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知识的整理

合集下载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强烈的思想意识,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痛斥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呼吁人民觉醒,革命救国。

以下是与鲁迅相关的知识点整理:
1.鲁迅的早期创作: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在早期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呼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文艺批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批判,如批判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形象、批判戏剧中的“冤假错案”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新文化运动: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呼吁民主、科学、现代化。

鲁迅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提倡言论自由,主张珍视个人解放和思想独立。

4.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批判了封建文化中的许多弊端,如儒家道德观念的偏执、封建礼教的压迫等。

他提倡以科学、现代化为导向的新文化,呼吁人们抛弃封建迷信,追求真理和自由。

关于鲁迅的知识

关于鲁迅的知识
解析:热爱学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渴求通过学习获得改变旧中国的现状的能 力。
影像资料
社会背景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 路:其一是读书作官,再者,当不上官去做 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 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 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 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 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图片展示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鲁迅纪念馆
祖父周福清及家人
鲁迅生平
出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 庭的鲁迅,7岁启蒙,12岁 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 问,博学多才,课余喜读 各类书籍,对绘画产生浓 厚兴趣,打下坚实的文化 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 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 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 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给鲁迅很大的影响。
重要事件 日本留学
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 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 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 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 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 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 国人的健康状况。
现在却不同了,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时尚。
重要事件
弃医从文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 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 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 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 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 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 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 文学活动。

初中鲁迅的文学常识

初中鲁迅的文学常识

初中鲁迅的文学常识关于鲁迅,世人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文学常识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鲁迅的文学常识,供大家参阅,希望喜欢。

初中鲁迅的文学常识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前期小说有:《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

前期杂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

后期杂文包括:《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

故乡鲁迅知识点总结

故乡鲁迅知识点总结

故乡鲁迅知识点总结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的文学瑰宝。

而鲁迅的故乡也成为了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故乡的知识点。

一、故乡的地理背景故乡指的是鲁迅的出生地绍兴,绍兴位于浙江省中部,东临上海,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文化史上,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人文景观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故乡的人文风情1.古典文学的发源地绍兴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陆游的故乡,陆游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的诗文备受赞誉,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鲁迅的家庭鲁迅的父亲是绍兴名门望族的后裔,家庭地位颇为显赫。

鲁迅的家庭虽然身居小地方,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故乡的社会背景1.封建社会的黑暗鲁迅的故乡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也成为了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故乡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革命、变革与冲突。

在这个时代的深厚熏陶下,鲁迅的文学创作得以快速发展。

四、故乡的文学影响鲁迅的故乡是中国文化名城绍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诗书之乡,这种文学氛围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文学氛围的熏陶下,鲁迅的文学才华得以开花结果。

五、故乡的人民生活1.绍兴人的生活习惯绍兴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绍兴菜以清淡、爽口、味美而闻名,其酒文化也是极富特色,这些都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鲁迅笔下的故乡鲁迅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他笔下的绍兴人民生活、社会风貌、习俗风情都得到了生动地描绘,让人们对鲁迅的故乡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六、故乡的历史变迁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反映了故乡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故乡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

六年级必考鲁迅知识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其文学思想是必考的知识点。

鲁迅出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散文、杂文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通过一个疯狂的叙述者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则通过一个受尽嘲笑和欺凌的穷书生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阿Q正传》则以阿Q这个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大、无知和逃避现实的心态。

除了小说,鲁迅的散文和杂文也极具影响力。

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杂文则包含了《热风》、《坟》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尖锐的笔触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鲁迅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唤醒民众的觉悟。

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作,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鲁迅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其内容,以及他的文学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中的价值。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鲁迅,学生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知识点整理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鲁迅的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主要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故事新编》等。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首先,我们来介绍《朝花夕拾》。

这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录了20篇散文,内容涉及童年记忆、家庭生活、人情世故等多个方面。

