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审定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2019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

2019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冷与热1 知冷知热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但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模糊的、不一定准确,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3.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4、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5.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6、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

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7、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8、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

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9、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

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

三下一单元《溶解》知识点1.像食盐、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的、稳定的分散在水里的现象,叫做溶解。

2.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各个地方一样咸;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3.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液体(碘、乙醇)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4.一般情况下,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搅拌、弄碎。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中,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6.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7.在进行“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的水和食盐必须要一样多。

8.在进行“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两个杯子中都不要搅拌。

9.粗盐在水中溶解的慢,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

10.把水果糖碾碎了放入热水中搅拌可以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11.在做“2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搅拌的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2.在验证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不同条件是搅拌情况。

13.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100ml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大约溶解10克小苏打,所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14.在一袋洗衣粉中,量取两份同样多的分别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洗衣粉溶解得快。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15.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之后,原本能溶解于水的食盐不再溶解了,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这个现象叫做饱和。

16.溶解的速度除了与物质本身有关,还与温度,是否搅拌和压力等有关。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四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四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四单元知识点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2、根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植物身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的作用。

3、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无机盐类和有机营养物质到植物的各部分,同时又有支持(枝叶、花和果实)的作用。

此外还有储藏(养料)的功能。

4、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5、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又称叶的(蒸腾作用)。

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6、经过科学家的多年研究,发现多数植物都能自己制造(“食物”)。

7、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食物、养料)来自绿色的(叶)和(茎)。

8、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植物的茎是(输送)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

9、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10、垂直向上生长的茎叶的叫做(直立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的茎叶叫做(缠绕茎),攀援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茎叶叫做(攀缘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的茎叶叫做(匍匐茎)。

11、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不在阳光照射下也可以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灯光下也可以进行。

12、、在证明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中,滴一些油到容器里,目的是控制容器里的水不因蒸发而减少。

13、(根)是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器官,植物如果没有根了,大多数会饿死干死,不过还有很多植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比如能够扦插繁殖的,会从茎或叶子是重新长出根来14、植物的根一般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萝卜和白菜属于(直根系),大蒜和大葱属于(须根系)。

15、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功能。

16、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意义: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平衡,释放的氧气供其他生物呼吸利用。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资料单元一:天地人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空:天空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阳光、空气和雨水等资源。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天空,减少污染,使它更加清新和美丽。

2.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要学会爱护地球。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3. 人类:人类是地球上的主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研究中,我们将了解人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研究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单元二:动物篇本单元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物的种类:动物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它们的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我们将研究一些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性。

2. 动物的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比如鸟类有羽毛,鱼类有鳞片等。

我们将研究这些不同的特征,了解它们对动物的作用。

3.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我们将研究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各种环境。

单元三:植物篇本单元主要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的部分: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组成。

我们将研究这些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植物的繁殖:植物繁殖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种子繁殖、茎繁殖和根繁殖等。

我们将研究这些不同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如何保持种群的生存。

3. 植物的用途: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提供食物、药材和建筑材料等。

我们将研究一些常见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用途。

单元四:物体和材料本单元主要研究物体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我们要学会观察和描述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在生活中的用途。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形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水的液态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凝固成冰,冰融化成水;水的液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变成水;水的气体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气凝华变成冰,冰升华变成水蒸气。

4.除了水,别的物质也会发生形态的变化。

5.云、雾、雨、露都属于液态的水,霜,雪、冰、雹都属于固态的水,水蒸气属于气态的水。

6.冰,水,水蒸气都属于同一种物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7.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

8.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加热能使冰融化的速度加快。

9.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受热了,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因为遇冷了。

10.把水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的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的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11.冰变成水的过程中,它的体积变小,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体积变小,质量减少。

12.冰在0℃的时候开始融化,冰融化的时候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13.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变成水,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14.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

15.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16.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蒸发现象;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17.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气化现象叫做沸腾,沸腾时需要吸热。

1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19.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如:用高压锅煮饭比较快;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如在高山上煮饭,水沸腾较快,但饭不易熟。

20.夏天用口“吹气”的方法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的了水的蒸发,从而使水的温度降低。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能加快溶解吗1.(加热)、(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

多余的盐粒不能再溶解了,这种现象叫(饱和)。

2.根据实验,在20℃时,2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7.2)克食盐,那么,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36)克食盐。

