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分析

合集下载

培根“Of Studies”的两个译本赏析

培根“Of Studies”的两个译本赏析

JIAN NAN WEN XUE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

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禹。

”从另一方面阐明了依法执政实为“人主之职”,也是“一天下”的必由之路。

因此,虞舜之道有关“求中”与“得中”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注重的是家庭生活中的和睦之道,其次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平等互助,再次是在对外关系中和平共处。

特别是在对三苗的关系处理上,虞舜不仅主张义征三苗,施大德于三苗,以“仁义”取胜,而且把自己的遗体埋在南方,以保证民族和解,不起战事,最终解决了长期以来南北对立的局面,最终实现了华夏、东夷、三苗三大部族的统一,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氏春秋·尚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

舜曰:‘以德可也。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

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

’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

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于周矣。

”《盐铁论·论功》也说:““有虞氏之时,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

”这些论述说明,虞舜在处理内外关系与民族矛盾时,秉持“以和为贵”与“以德服人”的方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尧历史意义及其现代启示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

追求和谐,是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

和谐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主张多民族和睦共存,多元文化融合共生,重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性的文化传统。

而造就这一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应该就是虞舜文化。

虞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且对历代执政者的治民理念及其具体措施均有深远影响。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凡是长治久安的时期,执政者都高度重视依法施政。

立法历来为执政者所重视,早在神农炎帝时期就出现了《政典》、《黄帝四经》等法律文献。

自尧舜至夏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出现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其中如《尧典》、《舜典》、《大禹》、《皋陶谟》等,有学者认为都是具有“宪法性意义”的法律文献。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这篇散文可以了解到培根对于治学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学习的态度。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散文,了解培根想要传达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Of Studies》进行翻译和解读。

在《Of Studies》中,培根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多种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让人更加完善和充实,而不是为了追求虚荣或者权力。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培根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素养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这与当代社会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理解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翻译中对这一观点进行强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培根的用意。

培根提到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于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有些书籍是为了消遣而写的,而有些书籍则可以帮助人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理解能力。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培根所提到的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和解释,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培根对于书籍选择的建议。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

培根强调了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这一观点来看,《Of Studies》的目的在于提醒读者不要陷入死读书的境地,而是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通过培根所举例的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观点。

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和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5页word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5页word

Of Studies译文对比赏析一、原作写作风格Of Studies的语言风格和现代英语颇为不同。

与时文相比,它显得有点像古文。

全文以读书(study)为中心展开讨论,环环相扣,意思逐层递进。

文字精炼,语言简约、潇洒、比喻恰当,富于想象力,处处透露出美感与智慧,说服力十足,论断分明,尤以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见长,字里行间饱含自信。

不时结合使用拉丁文,使文章带有古香古色的韵味,书卷气十足。

二、对比分析严复提出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对于散文,我认为译者在做到信、达的同时,更要注重雅。

在通篇的行文上,要追求风格的一致性。

如前文所言,该散文语言精炼,文章短小精悍,所以翻译的难处在于再现语言简约优美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其说服力,实现刚和柔的完美结合。

在此,我将挑选王佐良和廖运范的译文(以下简称为王译和廖译)来作比较分析。

1.对比一下两篇译文的风格王译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形式,四字词的使用频率高,语言简洁,与原文的风格十分接近,而廖译则用现代汉语的形式,使文章显得十分通俗易懂。

如果按照奈达所提倡的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一言论来分析这两篇译文,那么这两篇译文都忠实于原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应是相当的。

但是,若按照科勒提出的对等观点来研究翻译对等和等效的问题,那么王译就脱颖而出了。

科勒所提出的除了外延对等(denotativeequivalence),主要研究词汇方面;还包括内涵对等(connotative equivalence),即文体对等,关注文体效果,古体的或是平实的;语篇规约对等(text-normative equivalence),关注不同交际场景的用法;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指为特定的读者群进行翻译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针对的是韵律、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法的对等。

王译在做到词汇、文章意义对等的同时,采用半古文的形式,凸显了文体风格的对等,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排比句和其他的修辞手法,实现了翻译的形式对等。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论读书》是英国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一篇散文,最早收录于他的《随笔》(Essays)中。

这篇文章是培根于1597年左右所写,主要是探讨了读书的益处和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对阅读的重视,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学习,以达到提升个人素养和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分析《论读书》的翻译,以及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培根对阅读的看法,并引导读者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来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准确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给目标读者,引发他们对阅读的重视和思考。