该书的知识点整理如下:一、鲁迅的成长环境和童年记忆《朝花夕拾》中的许多故事都是鲁迅自己的童年记忆,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环境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比如《小时候》中描述了鲁迅在维新时期的家庭背景,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二、对旧文化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故事,如《阿长与《三个女人》》、《行李》等,都是对旧式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这些故事反映了作为一个作家的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和鲁迅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如《论语骈枝》、《伪自由书》等,都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这些故事提醒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并引发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的知识点整理如下: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狂人日记》通过讲述一个自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疯子的人的内心独白,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小说中疯子的言行举止违背了封建礼教和道德准则,通过这一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二、对科学与迷信的辨析《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在自己疯狂的内心独白中对科学和迷信进行了辨析。

通过对狂人的思想斗争,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迷信的反对,展现了现代人对科学与迷信的思考。

三、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中考知识点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以下是关于鲁迅中考的知识点总结:
1. 鲁迅的基本情况: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 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3. 鲁迅的文学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4. 鲁迅的作品特点:深刻的社会洞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大胆的创新精神。

5. 鲁迅的思想: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呼吁民族精神的觉醒。

6. 鲁迅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7. 鲁迅的写作风格:简洁、犀利、深刻,擅长运用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力。

8. 鲁迅的短篇小说特色:多以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

9. 鲁迅的长篇小说特色: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10. 鲁迅的散文特色:笔触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以上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从而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常用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常用知识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他相关的常识。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常用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杂文家、小说家、文化评论家、思想家。

鲁迅早年接受传统的孔孟之学教育,后来因接触到西方文化而受到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作品主要批判了传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的奴隶性格,为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鲁迅的代表作品及主题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部创作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精神病者的自述,通过疯子的口吻揭示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种种黑暗和愚昧。

2.《阿Q正传》:这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阿Q这个自以为是的“英雄”,揭示了中国人的奴隶性格和对外来文化的自卑感。

3.《药》:这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市井小民因贪图小利而出卖自己亲人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漠。

4.《孔乙己》:这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贩夫走卒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困境。

三、鲁迅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对儒家传统文化:鲁迅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批判了儒家教育的落后和封建道德的束缚,主张要传统文化。

2.倡导个人解放和自由:鲁迅呼吁人们要挣脱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个性发展和自由,实现个人的解放。

3.批判社会现实:鲁迅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批判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争取社会进步和民主进程。

四、鲁迅的影响和地位通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和观点。

鲁迅的作品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觉醒,对于中国的文学和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影响仍然持续至今,他被广大读者和学者所景仰和研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回忆鲁迅先生 知识点总结

回忆鲁迅先生 知识点总结

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总结鲁迅先生的生平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绍兴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这也影响了鲁迅对医学的兴趣。

他在家乡读小学后,便被送到上海学习。

后来,他考入了东京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写作。

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和文化运动,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化评论家和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可以概括为对封建制度和旧的社会风俗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文明和世界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受到了封建制度和旧的道德观念的束缚,这种束缚使得人们无法自由地思考和发展。

他反对旧的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自由、平等和民主。

他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步自封提出了批评,认为中国文化需要向西方文明学习,以实现现代化。

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十分敏锐,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兴衰变化,以及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展现了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责任感和担当。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鲁迅先生是一位巨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也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和探讨。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而著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和旧的道德观念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对新的社会风貌的思考。

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一。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而著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一。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回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

初中鲁迅知识点整理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1. 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和思想,对中国现状产生了深刻的不满和思考。

他回到中国后,开始了他在文学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创作之路。

鲁迅一生坎坷,经历了内外交困、个人悲剧等。

他于1936年逝世,享年55岁。

2. 代表作品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对平凡人物的刻画,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软弱,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反思。

3. 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主张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直观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他主张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要让文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鲁迅的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从传统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艺术的真实。

4. 鲁迅的思想观点鲁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主要原因。

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主张,认为要挽救中国社会就必须先批判现状、救亡图存。

他批判了旧的思想观念和观念的束缚,提倡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5. 鲁迅的教育思想鲁迅强调实践教育和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倡导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勇敢追求真理和正义。

