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微生物培养是一种用于研究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1、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凝固状态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防止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流失,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生长繁殖,方便观察和检测。

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2、液体培养基培养法液体培养基是一种不添加凝固剂的培养基,使培养基呈液体状态。

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在培养液中自由悬浮生长繁殖,可以充分接触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微生物培养,如发酵工业中制备各种发酵产品。

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半凝固状态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可以固定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半固体表面生长繁殖。

半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和生长情况。

4、厌氧培养法有些微生物需要在无氧或低氧分压条件下生长繁殖,因此需要采用厌氧培养法。

厌氧培养法一般采用密闭容器或厌氧手套箱中进行,可以提供无氧或低氧环境。

在厌氧培养法中,需要使用专门的厌氧培养基和厌氧菌株,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富集培养法富集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高浓度微生物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特殊成分,如高浓度营养物质、抑制剂等,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

富集培养法一般用于从自然界或工业生产中分离特定种类的微生物。

微生物培养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还需要注意无菌操作、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细节,以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将目标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培养。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课件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课件

纯培养技术可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 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依据。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2
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一的微 生物个体。
微生物的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稀释接种等方法,获 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即同一菌种或纯 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是由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等组成,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培 养基的成分和比例会有所不同。
培养基的制备
根据配方和操作步骤,将各种成分混 合在一起,经过灭菌处理后,制成适 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适宜的 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酶试验 、糖发酵试验等。
应用前景探讨
探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 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04Fra bibliotek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具有抗生素产生能力的菌株
,为医学领域提供大量抗生素。
疾病诊断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概述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实验操作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1
概述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定义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一定 的物理、化学手段,将自然界中 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出来,获 得纯种微生物的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3篇

微生物培养技术3篇

微生物培养技术第一篇: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概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微观生物。

由于它们生长速度快、数量多,因此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至关重要。

而微生物培养技术则是获取和制备微生物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基本概念、培养方法、培养基、培养条件以及操作步骤等。

一、基本概念微生物培养是指将微生物放置在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能够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培养技术通常被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药学、化学工业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二、培养方法按照培养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培养分为无菌培养和无需无菌培养两种。

1、无菌培养无菌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例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消除培养器具中的微生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进行纯种分离的实验与生产。

2、无需无菌培养无需无菌培养方法则是指在不采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少量微生物培养和一些实验的需要。

三、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提供和支持。

培养基的选择与微生物种类、培养条件、培养目的等有关。

基本的培养基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等。

四、培养条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于培养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基本的培养条件包括以下几点:1、氧气:有些微生物需要氧气才能生长,有些则需要无氧环境。

2、温度:温度影响微生物生长速度和代谢活动,不同菌株对于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3、PH值:微生物对于PH值的适应范围也不同。

4、营养物质:微生物培养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以及其他元素等。

五、操作步骤微生物培养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项: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准备培养器具并进行消毒。

3、加入适当的微生物接种量。

4、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培养。

5、对于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培养时间和方法。

六、总结微生物培养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不同的影响。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注意事项
菌落数的选择: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上进行计数。
当只有一个稀释倍数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则 以该平均菌落乘以稀释的倍数;
若有两个稀释倍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 间,则按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比值小于2 应采取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取其中较小的菌 落总数。
例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 鉴别大肠杆菌。 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就与伊红和美蓝 结合,使菌落呈蓝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课本15页)
(3)按成分分: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用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成的,因成分明确, 常用于分类、鉴定等
合成培养基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和其它一些辅助物质。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方法一: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1mg/mL的CR 溶液,10—15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 1mol/L的NaCl溶液,15min后倒掉NaCl溶液。
方法二:配制质量浓度为10mg/mL的CR溶液,灭菌 后,按照每200mL培养基加入1mL的比例加入 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
用来培养分离细菌等微生物27斜面培养基上接种方法准备接种接种环灭菌挑取菌种划线接种培养观察点燃酒精灯取斜面培养基取菌种试管灼烧多次迅速彻底地灭菌试管口通过火焰23次杀灭试管口微生物试管口灭菌接种环冷却后挑取菌种不要将培养基的表面划破37下培养24h281平板划线法将混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
(四)案例: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
1、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操作程序

