(1987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5.【解】令T1、T2、T′1、T′2、T3表示图c、d中直角三角形面积,S△ABC=S.则S=T′1+T′2+T3+440又设h、h1分别△ABC及T3斜边上高,则而ch=ab=2S于是(a+b)2=a2+b2+2ab所以a+b=21×22=462.【别解】设S1、S2的边长分别为a、b,∠B=θ.则所以a2(1+2sinθcosθ)=b2(sin2θcos2θ+2sinθcosθ+1)记t=sinθcosθ,将a2=441,b2=440代入上式并整理得440t2-2t-1=0AC+BC=(a+a tgθ)+(a+a ctgθ)=462C2-029令P是△ABC的一个内点,延长AP、BP、CP与对边相交,如图,a、b、c、d表示各相应线段的长.已知a+b+c=43,d=3,求abc=?【题说】第六届(1988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2.利用三角形面积比.【解】三式相加,得整理后,得2d3+(a+b+c)d2-abc=0由是知abc=2×33+43×33=441C2-030设圆内两弦AB,CD交于圆内一点E.在直线段EB的内部取一点M,然后过点D、E、M 作圆,再过E作此圆的切线分别交【题说】第三十一届(1990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1.本题由印度提供.【解】如图所示,连DA、DM及DB.显然有∠CEF=∠DEG=∠EMD;∠ECF=∠MAD于是△CEF ∽△AMD,从而CE·MD=AM·EF.另一方面,又有∠ECG=∠MBD,于是∠CGE=∠CEF-∠ECG=∠EMD-∠MBD=∠BDM故△CGE∽△BDM,从而GE·MB=CE·MD于是GE·MB=AM·EF,故C2-031十二只完全相同的圆盘放置在半径为1的圆周上,使得这十二只圆盘覆盖这圆周,但没有两只圆盘重叠,所以这十二只圆盘的每一个与它两旁的两只圆盘相切.圆盘的排列如图所示.这十二只圆盘的被任一素数的平方整除.求a+b+c.【题说】第九届(1991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1.【解】设小圆半径为r,大圆半径R=1.a+b+c=84+48+3=135C2-032梯形ABCD的边AB=92,BC=50,CD=19,AD=70,且AB∥CD.一圆的圆心P在AB上,且与BC和AD相切,设AP=m/n,其中m和n是互素的正整数,求m+n.【题说】第十届(199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9.【解】延长AD和BC交于点Q.因为点P到AQ和BQ之距离C2-033 在正△ABC的边BC、CA、AB上有内分点D、E、F将边分成3∶(n-6)(n>6).线段AD、BE、CF相交所成的三角形面积是正三角形面积的4/49时,求n的值.【题说】1992年日本数学奥林匹克预选赛题6.【解】如图,由梅内劳斯定理知于是所以整理得5n2-64n+192=0即(5n-24)(n-8)=0由于n>6,所以所求的值为8.C2-034图中ABCD为正方形,U、V分别为边AB、CD内部的点.确定使四边形PUQV面积为最大时,U、V的所有可能情况.【题说】第二十四届(1992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3.【解】不妨设BU≥CV.显然,△VQC∽△BQU,所以QU≥QC并且V到QC的距离≤B到UQ的距离.在QU上取E,使QE=QC,则S△BUE≥S△VUE,S△VQC=S△VQE又由BU∥CV易知S△BQC=S△QUV,所以S△UBQ+S△VQC=S△BUE+S△BQE+S△VQE≥S△VUE+S△BQC+S△VQE=2S△UQV从而同理相加得当且仅当BU=CV时等号成立.因此,在BU=CV时,四边形PUQV面积最大.C2-035直线l1与l2分别切圆周于点A和点B.在直线l1与l2上分别取1993个点A1,A2,…,A1993与B1,B2,…,B1993,使AA i=(i+1)BB i(i=1,2,…,1993),并且A i B i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 i(i=1,2,…,1993).试问:【题说】1993年第十六届哈尔滨市高中数学竞赛二试题1.【解】过点B i作AA i的平行线交AB于点B i′,显然△B i B i′B是等腰三角形,从而BB i=B i′B i,AA i=(i+1)B i′B i,又由B i′B i∥AA i知C2-036 设D是锐角三角形ABC内部的一个点,使得∠ADB=∠ACB+90°并有AC·BD=AD·BC(2)求证△ACD的外接圆和△BCD的外接圆在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题说】第三十四届(199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2.【解】(1)如图a,以BC为边向△ABC外作△CBE∽△CAD,∠DBC+∠CAD=∠ADB-∠ACB=90°.所以△D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证明:如图b,设CK是△ACD的外接圆的切线,CL是△BCD的外接圆的切线.则∠LCK=∠LCD+∠KCD=∠CBD+∠CAD=90°即CL⊥CK.C2-037 一个三角形的3条边长及一条高是4个相继的正整数,且这条高将三角形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均为整数.求这三角形的三边长,并证明这是唯一的.【题说】第二十五届(1993)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1.【解】设△ABC中三边及高AD为正整数n,n+1,n+2,n+3.不妨设AB>AC,则AB>AC>AD,故AD=n或n+1.(1)若AD=n+1,则AB=n+3,AC=n+2,BC=n.从而都不是整数.因此满足要求的三角形不存在.①若BC=n+1,则AC=n+2,AB=n+3.这时②若BC=n+2,则AC=n+1,AB=n,这时AC=13,BC=14,AB=15综上所述,满足要求的三角形ABC,只有一解,其边长分别为13、14、15.C2-038在△ABC中,CH为高,R、S分别为△ACH和△BCH的内切圆与CH的切点.若AB=1995,AC=1994,BC=1993,则RS【题说】第十一届(1993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5.【解】1997.如图,令△ABC的三边BC、AC、AB分别为a、b、c,CH= h,AH= x,BH= y,两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1、r2.于是,RS=|RH-SH| =|r1-r2|.又因x2-y2=b2-a2将(2)代入(1),得所以m+n=332+665=997.C2-039设AB为圆的直径.点P不在直线AB上.直线PA、PB分别交圆于U、V.设PU=sPA,PV=tPB,s、t为非负实数.用s、t表出cos∠APB.【题说】第二十六届(1994年)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题4.【解】若P在圆外(如图a、b、c),则若P在圆上(如图d),则若P在圆内(如图e),则同理所以C2-040如图,PQ=10,以PQ为直径的圆与一个以20为半径的圆相切于点P,正方形ABCD的顶点A、B在大圆上,小圆在正方形的外【题说】第十二届(1994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2.【解】如图,设大圆圆心为O,则直线PQ过O,设这直线交AB于R,AB=x,那么RO=RQ-OQ=x-10,由勾股定理m+n=8+304=312C2-041在Rt△ABC中,∠C为直角,CD为AB边上的高,D质的正整数,求m+ n.【题说】第十二届(1994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0.【解】如图,我们用a、b、c分别表示BC、AC、AB的长度.设p=29,则BD= p3.熟知有a2=p3c因为p是素数,所以,存在自然数x,使a= p2x,c= px2,从而b2=c2-a2=p2x4-p4x2=p2x2(x2-p2)从而,存在正整数y,使x2-p2=y2,故p2=x2-y2=(x-y)(x+ y)因为p是素数,且x-y<x+y,则有x-y=1和x+ y= p2,即因此,m+n=450.C2-042 半径为3和6的两圆互相外切,并内切于一半径为9的圆.半径为9的圆有一条弦是另两圆的公切线.求这弦的长度的平方.【题说】第十三届(199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4.【解】如图,设三圆圆心分别为O1、O、O2,它们在已知弦BC上的射影分别为A1、A、A2.由相切关系易知O1、O、O2共线,并且OO1=9-6=3OO2=9-3=6又易知O1A1、O2A2是两圆的半径,所以O1A1=6,O2A2=3.由定比分点公式BC2=4(OB2-OA2)=4(92-52)=4×4×14=152-1=224C2-043△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且高AM=11.设在AM上有一点D,使得AD=10,∠BDC=3∠BAC,△ABC的周长可写成【题说】第十三届(199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9.【解】设∠BAM=α,则∠BDM=3α.设tanα=x,由倍角公式易得a+b=11+605=616C2-044在一个半径为42的圆中,两条长为78的弦相交,交点与圆心的距离为18.两条弦将圆的内部分成四个区域,其中两个区域由两条长度不相等的线段围成.这两个区域中任一个的面积能唯一地表成m求m+n+d.【题说】第十三届(1995年)美国数学邀请赛题14.【解】如图,两弦AB,CD长均为78,所以它们关于过交点P的直径EF对称.设圆心为O,AB中点为M,则∠OMA=90°,OM=m+n+d=294+81+3=378C2-046 在已知圆内求作内接等腰三角形,使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与其底上的高的和为极大.【题说】1956年上海市赛决赛题5.【解】如图,任作一圆内接等腰三角形ABC,并作高D,延长AD至E,使DE=BC,则AE为底与底上的高的和.连结EC,由DC∶DE=1∶2知EC的方向确定.在与EC平行的各直线中,能使AE最大,且与圆有公共点时应为圆的切线.因此,作与EC平行的切线切圆于H.连AH并在圆上取I使AI=AH,则△AIH即为所求.C2-047由密度均匀的金属细丝绷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求这个三角形框架重心的位置.【题说】1962年成都市赛高三二试题3.【解】边BC、CA、AB的重心即各自的中点D、E、F.问题化为在D、E、F处分别放有质量a、b、c,求D、E、F的重心.P是E、F的重心.从而D、E、F的重心在DP上.同理这重心在∠DEF的平分线上.因此D、E、F 的重心即△DEF的内心G.G也是金属框架的中心.C2-048正n边形(n>5)的最长对角线与最短对角线的差等于边长,求n.【题说】第二届(1968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1.【解】设a n是边,D n和d n是最长的和最短的对角线.当n=6和n=7时,由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得D n-d n<a n.当n=8时(如图a),从最短对角线BD的端点向最长的对角线AE作垂线BK和DL.∠ABK=90°-∠BAK=22.5°<30°.所以,AB= a8>2AK=D8-d8.当n=9时(如图b),同理有∠ABK=30°,所以AB= a9=2AK=D9-d9.当n>9时,考虑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n边形.显然,D n≥D9,d n<d9,a n<a9.因此,D n-d n>D9-d9=a9>an.综上所述,n=9.C2-049一个战士想要查遍一个正三角形(包括边)区域内或边界上有无地雷,他的探测器的有效度等于正三角形高的一半.这个战士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开始探测.问他循怎样的探测路线才能使查遍整个区域的路程最短.【题说】第十五届(197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4.本题由南斯拉夫提供.【解】设战士从顶点A出发探测正三角形区域ABC,△ABC的高为2d.以B为圆心,d为半径作圆与AB、BC分别交于M、N;C为圆心,d为半径作圆与AC,BC分别交于P、Q.路不短于AD′+D′E′≥AD′+D′E″≥AD+DE,后一个不等式是由于AD+DC≤AD′+D′C.同时由于D与AC的距离为d,可见战士沿路线ADE就可以完成搜索任务,因此ADE就是最短路径.还有C2-050已知两个半径分别为R和r的圆,作出一些不同的梯形ABCD,使得每个圆与梯形的两条腰及一条底边相切.求出腰AB可取的最小长度.【题说】第八届(1974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年级题2.【解】当⊙O1(R)与⊙O2(r)外离或外切或相交时,才有符合题意的梯形存在.不妨设两圆外切于T点,梯形ABCD的一腰AB分别切⊙O1与⊙O2于E与F,如图,过T点作这两圆的公切线交EF于P点,延长梯形的两腰交于O点.则△O1PE∽△PO2F及△BO1E∽△O2AF,于是,PE·PF= Rr及BE·AF =Rr.所以,梯形的腰长还要R<3r这一附加条件,这样,就不难画出符合题意的梯形ABCD.C2-051E是某圆直径AC上的定点.经过点E,求作弦BD,使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最大.