6. 鲁迅与革命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关注社会问题,支持革命,并且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他的文学和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许多后来的革命作家和思想家。

7. 鲁迅对后人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不仅在他生前就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他逝世后更是被世人广泛传颂。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

鲁迅六年级上知识点在六年级上,学生将继续学习有关鲁迅先生的知识,深入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关于鲁迅的重要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界的巨擘。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后在医学领域从事教学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猎社会、人性和现实问题,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矛盾。

二、鲁迅的重要作品1.《呐喊》:该书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发表于1923年。

其中包括了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2.《彷徨》:这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也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这本书描绘了乱世中人们的挣扎和彷徨,反映了鲁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

3.《故事新编》:这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药》和《荐菜》等短篇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4.《中国小说史略》:这是鲁迅的一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弊端和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三、鲁迅的主要思想1.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主张摒弃封建文化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2.关注社会现实:鲁迅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现象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3.注重人性探索:鲁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了人性的真实面貌。

四、学习鲁迅对我们的意义1.思想启迪: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自己。

2.道德引导:鲁迅的作品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真善美。

3.文学鉴赏: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学习鲁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出生时,正当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鲁迅立志要救国图强。

他开始的愿望是做一名医生,因为在他看来,医生能够救死扶伤,成为一名医生之后他就能够救治很多人,于是他远赴日本求学,也是在那里,他才发现,救人心比救人身体更重要。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发现原来中国人的病不是出在身体上,而是那颗心生了病,就算他学成回国,他又能救几个人,于是,他弃医从文,取名鲁迅,开始走上了写作救国这一条路。

鲁迅的文学常识1、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着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鲁迅及其作品知识记忆口诀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朝花夕拾》篇目内容和思想主题梗概:(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鲁迅关于知识的名言警句

鲁迅关于知识的名言警句

鲁迅关于知识的名言警句
1.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武器。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知识是无尽的海洋,越深越难测。

4. 知识是人的灵魂,没有知识的人只是一个空壳。

5. 知识是独立思考的武器,没有它就如同失去灵魂的机器。

6. 知识是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7. 知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8. 知识是创造的源泉,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9. 知识是超越的引领者,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名言警句都表达了鲁迅对知识的重视和见解,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鲁迅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鲁迅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鲁迅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虽然大家对他的文学作品非常熟悉,但关于他的一些冷知识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

以下是一些关于鲁迅的冷知识:
1. 穿搭达人:鲁迅其实是个隐藏的穿搭达人。

他的一些衣着搭配独具风格,例如他曾穿过开衫毛衣外套,内搭深V领毛衣和中式立领衬衫,再配上大皮带和黑西裤。

这种搭配方式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

2. 法律世家出身:尽管鲁迅以文学成就闻名,但他其实是出身于一个法律世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从事法律工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写作。

3. 独特的幽默感: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讽刺著称,但其实他也有着独特的幽默感。

例如他曾调侃自己的鼻子因为经常“碰壁”而变塌了,这种自嘲式的幽默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4. 对课趣事: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

有一次,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独角兽”,就悄悄问鲁迅对什么好,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对‘四眼狗’最妙。

”同学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闻言大怒。

而鲁迅则在一旁以书遮脸,憋笑憋得很辛苦。

这些冷知识展示了鲁迅不同的一面,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鲁迅知识点整理

鲁迅知识点整理

鲁迅知识点整理●一、鲁迅概述●字豫才,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二、《呐喊》与《彷徨》●1.概述:《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独特的题材与眼光●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独特的模式●“看/被看”模式●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如小说《药》●“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叙述他人故事,同时叙述自己的故事,二者构成复调●“我”从离开故乡到返回故乡,由希望到绝望,最后又远离故乡的模式●3.“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独特的文本形式●《狂人日记》打破中国传统小说结构,在“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并精心设计了文言体的“小序”,形成两个对立的叙述者。