微生物培养实验方法_

微生物培养实验方法_

微生物培养实验方法_一、选材和操作环境1.选材: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微生物进行培养。

可以选择广谱微生物培养基来适应多种微生物的生长,或者选用特定的微生物培养基来培养其中一种特定的微生物。

2.操作环境:为了避免实验污染和交叉感染,实验室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操作台进行培养实验。

二、无菌技术1.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或者乙醇灭菌器将培养器具、培养基和植物培养基灭菌,以杀灭存在的菌种。

2.无菌操作:将培养器具放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接种、移植以及采样等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不受外界菌种污染。

三、液体培养实验1.静态培养:在无菌培养基中接种微生物,放入试管或培养瓶中,静置培养。

根据需求,可以在静态培养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养分补充剂。

2.摇床培养: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放在摇床上进行培养,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摇动速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3.发酵罐培养: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

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可以实现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四、固体培养实验1.平板培养: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表面,待其凝固后,将微生物接种于其上。

培养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孤悬、菌落的形成和生长情况。

2.涂布法: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基均匀涂布在玻璃片、培养皿或者培养瓶内壁上,形成薄膜状,待其凝固后,进行微生物的接种。

3.动植物体内培养:将微生物接种在动植物的体内,如动物的腹腔、皮肤或者植物的叶片、根系等,利用动植体提供的养分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五、检测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特性1.可视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判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2.双抗法:使用特定的抗体和染料来染色微生物,使其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或者形态,以便于鉴别和分析微生物。

3.生化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如酶活性、气体产生等,来评估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代谢特性。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通过多次划线或稀释分离,确 保微生物达到纯化状态。
纯培养技术
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纯化 的微生物转移到单一培养基中 进行培养,确保微生物的纯度 。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观察,检查微生物的 形态、染色反应等特征,确保 微生物的纯度。
生理生化试验
通过生理生化试验,检测微生 物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等特征 ,进一步确认微生物的纯度。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
微生物的接种
微生物的接种是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步骤,它涉及到将单个或少量微生物转移到新的 培养基中,以开始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接种过程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污染。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和微 量移液器等。
接种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如划线法、涂布法 、穿刺法等。
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生产生物燃料,如乙 醇、生物柴油等,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通过培养微生物,可以高效地将有机废 弃物转化为燃料。
微生物培养技术可用于生产生物材料,如 塑料、纤维等。通过培养微生物,可以获 得具有特殊性能的生物材料,替代传统石 化材料。
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微生物培养技术可用于检测和鉴 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 定,可以协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02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如固体培 养、液体培养和半固体培养等。
固体培养是常用的培养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的培养。液体培养 适用于需要大量繁殖的微生物,而半固体培养则适用于观察微生物的 运动和鞭毛的形成。
微生物的培养过程
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和培 养等步骤。

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微生物,可以利用其在生物学、医学、环境保护和工业领域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关于微生物的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

液体培养是将微生物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通常是在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

液体培养适合于需大量培养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离心等方法将微生物与培养基分离。

固体培养则是将微生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是在琼脂培养基上进行。

固体培养可以利用菌落形态和菌落特性进行鉴定和分离。

二、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微生物的培养技术主要包括纯化培养、分离培养和维持培养。

纯化培养是将微生物从混合培养中分离出来,通常通过稀释液体培养基、分层分离等方法进行。

分离培养是将微生物从单一菌落中分离出来,通常是通过挑取菌落、划线法等方法进行。

维持培养则是将微生物保持在培养基中,并确保其存活和生长。

三、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医学、环境保护和工业领域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生物技术领域,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方面,如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克隆和表达、利用酵母菌进行蛋白质表达等。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被用于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制备抗生素等。

在环境保护领域,微生物被用于生物修复、生物气氛污染物降解等。

在工业领域,微生物被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废弃物处理等。

四、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生物的培养条件需要精确控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温度、氧气、pH值等。

其次,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菌株变异等问题,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和检测。

此外,微生物的应用也面临着法规、道德和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和考虑。

总之,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通过合理的培养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微生物菌种,并利用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培养法和现代培养法两种。

1. 传统培养法:
- 常规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肉汤培养基等,添加合适的碳源、氮源和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调整pH值。

