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例(文学)
文献综述范文一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综述范文)1《从逃情到逃禅——宝玉形象的真实内涵及文化意蕴》文献综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长期以来,有关贾宝玉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焦点。
由于贾宝玉研究牵涉到红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作品主题、作者归属等等,因此,所有《红楼梦》的研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贾宝玉形象的探讨。
如此一来,有关贾宝玉的研究就成为《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环。
本文拟从论文所涉及的方面入手,梳理有关贾宝玉研究的概况,以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一、关于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研究在用“叛逆”这把尺子来衡量贾宝玉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贾宝玉是他的时代的叛逆”[1]。
吴组缃认为,贾宝玉不但是“自己阶级的叛逆者”,而且“日益发展了他的进步思想”,虽然“许多贵家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最初贾宝玉也同样沾染了”,“但随着在生活环境中他所面对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民主主义因素已经具备规模”,可以看做一个“新人的典型”。
[2]何其芳认为,贾宝玉“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
他反对科举、八股文和做官。
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
他把四书以外的许多书都加以焚毁,那当然包括许多封建统治阶级极力提倡的著作。
这样一个大胆的多方面的并且不知悔改的叛逆者,是不能得到赦免的”。
[3]冯其庸认为,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孽子贰臣,是这个家庭的叛逆,是从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分子”;“他们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先进思想和斗争精神。
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洋溢着18世纪中期的时代精神的典型。
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4]首先打破“叛逆说”一统天下局面的,是起庸的《贾宝玉是叛逆吗》一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综述是一种对特定研究领域已有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的学术写作形式。
下面是一个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标题:XXX领域文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XXX领域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总结归纳其中的研究成果和趋势。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调研与分析,作者发现了XXX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启示。
本综述从XXX领域文献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一、引言:XXX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发现其中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二、理论背景:本部分回顾了XXX领域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各种理论对该领域研究的影响。
重点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包括理论A、理论B和理论C,并分析了它们对该领域的启示和贡献。
三、研究方法:本部分概述了XXX领域研究所采用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
以及近年来涌现的新兴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
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的方法。
四、研究结果:本部分对目前XXX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梳理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发现和结论,并提出了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
同时,还分析了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五、展望:最后,本文对XXX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未来可能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通过对XXX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趋势,并从理论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展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价。
本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对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民间文学文献综述万能模板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传承下来、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人民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文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广泛的民间文学传统,如民间传说、谚语、民歌、民间戏剧等。
本文将通过综述一些民间文学文献,探讨中国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蝴蝶谷》《蝴蝶谷》是一部以浙江嘉兴柯岩镇为背景的地方文学作品。
该小说以村庄为中心,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儿女的感情故事和他们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极为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草民》《草民》是王朔的一部小说,该书的主人公草民是一个负责治理神州的管理者。
小说的故事背景既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小说穿越时空,辗转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展示了草民的人性与命运。
该小说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呈现出了中国当前社会的人性命运之殇。
三、《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一个留饭店的卖艺人孔乙己为主角,揭示了清末社会贫苦人民的压抑和奋斗。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阐释了中国人民性的伟大价值,并批判了旧时代统治者的险恶手段。
四、《茶馆》《茶馆》是郭沫若的著名话剧,该剧以北方小镇的一家茶馆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茶馆里的唯一一天的故事。
该剧以人物刻画为主要手法,深刻展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强权霸道、民生受苦。
剧中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语言又极具地方特色,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警示力。
总之,以上文学作品都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写实性、人民性、真实性和传承性。
而在未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是创新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挖掘、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把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完美的再造。
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更多有生命力、有创造性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曾获得菲利浦·莫拉狄作品奖。
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名叫孙少平的农村青年的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与艰辛。
以下是一篇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是余华的重要作品之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评论。
文献综述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来研究该作品在学术上的价值和影响。
以下是对几篇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综述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一篇由张三等人撰写的综述分析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结构与主题。
他们认为这部小说以孙少平为中心,将他从年轻时期到成年时期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以不同的时间顺序交替叙述,创造了一种紧张的叙事氛围。
他们指出,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农村的贫困和压迫,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接下来,李四等人在他们的综述中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他们认为小说通过孙少平及其家人朋友的形象,展现了普通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他们还指出,小说中充满了孤独、失望和绝望的情感,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第三篇综述是由王五等人撰写,内容集中在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他们指出,小说中的雨水和天空等重复的象征意象,表达了对生活艰辛和希望的展望。
他们还分析了小说中的一些特殊意象,如树叶、动物和颜色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作者所打造的多重象征语言。
最后,赵六等人在他们的综述中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他们指出,《在细雨中呼喊》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展示了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的独特才华。
他们还讨论了小说中的一些创新性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认为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对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献综述研究可以从叙事结构与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意象与象征以及文学价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些综述不仅全面地总结了该作品的相关研究,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和欣赏《在细雨中呼喊》的途径。