●《孔乙己》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小伙计的旁观者角度,隐含的作者。

形成三个方面的“被看/看”模式●《阿 Q 正传》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小说结束时融入作者与读者的身心体验,充分体现鲁迅小说的“主观抒情性”●《在酒楼上》与《孤独者》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与自我灵魂对话●含蓄、凝练的语言●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如祥林嫂“肖像”的刻画●小说实验的广泛性●小说创作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戏剧经验等,就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等●借鉴外国小说形式,也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经验,也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呐喊》与《彷徨》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三、说不尽的阿 Q●1.创作的缘由●鲁迅说之所以要写,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2.解读的多样性●1930,40年代人们也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人们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1950年代至70年代末,文学的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典型,关注重心转移。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知识点

1.鲁迅先生的背景和生平:他原名周树人,后改名为周樟寿,字豫山,后又改名为鲁迅。

鲁迅出生于绍兴,是四川成都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
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的社会和政治时期,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2.鲁迅先生的文学理念:鲁迅先生主张“文学为人民服务”,追求艺
术和现实的统一、他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传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现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公,以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

3.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包括小说、散文、
评论、翻译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药》、《故乡》、《祝福》等。

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
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对人民命运的探讨和关怀。

4.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简洁
明快,语言通俗易懂,富有鲜明的个性和扎实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常常
以讽刺、讥讽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直指社会矛盾和人
性弱点。

5.鲁迅先生的思想影响和社会影响: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
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激发了许多年轻作家的创作热情,启迪了
他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的思想也引导了中国社会的
进步和革命。

6.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鲁迅先生以其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崇
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尊敬和崇拜。

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
正义和人民利益,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鲁迅文学 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 知识点整理

与鲁迅文学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对鲁迅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整理:
1. 鲁迅简介: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对于中国社会的批判和革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代表作品:
- 鲁迅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民族复兴和个人尊严的追求。

3. 文学风格:
- 鲁迅的文学风格直接、冷峻,用实际的语言揭示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丑恶。

- 他以尖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对人类苦难和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4. 影响与意义:
-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和对于人性的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并为后来的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以上是对鲁迅文学的一些知识点的简要整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鲁迅 知识点

鲁迅 知识点

鲁迅知识点
一、鲁迅是谁
鲁迅呢,原名周树人,他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超级大佬。

他是浙江绍兴人,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么个时间段。

二、鲁迅的作品
1. 狂人日记
这可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

讲的是一个“狂人”的故事,通过这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那里面的描写可吓人又深刻呢,像“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 孔乙己
描写了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形象。

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满口之乎者也,又穷又酸,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悲惨的结局。

3. 阿Q正传
阿 Q是个很典型的形象,他有一种“精神胜利法”,就是被人欺负了,还自己安慰自己,觉得自己胜利了。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

三、鲁迅的写作风格
他的文字很犀利,就像一把手术刀,能精准地剖析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

同时呢,又带有一种深沉的悲哀。

他的语言简洁有力,虽然是白话文,但是很有韵味,能让人读了之后反复回味。

四、鲁迅的影响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那可太大了。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作品启发了无数的中国人去思考、去反抗。

而且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好多后来的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像萧红、萧军这些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新青年》与北大:一校一刊的联袂
• 1.上海《青年杂志》试图扩大声势
• 2.蔡元培执掌北大,四处招兵买马、改革北大,力邀陈独秀北上,物色了一批新旧派的知识分子(胡适、李大钊、辜鸿铭,北大“浙籍”人士势力壮大,如马裕藻、钱玄同、周氏兄弟、沈兼士等)
•马幼渔(1878-1945),名裕藻,字幼渔,浙江鄞县人,音韵学家、文字学家。

马氏兄弟之一,排行老二,马衡之兄。

1903-1910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

1911年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1937任北京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