由于文章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翻译需要注意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方法和建议。

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语言风格的转换、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特定术语的翻译。

在语言风格的转换方面,培根的散文风格以及其对阅读的理解和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点。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文在情感和语气上与原文相近。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原文中可能涉及到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历史事件、习俗等,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恰当的对应方式,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

由于文章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翻译需要注意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方法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

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来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可以通过注释、说明和补充等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和特定术语,以达到更好地传达原文意图的目的。

of studies的三个译本

of studies的三个译本

一、王佐良译: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吃力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种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种,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课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二、廖运范译文论读书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弗朗西斯·培根散文《Of Studies》译本多维赏析

弗朗西斯·培根散文《Of Studies》译本多维赏析

弗朗西斯·培根散文《Of Studies》译本多维赏析作者:曹承德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信、达、雅”、“翻译目的论”、“文化转向与译者主体性”三个翻译批评准则的多个维度视野下,对培根散文《Of studies》的两个代表译本进行批评与鉴赏,分别说明了两个代表译本的翻译特色及意义,从而进一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探讨不同维度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Of studies;翻译标准;批评与鉴赏;多维度一、简介《Of Studies》是培根散文集58篇散文集中最著名的一篇。

文章分析了学习的主要的目的,不同人采取的不用学习方法及学习是如何对人的性情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诸多译本中,本文选取王佐良先生和廖运范先生的译本为范例进行多维度分析比较,之所以选取这两个译本,正是因为其截然不同的翻译风格,在翻译赏析时,能够更加透彻的分析译本,全方位的进行翻译作品赏析。

二、译本多维度赏析1.形式赏析优秀的译作不仅可以忠实地表达原作,译作语言通顺流畅,更为重要的是能再现原作的风格,传达原作的神韵。

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王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廖译】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篇散文,其中作者探讨了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篇散文强调了学习的几个重要目的。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根提到,知识是一种权力,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智力、见识和能力。

他认为,通过获取知识,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学习帮助人们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培根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纯粹的追求知识的欲望,而是为了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实际的目标。

他举了几个例子,包括学习语言以便与他人沟通,学习数学以便解决问题,学习历史以便从中吸取教训等等。

这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成功和满足。

学习的目的也包括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培根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包括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

他主张,通过学习,人们能够获得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和正直品质。

他强调,真正的学习应该使人们更加明智和善良,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还包括为社会作出贡献。

培根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

他提到,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对社会问题的更好理解和解决能力,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认为,学者应该是社会的明灯和引领者,通过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强调了学习的几个重要目的,包括个人成长和发展、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以及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些目的使得学习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在弗朗西斯·培根的《论学术》(Of Studies)一文中,作者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这篇论文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观点而著称,弗朗西斯·培根在其中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学习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这篇论文的翻译和理解往往受到了目的论的影响,因为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目的来解释和翻译原文的内容。

目的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同的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解释和翻译原文的内容,导致不同版本的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论学术》这篇文章时,翻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观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导致不同版本的翻译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论学术》这篇文章的翻译会受到翻译者的目的和观点的影响。

如果翻译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更加强调文章中关于学习对个人的益处的部分,强调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和品质的重要性。

而如果翻译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发展经济,他可能会更加强调文章中关于学习对社会的益处的部分,强调学习对提高国家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从不同的目的论视角来看,翻译《论学术》这篇文章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翻译都应该忠实于原文,并尽量保持原文的精神和风格。

在翻译《论学术》这篇文章时,翻译者应该尽量避免受到自己的目的和观点的影响,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思想。

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版本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培根在1597年写的一篇散文,其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地学习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培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时间和资源的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文章中,培根强调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智慧,只有通过研究和认真思考,我们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Of Studies中,培根提到了三个目的论方面的问题: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希望获得什么?首先,培根指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获取知识和智慧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在文章的开头,他写道:“阅读使人丰富、会谈使人机智、写作使人严谨……”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智力,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培根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他建议学生不仅要阅读,还要探索和思考,通过研究和实践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强调了个人兴趣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因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培根提出了学习所带来的收益。

他写道:“学习使人生活变得更加愉悦和丰富,它使人获得了不会消失的财富,和尊重和爱情的认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个人获得更高的地位或者薪水,而是为了让个人在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中更加成功和满足。

总之,Of Studies通过对学习的最终目的,方法和收益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我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并付出努力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位有智慧、有见识的学者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益处。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

