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篇
真实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三则
真实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三则真实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三则导语: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
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
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
几米也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三篇真实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事一:白手起家的女大学生李素儿是中山大学物理系科班出身,但是,1957年,内地的政治风暴使她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家庭受到了伤害,耿直的丈夫居然一夜之间沦为“右派”,她自己又被封为“右倾机会主义”。
她搞工厂从基础做起,早年开加工厂,创业维艰,她从租用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开始,到今天厂房7000平方米,厂房增加近10倍。
当年生产玩具、洋娃娃衣服,又为美国名厂加工,以车缝为主。
三年后,她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厂。
她开的是五金厂,从制造家用普通制品(如钉)开始,逐步朝优质制品发展。
没有本钱的创业,到今天,她已成为华文实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
她的产品有不少从原理到外形都达封申请专利水平,可见她产品原创性甚高。
多年来,她坚持生产家庭制品,近年又扩展业务至生产家庭电器制品。
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故事二:白手创业靠什么?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一无所有的人怎样白手创业呢?事实是,任何高人也不可能立刻让你有钱。
而我的答案和建议是拿你最现实的资本——时间,紧紧围绕你的创业目标,去有计划、有步骤的运作。
急和盲目对创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现在立刻为创业去做准备条件,而且一定要立刻行动!很多人一直只是想行动,没有真正去做,当然不会成功。
对于我们每个人,要明白我们浑身上下最大的核心动力其实就是大脑,创业不是靠脖子以下的部分,而是脖子以上的部分,要用脑子去思考创业的方向、创什么样的业、如何去创诸如此类问题。
无论是创什么业,你第一步去做什么,就是经营你自己。
你目前对自己最大的经营就是你的创业学习。
这个学习并不是去学校学习什么,而是你要在工作中去实践学习,去学对创业有用的东西,学习创业的知识,能够带来财富的知识,再具体些就是如果你想开饭店,就学习如何开饭店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饭店实践工作一段时间,比如说到饭店找份工作,而且是立刻去,一定想办法找到,然后投入进去!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个刚从职高烹饪学校毕业的学生,他知道厨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他跑了很多单位,也没找到工作,于是他想了一个绝招,他来到一家名气很大的酒店,要了很多菜,结帐时要500多元钱,但是他没钱结帐,他拿出毕业证,和经理说:要钱没有,要么我给你打工还钱吧。
年轻人创业白手起家故事
大一寒假时,为了省钱,魏思源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选择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饭馆内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开学了,老板极力挽留她:“小魏,我挺欣赏你的,以后你可以带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过来打工,每年寒暑假我这都要人。”
正是这样一句话启发了魏思源。随后,魏思源就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最终有6家饭馆同意了她的要求,一共招收120名服务员。到大一暑假时,魏思源就在学校里张贴了“免费为贫困大学生安排兼职工作的海报”,没想到吸引了240多人报名,最终90人表示可以接受这份工作。大二开学后,这90名学生主动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给了她30元钱,并称:“魏姐,你帮我们找到了工作,这是你应得的。”
于是,2013年刘思源趁寒暑假去了西部大城市两趟,找到当地制作切糕的老艺人,走进家庭作坊看制作过程。此外,他也找到当地知名的切糕专卖店,现场观看制作工艺。
改良“西域美食”大赛夺冠
在考察市场的过程中,刘思源一直在思索:作为西域传统美食,切糕很受当地人欢迎,但为何没能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2012年,一则新闻吸引了正上大学的刘思源的眼球,“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勤工俭学,在互联网上卖切糕,生意非常红火,被网友称为‘切糕王子’,一下子成了‘明星’”。不过,刘思源的关注点是也能做成大生意的切糕。
事实上,刘思源并非突发奇想,他在大学里就是个“创业”达人,开了好几个小公司,头脑灵活,嗅觉敏锐。从“切糕王子”的创业故事中,他嗅到了商机,“我联系上了长沙‘切糕王子’,谈到我也想做切糕的想法。他建议我去西部走走,看看正宗的切糕”。
通过不断试吃和了解切糕制作工艺,他最终确定了“把切糕改小、切薄,做成小包装;提高果仁含量,降低糖分的比例”的改良思路。确定创业方向后,刘思源和4名与自己同龄的90后开始了追梦之旅,他们成立了湖北襄阳阿拉迪食品科技开发公司,五位合伙人之前都曾创办过公司,也都是资深“吃货”。
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案例大全
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案例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案例:从零到一的科技巨头背景:XXX是一位对科技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在大学期间,他就对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了多个相关项目。
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加入一家已经成立的公司,而是决定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创办自己的科技企业。
初创阶段:在初创阶段,XXX面临着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重挑战。
他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雇佣大量的员工或购买昂贵的设备,因此他选择从小规模开始,专注于开发一款具有创新性的智能产品。
