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这个故事讲的是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不认真,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来白糖,相差太大,他却说差不多;在学校先生问他题,他把山西说成陕西,相差甚远,他也说差不多;在钱铺做伙计,把是写成千,千写成十,本差太多,他也说差不多;赶火车八点三十分开,他八点三十二到未赶上火车,还说差不多;最后得了急病把汪大夫请成王大夫(牛大夫)还说差不多,结果延误的病情,而他要死时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最令我气氛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死还在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就因为“差不多”丢掉了自己一条宝贵的生命,他到死也不知悔悟,真令人悲哀,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做什么事都不计较,不认真,求差不多,也酿成了大祸。
在前几个月,发生了一起电梯事故,让一位刚拥有孩子不久,还来不及更加疼爱、关心孩子的母亲,永远见不到孩子,沉埋于电梯之下了。
原因就是因为电梯公司为了省几十元的钢板做踏板,差不多就行了。
让踏板没有足够的长度,使这位母亲正要跨出电梯时,踏板松动,露出缝隙,掉了进去,冷冰冰的电梯齿轮来不及关闭,残忍地挤压着这位母亲的身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不禁一寒,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给了我极好的教育,让我做事更严谨认真,不再马虎,使我终身受益。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差不多先生的行事作风,真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啥事儿都觉得差不多就行,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奉为圭臬。
想想咱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时不时会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冒出来。
就说我上次参加社区的厨艺比赛那事儿吧。
比赛前,我那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平日里做饭也还算不错,这次指定能露一手。
我选了一道自己觉得挺拿手的红烧肉,准备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比赛当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去菜市场买菜。
到了肉摊前,看着那一块块肉,我心里琢磨着:“这块儿看起来差不多,那块儿好像也还行。
”最后随便挑了一块,也没仔细瞅瞅是不是肥瘦相间,是不是新鲜得能掐出水来。
回到家,开始准备食材。
切肉的时候,我也是“大刀阔斧”,想着:“差不多大小就行了,反正最后都是要进嘴的。
”结果有的肉块大得像拳头,有的小得像指头。
下锅炒糖色的时候,我也没太注意火候,看着糖差不多变色了,就把肉一股脑儿倒进去。
翻炒的时候,也是草草几下,觉得差不多均匀了就行。
放调料的时候,更是离谱。
盐随手一撒,酱油随便一倒,心里想着:“多一点少一点,差不多嘛,不会影响大局。
”炖煮的时候,本该小火慢炖一个小时,我炖了半个多小时就觉得差不多了,关火出锅。
等到把我这“差不多”的红烧肉端到比赛现场,和其他人精心烹制的菜品一对比,那差距简直了!别人的红烧肉色泽红亮,肉块大小均匀,入口即化,味道醇厚。
我的呢,颜色暗沉,有的地方咸得要命,有的地方又没啥味道,肉还硬邦邦的。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我这“差不多”的红烧肉名落孙山。
看着别人捧着奖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呀!这时候我才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差不多”。
差不多的态度,带来的往往是差很多的结果。
就像这做红烧肉,从买菜、切肉、调味到炖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对待,差一点儿都不行。
差不多先生把“差不多”当成了自己的生活准则,最终因为这“差不多”丢了性命。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文章里的差不多先生,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什么事儿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觉得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不必太较真。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儿。
就说我那个朋友小李吧,他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差不多先生”。
有一次,我们约好了一起去爬山。
早上出发前,我再三叮嘱他要准备好必备的物品,比如足够的水、一些小零食、防晒帽之类的。
他满口答应,说:“放心吧,差不多都准备好了。
”等到了山脚下,我傻眼了。
他带的水就那么一小瓶,还振振有词地说:“爬山能有多渴,这点水差不多够了。
”结果爬到一半,他就渴得不行,我带的水也得分给他,害得我自己都没喝够。
再说说吃的,他就带了几块饼干,还美其名曰:“爬山又不是去野餐,这点饼干差不多能垫垫肚子。
”可到后来,我们俩都饿得前胸贴后背,那几块饼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这还不算完,他居然没带防晒帽!大太阳底下,他被晒得满脸通红,汗水直流,嘴里还嘟囔着:“不戴帽子也差不多能行,晒晒太阳更健康。
”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哪是健康啊,明明是在遭罪。
爬着爬着,我们发现了一条小路,看起来好像能抄近道更快到达山顶。
我心里有点犹豫,觉得不太靠谱。
可小李大手一挥,说:“差不多能走,试试看呗。
”结果呢,这条小路又陡又难走,还布满了荆棘。
我们俩磕磕绊绊,身上的衣服都被划破了好几处,小李也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都磕破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风景倒是很美,可我们俩却累得气喘吁吁,狼狈不堪。
我埋怨小李准备工作做得太差,他还笑嘻嘻地说:“哎呀,别这么较真,这不是也差不多爬到顶了嘛。
”经过这次爬山的经历,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差不多”的危害。
就像差不多先生一样,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往往是差很多。
小李因为准备工作的“差不多”,让我们的爬山之旅充满了艰辛和麻烦。
如果在学习上“差不多”,可能会漏掉重要的知识点,考试成绩就会差很多;如果在工作上“差不多”,可能会出现失误,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果在生活中“差不多”,可能会忽略很多美好的细节,让生活变得粗糙和无趣。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凡事都抱着“差不多”态度的人物形象,读来令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妈妈责怪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在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读罢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对事情抱着一种敷衍、马虎的态度,觉得差不多就行,不必追求完美。
然而,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成绩也难以提高。
比如做数学题,少写一个步骤,或者计算时粗心大意,觉得结果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好呢?又如背英语单词,只记住个大概,拼写和发音都不准确,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就会出错。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该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
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
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
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能力的事则可以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
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
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