文献综述范文文学
文献综述范文文学文学综述。
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学世界。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以及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思考,来创造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触及,是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反思,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因此,文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但是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产生较为完整的文学体系,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史诗《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等作品,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论语》等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如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在西方文学中,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和哲学文学是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格拉底的《对话录》等作品,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盛行,代表作品有《阿拉伯的千一夜》、《圣经》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崛起,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丁的《神曲》等。
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吴尔芙的《至灯塔》等。
在中国文学中,古代的诗歌、散文和戏剧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楚辞》、《论语》等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文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当前中职物流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培养方向不明确、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际训练,致使与物流企业需求不符合、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教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不再适用。
本文针对教育领域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
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
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
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
《在细雨中呼喊》文献综述范文《在细雨中呼喊》是中国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苦难的历史背景为背景,以质朴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边缘与生存的困境。
通过对人性、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主题的探讨,该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精神痛苦。
本文将综述《在细雨中呼喊》的研究文献,展示该作品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长久以来,《在细雨中呼喊》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小说凭借其深刻的描写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对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学研究文献中,有一部分聚焦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法。
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小说的时间结构、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
例如,李明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小说通过倒叙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逐渐了解主人公的痛苦经历,并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一些研究关注了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
毕明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细雨中呼喊》通过讲述农村知识分子的命运,折射出中国农村改革时期的幸存者心理。
这一研究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并展示了作品对于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力。
此外,还有些学者关注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他们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互关系,探讨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
例如,张峰认为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高加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执着和追求,进一步探讨了作品中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另外,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在细雨中呼喊》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小说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例如,刘玉华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种文化传承在小说中呈现出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和研究。
文献综述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历史背景与社会语境、人物形象与角色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例文2000字【精彩3篇】
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范文例文2000字【精彩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范文例文2000字【精彩3篇】文献综述是对某个专题领域进行理解和阅读,搜索大量研究资料后经过归纳整理、综合研究分析形成的学术论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3篇《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范文例文2000字》,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通用7篇)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第1篇一、什么是文献综述1、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
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2、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
3、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一)选题原则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
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
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
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
一、引言。
外国文学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奇妙宝藏的巨大宝箱,从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奇幻故事,到现代美国小说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颗独特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我就来和大家扒一扒我所挖掘到的关于外国文学的那些事儿。
二、古典文学时期。
# (一)古希腊文学。
# (二)古罗马文学。
三、中世纪文学。
# (一)骑士文学。
四、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 (一)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创造的堂吉诃德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超级“中二病”患者。
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敌军,骑着他那匹瘦马到处去冒险。
不过在他那些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骑士精神的衰落,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迷茫等。
五、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 (一)伏尔泰。
六、19世纪文学。
# (一)浪漫主义文学。
# (二)现实主义文学。
#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七、20世纪文学。
# (一)现代主义文学。
#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
八、结论。
外国文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就像是一部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还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和人性。
无论是古希腊文学中的英雄主义,还是20世纪文学中的现代性探索,都像是一颗种子,种在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这就是我对外国文学文献的一个简单综述啦,外国文学的世界如此广阔,我只是在这个大花园里采撷了几朵比较有代表性的花朵给大家看看。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题目:伪男权康拉德——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1857年生于波兰,曾航行世界各地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1889年开始小说创作,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著有《吉姆爷》(1900年)、《神秘参与者》(1912年)等,《黑暗的心》是他最负盛誉的小说,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以马洛为叙述者,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克尔兹及听众之间,讲述了一个叫克尔兹的白人——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却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一、《黑暗的心》中女性人物形象《黑暗之心》中一共只有五位女性,在小说叙述者马洛的讲述中,她们愚昧、无足轻重与野蛮无知。