他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着手研发。
在这个阶段,XXX注重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
他通过与潜在客户交流,了解他们对智能产品的期望和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他还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成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XXX的初创企业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他的智能产品受到了用户的欢迎,销售额不断攀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他开始招聘更多的员工,组建了一支高效的团队。
在这个阶段,XXX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
他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产品发布会等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他还与多家渠道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产品销售到更广泛的市场。
扩张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XXX开始考虑扩张战略。
他通过收购一家具有互补技术优势的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
同时,他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产品推向全球范围。
在这个阶段,XXX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
他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培训计划,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他还倡导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勇于尝试、不断创新。
成果与影响: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XXX的白手起家创业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他的企业已经成长为一家科技巨头,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
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全球数百万用户提供了便捷、智能的服务。
企业的市值不断攀升,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3个
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3个本文是关于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3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1:20xx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20xx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20xx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
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
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
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
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
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
创业白手起家事例3篇
创业白手起家事例3篇创业,年少者敢博,年长者善算,常胜者爱拼。
那么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创业白手起家事例3篇,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业白手起家事例一:90后大学生创业淘金500万拖延学费,负债两万,租7万块的门面开店,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你敢这么做吗?但是云南小伙子苏建益做了。
“我正好赶上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好时候。
”苏建益说,“‘十二五’马上就来了,我计划在全国开500家店。
”昨日下午,苏建益坐在自己办公室的阳光里,信心满满地说。
家乡特产觅到大商机苏建益家在云南乡村,父母靠种地和养奶牛供他读书。
2002年,考取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后,他便开始了在长求学生涯。
初来长春,南北的地域差距让他既新奇又有点不适应,但正是这种地域差距,让他抓到了商机。
大一寒假结束后,苏建益从家乡带回一些饰品,没想到,引起了班上不小的热潮,很多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苏建益尝试搞起了小生意,他把饰品做成海报贴出,留下寝室电话,竟不断有人来询问。
后来,苏建益干脆在学校的书屋租下一角,不定期从家乡进货。
懒散的午后,书屋一角,半壁墙面挂满了云南饰品,墙下摆放着一张圆桌,三两好友稀疏围坐,品酒、吹牛、畅想未来。
苏建益说,那时候,每个月能净赚1000元左右,这对于每月生活费只有500元的苏建益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别看店小,将来准能发展成大的连锁公司。
”苏建益说,那时候,哥几个相比,他吹的牛皮最大。
但事实证明,苏建益的理想并不是空谈,通过精心经营,他打出了自己的招牌,并且在两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店面。
“借鸡生蛋” 掘第一桶金2005年,苏建益大三下学期,为了保证资金链的完整,苏建益已经拖欠了两年学费。
而此时,由于赚不到钱或不敢铺入更大成本,校园内一起创业的同伴越来越少,可就在这时,这个云南小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借钱到桂林路开店,店名就叫“茶马云南”。
苏建益说,大学生创业一直受到国家支持,他看好了这个方向,再一个,光提“云南”两个字就已经让无数人神往,在东北地区销售云南饰品,他看好了这个市场。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位亿万富豪创业史[方案]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位亿万富豪创业史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之一:卖冰棍起家1979年,我已在安徽东至县胜利镇余村当了3年的生产队长,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厌倦。