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204)克糖。

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物质的量是(不同)的。

3.溶解的快慢和(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

实验分组:第2小组实验计划研究问题: 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材料准备:烧杯、水、量筒(tong)、电子秤、玻璃棒、白糖。

研究过程: 1.先用量筒取20毫升水倒入杯中。

2.每次只加一平勺白糖,待完全溶解后再加。

3.计数加过多少平勺后,溶解达到饱和。

4.称量这么多平勺白糖的总质量。

实验结论:20毫升水里最多溶解40.4克白糖第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1.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蒸发,在(温度越高)、(暴露面积越大)、(风越大)的情况下,蒸发得越快。

3.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4.草叶上的露珠、冬天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浴室墙壁上出现的水珠等都属于(凝结现象)。

5.水达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C)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翻腾起来,并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6.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先(慢)后(快)再(慢)。

7.冰融化成水时,需要持续地(吸收)热量。

8.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三种形态,它们都是水。

9.冰雹是(固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10.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会(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会(上升)。

11.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三种状态。

水结冰后会膨胀。

实验:我们来造冰准备材料:酒精烧杯试管架实验过程:1.将酒精放入冰箱冷冻2测量经冷冻后酒精的温度3.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冷冻的酒精中4.测量试管内冰块的温度5.实验现象:水结冰了6.实验结论: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水会结成冰第三单元天气观测1.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20190416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20190416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 冷与热========================1.北魏农学家( 贾思勰 )在《 齐民要术 》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 发酵 )的温度。

2.人们用( 温度 )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3.( 温度计 )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4.瑞典科学家( 摄尔西斯 )创立了“( 摄氏温标 )”。

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 100 )摄氏度。

5.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 体温计 ),人体正常体温大约是( 37 )℃。

6.( 伽利略 )发明了第一支( 空气 )温度计。

7.法国化学家( 雷伊 )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进,发明了( 液体 )温度计。

8.液体受热时,体积( 膨胀 );受冷时,体积( 收缩 )。

这就是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

9.( 固 )体、( 液 )体、( 气 )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酒精灯灯焰分为( 外焰 )、( 内焰 )、( 焰心 )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 外焰 )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 最高 )。

1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

12.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 膨胀 )。

13.加热后,铜球( 不能 )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 能 )通过金属环。

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 膨胀 ),受冷时体积( 收缩 )。

14.热传递的方向总是从( 高温 )部分传向( 低温 )部分。

15.热可以通过( 传导 )、( 对流 )、( 辐射 )三种方式传递。

【铁锅把火焰的热量传导到锅内;烧开水时水会上下对流翻滚;太阳通过辐射把热量传向地球。

】16.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铜)、( 铁 )、( 铝 ) 等金属;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 木头 )、( 陶瓷 )、( 塑料 )等。

17.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 加快 )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

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 减缓 )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年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年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年知识点汇总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每发现一个新的“宝贝”,总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让他发现了许多(科学)的秘密。

2、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3、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4、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采集、处理、固定、贴标签。

标签包括:物品名称、采集人、采集时间、地点。

5、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经过(27)年写成(《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这本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动物的特征包含:外形、繁殖、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动物分为: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常见的动物如:猪、狗、鸽子、金鱼等。

7、(霸王花)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

含羞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用手摸它,它的叶子会(闭合)。

捕蝇草是(食虫)植物。

纺锤树又叫(瓶子树),树高30米,树干直径5米,树茎内可储存2吨水。

8、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万)种。

地球上到处都生长着植物,而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常见的陆生植物如:辣椒、含羞草、菊花、柳树等;水生植物如:荷花、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

9、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身体是(柔软)的。

蜗牛受到外界刺激能够作出反应,会将身体(缩进壳内)。

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它的眼圈是(黑)色的,它的食物是(箭竹)。

10、(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2019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19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期全册整理复习资料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期全册整理复习资料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期全册整理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3)“摄氏度”是国际上通用的温度单位,写作“0C”。

()(4)春天天气经常变化,夏天天气不变化。

()(5)下雪天气温低。

()(6)阴天天空布满了云。

()(7)晴天是有太阳的天气。

()(8)气象站常用风向标来观测风向,用风速计来观测风力。

()(9)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10)风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

()(11)蚕宝宝要吐丝结茧时就不吃桑叶了,而且全身通明透亮。

()(12)在平面上吐丝的蚕也会结茧。

()(13)蚕蛾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4)蚕茧应该放在通风的地方,蚕蛹才会变成蚕蛾。

