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学小知识点与名词解释
七年级下册生物输血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输血知识点生物输血知识点生物输血是目前治疗血液疾病和伤口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了解生物输血的知识,则是进行输血治疗的前提条件。
作为七年级生物的知识点之一,本文将从输血的基本概念、输血的分类、输血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概念生物输血是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送到身体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一种补充血流量的方法。
它采用将经过筛选的供血者血液,经过相应处理后,输送到需要的病人体内,以满足其身体的生理需要。
二、输血的分类1.全血输注:将提取的供体血液以比例相等的方式输送到受体体内。
这种输血方式具体适用于身体暂时处于失去大量血液状态的病人,即血容量不够且失去了血细胞,需要进行快速输血的情况。
2.白细胞输注:此种类型的输血主要适用于具有免疫应答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血小板输注:此种类型的输血主要适用于具有凝血障碍的患者或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凝血障碍疾病的患者。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1.统一血型:在输血过程中,病人和供体之间的血型需要是统一的,否则会出现血型不匹配而导致输血反应的问题。
2.选择健康的供体:供体的血液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筛查和检测,以确保不含有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
3.增强病人自身的抵抗力:病人在饮食、休息、精神状态方面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提升其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疾病治愈的成功率。
四、结语生物输血虽然是目前治疗血液疾病和伤口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医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在进行生物输血治疗时,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提高疗效的同时也确保了医疗安全性。
希望今天的介绍能够为您带来生物输血方面的知识,对您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医院输血相关知识普及
02
输血前的准备
输血申请与审核
输血申请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填写输血申请单,注明输血原 因、种类和量。
输血审核
医院对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并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备血与取血
备血
根据申请单,血库准备相应的血液成分。
取血
医护人员从血库取出已备好的血液成分,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
紧急输血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 因此需要快速、准确的输血反应和流 程。
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指将全血分离成各种 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不同
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血液 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和
副作用。
成分输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确保
血液的有效利用。
自体输血
输血的方式与类型
输血方式
输血分为直接输血和间接输血两种方式。直接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直接输入 患者体内,而间接输血则是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
输血类型
根据输注的血液成分不同,输血可以分为全血输注和成分输血。全血输注是指 输注完整的血液,而成分输血则是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根据患者的 需要输注相应的成分。
不良反应的追踪
对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患者进行追踪,了解不良 反应的具体表现、处理方 法和结果。
不良反应的上报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不 良反应,以便对不良反应 进行监测和分析,提高输 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注意饮食
输血后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了解血红蛋 白水平、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常用输血知识
常用输血知识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拯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输血的相关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用的输血知识。
一、输血的定义和目的输血,简单来说,就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主要目的包括:1、补充血容量:当患者因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原因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输血可以迅速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
2、纠正贫血:对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患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输注红细胞可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缺氧症状。
3、补充凝血因子:某些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友病患者,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帮助止血。
4、增强免疫力:输注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感染。
二、输血的类型1、全血输注全血是指将采集的血液未经分离处理而直接输注给患者。
但在实际应用中,全血输注相对较少,因为全血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一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具体需求。
2、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别制备和储存,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输注相应的成分。
这种输血方式更加精准和有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反应。
(1)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等。
(2)血小板输注: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血浆输注: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白蛋白等,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等患者。
三、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1)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的大量出血,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 30%。
