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7a60d1770bf78a6529548d.png)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一、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2c78e4edaef5ef7bb0d3c14.png)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第一篇: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地位和作用(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1、概念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和开发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2、内容城市规划包括的内容较多,从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它强调的是综合部署,其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及空间的利用。
城市规划工作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划内容,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分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数量比例、开发强度等,以实现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
(3)空间布局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等。
(4)建设部署制定中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建设安排。
通过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同时,城市规划的内容既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又包括城市规划的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是城市政府引导和管理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引导、控制和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e43177ef5335a8102d22081.png)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317d41e45c3b3567ec8b6f.png)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97fb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0.png)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和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结构、塑造城市形象等目的的活动。
城市规划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地理学、建筑学、交通工程学等。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际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城市规划初期阶段、城市规划现代化阶段、城市规划后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城市规划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需求,注重提高城市的品质。
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
策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考虑规划工程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定的生态条件。
在制定城市规划策略时,亦应考虑城市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等因素。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中,最难的是如何有效管理城市资源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需要准确掌握城市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等信息,以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如下:1.城市分析法城市分析法通过利用城市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
城市分析法可利用多种设备来分析一个城市的情况,从而制定具有鲜明特点的规划方案。
例如,对城市的人口、环境、经济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城市规划的重要信息,借以扶持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或帮助制定单个地区政策,提高城市体质。
2.城市模型法城市模型法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城市未来发展,并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模型法可把每一种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案的特点用抽象符号表示出来,然后以计算机程序为基础进行模拟,以得到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测。
例如,在“绿城”规划中,可运用城市模型法以模拟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并预测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模型法可以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优化。
3.社区参与法社区参与法是通过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方法。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917bbfd7e21af45b307a8e3.png)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来源: 2004-11-5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就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与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与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与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与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实体规划( Physical planning )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与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7cdbf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b.png)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学了城市规划多年,知道什么是城市规划理论么?中国城市规划正在面临一种“政策化”的趋势,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1、综合设计美学论,我们讲的最多的物质设计型城市规划理论,也是目前实践最多的理论,成于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对于理想城市的乌托邦追求,与现代主义相伴生。
在特定时期发挥作用,收到较多批评,突出的批评如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型》。
2、系统理性科学论,应对前一阶段城市规划受到的批评,以及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专家意图用“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的理性主义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法卢迪),寻找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城市规划朝着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似乎城市规划人从此就成了价值中立理论专业的科学家。
吉登斯试图用“控制论”对之进行解释。
同时,批评接踵而来,比如有人认为这些理性套路对实际城市状况的改善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其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导向而实现中立,等。
从而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归根是政治,不是纯粹的科学。
3、公众参与政治论。
承继上一阶段,既然城市规划是政治活动,那么在民主国家就必然发展到公众的参与,这伴随着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众多公民抗议运动(如女权、人权、后现代主义等)。
英国规划首先推动的是公众咨询,但是很快阿恩斯坦发表“公民参与的阶梯”,揭示公众参与的本质与程度,也为民主发展提住了一个致命的程度性问题。
实际上,多少程度的民主是最优的,民主学者自身也无法尽知。
4、行动规划实施论。
有人开始规划的实效性,这不是新的思潮,但是在美国,JohnFriedmann是推动实践的主力(这与他今年推动中国社会规划有着类似的思维导向),行动规划成为新的时尚。
基本的关注点就是将规划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行动过程,弱化规划或政策的预先制定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
这伴随着六七十年代美国城市更新成或败的运动,并导致人际关系协调和引导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技能之一,而传统的设计绘图技能不复风光。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4947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c.png)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和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从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力、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背景与动力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功能扩张的结果,它与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相互关联。
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机械化农业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释放;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吸引力的减弱,也促进了人口的集聚。
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人们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动力。
二、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居的和谐与平衡。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传承历史记忆。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规划与分区规划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公众参与与专业决策相结合,实现民主决策;整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适应城市多元发展需求。
三、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涌现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其中,城市总体规划理论强调通过科学规划和空间布局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推进城市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
城市设计理论强调通过塑造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来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为居民提供宜居环境。
实践上,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和民众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doc 9页)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doc 9页)](https://img.taocdn.com/s3/m/f635b462a58da0116c1749d7.png)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doc 9页)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化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区域规划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等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旧城改造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3fb24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7.png)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乡规划中,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旨在创建宜居、可持续和具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城市规划的全面了解。
