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案

刘丽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3.通过理解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重点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教学过程

导入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复述故事情节(请一位学生)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这种流派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表现主义文学

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4)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变形记》

二、词语积累

不啻()门槛()地窖()

坐骑()不复再现()

三、理解虚构的相关知识

钓鱼故事

一天,英国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问他:“怎么,您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随口回答,“今天运气真糟,这时候了,还不见一条呢。可是昨天也是在这里,我钓了15条呢!”

“是这样吗?”那人说,“可是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管这段江面的,这儿禁止钓鱼!”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发票本,要记名罚款。

狄更斯连忙反问:“您知道我是谁吗?是专写小说的作家。你绝对不能罚我的款,因为我是专门负责虚构故事的,虚构故事是作家的事业,所以,不能罚我的款!”

文艺理论家给小说的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英国间谍小说作家勒卡雷说过:“…一只猫坐在草垫子上头‟,这不是个故事。…一只猫坐在一条狗的垫子上‟,这里头就有故事了。”小说家要行使自己的创造权,就必须不受所谓客观事实的禁忌,艺术真实的使命可以暂不理会现实的法则,因为说谎是小说家的特权。

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虚构的意义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虚构的特质:

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骑桶者,一个真实的谎言。

四、探讨研读

体会本文虚构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虚构的真实性

(一)、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老板娘是否看到骑桶者?或听到他骑桶者的话?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扇走”——缺乏同情心,人生的凄凉。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也就是“我”与老板(娘)没有真正接触。所以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

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所以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二)、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讨论中心问题

1、“我”为什么选择“骑着木桶”去讨煤?从而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正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是个猥琐的小人物。

2、…“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二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现实主义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层次丰富)(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形象立体)

(若拎着木桶,那形象就比较类型化了)

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想像自由)(若拎着木桶,读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

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层面。”(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三)为什么说《骑木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

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到非常现实主义(真实)的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2)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