(2)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 60g/L 且伴有明显症状者。
(3)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⁹/L 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4)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临床输血技术师考点汇总
临床输血技术师考点汇总
一、输血基础知识
1. 输血的定义与目的
2. 输血的历史与发展
3. 输血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二、血液生理与血型
1.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 红细胞生理与功能
3. 血型系统与血型遗传
4. 常见血型与特点
三、血液成分与制备
1. 血液成分的分类与特点
2. 血液成分制备的方法与流程
3. 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与保存
四、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1. 输血的适应症与指征
2. 输血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3. 特殊情况下的输血决策
五、输血不良反应与处理
1.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特点
2.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与上报制度
六、特殊情况输血
1. 紧急输血与抢救措施
2. 稀有血型与特殊需求输血的处理
3. 孕妇与儿童输血注意事项与策略
七、输血感染风险与防控
1. 输血感染的风险因素与途径
2. 输血感染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标准
3. 输血安全管理与法律法规要求
八、输血相关法规与标准
1. 国内输血相关法规与政策解读
2. 国际输血相关法规与标准概述
3. 医疗机构的输血管理职责与规范要求
九、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1. 血液采集、运输与交接流程
2. 输血前的检查与核对制度
3. 常见输血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4. 血液库存管理与临床用血调配原则。
输血技术知识点
输血技术知识点一、知识概述《输血技术知识点》①基本定义:输血就是把健康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给病人。
就好像给车子没油的时候加油一样,当病人体内血液有缺少或者功能不正常的时候,我们通过输血来补充或者改善。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里这可是很重要的一块。
能挽救失血过多人的生命,像车祸、手术大量出血的患者就靠输血来救命;还能治疗一些血液疾病,比如贫血等。
③前置知识:得先知道人体的基本血液组成,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分别有啥作用。
还得懂血型,比如A型、B型、AB型、O型血以及Rh血型,要是搞混了那可不得了。
④应用价值:在手术当中是很必要的,比如心脏手术出血较多的时候。
还有像一些血液疾病患者长期靠输血来维持生命,像地中海贫血病人。
生活中遇到严重的意外伤害大量出血时它也是保命的手段。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输血技术在医学学科里,是属于血液学和外科学交叉的部分。
和血液疾病诊断、外科治疗紧密相连。
②关联知识:和血液生理学相关,因为要了解血液成分。
还跟免疫学有关,毕竟要考虑血型的不相容性,就像钥匙和锁一样,血型匹配才行,不然会有免疫反应。
- 掌握难度:其实知道基本输血流程不难,难的是处理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稀有血型的输血或者有多种抗体病人的输血。
- 关键点:血型鉴定准确和血液制品的筛选与处理是关键。
我之前看过一个案例,因为血型鉴定失误差点造成病人死亡,那可太吓人了。
④考点分析:- 在医学考试中非常重要。
- 考查方式:选择题会问你输血的适应症之类的;简答题可能让你写输血的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输血就是将他人血液输入到病人体内。
这里输入的血液可以是全血,就像一杯混合果汁似的包含各种成分;也可以是成分血,像单独的红细胞悬液(就像只喝果汁里的果肉那种感觉)、血浆(相当于果汁里的汁水部分)或者血小板等。
②特征分析:- 输血要有严格的匹配度。
血型是最重要的特征,不同血型之间输血可能出现凝集反应,就像两个相互排斥的小团体一样。
输血的专有名词解释
输血的专有名词解释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将血液或其衍生物注入到患者的体内,以治疗或纠正体内的血液不足或异常情况。
这一过程涉及到许多专有名词,下面将进行逐一解释。
1. 血液成分分离器:血液成分分离器是一种设备,用于分离整血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
这种设备通过离心作用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以便根据患者具体的需要进行输血。
2. 供血者:供血者是指愿意捐赠自己的血液的人,也称之为献血者。
他们通过献血为临床输血提供血液资源,为救助他人的生命作出贡献。
3. 患者:患者是指接受输血治疗的人。
输血可以用于手术后的康复、严重创伤的急救、贫血的治疗以及某些疾病的治疗等。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输血是维持生命和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
4.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由A、B两种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组成的分型系统。
人类的血液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血浆中的抗体的相互作用被分为A 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
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需要匹配,以避免出现免疫反应。
5. 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血型分类系统。
它根据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的有无将人类血液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在输血过程中,供血者和患者的Rh血型也需要匹配。
6. 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一种检验方法,用于判断供血者的血液是否与患者相容。
此过程通常涉及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患者的血浆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如果凝集反应发生,则表明供血者的血液与患者不相容,不应进行输血。
7.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指当输入的血液与受体体内现有的抗体发生作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免疫反应可能包括发热、寒战、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正确的血型和交叉配血测试对于减少免疫反应至关重要。
8. 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通过提前采集和保存自己的血液,以备手术时使用。
这种方法消除了供血者和受体之间血型不匹配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对供血者的依赖。
输血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输血的适应症1. 贫血:贫血是造成输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血可以由于慢性疾病、急性失血、骨髓疾病等造成。
在这些情况下,输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从而改善贫血的症状。
2. 失血:急性失血是另一个常见的输血适应症。
例如,严重创伤、手术出血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血,需要进行输血来迅速补充丢失的血液。