将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 培养条件控制: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不同微生物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单克隆分离:通过分液分装或单细胞分离技术,将微生物分离为单个细胞或单个菌落,进行单克隆培养,以获得纯种培养。

2. 现代培养法:
- 固相微生物培养:使用固体载体,如凝胶、海藻酸钠凝胶等,为微生物提供支撑,促进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

- 悬浮培养:将微生物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可以利用摇床、旋转鼓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充分的物质交换。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在固相培养中生长的微生物。

- 小体积培养:使用微流控芯片或微型培养柱等微型装置,以小量的培养基和微生物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培养效率和节省资源。

- 混合培养: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一起培养,形成复杂菌落或共生群体,以模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生长。

- 体外环境模拟培养:利用生物反应器或生物模拟器件,模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气体成分等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与代谢行为。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一、学习目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也是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基石。

微生物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

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

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

在本章中,同学们将学习与微生物培养相关的技术,如消毒灭菌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和微生物接种、分离纯化技术等。

二、技术介绍1、消毒灭菌技术: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灭菌是彻底的消毒,灭菌虽然要求达到无菌,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般规定灭菌后微生物生长几率应补高于10-6,工业上一般认为100万个处理对象中仅有一个带菌时可视为无菌。

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有:(一)加热灭菌使用加热灭菌法,在温度和压力等规定的灭菌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加热时间,因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容器的容积大小各异,所以,灭菌时间是从容器内全部达到规定的温度时开始计算。

1、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与金属制口及在火焰中不会破损的物品。

加热时间通常在喷灯或酒精的火焰中加热秒以上。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干热空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金属制若干物品,纤维制物品,矿物油、脂肪、脂肪油、试验药物、固态的医药品等耐高温的物品;利用燃气和电能直接加热空气,将加热的空气进行循环,保持干燥与高温状态。

通常,在以下几种条件下进行灭菌。

135℃~145℃3~5小时;160℃~170℃2~4小时;180℃~200℃0.5~1小时;200℃以上0.5小时以上。

在密封容器中装入医药品、水溶液等,这些物品属耐高温的物品,可用134℃~138℃的热空气,加热3分钟以上进行灭菌。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微生物培养是指将目标微生物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繁殖和增殖的过程。

微生物培养的方法主要包括无菌技术、选择培养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的基础,它能够保证培养过程的纯度和可靠性。

在无菌操作中,使用无菌仪器、材料和条件,严格控制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源,避免外源微生物的干扰。

无菌技术的常见方法包括灭菌、消毒和采样处理等。

选择培养基是微生物培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提供了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

根据微生物的营养特性和生长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基可以分为肉汤基础培养基、植物基础培养基和合成基础培养基等类型,其中最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是肉汤基础培养基。

另外,还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特异需求,添加特定的添加剂,如抗生素、色素等。

液体培养是一种将微生物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方法。

在液体培养中,微生物以悬浮状态或沉淀状态存在于培养基中,通过搅拌和通气等手段,使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和充分供应,提供一个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液体培养的常见装置包括培养瓶、摇床和发酵罐等。

固体培养是将微生物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一种培养方法。

固体培养基通常是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琼脂或琼脂糖等凝胶物质制成的。

通过固化后,微生物能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可见的菌落或菌斑。

固体培养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微生物混合物、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性,以及保存和长期储存微生物。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值得提一下。

例如,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培养基中的各种生长因子和适宜温度、光照条件等,培养和繁殖动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这种培养方法广泛应用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和病毒学等领域。

此外,共培养法是指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互补的微生物共同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合成特定的代谢产物或提供共同的营养需求。

总之,微生物培养是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可以高效地培养和繁殖出目标微生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培养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生长、代谢和适应环境的重要实验手段。

培养微生物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数量的微生物细胞进行研究,同时也可以鉴定和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种。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1. 固体培养基法固体培养基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固体培养基由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或琼脂糖制成,将培养基煮沸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凝后接种微生物菌液。

接种后,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菌落生长。

2. 液体培养基法液体培养基法适合需要大量微生物菌液的情况。

液体培养基中也含有营养物质,但没有琼脂固化剂。

将液体培养基倒入试管或培养瓶中后,接种微生物菌液。

接种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混合方式,如悬浮接种、循环接种等。

封闭容器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大量的微生物菌液。

3. 光合细菌的光合培养法光合细菌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这种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提供光照条件。