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东拼西凑了2万元钱,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冰糕厂。
后来发现放录像挣钱,又开了录像厅。
当时消费市场比较活跃,我又搞起了商贸,做副食、百货、家电等的批发……总之,什么不违法又能赚到钱,我就去做。
1988年,国家开始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而安徽个人收入调节税就是从我身上开征的。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我的商店会越开越多,但 1989~1990年,国家开始对私营经济进行打压,即所谓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刚刚萌芽的私营经济开始停滞不前,大批民企倒闭。
我的商店虽然没垮,但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真正是举步维艰!苦撑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我嗅到了变化。
1993年成为我创业经历的转折点,这一年,我创办了安庆南翔贸易公司,主营糖、酒批发业务。
短短两年时间营业收入就达到2亿元,跻身当年“全国最大型私营企业500强”。
小企业管理容易赚钱难,大企业是赚钱容易管理难。
我在公司常说“规则第一,董事长第二”。
任何一家企业要发展壮大,我认为规则要摆在第一位。
我们企业的高管办公室里都有一份授权书,上面有四句话:你的权力是领导团队科学打造规则;你的权力是带领团队严格执行规则;你的权力必须在规划中量化;你的权力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守这样的规则,最初很艰难,但长期坚持会对企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一年不去上班,对企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建言重庆:重庆刚刚出台的对微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很好,是真正的富民政策。
我个人认为重庆市政府可考虑建立专门的微型企业创业园,为微型企业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可获得聚集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之二:从修鞋匠到亿万富翁我13岁初中毕业那年,父亲意外受伤卧床不起,我是长子,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辍学子承父业,当起了走街串巷的修鞋匠。
4个中国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4个中国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是指由一无所有而创立事业,你看过哪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中国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1:李嘉诚年龄:81岁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
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
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
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
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
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
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
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
“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
”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
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
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故事
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故事一、创业故事白手起家1、王某白手起家创业这是一个说明从穷困中挺身而出的故事。
王某住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他家一向穷困。
但王某不甘于安于现状,在经过短暂思考后,他决定跳出现实的束缚,学习一门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他买了一台缝纫机,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它,接着又请了一位老师来教他缝制衣服。
他利用自己的经验,以及老师的指导,逐渐将自己的衣服制作技巧提高到一定水平。
慢慢地,他的技术渐渐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被认为是当地最好的衣服制作师。
他也因此赚到了不少的钱,用以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他也把赚到的钱用来买一台更好的机器,完善他的制作技术。
他的创业故事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的追求,以及让生活改变的故事。
2、叶老师的白手起家创业叶老师是一位出身低贱的贫困家庭的人,他母亲患有癌症,经济实在困难,他没有买得起学习资料就开始独自自学,并在几经周折之后被录取到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去田间地头做些粗活赚点零花钱养家。
虽然每天的收入不多,但叶老师却没有放弃,他坚持提升自己的学历,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很多技术。
最后,叶老师做出了终极决定,他利用所学的技术,在一个小县庄里开了一家家具店,由本地木材手工制作家具,慢慢地,他的家具店越做越好,甚至远近闻名,叶老师也很快就从贫困中走出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李某的白手起家创业李某住在一个贫穷的村庄,家贫困潦倒,他只能靠每天种地来维持生计,靠家里的几口人苦苦支撑,守着那最低的收入不停的渡过日子。
但李某不甘于安于现状,在考虑了很久后,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开始学习技术,并建造一台磨粉机,做小吃店的最主要产品。
慢慢地,他的小吃店越来越有名,甚至就近各地都有客人来,就这样,他把自己一家从刚开始的贫穷,发展到经济实力比较稳定的小富翁,他还因为自己的创业精神获得了当地的表彰。