()(1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

()(16)只有条形磁铁才有两个磁极。

()(17)蹄形磁铁是弯的,所以没有两个磁极。

()(18)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19)磁铁的任何地方磁力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20)环形磁铁任何地方的磁力大小都一样。

()(21)在阳光下,物体都有影子。

()(22)物体的影子与物体一样大。

()(23)光源是明亮的物体。

()(24)手电筒发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蜡烛发的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25)在光的照射下能闪闪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

()(26)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7)晴朗的夜空,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我们站在旷野上能够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月亮是光源。

()(28)影子产生的条件是需要光源、能挡住光线的物体,还要有能接收影子的屏。

()(29)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0)制作小孔成像盒时,我们能够从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正立的景物图像。

()(31)在镜子里看到物体的像比物体要小一些。

()(32)在镜子里看到物体的像是反的。

()(3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成的。

()(34)反射现象说明了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控制溶解
1、影响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的大小。

温度高,溶解快;温度低,溶解慢。

搅拌能加快溶解。

2、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

这个现象叫作饱和。

3、实验(一):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材料:100克食盐、20毫升水、量筒、电子秤、玻璃棒、烧杯。

实验步骤:1.先用量筒取20毫升水倒入杯中。

2.每次只加一平勺食盐,待完全溶解后再加。

3.计数加过多少平勺后,溶解达到饱和。

4.重新称量这么多平勺食盐的总质量。

4、实验(二):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材料准备:烧杯、水、量筒(tǒng)、电子秤、玻璃棒、白糖。

研究过程:
1.先用量筒取20毫升水倒入杯中。

2.每次只加一平勺白糖,待完全溶解后再加。

3.计数加过多少平勺后,溶解达到饱和。

4.称量这么多平勺白糖的总质量。

5、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204克白糖。

6、物质在水中不能再被溶解了就是饱和。

7、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归纳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归纳1.温度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而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表示为℃,20℃读作二十摄氏度,而刻度以下则表示零下多少摄氏度。

2.当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手持温度计的上端,让液泡接触被测物体。

当液柱停止上升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时开始读数。

3.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而在受冷时,体积都会收缩。

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铁轨间需要留缝隙,高压线不能拉太紧,瓶装饮料不能装太满。

而利用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修复踩瘪的乒乓球、铸造水泥路面时需要留缝隙等。

4.在使用酒精灯时需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而灭火时要用帽子盖灭。

5.热能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

热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传递热的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不同,如铜、铝、陶瓷、钢材、塑料、木材等。

6.加快热传递的方法包括使用热的良导体、增加与空气和水的接触面、加快对流的速度等。

而减缓热传递的方法则包括采用热有不良导体、减少与周围空气和液体的接触、减慢对流的速度等。

7.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雾淞、霞、霜、冰雹、龙卷风和沙尘暴等。

8.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而气象站测量气温时使用的是百叶箱。

9.XXX是我国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也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写有《候学》一书。

10.风的方向有八个,如东、东北、南等,而风来的方向就是风的方向。

人们可以使用风级图来目测风力,分为零至十二级。

气象站使用风向标、风速计等仪器来观测风,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当时的风向,而风速计则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1.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XXX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他将风分为八级。

12、雨量筒是一种用于测量降雨量的仪器。

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我们将降雨等级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50毫米)和特大暴雨(大于250毫米)。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天气观测1.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气象站测量气温用的是_ 百叶箱_。

2.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早晚低,午后高;气温最高的时间并不是正午。

2.《物候学》的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3.云的观察分为_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

4.人们把天:当作一个圆,看看云在天空中占多少,根据云量,把天空分为_ 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5.云的三种主要形态是_卷云、积云、层云。

6.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

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7.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8.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_ 月或年降水量。

9.雨量等级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9.风有_ 方向、大小的不同。

10.风向是指_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是指风的大小。

11.风向标是观测_风向的仪器。

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2.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相风铜鸟来观测风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

13.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5.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

16.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

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17. 瓦块云,晒煞人。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

雨中知了叫,预告晴天到。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必备知识点1.加快某种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加热)(搅拌)(切碎)2.加入食盐要(一平勺一平勺地加)3.多余的盐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这个现象叫做(饱和)4.(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一样。

5.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在20℃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204)克白糖。

6.加速水的蒸发的方法有:(通风)、(加热)、(增加接触面积)。

7.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8.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我们看不见水蒸气。