3. 减少血液中其他物质:除了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外,有时候患者也需要输血来补充其他物质,比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二、输血前的准备1. 临床评估: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之前,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这些评估的结果将有助于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的数量。
2. 签署同意书:在进行输血之前,患者需要签署输血同意书,明确知晓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 实验室检查:在进行输血之前,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传染病筛查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 输血前的准备:在进行输血之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准备输血器具、选择适当的供血者等。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1. 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尽可能匹配,以减小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2. 交叉配血:除了血型鉴定外,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
这是为了检测供血者的血清是否含有与受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容的抗体,以避免输血反应。
3. 传染病筛查: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对供血者进行传染病筛查,包括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这是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 输血反应的处理:在进行输血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在出现这些反应时,需要及时处理,如停止输血、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5. 输血后的观察:在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以确保患者没有发生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能是输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输血学是一门关于血液及其成分在医学上的应用与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输血的各个方面,包括血液的成分、配血原则、输血反应等内容。
在临床上,输血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而不合理的输血则可能引发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下面将对输血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血液的成分1. 全血全血是指未经处理的血液,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在输血过程中,全血通常会被分离成各个成分进行输注。
2. 红细胞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可以通过输血来治疗贫血及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使得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
3. 血小板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4. 血浆血浆是含有各种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及其他溶质的混合物。
在输血过程中,血浆可以被分离并单独输注,也可以通过血浆置换来治疗某些疾病。
5.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内产生的细胞。
在输血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不会输注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反应。
二、配血原则1. ABO血型系统在临床上,人们通常将血液分为A、B、AB、O四个血型。
输血时需按照受血者的血型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配血。
严格遵守ABO血型系统的原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
2. Rh因子Rh因子是一种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人们通常将其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Rh因子进行配血,以避免引起输血反应。
3. 交叉配血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以观察是否存在血球抗体。
通过交叉试验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受血者对于供血者血液是否具有免疫反应。
4. 使用洗涤的红细胞对于某些特殊受血者,如婴儿、幼儿、老年人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可以使用洗涤的红细胞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前交叉验证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仔细的交叉验证,确保受血者的身份、血样标本和输血制备的过程都符合标准,以保障输血安全。
输血学总结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血型一般而言血型是指血细胞上的遗传多态性,而临床上血型被特指为红细胞膜上糖蛋白或糖脂结构的多态性。
2.ABO正反定型利用ABO血型系统的特性,对个体进行川3O血型鉴定的方法。
正定型是用已知的抗体测定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或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的抗原测定血浆(或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或抗B抗体。
3.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二、选择题【A型题】1.以下哪一种Rh抗原是不存在的A.D抗原B.d抗原C.E抗原D.e抗原E.C抗原2.一个人的Rh表现型为CcDEe其遗传型不可能是什么A.CDE/cDeB.CDe/CdeC.CDe/cDED.CDE/CDEE.CDE/cde3.Rh血型系统的抗体一般是什么A.IgAB.IgDC. IgMD.IgGE.IgE4.与ABO抗原不同,Rh抗原在什么时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育A.胎儿早期B.新生儿期C.幼儿期D.成年期E.老年期5.在下面的叙述中哪种说法不正确A.Rh血型不合的输血,可产生危及生命的溶血性输血反应B.母子Rh血型不合可致新生儿溶血病C.Rh血型系统抗原性最弱D.Rh血型是继ABO血型发现后临床意义最大的血型E.中国汉族人群中大多数是Rh阳性6.下列哪一种基因型不是纯合子A.基因型为DDB.基因型为EEC.基因型为EeD.基因型为ddE.基因型为cc7.AB型的红细胞和下列哪一种血型的全血混合不会发生凝集反应A.A型B.B型C.O型D.AB型E.A2型8.一位A2型并含有抗A1的患者需要输血,你认为该患者可输用下列哪种红细胞A.A型红细胞B.B型红细胞C.O型红细胞D. AB型红细胞E.以上都可以9.母亲是AB型,父亲是O型,其子女可能的血型是A.只能是A型、B型B.只能是A型、B型、AB型C.只能是AB型D.A 型、B型、O型、AB型均可能E.以上都不可能10.不规则抗体是指A.抗A和抗B以外的抗体B.抗A和抗B以及Rh抗体以外的抗体C.仅仅和O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D.是指那些在反应特性上和正常抗体不同的特殊抗体E.抗A和抗B抗体11.某人基因型为BO,其父母的表型可以是A.A型 AB型B.A型 O型C.AB型 AB型D.A型 A型E.O型、O型12.与O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是A.免疫性抗A1B.免疫性抗AC.ABO以外抗体D.免疫性抗AB13.A亚型红细胞中,与抗A1不反应的是A.A1型红细胞B.A1B型红细胞C.A2型红细胞D.以上都不反应E.以上都反应14.与抗A血清凝集的细胞是A.A1细胞B.A2细胞C.A2B细胞D.A1B细胞E.以上都是15.血型为B型的人,其基因型有几种A.1种B.2种C.3种D.4种E.5种16.按照安全输血的原则,O型全血A.仅可输给O型人B.仅可输给O型、A型和B型的人C.可输给O型、A型、B型和AB型的人D.仅可输给AB型的人E.可输给除AB型外的任何人17.按照安全输血的原则,AB型全血A.仅可输给O型人B.仅可输给O型、A型和B型的人C.可输给O型、A型、B型和AB型的人D.仅可输给AB型的人E.可输给任何人1.B2.D3.D4.A5.c6.C7.D8.c9.A 10.A 11.A 12.C 13.C 14.E 15.B 16.A 17.D三、简答题1.ABO血型的特性是什么?在ABO血型中,红细胞表面可以同时有这两种抗原,或有一种,或没有。