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考虑,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后,做人不可以太计较。
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后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文章里的差不多先生,真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什么事儿都觉得差不多就行,从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到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再到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
这种凡事“差不多”的态度,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暗藏危机。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就叫他小李吧。
小李这人啊,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和差不多先生有得一拼。
有一次,我们约好了一起去爬山。
那天早上,我早早地就起床收拾好了背包,带好了水、食物、防晒霜这些必备的东西。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在约定的地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小李的身影。
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他还慢悠悠地说:“哎呀,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我马上就到。
”结果,我又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才气喘吁吁地跑来。
我一看他,背包松松垮垮地挎在肩上,水就带了一瓶,吃的东西也没多少。
我问他怎么准备得这么不充分,他还满不在乎地说:“爬山嘛,差不多就行了,能上去就行。
”我们开始爬山了,一开始还挺顺利的。
可是爬到一半的时候,太阳越来越大,晒得我们汗流浃背。
我因为涂了防晒霜,还好一些,小李就惨了,他没好好做防晒措施,脸被晒得通红。
他一边擦汗一边抱怨:“哎呀,早知道多涂点防晒霜了,差不多涂了点,没想到这么晒。
”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大家都又累又饿。
我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丰富食物和水,美美地补充了一下能量。
小李呢,看着我吃,自己只能小口小口地喝着那一瓶所剩不多的水,吃着那一点点零食,嘴里还嘟囔着:“唉,我准备的食物和水也差不多够了,谁知道这么消耗体力。
”下山的时候,小李因为又饿又累,脚步都有些虚浮了。
一个不小心,他还崴了脚。
我赶紧过去扶他,问他怎么样。
他咬着牙说:“应该差不多没事,还能走。
”我看着他一瘸一拐的样子,心里真是又好气又无奈。
最后,我们结束了这次爬山之旅。
回到家后,小李因为晒伤和崴脚,难受了好几天。
他这才意识到,做事情不能总是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往往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不多,。
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二: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差不多先生》读有感(精选多篇)
《差不多先生》读有感(精选多篇)八年(3)班梁炎桦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自己找错了医生,请来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明。
”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的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课外语文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不是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道:“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为了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我真是感慨颇多,感觉这位“差不多先生”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有那么几分像他。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
他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差不多就行,红糖白糖差不多,陕西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病,让牛医马医来治也觉得差不多。
最后,就因为这一次次的“差不多”,把自己的性命也给差不多掉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次准备考试的时候,老师提前告诉了我们考试的范围和重点。
我当时心里想着,大概知道就行了,差不多能记住就好。
结果呢,到了考试的时候,发现有一道大题正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可我因为当初觉得差不多记住了,细节部分模模糊糊,只能凭着那点不扎实的记忆拼凑着回答,最后的成绩自然是不太理想。
当时我还觉得只是运气不好,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我自己变成了“差不多先生”吗?如果我能认认真真地把老师说的重点都牢记于心,而不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那这道题肯定能答得漂漂亮亮的,成绩也会好看很多。
还有一次,我帮妈妈做饭。
妈妈让我放两勺盐,我心里想,多一点少一点差不多呗。
结果盐放多了,那道菜咸得没法吃,全家人都只能对着那盘菜苦笑。
妈妈说:“做事情可不能差不多,差一点味道就差很多。
”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买衣服的时候,觉得款式差不多就买了,结果穿起来并不是那么合身舒适;工作中,完成任务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结果被领导指出一堆细节上的问题。
差不多先生的人生,是一场因为“差不多”而导致的悲剧。
他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别,总觉得差不多能应付过去,可生活却不会总是那么轻易放过我们。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小事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觉得差不多就行,然而就是这些小小的“差不多”积累起来,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字迹差不多能看清就行,长期这样,考试的时候可能因为字迹不工整而丢分;做家务的时候差不多打扫干净就行,时间长了,家里可能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5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
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
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
__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
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__。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
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
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优秀3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优秀3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
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
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
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
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
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
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
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
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