9.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叫做(凝结)。

10.烧杯用火加热必须隔着(石棉网)。

11.水烧开到(100℃)后,温度不再上升了。

12.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摄氏度),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翻腾起来,迅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13.当温度到(0℃)时,水会变成冰,体积也会变大。

半杯水会变成一杯冰。

冬天水管胀裂,是因为水变成冰,(体积)变大。

14.云、雾、雨、露都是地表的的水分蒸发变成水蒸气,在不同环境下遇冷形成的。

云在(高空)形成,雾和露(靠近地面)形成的。

15.水、水蒸气、冰都是无色无味16.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三种形态,他们都是水17.空气的温度叫做(气温)。

18.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做(气温计)。

气温计要距离地面(1.5米高),看气温计要等(2-3分钟后),温度不再变化再观察,视线要和气温计齐平。

19.每个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都是不一样的。

20.气象站使用(百叶箱)测气温。

百叶箱里面空气能流动,外面是(白色),箱内的空气不会因为升温而烤的很热。

百叶箱一般放在(草坪上)。

21.测量气温要在(通风)、(阴凉的)(室外测量)。

22.一天当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在(下午两点)。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三年级科学(下)第一单元应知应会知识点(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chi)的过程中豆子发酵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差不多。

(2)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3)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5)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1.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2.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液柱停止上升后开始读数。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

(6)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例如:体温计、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指针式温度计。

(7)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它是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8)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9)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一盏去点燃另一盏,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而是要用灯帽盖灭。

(11)物体的热传递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12)两个物体温度不相同时接触后才会进行热传递,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就会停下来。

温度相同不会进行热传递。

(13)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瓷、纸、木头、玻璃、皮革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

液体中,除了水银以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第二单元应知应会知识点1.在气象仪器方面,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

2.早在36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天气现象的文字资料,殷代甲骨文中就记载了风、云、雨、雪、霜、霞等天气现象。

3.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三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三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三单元《天气观测》知识点1.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的时候,气温计要距地面的高度为1.5米。

3.通常我们描述天气的四要素是:气温,云,雨,风;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主要内容。

4.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5.小玲同学在做鸡蛋沉浮的实验时,用适当浓度的盐水使鸡蛋正好悬浮.如果她向盐水中继续加盐,鸡蛋将上浮,直至漂浮,鸡蛋所受的浮力先增大后减小;如果她向盐水中继续加清水,鸡蛋将下沉到容器底部,鸡蛋所受的浮力先减小后增大。

6.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云状、云量是云的观测的重要内容。

7.气象员们从事观测天气和预报天气。

8.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气温、风、降水等得知天气情况。

9.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10.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11.看云识天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2.风向标是观测风向的仪器,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3.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的天气数据不一样。

放在百叶箱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物体。

14.下图是某校气象观察小组观测到的一天的气温状况,请读图分析记录。

①兴趣小组的气温观测,一天进行4次,分别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这天的日平均气温是10℃。

15.我们应该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

16.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17.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写出了《物候学》一书。

18.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云的三种主要形态是卷云、积云和层云。

19.雨量一般是指24小时的雨量,单位是毫米,我们通过雨量表可以判断雨量的等级,雨量器(量雨筒)可以用来测量雨量。

20.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共6个等级21.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控制溶解
1.有些物质在水里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溶解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

大多数物质在水的温度越高时,溶解越快;进行搅拌时,溶解越快;颗粒越小时,溶解越快。

3.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在20°C时, 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在20°C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20
4.克白糖。

4.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

这个现象叫做饱和。

5.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对比实验要遵循只有一个条件 (即要对比的因素)不同的规则,因为如果实验中有几个不同的条件,就比较不出到底是哪个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

如在做"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的实验时,对比的因素是搅拌对溶解的快慢的影响,即不同条件是搅拌与不搅拌,所以要准备两份同样多的食盐、两杯-样多且温度相同的水,实验时要将两份食盐同时放入两杯水中。

6.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的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比如在10°C时100毫升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2克白糖,但是在20°C时, 100毫升水里则可以溶解204克白糖。

所以在100毫升水里溶解202克白糖时形成的溶液,在10°C时是饱和的,但是在20°C时则是不饱和的。

第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
1.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它们都是水。

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或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2.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水蒸气是- -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4.加快空气的流动、加大蒸发的面积、提高温度都可以加速水的蒸发。

5.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6.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C ) , 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翻腾起来,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