【题说】第十四届(1980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十年级题2.【解】设O为圆心,R为圆的半径,OE= a,则S OED∶S ACD=a∶2RS OEB∶S ABC=a∶2R所以应与直径AC垂直.C2-052已知△ABC的面积为1,设A1、B1和C1分别是边BC、CA和AB的中点,如果K、L和M 分别位于线段AB1、CA1和BC1上,那么△A1B1C1和△KLM的公共部分的最小面积是多少?【题说】第八届(1974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十年级题6.【解】设△A1B1C1的三边与△KLM的三边的交点为D、D1、E、E1、F、F1,如图所示,且它们的公共部分的面于是A1D1≤D1D,因此,S△A1D1F≤S△D1DF同理,S△B1E1D≤S△E1EDS△C1F1E≤S△F1FE所以S△A1B1C1-S≤S△D1DF+S△E1ED+S F1FE=S-S△DEF≤SC2-053在一个面积为32cm2的平面凸四边形中,两条对边和一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为16cm,试确定另一条对角线的所有可能长度.【题说】第十八届(1976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1.本题由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解】设凸四边形ABCD(图a)的面积为32cm2.AB+BD+CD=16cm于是32=S△ABD+S△BCD故式中应取等号,从而AB+CD=DB=8,则AB⊥DB,CD⊥DB(图b).因此,C2-054设三角形三边长为3、4、5,P为这三角形内一点,求P到这三角形三边距离乘积的最大值.【题说】1979年陕西省赛二试题7.【解】如图,设BC=3,CA=4,AB=5.点P到AB、BC、CA的距离分别为x、y、z,因5x+3y+4z=125x·3y·4z=64为最大.故xyz的最大值为16/15.C2-055在已知锐角△ABC中作内接正方形,试求其面积最大者.【题说】1979年云南省赛二试题7.【解】如图,内接正方形MNPQ有两个顶点在BC上.边长为x a,面积为S a,则其中a= BC,h a= AH.设△ABC中,c≥b≥a,熟知a+ h a≥b+ h b≥c+ h a所以在锐角△ABC三边上的三个内接正方形中,最小边上的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C2-056已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一个的三个顶点分别放在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问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最小值是多少?【题说】第十三届(1979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八、九年级题1.较小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位置有两种情况:(1)当放在较大三角形的斜边上时,(如图a)两个三角形直角边的比小于1/2,它们的面积之比不小于1/4.(2)当放在较大三角形的直角边上时(如图b),x2+y2=a2,且C2-057 已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D、E、F分别是BC、QS,P点在△RQS内及其边上移动,P点到△ABC三边的距离分别记作x、y、z.1.求证:当P点在△RQS的顶点位置时,乘积xyz有极小值.2.求上述乘积的极小值.【题说】1982年全国联赛题4.【解】如图a,第一步,先固定x,考虑yz最小值.即过P作直线l∥BC,当P在l上变化时,yz何时最小?第二步,证两个引理:引理1:z+y+z=定值,这个定值就是△ABC的高.端点处取得最小值.这两个引理很容易证明.由此不难得到结论:如果P′、P″为l上两点,那么当P在区间[P′,P″]上变动时,xyz在端点P′或P″处取得最小值.第三步,扩大P点的变化区域:根据上面所述,当P点在l上变动时,xyz的值在P′或P″处为最小,这里P′、P″是l与△RQS 的边界的交点.但△RQS的边不与△ABC的边平行,因而在P移到△RQS的边界后,不能搬用上述方法再将P′或P″调整为△RQS的顶点.但是我们可以把P′点变化区域由△PQR扩大为图b所示的六边形RR′QQ′SS′,其中RR′∥Q′S∥CA,R′Q∥SS′∥BC,QQ′∥RS′∥AB,也就是说:R′与R关于∠ABC的平分线为对称.S′与R关于∠ACB的平分线为对称,等等.过P作平行于BC的直线l,将P调整为l与六边形RR′QQ′SS′的边界的交点P′(或P″),再将P′调整为顶点R或S′,每一次调整都使xyz的值减小.由于对称,xyz在六个顶点R、R′、Q、Q′、S、S′处的值显然相等,因而命题成立.2.由题易知,△ABE≌△BCF≌△CAD,从而△AER≌△BFQ≌△CDS,△RQS是正三角形.由1,我们只考虑S点x,y,z的取值.求得C2-058 在正方形ABCD的边AB、BC上分别取点P、Q,连接DP、DQ、PQ,分别记△DPQ、△DAP、△DQC和△PBQ的面值?【题说】第二届(1987年)东北三省数学邀请赛题5.【解】不妨设正方形边长为1.如图建立坐标系.设P(0,b)与Q(a,0),于是,C2-059 边长为5的菱形,它的一条对角线的长不大于6,另一条不小于6,求这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度之和的最大值.【题说】1987年全国联赛一试题1(2).原题为选择题.【解】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x及y,则由已知考虑平行直线族x+y=c.当直线过点(8,6)时,得x+y的最大值14.C2-060在边长为10的正三角形ABC中,以如图所示的方式内接两个正方形(甲、乙两个正方形有一边相重迭,都有一边落在BC上,甲有一顶点在AB上,乙有一顶点在AC上).求这样内接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的最小值.【题说】1988年北京市赛高一题3.【解】设甲、乙两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y,易知BC边上的四条线段之和为:记甲、乙两正方形面积之和为S,则有C2-051E是某圆直径AC上的定点.经过点E,求作弦BD,使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最大.【题说】第十四届(1980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九、十年级题2.【解】设O为圆心,R为圆的半径,OE= a,则S OED∶S ACD=a∶2RS OEB∶S ABC=a∶2R所以应与直径AC垂直.C2-052已知△ABC的面积为1,设A1、B1和C1分别是边BC、CA和AB的中点,如果K、L和M分别位于线段AB1、CA1和BC1上,那么△A1B1C1和△KLM的公共部分的最小面积是多少?【题说】第八届(1974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十年级题6.【解】设△A1B1C1的三边与△KLM的三边的交点为D、D1、E、E1、F、F1,如图所示,且它们的公共部分的面于是A1D1≤D1D,因此,S△A1D1F≤S△D1DF同理,S△B1E1D≤S△E1EDS△C1F1E≤S△F1FE所以S△A1B1C1-S≤S△D1DF+S△E1ED+S F1FE=S-S△DEF≤SC2-053在一个面积为32cm2的平面凸四边形中,两条对边和一条对角线的长度之和为16cm,试确定另一条对角线的所有可能长度.【题说】第十八届(1976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题1.本题由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解】设凸四边形ABCD(图a)的面积为32cm2.AB+BD+CD=16cm于是32=S△ABD+S△BCD故式中应取等号,从而AB+CD=DB=8,则AB⊥DB,CD⊥DB(图b).因此,C2-054设三角形三边长为3、4、5,P为这三角形内一点,求P到这三角形三边距离乘积的最大值.【题说】1979年陕西省赛二试题7.【解】如图,设BC=3,CA=4,AB=5.点P到AB、BC、CA的距离分别为x、y、z,因5x+3y+4z=125x·3y·4z=64为最大.故xyz的最大值为16/15.C2-055在已知锐角△ABC中作内接正方形,试求其面积最大者.【题说】1979年云南省赛二试题7.【解】如图,内接正方形MNPQ有两个顶点在BC上.边长为x a,面积为S a,则其中a= BC,h a= AH.设△ABC中,c≥b≥a,熟知a+ h a≥b+ h b≥c+ h a所以在锐角△ABC三边上的三个内接正方形中,最小边上的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最大.C2-056已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一个的三个顶点分别放在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问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最小值是多少?【题说】第十三届(1979年)全苏数学奥林匹克八、九年级题1.较小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位置有两种情况:(1)当放在较大三角形的斜边上时,(如图a)两个三角形直角边的比小于1/2,它们的面积之比不小于1/4.(2)当放在较大三角形的直角边上时(如图b),x2+y2=a2,且C2-057 已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D、E、F分别是BC、QS,P点在△RQS内及其边上移动,P点到△ABC三边的距离分别记作x、y、z.1.求证:当P点在△RQS的顶点位置时,乘积xyz有极小值.2.求上述乘积的极小值.【题说】1982年全国联赛题4.【解】如图a,第一步,先固定x,考虑yz最小值.即过P作直线l∥BC,当P在l上变化时,yz何时最小?第二步,证两个引理:引理1:z+y+z=定值,这个定值就是△ABC的高.端点处取得最小值.这两个引理很容易证明.由此不难得到结论:如果P′、P″为l上两点,那么当P在区间[P′,P″]上变动时,xyz在端点P′或P″处取得最小值.第三步,扩大P点的变化区域:根据上面所述,当P点在l上变动时,xyz的值在P′或P″处为最小,这里P′、P″是l与△RQS 的边界的交点.但△RQS的边不与△ABC的边平行,因而在P移到△RQS的边界后,不能搬用上述方法再将P′或P″调整为△RQS的顶点.但是我们可以把P′点变化区域由△PQR扩大为图b所示的六边形RR′QQ′SS′,其中RR′∥Q′S∥CA,R′Q∥SS′∥BC,QQ′∥RS′∥AB,也就是说:R′与R关于∠ABC的平分线为对称.S′与R关于∠ACB的平分线为对称,等等.过P作平行于BC的直线l,将P调整为l与六边形RR′QQ′SS′的边界的交点P′(或P″),再将P′调整为顶点R或S′,每一次调整都使xyz的值减小.由于对称,xyz在六个顶点R、R′、Q、Q′、S、S′处的值显然相等,因而命题成立.2.由题易知,△ABE≌△BCF≌△CAD,从而△AER≌△BFQ≌△CDS,△RQS是正三角形.由1,我们只考虑S点x,y,z的取值.求得C2-058 在正方形ABCD的边AB、BC上分别取点P、Q,连接DP、DQ、PQ,分别记△DPQ、△DAP、△DQC和△PBQ的面值?【题说】第二届(1987年)东北三省数学邀请赛题5.【解】不妨设正方形边长为1.如图建立坐标系.设P(0,b)与Q(a,0),于是,C2-059 边长为5的菱形,它的一条对角线的长不大于6,另一条不小于6,求这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度之和的最大值.【题说】1987年全国联赛一试题1(2).原题为选择题.【解】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x及y,则由已知考虑平行直线族x+y=c.当直线过点(8,6)时,得x+y的最大值14.C2-060在边长为10的正三角形ABC中,以如图所示的方式内接两个正方形(甲、乙两个正方形有一边相重迭,都有一边落在BC上,甲有一顶点在AB上,乙有一顶点在AC上).求这样内接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的最小值.【题说】1988年北京市赛高一题3.【解】设甲、乙两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y,易知BC边上的四条线段之和为:。
2015年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2015)选讲《平面几何》【第4题】
2015年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2015年7月10-11日,泰国清迈)试题选讲【分析】AO是O的弦FG的中垂线,要证明X在AO上,只要证明XF XG∠=∠。
=或者XFG XGF(下面只是证明本题最关键的步骤,略去了大量的文字阐述和引用的常用中间结论,这在正式竞赛中是不允许的。
所以,同学们如果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练一练,一定要把过程写详细、写清楚!) Array【证一】∵AFX AFK FKB FAB FDB FCB DFC∠=∠=∠-∠=∠-∠=∠,AGX AGL CLG CAG CEG CBG EBG∠=∠=∠-∠=∠-∠=∠,∴F N M G,,,四点共圆,可得NFM NGM DFC EGB∠=∠⇒∠=∠,∴AFX AGX∠=∠。
而AF AG AFG AGF∠=∠。
,,则XFG XGF=∠=∠这样,A X,两点都在弦FG的中垂线上。