基础护理输血知识点总结
基础护理输血知识点总结概述输血是指将新鲜血液或其制品从一个人的血管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血管。
输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对于输血患者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输血过程顺利和患者的安全。
知识点总结1. 输血适应症输血的适应症包括:失血性休克、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在临床上,输血通常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 输血的分类根据输血品种的不同,输血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浮液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等。
每种输血品种都有其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护士需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品种。
3. 输血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之前,护士需要进行输血的准备工作。
包括核实患者的身份、患者的输血适应症、医嘱的合理性、募集医生指导等。
此外,还需要核实输血品种和数量、检查输血管路是否通畅、准备输血所需的设备和器材等。
4. 输血的操作技巧在进行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掌握好输血的操作技巧。
首先要在合适的时间内将输血品种取出,避免输血品种过早脱水。
其次要注意检查输血管路是否通畅,输血针头要放置得当,不得有血液渗漏。
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5. 输血风险及预防措施输血风险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护士在进行输血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监测患者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此外,还需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等规章制度,确保输血的安全。
6. 输血后的护理输血后的护理与输血前的护理同样重要。
护士需要监测患者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在输血后要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有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和代谢产物,帮助康复。
7. 输血的记录和汇报在进行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认真记录和汇报输血的相关情况。
输血和血型知识点总结
输血和血型知识点总结一、输血的概念和原理所谓输血,是指将捐赠者的血液注入到受血者的血管系统内,以达到治疗或补充患者失血的目的。
输血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新鲜冷冻血浆输注等各种方式。
不同的输血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
输血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输注新鲜的血液来补充患者体内失血的血液量,以保持体内的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二是通过输注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浆成分来恢复患者体内的物质代谢和免疫功能,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二、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既然输血是一种治疗手段,那么它就有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只有在符合输血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输血治疗。
而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可能并不适合进行输血。
适应症主要包括:大出血休克、急性溶血反应、慢性贫血、出血性疾病、手术时大量失血等情况。
这些病情都需要通过输血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禁忌症主要包括:严重过敏体质、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抗体等。
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的体内可能无法接受外源性的血液成分,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三、血型的概念和分类人类的血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标记来进行分类,我们常说的血型就是指代这些分类。
人类的血型主要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两种。
ABO血型系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这是由于人类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不同所导致的血型差异。
A型血液表面有A抗原,B型血液表面有B抗原,AB型血液表面有AB抗原,O型血液没有A、B抗原。
在血液中,还有A、B两种抗体能与这些抗原发生反应。
Rh血型系统是指Rh抗原的存在与否,如果红细胞表面有Rh抗原,称为Rh阳性,如果没有则称为Rh阴性。
在输血中,Rh阴性的人不可以接受Rh阳性的血液,但Rh阳性的人可以接受Rh阴性的血液。
四、血型的遗传规律血型是通过基因来控制的,因此它具有遗传性。
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中,各种血型的遗传规律不尽相同。
高中输血知识点总结
高中输血知识点总结1. 输血的定义输血是指将捐赠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途径输入到受血者体内的一种医疗过程。
输血通常用于治疗贫血、严重出血或其他血液相关的疾病。
2. 输血的类型根据输血的目的和方式,输血可分为全血输血、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全血输血:将新鲜的全血从供血者输给受血者,适用于急性失血或贫血的治疗。
成分输血: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相应的成分进行输血。
自体输血:将病人自己的血液储存起来,在手术前输回给病人。
3. 输血的适应症- 急性失血:如手术出血、外伤失血等。
- 慢性失血:如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
- 贫血:因失血、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 凝血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缺乏等。
- 造血功能不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4. 输血的禁忌症- 铁贫血:由于输血会增加体内铁的负担,对于非急需的轻度贫血患者不适宜进行输血。
- 妊娠期贫血:由于妊娠期贫血属于生理性贫血,不适宜进行常规输血。