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
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
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是一篇很别致的作品。
当我读起这篇文章如同芒刺在背,别有一种滋味。
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这可以说是他的处世良方和为人准则,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
这差不多三个字简直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本文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一生不肯认真。
例如:母亲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反正都是糖。
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山西跟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就是在他生死关头,差不多先生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更可怕的是,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还称赞他一生不肯算计,不肯认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无数的人竟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差不多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还时常发生。
比如说: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道:做作业和搞好作业都差不多,反正就是搞了。
‘减少至’和‘减少了’都差不多,反正就是‘减少’。
市场上小贩缺斤少两,对打听他的顾客说道:八两、九两都差不多,你何必那么深入细致呢?马路上,驾驶员没驾驶证,汽车撞人丧命,还理直气壮地交警说道:是不是驾驶证都差不多,反正可以驾车就行及。
读了《差不多先生》就好像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差不多就是不思进取,混日子。
长此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会碌碌终生。
这篇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和启示。
篇二:《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论“差不多”――念《差不多先生》有感于“中国谁最有名?”《差不多先生传》的开头的这句设问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作者胡适所处当时的中国环境,我不禁联想到了那时的一些著名人物。
孙中山?袁世凯“他姓差,名不多”。
这是个怪名字,从未听说,可却被胡适先生立了传。
这是什么来路?读后才晓得,“差不多先生”所指的就是处事草率、鲁莽的人。
他把“红糖”卖成“白糖”,把“山西”读作“陕西”,把“十”看成“千”,把“八点半”认成“八点三十二分”,把“医生王大夫”请成“兽医汪大夫”,最终完结了他“差不多”的一生。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不多,。
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二: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推荐15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推荐15篇)篇1: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
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
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
我跟着妈妈学包。
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
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
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
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
妈妈让我认真点包。
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
”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
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
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
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
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
”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
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
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
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
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
”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
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
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
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
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讽刺文章,初读这篇文章时,只觉得有趣,再读却让人深思。
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在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凡事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从买红糖买成了白糖,到工作时把“十”字和“千”字常常写错,再到搭乘火车误了时间,最后在生病时请错了医生而丢了性命。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这种“差不多”中度过,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最终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大悲剧。
这种“差不多”的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就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这种“差不多”的态度,失去了很多机会,也降低了做事的质量。
比如在学习上,有些同学觉得作业做得差不多就交上去,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因为平时的不认真,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有些人对任务的完成度要求不高,觉得差不多能过关就行,结果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效果,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
差不多先生的这种心态,其实反映了一种对自己、对生活不负责的态度。
他没有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对事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满足于“差不多”,就很难有进步和成长。
因为只有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环境对人们心态的影响。
在一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变得浮躁,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大家都想着尽快完成任务,而忽略了把事情做好做精。
这种社会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差不多”心态的蔓延。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差不多”往往意味着“差很多”。