经过以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就是用自身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四篇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在企业新创期获取资源的现象值得专门进行理论分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一吴春媛:出生于武进马杭的吴春媛毕业于常州卫校,瑞声声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及主要股东,集团创办人之一,于1996年与他人共同成立美国瑞声,其后成为该公司财务总监,先后于1998年与他人共同成立深圳美欧、于2000年成立常州美欧及于2001年成立YEC Electronics Limited。
丈夫:潘政民,瑞声科技首席执行官,也是该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指导,负责该集团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的制定、实施。
1996年潘政民与他人共同创立美国瑞声,并且获委任为美国瑞声的总裁兼行政总裁,1998年与他人在深圳共同创立美欧电子。
创业经历:1992年,吴春媛陪着丈夫潘政民一起从常州来到深圳创业,决定在深圳组建公司,进行研发和生产,于是成立深圳远宇。
1993年,瑞声公司在深圳天安工业村只是一个很小的工厂,他们与员工一起租了四套房子,夫妇两人一起经营基本微型声学器材。
1996年潘政民与他人共同创立了美国瑞声,并担任公司的总裁兼行政总裁,之后,他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创立了深圳市美欧电子和常州美欧电子。
从1993年开始创业,13年光阴,潘政民、吴春媛夫妇终于在声学专业领域打下了一片属于中国人的天地,缔造了一个手机喇叭为主的微型声学器材王国。
由潘政民、吴春媛夫妇创办的AAC声学科技于2005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05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
同比04年上升了37%。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行事低调,直到2006年10月11日和11月2日先后发布的2006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2006中国富豪榜公布,AAC声学科技公司的潘政民、吴春媛夫妇一举超过茂业集团的黄茂如,成为新的深圳首富。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二左笑萍:广东联塑科技集团副总裁兼执行董事,负责集团采购及物流,并在塑料管道行业拥有14年经验。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1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地理专业的大四学生郑章书在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还在为就业烦恼的时候,就已当起了老板。
在校园市场中找到送牛奶商机送奶业务将遍布奉贤、松江高校郑章书创业的第一桶金来自校园市场。
“我从高中时就有创业的念头,因为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实施。
从考入大学第一天开始,我就在观察校园和周围的一些动态,终于让我发现了商机。
”郑章书说。
郑章书从小有喝牛奶的习惯,到大学后,却发现每天购买牛奶很不方便。
“上师大的奉贤校区很大,从宿舍到学校的商业区有一段距离,牛奶比外面超市贵。
我当时便想到,要是在宿舍也能像住在家时一样,每日都有新鲜牛奶送到家就好了。
既然学校里没有这种服务,我是否能干呢? ”当时仅仅是大一的郑章书察觉到了这一商机,但他首先要确认是不是别人也有喝牛奶的需求。
虽然没有经验,他还是像模像样地在校园里搞了一次市场调研。
“调研很简单,我在一页A4纸上列了10道问题,总共打印50份,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食堂和教学区中做问卷调查。
主要就是问同学如果有一份市场价格的新鲜牛奶每日送到寝室里是否愿意接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这个调查结果让我对接下来的创业充满信心。
”调研后,他决定先和牛奶公司取得联系。
但是这一对接的过程并没有他开始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仅仅是找到对口的负责人,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我那时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电话打到光明公司,张口就要找领导,却没有想到自己仅仅是个学生,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业务,却可能并不值得让企业高层来理会。
”多次碰壁,一度让郑章书失落,但他没有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上到下逐层去找,直到找到在奉贤大学园区周边牛奶业务的负责人。
“我主动找到这位负责人商谈,告诉他我的想法,给他看了我事先准备好的相关数据资料。
他出乎我意料的通情达理,还称赞说这是个不错的想法,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郑章书很快与牛奶公司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开始了他在校园里订奶及配送的业务,迈出他创业的第一步。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关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有哪些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意识及其能力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引擎,因而很多实事与理论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创业的时代。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篇一:弱视大学生被逼走上馄饨创业之路烈日当空照,气温超过了30℃,江苏大学的大四学生何勇还是坚持穿着制服出去送外卖,“穿着制服显得比较规范。
每次送外卖,我都要自我推荐说我是大学生创业,现在卖馄饨,这是我唯一的噱头。
”今年5月20日,何勇等5个学生集资了20万元,在镇江市江大后街盘下了一个40平方米的店面,加盟了一家馄饨连锁店。
在20天不到的时间里,他的小店净赚了1万余元。
眼睛弱视,被逼走上创业之路23岁的何勇来自四川南充的一个小乡村,就读江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他成绩优秀,拿过奖学金,已经和浙江台州一家制药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
然而,他心中一直有个不敢吐露的痛,那就是高中时视网膜脱落造成的左眼弱视。
眼睛弱视,给何勇的大学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