7.当温度降低到0o C以下时,水会结冰;当温度上升到0°C以上时,冰会融化成水。

8.云、雾、雨、露都是地表的水分蒸发就能成水蒸气,在不同的环境下遇冷形成的。

云是在高空形成,云遇冷则会下雨,雾和露形成则是靠近地面,这些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生活中还有很多凝结现象。

9.烧杯用火加热必须隔着石棉网。

第三单元天气观测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进要在避免太阳直射,且距地面 1.5米高的位置进行。

2.气象站的温度计是放在百叶箱里来测气气温,我们这里的温是14时(下午两点)最高。

3.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写出《物候学》一书。

4.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

根据云量我们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云有卷云、积云、层云三种主要形态。

5.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

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6.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雨量筒要放在离地面稍高处的位置。

7.雨量是24小时内一平方米下雨的多少,它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 50~100毫米是暴雨,100~25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东时,表示刮东风,红旗向西北飘,此时刮东南风;炊烟从西南飘过来,表示刮西南风。

9.风力是指风的大小,我们现在把风力通常分为13个等级,就是0~ 12级,其中,12级风最大。

我们当地的最大风力-般为8级左右。

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轻风吹脸面, 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陆上很少见。

10.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气现象的总结。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瓦块云, 晒煞人) ; 看风识天气(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 看光识天气(东虹日头西虹雨;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看物象识天气(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

气象台的气象探测设备有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探空气球、海洋气象监测船、地面气象观测站。

11.2020年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 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第四单元植物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

2.番茄的种子在它的果实里,狗尾巴草也有花这个器官。

3.植物的根按形态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4.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作用。

5.常见的变态根有肉质根(如胡萝卜)、块根(如甘薯)、支柱根(如玉米)。

6.植物的茎形态多样, 茎上有节,节上有叶和芽。

茎可分为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等。

马铃薯也是植物的茎,属变态茎。

7.植物的茎有支撑植物的"身体”和运输水分的功能。

8.不同植物的叶子,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9.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叫叶序。

叶序有对生、互生、轮生、簇生等;不同叶序的植物都是彼此交错、互不遮挡的方式接受更多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10.浮水植物王莲有“水中花王”之称,它的圆形叶片直径可达1~2.5米,叶子漂浮在水面上,即使一个重35千克的人坐在上面,也不会掉下来。

11.变态叶是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的叶,是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

在植物的各种器官中,叶的可塑性最大,发生的变态最多。

主要类型有:鳞叶(如洋葱、百合)、叶刺(如仙人掌的刺)、叶卷须(如豌豆的卷须)。

第五单元植物的一生
1.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空气。

种子萌发与是否有阳光无关。

4.间苗又称疏苗。

通过间苗,可以为小苗提供充裕的空间、水分、光照等尽可能好的生长条件。

5.毛竹又名楠竹,是世界上生长速率最快的植物。

6.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调谢后结果。

7.花是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构成的。

( 花的最外一轮叶状构造称为花萼,花萼包在花蕾外面,起保护作用)
8.果实的作用:很多果实可以食用;果实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种子发育提供营养;果实可以保护种子,还还可以帮助种子传播。

9.根、茎、叶作为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作为繁殖器官,互为存在条件,实现各自功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物种繁衍。

10.果实是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除了种子外,还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或叶来繁殖后代。

如番薯用根繁殖、月季用茎繁殖、落地生根用叶繁殖。

11.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2.油菜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

第六单元材料的发展
1.常见衣服的材料有棉、丝绸、毛、合成纤维等。

2.衣料不同,其具有的性能、主要用途也不同。

从透气性比:丝绸最好,棉布第二,毛料第三,合成纤维最差。

从耐磨性比:合成纤维最好, 毛料第二,棉布第三,丝绸最差。

从渗水性比:丝绸最好, 棉布第二, 毛料第三,合成纤维最差。

从保暖性比:毛料最好,棉布第二,丝绸第三,合成纤维最差。

3.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建筑材料有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4.不同的住房建筑材料有不同的性能,不同的性能决定了不同的用途。

5.人们为了满足各自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6.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如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如塑料)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7.在常见的材料中,如煤、棉花、木材是天然材料,塑料、玻璃、桌凳是人造材料。

8.利用纳米材料,人们可以开发出具有高性能(高强度、耐高温)、高功能(渗湿防水性、抗静电性及导电性、抗菌性等)的新型化学纤维,由此制成的多功能、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纳米衣料,具有抗菌、抗静电,红外、紫外光吸收等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