在很多关键的事情上,比如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医生的一个“差不多”的诊断,可能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科研人员的一个“差不多”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的一个“差不多”的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为了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差不多先生》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个体命运为主题,通过对教育、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痛苦厌恶之情。
阅读《差不多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示了一个底层小职员的平凡生活,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在主人公差不多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贫穷、愚昧、残酷等社会问题的残酷现实,而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差不多先生一个人,而是广泛存在于整个社会。
这篇小说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弱点。
在面对差不多先生的遭遇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凡生活。
虽然我并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但社会问题的严峻和个体的迷茫感触我依旧感受到了。
阅读本篇小说让我深思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不断追问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仅仅是逃避和妥协。
《差不多先生》的重要性在于它以批判的眼光揭示了社会中的问题,同时也教导了读者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应对之道。
通过对教育、社会风气等问题的探讨,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激愤之情,呼吁人们勇于改变现状、不甘于平庸。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一名读者,我无法置身事外地看待这个社会,因为这个社会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
通过阅读《差不多先生》,我深深体会到思考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应该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要勇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只满足于现状,要敢于发声,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权益。
另外,作为读者,在阅读《差不多先生》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个体命运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公平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差不多先生》是一篇迄今为止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关于《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大千世界是活动的书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增长我们的见识。
就在昨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真令人捧腹大笑!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目不暇接”写成“目不睱接”,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传记最后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惊呼,那怎么成?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把小数点算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损失啊!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
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
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
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
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事情才能成功,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800字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
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
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
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
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
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
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
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
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
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
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
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00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00《差不多先生》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幽默的小说,作者是陈忠实。
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民差不多先生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大时代变革中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的差不多先生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他在历经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之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作品。
在小说中,差不多先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要面对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然而,差不多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定地走下去。
正是因为这种乐观的态度,他才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突破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虽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人物。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充满了温情和幽默。
差不多先生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是他却总是能够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幽默和智慧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那就是乐观和坚韧。
正是因为这种力量,他才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突破自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作品。
通过差不多先生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本小说不仅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像差不多先生一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读了《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我真是感触良多。