他是班里最早立志考研的人,却在考研体检前夕悄悄放弃了考研;同学约他去考驾照,他推脱说自己没有空;甚至看到心动女生,也不敢上前去搭句话。
今年3月,他去工厂上班,实验室里化学试剂的刺激性气味让他眼睛极度不适,“像正常人一样读书、工作,我肯定比不上别人,走创业这条路就是被逼出来的。
”何勇说。
虽然大学里毫无创业的实践经验,但是对自己不能走寻常路早有预想,何勇称自己是个很喜欢思考的人,“去饭店吃饭,同学们关注的是哪个菜好吃,我则更关注店里的装潢、碗筷、桌子的颜色等。
”为了说服同学凑齐启动资金,何勇把平时储存在脑袋里的关于创业的细节都一一拼凑,让同学看到了他的信心和细心。
何勇还给同学算了一笔账,“20万元的投资看起来很大,可是就算失败了,还有十几万元的店铺转让费可以保本,平摊下来一两万元的亏损对每个年轻人来说是承担得起的。
”就这样,化工学院的5个学生集资20万元,卖起了馄饨。
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
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大部分千万富翁都是白手兴家的,而成功的秘诀是坚持。
坚持成就实力,铸就了成功,同时也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所以他们可以做到,你也可以。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白手起家的故事篇一:白手起家说窦义唐朝有一位非常善于经营的商人,他的名字叫窦义。
窦义15岁时便显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和才华。
当时,他的舅舅张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职任满返乡,带来了十多双闻名遐迩的安州丝鞋。
大伙一见丝鞋便争相挑选,只有窦义不以为然。
等到众人挑选完毕,剩下最后一双,窦义才一再拜谢并收下。
同辈的族人都在取笑他的愚蠢和迟钝,长辈们也似乎对窦义的慵懒表现出些许担忧。
可是没有人知道,窦义并不是为了用这双鞋子来装扮自己的脚到处炫耀,而是把它拿到集市上变卖,换得五百铜钱。
1500多年前的长安城,大街之上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榆树。
一到春天,榆树便开花结果,结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榆荚。
大风吹过,铜钱大小的榆荚如雨点般纷纷从半空中撒落,有的落到屋顶上,有的撒在草丛里,有的就直接散在大街中央。
韩愈有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阔气的帝都居民根本看不上这些俚俗之物,可是年轻的窦义却对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将地面的榆荚悉心收集起来,又用上次得到的铜钱打造了两把小铁铲,然后征得担任工部尚书的伯父的同意,来到褒义寺开垦空地,种起了榆树苗。
夏天的长安城雨水充沛,加上窦义的精心培育,七月份的时候榆荚都开始抽芽。
到了秋天,榆苗已经有一尺多高,数量总计在一万株以上。
第二年,榆树已经长到三尺多高。
窦义把其中长得较密集的榆株砍去,晒干,捆成束,在当年的秋雨季节拿到集市上贩卖,每束居然卖到一千多钱。
他又挑选枝干挺直的榆株,加以特别照料。
到了第三年秋天,榆树的树围已经有拳头般大小,窦义又将枝干稠密挺直的榆枝砍下来,捆成二百多束,卖得比以前多好几倍的价钱。
五年后,榆树长成了参天大树。
创业白手起家事例3篇
创业白手起家事例3篇创业是一条不归路,需要勇气和智慧,但是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功地实现了从“白手起家”到事业成功的梦想。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三个创业白手起家的成功事例。
1.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杰夫·贝索斯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亚马逊电商巨头的创始人之一。
在1994年,贝索斯辞去了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只身一人前往西雅图,开始了亚马逊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时,贝索斯只有一些个人储蓄和借来的资金,创立了亚马逊作为一个在线书店。
他在亚马逊的初期,自己跑去邮局寄送包裹,亲自与快递公司打交道,他甚至还在仓库里和员工一起搬运货物。
贝索斯极其注重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和扩大亚马逊的产品线,最终将亚马逊打造成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
通过贝索斯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亚马逊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从电子产品到食品、家居用品等。
贝索斯的创业故事鼓舞着无数创业者,他的成功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和毅力,每个人都有机会白手起家。
2. 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与维珍集团理查德·布兰森是维珍集团的创始人,也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他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的创业历程中充满了冒险和挑战。
1970年,布兰森利用自己的一辆旧货车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他从音乐界开始,创建了维珍唱片公司。
尽管初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通过与流行音乐巨星合作,如乌尔城堡合唱团和麦当娜,布兰森的维珍唱片公司逐渐崭露头角。
接着,布兰森将目光投向了航空业。
他成立了维珍航空公司,以提供舒适、高质量的服务,与传统大型航空公司形成巨大竞争。
他的创新和冒险精神,使得维珍航空从一家小型的贴牌航空公司发展为全球著名的航空品牌。
3. 马云(Jack Ma)与阿里巴巴马云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创业故事
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创业故事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那么有哪些富豪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呢?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希望能帮到你。
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篇一张茵1957年出生在东北农村的小女孩。
生活中她是一个很爱家庭和事业的女人,张茵的老公叫刘名中,夫妻携手共同经营事业,张茵主要负责公司发展,老公负责公司管理。
张茵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强大的实力,连续几年都被评为胡润女富豪榜首。