英汉互译 对比赏析 Of Study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ull: compete in extent or degree and in every particular 充满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554) Conference:讨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p239) Writing:n. 书写;作品;著作;笔迹
翻译作品: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A.C.Barnes) 外文出版社,1958 《英国诗文选译集》 译者王佐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彭斯选集》 译者王佐良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新编》(译者、主编)王佐良 三联出版 社,1994 《论读书》
四:翻译心得总结
1:通过以上的比较,显然无论在原文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风格再现上,王佐 良先生的翻译都做得恰到好处,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做到了与原文的一致,与原文有 同等的美感。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从文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以及时代风格等各 方面进行很好的把握,成功融于一个整体风格中。
翻译主张
1.采用辩证的观点,即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 意译 2.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3.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4.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 5.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6. 译语要生动活泼锤炼
三:翻译赏析
have an effect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二:(1)作家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 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 想家和科学家,英国文 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 作家。被马克思称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 祖”。生于贵族家庭。 后于1618也成为了大法 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 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 究。代表作是《论说文 集》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Of Studies的翻译《Of Studies》是英国文学家培根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学习。

下面是从目的论的视角对这篇文章进行翻译的一份中文版本。

关于学习培根读书让人高尚,交谈让人机智,写作让人精确,思考让人深刻。

一切以上所述,无一不从学习而来。

所以,学习的姿态至关重要。

学习的目的有很多,有的让你自娱,有的让你获得名声,有的让你在大众面前出类拔萃,有的让你备受尊重。

还有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丰富人生阅历,培养个人修养。

学习可以为人带来愉悦。

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种娱乐活动,就像他们欣赏音乐、旅行或者收集宝贵的艺术品一样。

这些人将书籍视为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来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

这种愉悦的学习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情感智力,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学习可以为人赢得声誉。

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心灵成长,也是为了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阅读和学习,一个人可以积累各种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出色地表现,在朋友和同事中树立更好的形象。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公众面前显得杰出。

当我们掌握了一门知识或技能时,我们就能够在大众面前表现出色。

这种能力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专业形象,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社交场合,学习都是展示自己实力和才干的关键。

学习可以通过丰富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培养我们的个人修养和理解力。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扩大我们的眼界和见识,使我们成为更加全面和包容性的人。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的人。

学习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声誉,也可以使我们在大众面前显得杰出,并通过丰富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来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

我们应该重视学习,不断向前。

Of Studies三种译文的对比研究

Of Studies三种译文的对比研究

Of Studies三种译文的对比研究作者:杨青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9期英国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的Of Studies,为传世经典之作,吸引了无数译者先后将其翻译成中文。

这些译文风格各异,皆有可取之处。

以王佐良、水天同和廖运范三版为例,从译文风格、理解表达、选词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赏析。

《论读书》译文比较王佐良水天同廖运范一、作品简介Of Studies是《培根随笔》中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于1653年。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是英国随笔文学的代表之作,言简意赅、文笔优美、论述严谨有力、警句格言频出,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根随笔》属于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述培根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

培根的随笔布局谨严,论证说理井井有条,层次分明,更多的是格言警句,发人深省。

二、译文解读在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写作风格,以及作品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后,才能从各个译文中进行解读和赏析,以期发现最贴合原文,最能带给读者相同体验的译文,同时也能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此,将就王佐良、廖运范、水天同三位译界大家的版本(分别简称王译,廖译和水译),进行对比和赏析。

1.标题。

王佐良、廖运范将Of Studies译作《论读书》,水天同则译作《论学问》。

“Studies”本为“学习,研究”之意,但结合文章,发现主要讲各类书籍对人的影响,因此译作“读书”比译作“学问”更准确,更符合文章论述的哲理,不仅仅是做学问偏向学术化,更是从阅读各类书籍中学习、汲取知识,从而改变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

2.具体解析。

王译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版本,通篇以半文半白行文,语言冼练紧凑,读来朗朗上口,尽可能与原文句式保持一致,被认为是达到了“信达雅”标准的典范之作。