- 非急性出血:对于慢性失血或非急性出血的患者不宜进行输血,应优先治疗原发病。
- 血液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5. 输血的适配性输血前需要进行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
主要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的配型试验。
6. 输血前的准备- 接受输血的受血者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
- 供血者需要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HIV等。
- 静脉通道的建立:准备进行输血时需要建立静脉通道。
7. 输血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血速度:要根据受血者的情况和输血的目的调节输血速度。
- 注意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需要及时处理。
- 注意输血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感染源,需注意感染控制。
8. 输血后的观察输血后需对受血者进行观察,注意观察输血反应、观察输血后的效果等。
9. 输血的风险- 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输血学知识点总结
输血学知识点总结一、输血的定义和历史输血是指将供者的血液(全血或其组成部分)通过静脉注入受者的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输血学是研究输血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学科。
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尝试过用动物的血液来治疗疾病。
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由奥地利医生卢迪维希·罗(1888-1976)和美国医生理查德·连克(H.Kane,1863-1933)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输血临床实验,才使得输血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二、输血的临床指征1.临床失血(1)外伤性失血包括意外创伤、手术失血、产伤等外伤引起的失血。
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输血可以有效地防止休克,挽救受伤者的生命。
(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引起的出血,如果失血过多,可以采用输血的方法来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3)产后出血产妇分娩后出现过多的阴道出血,可能是由于分娩过程中子宫的撕裂或子宫出血不停。
在这种情况下,输血可以帮助产妇恢复血容量,防止休克。
2.贫血重度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数量过低,氧运输能力下降,会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头晕等。
在这种情况下,输血可以快速增加患者的红细胞数量,缓解症状。
3.手术和治疗在某些手术过程或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失血或者病情需要,需要进行输血来维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4.特殊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意外中毒、严重感染等,也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三、输血的种类1.全血输血全血输血是指将供者的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全部注入受者的体内。
2.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指将供者的血液按照需求分离成不同的成分,然后将其注入受者的体内。
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血浆输血等。
3.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在患者自己的血液中分离出一部分血液(如红细胞或血小板),然后在手术前或手术中输回给患者。
4.人工血人工血是指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血液替代品,可以用于某些特殊情况的输血需求。
输血学小知识点与名词解释
①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②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
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③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ABO定型实验:1、正定型(direct/forward typing):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2、反定型(indirect/reverse typing):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①有A抗原者为A型,血清中有抗-B;②有B抗原者为B型,血清中有抗-A;③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清中无抗体;④A、B抗原均无者为O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交叉配血试验(cross matching test):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孵育。
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安全输血相关的名词解释
安全输血相关的名词解释引言:安全输血是一项关乎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医疗过程。
在输血过程中,了解并正确使用相关的名词和术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安全输血相关的一些常用名词,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正文:I. 输血(Blood transfusion)输血是通过将血浆或血液成分从一个人(供者)转移给另一个人(接受者)来增加接受者血容量、红细胞、凝血因子等的过程。
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贫血等病症治疗中。
II. 配型(Blood typing)配型是一种确定供者和接受者之间血液相容性的测试方法。
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展示的抗原分子差异,可以将血型分为A、B、AB和O四种主要类型。
此外,它还包括Rh(D)血型,即阳性(具有D抗原)和阴性(不具备D抗原)两种血型。
III. 交叉配血(Crossmatching)交叉配血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测试,用于验证供者血液与接受者血液之间是否相容。
将接受者血液与特定供者血液混合,并通过观察凝集、溶血等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不相容反应。
这有助于预防输血反应和其他血液相关并发症。
IV. 免疫反应(Immunological reactions)在输血过程中,免疫反应是指当接受者体内免疫系统识别到供者血液内的某些分子(抗原)时产生的反应。
这可能导致供者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播、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或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V. ABO不相容(ABO incompatibility)ABO不相容是指供者和接受者血型之间存在抗原抗体反应的情况。
例如,如果A型血液的人接受了B型血液输血,就会发生ABO不相容。
这种不相容可能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对接受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VI.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输血过程中的无菌技术是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感染而实施的一系列严格操作。