而弦FG的中垂线必过圆心O,可知A X O,,三点共线。
【证二】【另证F N M G,,,四点共圆】=∠。
FMG【本题剖析,及拓展】如图,可以证明以下诸多结论:(1)JHF KIG ∆∆——JHF JBF ABF KIG KCG ACG JHF KIG F G A AF AG A F B C G O ∠=∠=∠⎧⎪∠=∠=∠⎪⇒∠=∠⎨=⎪⎪⎩,在上,,,,,在上; AFX AFJ FJB FAB FDB FCB DFC LFM AFX AFJ FJB FAB FDB FGB FGE FGB BGE LGM AFX AFJ FHB FGB HBG AGX AGK GKC GAC GIC GFC FCI AGX AGK GKC GAC GEC GBC EGB LGM AGX AGK ∠=∠=∠-∠=∠-∠=∠=∠∠=∠=∠-∠=∠-∠=∠-∠=∠=∠∠=∠=∠-∠=∠∠=∠=∠-∠=∠-∠=∠∠=∠=∠-∠=∠-∠=∠=∠∠=∠=∠或或或或AFX AGX GKC GAC GEC GFC GFD GFC DFC LFM⎧⎪⎪⎪⎪⎪⎪⎪⎪⎪⎪⎪⇒∠=∠⎨⎪⎪⎪⎪⎪⎪⎪⎪⎪-∠=∠-∠⎪=∠-∠=∠=∠⎪⎩;而AF AG AFG AGF =⇒∠=∠,可知JFH KGI ∠=∠,FJH GKI ∠=∠。
关于一道平面几何问题的多种解法及思考
关于一道平面几何问题的多种解法及思考本题的题意如下:已知三角形 $\triangle ABC$,$P$ 为 $\overline{BC}$ 边上的点,$D,E$ 在 $\overline{AB}$ 上,$\overline{AC}$ 上,且 $\angle BPD=\angle CPE$,$\angle PBD=\angle PCE$ 。
证明:$\overline{AD},\overline{BP},\overline{CE}$ 三线共点。
这是一道很有趣的平面几何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方法一:梅涅劳斯定理首先可以使用梅涅劳斯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 $AP,BP,CP$ 分别做平行于$\overline{BC},\overline{CA},\overline{AB}$ 的直线,与 $BC,CA,AB$ 相交于$X,Y,Z$ 。
由梅涅劳斯定理得:$$\frac{XB}{XC}\cdot \frac{PA}{PB}\cdot \frac{YC}{YA}=1$$将三个式子相乘得:$$\frac{XB}{XC}\cdot \frac{XC}{XA}\cdot \frac{XA}{XB}\cdot\frac{PA}{PB}\cdot \frac{PB}{PC}\cdot \frac{PC}{PA}\cdot \frac{YC}{YA}\cdot\frac{ZA}{ZB}\cdot \frac{ZB}{ZY}=1$$化简可得:同理可得将上述三式代入,可得:将三个等式相乘,化简可得:$\frac{XA}{AD}\cdot \frac{BP}{PC}\cdot\frac{CE}{EB}=1$。
由此可知 $\overline{AD},\overline{BP},\overline{CE}$ 三线共点。
方法二:反向思考这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解法,可以逆推出题目给出的条件。
将两个式子联立,可得:方法三:拓展拉格朗日定理$$\frac{HB}{GF}=\frac{EC}{FP}$$。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重难点专题—平面几何大讲堂(学生版)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重难点专题——平面几何毕达哥拉斯(一)万物皆数.公元前52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公元前560~前480,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音乐理论家)在克罗托内广收门徒,建立了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学派内进行数学、哲学研究及政治活动,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繁荣兴旺达一个世纪以上.他们将抽象的数作为万物的本原,研究数的目的是想通过揭示数的奥秘来探索宇宙的永恒真理.他们对数进行了深入研究,注意到数与音乐和谐之间的关系、数与几何图形的团系、数与天体运行的关系等,发展完全数、亲和数、无理数等结果.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认识很有特点.他们把13610⋅⋅⋅,,,,称为三角形数,把14916⋅⋅⋅,,,,称为正方形数,把151222⋅⋅⋅,,,,称为五边形数.平面几何技巧(一)名人名言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形数之间的关系,如:命题1 从1开始,相继的奇数之和是一个正方形数;命题2 正方形数是两个相继的三角形数之和;命题3 第n个五边形数等于第1n−个三角形的3倍加上n.这些命题的正确性只要分析形数的构型就可以得出.毕达哥拉斯(二)令毕达格拉斯学派引以为傲的应该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称为“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可谓数学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它揭示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和形状的关系,后来成为解析几何的“距离公式”,并在高维空间的数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被人们誉为数学大厦的“拱心石”.毕达哥拉斯定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证明方法多达400余种,这中间有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杰作,也有一位盲童的贡献,甚至爱因斯坦也和毕氏定理有过邂逅.有一次雅可比叔叔向爱因斯坦讲了毕氏定理得内容,而未讲任何证明.他的侄儿理解所涉及的关系,并感到基于一种理由可推导出来.......这个小孩在三个星期中用其全部的思维力量去证明这一定理.他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得到了一个证明.为此他久久地激动不已!这虽然仅涉及一个非常古老的著名定理,他却经历了发现者的首次快乐.据说毕氏学派为了纪念这一发现,要杀掉一百头牛来庆贺.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由毕达哥拉斯定理引发的关于无理数的发现,却使毕达哥拉斯学派陷入困境.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单位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应为2,那么2是什么性质的数呢?知识串讲三点共线是平面几何中典型的问题,证明点共线的思路:1.从角考虑:证得以中间一点为顶点,两侧两点所在射线所成的角为平角;证得以中间一点为顶点且作一直线,其余两点所在射线构成对顶角;证得以一点为顶点且作一射线,其余两点所在射线与前一条射线所成的两个角相等.2.从线考虑:证第三点在过另两点的直线上;证得三点两两连线与同一直线垂直或平行;证得三点两两连结的线段有和或差关系.3.从形考虑:证得三点所成的三角形面积为零;证得以一点为位似中心,其余两点为位似变换的一对对应点.4.从有关结论考虑:注意到梅涅劳斯等.5.从方法上考虑:可考虑反证法、同一法、面积法等.【例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H 为斜边AB 上的高,以A 为圆心,AC 为半径作圆A ,过B 作圆A 的任一割线交圆A 于D ,E ,交CH 于F (D 在B ,F 之间);又作ABG ABD ∠=∠,G 在圆周上,G 与D 在AB 两侧.求证:E ,H ,G 三点共线.【例2】如图,在ABC △中,90BAC ∠=︒,点E 在ABC △的外接圆Γ的弧BC (不含点A )内,AE EC >.连接EC 并延长至点F ,使得EAC CAF ∠=∠,连接BF 交圆Γ于点D ,连接ED ,记DEF△的外心为O .求证:A C O ,,三点共线.【例3】H 是ABC △垂心,P 是任一点,由H 向PA ,PB ,PC 引垂线HL ,HM ,HN 与BC ,CA ,BA 的延长线相交于X ,Y ,Z .证明:X ,Y ,Z 三点共线.G HDFEC BAΓFEDCB AOHZYXNM L PCBA例题精选【例4】设A ,B ,C ,D 是平面上四点,如果对平面上任何点P 都满足不等式:PA PD PB PC ++≥,那么B ,C ,A ,D 四点共线.【例5】如图,设四边形ABCD 外切于圆O ,对角线AC 和BD 中点分别为M ,N .试证:M ,N ,O 三点共线.【例6】如图,设AC ,CE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两条对角线,点M ,N 分别内分AC ,CE,使AM CN AC CE ==B ,M ,N 共线.【例7】已知,C D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O 上的两个点,弦,AD BC 交于点E ,,F G 分别是,AC BD 延长线上的点,且满足AF BG AE BE ⋅=⋅,若,AEF BEG ∆∆的垂心分别为12,H H ,证明⑴12,AH BH 的交点K 在圆O 上;⑵,,F K G 三点共线.ANMFEDC BA1. 锐角ABC △中,B C ∠=∠,O H 、分别是其外心、垂心,求证:BOH △的外心在直线AB 上.2. 如图,作ABC △的外接圆,连接弧AC ︵中点与AB ︵和BC ︵中点的弦,分别与AB 边交于D ,与BC 边交于E .证明:D ,E ,三角形内心共线.IE D MN LCBA真题再现希尔伯特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这是1930年希尔伯特(D ·Hilbert,1862~1943,德国数学家)在科尼斯堡讲演的最后一句话,题为《认识自然和逻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伟大而有决定意义的诗句,表达了数学家探索数学的决心和信心.正如1962年库朗(R.Courant,1988~1972,德国数学家)在纪念希尔伯特诞生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我确信,希尔伯特那具有感染力的乐观主义,即使到今天也在数学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唯有希尔伯特精神,才会引导数学继往开来,不断成功.”此外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称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积极地推动作用.希尔伯特是一位正直的数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拒绝在德国政府为进行欺骗宣传而发表的《告文明世界书》上签字.战争期间,他敢于公开发表文章悼念“敌人的数学家”达布(Darboux ,1842~1917,法国数学家).希特勒上台后,他抵制并上书反对纳粹政府排斥和迫害犹太科学家的政策.由于纳粹政府的反动政策日益加剧,许多科学家被迫移居外国,曾经盛极一时的哥廷根学派衰落了,希尔伯特也于1943年在孤独中逝世.然而,希尔伯特的精神却在历史深处发出永远的回响,那就是他在科尼斯堡演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直线共点也是平面几何中的典型问题,也常从角、线、形、有关结论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1.先设其中的两条直线交于某点,再证这个交点在第三、第四……条直线上; 2.欲证直线12,,,k l l l L 共点,先在i l 上取一特殊点,再证其余直线都过此点; 3.设法证两两相交直线的交点重合;4.运用三角形的巧合点(三角形的五心)证直线共点;平面几何技巧(二)名人名言知识串讲5.注意到特殊图形或多边形的中心的性质,证直线共点于图形中的特殊点; 6.运用旋转、对称等变换的保结合性证明直线共点; 7.运用赛瓦定理之逆定理证直线共点; 8.运用反证法等证明直线共点.【例1】设O 是ABC △内一点,点O 关于A ∠,B ∠,C ∠的内平分角线的对称点分别为A ',B ',C '.证明:AA ',BB ',CC '相交于一点.【例2】如图,设平面上两不相等的圆1O 和圆2O 相交于A ,B 两点,又设两外公切线分别切圆1O 于1P ,1Q ,切圆2O 于2P ,2Q .而1M ,2M 分别为12PQ ,22PQ 的中点,分别延长1AM ,1AO 交圆1O 于C ,E ,分别延长2AM ,2AO 交圆2O 于D ,F .求证:AB ,EF ,CD 三线共点.【例3】如图,已知等圆1O 与圆2O 交于A ,B ,O 为AB 中点,过O 引圆1O 的弦CD 交圆2O 于P ,过O 引圆2O 的弦EF 交圆1O 于Q .求证:AB ,CQ ,EP 三线交于一点.C 'B 'A 'OCBQ 2Q12P 1M1M 2F EDCO 2O 1BA 例题精选【例4】如图,设ABC △为锐角三角形,H 为自A 向边BC 所引高的垂足,以AH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边AB ,AC 于M ,N (且与A 不同),过A 作直线A L 垂直于MN .类似地作出直线B L 与C L .证明:A L ,B L ,C L 共点.