大家知道,成大事者,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而张茵从一个普通人白手起家直至百亿富翁,更应该是后天机遇得天独到. 张茵完成学业后,在工厂做过工业会计,并在深圳信托下属的一个合资企业里担任财务工作,直到在一家香港贸易公司做包装纸的业务后自己创业直至如今,可谓是白手起家的典型。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深圳一个待遇优厚的合资企业的财会工作,带了3万元钱只身到香港闯荡。
由于之前曾受中国一造纸厂委托去香港收购废纸。
张茵开始涉足将稻草浆造纸改为环保造纸这个领域,她很快了解到内地纸张短缺的情况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由于中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造纸用速生林建设严重缺乏,此大部分高档纸的原料都需要进口的废纸和木浆(国内废纸收集体系不健全,且级别不够)。
1990年2月,张茵夫妇开始在美国拓展废纸回收业务,成立了中南控股公司。
那里不仅废纸资源丰富,并且废纸回收系统极为高效、科学。
10年间,中南先后在美建起了7家打包厂(将收到的废纸打包)和运输企业。
1996年,张茵果断地在东莞投下1.1亿美元,设立玖龙纸业。
1998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高档牛卡纸。
2000年6月和2002年5月,张茵又先后斥巨资在东莞基地安装了两条生产线。
至此,玖龙纸业以三条生产线、百万吨产能确立了中国包装纸板龙头企业的地位。
以低廉的价格在美国收购废纸,以低廉的运费运到中国,再利用大陆土地、能源、人力方面的优势,以低廉的成本生产出紧俏的高档纸制品。
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案例
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案例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任何国家都最具活力与挑战性。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案例,希望能帮到你。
创业白手起家的故事案例篇一穿越峡谷、徒步森林、徽杭古道……这些在普通人眼中娱乐休闲的活动,有人却把它做成了事业。
陈慧超是一位江阴女婿,这位浙江南浔28岁小伙2009年来到江阴创办了一家拓展培训公司,带着别人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路上把梦想放飞得更远。
1.梦想转变放弃街舞迷上野外生存训练陈慧超喜欢舞蹈,大学就加入了街舞社,时常和队伍到各地比赛。
2007年,他在一场街舞比赛中因后空翻力度把握不当而出现意外伤及腰部,导致以后再也不能跳街舞。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慧超参加了学校第二届海岛野外生存拓展训练。
经过培训选拔,30人平均分成两队,在浙江舟山的东极岛附近的两座小岛上开展为期7天的野外生存训练。
当时岛上没有人、没有通讯、没有电,他们不仅要在岛上生活一周,还要进行一些拓展活动,比如建造模拟水电站、发送求救信号等。
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食物、饮水、休息都要他们自己解决,没有团队的合作,想生存一周是很困难的。
“不怕你笑话,这次野外生存我哭了好多次,但收获很大。
可以说,这次训练彻底激活了我。
很多同学说我改变很大,更加喜欢和人交流了。
我也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开办野外拓展训练营。
”回到学校后,陈慧超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静。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了1万5千多元钱,和两位同伴去北京学习拓展训练并考取相关证书。
顺利考完证后,陈慧超继续待在北京跟在师傅后面做“义工”,每天边学习边帮师傅做些搬水拿道具之类的杂活。
慢慢地,师傅把5个拓展训练的其中的一个给他带。
4个月后,师傅就让他独自带团。
2.坚定信心随女友来澄艰苦创业跳街舞虽然让陈慧超遭受了身体的疼痛,却也给他带来了爱情。
“我的老婆就是看我跳舞认识的,后来经过街舞队员和朋友的撮合,两人走到了一起。
”陈慧超说。
大他一届的女友在他大三那年毕业回到江阴,陈慧超则放弃实习的机会,带着8000元积蓄来到江阴开始创业。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简短5篇创业,行动是实现梦想、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
听人说,你是别人故事的听众,自己做,别人会成为你故事里的听众。
那么你知道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白手起家创业故事1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10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
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
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
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
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故事创业,一定要有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感觉,或者是万马奔腾的感觉。
看看那些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坚定创业的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故事一从校园饰品店到500余家店面,茶马云南的扩张之路茶马云南发源于美丽而又神秘的云南,是一个民族饰品连锁品牌。
从2003年到2016年,茶马云南用了13年时间,将一家校园饰品店发展壮大到拥有500余家店面。
2003年,1家校园饰品店;2005年,1家直营店;2006年,3家直营店;2009年,50余家店面;2012年,300余家店面;2015年,500余家店面......对开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扩张速度并不是多快,这样的规模也并不是多大。
然而,从最初的小本经营到资本入驻,再到准备上市,茶马云南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健。
茶马云南这一路不是单纯地贩卖商品,而是在不断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站在时尚前沿,将时尚与民族风相结合,使品牌实现持续发展。
深挖产品文化内涵茶马云南的前身是一家校园饰品店,是由茶马云南现任董事长苏建益创立。
苏建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大学期间,苏建益将民族饰品从云南带到长春,并将其由地摊发展为一间小小的校园饰品店。
茶马云南之所以注重深挖产品文化内涵,一方面,苏建益对云南的民族文化感情很深;另一方面,产品只有融入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最初的时候,茶马云南将产品融入了很多云南文化的东西。
很多产品设计采用了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化元素。