光合细菌的培养一般使用含有光合作用所需的碳源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

将光合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后,将培养瓶置于弱光或适量光照射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光合细菌的生长。

4. 原生动物的共培养法与愈伤组织培养法一些微生物,如原生动物和真菌,需要与其它生物一同培养才能获得充分的生长和繁殖。

原生动物的共培养法和愈伤组织培养法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原生动物的共培养法是将原生动物与其细胞或宿主一同培养,使其获得营养和生长条件。

愈伤组织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到含有植物细胞的培养基中,使其与细胞一同生长并进行相互作用。

5. 连续培养法连续培养法是一种将培养基和微生物一起连续供应的方法。

在连续培养中,培养基通过流动循环系统不断供应新的培养基,同时将已经生长的微生物从培养系统中排除。

这种方法可以使微生物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下,适合于长时间培养和获得大量微生物的需求。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如厌氧培养法、微滴培养法、凝胶微滴培养法等。

微生物培养技术手册

微生物培养技术手册

微生物培养技术手册一、前言微生物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微生物培养技术是微生物研究的基础。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易懂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指南,介绍微生物分类、培养方法和培养基制备等实验步骤。

二、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是指体型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环境检测、生产加工和医学诊断等方面的重要对象。

1.微生物分类微生物按照形态分类可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营养及生长需求分类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2.微生物培养基础微生物培养需要一定的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支持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溶液。

根据微生物的分类和需求,培养基可分为营养琼脂培养基、选种培养基、富集培养基等。

三、微生物培养方法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分类和实验条件,微生物培养方法也有所不同。

下面介绍常用的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

1.细菌培养方法(1)液体培养:将含有细菌的营养液置于培养器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光照、温度、氧气等),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

(2)平板培养:将含有细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平铺在培养皿上,待琼脂凝固后,将细菌接种于平板上,细菌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

(3)斜面培养:与平板培养类似,只是将琼脂斜置于培养皿中,使细菌在琼脂表面上生长而不扩散至其它区域。

2.真菌培养方法(1)液体培养:将含有真菌孢子的液体营养基置于培养器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光照、温度、氧气等),真菌在其中生长繁殖。

(2)平板培养:将含有真菌孢子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平铺在培养皿上,待琼脂凝固后,将真菌接种于平板上,真菌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

(3)分生子囊培养:真菌的生殖方式为分生子形成,可在特定的富集培养基上进行分生子囊培养,观察其分生子形成和发育过程。

四、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下面以制备营养琼脂培养基为例,介绍具体的制备步骤。

1.原材料准备淀粉、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磷酸氢二钠、葡萄糖、蛋白酶胨、磷酸氢氢二钾、氯化钙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准备。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础实验技术之一。

通过培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微生物细胞进行研究、分析和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1. 培养基的选择培养基是微生物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微生物的需求,培养基可以分为无菌培养基、常规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等。

其中,常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等。

选择性培养基则是通过添加抑制菌生长的抗生素、染色剂或物理因素等来选育特定菌株。

富集培养基则可利用微生物对特定营养物质的利用来富集目标微生物。

2. 纯化菌落的扩散法菌落是可见的微生物单个细胞的集合体,纯化菌落是为了获得纯种菌株而将菌落中细胞的杂交菌分离出来。

纯化菌落法包括扩散法和悬滴法等。

扩散法是将含有微生物菌落的固体培养基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利用铁环或微量移液器挑取菌落,接种到新的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单菌落的培养。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微生物的纯化,适用于培养不同的微生物菌株。

3. 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大量培养。

该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大量的微生物细胞,适用于许多微生物种类的培养。

液体培养法通常使用培养瓶或培养皿,将液体培养基倒入容器中,然后接种微生物菌株。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摇床或旋转培养器等设备,提供适当的温度、养分和氧气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 固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如琼脂)上进行培养。

它可以提供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菌落形态和特性,适用于微生物的纯化、鉴定和保存等。

固体培养法通常使用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熔化后倒入培养皿中,然后将微生物接种到表面。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调节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的成分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菌落形成。