一、城市规划理论1.1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市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城市规划中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方法2.1 计划编制方法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编制规划方案。
在规划编制方法中,需要进行城市区域分析、人口调查、市场调研等工作,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然后,根据需求和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并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最后,将方案落实为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和调整。
2.2 参与式规划方法参与式规划方法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听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与式规划方法通过公众参与会议、问卷调查、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众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从而实现民主决策的目的。
2.3 空间分析方法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分析。
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土地利用、建筑形态、人口密度等指标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特征。
例如,城市空间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流量、社区设施分布和绿地空间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1f733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d.png)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离心力是指使产业、家庭向外扩散的力量,其方向同向心 力相反。 城市增长离心力的原因有四个:①市场竞争的需要; ② 地价差; ③生态环境效应; ④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城市增长理论
城市增长的内涵/ 主要动力/增长阶段/城市发展规模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1——市场规模经济(人口) 2——交易成本的降低 3——公共事业的规模门槛 4——工业规模化效益 5——充足的劳动力 6——人才以及财富集聚 7——金融服务优越 8——基础设施的广泛补充 9——商业交流的便捷 10——竞争成长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由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并经历了附 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母城
母城
母城
田园城市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子母城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 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 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及人为规划发生; 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典型宏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微尺度增长结果
典型土地增值结果
大都市
大都市带
国际性城市网络
同心圆及其交通变形
多中心
城市内部网络
城市中心高峰,衰减快、沿 交通线增值大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f0621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4.png)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简介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
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论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功能分区理论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适应性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开展理论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dc8ae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7.png)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是一个包括城市设计、城市开发、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工作。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理和控制。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会探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区域、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和景观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结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考虑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理论是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结构、空间和效益逐渐变化的一种理论。
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对城市的发展和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的规模、进展、速度等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城市规划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4.城市美学理论城市美学理论是指城市的景观、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在城市规划中,美学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形态,将其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1.市场分析方法市场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城市人口、经济、产业等整体市场的分析,进而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分析方法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趋势、市场需求、资金来源等因素,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
2.区域分级方法区域分级方法是指根据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功能差异和居住差异等因素,将城市分成不同级别的区域。
不同级别的区域规划目标和重点也不同。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0f1ddd3580216fc710afd5f.png)
(二)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 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 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 研与文教3类;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 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 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 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 等城市规模。
9
一、城市开发类型
1、新开发与再开发 :新开发是指将土地从非 城市用途(如农业用途)转化为城市用途的开发 过程;再开发是城市空间的物质性置换过程, 往往伴随功能变更的过程,如“腾笼换业”。
2、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公共开发主要是政 府的公益性开发,开发领域为公共空间(包括 公共绿地、道路和其它公共设施的用地);商 业性开发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房地产开发 商、投资者和业主本身都可能成为开发者。
3、其它开发类型 :从城市开发过程的角度,
可以将开发分为土地开发和建筑物业开发两种
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
(二)城市开发模式
1、土地熟化模式 :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 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 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 土地的增值 2、功能牵引模式 :功能牵引模式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 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 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 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4137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5.png)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引言城市规划是一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提供良好居住和工作环境,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行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
本文将讨论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破坏未来世代的资源和环境。
2.综合性: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环境等,以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3.公平性:城市规划应确保公平分配城市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4.参与性:城市规划应尽量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对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商业机会,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机会的产生。
2.提高居住质量:城市规划可以创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
4.促进社会平等: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实施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应基于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数据、土地使用情况、交通流量等,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
2.目标确定:城市规划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率、交通流量等,以指导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方案设计:城市规划应根据目标和指标,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
4.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定和修改规划方案,以提高其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5.实施监测:城市规划应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修正和调整规划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09bc21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5.png)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3.1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从古希腊亚里土多德所记载的米利都城规划到中国的(考工记)中的相关记载,都揭示了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成就。