它涉及使用无菌器材、洗手、穿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以确保输血不会引入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
VII. 单采血袋(Single-unit bag)单采血袋是只包含一份供者血液的血袋。
临床输血30个知识点总结
临床输血30个知识点总结1.输血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来纠正或预防血液异常或缺陷。
2.输血的目的可以是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或者是提供抗体或免疫因子。
3.输血的适应症包括失血过多、贫血、凝血异常、免疫缺陷等。
4.输血的禁忌症包括不稳定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
5.输血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血型与配型测试,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6.输血的血源可以是亲属或无关患者,也可以是通过无偿献血获取的血液。
7.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输血管道的建立,可以通过静脉穿刺或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
8.输血的速率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成分的性质来确定,以避免过快或过慢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9.输血后需要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10.输血后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需要及时处理。
11.输血过程中需要注意输血液温度的控制,避免过热或过冷对患者造成不适。
12.输血前需要充分告知患者或家属有关输血的安全性、可能的风险和输血的预期效果。
13.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血液管理,包括血液保存的条件、血袋的标识和追踪以及血液管理的记录。
14.输血液需要遵守血液安全管理的原则,包括血袋的正确使用、防止输血交叉感染等。
15.输血液需要遵守血液成分的合理使用原则,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际需求来决定输注的成分。
16.红细胞输血是治疗贫血的常见方法,可以提高氧合能力和改善组织供氧。
17.血小板输血是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可以预防或治疗出血。
18.新鲜冷冻血浆是治疗凝血因子缺乏的常见方法,可以纠正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
19.全血输血是将新鲜的全血输注到患者体内,适用于多种急性失血情况。
20.由于异体输血可能引起免疫反应,临床上也可以使用自体输血或者回收输血方法。
21.自体输血是将患者的自身血液收集、保存,手术期间再输回患者体内,以避免异体输血的风险。
输血名词解释
输血名词解释
输血是指将一名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送到另一名人体内,以治疗疾病、损伤或进行手术等医疗目的。
这个过程旨在恢复患者体内的血容量、血浆或血液组分,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功能和生理状态。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1.失血治疗:输血可以用于处理因外伤、手术、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大量失血。
通过输注新鲜的全血或血液组分,可以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量,保持患者的循环系统正常运作。
2.贫血治疗:对于因贫血而导致的血红蛋白水平过低的患者,输血可以提高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氧运输能力。
3.手术前后:在某些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预先的输血,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和术后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4.血液凝血异常:对于某些凝血异常的患者,输血可以提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帮助止血和预防出血。
5.器官移植: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可能需要进行输血,确保接受器官的患者有足够的血液来支持新器官的正常功能。
输血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而输注的血液可以是整血、血小板、新鲜冷藏血浆、红细胞悬液等不同类型的血液成分。
在进行输血前,会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匹配性。
尽管输血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但也需要慎重使用,因为可能伴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临床输血30个知识点总结
01输血的定义输血是指将同血型的全血或成分血(如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途径输入体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02成分输血的定义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03血液制剂的定义及分类血液制剂是指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来自献血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与一定量的保养液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均一制品,包括全血和成分血。
血液制剂分为全血、红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血浆制剂、其他类。
04全血制剂分类(1)新鲜血:基本上保留血液原来各种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一般指24小时内采集的血,最多不超过3日。
(2)库存血:指2-8℃冷藏,有效期2-3周的血液,其成分以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为主,其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等成分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并随之破坏。
库存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明显,即酸性增加,钾离子浓度增高,因此大量输注库存血时,要注意防止酸中毒和高血钾症等。
在全血中新鲜血与库存血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大量的血钾,后者有大量的血钾。
05常见红细胞制剂分类(1)浓缩红细胞:将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的部分所制成的血细胞成分血。
浓缩红细胞是外科常用成分输血制剂,用以增加其红细胞,治疗贫血而血容量正常的病人。
200ml全血可分离出1单位的浓缩红细胞,可提高血红蛋白5-7.5 g/L 或增高HCT 1%-2%。
(2)洗涤红细胞:全血经离心后在无菌条件下首先分离出血浆并去除白细胞,再向红细胞内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混匀,然后再离心去除残余的白细胞,如此反复洗涤3次最终去除98%以上血浆,90%以上白细胞、血小板,同时也去除了保存过程中产生的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保留了70%以上红细胞,最后加入生理盐水悬浮即可。
具有纯度高,把血浆中的抗体和补体以及一些免疫球蛋白均过滤掉了,多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患者等。
临床输血基本知识