【例5】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O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P ,设ABP △,BCP △,CDP △与DAP △的外心分别是1O ,2O ,3O ,4O .求证:OP ,13O O ,24O O 三直线共点.L CL BL A ENM HCBAO 2【例6】已知ABC △的重心为G ,证明,,AG BG CG 分别关于,,A B C ∠∠∠的角平分线对称的三条直线交于一点P .【例7】在凸六边形ABCDEF 中,对角线,,AD BE CF 中的每一条都将六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证:这三条对角线交于一点.1. 如图,圆O 内切于ABC △,1A ,1B ,1C 分别为BC ,CA ,AB 边上的切点.AO ,BO ,CO 分别交圆于2A ,2B ,2C .求证:12A A ,12B B ,12C C 共点.2. 如图,一圆交ABC △的边,,BC CA AB 分别于1A 与2A ,1B 与2B ,1C 与2C ,如果由点111,,A B C 分别引,,BC CA AB 的垂线相交于一点,则过点2,22,A B C 的垂线也相交于一点.OA 2B 2C 2C 1B 1A 1CBA真题再现3. 已知ABC ∆的外心为O ,90A ∠<︒,P 为OBC ∆的外接圆上且在ABC ∆内部的任意一点,以OA 为直径的圆分别与AB ,AC 交于点D ,E , OD ,OE 分别与PB ,PC 或其延长线交于点F ,G ,求证A ,F ,G 三点共线.CB平面几何技巧(三)名人名言…………将来写上你们自己的……知识串讲证明点共圆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圆的定义:到同一点的距离相等;2.线段的同侧张角相等时,张角顶点与线段的端点共圆;3.凸四边形对角互补,或凸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则四个顶点共圆;4.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逆定理的运用;5.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6.注意到特殊图形(如矩形、等腰梯形)的顶点共圆;7.与有外接圆的多边形相似的多边形的顶点共圆;8.用同一法等其它方法证明四点共圆.例题精选【例1】圆O 内切于四边形ABCD ,与不平行的两边BC 、AD 分别切于E 、F 点.设直线AO 与线段EF 相交于K 点,直线DO 与线段EF 相交于N 点,直线BK 与直线CN 相交于M 点.证明:O 、K 、M 和N 四点共圆.【例2】在凸五边形ABCDE 中,已知AB DE =,BC EA =,AB EA ≠,且B C D E ,,,四点共圆. 证明:若AC AD =,则A B C D ,,,四点共圆.反过来也成立.【例3】如图,在Rt ABC △中,90C ∠=︒,CH AB ⊥,H 为垂足,圆1O 和圆2O 分别是AHC △和BHC △的内切圆,两圆的另外一条外公切线分别交AC ,BC 于P ,Q .求证:P ,A ,B ,Q 四点共圆.NMK O F EDCBAEDCBA【例4】如图所示,若给出平面上一个锐角ABC △,以AB 为直径的圆与AB 边的高线CC '及其延长线交于M ,N ,以AC 为直径的圆与AC 边上的高线及其延长线交于P ,Q .求证:M ,N ,P ,Q 四点共圆.【例5】如图,1O ⊙,与2O ⊙相交于点C ,D ,过点D 的一条直线分别与1O ⊙,2O ⊙相交于点A ,B ,点P 在1O ⊙的弧AD ︵上,PD 与线段AC 的延长线交于点M ,点Q 在2O ⊙的弧BD ︵上,QD 与线段BC的延长线交于点N .O 是ABC △的外心,且MN OD ⊥,求证:P ,Q ,M ,N 四点共圆.AB 'C 'CBAQP NMN【例6】过ABC △顶点A ,C ,且与BC ,BC 交于K ,N (K 与N 不同). ABC △外接圆和BKN △外接圆相交于B 和M .求证:90BMO ∠=︒.【例7】四边形ABCD 内接于圆,BCD △,ACD △,ABD △,ABC △的内心依次记为,,,A B C D I I I I . 试证:A B C D I I I I 是圆内接四边形.NMKOCBAI DI CI BI ADCBA真题再现1. 梯形ABCD是圆内接梯形.AB CD△内.射线AG和BG分别交圆于P和Q.过G∥.G在BCD且平行于AB的直线分别交BD和BC于R和S.求证:若BG平分CBD,则P、Q、R、S四点共圆.。
初中数学竞赛指导: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竞赛问题剖析
C
E
D
R
且 AF=1,AB=BC=3,CD=2.
如图 2 延长相应的边分别交于三个点 P、Q、R,
易证△PAF、△QBC、△RED、△PQR 均为等边三角形,
而 PQ=PA+AB+QB=AF+AB+BC=7,[来源:] 所以 DE=DR=7-QC-CD=2,EF=7-PF-ER=4 则该六边形的周长为 15.
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并及时总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决最小值类问题的重要基础依据之
P
一,对称变换是研究此类问题较常用的方法.
A
F
[例 2] 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 120°,连续四条边的边长
B
依次是 1、3、3、2,则该六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略解] 如图 2,六边形 ABCDEF 的每个内角都为 120°, Q
四边形 PDEF 的面积=2×四边形 PM4EM5 的面积……②
因为 M1M4,M2M 5 都平分六边形 ABCDEF 面积
所以五边形 M1M4DCB 的面积=五边形 M2M5 EDC 的面积,除去公共部分五边形 M2PM4DC 的
面积, 可得四边形 PM1BM2 面积=四边形 PM4EM5 面积. 由①,②得 四边形 PABC 的面积=四边形 PDEF 的面积 注意到△CPM3 与△DPM3 等积, △CPM6 与△DPM6 等积 因此折线 M3PM6 平分六边形 ABCDEF 的面积,但直线段 M3M6 也平分六边形 ABCDEF 的面积,所以△M3PM6 的
1 1 1 c c 1(1) c b c (2) a b b (3)
ab c ab
图2
[点评] 把一般性问题特殊化或者把特殊性问题一般化是解某些竞赛题的常用方法.本题是
2021乌克兰数学奥林匹克几何题解答
2021乌克兰数学奥林匹克几何题解答乌克兰数学奥林匹克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数学竞赛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参与。
其中,几何题一直是考察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解答2021乌克兰数学奥林匹克的几何题。
题目一:在平面上,给定一个三角形ABC,点D是BC边上的一个点,且满足∠BAD = ∠ACD。
点E是AB边上的一个点,且满足∠CED =∠BCA。
证明:∠BAC = ∠BCE。
解答: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角度追踪来证明∠BAD = ∠ACD。
由于∠BAD = ∠ACD,我们可以得到∠BAC = ∠CAD。
又因为∠CED =∠BCA,所以∠CDE = ∠CBA。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DE + ∠CED + ∠CDE = 180°。
将∠CDE替换为∠CBA,我们可以得到∠CBA + ∠CED + ∠CBA = 180°。
进一步化简,我们可以得到2∠CBA + ∠CED = 180°。
由于∠CED = ∠BCA,所以2∠CBA +∠BCA = 180°。
化简后,我们可以得到∠CBA = 60°。
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BAC = ∠BCE。
我们可以通过角度追踪来证明这一点。
首先,我们可以得到∠BAC = ∠CAD。
又因为∠CED = ∠BCA,所以∠BCE = ∠CDE。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得到∠BCE + ∠CDE + ∠CED = 180°。
将∠CDE替换为∠BCE,我们可以得到∠BCE + ∠BCE + ∠CED = 180°。
进一步化简,我们可以得到2∠BCE + ∠CED = 180°。
由于∠CED = ∠BCA,所以2∠BCE +∠BCA = 180°。
化简后,我们可以得到∠BCE = 60°。
综上所述,我们证明了∠BAC = ∠BCE。
2023巴西数学奥林匹克几何题解答
2023巴西数学奥林匹克几何题解答在数学领域,奥林匹克竞赛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比赛,它旨在挑战和激励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和探索。
其中,巴西数学奥林匹克无疑是世界数学竞赛中的佼佼者,几何题更是其一大亮点。
在2023年的巴西数学奥林匹克中,关于几何题有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对2023巴西数学奥林匹克中的几何题进行深入解析和答案探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题目。
1. 题目一:求证三角形内接圆的半径题目描述: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求证三角形ABC内切圆的半径r等于三角形的面积S除以半周长p的差值。
针对这个题目,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比如海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内切圆,展开讨论。
内切圆通常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通过实际的绘图和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性质。
在全面理解了内切圆的特点后,我们可以按照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半径r与面积S、半周长p的关系。
我们可以给出证明三角形内接圆的半径的具体过程和结论。
个人观点:几何题目的解答过程中,画图和几何推导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解答这类几何题目时,多花时间在构图和推导上,对于提升解题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2. 题目二: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题目描述:已知直角三角形ABC,其中∠C为直角,a、b、c分别为三边的长度,求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r。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首先回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比如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这些定理是解答几何题的基础,熟练掌握有助于更高效地解题。
针对直角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r,我们可以通过构图和角度分析,推导出其与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特殊角的性质,比如一些特殊的三角函数值等。
我们可以给出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的具体计算公式和证明过程。
个人观点:几何题目不仅考察了我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更考察了我们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外数学竞赛中几道平面几何问题的解读与欣赏
IcE = EM = FN = FIb . PI MP NP IQ
因PI=IQ, 所以, IcE=FIb, 从而D为EF的中点, 再注意I为PQ的中点即知T、I、D三 点共线.
3
证 法 2 如 图 8, 由 Mannheim 定 理 , I 为 PQ 的 中 点 . 又 TP 平 分 ∠ATB, ∠ATB=∠ACB , 所以∠PIB=∠AIB−90°= 1 ∠ACB =∠PTB. 因此, P、B、T、I四点共
BC'=AB+AC'=AB+AC, RQ'=PR+PQ'=PR+PQ. 故 AB+AC=PQ+PR.
问题 4 设L、M、N分别为△ABC的三条高AD、BE、CF的中点, △ABC的内切
6
圆与其边BC、CA、AB分别切于X、Y、Z, 则LX、MY、NZ三线共点. 记此点为P, 进而证明点P在△ABC的外心与内心的连线上. (第 44 届(2003)IMO越
直接证明这个问题似乎找不到突破口, 下面给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间接证明. 我们先证明另一个问题: 设 E、F 分别为△ABC 的边 AB、AC 上的点, 且 AE=AF, I 是△ABC 的内心, D 为△EBI 的外接圆与△FIC 的外接圆的另一交点, 则△DEF 的外接圆分别与 AB、 AC 相切于 E、F, 且△DBC 的外接圆与△DEF 的外接圆相切于 D.