水译和廖译也是广受认可的版本,相比王版来说,均采用白话文,更倾向于口语化,通俗易懂,篇幅也比王版稍长。

从美学角度比较ofstudies的三种译本

从美学角度比较ofstudies的三种译本

从美学角度比较ofstudies的三种译本从美学角度比较of studies的三种译本摘要:《培根论说文集》是少数“世界书”中的一部,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引起各翻译家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王佐良、曹明伦、水天同三位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展现王佐良先生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加以修饰,使其译文再现原著之美,也表露出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关键词:Of Studies;翻译美学;王佐良;曹明伦;水天同Abstract:Bacon’s Essa ys is one of the minor Word Books. It has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creation of later literature .And countless translators has risen highly interested in it.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per studies on the comparation of the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Wangzuoliang’s , Caominglun’s,Shuitiantong’s . According this,it w ill show that Mr.Wang has a full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original prose and then develop it so that the essences of the origin can be presented in his Chinese version. Also the papper can show his thoughts about aesthetics.Key words: Of Studie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Wangzuoliang; Caominglun; Shuitiantong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1)。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

Of Studies 的汉译本赏析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俨然是一篇骈散结合的近古文言论文,用这样的文体来通过对王佐良、廖运范、孙有中和水天同四人的译文的比较阅读,我个人认为王先生和廖先生的更好,特别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很有味道。

而孙有中先生的译文有点过于归化,虽然通顺,但有点不忠实源文,如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译文,全归化了,省去了例证,太抽象。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却是太过于异化,虽然非常忠实于源文词句,但译出来的文章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英语式的汉语”且语句不够通畅,读起来有点费神。

翻译培根的文章应该比较对口。

在Of Studies的译文《谈读书》中,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段落及词句上:一、第一段的翻译,既忠实于源文思想,又忠实于论文的“总分”结构。

而且在用词方面多用四字句,又长短句结合、骈散互补,在“雅”文方面也不输于源文。

总之,可用“信、达、雅”三字来总结这一段的翻译。

而其他的译文在文采方面就差一些了。

二、译文中被动的处理。

因为英文爱用被动表达,而汉语表达却相反,在这一点上,几位译者的处理都不错,但我觉得独王佐良先生在汉语语言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如在第四段中:“…to be tasted,…to be swallowed,…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译成:“…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须咀嚼消化…”处理得相对不错。

三、对第五段的翻译,语言精练,简洁明了且不失源义,且对源文省略的部分在译文中加以增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该段第一句“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中“conference”和“writing”后都省去了“makes”这一动词,但在译文中就非要不可,所以译者一连用了多个“使(make)…样”。

还有就是该段中的“否定”部分的翻译,如:“If…little”,译者译成“不常…”,比其他三人的“假若…很少”、“如果…很少”更精练,易于表达。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

培根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比较摘要: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尤其是《谈读书》的译文堪称翻译史上的一篇绝世佳作。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伦明先生的Of Studies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水天同译文曹明伦译文风格特色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说文集》(Essays)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英国文学的随笔体裁。

Of Studies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因此至今已经有许多的翻译版本。

其中以王佐良先生的版本最为文化界推崇。

本文将其与水天同先生以及曹明伦先生的Of Studies译文进行比较研究王做良先生的翻译风格。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三位译者的整体翻译风格。

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以白话文为主,中间有个别文言虚词如“底”字等,也间或用文言文。

水天同先生抱定传达原作意思口吻之宗旨”。

水天同先生所谓的“传达原作意思口吻”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作的写作风格。

总体来看,水天同先生也是按照这一宗旨来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的;从总体上看,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把握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他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语言简练隽秀。

曹明伦先生在“译序”中提到:“译散文作品的原则也应和译诗原则一样,即在神似的基础上最求最大限度的形似。

”应该说在《培根随笔集》中曹明伦先生严格遵守他自己的翻译原则,以求最大限度的神似和形似。

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从作者的历史背景契合的角度上来讲,选用文言文与原作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近。

他主张“尽可能地顺译,必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这里“一切照原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忠实原文的意思,二是符合原文的写作风格。

他还十分注重译者的地位,认为翻译不应该仅仅是机械的模仿,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以一些例句具体来比较一下三位译者的翻译,从而体现出王佐良先生这篇翻译为什么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OfStudies王佐良译文多维度鉴赏

OfStudies王佐良译文多维度鉴赏

OfStudies王佐良译文多维度鉴赏Of Studies王佐良译文多维度鉴赏《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不朽之作,王佐良的译文,无论是措辞风格、翻译技巧、节奏韵律,亦或是在语言风格方面,都可谓是经典译作,堪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本章就王佐良的译文进行多维度鉴赏。

1.措辞风格方面的鉴赏由于原文写于十七世纪早期,用词古典,其措辞与句法与当代英语有所不同,使用了一些文学化的词语及一部分古英语,比如:marshalling,humour,maketh,doth,nay,stond 等等,且用词精炼讲究很富于美感。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也就不能使用白话文来翻译。