临床输血基本知识临床输血是指将血液及其成分输注给有输血需求的患者,以改善其血液功能、纠正贫血或其他相关疾病。
临床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医疗技术,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输血的适应症、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输血的适应症临床输血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失血:如大量出血、创伤性失血等;2. 贫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输血可以迅速纠正其贫血状态,提高其氧运输能力;3. 凝血异常:在某些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中,适量的输血可以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4. 造血功能失调: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等造血系统疾病。
二、血液成分的选择在临床输血中,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不同的血液成分。
1. 全血全血是指由血浆和其中所有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组成的血液制品。
全血适用于急性失血、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的全面输血。
2. 红细胞悬液红细胞悬液是指通过离心、洗涤等处理获得的红细胞浓缩液。
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单纯缺氧的贫血患者,可以提高血氧运输能力,改善患者的症状。
3. 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悬液是指由捐献者的血浆中提取出的血小板成分。
血小板悬液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防止或治疗出血。
4.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指从新鲜全血中提取血浆,并通过冷冻保存。
新鲜冰冻血浆富含凝血因子,适用于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临床输血时,医务人员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输血需求的患者身份、输血成分和血液类型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输血的操作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正确连接输血管道、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但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②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称为书上则是由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③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ABO 定型实验:1、正定型(direct/forward typing ):用抗-A 及抗-B 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 抗原和(或)B 抗原,称为~ 。
2、反定型(indirect/reverse typing ):用标准A 细胞及B 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定型原则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①有A 抗原者为A 型,血清中有抗-B ;②有B 抗原者为B 型,血清中有抗-A ;③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血清中无抗体;④A、B抗原均无者为0型,血清中有抗A、抗B或抗-A、B。
交叉配血试验(cross matching test ):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是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附:【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或溶血,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
交叉配血试验均应在37C孵育。
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有酶法、抗球蛋白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及凝胶配血法。
特殊问题①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②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③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④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⑤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⑥水浴箱温度不正确;⑦红细胞洗涤不当;⑧ 血清中补体存在而致溶血。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 titration ):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
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唾液定型:ABH 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
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分类1、“天然抗体” (无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形成的抗体,多为IgM ),2、免疫抗体(由可查知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多为IgG),3、规则抗体:ABO系统内的抗体,即抗-A,抗-B ,4、不规则抗体:也称意外抗体,是指ABO血型系统,也就是抗-A、抗-B以外的红细胞抗体(包含7和8),它不符合兰茨泰纳规律,5、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能凝集红细胞,多为IgM ),6、不完全抗体(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中不能凝集之),7、同种抗体(针对患者所缺的抗原产生的抗体),8、自身抗体(针对自身抗原而产生的抗体),9、外源凝集素(动植物体内凝集人红细胞的凝集素)。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获得性B :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
一般见于肠梗阻患者,肠道细菌入血后其脱乙酰基酶使A抗原表位N-乙酰半乳糖胺脱乙酰基,成为半乳糖胺,类似于B 抗原表位D- 半乳糖,与抗-B 试剂出现弱凝集。
顺式AB :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 A 抗原,又能合成B抗原。
孟买血型:是一种没有H 抗原的O 型(缺乏1 型和2 型H、A、B 抗原),因为首先在孟买发现而得名。
此类人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Oh,由于没有H基因,而h基因又为无效基因,因此其红细胞和唾液中无H、A 和B抗原,但血清中含有抗A、抗B和高效价的抗H抗体。
抗-H抗体:孟买型及类孟买型个体的血浆中的抗-H同种抗体,以IgM为主,反应温度域宽(4~37 C),可导致急性溶血反应,所以除与AB型红细胞发生反应外,还可与O型红细胞凝集,此型人如需输血,只输Oh 同型血。
弱D :传统上将其定义为D抗原量减少,需要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检测。
其产生的原因是RHD基因单个核苷酸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改变位于D 抗原的细胞膜或跨膜区,影响D 抗原插入细胞膜,使得红细胞上的D 抗原位点减少。
(弱D 献血者应看做Rh 阳性,受血者则应看做Rh 阴性)部分D:该表型个体红细胞D抗原检测为阳性,但输入D阳性血液后会产生抗D抗体。