按照对话语权的拥有,可以将这五位女性分为两组,一组是两个看门人和库茨的黑人情妇,她们在小说中无声地存在着;另一组是库茨的姑妈以及他在欧洲的未婚妻,她们在小说中拥有话语权。
Gabrielle McIntire(2002)认为《黑暗的心》中的女性人物在马洛的叙述中虽然只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但她们象征着欧洲与非洲的差异和距离,代表着不同性别、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可比性。
[1]李伟(2007)从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解读此部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女性:马洛的姑妈、公司的两位妇女、库尔兹的未婚妻和库尔兹的黑人情妇,表明了作者康拉德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塑造《黑暗的心》书中女性形象的。
[2朱学帆(2011)认为在《黑暗的心》这部作品中,康拉德巧妙地通过叙述者马洛之口,塑造了五位女性形象,揭露了那些强加在欧洲女性身上的男权意识形态的伪善,展示了非洲女性摆脱殖民者个人或者说强加在非洲之上的西方男权意识形态束缚的勇气。
[3]孙煥从女性主义视角对《黑暗的心》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进行解析,旨在揭示潜存的男权意识和女性的边缘化形象。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优选4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第1篇新时期北齐文学研究综述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
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
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
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
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
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融合时期**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叶圣陶短篇小说的语言风格一、研究背景如果对20年代的文坛做一个全景式的俯瞰,我们会发现叶圣陶是这个名家辈出的年代里的一股清流。
叶圣陶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数不多的集文学家、编辑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典型文人,更是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丰厚成就的高产作家。
自1915年踏入中国文坛始,叶圣陶笔耕不辍,产量丰富。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童话还是戏剧均有涉猎。
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抗争》、《叶圣陶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叶圣陶散文甲集》、《小记十篇》,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儿童小说集《四三集》,文论集《叶圣陶童话创作》,《叶圣陶选集》、《叶圣陶小说选》、《叶圣陶童话选》等。
其作品凭借着平实含蓄的行文风格、生动凝练表述方式和对小人物群体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叶圣陶式”的文学艺术。
而今,对叶圣陶的研究已经有90个年头,叶圣陶的文学价值和人格魅力在历史长河之中历久弥新,是研究现代文学所无法绕开的一个经典话题。
二、研究现状对叶圣陶的研究在1949年以后收获丰厚,但当时对叶圣陶小说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茅盾、顾颉刚、朱自清、夏丏尊等人的相关论断的展开,且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短篇的评论,出现了数量较为可观的研究著作。
书籍方面,有任天石的《叶圣陶小说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将不同时期的小说集进行比较,探讨作者的思想主题的变化;万嵩《叶圣陶创作论略》(兰州大学出版社1980年),对小说的评论基本上是由具体的某篇作品引发的,也有对其作品思想、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的总体评论;金梅的《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按照时间划分论述了叶圣陶的小说、散文、童话和诗的创作,把小说的创作主题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除了这些专著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丛书对叶圣陶的小说进行简要评论,如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以叶圣陶的人生经历为主并简要地提及他的创作情况。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必备14篇)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必备14篇)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布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第2篇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文学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第3篇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
其实将这些冲突全布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
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
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关于荷马《伊利亚特》的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
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曾表言立说。
在我国,《伊利亚特》于20世纪20年代引起人们的关注。
1924年1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最早介绍《伊利亚特》。
此后,文坛出现《伊利亚特》的复述本,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依利亚德》(高歌译)等。
现有傅东华译本、罗念生和王焕生合译本、陈中梅译本等。
一、关于史诗的思想内容《伊利亚特》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不少评论文章从文本出发,对此作了多侧面的研究。
如邓启龙的《读荷马史诗》一文指出,《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对理想英雄的歌颂、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流露等。
《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世君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唐四艳的《〈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石昭贤的《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和王阳的《荷马的眼光:一个特例》等文章均谈及史诗描写的古希腊时期的战争。
他们认为,《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它在精美的神话外衣的掩盖下,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
史诗对于参战的双方都热情歌颂,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刘连青在《〈伊利亚特〉的道德意识——兼谈荷马对战争双方的态度》一文中认为,荷马偏爱于希腊联军而憎恶于特洛亚方面,当然他的爱憎是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的。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
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热门9篇)
文献综述的优秀范文第1篇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
对综述的修改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p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p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p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p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p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p(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p(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
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文献综述范文文学
文献综述范文文学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文学的视角。
首先,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它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来展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能够深刻地反映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次,文学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文学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根据内容特点的不同,文学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每种文学体裁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情感。
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史诗和诗歌,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再到近现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和文化遗产。
总之,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它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来展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学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文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和文化遗产。