4
Simson 线的一个性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任意一点 P 与三角形的垂心的连 线被点 P 关于三角形的 Simson 线平分; (图 11)
A
H
F
B
D
C
E
P
图 11
A
H2
高联难度平面几何100题第一题分析与解答
高联难度平面几何100题第一题分析与解答第一题:证明角平分已知PE 、PF 是⊙O 的切线,A 、B 是一组对径点,PB 交⊙O 于另一点C ,直线AF 、BE 交于D 点。
求证:PCE PCD ∠=∠。
法一、调和路线()1(2):(3):⎧⎪⇒⇒⎨⎪⎩方向:对边乘积相等两切一割调和四边形方向圆上再取一点与调和四顶点相连,得新的调和线束方向一组对顶点处的切线与另一组对角线,三线共点123⎧⎪⎪⎪⇔⎨⎪⎧⎪⎨⎪⎩⎩方向:用直线截得调和点列调和线束方向:用圆截得调和四边形垂直,角平分方向:特殊的调和线束平行,中点证明:由于PE ,PF 圆O 的切线,PBC 是圆O 的切线,所以四边形EBFC 是调和四边形.又因为,A 在圆O 上,所以,(AE ,AF ;AB ,AC )是调和线束 设直线AC 与DE 交于点K ,则直线截调和线束(AE ,AF ;AB ,AC )于点E ,D ,B ,K . 于是(E ,D ,;B ,K )是调和点列,所以,(CE ,CD ,;CB ,CK )是调和线束.又因为AB 是圆O 的直径,所以,CK ⊥CB ,所以,CB 平分角ECD ,结论得证。
法二、角和边的推导1.整体思路:=EB AF D AB E F O P D C E F P PBO C =⎫⎧⎪⇒⇒⇔⎨⎬⇒=⎪⎩⎭图形基础,,,圆、、的关系结论切线切线2.关键步骤: ,,,.=EB AF DA B E F D P E F P PB O C =⎫⇒⎬⇒=⎭把的边和角的关系,推到至、切线切线3.难点突破:寻找点P 、D 的关系.证明过程:定调:,,90ABE ABF AEB AFB αβ∠=∠=∠=∠=︒.推演:+90BDF EBF BFD αβ∠=∠-∠=-︒90,90PEB PFB αβ∠=︒-∠=︒-,2+2180EPF EBF PEB PFB αβ∠=∠-∠-∠=-︒.突破:2,EPF EDF PE PF P ∠=∠=⇒是△EDF 的外心,所以,PDE PED ECP ∠=∠=∠,所以,P ,D ,E ,C 四点共圆.而PD =PE ,所以,PC 平分∠ECD . 结论:PCE PCD ∠=∠法三、角元塞瓦定理整体思路:AB E F P BEF CBA O D ⎫⎧⎪⇒⇒⇔⎨⎬⎪⎩⎭图形基础,,对圆周角元塞瓦对圆,圆圆转移角度联系两个赛周元塞瓦瓦角结论关键步骤:写出两个赛瓦定理,并选对点和三角形.难点突破:用圆连结两个塞瓦定理.证明过程:定调:设,ABE ABF αβ∠=∠=.由于AB 是圆的直径,所以,PEC EBA α∠=∠=. 推演:P 对△BEF 用赛瓦定理:()()sin 90sin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90cos PBE PEB PFE PBF PEF PFB ααββ︒-∠∠∠===∠∠∠︒- D 对ABC ∆用塞瓦定理:sin sin sin sin sin sin DCB DBC DAB DCA DBA DAC ∠∠∠=∠∠∠ 所以,()()sin 90sin tan sin 180sin DBC DCB DACβα︒-∠∠=︒-∠ 突破:因为,DBC PBE DCA PBF ∠=∠∠=∠,所以,sin cos cos costan cotsin sin cos sinPBEDCBDACβαβααβα∠∠===∠.结论:所以,PCE PCD∠=∠小结:角度一从调和角度,用全局的目光审视,是基于某个几何模型的做法,这需要一定的几何积累;方法二和方法三,都是从局部的观点去推到,结合综合法和分析法,按照作图的顺序逐步分析以及要证的结论逐步逆推,这就非常考验分析和发现能力,但是其更接近几何的本质.。
高数几何竞赛真题答案解析
高数几何竞赛真题答案解析一、问题导入在高数几何竞赛中,几何问题往往是考察学生对空间形状和运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几何定理的运用能力。
解决几何问题需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灵活的想象力。
本文将通过解析一些高数几何竞赛真题,来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几何知识。
二、平面几何题目解析1. 题目: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在平面内有一点P,使得PA=1,PB=2,PC=3,请求出点P的坐标。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可知AP和CP平分角DAB。
由此可推断出底边AB的垂直平分线和线段AP的交点即为点P的坐标。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APC以及勾股定理,可得到AP的长度为√5,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计算出线段AB、AC和AD的长度分别为√5/√2,√5/√2和1。
从而可以得到点P的坐标为(√5/√2,√5/√2)。
2. 题目:已知平面内一条直线L过点A(1,2,3),且与坐标轴的三个正向轴交点分别是B、C和D,请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设直线L的方程为x/a + y/b + z/c = 1。
首先,我们需要求出直线上两个已知点的坐标。
由点A(1,2,3)可得x/a + y/b + z/c = 1,代入坐标(1,2,3),得到1/a + 2/b + 3/c = 1。
由坐标轴的交点可得,B(1, 0, 0),C(0, 2, 0)和D(0, 0, 3)。
分别代入方程可得到三个方程式:1/a = 1,2/b = 1,3/c = 1即可得到直线L的方程为x + y/2 + z/3 = 1。
三、空间几何题目解析1. 题目:已知点A(1,2,3)和点B(4,5,6),求向量AB的模长。
解析:向量AB的模长即为向量AB的长度,即两点间的距离。
根据点A和点B的坐标,可得到向量AB为(3, 3, 3),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向量AB的模长为3√3。
2. 题目:已知空间内有一个矩形棱箱,其中一条边长为3,且与x轴平行,另外两条边与y轴和z轴平行,求矩形棱箱的体积。
国际奥数题目解析
国际奥数题目解析数学作为一门精确而又广泛应用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国际奥数竞赛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之一,其题目难度和深度都远超普通数学考试。
本文将针对国际奥数竞赛中的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魅力。
一、平面几何题目解析1. 题目:已知一条直线与两个圆相交于A、B两点,求证:直线AB的中垂线必过两个圆的圆心。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直线AB的中垂线与两个圆的圆心构成的线段等长。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一结论。
假设直线AB的中垂线不过两个圆的圆心,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直线AB的中垂线与两个圆的圆心构成的线段不等长。
由于直线AB与两个圆相交,所以直线AB的中垂线与两个圆的圆心构成的线段应该等长,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直线AB的中垂线必过两个圆的圆心。
2. 题目:已知一个正方体,求证:连接正方体相对顶点的线段长度相等。
解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几何推理来解决。
首先,我们可以将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观察其中的对称性。
我们可以发现,连接正方体相对顶点的线段形成了一个正方形。
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所以连接正方体相对顶点的线段长度也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连接正方体相对顶点的线段长度相等。
二、代数题目解析1. 题目:已知a、b、c为正实数,且满足abc=1,求证:a²+b²+c²≥ab+bc+ca。
解析: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推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将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到2(a²+b²+c²)≥2(ab+bc+ca)。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不等式两边同时减去2(ab+bc+ca),得到2(a²-2ab+b²+b²-2bc+c²)≥0。
进一步简化,得到2[(a-b)²+(b-c)²+(c-a)²]≥0。
高中数学竞赛题之平面几何
第一讲注意添加平行线证题在同一平面内 ,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平行线是初中平面几何最基本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图形 . 在证明某些平面几何问题时 , 若能依据证题的需要 , 添加恰当的平行线, 则能使证明顺畅、简洁 .添加平行线证题 , 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1为了改变角的位置大家知道 ,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 利用这些性质 , 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 , 将某些角的位置改变 , 以满足求解的需要 .例 1设 P 、 Q 为线段 BC 上两点 , 且 BP =CQ, A 为 BC 外一动点 ( 如图 1). 当点 A 运动到使∠BAP =∠ CAQ 时, △ ABC 是什么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 .答: 当点 A 运动到使∠ BAP =∠ CAQ 时,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如图 1, 分别过点 P 、B 作 AC 、AQ 的平行线得交点D. 连结 DA .在△ DBP =∠ AQC 中, 显然 ∠ DBP =∠ AQC, ∠ DPB =∠ C.由 BP =CQ, 可知△ DBP ≌△ AQC.有 DP = AC, ∠ BDP =∠QAC.于是 , DA ∥ BP, ∠ BAP =∠ BDP .则 A 、 D 、 B 、 P 四点共圆 , 且四边形 ADBP 为等腰梯形 . 故 AB = DP. 所以 AB = AC.这里 , 通过作平行线 , 将∠ QAC “平推”到∠ BDP 的位置 . 由于 A 、 D 、 B 、 P 四点共圆 , 使证明很顺畅 .例 2 如图 2, 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 ∠ BAF =∠ BCE. 求证:∠ EBA =∠ ADE . 证明: 如图 2, 分别过点 A 、 B 作 ED 、 EC 的平行线 , 得交点 P, 连 PE.由 ABCD, 易知△ PBA ≌△ ECD. 有 PA = ED, PB = EC.显然 , 四边形 PBCE 、 PADE 均为平行四边形 . 有 ∠BCE =∠ BPE, ∠ APE =∠ ADE .由∠ BAF =∠ BCE, 可知 ∠BAF =∠ BPE.有 P 、 B 、 A 、 E 四点共圆 .于是 , ∠ EBA =∠ APE .所以 , ∠ EBA =∠ ADE .这里 , 通过添加平行线 , 使已知与未知中的四个角通过 P 、 B 、 A 、E 四点共圆 , 紧密联系起来 . ∠ APE 成为∠ EBA 与∠ ADE 相等的媒介 , 证法很巧妙 . 2欲“送”线段到当处利用“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这两条, 常可通过添加平行线 , 将某些线段“送”到恰当位置, 以证题 .例 3 在△ ABC 中 , BD 、CE 为角平分线 , P 为 ED 上任意一点 . 过 P 分别作 AC 、 AB 、BC 的垂线 ,M 、 N 、 Q 为垂足 . 求证: PM + PN = PQ. 证明: 如图 3, 过点 P 作 AB 的平行线交 BD 于 F, 过点 F 作 BC 的平行线分别交PQ 、 AC于 K 、G, 连 PG .由 BD 平行∠ ABC, 可知点 F 到 AB 、 BC 两边距离相等 . 有 KQ = PN. 显然 ,EP=EF=CG, 可知 PG ∥EC.PDFD GD由 CE 平分∠ BCA, 知 GP 平分∠ FGA. 有 PK = PM. 