5. 微生物保存为了长期保存微生物,可以采用冷冻法、冻干法和液氮冷冻保存法等。

冷冻法是将微生物培养物加入保护液(如甘油溶液)中,经过鉴定并制作冷冻备品后,以低温冷冻保存。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中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这种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物,以便进行研究和利用。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置出适合其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这些培养基不含凝固剂,呈液体状态,被称为液体培养基;如果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后致残,就形成了琼脂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进行微生物纯培养时,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

例如,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在培养霉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在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而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环境。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为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是一种用来分离、增殖、培养、监测微生物的技术。

它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生长和繁殖能力,在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下,增
殖微生物并获得微生物的相关科学信息,如细菌菌种的分离等。

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1.培养基选择。

培养基的选择非常重要,以便使微生物获得最佳的生
长和繁殖环境。

特定的培养基能够有效的激发微生物的生长,没有有害的
病原体出现。

2.培养基的灭菌。

为了保护微生物培养系统,培养基必须经过高温灭
菌处理,以确保没有有害的微生物污染现场。

3.催化剂添加。

催化剂是一种有机物,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微生物的活性。

4.气体添加。

气体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
帮助微生物保持正常的运作,调节它们的生理活性。

微生物培养技术正在大量应用于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领域,是研究微
生物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分离出各种微生物菌株,并
获得相关科学信息,为研究微生物及其生物功能奠定基础。

微生物分析培养介绍(2024)

微生物分析培养介绍(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分析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微生物。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析和培养,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类型、特性和生态功能,也可以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功能以及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步骤、方法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步骤1.样品采集: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样品,例如土壤、水体、食品、体液等。

然后使用无菌工具采集样品,并将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样品处理:对于含有大量杂菌的样品,需要进行处理,以减少杂菌对目标微生物的干扰。

处理方法包括稀释、过滤、离心等。

3.分离:将处理后的样品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到含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

通常采用平板、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

4.培养:将分离后的微生物在恰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

5.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特性等进行微生物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二、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方法1.纯培养法:通过单个菌落的选取和传代,获得纯种菌株。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对纯种微生物的性状、生长特性以及代谢功能等进行研究。

2.表型微生物分析方法:根据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营养需求、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产物等,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表型特征来分析和鉴定微生物。

3.基因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DNA或RNA,利用PCR、测序等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4.免疫学分析方法:通过检测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鉴定和分析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

5.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克隆、DNA测序等技术,对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基因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微生物分析培养的应用1.医学领域:微生物分析培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鉴定微生物,可以确定感染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置于适宜的培养基中,利用适当的条件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促进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等,细菌和真菌是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中,有益于人类,也有害于人类。

对于细菌和真菌进行培养,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为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工业生产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

下面将从微生物的培养介绍、培养基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的讲解、培养条件的重要性和细菌与真菌的常见培养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微生物的培养介绍微生物的培养可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个方式,其中固体培养使用更广泛,主要包括两种:琼脂平板和斜面培养。

琼脂平板培养是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平板容器中,凉透凝固后,将微生物接种于琼脂之上,使之均匀分布。

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在温度适宜的培养箱内,使其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

可通过观察、计数、分离、纯化、鉴定、筛选等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

斜面培养也是使用琼脂培养基,将其胶化后倒在倾斜的试管中,待凝固后接种微生物于斜面之上。

该方法可以使微生物的营养分布相对均衡,而不受重力影响,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保存微生物菌种。

二、培养基的种类及制备方法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对应不同的培养基,细菌的培养基中的不同成分需要设置不同的比例,以满足细菌的需要。

常用培养基有气体培养基、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复合培养基、不同菌群特异培养基等,这些培养基各自的成分配比不同,具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滴定法、蒸馏法、电解法及化学分析法等是一些制备方法,各种物质的加入比例应该根据培养基的类型、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的目的和需要来合理选择。

三、培养条件的重要性常见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成分、氧气和湿度。

不同的细菌和真菌适合不同的生长条件,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部分细菌和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37°C;pH值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所用的pH值也不同;营养成分是培养基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细菌和真菌吸收的营养有所不同,根据微生物的要求调整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比例,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培养效果。