文学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文学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English Answer:Introduction:Literary analysis encompasses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exploring its literary elements, them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meanings and impact.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Insert Topic].Body Paragraph 1: Critical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Discuss the various critical approaches used inliterary analysis, such as formalism,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feminism.Examin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approach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Provide examples of how these approaches have beenused in previous research on [Insert Topic].Body Paragraph 2: Literary Elements and Themes.Explore the key literary elements commonly analyzed in literature, such as plot, character, setting, point of view, and symbolism.Identify the dominant themes and motifs that emerge in works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Insert Topic].Analyze how these elements and themes contribute tothe overall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ture.Body Paragraph 3: Historical and Contextual Analysis.Examin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literary works were created.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litical, andeconomic factors on the themes and perspectives presented in literature.Discuss how contextual analysis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relevance of literature.Body Paragraph 4: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Explor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itera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history,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Examine how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works and their broader cultural significance.Provide example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at has been conducted on [Insert Topic].Conclusion:Summarize the key findings and insights gained fromthe reviewed literature.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for future literary analysis and scholarship.Identify areas wher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Insert Topic].中文回答:导言:文学分析涵盖了对文学的批判性考察和解读,探索其文学元素、主题和历史背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和影响。
文献综述的范文3篇
文献综述的范文第一篇: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中的男女角色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定位往往是不同的。
男性通常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被视为弱者和次要的角色。
这种立场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得到了表现,其中《红楼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通过对该小说中男女角色的分析,以探讨中国文化中男女定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从男性角色来看,《红楼梦》中的男性大多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权力。
作为贾家的继承人,贾宝玉一直是家族中的重要人物。
同时,他也在社交场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贾母也是高贵而有势力的女性,可以为自己的孙子占据更多的资源。
另外,父亲和兄长通常也处于更高的地位,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保护自己的家族。
然而,从女性角色来看,《红楼梦》中的女性往往受到限制和压迫。
贾母虽然有权力,但她的地位还是比不上她的丈夫或儿子。
林黛玉虽是贾家中的贵族,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仍然不如贾宝玉和其他男性成员。
她甚至被迫接受了一个不喜欢的婚姻,成为和黄氏三女儿的侍女。
另一位女主角薛宝钗则因为家族背景而成为贾家中的亲戚,她的人际关系也比不上林黛玉和贾母。
这种男女角色定位的差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的不同定位。
在中国,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和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则被视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等辅助角色。
这种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所改变,但仍然存留着。
其次,从女性角色来看,《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尽管她们的权力和地位往往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但她们仍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林黛玉不仅是一位美女,她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而妙玉则有着高超的女红技艺,可以用她的双手为自己的朋友们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
这表明,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女性角色的定位固然比男性角色较低,但她们仍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权力。
由于家庭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角色在婚姻和家庭传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范例(文学)(最终定稿)
文献综述范例(文学)(最终定稿)第一篇:文献综述范例(文学)The Literature Review of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or her)mate.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 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1.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Shakespeare’s comedy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edies in his works.Shylock has mostly been the cente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lay.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s first printed in 1600 in quarto, of which nineteen copies survive.This was followed by a 1619 printing, and later an inclusion in the First Folioin 1623.The play was written shortly after Christopher Marlowe’s immensely popular Jew of Malta(1589), a play wherein a Jew named Barabas plays a greatly exaggerated villain.The portrayal of Shakespeare's Jew was and remained comic until the late 1700s at which time he was first played as a true villain.In 1814 Shylock’s role was depicted as a character to be pitied, and in 1879 he was first portrayed as a tragic character.Subsequent interpretations have vari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 but since World War II he has most often been conceived of as tragic.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great commentary on the nature of raci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s.2.Deficiencie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title character, Antonio, begins the play intriguingly: “In sooth, I know not why I am so sad;/ It wearies me”(I.i.1-2).Much ink has been spilled with conjectures about Antonio's melancholy: that he's simply melancholic of temperament, that his devotion to Bassanio is homoerotic and the news that this friend seeks to marry has depressed him(Antonio is a name Shakespeare uses also in Twelfth Night for a character with an intense devotion to another male), or that he has an “ominous foreboding” about theevents that will transpire in the course of this play.Although those pioneers aroused people to think much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nd left us invaluable and systematic reference, and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ause of Antonio’s sadness, there remain many deficiencies.First,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great comedies, actually functions as Shakespeare's farewell to comedy.Antonio is one of Shakespeare’s melancholic characters.Shakespeare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undermining all that passes for comic entertainment.