差不多先生的做事风格,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差不多就行,这种态度在生活中可真是害苦了自己。
让我想起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就和差不多先生的行事作风有点类似。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就是那种对什么都不太较真,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的人。
有一次,小李打算装修他的新家。
他找了个装修队,也没怎么仔细考察,觉得价格差不多,口碑也差不多,就定下来了。
刚开始,一切看起来还算顺利。
可到了铺地砖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小李也没仔细量尺寸,跟装修工人说差不多就行。
结果呢,地砖铺得歪歪斜斜,有的地方缝隙大得能塞进一根小指头,有的地方两块地砖高低不平,走在上面嘎吱嘎吱响。
小李来看的时候,皱了皱眉头,嘴里嘟囔着:“哎呀,差不多就行了,也不影响使用。
”可等到家具搬进来,问题就更明显了。
因为地砖不平,新买的沙发放上去有点摇晃,茶几也不稳当。
接着是刷墙,小李选油漆的时候,没认真对比颜色和质量,随便挑了个差不多的。
结果刷出来的墙颜色不均匀,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
小李站在屋子里,挠挠头说:“嗯,差不多能看,反正不仔细看也不明显。
”到了装灯具的时候,小李还是那副态度。
买的灯具款式和房间风格不太搭,亮度也不太够,整个房间显得昏暗压抑。
可他还是那句“差不多就行了”。
等到全部装修完,小李兴冲冲地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
我们一进门,都被那粗糙的装修效果惊到了。
大家忍不住提出各种问题和不足,小李却满不在乎地说:“差不多就行啦,要求那么高干嘛,能住人不就行了。
”可住进去没多久,麻烦就接踵而至。
因为地砖的问题,小李不小心绊了一跤,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沙发因为摇晃,坐起来特别不舒服。
墙的颜色让整个房间看起来毫无生气,灯具太暗,看书看久了眼睛都疼。
这时候小李才开始后悔,他抱怨说:“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这么马虎,什么都差不多,现在住着真是糟心。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500字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是一篇很别致的作品。
当我读起这篇文章如同芒刺在背,别有一种滋味。
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这可以说是他的处世良方和为人准则,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
这差不多三个字简直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本文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一生不肯认真。
例如:母亲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还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反正都是糖。
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山西跟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就是在他生死关头,差不多先生还说: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更可怕的是,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还称赞他一生不肯算计,不肯认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无数的人竟以他为榜样,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差不多先生。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差不多先生还时常出现。
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说:做作业和做好作业都差不多,反正是做了。
‘增加到’和‘增加了’都差不多,反正是‘增加’。
市场上小贩缺斤少两,对找他的顾客说:八两、九两都差不多,你何必那么认真呢?马路上,驾驶员没有驾驶证,汽车撞人致死,还理直气壮地交警说:有没有驾驶证都差不多,反正会开车就行。
读了《差不多先生》就好像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差不多就是不思进取,混日子。
长此下去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会碌碌终生。
这篇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和启示。
论“差不多”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中国谁最有名?”《差不多先生传》的开头的这句设问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作者胡适所处当时的中国环境,我不禁联想到了那时的一些著名人物。
__?袁世凯???“他姓差,名不多”。
这是个怪名字,从未听说,可却被胡适先生立了传。
这是什么来路?
读完后才知道,“差不多先生”指的就是做事草率、鲁莽的人。
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山西”读成“陕西”,把“十”说成“千”,把“八点半”认成“八点三十二分”,把“医生王大夫”请成“兽医汪大夫”,最终结束了他“差不多”的一生。
联系一下当时环境,中国正饱受外国的侵略,国人已变得麻木不仁,惰性十足,人人都是“圆通大师”,而且国人当时还没完全醒悟过来,居然称他“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甚者赞赏他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不用说外国人,连我们现在的国人都会感到好笑——那种笑应该是苦笑吧!
我认为,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死板,不追究别人过错,不计较
一些小问题”固然是好的,但纯粹的“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绝对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真正的庸人的行为。
其实,人都会马虎,可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马虎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一些老一辈的中国人都这样,那会让原本就黯淡的历史更加黑暗;如果连现在的青少年都这样,那将真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悲哀。
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得到丰富的知识,完善健全的人格就成
为了我们青少年所必须的。
“学海无涯”,在不断地汲取知识的时候,马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与敌人。
在学习中,我们可马虎不得:记得多少次因为几个字没看清而混淆通篇意思吗?记得多少次因为数字看错而算错题目吗?记得多少次因为英语字母弄错而不理解
文章吗?在中,我们一次次在不理解后痛失多分,一次次在运算有误后整题全错,一次次在马虎做题后懊悔不已??这都是血淋淋的现实啊!二模、时,一个小纰漏就会断送一个人的前程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它:首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在任何时候,心理素质决定着成功;其次,能早睡则早睡,不要拖到很晚,这样不仅得不到充沛的体能,而且一些因睡眠不足而诱发的种种毛病是很令
人头疼的;第三,要不断给自己信心,在心底里反复告诉自己:“只要努力,我一定可以成功的。
”最后,就是在临场发挥时,切记认真审题,“三思而后行”,看全题目。
这样一来,马虎的毛病肯定会减少掉很多,而我们就会取得不断的进步,离成功越来越近。
而今是21世纪,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我们——祖国的未来,需要更多的知识去支撑 __,而不能丝毫马虎的科学技术就是最重要的。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允许失败,可不允许因马虎而造成的失误乃至灾难。
我们应当以“差不多先生”为借鉴,认真踏实,不心浮气躁,互相勉励,继续努力,迎接成功的到来。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更多相关>>读《差不多先生》有感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
多大的痛苦啊!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