于是 ,PM + PN = PK +KQ = PQ.这里 , 通过添加平行线 , 将 PQ “掐开”成两段 , 证得 PM =PK , 就有 PM +PN = PQ. 证法非常简捷 . 3为了线段比的转化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 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 在一些问题中 , 可以通过添加平行线 , 实现某些线段比的良性转化. 这在平面几何证题中是会经常遇到的.例 4 设 M 1、M 2 是△ ABC 的 BC 边上的点 ,且 BM 1=CM 2. 任作一直线分别交 AB 、AC 、AM 1、 AM 2 于 P 、 Q 、N 1、 N 2. 试证:AB+AC=AM 1 +AM 2.AP AQ AN 1 AN 2证明:如图 4, 若 PQ ∥ BC, 易证结论成立 . 若 PQ 与 BC 不平行 , 设 PQ 交直线 BC 于 D. 过点 A 作PQ 的平行线交直线 BC 于 E.由 BM 1= CM 2, 可知 BE + CE = M 1E +M 2E, 易知AB = BE , AC = CE , AP DE AQ DEAM 1 = M 1E , AM 2 = M 2 E . 则 AB + AC = BE CE = M 1 E M 2 E =AN 1 DE AN 2 DE APAQ DEDE AM 1 +AM2 . AN 1 AN 2所以 ,AB+ AC =AM1 +AM2 .APAQAN 1AN 2这里 , 仅仅添加了一条平行线, 将求证式中的四个线段比“通分” , 使公分母为DE ,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例 5 AD 是△ ABC 的高线 , K 为 AD 上一点 , BK 交 AC 于 E, CK 交 AB 于 F . 求证:∠ FDA =∠EDA .证明: 如图 5, 过点 A 作 BC 的平行线 , 分别交直线DE 、DF 、 BE 、CF 于 Q 、 P 、 N 、 M.显然 , BD = KD = DC .ANKAAM有 BD · AM = DC · AN. (1)由 AP = AF = AMBDFBBC由 AQ = AE = AN DC EC BC, 有AP =BD ·AM.(2)BC, 有AQ =DC·AN.(3)BC对比 (1) 、 (2) 、 (3) 有 AP = AQ.显然 AD 为 PQ 的中垂线 , 故 AD 平分∠ PDQ .所以 , ∠ FDA =∠ EDA .这里 , 原题并未涉及线段比 , 添加 BC 的平行线 , 就有大量的比例式产生 , 恰当地运用这些比例式 , 就使 AP 与 AQ 的相等关系显现出来 .4为了线段相等的传递当题目给出或求证某点为线段中点时, 应注意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 用平行线将线段相等的关系传递开去 .例 6 在△ ABC 中 ,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 点 M 在 AB 边上 , 点 N 在 AC 边上 , 并且∠ MDN =2222212290°. 如果 BM + CN = DM + DN , 求证: AD =( AB + AC ).证明: 如图 6, 过点 B 作 AC 的平行线交ND 延长线于 E. 连 ME.由 BD = DC, 可知 ED =DN . 有△ BED≌△ CND .于是 , BE = NC.显然 , MD 为 EN 的中垂线 . 有EM= MN .由BM 2+ BE2=BM2+ NC2= MD2+DN2=MN2= EM2, 可知△ BEM 为直角三角形 , ∠ MBE=90°.有∠ ABC +∠ ACB=∠ ABC+∠ EBC=90°.于是,∠ BAC=90°.所以 , AD 2=12122BC=( AB + AC ).24这里 , 添加 AC 的平行线 , 将 BC 的以 D 为中点的性质传递给EN, 使解题找到出路 .例7如图 7, AB 为半圆直径 , D 为 AB 上一点 , 分别在半圆上取点E、F, 使 EA= DA , FB = DB. 过 D 作 AB 的垂线 , 交半圆于 C. 求证: CD 平分 EF .证明:如图 7, 分别过点E、 F 作 AB 的垂线 , G、 H 为垂足 , 连 FA 、EB .易知DB 2= FB2= AB· HB ,AD2= AE2= AG· AB.二式相减 , 得DB 2- AD2=AB· ( HB - AG), 或 (DB- AD ) · AB=AB· ( HB - AG).于是 , DB- AD =HB - AG, 或DB -HB= AD- AG.就是DH=GD .显然 , EG ∥CD ∥ FH .故CD平分EF .这里 , 为证明 CD 平分 EF , 想到可先证 CD 平分 GH. 为此添加 CD 的两条平行线 EG、FH , 从而得到 G、 H 两点 . 证明很精彩 .经过一点的若干直线称为一组直线束.一组直线束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在该直线的平行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 8, 三直线 AB、 AN、AC 构成一组直线束, DE 是与 BC 平行的直线 . 于是 , 有DM = AM=ME,即DM = ME 或 DM = BN .BN AN NC BN NC ME NC此式表明 , DM = ME 的充要条件是BN= NC.利用平行线的这一性质, 解决某些线段相等的问题会很漂亮.例 8如图 9, ABCD 为四边形 , 两组对边延长后得交点E、 F, 对角线 BD ∥ EF, AC 的延长线交 EF 于 G. 求证: EG= GF.证明:如图 9, 过 C 作 EF 的平行线分别交AE、 AF 于 M 、N. 由 BD ∥ EF, 可知 MN∥ BD . 易知S△BEF= S△DEF .△△ⅡKG -*5ⅡDFC .有 S BEC =S可得 MC = CN.所以 , EG =GF .例9 如图 10, ⊙ O 是△ ABC 的边 BC 外的旁切圆 , D、 E、 F 分别为⊙ O 与 BC、 CA、 AB 的切点 . 若 OD 与 EF 相交于 K, 求证: AK 平分 BC.证明:如图 10, 过点 K 作 BC 的行平线分别交直线AB、AC 于 Q、P 两点 , 连 OP、 OQ 、OE、OF.由 OD ⊥BC, 可知 OK ⊥PQ.由 OF ⊥ AB, 可知 O、K 、 F、 Q 四点共圆 , 有∠ FOQ=∠ FKQ .由 OE⊥ AC, 可知 O、 K 、P、 E 四点共圆 . 有∠ EOP=∠ EKP .显然 , ∠ FKQ =∠ EKP , 可知∠ FOQ=∠ EOP.由 OF = OE, 可知 Rt △ OFQ ≌Rt △ OEP .则 OQ = OP.于是 , OK 为 PQ 的中垂线 , 故QK = KP.所以 , AK 平分 BC.综上 , 我们介绍了平行线在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同学们在实践中应注意适时添加平行线 , 让平行线在平面几何证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练 习 题1. 四边形 ABCD 中, AB = CD , M 、 N 分别为 AD 、BC 的中点 , 延长 BA 交直线 NM 于 E, 延长 CD交直线 NM 于 F . 求证:∠ BEN =∠ CFN.( 提示:设 P 为 AC 的中点 , 易证 PM = PN.)2. 设 P 为△ ABC 边 BC 上一点 , 且 PC = 2PB. 已知∠ ABC =45°, ∠ APC =60°. 求∠ ACB. ( 提示:过点 C 作 PA 的平行线交 BA 延长线于点 D . 易证△ ACD ∽△ PBA. 答: 75°)3. 六边开ABCDEF 的各角相等 , FA = AB = BC, ∠ EBD =60°,S △ EBD = 60cm 2. 求六边形ABCDEF 的面积 .( 提示:设 EF 、DC 分别交直线 AB 于 P 、Q, 过点 E 作 DC 的平行线交 AB 于点 M. 所求面积与EMQD 面积相等 . 答: 120cm 2)4. AD 为 Rt △ ABC 的斜边 BC 上的高 , P 是 AD 的中点 , 连 BP 并延长交 AC 于 E. 已知 AC : AB=k. 求 AE: EC.( 提示:过点 A 作 BC 的平行线交 BE 延长线于点 F . 设 BC = 1, 有 AD = k, DC = k 2. 答:1)1 k25. AB 为半圆直径 , C 为半圆上一点 , CD ⊥AB 于 D, E 为 DB 上一点 , 过 D 作 CE 的垂线交 CB于 F. 求证:AD=CF.DEFB( 提示:过点 F 作 AB 的平行线交 CE 于点 H. H 为△ CDF 的垂心 .)6. 在△ ABC 中, ∠ A: ∠ B: ∠C =4:2:1, ∠ A 、∠B 、∠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求证: 1 + 1a b= 1.c( 提示:在 BC 上取一点 D, 使 AD = AB. 分别过点 B 、C 作 AD 的平行线交直线 CA 、BA 于点E 、 F .)7. 分别以△ ABC 的边 AC 和 BC 为一边在△ ABC 外作正方形 ACDE 和 CBFG , 点 P 是 EF 的 中点 . 求证: P 点到边 AB 的距离是 AB 的一半 .8. △ ABC 的内切圆分别切 BC 、 CA 、 AB 于点 D 、 E 、F, 过点 F 作 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 DA 、DE 于点 H 、 G. 求证: FH = HG . ( 提示:过点 A 作 BC 的平行线分别交直线 DE 、 DF 于点 M 、N.)9. AD 为⊙ O 的直径 , PD 为⊙ O 的切线 , PCB 为⊙ O 的割线 , PO 分别交 AB 、 AC 于点 M 、N. 求证: OM =ON .( 提示:过点 C 作 PM 的平行线分别交 AB 、AD 于点 E 、F. 过 O 作 BP 的垂线 , G 为垂足 . AB∥GF .)第二讲 巧添辅助 妙解竞赛题在某些数学竞赛问题中, 巧妙添置辅助圆常可以沟通直线形和圆的内在联系, 通过圆的有关性质找到解题途径. 下面举例说明添置辅助圆解初中数学竞赛题的若干思路.1 挖掘隐含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的题设或图形本身隐含着 “点共圆” , 此时若能把握问题提供的信息 , 恰当补出辅助圆 , 并合理挖掘图形隐含的性质 , 就会使题设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明朗化.1.1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例 1 如图 1, 在△ ABC 中 , AB = AC, D 是底边 BC 上一点 , E 是线段 AD 上一点且∠BED =2∠ CED =∠ A. 求证: BD = 2CD.分析:关键是寻求∠ BED = 2∠CED 与结论的联系 . 容易想到作∠ BED 的平分线 , 但因 BE ≠ ED , 故不能直接证出 BD = 2CD . 若延长 AD 交△ ABC 的外接圆于 F, 则可得 EB = EF, 从而获取 .证明: 如图 1, 延长 AD 与△ ABC 的外接圆相交于点 F, 连结 CF 与 BF, 则∠ BFA =∠ BCA = ∠ABC =∠ AFC, 即∠ BFD =∠ CFD . 故 BF: CF = BD : DC .又∠ BEF =∠ BAC, ∠BFE =∠ BCA, 从而∠ FBE =∠ ABC =∠ ACB =∠ BFE. 故 EB = EF.作∠ BEF 的平分线交 BF 于 G, 则 BG = GF.因∠ GEF = 1∠ BEF =∠ CEF , ∠GFE =∠ CFE, 故△ FEG ≌△ FEC . 从而 GF = FC .2于是 , BF = 2CF . 故 BD = 2CD .1.2 利用四点共圆例 2 凸四边形 ABCD 中 , ∠ ABC = 60° , ∠ BAD =∠ BCD = 90° , AB = 2, CD =1,对角线 AC 、 BD 交于点 O, 如图 2. 则 sin ∠ AOB = ____. 分析:由∠ BAD =∠ BCD = 90°可知 A 、 B 、 C 、 D四点共圆 , 欲求 sin ∠ AOB, 联想到托勒密定理 , 只须求出 BC 、 AD 即可 .解: 因∠ BAD =∠ BCD = 90° , 故 A 、 B 、C 、D 四点共圆 . 延长 BA 、 CD 交于 P, 则∠ ADP =∠ABC = 60°.设 AD = x, 有 AP = 3 x, DP = 2x. 由割线定理得 (2 + 3 x) 3 x = 2x(1 + 2x).解得 AD =x = 23 - 2, BC = 1BP =4- 3 .2由托勒密定理有 BD · CA = (4 -3 )(2 3 -2) + 2× 1=10 3 - 12.又 S ABCD = S △ ABD + S △ BCD =3 3.故 sin ∠AOB =15 6 3.226例 3 已知:如图 3, AB = BC = CA =AD , AH ⊥ CD 于 H , CP ⊥ BC, CP 交 AH 于 P. 求证:△ABC 的面积 S =34AP · BD .分析:因 S △ ABC = 3 BC 2= 3 AC ·BC, 只4 4须证 AC · BC = AP · BD, 转化为证△ APC ∽△ BCD . 这由 A 、 B 、 C 、 Q 四点共圆易证 ( Q 为BD 与 AH 交点 ).