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文字活化石”,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茶马云南在有些产品上就采用了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设计,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意义,它们让产品变得更美观,更有文化内涵,也对传承东巴文化也非常有意义。
随着茶马云南的发展,茶马云南的产品设计不再局限于云南文化,而是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
茶马云南深挖民族文化饰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每一件饰品独特的含义,也让茶马云南产品更加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篇现如今, 创业一词成为热点,但创业项目的选择、资金的筹集、项目风险与收益对投资者来说还需要谨慎对待。
下面就为大家解开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创业征途上每迈出一步,都提前周密部署。
这个弱小的闽南农村女孩精心“设计”着自己早教创业的每一个步骤。
林留芳的创业经历,似乎少了些冲动,但毫无疑问她的规划意识却不同于其他人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会给青年创业者带来不少启示。
屡屡转折萌生创业冲动从一个按部就班的大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激情澎湃的创业者,虽然有些偶然,但林留芳三年内的三次“转折”,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她坚信自己所熟稔的艺术专业就是自己创业的方向。
在读大二时,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她接到这样一份兼职家教:要将一个毫无基础的小男孩送上电子琴大赛赛场,而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
在她的精心调教下,这个男孩子最终获得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毫无疑问,这大大增强了从小就向往教师职业的林留芳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信心。
从此,她开始更多地接触音乐兼职家教,也愈发感觉到艺术培训市场极为广阔,开始有一种朦胧的创业冲动。
然而,仅有的那点冲动显然没将林留芳推向创业浪潮。
大学毕业那年,经过为期三个月、“20∶1”的残酷竞争,她进入厦门一家知名的教育机构,成为幼儿部的一名教师。
但是,因为感觉到全封闭的教育模式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岗位出现脱节,三个月后,她果断放弃了月薪超过3000元的第一份工作。
旋即,进入了泉州本地的一家琴行。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她每天重复着接电话、接待学生、打扫卫生这样的工作,不仅感到枯燥,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培训机构有不少都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
她再次主动“下岗”。
日日走访“生”出创业好项目的计划积蓄了足够的创业冲动能量,和其他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主人公不同的是,林留芳却一点也不冲动。
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首先应该对泉州的艺术培训市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2004年年底,她开始酝酿周密的创业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里,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能看到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姑娘蹬着一辆自行车来回穿梭。
走过每一条街道,钻进每一个巷子,拜访每一所学校、闯入每一个小区,在跟保安聊天的过程中掌握小区的入住率、学校的就学率。
白天在外调查,晚上分析数据。
悄无声息的三个月后,她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前期的市场调查,撰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一个饭后的夜晚,林留芳将这本计划书递向父亲。
作为长女,在父母眼中,她的能力不容置疑,她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女儿。
多年经营菜摊子,家里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创办一个艺术培训中心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不是一个小数字。
那一夜,父女俩有了一次长谈。
“孩子,这就当是提前给你的嫁妆吧。
”最终,父亲将一张有20万元存款的银行卡慎重地交到林留芳的手中。
攥着父母劳作大半辈子的全部积蓄,林留芳告诉自己:创业只许成功。
从此以后也拉开了这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的序幕。
“步步为营”赢得持续运作然而,20万元启动资金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创业更需要一种谋略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为了租到自己花了两个月才找到的颇为看好的办公场所,林留芳三番五次找到房东的办公室。
可对方张口就要她将整幢5层楼全部租下来,压根没将她这个黄毛丫头看在眼里。
10多次推门而入,每次都被“请”到门外。
然而,“认死理”的她还是赖在门口,拉着对方的员工分析:自己先租下部分楼层,必将带动整幢楼走向热租。
最后对方被她的合理分析所打动,双方签下合约。
如果说租场地靠的是“步步为营”以理服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广告位“争夺大战”似乎靠的是胆识。
林留芳的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后,果然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搬了进来,整幢楼被抢租一空。
随之而来的是,外墙广告位变得炙手可热,费用水涨船高。
由于费用偏低,对方向林留芳提出要撤换她的广告。
虽然遭到拒绝,但仍有一家相当强势的企业乘虚而入,派5个工人偷偷地将艺术培训机构的广告“摘”了下来。
闻讯火速赶到现场的林留芳也丝毫不示弱,一边脚踩广告牌讨要说法,一边报警求助。
当时,一个体重不过40公斤的弱小女子与5个大男人怒目相视。
经过协调,她保住了其中一个广告位。
林留芳感叹,当时斗胆做点挣扎,保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牌,更为关键的是守住了自己的阵脚。
同时,一股不言败的坚韧劲让她克服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创业危机。