《微生物培养技术》课件

《微生物培养技术》课件
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曲线和 形态特征
微生物的培养物检测与鉴定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培养条件的控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保证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物的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状态和变化 培养物的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法对培养物进行鉴定,确定微生物种类和特性
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
饮料:用于发酵饮料,如啤 酒、葡萄酒等
食品添加剂:用于生产食品 添加剂,如酵母、酶等
食品防腐:用于食品防腐, 如乳酸菌、醋酸菌等
乳制品:用于发酵乳制品, 如酸奶、奶酪等
食品加工:用于食品加工, 如发酵面团、发酵肉制品等
Part Seven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
20世纪初,抗生素的发现 和应用,微生物培养技术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叶,基因工程技 术的发展,微生物培养技 术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21世纪初,微生物培养技 术在生物制药、环境保护 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
食品工业:用于发酵、酿造等食品 生产过程
环境保护: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 复等环境治理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指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其数量随时 间变化的曲线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迟缓期、对数生长 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生长缓慢
对数生长期:微生物生长迅速,数量呈对数增长
稳定期:微生物数量达到最大,生长速度减慢
衰亡期:微生物数量开始减少,直至死亡
微生物的培养基
观察与鉴定:观察微 生物的生长情况,并
进行鉴定
纯化:通过筛选、分 离等方法进行纯化

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一、固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倒平板特点: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

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2、涂布平板法特点: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

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3、平板划线法特点: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

应用:这三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

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

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

4、稀释摇管法特点: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都相对困难。

应用: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进行分离和观察。

二、液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法特点: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需依靠统计学的推测。

应用:不能或不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或数量统计。

2、富集培养特点: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在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的数量大大提高后,需再通过平板法进行相应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和检测。

应用:(1)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按照意愿从自然界中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分离;(2)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显微操作单细胞(孢子)挑取特点:分离过程直观,可靠,但对仪器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而挑取的微生物单细胞或孢子需经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才能获得其纯培养物。

应用:从样品中直接分离所需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获得其纯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ppt课件

二、无菌技术 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 防止杂菌污染 , 主要包括 消毒 和 灭菌 。
无菌技术除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
还有什么作用?
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被微生物感染。
二、无菌技术 1.消毒 (1)概念
使用较为 温和 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 表面 或内部 一部分 微生物。 (2)消毒方法
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 接种结束后 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接种环共需灼烧 几次?
6次
【问题探究2】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避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问题探究3】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划线后,线条末端酵母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 少 ,每次从上一次 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酵母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 减少 , 最终能得到由 单个 细胞繁殖而来的 菌落 。
培养、分离出 特定微生物
鉴别不同种类 微生物
【注意】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目前不能
利用人工培养基来培养。
一、培养基的配制 4.培养基的营养构成:(1)基本成分
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组分 牛肉膏 蛋白胨 NaCl
H2O
1000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组成
含量
怎样才能保证无处不在的杂菌不混入发酵物呢?
应该先对制作用具和原料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纯的菌种,并 控制发酵条件,避免杂菌进入。
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 防止杂菌污染,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
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 ①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培养基
②确保其它微生物无法混入,并将需要的微生物分离出来。 ——无菌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案例: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
1、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操作程序
(1)器具的灭菌 (3)培养基的灭菌 (5)微生物接种 (7)菌种的保存 (2)培养基的配制 (4)倒平板 (6)恒温箱中培养
2、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步骤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配制培养基:计算称量;熔化; 调PH;分装; 灭菌; 倒平板 (3)接种: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4)培养: 倒置,37℃恒温箱,12和24h。 (5)纯化培养:倒置,37℃恒温箱,24h。 (6)菌种保藏:临时、长期保存法。
每克样品中的菌数=(C/ V)× M 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 M:稀释的倍数
注意事项
菌落数的选择: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上进行计数。 当只有一个稀释倍数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则 以该平均菌落乘以稀释的倍数; 若有两个稀释倍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 间,则按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比值小于2 应采取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取其中较小的菌 落总数。
或 80 ℃下煮15min
C、化学药剂消毒法: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
氯气消毒水源 D、射线消毒法
2、灭菌
(1)定义: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
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
(2)灭菌的方法:
A、灼烧灭菌
B、干热灭菌:
160-170 ℃下加热1-2h。
C、高压蒸汽灭菌:
100kPa、121 ℃下维持 15-30min.
(三)接种技术(课本第2页)
1.定义 2.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方法
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
平板划线的操作方法