证明: 记 BD 与 AH 交于点 Q, 则由 AC = AD, AH ⊥ CD 得∠ ACQ =∠ ADQ.又 AB = AD, 故∠ ADQ =∠ ABQ.从而 , ∠ ABQ =∠ ACQ. 可知 A 、 B 、 C 、 Q 四点共圆 . ∵∠ APC = 90°+∠ PCH =∠ BCD , ∠CBQ =∠ CAQ, ∴△ APC ∽△ BCD . ∴ AC · BC = AP · BD.于是 , S =3 3 AC · BC =AP · BD .442 构造相关的辅助圆解题有些问题貌似与圆无关 , 但问题的题设或结论或图形提供了某些与圆的性质相似的信息,此时可大胆联想构造出与题目相关的辅助圆 , 将原问题转化为与圆有关的问题加以解决 .2.1 联想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例 4 如图 4, 四边形 ABCD 中, AB ∥ CD , AD =DC = DB = p, BC = q. 求对角线 AC 的长 .分析:由“ AD = DC = DB =p ”可知 A 、 B 、C 在半径为 p 的⊙ D 上 . 利用圆的性质即可找到 AC 与 p 、 q 的关系 .解: 延长 CD 交半径为 p 的⊙ D 于 E 点 , 连结 AE. 显然 A 、B 、 C 在⊙ D 上 .∵ AB ∥ CD , ∴BC =AE.从而 , BC =AE =q.在 △ ACE 中 , ∠ CAE = 90 ° , CE = 2p, AE = q, 故AC = CE2AE2=4 p2q 2.2.2 联想直径的性质构造辅助圆例 5 已知抛物线 y =- x 2+2x + 8 与 x 轴交于 B 、 C 两点,点 D 平分 BC. 若在 x 轴上侧的A 点为抛物线上的动点 , 且∠ BAC 为锐角 , 则 AD 的取值范围是 ____. 分析:由“∠ BAC 为锐角”可知点 A 在以定线段 BC 为直径的圆外 , 又点 A 在 x 轴上 侧, 从而可确定动点 A 的范围 , 进而确定 AD 的取值范围 .解: 如图 5, 所给抛物线的顶点为A 0(1,9), 对称轴为 x = 1, 与 x 轴交于两点 B( -2,0) 、C(4,0). 分别以 BC 、DA 为直径作⊙ D 、⊙ E, 则两圆与抛物线均交于两点P(1 - 2 2 ,1) 、Q(1 + 2 2 ,1).可知 , 点 A 在不含端点的抛物线 PA 0Q 内时 , ∠BAC < 90° . 且有 3= DP = DQ < AD ≤DA 0= 9,即 AD 的取值范围是 3< AD ≤ 9.2.3 联想圆幂定理构造辅助圆例 6 AD 是 Rt △ABC 斜边 BC 上的高 , ∠ B 的平行线交 AD 于 M, 交 AC 于 N. 求证: AB 2-AN 2= BM · BN.分析:因 AB 2-AN 2=( AB + AN)( AB - AN) = BM · BN, 而由题设易知 AM = AN, 联想割线定理, 构造辅助圆即可证得结论 . 证明: 如图 6,∵∠ 2+∠ 3=∠ 4+∠ 5= 90°, 又∠ 3=∠ 4, ∠ 1=∠ 5,∴∠ 1=∠ 2. 从而 , AM = AN.以 AM 长为半径作⊙ A, 交 AB 于 F, 交 BA 的延长线于E. 则 AE =AF =AN.由割线定理有BM · BN = BF · BE =( AB +AE)( AB -AF) = ( AB + AN)( AB - AN) = AB 2- AN 2,即 AB 2-AN 2= BM · BN.例 7 如图 7, ABCD 是⊙ O 的内接四边形 , 延长 AB 和 DC 相交于 E, 延长 AB 和 DC 相交于 E, 延长 AD 和 BC 相交于 F, EP 和 FQ 分别切⊙ O 于 P 、 Q. 求证: EP 2+ FQ 2= EF 2. 分析:因 EP 和 FQ 是⊙ O 的切线 , 由结论联想到切割线定理 , 构造辅助圆使 EP 、 FQ 向 EF转化 .证明: 如图 7, 作△ BCE 的外接圆交 EF 于 G, 连结 CG.因∠ FDC =∠ ABC =∠ CGE , 故 F 、 D 、 C 、 G 四点共圆 . 由切割线定理 , 有EF 2= ( EG +GF ) · EF = EG · EF + GF · EF = EC ·ED +FC · FB =EC ·ED + FC · FB = EP 2+ FQ 2,即 EP 2+FQ 2= EF 2. 2.4 联想托勒密定理构造辅助圆 例 8如图 8, △ ABC 与△ A 'B ' C '的三边分别为 a 、 b 、 c 与 a '、b '、c ' , 且∠ B =∠ B ' , ∠ A +∠ A = 180° . 试证: aa '= bb '+ cc ' . 分析:因∠ B =∠ B ' , ∠ A +∠ A '= 180° , 由结论联想到托勒密定理 , 构造圆内接四边形加以证明 .证明: 作△ ABC 的外接圆 , 过 C 作 CD ∥ AB 交圆于 D, 连结 AD 和 BD, 如图 9 所示 .∵∠ A +∠ A '= 180°=∠ A +∠ D ,∠ BCD =∠ B =∠ B ' ,∴∠ A '=∠ D , ∠ B '=∠ BCD . ∴△ A ' B ' C '∽△ DCB .有 A' B' = B' C ' = A'C ' ,DCCBDB即c'=a'=b'.故 DC =ac', DB =ab ' .DC a DB a'a'又 AB ∥ DC, 可知 BD = AC = b, BC =AD = a.从而 , 由托勒密定理 , 得AD · BC = AB · DC + AC · BD,即a 2= c ·ac'+ b ·ab'.故 aa '= bb '+ cc ' .a'a'练 习 题1. 作一个辅助圆证明:△ ABC 中 , 若 AD 平分∠ A, 则AB=BD.AC DC( 提示:不妨设 AB ≥ AC, 作△ ADC 的外接圆交 AB 于 E, 证△ ABC ∽△ DBE , 从而 AB=BDAC DE= BD.)DC2. 已知凸五边形 ABCDE 中 , ∠ BAE = 3a, BC = CD = DE , ∠ BCD =∠ CDE = 180°- 2a. 求证:∠ BAC =∠ CAD =∠ DAE .( 提示:由已知证明∠ BCE =∠ BDE = 180°- 3a, 从而 A 、 B 、 C 、 D 、E 共圆 , 得∠ BAC =∠CAD =∠ DAE.)3. 在△ ABC 中 AB = BC, ∠ ABC = 20°, 在 AB 边上取一点M , 使 BM = AC. 求∠ AMC 的度数 .( 提示:以 BC 为边在△ ABC 外作正△ KBC, 连结 KM , 证 B 、 M 、C 共圆 , 从而∠ BCM = 1∠2BKM = 10° , 得∠ AMC = 30° .) 4.如图 10, AC 是ABCD 较长的对角线 , 过 C 作 CF ⊥AF, CE ⊥ AE.求证: AB · AE + AD · AF = AC 2. ( 提示:分别以 BC 和 CD 为直径作圆交 AC 于点G 、 H. 则 CG =AH, 由割线定理可证得结论.)5. 如图 11. 已知⊙ O 1 和⊙ O 2 相交于 A 、 B, 直线 CD 过 A 交⊙ O 1 和⊙ O 2 于 C 、 D,且 AC = AD , EC 、 ED 分别切两圆于 C 、 D. 求证: AC 2= AB ·AE .( 提示:作△ BCD 的外接圆⊙ O 3, 延长 BA 交⊙ O 3 于 F, 证 E 在⊙ O 3 上 , 得△ ACE ≌△ ADF , 从而 AE =AF, 由相交弦定理即得结论 .) 6.已知 E 是△ ABC 的外接圆之劣弧 BC 的中点 .求证: AB · AC = AE 2- BE 2.( 提示:以 BE 为半径作辅助圆⊙ E, 交 AE 及其延长线于 N 、M, 由△ ANC ∽△ ABM 证 AB ·AC =AN ·AM .)7. 若正五边形 ABCDE 的边长为 a, 对角线长为 b, 试证: b - a= 1. a b( 提示:证 b 2 =a 2+ab, 联想托勒密定理作出五边形的外接圆即可证得.)第三讲 点共线、线共点在本小节中包括点共线、 线共点的一般证明方法及梅涅劳斯定理、 塞瓦定理的应用。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目解析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29.04.20211.(本题5分)计算 (210010002)2021.2.(本题10分)在点集 {(x,y,z)|x 232+y 222+z 252=1 }中求函数 u =4x −6y +12z −5 的最小值。
3.(本题9分)求级数 ∑sin nx n!∞n=1 的和函数。
4.(本题5分)计算极限: lim n→∞(cos x 2∙cos x 4∙…∙cos x 2n ).5.(本题5分)给定一个平行六面体,从任一顶点都可引出三条面对角线。
求证:以这些面对角线为棱所构建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是原平行六面体的2倍。
6.(本题6分)计算定积分:∫lnx 1+x 2dx a 1/a .7.(本题5分)已知方程 (x −1)f (x+1x−1)−f (x )=x 对任意的 x ∈R, x ≠1 均成立,求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函数f(x)。
8.(本题9分)求微分方程y′′cos x+y′(5cos x−2sin x)+y(3cos x−5sin x)=e−x的通解。
9.(本题5分)证明不等式1 2∙34∙56∙78∙…∙99100<110.10.(本题11分)计算不定积分I=∫x2dx(sin x−x cos x)2.11.(本题8分)设p和q分别是闭区间[2,6],[0,4]中的数。
求方程x2+px+q=0有两个不相等实根的概率。
12.(本题9分)求解柯西方程:xyy′′−x(y′)2=2yy′,y(1)=e,y′(1)=3e.13.(本题7分)证明:多项式P(x)=x n sinϕ−ρn−1x sin nϕ+ρn sin(n−1)ϕ能被x2−2ρx cosϕ+ρ2整除。
14.(本题6分)求解微分方程: y′+2ye x−y2=e2x+e x.。
奥林匹克数学题型高级平面几何转化技巧
奥林匹克数学题型高级平面几何转化技巧平面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常见的题型。
为了在平面几何题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高级的转化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奥林匹克数学题型中的高级平面几何转化技巧,并给出相应的例题讲解。
1. 全等三角形转化技巧全等三角形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通过运用一些转化技巧,可以简化问题求解的过程。
例题1:已知在△ABC中,∠ACB = 90°。
点D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且AD = 5, CD = 12。
点P在AB边上,且∠DPB = 90°。
求∠CPD的最大值。
解析:我们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的转化技巧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首先,连接BP,连接CP,然后延长BP交AC于点E,延长CP交AB于点F。
易得△BPC与△BDA全等。
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PBC = ∠ADB。
进一步地,由于∠ADC = 90°,我们可以得到∠ADB = ∠CDE。
因此,我们只需要证明△CDE是等腰三角形,即可求得∠CPD的最大值。
通过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我们可得CE = CD = 12,结合△CDE的直角,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所以∠CPD的最大值为60°。
2. 相似三角形转化技巧在解决一些相似三角形问题时,通过一些转化技巧,可以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例题2:已知在△ABC中,∠C = 90°,D是AC边上的一个点,且AD = DC。
E是BC边上的一个点,且BE = 2EC。
若∠AEB = 60°,求∠EDB的度数。
解析:我们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转化技巧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首先,连接AD,连接BD,然后延长BD交AC于点F,连接FE。
易得△EDA与△FDB相似。
进一步地,由于∠AEB = 60°,我们可以得到∠AED = ∠BFD。
因此,我们只需要证明△EDF是等腰三角形,即可求得∠EDB的度数。
高考数学平面几何例讲解答竞赛
C
T1 T
PT CD 于 T ,过点 P 作 XY MC ,交 MD 于 X , 交 AC 于 Y ;过点 Y 作
D
Z E
G
R
N
Y H1
F
P
H
YZ CD ,交 MD 于 Z ,交 PT 于 R ;再作 YH1 MC
X
A
M
B
于 H 1, YT1 CD 于 T1 ,则由平行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
得, PH YH1 YT1 RT .