其产生多数是由于RHD 基因部分被RHCE 基因取代, 产生杂合基因, 由杂合基因产生的杂合蛋白不仅丢失了部分D表位,还会产生新的抗原(部分D分子的氨基酸改变发生在细胞膜外)。
谱红细胞: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已知血型表现型的8~12个O型红细胞。
对这些细胞的要求非常严格,试剂谱红细胞必须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E等),还要能检出某些罕见抗体。
抗人球蛋白试验大部分IgG 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为不完全抗体。
其只能与一方抗原决定簇结合, 不能同时与双方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结合, 所以在盐水介质中, 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 不能使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 片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 片段结合,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
【分类与应用】直接coombs 试验: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细胞凝集。
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主要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 )的诊断、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的诊断、药物诱发性溶血病的诊断。
间接coombs 试验:将受检血清和具有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
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主要应用于:交叉配穴及血型鉴定、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学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性抗体的检出和鉴定等。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单体型: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 各位点的基因组合称为HLA~ 。
两个同源单体型构成HLA 基因型。
多态性:是指在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是HLA 复合物最显著的遗传特点。
共显性:每对等位基因所编码的抗原都表达在细胞膜上,没有隐性基因,也没有等位基因排斥现象。
连锁不平衡:是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体型上的频率与预期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淋巴细胞毒试验: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淋巴细胞上的HLA 抗原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被破坏,染料进入细胞而使其着色;若没有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入而细胞不着色。
这部分更多的内容依赖看书。
很多内容是考小题,注意细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包括以下两种1、血小板相关抗原:血小板表面存在的与其他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
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的遗传多态性,且不存在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后直到出现可检出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
全血(WB ):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
我国规定200ml 全血为1 个单位。
保存:问度为4C± 2C,跟据不同的抗凝剂配方,保存时间各不相同,常见的有21天、35 天、42 天。
如何理解“全血不全” :血液保存主要针对红细胞的特点而设计,(4土2)C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
血小板需在(22 ± 2)C振荡条件下保存,4 C静置保存有害;白细胞对临床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4C保存最长不超过8小时即失活。
凝血因子V、VIII不稳定,需在-20 C —下保存以保持其活性。
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均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因而疗效差。
血液成分制备: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将采集的全血用物理的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的技术。
①浓缩红细胞(CRBC):也称为压积红细胞或少浆血,是将采集的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的部分。
②悬浮红细胞(SRBC):又称添加剂红细胞,是将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分离,并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成的。
③浓缩少白细胞的红细胞(CLRBC ):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制成的。
④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SLRBC ):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后制成的。
⑤洗涤红细胞(WRBC ):是采用物理方式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的浓缩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等制品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绝大部分非红细胞成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中的制品。
⑥冰冻红细胞(FRBC):又称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DRBC ),是采用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深低温保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解冻,洗涤去除甘油处理的特殊红细胞制品。
⑦年轻红细胞(YRBC ):是一种具有较多的网织红细胞、酶活性相对较高、平均年龄较小的红细胞成分。
⑧辐照红细胞(IRBC ):是用射线照射灭活活性淋巴细胞的红细胞制品。
①浓缩血小板(PC):是将室温保存的多联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C ~24C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而制成的成分血。
②新鲜冰冻血浆(FFP):是由抗凝的新鲜全血于6h内在4 C离心将血浆分离,并迅速在-50 C 以下冰冻成块而制成。
③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1C ~5 C)条件下解冻后不溶解的白色絮状沉淀物。
主要含有第VHI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成分,是FFP 的部分凝血因子的浓集制品。
注意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限(教材为准,这里是大体)RBC : 2~6C,21天(有的保存液可达35甚至42天);WBC : 20~24 C,24h,尽快输注;PLT : 20~24C,水平振荡(60次/min,振幅5cm)保存,24h,特殊保存袋可达5天;血浆(新鲜、冰冻):-20 C以下(12个月)或-65 C以下(7年)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根据临床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