连续划线法 交叉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 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 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 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 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三)、实验流程
(1)土壤取样 (3)梯度稀释 (2)选择培养(可省略) (4)涂布培养
(5)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6)微生物培养(纯培养)
三、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一、基础知识
(一)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直接计数法
最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方法、优点、缺点、适用条件)
2、间接计数法:
最常用的是稀释平板计数法
专题一
微生物培养技术
非细胞生物:病毒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
菌落:
• 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 殖时,就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 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 菌落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细菌的营养类型
•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 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 自养型: 光合自养型:光合细菌
4.培养基的配制步骤(第8页)
(以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为例)
(1).计算:根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的
比例,计算配制100mL的培养基 时,各种成分的用量。 (参考课本83页培养基配方)
称量:准确地称取各种成分。牛肉膏比较黏稠,
可以用玻棒挑取,放在称量纸上称量。牛 肉膏和蛋白胨都容易吸潮,称量时动作要 迅速,称后要及时盖上瓶盖。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 异养型: 腐生菌 寄生菌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3项技术1个案例)
(一)培养基配制技术
(二)无菌技术 (三)接种技术
案例:大肠杆菌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培养基配制技术
1、培养基定义:(课本第2页) 2、营养构成:
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环境条件:pH、氧气、二氧化碳、渗透压等
3.培养基的分类
(1)按物理状态分:
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菌落等 半固体培养基可观察微生物的运动
液体培养基常用于发酵工业。
固体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课本第2页)
固体培养基中需加入凝固剂,如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中也需 要加入凝固剂琼脂,但加 入量少于固体培养基。
(2).溶化:
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
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加入少量的 水,加热。当牛肉膏溶化并与称量纸分 离后,用玻棒 取出称量纸。
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用玻棒搅拌,使其溶解; ③加入琼脂; 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 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3).调节pH
无运动
有运动
液体培养基
表面长
均匀混浊生长
沉淀生长
(2)按功能分: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定义(课本第7页)
举例: 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
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
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 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 种类的微生物。 例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 鉴别大肠杆菌。 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就与伊红和美蓝
菌种的保存
1、临时保藏: 接种到固体斜面培 养基,菌落长成后 置于4℃冰箱保存。 2、长期保存: 甘油冷冻管藏法 -20 ℃冷冻箱保存
二、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案例】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基础知识
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
C1酶、Cx酶
葡萄糖苷酶
纤维素
(4).分装、包扎 (5).灭菌 (6)倒平板
倒平板
待培养基冷却到50 ℃左右时,在酒精灯附近倒平板。 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 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倒平板技术
(二)无菌技术
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 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1、消毒
(1)定义: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
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 包括芽孢和孢子)
(2)消毒的方法:
A、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
B、巴氏消毒法:70-75 ℃下煮30min
结合,使菌落呈蓝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课本15页)
(3)按成分分: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用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成的,因成分明确, 常用于分类、鉴定等 合成培养基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和其它一些辅助物质。
天然培养基:
用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配成的,如血清、 组织提取液等
稀释涂布平板法 稀释平板法 稀释混合平板法
二、实践案例
(一)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 配制EMB培养基 倒平板 接种(滤膜法) 培养 观察记录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土壤取样 2、配制培养基 尿素琼脂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3、样品稀释 4、取样及平板接种(涂布平板或混合平板) 细菌:一般选用104 、105 、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培养 放线菌:一般选用103 、104 、105倍的稀释液 真菌:一般选用102 、103 、104倍的稀释液
5、培养与观察:
细菌:30~370C的温度下培养1~2d; 放线菌:25~280C的温度下培养5~7d; 霉菌:25~280C的温度下培养3~4d。 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指示剂变红,就可以准确的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6、细菌计数
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 行计数。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 然后求出平均值,并根据平板所对应的稀释度计算出样品 中细菌的数目。
纤维二糖
葡萄糖
(二)、筛选
1、方法: 刚果红染色法
原理:刚果红(CR)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 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 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 选纤维素分解菌。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方法一: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1mg/mL的CR 溶液,10—15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 1mol/L的NaCl溶液,15min后倒掉NaCl溶液。 方法二:配制质量浓度为10mg/mL的CR溶液,灭菌 后,按照每200mL培养基加入1mL的比例加入 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