O 、 I 分别是
DEF
D
A
D
A
F OI
B
C
E
I
F
M
O
N
B C
பைடு நூலகம்
P
KE
证:如图,设 OI d , R, r 分别是 ABC 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半径,延长 AI 交 O 于
K ,则 KI
KB
2R sin
A
,
AI
2
r A ,延长 OI 交 sin
2
O 于 M , N ;则
R d R d IM IN AI KI 2Rr ,即 R2 d 2 2Rr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接圆也相切, 则△ABC的内心为PQ的中点. (见图 2) 这使我们考虑到可以将问题更一般地叙述为: 设一个圆与△ABC 的边 AB、AC 均相切, 且与过 B、C 两点的一段圆弧相切
于 D, 再设△ABC 的内心为 I, 则 ID 平分∠BDC.(图 2, 图 3)
A
A
D
I
I
B
C
图3
B
C
D
图4
PQ的中点. 设△ABC的B-旁心和C-旁心分别为Ib、Ic, 则Ib、D、Ic都在∠BAC的外 角平分线上, 且D为线段IbIc的中点. 再设直线TP、IQ分别△ABC的外接圆于另一 点M、N, 交IbIc于E、F, 则M为 p AB (不含点C)的中点, N为 p AC (不含点B)的中点,
所以, M在直线CIc上, N在直线BIb上. 连接MN, 则MN∥PQ∥EF, 于是
国外数学竞赛中几道平面几何问题的 解读与欣赏
湖南理工学院 萧振纲
由于平面几何鲜明的直觉性和严谨的逻辑性, 并且平面几何中经常出现一些 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作为数学竞赛题是再好不过了, 能在很大程度上 发挥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的选拔功能, 因而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平面 几何作为本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道好的数学竞赛题往往是在很好地发挥其选拔功能后能让人回味无穷, 或 给予方法的启迪, 或具有深刻的背景, 能给予数学美的享受, 极具数学欣赏价值. 这种数学欣赏价值就是: 简单而不平凡. 而在国外的一些数学竞赛中, 不乏条件 简单而结论不平凡的平面几何问题(当然, 国内也不例外). 这里摘取近几年国外 数学竞赛(包括 IMO)中出现的几道平面几何问题进行解读, 并从中感受平面几何 的无穷魅力, 欣赏平面几何的无穷奥妙.
而 ∠BEI=∠IFC, ∠EFC−∠IFC−∠DFI=∠EFD, 所以
∠EDB =∠EFD+∠DCB. 于是, 过D作△DEF的外接圆的切线, 则由所证等式即知这条切线也是 △DBC的外接圆在点D处的切线, 故△DBC的外接圆与△DEF的外接圆相切于点
D. 这就不难证明问题 1 了. (参见图 6, 略) 注 1: 2002 年伊朗数学奥林匹克有这么一道平面几何题: 设一圆与△ABC的边AB、AC都相切, 且与△ABC的外接圆相切于T, D是
PI = IX = r .
PQ QIa 2R
7
所以
PI = PI = r .
2OI IQ 2R − r
从而有 PI = 2r ⋅ OI .
2R − r
最后的等式说明: 点P是直线OI上的一个定点. 换句话说, 直线LX通过直线 OI上的一个定点P; 同样, 直线MY、NZ也过直线OI上的这个定点P. 故直线LX、 MY、NZ三线共点P. 并且点P在△ABC的外心与内心的连线上.
BC'=AB+AC'=AB+AC, RQ'=PR+PQ'=PR+PQ. 故 AB+AC=PQ+PR.
问题 4 设L、M、N分别为△ABC的三条高AD、BE、CF的中点, △ABC的内切
6
圆与其边BC、CA、AB分别切于X、Y、Z, 则LX、MY、NZ三线共点. 记此点为P, 进而证明点P在△ABC的外心与内心的连线上. (第 44 届(2003)IMO越
Ia E = Ia E = EI = EK . LD AL IL KD 由此即知, Ia、K、L三点共线, 即△ABC的A-旁心Ia在直线MK上. 这样, 如图 19, 由引理, △ABC的A-旁心Ia在直线LX上. 设△ABC的外心与 内心分别为O、I, 外接圆半径与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r, 直线LX交直线OI于点P, IIa与△ABC的外接圆交于M, 则OM⊥BC, 且M为IIa的中点. 显然, 点P在OI的延长 线上. 再过点Ia作OM的平行线交直线OI于Q, 则QIa=2OM=2R. 于是
南选拔赛)(见图 17)
A
A
A
F
L I
Q
OIL
P
Z
O
L
F
Y I
B
E
B
KD C
X DC M
N
M
P
E
B
X
DC
Ia
Ia
图 17
图 18
图 19
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似乎无法将其化为一个已知的共点或共线问题, Menelaus 定理与 Ceva 定理以及位似变换又都用不上, 于是, 我们只能采取证明 三点共线或三线共点的一些其他方法来尝试. 实际上, 本题的关键是先要证明欲 证的共点三直线中, 每一条都过三角形的一个旁心.
其实不然, 它还涉及到另外两个著名的几何定理和 Simson 线的一个性质:
Newton 定理 完全四边形的三条对角线的中点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直线称为
完全四边形的 Newton 线;
Steiner 定理 完全四边形的四个三角形的垂心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直线称为
完全四边形的 Steiner 线. 完全四边形的 Steiner 线与 Newton 线互相垂直(. 图 10)
2 圆, 从而∠ITB=∠IPA. 同理, ∠CTI=∠AQI, 但由对称性, 有∠IPA =∠AQI, 于是, ∠ITB =∠CTI, 即TI平分∠BTC.
证法 3 仍见图 8, 由Mannheim定理, I为PQ的中点, 而AP、AQ为切线, 所以 TA、TI为∠QTP的两条等角线, 即有∠QTA=∠ITP, ∠QTI=∠ATP.又∠CTQ=∠QTA, ∠ATP=∠PTB, 所以
问题 3 设△ABC 与△PQR 满足下列条件: A、P 分别是 QR 与 BC 的中点, QR、 BC 分别平分∠BAC 与∠QPR. 求证: AB+AC=PQ+PR.(2001, 日本数学奥林匹克)
R A
A
B
P
C
Q
B
D
M
C
图 13
图 14
本题的条件也好、所对应的图形(图 13)也好, 都很简单, 但这绝非一个简
问题 1 如图 1, 设一个圆通过△ABC 的顶点 B、C, 且分别交 AB、AC 于点 D、 E. 弧三角形 ADE 的内切圆 Γ 切弧 DE 于点 M. 证明: ∠BMC 的角平分线过△ABC 的内心. (1999, 伊朗数学奥林匹克)
A A
D
M
I
E
B
C
图1
P
I这类曲边三角形的内切圆问题在此之前, 我们仅知道一个结果, 即 Mannheim定理 一圆分别切△ABC的两边AB、AC于P、Q, 且与△ABC的外
A
E F
D
I
A
F D
E
I
B
C
B
C
图5
图6
事实上 ,如图 5, 显然有∠FDE= 1 (∠B + ∠C) =90°− A =∠AFE=∠FEA, 所以,
2
2
△DEF的外接圆分别与AB、AC相切于E、F. 又
∠EDB=∠EIB=∠AIB−∠AIE=90°+ C −(∠BEI− A )
2
2
2
=(90°+ A )–∠BEI+∠ICB=∠EFC–∠BEI+∠DCB–∠DCI. 2
∠CTI=∠CTQ+∠QTI=∠QTA+∠ATP=∠ITP+∠PTB=∠ITB. 即TI平分∠BIC.
注 2 上海钟建国老师曾在网上发帖给出了问题 1 的另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间接 证明. 但我们至今没有找到问题 1 的直接证明. 从伊朗 2002 年的那道题的几个直 接证明来看, 欲找出问题 1 的直接证明, 或许先要找到Mannheim定理的推广方有 可能.
4
Simson 线的一个性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任意一点 P 与三角形的垂心的连 线被点 P 关于三角形的 Simson 线平分; (图 11)
A
H
F
B
D
C
E
P
图 11
A
H2
H1 L
F
NH
H3
B
D
C
M
E
P
图 12
这样, 如图 12, 设点P在直线AB上的射影为F, 则D、E、F在一直线上, 考虑 完全四边形AFDCBE, 设△ABC、△AEF、△BFD、△CDE的垂心分别为H、H1、 H2、H3, N为CF的中点, 则H、H1、H2、H3 在一直线上, L、M、N在一直线上, 且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因点P同时在△ABC、△AEF、△BFD、△CDE的外接圆上, 且点P关于这四个三角形的Simson线皆为直线DEF, 而PH、PH1、PH2、PH3均被 直 线 DEF 平 分 , 所 以 , 直 线 DEF 平 行 于 完 全 四 边 形 AFDCBE 的 Steiner 线 , 故 DE⊥LM.
Bq AC 的中点, I为△ABC的内心, 求证: T、I、D三点在一直线上.
从问题 1 的情形来看, 这个结论是显然的. 但这道题至少有三种直接证明(只 不过每一个证明均用到了Mannheim定理).
Ic
E
D A
F M
Ib
P I
N Q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