白话文较之古文,其随意性较大,不能给人庄重严肃的感觉。

所以王佐良先生采用大量的文言文来翻译此文,有其特有的优势:一是文言文具有古雅的特点,可以精微地再现原文典雅古朴的风韵;二是文言文词语庄重正式,既能反映该文章题材的特点又能体现原文的问题特征;三是文言文的句式通常短小精悍,言简意深,很适合体现原文简约,洗练的风格。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把握住了两种语言的特点,因此显得地道,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忠实于原文。

如:原文: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ement and that are learned.译文: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原文:They per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

Ofstudies原文译文及赏析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版本的汉译【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s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Abeunt studia in mores: 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Symini sectores: dividers of cumin seeds, or hair-splitters【译文】一、王佐良译: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译者主体性角度的“OfStudies”三种译文研究

译者主体性角度的“OfStudies”三种译文研究

译者主体性角度的“Of Studies”三种译文研究作者:李思颖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8期摘要: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培根经典名篇《论读书》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三种译文的异同之处。

鼓励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创作出优良译文,丰富文学翻译作品。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Of Studies” 水天同王佐良何新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04—02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名篇“Of Studies”文采飞扬,说理透彻,当属不朽之作。

也正因为此,该篇的翻译给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在此,我们选取了三位译者水天同、王佐良、何新的中文译本,分别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社会客观因素和译者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着手。

一、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等人将译者主体性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1]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一般有两个:一是译者社会性主体因素,即译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

二是译者个体性主体因素,包括译者个人的语言风格和所选取的翻译策略。

二、时代背景水天同译本创作于1939年,以白话文成文。

回顾其创作的时代背景,1915年之后白话文开始盛行,为了促进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中西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水天同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成就了一本经典译作。

王佐良的译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在《翻译通讯》上。

这时期,中国经历了翻译活动的一个高潮時期,不仅翻译著作数量激增,而且翻译理论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翻译美学和翻译史论的发展。

王佐良的译文通篇采用文言文,应该也是受到80年代翻译运动的影响。

何新的译文发表于1983年,与王佐良几乎在同一时代,他的译文采用现代白话文。

这一时期,普通民众对新思想、新知识无比渴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Of Studies三个译本的分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派的兴起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新视角;对等、转换等传统语言学翻译手法得以补充和完善。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对弗朗西斯・培根的著名散文《Of Studies》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文章将在翻译目的、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视角下对三个译文版本进行简要对比,并探讨翻译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
一、引言
长久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迅速,历史上也多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派翻译在德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凯瑟琳娜・莱斯提出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评论的观点,她指出翻译的“对等”应建立在语篇的基础上,而不是词和句子的层面,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过程。

莱斯认为高质量的译文有几方面综合判定标准,目标语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层面应当等同于原语文本。

德国著名学者汉斯・弗米尔将目的论引入翻译理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

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共同出版《普通翻译理论原理》,其中重点指出五条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的翻译目的论原则。

第一条,也就是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即“决定因素永远是翻译目的”。

同时翻译应遵循“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

在目的论的新视角下,原文和译文、译者和原文、译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文将简要阐述目的论的贡献,并从目的论角度对比Of Studies应用最广泛的三个译文,从翻译目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视角下简要评价三篇译文。

二、目的论的贡献
“Skopos theory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results”。

第一,相比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目的论没有拘泥于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反应,而是将翻译目的、翻译的连贯忠实程度放在重要位置;第二,译者主动性更强,对翻译效果的评价标准液呈现多元化趋势。

Jeremy Munday总结目的论的突出贡献为:“An importan t advantage of skopos theory is that it allow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ame text being translated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TT and the commission which is given to the translator ”.
同样的源语文本,会有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的翻译文本。

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受众多样的需求采用多
种翻译技巧和手段。

许多传统翻译理论解决和解释不了的问题,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得以解决和解读。

三、翻译实例Of Studies及翻译目的论的运用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散文家。

《培根散文集》对英语散文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读书》是培根58篇散文中流传最广的一篇。

培根笔下的散文有其独有的笔风:语言精简准确、篇幅短小精悍、寓意深刻。

《论读书》同时也是我国初中语文课本选取的课文。

文章第一段脍炙人口: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one by one;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对该文本的翻译版本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

但流传最为,引用最多的是王佐良、孙有中以及廖运范三位先生的译文。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
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孙有中译文: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

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

廖运范译文: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