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和一项社会实践的现代城市规划,在20世纪中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实质性的。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具体的科学学科,在20世纪初才得以确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城市规划被列为29个独立学科之一。
在我国,城市规划也已正式列为一门学科。
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性揭示了城市规划只有成为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原则和具体的内容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现。
而理论所具有的对事物发展的预期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决定了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实践得以开展和完善的基础。
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规划与城市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城市的各类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这些城市组成要素对城市规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城市规划能够直接处理其中的某些部分,通过这样的处理对城市的各类组成要素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影响和作用。
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和实践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
在这样的基础上,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域可以界定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项设施的配置;2.城市空间的组合;3.城市交通网络的架构;4.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城市规划在具体处置这些内容时,都需要将它们置于整个城市社会大系统中予以考察,只有将城市规划的所有思考和行动置于城市整体的范围之内,城市规划才能真正获得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5e0153ad02de80d4d8401d.png)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82af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d.png)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城市规划 ( Urban planning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ﻭ总体规划 (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
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ﻭ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ning )ﻭ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ﻭ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ﻭ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
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ﻭ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ﻭ住房建设规划(Housing program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ﻭ实体规划(Physical planning)为开发或改造一个地区而预先做出的设计,把现有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物质条件纳入规划,加以全面考虑,包括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最佳开发战略等。
ﻭ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a city )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竖向规划 ( Siteengineering )ﻭ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
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
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ﻭﻭ城市景观( Cityscape ) ﻭ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ﻭﻭ国土规划( Territorial planning ) ﻭ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在区域规划之上]的规划。
ﻭﻭ建设场地规划 ( Site planning )为某一地块的建设所准备的设计和平面布置图、说明书及工程细节,包括对设施的位置、标高、排水、市政设施、道路、人行道、停车场、绿化等细节的考虑。
ﻭ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Cities ) ﻭ指对具有历史、地理、文化和考古等价值的城市进行的保护。
国务院批准确定一些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并有指令性文件,一经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后,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工业和点、建筑风格等,都必须以保护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北京、西安、扬州、苏州等二十四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ﻭﻭ城市人防规划( Civildefense planning ) ﻭ在中国,指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必不可少的地下设施及其防空通道及安全出入口等的布置,与地面以上建筑物及地下管道网的协调。
这些构筑物平时可用作餐室,尤其是电影院、剧院建筑物的自然冷却系统的冷风源。
城市防灾规划(Disaster planning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ﻭﻭ城市抗震规划( Seismic planning ) ﻭ城市抗震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确定城市建设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的抗震烈度,从地震角度考虑划分可建和不可建用地,建筑物高度,体形与层数的限制,疏散通道,地下建筑的利用,次生灾害的防止及补救措施等。
ﻭ临界分析(门槛理论) ( Threshold analysis ) 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
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
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
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途径所造成的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系列极限因素。
用地平衡( Land usebanlance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将全市或局部地区分为工业、农业、居住、道路、绿化等用地;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从而得出以人为单位的用地面积数,以资分析和比较。
土地使用控制( Land use controls )指对于各种建设的土地的一些限制性规定或措施。
控制的办法有土地区划法、全面环境限制和执行有关规定等。
ﻭ土地利用规划图( Landuse plan ) ﻭ在美国,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
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ﻭ土地利用调查 ( Land use survey ) ﻭ在美国,指对某一些地区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发及使用情况的详细检查。
是总体规划工作的一环。
ﻭﻭ城市用地评价( Land use a ssessment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商业网点( Commercial network )指中国城市中商业与服务业机构的网络。
一般按分等分级[例如市区和小区级]设置的原则,即在全市或一定地域范围内布点,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并确立每个点的作用与经营范围,以及点与点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份,其经营服务内容有副食蔬菜店、零售商店、药店、邮局、储蓄所等等。
ﻭﻭ城市改造( Urban redevelopment ) 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ﻭﻭ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将某一些区域的地形和实物特征加以测量并绘制成地图,以表示其相对位置和标高。
区位理论 ( Location Theory ) ﻭ试图解释决定经济活动分布状况的动力和因素的一种经济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司企业、农业、市镇及市镇内居民的空间分布形态等。
中心地带理论和同心区理论是区位理论的一部分。
城市规模(City size)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
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
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
天际线( Skyline ) ﻭ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
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ﻭ空间布局( Space planning ) ﻭ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ﻭﻭ城市网络( Urban network) ﻭ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ﻭﻭ临街面(Frontage )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ﻭ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
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ﻭ古建筑保护 (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buildings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工程构筑物等进行的保护。
其中一部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如北京的故宫,一部分则不在其中,如河北省的赵州桥以及各地的民居等。
国务院对古建筑保护有专门的指令性文件。
ﻭﻭ文物古迹保护 (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marks a nd sites )在中国,指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无论出土与否,进行的保护,包括墓葬、古代遗址、古刻、工程设施等,如北京的明陵、甘隶省敦煌的石窟。
国务院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按国家、省、市、县分级,分别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指令性文件。
ﻭ历史性建筑保护( Historic preservation ) 在美国,指对旧建筑物的修复和重新使用,既是保护国家建筑遗产的手段,又是建造新建筑物的替代办法。
1966年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案授权国家园林局拨款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市区,遗址和建筑物。
ﻭ风景名胜保护( Conservation of scenicspots ) ﻭ在中国,指对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区,包括名山、大川、名泉、瀑布、石林、溶洞等和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名胜进行保护。
国务院有加强风景名胜保护和加强管理指令性文件,各城市还对于在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建设如道路建设、建筑高度、建筑造型与风格等作限制性规定。
历史性市区 ( Historic district )在美国,指城市中被正式确定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的部分,该地段不得拆除,必须加以保护并提高受保护产业的价值。
ﻭﻭ绿带(Greenbelt ) ﻭ指围绕城市,由园林和农田等组成的带状地区。
一般由官方机构规定,用以限制城市的扩展,防止人口稠密的建成区之间连成一片。
术语、代号ﻭ2.0.1城市居住区ﻭ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