精打细算,折腾了几个月,培训机构的牌子终于挂起来了,可林留芳已经是身无分文,她不得不精心筹划着每一分钱的开销。
房租和工资的支付,全指望收取的培训费。
可是因为名不见经传,出现招生难,刚起步时她的培训机构里老师比学生还多。
这些老师都是她好不容易从各地挖过来的,深谙艺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将人留住。
本来就很要面子的她,不得不四处举债。
正是靠着自己规划意识和敢拼的韧劲,她的培训中心已经从雏形迈向机构化运作,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敞。
如今,已经有356名学生从她的艺术培训中心走出来,走进艺术的海洋。
林留芳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冲动,有规划有韧劲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篇二大学生开发APP获5000万投资靠拍照、租赁服装,大三就买了奥迪找厕所、找停车位、找饭店……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专业APP提供的服务应有尽有。
可是,要想解决生活中这么多琐事那得下载多少个APP呀?南京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阚逸龙在2013年想到这个问题时,内心一阵狂喜。
这个脑子里经常跳出各种想法的小伙子从来不会“空想”。
本月底,他和团队开发的、综合了社区生活中所需各种服务功能的APP 将在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上线。
上周五看到阚逸龙时,他正在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的一间小工作室里忙碌着。
“屋里有点乱。
”他有点不好意思,在这间学校免费提供的工作室里,他一干就是3年。
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的他一进大学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入校之初,通过学校的各种创业沙龙,我对创业需要做的准备、创业流程就了然于心了。
”加上参加各种创新比赛获得学校认可后还可算创新学分,阚逸龙对创业也跃跃欲试。
想创业,可是找不到好的创业点子,苦闷的阚逸龙便成天泡在网吧寻找灵感,渐渐的,他把创业的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沉迷于网吧近一年、被女朋友痛骂一顿后,他才突然醒悟。
“坐在家里是想不出点子的,得先干起来。
”没钱、没人的阚逸龙先干起了摄影,“我们和学校联系,接了不少校领导、学校活动的业务,前前后后赚了1万元。
”有了这个“家底”,他又去工厂购进了大批服装进行服装租赁。
在江宁大学城,学生们的晚会、活动特别多,各种礼服、西装需求相当火爆,到后来,他干脆提供起拍照、服装、后期修图、打印成品等一条龙服务。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接到200个电话。
”阚逸龙介绍,大三时他就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30多万元的奥迪车。
学校领导亲自引荐,新点子获得5000余万元投资“一条龙”服务做得越来越顺手,不甘“寂寞”的阚逸龙开始寻找新的项目。
经常在外面跑的他常常遇到找不到停车位、厕所,身边的朋友在搬到新小区后也面临找不到干洗店、洗发店的苦恼。
一个综合APP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
因曾经在学校“校园之星”的评选中荣获“创业之星”,阚逸龙和学院领导、校领导都成了“熟人”,经常交流。
综合APP的想法让学院领导眼前一亮。
为支持他把想法变成现实,他所在的通信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卢娜亲自给他引荐了杭州的一位投资人。
这位投资人对阚逸龙的想法很认可,拍板给予该项目5000余万元的投资。
有了想法只是第一步,真的干起来,困难重重。
“一开始,南京几乎所有街道社区都拒绝与我们合作。
”阚逸龙说,能得到社区的认同,可以借助其力量向附近所属的店铺推荐自己,而得到那些店铺的信任后,会便于后面工作的开展。
“但和社区合作不容易。
比如,江宁东山镇的一个社区,我登门拜访了5次。
”联系商户也不容易。
有一次,阚逸龙带着几个团队成员联系一小区门口的干洗店,他们被当成了骗子。
他并没有就此放弃,第二天他自己一个人再次登门,先是拉家常,然后慢慢引到项目上,在详细介绍了APP的好处以及表示完全不收取费用之后,老板娘才信任了他,成了APP软件中的一员。
已和1200多社区建立联系,APP本月底上线戴着黑框眼镜的阚逸龙在和别人交流时,一直面带微笑,满脸自信。
环顾着眼前的工作室,他透露,随着公司团队的不断壮大,这个4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实在有点小,再过几天,他就要搬到位于鼓楼的新公司去了,APP月底将在新公司完成“上线”。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篇三才清晨7时,吕金刚就同往常一样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人如其名,吕金刚从来都是最早上班、最晚离开的,这也是他的乐趣,“只要没事做,我就会非常难受。
”于是,短短10余年之间,一个传奇就此诞生:当年仅带着70元出来闯荡的穷小子,摇身变成了身家亿万的富豪……打卡机逼出工作狂华徽国际股份董事长、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华隆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顶在吕金刚头上的名衔足以让人羡慕,但在1990年时,他还只是一个来自宜宾南溪、仅带着70元钱的17岁穷小子。
此后5年间,没钱也没人脉支持的吕金刚干过厨师、当过送货司机、做过业务员……尽管工作岗位都不甚理想,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坚持了下来,并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大量食品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宝贵资源以及丰富的相关营销经验。
利用“第一桶金”,吕金刚东拼西凑了几万元钱,于1996年投资成立了成都华隆食品公司,开始走向食品代理之路。
创业之初,公司只有可怜的5个人,业务发展很长时间都无起色。
但吕金刚却出人意料地干了一件“傻事”:用占到总资金10%多的3800元,买了一台打卡机――而当时,打卡机在很多大公司都没有普及。
吕金刚说,这是提醒自己要努力工作;而打卡机也见证了他近乎疯狂的努力:从公司成立到现在,吕金刚都是最早上班、最晚离开的。
吕金刚的努力收到了巨大回报,到2000年,华隆食品成功代理国内外几十个知名品牌,并在川内构建了商超、社区便利店流通100%覆盖率的销售网络,雄霸一方。
高人一筹的胆识“产品开发、销售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市场,我绝不会做没有市场的产品和生意。
”吕金刚很勇猛,是商战中忘我奋战的斗士,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年轻老总骨子里饱含的其实是睿智和胆识。
2001年,吕金刚代理了安徽一瓜子品牌。
有一次到安徽,他详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