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as a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ic atmosphere.Second, a lot of issues that are argued about regarding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an be considerably clarified if we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audience it was written for.In the modern, post-Holocaust readings of the play, the problem of anti-Semitism in the play has been discussed a lot.Given that Antonio decides not to seize Shylock’s goods as punishment, we might consider Antonio to be merciful.But we may also question whether it is merciful to return to Shylock half of his goods, only to take away his religion and his profession.Antonio’s compassion seems to stem as much from self-interest as from concern for his fellow man.Shakespeare thus shows a balance of prejudice on both sides.The question whether Antonio is a homosexual in love with Bassanio can also interpreted differently.Conclusion Despite the researches already done and achievements already made on the subject, many frontiers are still waiting to be explored.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by forerunners and adopting new approaches we are to make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We don't mean tosuggest that oth er ways of looking at the play are “wrong.” In fact,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s so great about Shakespeare i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ways of interpreting his plays that all work.Works Cited:[1] Brown, D.H.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West 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2000.[2] 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The Hague: Mouton, 1957.[3]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 Gass, 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Applied Linguistics 1988(9): 198-217.[5]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6-38.….[9]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40-42.[1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篇:美国文学文献综述从《富兰克林自传》认识本杰明富兰克林摘要:富兰克林的《自传》是自传体文学的上乘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The M 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Shakespeare’s come dy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medies in his works. Shylock has mostly been the cente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lay.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s first printed in 1600 in quarto, of which nineteen copies survive. This was followed by a 1619 printing, and later an inclusion in the First Folioin 1623. The play was written shortly after Christopher Marlowe’s immensely popular Jew of Malta (1589), a play wherein a Jew named Barabas plays a greatly exaggerated villain. The portrayal of Shakespeare's Jew was and remained comic until the late 1700s at which time he was first played as a true villain. In 1814 Shylock’s role was depicted as a character to be pitied, and in 1879 he was first portrayed as a tragic character. Subsequent interpretations have varied greatly over the years, but since World War II he has most often been conceived of as tragic.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great commentary on the nature of raci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s.2. Deficiencies of Previ ous Studies on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he title character, Antonio, begins the play intriguingly: "In sooth, I know not why I am so sad; / It wearies me" (I.i.1-2). Much ink has been spilled with conjectures about Antonio's melancholy: that he's simply melancholic of temperament, that his devotion to Bassanio is homoerotic and the news that this friend seeks to marry has depressed him (Antonio is a name Shakespeare uses also in Twelfth Night for a character with an intense devotion to another male), or that he has an "ominous foreboding" about the events that will transpire in the course of this play. Although those pioneers aroused people to think much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nd left us invaluable and systematic reference, and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cause of Antonio’s sadness, there remain many deficiencies.First, The Merchant of Venice,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great comedies, actually functions as Shakespeare's farewell to comedy. Antonio is one of Shakespeare’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Shakespeare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undermining all that passes for comic entertainment.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as a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ic atmosphere.Second, a lot of issues that are argued about regarding The Merchant of Venice can be considerably clarified if we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audience it was written for. In the modern, post-Holocaust readings of the play, the problem of anti-Semitism inthe play has been discussed a lot. Given that Antonio decides not to seize Shylock’s goods as punishment, we might consider Antonio to be merciful. But we may also question whether it is merciful to return to Shylock half of his goods, only to take away his religion and his profession. Antonio’s compassion seems to stem as much from self-interest as from concern for his fellow man. Shakespeare thus shows a balance of prejudice on both sides. The question whether Antonio is a homosexual in love with Bassanio can also interpreted differently.ConclusionDespite the researches already done and achievements already made on the subject, many frontiers are still waiting to be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by forerunners and adopting new approaches we are to make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 We don't mean to suggest that other ways of looking at the play are "wrong." In fact,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s so great about Shakespeare i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ways of interpreting his plays that all work.Works Cited:[1] Brown, D. H.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st 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2000.[2] Chomsky, N.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Hague: Mouton, 1957.[3]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 Gass, S. “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Studies”.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 (9): 198-217.[5]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6-38.….[9]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40-42.[1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