1913年与许寿裳、鲁迅、钱稻孙、陈睿共同具名朱希祖起草的“注音字母方案”。

1919年11月朱希祖、马幼渔、胡适、周作人、刘复、钱玄同六人上书教育部,提出“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于次年二月通过并实施。

•钱玄同(1887一1939) 浙江吴兴人。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

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习师范,与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

次年入同盟会。

1908年,始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

1910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新青年》标榜“人权、平等、自由”,提出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掀起“头脑风暴”。

•激烈反传统,批判文化专制和旧式伦理道德,“打倒孔家店”,反对传统伦理纲常,重新认识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

•(鲁迅《坚壁清野主义》,提及北京禁止男女学生逛公园,另有许多文章记载四川等地对女性裙裾长度的限制。


• 2.主动拥抱和迎接世界,广泛引进和运用西方文化,如进化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

•三、“文学革命”三虎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历任北大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影响。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学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毕业,同年7月回国,1927年才获哲学博士学位。

•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必俗字俗语。

”(6)
•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文作为文学工具已寿终正寝,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倡“白话”,以形式语言变革为突破口,确认了白话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现温和的变革立场,吹响文学革命的号角。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从“改良”到“革命”,提倡“平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7),取得爆炸效应,引起激烈争论。

•1918陈、李主办的《每周评论》,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主办的《新潮》,纷纷为文学革命张目。

“文白之争”(8页
•1、批判鸳鸯蝴蝶派通俗小说
文学革命影响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
•新文学报刊、社团蜂起
• 1.白话报刊雨后春笋般产生,《新青年》《每周评论》,上海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颁令,反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国语运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开始收录新文学作品。

随着《娜拉》等作品译介,易卜生风靡国内,“问题小说”、“问题剧”,其他的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也出现于中国人的视线中。

•新文学的首个著名社团“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以革新后的上海《小说月报》为阵地,汇集了京沪资深的编辑、作家、学者等业界人士,影响盛极一时,至1930年偃旗息鼓。

•12位创办人:作家周作人、茅盾、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编辑和翻译家:孙伏园、耿济之;学者:郑振铎、朱希祖、瞿世英、郭绍虞;军人蒋百里。

•曾致函田汉,邀请郭沫若等人参加,后无回应。

•《小说月报》新任主编沈雁冰(茅盾)发出改革宣言,打出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旗帜,第一次曝得大名。

•把鸳鸯蝴蝶派清出门户,将文学由个人玩具改造为介入现实的武器,认为社会问题重于泰山,胜于喜怒哀乐的私人情感,宣告了文学的职业可能和崇高使命,追求社会责任和艺术理想的统一。

《月报》体现开放的文艺态度和先进编辑技术,把孔子、易卜生以及西方的人物、风景油画作为封面或插图。

•文学研究会创作和翻译取向: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灰色人生的揭示,多为“血泪文学”,体现改革现状的社会抱负与艺术旨趣,钟情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翻译以苏俄和东欧为主。

“黑马”创造社的异军突起
•“创造十年”(郭沫若)
•(一)前期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以清一色的青年留日学生组成,一般称为前期创造社,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创造社前后持续近十年,至1929年被关闭。

创办者及元老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一开始激烈攻击文学研究会“独霸文坛”,并标新立异
•提出“新浪漫主义”,强调忠心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全”与“美”(“谬斯”、“缪斯”,muses),推崇“直觉”与“灵感”(“烟士批里纯”,inspiration)。

•创造社“小伙计”
•前期成员赴粤参加革命后,周全平、敬隐渔、倪贻德等后期成员,创办新的双周刊《洪水》,1926年开设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创造月刊》,成为实际主事者。

社团内讧产生,郁达夫到沪“清理门户”,因酗酒被开除出社团。

•1925年5月——1929年2月,倾向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向左转”,
•1928年,留日回国的李初梨、朱镜我、冯乃超等,与蒋光慈代表的太阳社,声势浩大地发起“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与鲁迅交恶,鲁迅谑称他们“创造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